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1篇文章
< 1 2 9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神经内科会诊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牟英峰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8年第6期1011-1012,共2页
【目的】通过对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申请神经内科会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会诊的意义。【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114例提出神经内科会诊的非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会诊情况。【结果】会诊患者年龄集中于30-79岁之间,... 【目的】通过对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申请神经内科会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会诊的意义。【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114例提出神经内科会诊的非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会诊情况。【结果】会诊患者年龄集中于30-79岁之间,心内科申请会诊的病例数最多,会诊诊断多为脑梗死、脑出血、癫痫以及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结论】综合医院医师需要加强对神经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 综合 住院病人 转诊和会诊 神经系统疾病
下载PDF
神经内科应用PICC时的护理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青霞 朱江南 +1 位作者 曾畅 邹婷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12期2396-2398,共3页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静脉输液的安全可靠通道,它避免了因输入高渗透压液体或化疗药物造成的局部疼痛和局部组织坏死,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为患者提供了一条...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静脉输液的安全可靠通道,它避免了因输入高渗透压液体或化疗药物造成的局部疼痛和局部组织坏死,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的治疗途径^[1-2]。神经内科监护室患者病情危重,病程长,治疗常用的高渗脱水剂(如甘露醇)可加重外周静脉的损伤且不易恢复,轻者有局部酸麻、胀、痛等刺激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护理
下载PDF
医学课程线上教学现状与启示——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冯莉 陶玲 +1 位作者 朱子晴 龙小艳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3年第3期443-447,共5页
目的通过问卷调研方式,拟从整体上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医学生对医学课程线上教学的认识和线上学习现状,并对医学课程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调查对象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在读医学生188人,采用自编问卷匿名调研。运... 目的通过问卷调研方式,拟从整体上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医学生对医学课程线上教学的认识和线上学习现状,并对医学课程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调查对象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在读医学生188人,采用自编问卷匿名调研。运用SPSS 26.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88.83%(167人)的学生认为线上教学有必要或很有必要,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为线上教学最大的优点。而59.57%(112人)的学生认为学习自觉性降低,49.47%(93人)的教师对教学平台不适应,59.57%(112人)的教师对教学方式改变不适应,可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主要原因。结论学生对疫情期间开展的医学课线上教学普遍认可度高,但仍存在学生自律性降低、师生互动不够、对部分网课平台建设不满意、无法亲临实验室和参与临床实践等问题。本次调研对后疫情时代及未来的医学教育模式修订仍可起到帮助作用,推荐医学理论课和PBL讨论课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同时应加强临床实践和医学实验课的网络学习资源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医学教育 线上教学
原文传递
湖南省神经内科医护人员在COVID-19流行期间睡眠状况调查 被引量:4
4
作者 韦珉坪 宁显珺 +3 位作者 张琳 黄琴 夏健 陈华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20年第6期741-745,共5页
目的调查湖南省神经内科医护人员在COVID-19流行期间的睡眠状况。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制作问卷,对湖南省神经内科医护人员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湖南省神经内科医护人员PSQI总分在疫情流行期间显... 目的调查湖南省神经内科医护人员在COVID-19流行期间的睡眠状况。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制作问卷,对湖南省神经内科医护人员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湖南省神经内科医护人员PSQI总分在疫情流行期间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01);护士PSQI总分明显高于医生(P<0.05);初级职称医务人员的PSQI总分高于其他职称医护人员(P<0.05)。结论在COVID-19疫情流行期间,湖南省神经内科医护人员尤其是临床护士和初级职称者的睡眠质量较差,需积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心理疏导及睡眠卫生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神经内科医护人员 睡眠
下载PDF
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神经内科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5
作者 贺冬平 李育 尚乐 《中华护理教育》 2015年第8期594-596,共3页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神经内科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3~6月在神经内科实习的46名学生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2013年9~12月实习的48名护理专业学生设为试验...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神经内科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3~6月在神经内科实习的46名学生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2013年9~12月实习的48名护理专业学生设为试验组,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比较两组出科考核成绩,分析学生的实习体会。结果试验组学生出科考试中口试、笔试成绩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学生都对神经内科临床教学表示认可。结论PBL教学法能够提高护理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护理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实习 教学方法 教育 护理 基于问题的学习
下载PDF
神经内科护士对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认知和活动现状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沈晓菁 《中国卫生产业》 2015年第29期63-65,共3页
目的观察与分析神经内科护士对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认知和活动现状,寻找一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该科的60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的综合知识掌握程度平... 目的观察与分析神经内科护士对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认知和活动现状,寻找一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该科的60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的综合知识掌握程度平均得分(59.3±2.2)分;康复护理态度平均得分(71.3±4.7)分,康复护理活动现状平均分值(58.4±3.5)分;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知识影响因素包括婚姻状态,影响康复护理态度的因素则为年龄,影响活动现状因素则为年龄、职称、工作年限等。结论神经内科护士对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态度比较积极,但是存在知识掌握不全面,康复护理活动较少,因此,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神经内科护士的业务素质和整体水平,构建完善的神经内科护理人才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护士 脑卒中偏瘫 康复护理认知 活动现状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在帕金森病中的双向作用:神经保护和疾病恶化
7
作者 王霞 黄浪 +5 位作者 项宗勤 牟斌 曹海红 刘振华 唐北沙 刘勇 《广州医药》 2023年第12期1-12,共12页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点是黑质致密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丢失以及路易小体的积累。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化导致纹状体的多巴胺水平降低,最终出现静息性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僵硬和姿势不稳等运...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点是黑质致密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丢失以及路易小体的积累。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化导致纹状体的多巴胺水平降低,最终出现静息性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僵硬和姿势不稳等运动症状,以及认知能力下降、嗅觉功能受损、精神异常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由于人口结构转变和全球老龄化,PD的不断增加对患者、家庭和社会构成重大负担。尽管广泛的研究已阐明了PD的病因学和潜在机制,但现有治疗主要集中在症状管理,无法阻止疾病的进展。小胶质细胞作为脑内重要的免疫细胞,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稳态具有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PD研究,包括其病因学因素、分子机制和现有治疗策略。此外,审视了在PD样模型中涉及小胶质细胞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小胶质细胞在疾病进展中的动态,并探究了小胶质细胞在促进或减轻疾病进展方面所扮演的错综角色。通过这样的探讨,本综述旨在为PD复杂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洞见和观点,激发出针对性治疗干预的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小胶质细胞 神经毒素模型 α-突触核蛋白模型 LRRK2模型
下载PDF
抗GABABR脑炎四例
8
作者 陈晓莉 张国平 +2 位作者 王群 李静 杨燕芳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271-275,共5页
目的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GABABR)脑炎四例,以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收集4例曾初诊为其他疾病的抗GABABR脑炎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结果4例患者均有癫痫发作及认知障碍,2例(例2、例4)伴发精神症状。4例颅脑MRI均发... 目的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GABABR)脑炎四例,以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收集4例曾初诊为其他疾病的抗GABABR脑炎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结果4例患者均有癫痫发作及认知障碍,2例(例2、例4)伴发精神症状。4例颅脑MRI均发现单侧或双侧颞叶病变。初步诊断分别为胶质瘤3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例4)。误诊时间为12~68d。结论抗GABABR脑炎的临床特征与其他疾病存在交叉,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尽早完善特异性抗体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关键,从而减少临床误诊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 磁共振成像 胶质瘤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脑卒中后抑郁症健康的神经心理治疗方法探讨 被引量:22
9
作者 张新媛 许宏伟 +2 位作者 朱江南 戴玉 郭培静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1期90-91,共2页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神经心理治疗。方法 :对 8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病人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及音乐疗法等。结果 :4 8例病人抑郁症状消失 ,2 5例抑郁症状明显减轻 ,5例因脑卒中并发症死亡 ,7例病人效果不明显。结论 :对脑卒中...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神经心理治疗。方法 :对 8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病人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及音乐疗法等。结果 :4 8例病人抑郁症状消失 ,2 5例抑郁症状明显减轻 ,5例因脑卒中并发症死亡 ,7例病人效果不明显。结论 :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病人加强健康心理教育 ,有利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状消除或减轻和降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 ,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抑郁症 脑卒中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音乐疗法
下载PDF
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精神狼疮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真 肖岚 +2 位作者 曾秋明 李蜀渝 杨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43-48,共6页
研究背景神经精神狼疮临床表现多样,病死率高,诊断与鉴别诊断存在困难。本文探讨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精神狼疮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颅内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3例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精神狼疮患者的临床表现、多项... 研究背景神经精神狼疮临床表现多样,病死率高,诊断与鉴别诊断存在困难。本文探讨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精神狼疮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颅内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3例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精神狼疮患者的临床表现、多项血清学和脑脊液检查结果、影像学和脑电图等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弥漫型神经精神症状者9例、局灶型者14例。血清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1/22、7/22、1/14、2/14、9/14和3/14例,血清补体C3、C4降低者分别为14/20和5/20例;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升高者为5/12和7/12例,葡萄糖和氯化物水平降低者为5/12和6/12例。影像学和部分患者(6例)脑电图检查表现异常。结论血清学、脑脊液影像学和脑电图检查均可协助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精神狼疮。虽然病程中脑脊液各项指标可或多或少呈现异常,但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升高不明显,葡萄糖和氯化物水平尚在正常值范围。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精神狼疮患者脑脊液改变不明显,有助于与颅内感染的鉴别诊断。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精神狼疮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血管炎 中枢神经系统 血清学 脑脊髓液 磁共振成像 脑电描记术
下载PDF
二苯乙烯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杰 周芝文 +2 位作者 杨期东 郑丽君 曾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1-328,共8页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苷(tetrahydroxystilbene glucoside,TSG)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小剂量[60mg/(kg·d)]TSG组,大剂量[120mg/(kg·d)]TSG组,每组24只。TSG或...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苷(tetrahydroxystilbene glucoside,TSG)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小剂量[60mg/(kg·d)]TSG组,大剂量[120mg/(kg·d)]TSG组,每组24只。TSG或生理盐水灌胃7d后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6,24,48h及7d观察动物神经行为学变化并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神经生长因子(NGF)、生长相关蛋白(GAP)-43和蛋白激酶A催化亚基(PKAc)蛋白的表达。结果:神经功能评分显示模型组各时间点均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除6h时间点外,两个剂量TSG治疗组其余各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两个剂量TSG组各时间点NGF,GAP-43及PKAc蛋白表达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GF,GAP-43及PKAc蛋白表达两两之间呈正相关。结论:TSG可能通过诱导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GF蛋白表达上调,激活PKA通路,增加轴突再生标志物GAP-43蛋白的表达,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乙烯苷 脑缺血再灌注 神经生长因子 生长相关蛋白-43 蛋白激酶A催化亚基
下载PDF
高压氧对实验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马明明 张乐 +3 位作者 刘宝琼 胡中扬 符鹏程 杨期东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13-1118,共6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缺血性脑梗死后神经可塑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4~5个月龄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高压氧组。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在术后3 h对HBO组大鼠开始高压氧治疗。以横木行走试验进行神经功能...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缺血性脑梗死后神经可塑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4~5个月龄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高压氧组。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在术后3 h对HBO组大鼠开始高压氧治疗。以横木行走试验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高压氧治疗后第1,2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2,MAP-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分布,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PCR)检测梗死灶周Map-2 mRNA及GFAP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脑梗死后第2周,大鼠平衡木试验显示高压氧组大鼠肢体功能评分较模型组低。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定量PCR结果均显示:高压氧治疗第1周,高压氧组梗死灶周围Map-2及Map-2 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显著增加,GFAP及GFAP mRN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但仍比假手术组高;高压氧治疗第2周,高压氧组梗死灶周围Map-2及Map-2 mRNA表达仍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高,GFAP及GFAP mRNA表达仍较模型组明显减少但比假手术组高。结论:缺血性脑梗死后,早期反复高压氧治疗可有效地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并可通过促进Map-2以及抑制GFAP的表达促进缺血性脑梗死后神经的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高压氧 MAP-2 GFAP
下载PDF
姜黄素对癫痫持续状态致大鼠海马神经元程序化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黄志凌 肖波 +3 位作者 谭利明 李蜀俞 王康 邹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90-592,共3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后海马神经元程序化死亡的影响。方法SD大鼠90只随机均分入癫痫组、姜黄素治疗组和对照组。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SE模型。应用DNA片段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观察SE后2h、4h、6h、24h、72h海马...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后海马神经元程序化死亡的影响。方法SD大鼠90只随机均分入癫痫组、姜黄素治疗组和对照组。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SE模型。应用DNA片段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观察SE后2h、4h、6h、24h、72h海马CA1区和CA3区TUNEL阳性细胞数的动态变化。结果对照组未见TUNEL阳性细胞。TUNEL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CA1区和CA3区。SE组TUNEL阳性细胞数在SE后6h开始增加(P<0.01),24h达高峰,72h较24h下降,姜黄素治疗组与SE组TUNEL阳性细胞数的动态变化趋势类似,但姜黄素治疗组SE后6h、24h、72h的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结论姜黄素能防治SE后海马神经元程序化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持续状态 姜黄素 程序化细胞死亡 海马
下载PDF
神经梅毒4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易芳 肖波 +3 位作者 李国良 杨晓苏 唐微婷 胡崇宇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96-298,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0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首发症状为:痴呆(12例)、共济失调(6例)、无症状性神经梅毒(4例)、癫疒间(4例)、精神异常(3例)、脑神经损害(2例)、周围神经损害(3例)、颅高压(2...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0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首发症状为:痴呆(12例)、共济失调(6例)、无症状性神经梅毒(4例)、癫疒间(4例)、精神异常(3例)、脑神经损害(2例)、周围神经损害(3例)、颅高压(2例)、急性脑梗死(2例)、脊髓病变(2例)。40例患者血清及脑脊液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均阳性。颅脑CT和/或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1例、脑萎缩、脑积水13例,脑内多发异常信号灶29例。以癫疒间和精神异常起病的7例患者脑电图呈中~重度异常;以周围神经损害起病的2例患者有神经肌电图异常。本组患者经大剂量青霉素治疗后34例病情有显著改善,2例无效。结论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神经系统各部位都可受累,青霉素治疗有效;结合病史及血清、脑脊液梅毒抗体检测及电生理、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梅毒 临床特点 影像学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细胞病变的临床与病理特征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宁 刘尊敬 +5 位作者 李刚 肖波 刘运海 李国良 吕冰清 梁静慧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13-717,共5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细胞病变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分析2例神经皮肤黑色素沉着症(NCM)和4例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瘤(PLM)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术中与病理所见。结果:6例患者均以颅高压、癫痫为主要临床特征,CT或MRI有不...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细胞病变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分析2例神经皮肤黑色素沉着症(NCM)和4例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瘤(PLM)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术中与病理所见。结果:6例患者均以颅高压、癫痫为主要临床特征,CT或MRI有不同程度异常发现;2例NCM自出生后即有全身皮肤多处大片黑色素痣;4例PLM则无皮肤色素沉着及黑色斑块,其脑组织病理报告均发现脑膜黑色素瘤细胞。结论:颅高压、癫痫性发作是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细胞病变主要临床表现,皮肤损害、影像学改变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皮肤黑色素沉着症 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瘤 临床表现 病理检查
下载PDF
脑出血急性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袁学谦 肖波 +2 位作者 胡珏 王康 吴海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7-108,共2页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浓度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分析测定 4 0例脑出血患者和 2 0例健康人血清 NSE浓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按 SSS标准 ,出血量以入院时 CT...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浓度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分析测定 4 0例脑出血患者和 2 0例健康人血清 NSE浓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按 SSS标准 ,出血量以入院时 CT结果计算。结果 脑出血患者血清 NSE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 ,与出血量呈明显正相关 (P<0 .0 5 ) ,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 (P<0 .0 5 ) ,与预后呈负相关 (P<0 .0 5 )。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检测血清 NSE浓度 ,有助于判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急性期神经元 特异性烯醇化酶 临床分析 神经功能缺损
下载PDF
何首乌制剂在Aβ致海马神经元凋亡中的Bax表达 被引量:9
17
作者 周琳 袁梦石 +3 位作者 夏健 候德仁 谭兴林 杨期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探讨何首乌制剂(PMT)对β-淀粉样蛋白1-40(Aβ1-40)引起的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用Aβ1-40微量注射至大鼠右侧海马,建立AD模型,用何首乌制剂进行干预,于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电Y迷宫测试,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Bax阳性神经细... 目的探讨何首乌制剂(PMT)对β-淀粉样蛋白1-40(Aβ1-40)引起的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用Aβ1-40微量注射至大鼠右侧海马,建立AD模型,用何首乌制剂进行干预,于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电Y迷宫测试,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Bax阳性神经细胞数的表达。结果模型组鼠的学习记忆获得能力下降,海马Bax表达增加;何首乌组的学习记忆获得能力有所改善,海马Bax表达下调;但与对照组比仍有差异(P<0.01)。结论 Aβ1-40 注入海马引起大鼠学习记忆损害,可能与其促进Bax的表达有关,何首乌对模型鼠的学习记忆障碍具有保护作用, 可能与其抑制Bax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制剂 ALZHEIMER病 Β淀粉样蛋白 BAX 大鼠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的影响及清热化瘀方的干预 被引量:11
18
作者 胡跃强 唐农 +4 位作者 雷龙鸣 祝美珍 毕方方 胡玉英 陈炜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94-1096,共3页
目的:研究鼠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治疗脑缺血大鼠的效果及清热化瘀方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海马NSCs,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后经侧脑室移植未分化的NSCs入脑缺血大鼠脑内,对移植后大鼠进行神经损害严重程度评分(NSS),... 目的:研究鼠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治疗脑缺血大鼠的效果及清热化瘀方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海马NSCs,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后经侧脑室移植未分化的NSCs入脑缺血大鼠脑内,对移植后大鼠进行神经损害严重程度评分(NSS),用免疫组化(荧光)方法观察移植后NSCs的存活、迁徙、分化状况。结果:大鼠脑缺血损伤可以诱导少量nestin的表达,且在缺血再灌注7d时表达呈高峰(P<0.05);经BrdU标记的NSCs侧脑室移植后2d即可见BrdU蛋白阳性细胞,并可见其从室旁区向缺血区移行,其表达于移植后14d达高峰(P<0.05);免疫荧光显示,NSCs移植后7d可见BrdU/NF200双阳性细胞出现在缺血周围处,其表达随缺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移植加中药组可显著增加缺血后第14、28天时缺血半暗带区nestin、BrdU和BrdU/NF200阳性蛋白表达(P<0.01,P<0.05),并改善缺血后第7、14、28天的NSS(P<0.05)。结论:联合应用清热化瘀方可促进NSCs增殖并分化为神经元,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热化瘀方 脑缺血 神经干细胞 移植 细胞分化
下载PDF
癫痫持续状态NKCC1、GABA_ARα 1蛋白在大鼠海马的表达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昕 胡崇宇 +4 位作者 高小平 梁辉 肖波 李蜀渝 龙小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7,共7页
目的观察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后72 h内海马组织中NKCC1及GABAARαl表达的动态变化,以及使用anti-BDNF干预后其表达的变化,探讨NKCC1与GABAARαl在SE中的可能机制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及BDNF在SE发生过程中对NKCC1和GABAARαl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后72 h内海马组织中NKCC1及GABAARαl表达的动态变化,以及使用anti-BDNF干预后其表达的变化,探讨NKCC1与GABAARαl在SE中的可能机制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及BDNF在SE发生过程中对NKCC1和GABAARαl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10只)、SE组(40只)和干预组(40只)。制作Li Cl-PILO癫痫模型(SE组)和造模前3~4 h侧脑室注射anti-BDNF(干预组),选取SE后2、6、24和72 h为时间点。观察大鼠在SE诱发过程中的行为学差异、海马NKCC1及GABAARαl蛋白的表达改变、海马各区NKCC1及GABAARαl蛋白的时空分布等特点。结果干预组SE诱发成功率较SE组低,SE诱发成功后生存状态好、死亡率低。SE组NKCC1蛋白在SE后均高于对照组,干预组NKCC1蛋白表达在2 h显著增加,6 h达最高,24 h后开始明显恢复,72 h时接近正常。两组在海马不同亚区,SE后2 h开始,NKCC1在CΑ1及CΑ3区均显著增高。SE组GABAARαl蛋白在SE后2~6 h表达显著下调,24 h降至最低,至72 h突然增高。干预组GΑBAARαl蛋白表达在SE后2 h达最低值,6 h后上调,72 h达最高值,SE组与干预组GABAARαl在CA1、CA3区的表达呈进行性下调,但干预组变化幅度较小。结论 NKCC1蛋白表达在SE后的上调可能是SE后GABAAR介导的兴奋性作用产生的重要机制之一;Αnti-BDNF干预可通过抑制BDNF的表达,延缓癫痫发生并减弱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持续状态 NKCC1 GABAARα1 BDNF
下载PDF
腓骨肌萎缩症1A型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和疾病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如旭 唐北沙 +5 位作者 资晓宏 罗巍 潘乾 夏昆 汤建光 黄顺祥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324-326,共3页
目的 观察腓骨肌萎缩症 (CMT) 1A型的临床、神经电生理特点和疾病基因的突变分析。方法对一CMT家系中 9个成员进行详尽的临床检查、疾病基因突变分析 ,对先证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神经肌肉活检。结果 本家系中 5人发病 ,符合常染色... 目的 观察腓骨肌萎缩症 (CMT) 1A型的临床、神经电生理特点和疾病基因的突变分析。方法对一CMT家系中 9个成员进行详尽的临床检查、疾病基因突变分析 ,对先证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神经肌肉活检。结果 本家系中 5人发病 ,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 ,除 1例患者无临床症状外 ,其余 4例均在2 0岁前起病。临床特点为进行性四肢远端肌无力、肌萎缩 ,末梢型感觉障碍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足部畸形(高弓足 )。神经电生理检查示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基因突变分析发现 17号染色体短臂 11 2区(17p11 2 )包含周围髓鞘蛋白 (PMP) 2 2基因的正向串联重复突变。结论 CMT1A型是CMT最常见类型 ,多于儿童期或青少年期起病 ,表现为进行性四肢远端肌无力、肌萎缩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神经电生理特点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一性减低 (<38m/s)。 17p 11 2区包含PMP 2 2基因在内的 1 5Mb(偶尔 <1 5Mb)的正向串联重复突变是CMT 1A最主要的突变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肌萎缩症1A型 神经电生理 疾病基因突变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周围髓鞘蛋白2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