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962例中国综合中医院心理科门诊男女患者心理状态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洪兰 赵阳 +3 位作者 林颖娜 王芳 李涛 汪卫东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4期374-377,共4页
目的:本次研究以2002-200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就诊并做MMPI检查的2962名患者为对象,对他们的MMP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中国综合医院心理科所有患者的综合心理状态及性别影响因素。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 目的:本次研究以2002-200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就诊并做MMPI检查的2962名患者为对象,对他们的MMP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中国综合医院心理科所有患者的综合心理状态及性别影响因素。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频数分布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的疑病症和癔病因子的标准T分平均分在60~70分之间,表现为轻度偏离正常。但是抑郁症因子T分平均分仅在男性患者中表现为轻度偏离正常。半数以上的患者可以诊断为癔病和疑病症。如果以T分是否大于60为分界线,女性比男性更多表现为偏执和轻躁狂,更少表现为社会内向。如果以T分是否大于70表明该症状的严重程度,女性比男性更多表现为严重癔病和精神分裂,更少表现为严重社会内向。结论:性别因素会影响某些症状或疾病的发生或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PI 心理状态 性别
下载PDF
论中医科学研究中的知识性偏倚
2
作者 刘艳骄 张润顺 +4 位作者 汪卫东 王映辉 林颖娜 冯帆 王旭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52-754,共3页
通过相关文献的学习,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讨论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偏倚,并结合中医理论与临床,提出中医科学研究中的知识性偏倚概念,对知识性偏倚与一般性偏倚的关系、医学科学研究中的偏倚特点、知识性偏倚产生的结果、知识性偏倚对中医... 通过相关文献的学习,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讨论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偏倚,并结合中医理论与临床,提出中医科学研究中的知识性偏倚概念,对知识性偏倚与一般性偏倚的关系、医学科学研究中的偏倚特点、知识性偏倚产生的结果、知识性偏倚对中医科学研究的影响,提出了减少或消除知识性偏倚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研究 知识性偏倚 中医
下载PDF
中医心理治疗在社区医院的特点及思路的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惠玲 冯鑫 +1 位作者 黄艳影 汪卫东 《中国医药导刊》 2015年第11期1098-1099,共2页
社区医师一般具备较高的亲和力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中医治疗因其"治未病"、养生保健、全身调理等特点深受社区居民的信赖与欢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少心理患者以躯体不适为主诉容易重复就诊、反复检查,导致心理疾病初诊率、识别... 社区医师一般具备较高的亲和力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中医治疗因其"治未病"、养生保健、全身调理等特点深受社区居民的信赖与欢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少心理患者以躯体不适为主诉容易重复就诊、反复检查,导致心理疾病初诊率、识别率低。虽然部分医院已经开展了一些心理治疗项目,但文化上的阻抗[1]是中国心理治疗者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中医心理 意念导入性心理治疗
下载PDF
失眠症的创新中医心理治疗—TIP睡眠调控技术简介 被引量:29
4
作者 汪卫东 李桂侠 +6 位作者 洪兰 林颖娜 王芳 赵阳 李涛 闫雪 王志青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2期253-256,260,共5页
对TIP睡眠调控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概要的介绍TIP睡眠调控技术的概念、内容、操作规范;以及TIP睡眠调控技术的理论基础、核心原理和目前的临床、科研情况。
关键词 中医心理学 理论 失眠 TIP睡眠调控技术 Sleep-regulating Technique ( TIP3-2)
下载PDF
中医心理学的非线性混沌理论 被引量:8
5
作者 李桂侠 洪兰 +5 位作者 吕学玉 杜辉 李世通 黄艳影 王亚娜 汪卫东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4期367-370,共4页
对混沌从初始含义到非线性混沌理论做了简单的介绍,并概要阐述了非线性混沌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性。首次尝试用非线性混沌理论探讨了中医心理学的起源和对心理现象的理解。
关键词 中医心理学 非线性混沌理论
下载PDF
探讨中医心理临床效果公式 被引量:6
6
作者 李世通 汪卫东 王米渠 《医学争鸣》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1-23,共3页
在中医心理实践中不断探索提炼出临床效果公式R=(S+RE)/CE+A,即临床效果(Result)=[医生综合技能(Skill)+患者合理期望(Rational Expect)]/患者幼稚期望(Childish Expect)+患者有效行为(Activity)。本文从公式发展过程、公式要素解析、... 在中医心理实践中不断探索提炼出临床效果公式R=(S+RE)/CE+A,即临床效果(Result)=[医生综合技能(Skill)+患者合理期望(Rational Expect)]/患者幼稚期望(Childish Expect)+患者有效行为(Activity)。本文从公式发展过程、公式要素解析、公式临床意义等3方面展开探讨,并为临床心理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心理 临床效果 公式 教育治疗
下载PDF
探讨中医心理临床成长反馈报告 被引量:9
7
作者 李世通 汪卫东 王米渠 《医学争鸣》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0-62,共3页
在中医心理临床应用提纲式作业与治疗后反馈问诊过程中,不断探索并提出了中医心理临床成长反馈报告的概念。本文旨在简述成长反馈报告的发展历程与内容,及其为中医心理临床发展提供新工具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 中医心理 再成长报告 成长反馈报告
下载PDF
七情细分的中医心理探讨 被引量:3
8
作者 李世通 李业荣 +3 位作者 李孟鑫 汪卫东 彭晓月 王米渠 《环球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0期1198-1201,共4页
中医重视精神主导,七情是精神外显之一。中医心理更需深入研究七情原因、途径、表现等来了解其精神状态。本研究把怒分为外怒、内怒、比怒、悲愤、假怒;把喜分为客喜、主喜、攀喜、奇喜;把思分为思念、思虑;把忧分为抑忧、悔忧、茫忧、... 中医重视精神主导,七情是精神外显之一。中医心理更需深入研究七情原因、途径、表现等来了解其精神状态。本研究把怒分为外怒、内怒、比怒、悲愤、假怒;把喜分为客喜、主喜、攀喜、奇喜;把思分为思念、思虑;把忧分为抑忧、悔忧、茫忧、卑忧;把悲分为忧悲、屈悲、伤悲、怜悲;把惊分为惊奇、惊慌;把恐分为趋恐、惧恐等。并从诊断评估和防治角度阐述七情细分对中医心理的价值,为中医七情理论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情 七情细分 中医心理学 教育治疗学
下载PDF
中医心理学发展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9
9
作者 汪卫东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4期361-364,共4页
回顾了中医心理学的发展,阐述了中医心理学产生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对未来中医心理学理论发展提出了几种思路,是对中医心理学未来工作内容的展望。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对中医学理论和中国临床心理学乃至世界临床心理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医心理学 理论
下载PDF
中医心理教育治疗学之阻滞对比思维病机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世通 李孟鑫 +3 位作者 李业荣 冯正好 汪卫东 王米渠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119-121,共3页
在中医心理病机研究中提炼出阻滞对比思维,从基本定义、基本分型、衍生倾向、实践意义四个方面,逐渐深入论述。阻滞对比思维分为纵向阻滞对比思维与横向阻滞对比思维两型,并衍生出强求公平、求异排斥、求同屈从三类倾向,在治未病与... 在中医心理病机研究中提炼出阻滞对比思维,从基本定义、基本分型、衍生倾向、实践意义四个方面,逐渐深入论述。阻滞对比思维分为纵向阻滞对比思维与横向阻滞对比思维两型,并衍生出强求公平、求异排斥、求同屈从三类倾向,在治未病与治已病中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够为中医心理病机的发展以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心理 病机 阻滞对比思维 教育治疗学
下载PDF
中医心理学“十一五”发展概况与“十二五”展望 被引量:1
11
作者 汪卫东 《北京中医药》 2012年第8期638-640,共3页
中医心理学伴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而发展,历经几千年,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中医心理学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中医药学研究中居重要地位,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与人才基础。中医心理学在"... 中医心理学伴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而发展,历经几千年,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中医心理学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中医药学研究中居重要地位,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与人才基础。中医心理学在"十二五"期间的学科地位将会进一步巩固,而且会涌现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人才队伍也将进一步壮大,治疗方法势必更加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心理学 发展 展望
下载PDF
用于中国人群的压力管理、心身增弹方案(SMART-C)及其子方案健康睡眠(HS)的编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芳 Herbert Benson +1 位作者 Gregory L.Fricchione John W.Denninger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7年第2期72-75,共4页
压力的定义有很多,与慢性压力相关的疾病谱系非常广泛。压力管理相关疗法与心身医学密切相关。压力反应和放松反应的发现,为心身疗法应用于压力管理提供了依据。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本森亨利心身医学研究所的赫伯特·本森教授... 压力的定义有很多,与慢性压力相关的疾病谱系非常广泛。压力管理相关疗法与心身医学密切相关。压力反应和放松反应的发现,为心身疗法应用于压力管理提供了依据。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本森亨利心身医学研究所的赫伯特·本森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运用心身疗法来干预慢性压力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他们开发出压力管理、弹性训练方案(SMART),专门针对压力相关症状或疾病工作。笔者通过在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本森亨利心身医学研究所两年博士后的工作和学习,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在充分考虑中美两国文化背景差异的基础上,编制出适用于中国人群的压力管理、心身增弹方案(SMARTC)及以健康睡眠(HS)为代表的若干子方案。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身医学 压力管理 睡眠质量
下载PDF
现代中医心理疗法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凯毅 张良 +2 位作者 许晗 吕学玉 汪卫东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30期51-54,共4页
随着抑郁症发病率的逐年升高,目前较为主流的以西方心理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的治疗与用药并不能完全契合与满足我国抑郁症患者的需求,因此中医医家与时俱进,结合我国当下人文背景等特点,在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传统中医心理疗法进行... 随着抑郁症发病率的逐年升高,目前较为主流的以西方心理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的治疗与用药并不能完全契合与满足我国抑郁症患者的需求,因此中医医家与时俱进,结合我国当下人文背景等特点,在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传统中医心理疗法进行了继承和本土化的研究,加以充分汲取西方自然科学、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精华,现代中医心理疗法应运而生。临床上常见的有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改良中医情绪疗法、中医认知疗法及移空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医心理疗法 抑郁症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中医心理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妍菀 杨冬榕 +1 位作者 李艳 汪卫东 《西部中医药》 2019年第5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中医心理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对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对轻、中度抑郁症患者10例予TIP疗法管理,在干预前及干预4、8、12周后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贝克抑郁量表(BDI)评估患者抑... 目的:探讨中医心理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对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对轻、中度抑郁症患者10例予TIP疗法管理,在干预前及干预4、8、12周后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贝克抑郁量表(BDI)评估患者抑郁情况。结果:12周后患者HAMD、HAMA、BDI评分均下降,管理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TIP疗法能改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尤其在改善焦虑方面较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中医心理 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
下载PDF
中医学理论的“心意化过程”
15
作者 王处渊 刘学 汪卫东 《环球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2期1471-1473,共3页
中医学的理论学说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及象思维模式而形成的,理论形成的过程是一种心理意象化过程,意象化的过程以非逻辑性推理的形式展开,包含着体验过程、经验过程、想象过程、类比过程、信仰过程、暗示过程等心理过程。本文立足中国... 中医学的理论学说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及象思维模式而形成的,理论形成的过程是一种心理意象化过程,意象化的过程以非逻辑性推理的形式展开,包含着体验过程、经验过程、想象过程、类比过程、信仰过程、暗示过程等心理过程。本文立足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探讨,对中医理论的形成提出了"心意化"过程,中医理论是通过个体对生理机能的心意化感知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 心意化过程 思维模式 象化思维
下载PDF
低阻抗意念导入心理治疗联合针刺疗法治疗心胆气虚型不寐的临床研究
16
作者 谢小红 杨扬 +5 位作者 王处渊 温立新 苏文理 杨敏 刘美红 吴婷婷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年第9期2018-2021,共4页
目的:探讨低阻抗意念导入心理治疗(TIP)联合针刺疗法治疗心胆气虚型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5月至2024年4月福建省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睡眠心理科心胆气虚型不寐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 目的:探讨低阻抗意念导入心理治疗(TIP)联合针刺疗法治疗心胆气虚型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5月至2024年4月福建省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睡眠心理科心胆气虚型不寐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TIP联合针刺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2组患者均每周治疗2次,疗程共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以及治疗后4周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PSQI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4周PSQI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及治疗后4周PSQI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IP联合针刺疗法治疗心胆气虚型不寐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睡眠,且远期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阻抗意念导入 心理治疗 心胆气虚 不寐 针刺疗法 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 调神 临床研究
下载PDF
温胆宁心颗粒联合心理疗法治疗心胆气虚型广泛性焦虑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史华伟 郭蓉娟 +7 位作者 耿东 朱晓晨 王嘉麟 李麒豫 熊航 汪卫东 林颖娜 黄艳影 《环球中医药》 CAS 2013年第10期728-732,共5页
目的探讨温胆宁心颗粒联合心理疗法治疗心胆气虚型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心胆气虚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将200例患者分为中药组、安慰剂组、中药+心理组、安慰剂+心理组,每组50例,疗程6周。... 目的探讨温胆宁心颗粒联合心理疗法治疗心胆气虚型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心胆气虚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将200例患者分为中药组、安慰剂组、中药+心理组、安慰剂+心理组,每组50例,疗程6周。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减分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符合方案集175例患者,其中中药组43例、安慰剂组42例、中药+心理组46例、安慰剂+心理组44例。四组临床疗效经CMHχ2检验,治疗4周、6周后,四组疗效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药+心理组、中药组及安慰剂+心理组疗效均优于安慰剂组(P值均<0.05);中药+心理组疗效优于中药组、安慰剂+心理组(P值均<0.05)。结论温胆宁心颗粒联合心理疗法治疗心胆气虚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安全有效,心身并调是治疗情志疾病的较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胆宁心颗粒 心理疗法 广泛性焦虑症 心胆气虚
下载PDF
中医学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性、进步和局限浅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桂侠 洪兰 +2 位作者 冯帆 薛家鹏 汪卫东 《医学争鸣》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7-42,共6页
中医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都体现整体观念和象思维的思考方式。道描绘的是原初的、整体的,但同时也是"非常道"和"非常名"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使"... 中医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都体现整体观念和象思维的思考方式。道描绘的是原初的、整体的,但同时也是"非常道"和"非常名"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使"道变得可道,名变得可名",但失去了道的普适和圆融。而大道无形,也使得道不能用于阐释医理,应用于医疗。但道的思想却体现在全部的中医学理法方药中,并贯穿中医学发展的始终。阴阳五行学说是道思想的发展者和承载者,是中医学道思想的具体表达者,并使中医学形成了完整的医学体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经久不衰,堪称世界奇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 阴阳 五行
下载PDF
中医五行音乐疗法的理论和应用探析 被引量:82
19
作者 孟昕 汪卫东 《环球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0期1218-1221,共4页
中医五行音乐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运用宫商角徵羽5种不同音调的乐曲干预疾病的一种手段。其原理是利用不同调式的音乐,调和机体的阴阳,调节脏腑和情志,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平衡状态。中医五行音乐五种不同的调式... 中医五行音乐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运用宫商角徵羽5种不同音调的乐曲干预疾病的一种手段。其原理是利用不同调式的音乐,调和机体的阴阳,调节脏腑和情志,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平衡状态。中医五行音乐五种不同的调式音乐各有其不同的作用和代表曲目,并在古代和现代均被广泛应用,通过探析中医五行音乐疗法,为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中医五行音乐、建立和规范中医五行音乐干预疾病的原则、方法、操作流程、评价标准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五行音乐 情志
下载PDF
发作性睡病与心理的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桂侠 王芳 +2 位作者 刁倩 黄艳影 汪卫东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71-1273,共3页
发作性睡病作为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确切病因目前尚未确定,其发病率虽然不高,但对患者的影响很大,临床和研究表明发作性睡病与心理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 心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