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携子女外出的女性流动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翠玲 王晖 +1 位作者 龚双燕 刘鸿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6期4336-4340,共5页
目的了解携子女外出的女性流动人口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度、利用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英国救助儿童会所在4个城市(北京、上海、昆明、和田)的"流动人口社区母婴健康"项目点所在区(县),2010年3月—2012年5月采... 目的了解携子女外出的女性流动人口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度、利用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英国救助儿童会所在4个城市(北京、上海、昆明、和田)的"流动人口社区母婴健康"项目点所在区(县),2010年3月—2012年5月采用调查问卷形式通过偶遇法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女性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流动人口过去半年是否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因素。结果 456名被调查的女性流动人口中,326名(71.5%)为汉族;平均年龄29.8岁;235名(51.5%)初中文化程度;251名(55.0%)无业;164名(36.0%)享有医疗保险;204名(44.7%)月收入2 000~4 000元。女性流动人口日常患病处理方式顺次为综合医院(35.4%,133/376)、自己买药吃(23.1%,87/37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76/376)、小诊所(18.9%,71/376)、不处理(2.4%,9/376)。北京53.9%(55/102)选择综合医院,上海57.5%(46/80)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昆明32.7%(33/101)选择自己买药吃,和田59.2%(55/93)选择综合医院。87.9%(401/456)女性流动人口知晓其所在社区/村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上海、昆明、和田的知晓率分别为88.0%(103/117)、96.3%(103/107)、89.2%(107/120)和78.6%(88/112)。过去半年只有31.8%(145/456)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民族、年龄、户口、月收入、到当地居住时间的女性流动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区、年龄和民族与女性流动人口过去半年是否接受社区卫生服务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携子女外出的女性流动人口具有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无业率高、医疗保障覆盖水平低、平均月收入低等特点,地区、年龄和民族是女性流动人口过去半年是否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因素;高龄汉族女性流动人口应作为重点干预人群,加强健康知识宣教和妇幼保健的政策宣传,合理引导其有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改善女性流动人口及其家庭成员的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流动人口 社区卫生服务利用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的人口空间聚集与传统产业升级 被引量:8
2
作者 尹德挺 于倩 史毅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9-99,共11页
产业结构变化对城市群人口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人口演变对城市群产业转型的质量也具有反向作用。基于1950年以来美国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数据,借助人口比重、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指标,采用空间自相关、区位熵等方法,从城市群、都市区、... 产业结构变化对城市群人口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人口演变对城市群产业转型的质量也具有反向作用。基于1950年以来美国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数据,借助人口比重、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指标,采用空间自相关、区位熵等方法,从城市群、都市区、中心城市三个层面对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的人口空间分布和产业演进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以传统产业制造业为优势产业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人口演变具有滞后性、收缩性、波动性、空间分异性、内聚性五大特征,既表现出人口发展的内在惯性,也反映出人口与经济的动态交互过程。城市群人口空间演变后发于产业空间演变,人口集中度下降但长期高于经济集中度;不同都市区人口收缩与扩张并存,人口吸引力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大集中、小分散”、多核心集聚、星系状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由都市区近郊转向远郊;部分中心城市出现人口负增长,但后期出现不同程度的人口回流。从人口演变与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空间重塑的关系看,去工业化和产业专业化是影响城市群人口演变过程的重要因素,产业转型过程中的去工业化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城市群人口的“郊区化”过程,产业专业化和“梯次”格局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市群人口的“去中心化”趋势,这也为我国正经历“去工业化“”产业专业化”过程的城市群发展提供了启示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空间分布 产业变迁 都市区(圈) 中心城市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下载PDF
关于青年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政策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晖 刘鸿雁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37,共3页
关键词 健康政策 流动人口 生殖 青年 无线通讯技术 人口流动 全球化时代 现代科技
原文传递
核产业项目的公众接受性研究
4
作者 张永梅 谭艳 +1 位作者 陈文江 史毅 《科学.经济.社会》 2022年第5期69-81,共13页
在风险项目的实施日益受到公众态度影响的背景下,公众接受性研究也日益兴起。有关研究成果目前主要集中在接受性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接受性提高的对策等方面,而最具基础性的“公众接受性现状”则鲜有清晰展示和深入描述。在梳理... 在风险项目的实施日益受到公众态度影响的背景下,公众接受性研究也日益兴起。有关研究成果目前主要集中在接受性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接受性提高的对策等方面,而最具基础性的“公众接受性现状”则鲜有清晰展示和深入描述。在梳理国内外有关核产业公众接受性现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某核工业基地开展的经验研究,重点讨论了对公众接受性的多角度测量与评估,发现公众对核产业的接受性是一种复杂态度和矛盾心理的呈现,而非简单的接受或不接受。并且以有条件的接受作为效益最大化的取舍,是公众在风险项目接受问题上所作出的一种理性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产业项目 公众接受性 有条件的接受 理性态度 风险项目
下载PDF
托育服务与早期教育协同发展路径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中一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4年第1期16-23,共8页
除儿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之外,我国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托育服务,二是早期教育。实现托育服务与早期教育之间协同发展,逐步取消托育服务与早期教育行业间的壁垒,实现两者的整合和融合是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必... 除儿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之外,我国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托育服务,二是早期教育。实现托育服务与早期教育之间协同发展,逐步取消托育服务与早期教育行业间的壁垒,实现两者的整合和融合是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来看,以学前教育机构为主导的模式是众多协同发展实现模式中的优化选择。综合而言,这种路径所带来的制度变革成本最低、综合效益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育服务 早期教育 协同发展 学前教育
下载PDF
我国托育服务专业化的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6
作者 刘中一 《江汉学术》 2025年第1期5-15,共11页
托育服务专业化是将托育服务纳入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发展轨道中,并通过巩固职业壁垒、建立专业组织和强化专业论述等方式,达到对托育服务质量标准的垄断与控制。这不仅为托育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和全程规范管理等的引入提供了依据,也为今... 托育服务专业化是将托育服务纳入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发展轨道中,并通过巩固职业壁垒、建立专业组织和强化专业论述等方式,达到对托育服务质量标准的垄断与控制。这不仅为托育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和全程规范管理等的引入提供了依据,也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托育服务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能。由于主客各方面的原因,现阶段我国托育服务专业化发展面临社会认可度不高、效果辨识度不强、标准规范性不足、开放性有限、自主性不够以及基础知识不扎实等多个方面的现实困境。为了深入推进托育服务专业化发展,必须提高托育服务专业化的社会认同;增加托育服务专业化的效果辨识度;正确处理托育服务专业化的标准和规范;推动托育服务专业化的开放性;保障托育服务专业化的自主性;夯实托育服务专业化的知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育服务 托育机构 儿童照顾 婴幼儿 服务标准化
下载PDF
社区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管理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晖 刘鸿雁 +1 位作者 龚双燕 张翠玲 《社区医学杂志》 2014年第10期67-69,共3页
目的了解社区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情况及流动人口服务需求。方法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之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国31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对中国城乡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中流动人口健康档... 目的了解社区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情况及流动人口服务需求。方法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之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国31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对中国城乡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中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的情况进行描述。结果 44.4%的社区已开展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的建档工作,但流动人口中实际建档比例仅为16.9%。流动人口存在避孕节育、孕产期保健和疾病诊治等服务需求。结论加强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工作,规范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作为健康促进干预的依据,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社区卫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流动人口 健康档案 社区卫生服务
原文传递
我国托育服务供给体系的建构:基于“公共/私人”分析框架的思考 被引量:4
8
作者 刘中一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117,共9页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地区,公共托育与私人托育供给间有着不同组合,由此形成三种特色鲜明的托育服务供给体系类型:以保姆和祖辈托育等个体化托育为主导的私人托育服务供给体系;以托儿所、托婴中心等机构化托育为主导的公共托育服务...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地区,公共托育与私人托育供给间有着不同组合,由此形成三种特色鲜明的托育服务供给体系类型:以保姆和祖辈托育等个体化托育为主导的私人托育服务供给体系;以托儿所、托婴中心等机构化托育为主导的公共托育服务供给体系;以公共托育与私人托育混合发展的多元托育服务供给体系。从供给影响需求的角度看,公共托育与私人托育供给都有自己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从家庭托育、家庭式托育到家庭托育点,不仅意味着托育服务供给形式的变动,也标志着社会政策重心在私人托育和公共托育供给安排上的调整。家庭式托育和家庭托育点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共托育与私人托育供给的协同。长远来看,我国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体系的建构路径一定不是公共托育与私人托育“二选一”,而是要实现公共托育与私人托育的共同发展。为此,第一,需要重新思考公共托育与私人托育的关系,需要对家庭托育等私人托育在托育服务供给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科学定位;第二,需要对托育服务供给体系中私人托育发展进行资源支持和政策扶植;第三,需要辩证地对待公共托育与私人托育各自的特点,反对过分夸大任何一种托育服务供给的地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育服务 公共托育 私人托育 供给体系 普惠托育
下载PDF
提高我国普惠托育服务空间可及性的思考
9
作者 刘中一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4年第5期83-90,共8页
近年来,我国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从空间正义视角透视,托育服务发展仍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一是托育服务政策设计忽略了空间可及性维度;二是区域内托育服务空间可及性差异明显;三是空间不可及性掩盖了托育服务的... 近年来,我国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从空间正义视角透视,托育服务发展仍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一是托育服务政策设计忽略了空间可及性维度;二是区域内托育服务空间可及性差异明显;三是空间不可及性掩盖了托育服务的真实需求;四是空间不可及性造成福利分层加剧和心理剥夺感加深。为了提高托育服务空间可及性,首先,应将改善托育服务空间可及性纳入相关政策和制度的设计中。其次,进行科学规划,实现托育服务资源的合理布局。再次,以社区为载体,推进托育服务社区化转向。最后,应用高科技,加强民众居住区和托育机构或设施之间的空间联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育服务 可及性 空间正义 普惠 服务体系
下载PDF
中国流动人口重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现状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冬梅 王晖 +2 位作者 龚双燕 刘鸿雁 陈佳鹏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了解全国流动人口重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避免重复参保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3年国家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库进行分析,该监测涉及全国31省市,采取PPS抽样,共计调查198795人。结果流动人口重复参加基本... 目的了解全国流动人口重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避免重复参保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3年国家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库进行分析,该监测涉及全国31省市,采取PPS抽样,共计调查198795人。结果流动人口重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率为10.9%;重复参保率较高的人群特征为25~29岁(12.9%)和30~34岁(12.8%),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11.9%)、大专及以上(16.6%),农业户籍(11.0%),跨省流动(11.6%)和省内跨市(10.7%);外资及中外合资企业员工(31.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员工(23.5%)及机关事业单位员工(2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性质、流动范围、单位性质的流动人口重复参加医疗保险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雇用单位性质、年龄、教育程度、户口性质及流动范围是影响重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医疗保险 重复参加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2021-2035年城乡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与特征——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预测 被引量:64
11
作者 张立龙 史毅 胡咏梅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1-112,共12页
准确预测学龄人口的规模和变动趋势,是做出合理可行的教育发展规划的前提。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学龄人口预测结果表明,2021—2035年我国学龄人口总规模将从3.28亿持续减少至约2.50亿,学龄人口年龄结构也将由“两头小、中间大... 准确预测学龄人口的规模和变动趋势,是做出合理可行的教育发展规划的前提。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学龄人口预测结果表明,2021—2035年我国学龄人口总规模将从3.28亿持续减少至约2.50亿,学龄人口年龄结构也将由“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结构逐步向“上宽下窄”的倒金字塔结构转变。学前、小学、初中、高中、高等教育的学龄人口将分别在2020年、2023年、2026年、2029年、2032年达到峰值,之后呈现快速减少趋势;学龄人口规模与结构的快速变化对教育资源的供给弹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应加强人口与教育数据的信息融合、监测预警和趋势研判,重点处理好生育政策短期调整效应与教育政策中长期规划的关系、人口城镇化与教育城镇化的关系、教育资源数量需求下降与质量需求上升的关系,有效应对生育政策变化对教育资源供需格局产生的波动性冲击,推动城乡和区域义务教育资源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探索低生育水平下教育资源整合、转化、提升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学龄人口 城镇化 总和生育率
原文传递
流动人口母婴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翠玲 王晖 +1 位作者 龚双燕 刘鸿雁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20-1323,共4页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母婴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提出促进流动人口母婴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相关依据。方法:对北京、上海、昆明、和田4个试点城市的当地居住3个月及以上、身边至少有1个0—5岁子女的456名流动妇女进...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母婴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提出促进流动人口母婴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相关依据。方法:对北京、上海、昆明、和田4个试点城市的当地居住3个月及以上、身边至少有1个0—5岁子女的456名流动妇女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了解个人基本情况、社区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利用、服务评价等情况。结果:被调查妇女中77.60%的母亲和81.67%的流动子女就医后费用不能报销。母亲和年龄最小子女日常生病后会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比例分别为16.67%和12.06%。过去半年31.80%的流动人口妇女和52.90%年龄最小的流动人口子女曾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选择原因顺位为距离近(89.70%)、价格便宜(53.79%)和服务态度好(51.03%);妇女服务利用的主要内容为常见病防治、产前检查、体检和妇幼健康教育咨询,儿童服务利用主要为儿童免疫(90.00%)、体检(40.66%)和常见病防治(32.37%)。对社区卫生服务和医务人员不了解是社区卫生服务不被利用的主要原因。Logistic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地区、年龄、民族、本地居住时间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有影响。结论:流动人口收入低、负担重,选择医疗服务重视价格因素、服务态度和便捷性,这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特征相契合。要根据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相关因素,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针对性,提高相关目标群体的知晓度;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的流程管理,逐步实行预约制,提升服务利用者的服务体验;改革社区卫生服务的收费制度,减轻流动人口的就医负担,以促进流动人口母婴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区卫生服务 母婴健康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服务 被引量:26
13
作者 刘鸿雁 汝小美 丁峰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2-96,共5页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于 2 0 0 4年 3月开展了“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状况基线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发现 ,未婚人群采取避孕措施的比例低、有效性低、自我保护能力弱 ;未婚人群避孕知识多 ,但获得相关服务少 ,其避孕失败率高 ;流动人...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于 2 0 0 4年 3月开展了“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状况基线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发现 ,未婚人群采取避孕措施的比例低、有效性低、自我保护能力弱 ;未婚人群避孕知识多 ,但获得相关服务少 ,其避孕失败率高 ;流动人口获得避孕节育方法的途径少 ,很难被纳入免费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生殖健康 避孕失败率 避孕措施 避孕节育方法
原文传递
性别失衡地区的婚姻生态:内卷与自洽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中一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8-140,共13页
一个社会的婚姻生态会随着婚姻"市场"上的婚龄性别结构以及社会文化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特定的社会和通婚圈之内,受婚姻挤压的人群可以通过调整婚配策略、改变婚姻行为逻辑等途径,与其所处的环境持续互动,进而达到某种... 一个社会的婚姻生态会随着婚姻"市场"上的婚龄性别结构以及社会文化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特定的社会和通婚圈之内,受婚姻挤压的人群可以通过调整婚配策略、改变婚姻行为逻辑等途径,与其所处的环境持续互动,进而达到某种内卷或自洽状态。这种状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婚龄的普遍提前与个体结婚节点的延后、女性自主行为的增加与男性选择空间的限缩、夫妻权力结构的转换与家庭暴力的道义"合理性"、原生家庭经济社会地位重要性的凸显与择偶条件的去家庭化、婚姻支付的上升与择偶标准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龄性别比 性别结构 性别失衡 婚姻生态 婚姻挤压
下载PDF
幼儿照顾的文化脉络与托育服务的政策逻辑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中一 《甘肃理论学刊》 2021年第3期108-114,共7页
任何公共服务政策都是被镶嵌在特定的文化脉络中的,托育服务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必然也要受制于社会中的幼儿照顾文化脉络。由于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具有独特的幼儿照顾文化脉络,托育服务政策设计路径也必然受其牵制与影响。为了提高现阶段托... 任何公共服务政策都是被镶嵌在特定的文化脉络中的,托育服务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必然也要受制于社会中的幼儿照顾文化脉络。由于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具有独特的幼儿照顾文化脉络,托育服务政策设计路径也必然受其牵制与影响。为了提高现阶段托育服务政策的合理性和实施效率,一定要加强对于本土幼儿照顾文化脉络的尊重,并将其纳入政策和制度的设计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育服务 文化脉络 政策逻辑
下载PDF
流动人口孕产妇住院分娩现状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冬梅 刘鸿雁 +1 位作者 王晖 陈佳鹏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23-1526,共4页
目的了解全国流动人口孕产妇住院分娩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国家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库中流动后有生育现象的已婚流动育龄妇女22 774人及其生育的36 105名≤18岁子... 目的了解全国流动人口孕产妇住院分娩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国家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库中流动后有生育现象的已婚流动育龄妇女22 774人及其生育的36 105名≤18岁子女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娩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在所调查的36 105名≤18岁流动人口子女中,住院分娩的有32 997人,住院分娩率为91.40%,在家分娩的2 944人,占8.15%,在其他地方分娩的164人,占0.45%;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孕产妇的住院分娩率低于汉族,随着流动孕产妇教育程度和家庭月收入的提高住院分娩率随之提高,随着孩次的增高住院分娩率随之下降;不符合政策生育、在户籍地分娩、跨省流动的流动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较低。结论民族、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是否符合政策生育、孩次、出生地点、流动范围是流动人口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孕产妇 住院分娩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中国降低孕产妇死亡经验对非洲的启示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晖 刘鸿雁 +6 位作者 张翠玲 龚双燕 梁颖 覃民 汤梦君 蔚志新 赵永阜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3-496,共4页
目的:系统总结中国降低孕产妇死亡的经验对于非洲国家的借鉴作用。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从安全分娩和减少意外妊娠两方面总结中国经验,根据非洲现况,提出应对建议。结果:非洲适宜借鉴中国2.0世纪50~70年代的经验,倡导计划生育... 目的:系统总结中国降低孕产妇死亡的经验对于非洲国家的借鉴作用。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从安全分娩和减少意外妊娠两方面总结中国经验,根据非洲现况,提出应对建议。结果:非洲适宜借鉴中国2.0世纪50~70年代的经验,倡导计划生育、提供避孕节育服务、推广新法接生、培训初级服务人员,提高孕产妇保健和避孕服务的可及性,降低孕产妇死亡。结论:建议非洲国家短期内将有限资源优先投资于计划生育,加强培训基层的初级服务人员,推广新法接生,减少未满足的避孕需求,提倡适龄生育、间隔合理化和科学避孕,联合使用社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综合配套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产妇死亡率 计划生育 非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