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24篇文章
< 1 2 1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欹厅讲坛第三期学术讨论会专家发言摘登
1
作者 胡镜清 江丽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6期940-949,共10页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欹厅讲坛第三期学术讨论会上,许多专家就"中医研究的多元化科学方法选择"做了讨论或即席发言,本刊对与会专家在讨论阶段的多次发言内容进行整理,精选出对张东教授新观点、新学说、新组方及其临床验...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欹厅讲坛第三期学术讨论会上,许多专家就"中医研究的多元化科学方法选择"做了讨论或即席发言,本刊对与会专家在讨论阶段的多次发言内容进行整理,精选出对张东教授新观点、新学说、新组方及其临床验证的评价。以下专家发言按时间先后排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讨论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研究 讨论阶段 发言内容 新学说 张东 伤寒论 温病学 后天八卦
下载PDF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第三届中医理论学术活动周2018年度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五运六气基础培训班暨学术研讨会通知(第二轮)
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I0001-I0001,共1页
五运六气是中医经典理论,阐释自然生命与疾病的时空规律,指导天人相应、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具体应用,近年成为中医药研究热点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自2003年至今,相继主持五运六气相关国部级课题10余项,系统开... 五运六气是中医经典理论,阐释自然生命与疾病的时空规律,指导天人相应、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具体应用,近年成为中医药研究热点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自2003年至今,相继主持五运六气相关国部级课题10余项,系统开展五运六气的科学原理、学术源流、理论内涵和临床应用等研究。2004年主办全国首届中医五运六气研讨会,2005年以来多次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五运六气继续教育项目,具有广泛学术影响。为进一步传授五运六气正道,夯实研习者的中医理论基础,促进五运六气领域学术研讨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理论基础 学术研讨会 五运六气 研究所 学术活动
下载PDF
热结血脉:心脑血管疾病中医病证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病症研究中心简介
3
作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I0001-I0004,共4页
一、中心简介病证研究一直是中医药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对于中医药理论的传承与创新意义重大,是理论与临床对接的关键环节,也是解决临床难题的重要基础性研究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于2017年9月正式成立病证研究中心,... 一、中心简介病证研究一直是中医药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对于中医药理论的传承与创新意义重大,是理论与临床对接的关键环节,也是解决临床难题的重要基础性研究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于2017年9月正式成立病证研究中心,该中心是目前国内外首家以“病证”命名的研究中心,其定位于:传承发展中医理论,彰显其特色优势,融合中西医基础与临床及现代科技力量,研究病证理论、病证关系、痰病的“因-机-证-治”规律及其生物学机制,为研发新药与新型医疗器械提供理论指导,为揭示生命奥秘与健康促进、疾病防治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药领域 医疗器械 中医理论 健康促进 生物学机制 中医药理论 疾病防治
下载PDF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欹厅讲坛议题征集启事
4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F0004-F0004,共1页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创设的“欹厅讲坛”现已开坛,特面向关注中医理论研究与发展的海内外各界学人征集议题。
关键词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 研究所 征集 议题 启事 中医理论
下载PDF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医理论学术活动周五运六气理论与临床应用研修班
5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I0001-I0001,共1页
2017年8月19~21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第二届中医理论学术活动周五运六气理论与临床应用研修班在京成功举办。本次研修班为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 2017年8月19~21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第二届中医理论学术活动周五运六气理论与临床应用研修班在京成功举办。本次研修班为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干支象数医学研究分会和特色疗法与新技术分会协办,得到北京针灸学会、北京中医药大学、河北中医学院等兄弟单位大力支持,参会嘉宾、专家学者和学员达到160余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 临床应用 学术活动 中医理论 研究所 气理论 研修
下载PDF
中医诊法理论研究进展报告(2014-2024)
6
作者 林雨晗 宫鸣 +3 位作者 余秋慧 王婉冰 于峥 杜松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223-230,共8页
中医诊法理论研究正处于一个多方面、多层次蓬勃发展的时期。本文系统梳理分析2014—2024年有关中医诊法理论研究的文献,发现这一时期以对望诊、脉诊方面的研究为主,对古籍中诊法思想及临床意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古籍中的一些诊... 中医诊法理论研究正处于一个多方面、多层次蓬勃发展的时期。本文系统梳理分析2014—2024年有关中医诊法理论研究的文献,发现这一时期以对望诊、脉诊方面的研究为主,对古籍中诊法思想及临床意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古籍中的一些诊法内容仍存在争议。进一步的研究应充分挖掘经典中的诊法理论内涵,并扩大其应用范围,使得中医诊法在诊疗实践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更好地为中医诊断的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与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法 中医诊断学 理论研究 望诊 闻诊 问诊 脉诊 按诊
下载PDF
中医药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的特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创刊30周年 被引量:1
7
作者 孟庆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3,共3页
中医药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主要包括医(古代属于方技)和药(本草)两大部分,在世界医林中以独特的理论体系称著。明末清初,为区别传入的西方医学,曾有“本土医学”“国医”和“国药”等称谓。在1879年从中国澳门来到上海行医的英国医生合... 中医药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主要包括医(古代属于方技)和药(本草)两大部分,在世界医林中以独特的理论体系称著。明末清初,为区别传入的西方医学,曾有“本土医学”“国医”和“国药”等称谓。在1879年从中国澳门来到上海行医的英国医生合信的首部论述中西医学比较的著作《西医略论》一书中有“中医”“西医”之名。此后中国的传统医学逐渐被称为中医学和中药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学 中药学 英国医生 西方医学 中西医学比较 本草 西医略论 中医学
下载PDF
基于中医面诊理论的老年痰湿质人群局部面色研究
8
作者 刘孟涵 尹继瑶 +5 位作者 宋晓慧 罗俊超 郭壮 陈立 张娟 王俊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5年第3期431-435,共5页
目的 基于中医面诊理论,对老年受试者人群进行面色信息采集与分析,探究老年痰湿质人群不同区域面色特征与体质之间的联系。方法 采集345例痰湿质与453例平和质老年受试者面部图像,分析局部面色差异对辨别痰湿质与平和质的作用。结果 与... 目的 基于中医面诊理论,对老年受试者人群进行面色信息采集与分析,探究老年痰湿质人群不同区域面色特征与体质之间的联系。方法 采集345例痰湿质与453例平和质老年受试者面部图像,分析局部面色差异对辨别痰湿质与平和质的作用。结果 与老年平和质受试者相比,老年痰湿质受试者面色Lab-L、Lab-b、RGB-R、RGB-G、RGB-B值下降(P<0.05),Lab-a值上升(P<0.05);与老年平和质受试者相比,老年痰湿质受试者额Lab-L、额Lab-b、额RGB-R、额RGB-G、额RGB-B、右眼下Lab-L、右眼下RGB-G、右眼下RGB-B、左眼下Lab-L、左眼下RGB-R、左眼下RGB-G、左眼下RGB-B、左颊RGB-G、唇Lab-L、唇Lab-b、唇RGB-R、唇RGB-G、唇RGB-B、下颌Lab-L、下颌RGB-R、下颌RGB-B、下颌RGB-G显著下降(P<0.05);额Lab-a、鼻尖Lab-L、鼻尖RGB-R、鼻尖RGB-G、鼻尖RGB-B、鼻中Lab-a、左颊Lab-a、唇Lab-a显著上升(P<0.05);二元逻辑回归结果显示额Lab-b值(OR=1.34,95%CI:1.07~1.69)与痰湿质显著负相关(P<0.05);斯皮尔曼相关分析显示,额Lab-b值与额RGB-B显著负相关(P<0.05);额Lab-b值与额Lab-L、额RGB-R、鼻尖Lab-L、鼻尖Lab-b、鼻尖RGB-R、鼻尖RGB-G、鼻中Lab-a、右眼下Lab-L、左眼下Lab-L、左眼下RGBR、左眼下RGB-G、左颊Lab-a、唇Lab-L、唇Lab-a、唇Lab-b、唇RGB-R、唇RGB-G、唇RGB-B、下颌Lab-L、下颌RGB-R、下颌RGB-G、下颌RGB-B显著正相关(P<0.05);额Lab-b值与问题18、19、24显著正相关,与问题32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面部不同分区的色彩特征与痰湿质诊断要素密切相关,具有作为智能中医面诊辨别老年痰湿质与平和质依据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诊 痰湿质 体质辨识 图像特征
下载PDF
2024年中医诊断学研究进展
9
作者 岳广欣 杜松 +4 位作者 赵晖 梁媛 王俊文 于峥 张华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5年第3期403-412,共10页
2024年,在政策支持与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双重驱动下,中医诊断学在理论创新、技术应用及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度融合中医药知识与临床数据,实现智能问诊与辨证施治,显著提升诊疗效率和个性化服务,但面临数... 2024年,在政策支持与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双重驱动下,中医诊断学在理论创新、技术应用及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度融合中医药知识与临床数据,实现智能问诊与辨证施治,显著提升诊疗效率和个性化服务,但面临数据标准化不足与伦理挑战;基于“阴阳二十五人学说”构建的体质望诊模型,“系统辨证脉学”框架,嗅诊、目诊、尺肤诊法等创新方法拓宽四诊应用维度;“命门本体模型”“方-病-证”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等,以及病证结合研究、中医病证诊断相关规范的发布推动辨证规范化和现代化进程,气血阴阳虚弱、肾虚、肝郁、湿证等病证结合证候动物模型进一步丰富,证候内涵深入研究和生物学基础的系统发掘,推动了中医理论的阐释和现代化;脉诊、舌诊诊断装备智能化升级,红外热成像、目诊仪等技术助力疾病辨证,多模态数据融合进一步加速中医诊断客观化与标准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 人工智能大模型 诊法 证候 动物模型 装备
下载PDF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要素与实践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威 潘桂娟 +2 位作者 于峥 刘寨华 张宇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77-1178,1180,共3页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以传承与创新为核心,解答中医理论"怎么说的"、"说了什么"、"怎么用的"、"有何用处"等关键问题,即文献整理、理论梳理、应用法则剖析、临证验证4个要素环环相扣,形成了中医基...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以传承与创新为核心,解答中医理论"怎么说的"、"说了什么"、"怎么用的"、"有何用处"等关键问题,即文献整理、理论梳理、应用法则剖析、临证验证4个要素环环相扣,形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整体过程。文献整理奠定理论研究基础,经过系统的五运六气文献整理,解决了文献资源限制,保障研究底本质量;理论梳理实现知识阐释,以五运六气理论的发展脉络、历代医家理论阐发为切入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理论的分析、判断、归纳、提升;应用法则剖析以增进临证的指导价值,从古人"五运六气为医之门径"的认识出发,加强了诊疗规律提炼和运气方剂研究;临证评价可验证理论价值,分别采用临证观察、经验总结、医案数据分析、实验探索等研究手段,积累五运六气理论的应用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五运六气 研究要素 科研实践 关键问题
下载PDF
实地调查应该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镜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97-1599,共3页
如何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或者说哪些方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专家指出,科学方法是科学的灵魂,科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方法[1]。甚至有人提出当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面临众多的困惑,归根到底是方法论的... 如何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或者说哪些方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专家指出,科学方法是科学的灵魂,科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方法[1]。甚至有人提出当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面临众多的困惑,归根到底是方法论的问题[2]。尽管方法学问题并不一定会比理论研究的朝向或其他问题更为重要,但方法学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的重要性确是毋容置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基本方 调查 科学方法 法学问题 方法论 方法学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中医脉诊理论特色发展探析
12
作者 余秋慧 郑齐 +1 位作者 于峥 杜松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217-222,共6页
民国时期上承清代考据学风,又处在“中西汇通”的高潮,是溯源现代脉诊研究发展的关键节点,研究发现该时期中医脉诊理论特色发展涉及脉诊原理、方法和临床运用三方面。其中脉诊“原理”为该时期新兴概念,是医家学者们中西医汇通、科学化... 民国时期上承清代考据学风,又处在“中西汇通”的高潮,是溯源现代脉诊研究发展的关键节点,研究发现该时期中医脉诊理论特色发展涉及脉诊原理、方法和临床运用三方面。其中脉诊“原理”为该时期新兴概念,是医家学者们中西医汇通、科学化研究中医脉法的基础,主要包含脉象形成的解剖生理基础、中医脉源学说和凭脉候病原理;由此相关研究者主张联系原理解读脉诊临床意义,提出中医脉诊理论考证与构建新思路,反思诊脉部位、独取寸口等脉诊方法合理性。其间中医“以证测脉”和“气化”观特点及优势被重点发掘,同时研究领域出现客观化研究脉象要素和脉象应病原则的新方向,临床方面出现脉象主病理论创新,对现代脉诊机制与临床研究均有一定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脉诊理论 发展演变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研究现状
13
作者 邓品 陈兆军 +4 位作者 韩景璐 李亚飞 翟志光 王超 孙志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5年第3期551-556,共6页
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DFU治疗难度大,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目前的治疗方法以血糖控制、清创、减负、感染控制等为主,... 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DFU治疗难度大,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目前的治疗方法以血糖控制、清创、减负、感染控制等为主,西医治疗主要为介入治疗、植皮术、干细胞移植等,然而西医治疗费用昂贵且效果较不理想,给DFU患者的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压力。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独特的优势,本研究通过梳理中医药治疗DFU的研究现状,从中医内治法、中医外治法及中医药治疗DFU的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临床更好地治疗该病提供思路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溃疡 中医内治 中医外治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中医药调节胃癌葡萄糖代谢重编程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高坤 曹洋 +2 位作者 宁子昕 杨晓玉 申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68-174,共7页
葡萄糖代谢重编程是肿瘤细胞的重要特征,胃癌细胞通过葡萄糖代谢重编程,转变为以有氧糖酵解为主的代谢模式以获得更多的能量。近年来中药活性成分及中药复方靶向调节胃癌有氧糖酵解,进而抑制胃癌发生发展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为更好地... 葡萄糖代谢重编程是肿瘤细胞的重要特征,胃癌细胞通过葡萄糖代谢重编程,转变为以有氧糖酵解为主的代谢模式以获得更多的能量。近年来中药活性成分及中药复方靶向调节胃癌有氧糖酵解,进而抑制胃癌发生发展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为更好地梳理中医药对胃癌有氧糖酵解的影响,本文就中医药对胃癌有氧糖酵解代谢的干预研究进行综述,发现15个中药活性成分及中药复方可影响胃癌有氧糖酵解,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缺氧诱导因子(HIF)-1α、C-Myc和非编码RNA干预糖酵解相关酶的活性,最终发挥抑制胃癌细胞生长和侵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有氧糖酵解 葡萄糖代谢重编程
下载PDF
“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下中药复方制剂中医药理论研究策略与要点
15
作者 郭敬 车前子 +12 位作者 李慧珍 佟琳 蔡秋杰 刘斌 陈琳 龚照元 梁宁 张海力 宗星煜 刘思鸿 穆婷婷 张华敏 史楠楠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152-1155,共4页
“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旨在构建符合中医特色的临床评价体系。中医理论是对中医新药提出科学假说合理性解释的基础,是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促进中药传承发展的关键... “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旨在构建符合中医特色的临床评价体系。中医理论是对中医新药提出科学假说合理性解释的基础,是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促进中药传承发展的关键环节。任何中药复方制剂均应有传统中医理论的支持,文献研究则是中药复方制剂中医理论研究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临床应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基础环节。本文基于《中药新药复方制剂中医药理论申报资料撰写指导原则(试行)》,从“疾病”及“方药”双维度讨论文献检索要点,基于“理-法-方-药-量-效-毒”七要素辨章学术,以指导后续人用经验及临床试验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制剂 中药新药 文献研究 三结合证据体系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中医诊法理论研究
16
作者 余秋慧 宫鸣 +1 位作者 于峥 杜松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269-1273,共5页
民国时期(1912—1949)中医诊法理论在中医诊法学术传承发展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其发展无可避免带着中西医汇通的时代烙印,启发了中医诊法现代研究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中医诊法理论研究文献进行调研,发现西医知识的引入深刻... 民国时期(1912—1949)中医诊法理论在中医诊法学术传承发展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其发展无可避免带着中西医汇通的时代烙印,启发了中医诊法现代研究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中医诊法理论研究文献进行调研,发现西医知识的引入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中医诊法理论传承与应用实践,民国时期诊法的研究以舌诊和脉诊为重点,在诊法原理、临床意义和运用经验等方面均有特色发明;该时期新出现的中医学分科构建思想、随之形成以诊法理论为核心的诊断学教材,也促进了中医诊法学术的创新整理与现代化传承发展。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提高对民国时期中医诊断学教材的关注,加强对有关医家诊法思想的整体研究与对同时期医家的综合对比研究,或开展更多专题式理论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中医诊法 中西汇通 诊断
下载PDF
浅析宋明理学对中医学治学方法及基础理论之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立平 郑齐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2期337-339,共3页
从治学精神、认知方法到医学理论,宋明理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可谓广泛而深远。中医学的哲学、科学特质,及宋以后中医基本理论、药理理论、各家学说的发展,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关研究方兴未艾,但在认识论层面的问题颇为严峻,部分学... 从治学精神、认知方法到医学理论,宋明理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可谓广泛而深远。中医学的哲学、科学特质,及宋以后中医基本理论、药理理论、各家学说的发展,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关研究方兴未艾,但在认识论层面的问题颇为严峻,部分学者受西方哲学、科学思维方式的束缚,不自觉地陷入还原论思维的窠臼,认知出现偏差的现象迭出。须知哲学、科学的形态不只一种,只有遵循中医“格物致知”自身的认知规律,才能真正地传承精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格物致知 象思维 命门学说 法象药理 朱丹溪
下载PDF
对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主体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威 于峥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09年第2期9-10,共2页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主体发展 思考
下载PDF
沃土培元,提高中医基础理论的承载力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镜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共1页
"十二五"收官的2015年,中医药领域喜事连连:《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印发实施;《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出台;屠呦呦研究员因发明青蒿素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桂冠;《中医药法(草案)》通... "十二五"收官的2015年,中医药领域喜事连连:《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印发实施;《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出台;屠呦呦研究员因发明青蒿素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桂冠;《中医药法(草案)》通过国务院会议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李克强总理做出批示、刘延东副总理出席纪念大会并讲话。确实,近年来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领域 中医基础理论 国务院会议 医药健康 屠呦呦 土培 发展规划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药学 中医理论
下载PDF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是中医创新的核心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年第6期140-142,共3页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藏象学、病因病机、诊法与证候、治则治法及养生理论等范畴。本文分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哲学思辨性、系统开放性、实践认知性等特点,提出应深化内涵挖掘,加强学科建设;立足本体,...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藏象学、病因病机、诊法与证候、治则治法及养生理论等范畴。本文分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哲学思辨性、系统开放性、实践认知性等特点,提出应深化内涵挖掘,加强学科建设;立足本体,传承理论;推进集成创新,提高自主创新水平等促进中医基础理论传承与发展的解决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理论研究 创新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