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8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文喜教授访谈
1
作者 张文喜 孙亮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6,共4页
张文喜(以下简称张):首先感谢《社会科学家》给我安排这次交流的机会,感谢访问者孙亮博士。你对我的评价过奖了。其实,我跟你一样,还不算媒体眼中的知名学者,更算不上哲学家眼中的哲学家。在使用头衔如此廉价的年代,我仍然这么... 张文喜(以下简称张):首先感谢《社会科学家》给我安排这次交流的机会,感谢访问者孙亮博士。你对我的评价过奖了。其实,我跟你一样,还不算媒体眼中的知名学者,更算不上哲学家眼中的哲学家。在使用头衔如此廉价的年代,我仍然这么说。但若我要很正经地与你讨论学术评价问题,这实在并非合宜也不合常理。简而言之,我是自己眼中的哲学爱好者。人们如今认为,做不了哲学家眼中的哲学家,那就凑合着做个企业家眼中的哲学家也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导师 哲学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唯物主义 张文 《社会科学家》 学院 政治
下载PDF
讲学论道传承文化,渔樵耕读播撒乡情——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陕西豳风书院院长肖群忠先生
2
作者 杜华伟 肖群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2023年第1期197-206,共10页
古代书院作为儒家文化的主要传承基地,通过教育引导、环境浸润、榜样感染以及制度约束,将道德教育寓于日常人伦生活之中,在生徒的人格养成方面发生了重要影响。在新时代,通过传播与弘扬书院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爱护人才的良好氛... 古代书院作为儒家文化的主要传承基地,通过教育引导、环境浸润、榜样感染以及制度约束,将道德教育寓于日常人伦生活之中,在生徒的人格养成方面发生了重要影响。在新时代,通过传播与弘扬书院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自强、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举措。建立在“后稷生地、公刘故里”彬州的豳风书院,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历史研究传承中心,也是彬州文学艺术培育中心,更是农耕文化观摩地以及传统文化教育体验中心。书院突出思想价值引领,坚持公益普及原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讲座、农耕教育、陶艺体验、儿童游学、志愿活动,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成人礼、开笔礼等传统礼节礼仪教育,使文化以生动活泼的样态走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从而激发大家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以特有的方式参与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升了全社会道德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豳风书院 传统文化 讲学论道 耕读文化 儒家伦理 社会实践
下载PDF
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走深、走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文喜访谈
3
作者 张文喜 秦岭 《社会科学家》 2025年第1期3-7,F0003,共6页
在访谈中,张文喜教授围绕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走深、走实的议题展开探讨。他认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解读政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独特品格,对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础,方能真切地理解... 在访谈中,张文喜教授围绕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走深、走实的议题展开探讨。他认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解读政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独特品格,对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础,方能真切地理解马克思在谈论“正义”等政治哲学论题时所采取的独到视角,并由此深入到对现实的物质生活关系,尤其是所有权问题的批判与把握中。同时,要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由深入实,必须自觉地关注“治国理政”等具有时代意义的现实命题,并对社会公共领域的具体问题保持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所有权 治国理政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以宗教视角关注全球--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何光沪教授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烜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6-49,共4页
何光沪教授,1950年出生,贵阳人。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光沪教授在宗教哲学和基督宗教等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多元化的上帝观》、《有心无题》、《何光... 何光沪教授,1950年出生,贵阳人。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光沪教授在宗教哲学和基督宗教等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多元化的上帝观》、《有心无题》、《何光沪自选集》、《神圣的根》、《天人之际》、《月映万川——宗教、社会与人生》、《百川归海——走向全球宗教哲学》等;译有《宗教哲学》、《20世纪宗教思想》、《现代基督教思想》、《全球伦理》、《系统神学》、《基督教神学原理》等;编有《对话:儒释道与基督教》、《蒂里希选集》、《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信仰二十讲》、"宗教与世界丛书"、"宗教学译丛"等。近日,本刊约请何光沪教授弟子李烜对他进行了专访。文中,何光沪教授简称"何",李烜简称"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宗教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宗教哲学》 基督教思想 基督教神学 博士生导师 基督宗教
原文传递
自然辩证法在新中国——兼谈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点学科建设 被引量:1
5
作者 黄顺基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37-46,共10页
100多年前,马、恩创立的自然辩证法,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迅速发展,在我国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学习、研究与运用,已经生根、发芽和壮大,特别是在最近十年多的改革开放过程中,自然辩证法园地更是百花齐放,呈现出一派繁荣兴盛的景... 100多年前,马、恩创立的自然辩证法,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迅速发展,在我国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学习、研究与运用,已经生根、发芽和壮大,特别是在最近十年多的改革开放过程中,自然辩证法园地更是百花齐放,呈现出一派繁荣兴盛的景象,目前它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为了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 科技 学科建设 中国
下载PDF
“以人为本”和“文化育人”——中国人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1
6
作者 郭春宁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87-94,共8页
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教学和科研活动之外,更为丰富和多维度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的主体——学生、教师、员工——在其所处的校园环境中的价值需求和行为模式构成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近十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在&q... 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教学和科研活动之外,更为丰富和多维度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的主体——学生、教师、员工——在其所处的校园环境中的价值需求和行为模式构成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近十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在"大师、大楼、大气"六字办学方针指导下,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实施颇具特色。一方面,校园基础建设和环境改造为校园文化提供发生和运转的合适空间、环境和服务;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使中国人民大学形成了主题鲜明、层次多样、基础牢固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人为本"既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重要的建设思路,中国人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文化育人"模式与"以人为本"理念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典型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文化 三螺旋 以人为本 文化育人
下载PDF
一种新的知识论方法——谢尔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告综述 被引量:1
7
作者 路卫华 《哲学分析》 CSSCI 2017年第2期180-183,共4页
2016年10月10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第70期“科学·社会·人文”论坛特别邀请了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吉拉·谢尔(Gila Sher)教授作了题为《基础整体论:
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 知识论 综述 加州大学 整体论 分校 教授
下载PDF
对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几点认识——访中国人民大学宋希仁教授
8
作者 宋希仁 李毅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0年第5期5-15,共11页
访谈人:宋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此次访谈。道德规范是道德体系的核心,也是一定道德体系的价值标准之集中体现。中国传统道德历经几千年发展,其规范体系内容十分丰富。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如何认... 访谈人:宋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此次访谈。道德规范是道德体系的核心,也是一定道德体系的价值标准之集中体现。中国传统道德历经几千年发展,其规范体系内容十分丰富。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和整理、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规范。因此有必要首先研究一下它的历史演变。那么您认为应对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历史演化进行怎样的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道德规范 道德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传统道德 优秀传统道德 历史演化 规范体系 历史演变
下载PDF
高校培养爱国宗教界代表人士的新探索——以中国人民大学爱国宗教界代表人士研修班与单招班为中心
9
作者 张雪松 《佛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1期130-140,共11页
2006年秋季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受中共中央统战部等部委的委托,连续17年每年举办为期四个月的爱国宗教界代表人士研修班,结业学员近千人;2012年秋季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受中共中央统战部等部委的委托,隔年招录为期3年的爱国宗教界代表人士... 2006年秋季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受中共中央统战部等部委的委托,连续17年每年举办为期四个月的爱国宗教界代表人士研修班,结业学员近千人;2012年秋季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受中共中央统战部等部委的委托,隔年招录为期3年的爱国宗教界代表人士单招班,目前已招收6届,培养学员一百余人。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爱国宗教界代表人士研修班和单招班,探索了由统战、宗教等党政有关部门与高等院校合作共同培养中青年爱国宗教界人士的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界人才培养 高校宗教学教学 佛教教育的正规化
下载PDF
从“照着讲” “接着讲”到“自己讲” “讲自己”——访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张立文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宵宵(采访) 张立文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19年第3期123-134,共12页
一韩宵宵(以下简称“韩”):您作为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家和哲学家,思想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首先想请您谈一谈您的治学经历或者受教育经历、成长经历。在这些经历中,有没有哪些印象特别深刻、特别有趣的事儿,能对青年学者有更多的启发性?
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 “接着讲” 张立文 教育经历 哲学史家 治学经历 成长经历 青年学者
下载PDF
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研究启示——以中国人民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英才项目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楠楠 《学理论》 2020年第1期1-3,共3页
新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规律必然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其中青年马克思主义人才是检验理论规律、实践规律、育人规律的关键,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力武器。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青马... 新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规律必然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其中青年马克思主义人才是检验理论规律、实践规律、育人规律的关键,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力武器。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青马英才项目从培养理念、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效果四个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为例,对如何在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下创造性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人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青年马克思主义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
下载PDF
中国人民大学2008第二届“美学与文化创意产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班”招生简章(符合条件者可申请硕士学位)
12
《消费导刊》 2008年第20期257-258,共2页
"十一·五"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加快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支持在高等院校设立文化创意相关专业,重点培养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经营管理和经纪人才。当前,根据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 "十一·五"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加快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支持在高等院校设立文化创意相关专业,重点培养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经营管理和经纪人才。当前,根据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针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匮乏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创意 中国人民大学 研究生课程班 申请硕士学位 产业经营管理 美学 产业发展 研究方向 哲学 产业人才培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实践逻辑
13
作者 臧峰宇 薄国强 《科学.经济.社会》 2025年第1期26-40,共15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创新过程中彰显了实践逻辑。以问题为导向,将问题意识转换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践创造的规律性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逻辑是在回答现实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创新过程中彰显了实践逻辑。以问题为导向,将问题意识转换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践创造的规律性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逻辑是在回答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生成发展的。深入解析“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做出富有时代精神的哲学解答,由此映现学术思想的生命力,彰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践逻辑 美好生活
下载PDF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之审视 被引量:28
14
作者 刘大椿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9,共6页
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问题纷繁复杂,理论上尚不成熟,实践中问题较多。事实上,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以多种形相存在,如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对评价的评价"等等,其评价规范之间存在着学术标准与非学术标准等多种冲突。... 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问题纷繁复杂,理论上尚不成熟,实践中问题较多。事实上,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以多种形相存在,如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对评价的评价"等等,其评价规范之间存在着学术标准与非学术标准等多种冲突。在评价实践过程中,也大量存在评价主体问题与评价程序问题等诸多矛盾。因此,迫切需要深入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的复杂性,建立与完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 评价规范 评价标准 评价体系
下载PDF
革故鼎新:中国哲学转型期脉络
15
作者 宋志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0-46,共7页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广泛传入,使中国哲学发生了显著变化,涌起三次浪潮。第一次叫作“西情东渐”,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第二次叫作“西技东渐”,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第三次才叫作“西学东渐”,发生在戊戌变法前后。西方哲学在此过程...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广泛传入,使中国哲学发生了显著变化,涌起三次浪潮。第一次叫作“西情东渐”,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第二次叫作“西技东渐”,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第三次才叫作“西学东渐”,发生在戊戌变法前后。西方哲学在此过程中传入中国,中国近代哲学没有照着西方哲学讲,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作了创造性的诠释,促使中国哲学发生第二次变革。中国现代哲学发生第三次变革,实现由自发哲学转向自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西学东渐 学科自觉 资源扩大
下载PDF
论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并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伪问题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燕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9,共7页
人的文化本体是人的根本,是人得以立足的基础。同样,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是中国人得以立足的根本。然而,当今中华文化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遮蔽了,"关于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论的确立"就理应成为中... 人的文化本体是人的根本,是人得以立足的基础。同样,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是中国人得以立足的根本。然而,当今中华文化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遮蔽了,"关于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论的确立"就理应成为中国哲学界文化研究的迫切课题。走出困境,就必须使中华文化本体回归并建构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中华文化的精华,对全人类的文化建设和文化进步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文化本体 中华文化本体 人与文化的缺位与归位 人的存在与发展
下载PDF
石峻先生《略论中国人性学说之演变》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向世陵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9-105,共7页
《略论中国人性学说之演变》是石峻先生60多年前发表的一篇长文,它体现了先生对从先秦孔老到宋明儒学绵亘两千余年的中国人性论发展史的思考。
关键词 人性学说 中国 先生 演变 宋明儒学 发展史 人性论 先秦
下载PDF
重审“绝地天通”——兼论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史存在的问题
18
作者 曹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8,229,230,共19页
学界已从不同领域对“绝地天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用以解决文明起源、制度变迁、思想跨越的重大问题。然而,“绝地天通”的本义尚未得到认真的梳理。从《国语·楚语下》所见楚昭王开始,对其的理解已经产生了偏差,之后的诠释都... 学界已从不同领域对“绝地天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用以解决文明起源、制度变迁、思想跨越的重大问题。然而,“绝地天通”的本义尚未得到认真的梳理。从《国语·楚语下》所见楚昭王开始,对其的理解已经产生了偏差,之后的诠释都存在读者基于自身立场随意解读和无限放大的问题。结合《春秋公羊传》《白虎通》《独断》等材料可知,“绝地天通”的本义是断绝失势政治集团和天神、地祇相沟通的可能,是一种类似“夷其宗庙”的惩罚手段,而非所谓历史早期曾经有过人人都可以与天相通,后来神权被王权垄断的意思。《楚语下》进一步强调了区分天神与地祇管理系统的重要性,但这只代表重、黎职责互不干扰,不等于从此出现人神截然相分的政教分离。通过比对相关传世及出土文献发现,“绝地天通”必须放在中国古代治乱历史观以及历法天道观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释。20世纪以来的学术史研究,深受西方单线演进论影响,“绝地天通”成为解释从巫术到宗教、神权到王权、神文到人文的绝佳题材,有断章取义、夸大其词之嫌,需要重新界定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地天通 《吕刑》 《楚语下》 《独断》 《五纪》 历法 治乱 学术史
下载PDF
生命哲学视域下的数字永生问题
19
作者 刘永谋 白英慧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94,157,158,共13页
数字永生指的是将人的生命或其他生命,以数字形式永远存活于赛博空间之中的新科技实践活动。数字永生实践可分为创生进路、复生进路以及上传进路,其预设三种立场的生命观,即强调“精神的人”的唯心论生命观、主张“计算的人”的计算论... 数字永生指的是将人的生命或其他生命,以数字形式永远存活于赛博空间之中的新科技实践活动。数字永生实践可分为创生进路、复生进路以及上传进路,其预设三种立场的生命观,即强调“精神的人”的唯心论生命观、主张“计算的人”的计算论生命观以及推崇“能动的人”的AI拟人论生命观。从哲学层面对此三种生命观进行审度,可以发现,数字永生论的出现,标志着智能社会中人类自我理解的重大转变,可称之为“主体的消解”与“科学人的崛起”。在未来的数字永生实践中,应坚持AI发展的有限主义进路,遵循有益AI理念。具体来说,应发展保护生命的数字永生,重点在于珍视生命价值、保护生命隐私、促进生命平等、维护生存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永生 生命哲学 科学人 保护生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