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类型对老化态度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谢立黎 欧阳材泓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111,共17页
老年志愿服务契合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与生产性老龄化的内在要求,已成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策略之一。然而,当前研究聚焦机构或组织开展的正式志愿服务参与,对在中国情境中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非正式志愿服务参与... 老年志愿服务契合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与生产性老龄化的内在要求,已成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策略之一。然而,当前研究聚焦机构或组织开展的正式志愿服务参与,对在中国情境中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非正式志愿服务参与却缺乏足够关注,中国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的类型与群体异质性有待梳理。同时,老化态度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老年人不同的志愿服务参与类型对老化态度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尚待厘清。本研究采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基于正式与非正式的角度,将老年志愿服务参与分类为“正式型”“非正式型”“双重参与型”及“非参与型”,并引入“身体-认知-社会”分析框架,探讨中国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类型对老化态度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非参与型,正式型志愿服务参与对老化态度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尤其是健康状况越差的老年人,参与正式型志愿服务对其老化态度的积极作用越突出,验证了志愿服务参与对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补偿效应”;而健康状况好的老年人参与正式型志愿服务则主要是通过提升个人价值感来获得更积极的老化态度。参与非正式型志愿服务对老化态度影响不显著,主要是因为其对心理获得维度显著的消极影响抵消了对心理社会丧失与身体变化体验维度的正向影响。参与非正式型志愿服务会显著降低老年人的个人价值感,从而降低其心理获得感。双重参与型的志愿服务参与虽然能够在身体变化体验维度与心理获得维度起到积极作用,但在老化态度的心理社会丧失维度呈现负向效应,因而总效应也不显著。一方面,双重参与既可以通过提升个人价值感来帮助老年人提高心理获得感,也可以直接促进对身体变化的积极感知。特别是对于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两种类型都参加有助于提高对身体变化的积极体验。另一方面,双重参与直接和间接的作用导致心理社会丧失感,尤其是在尊老敬老氛围较好的社区,参与两种类型反而更容易导致心理社会丧失感和对身体变化的消极体验。建议加强老年志愿服务的品牌化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参与的均衡化;加大对非正式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提升社会认知度;营造年龄友好的社会环境,树立科学、积极的老龄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社会参与 老年志愿服务 老化态度 个人价值感 年龄友好环境
下载PDF
血亲价值观及中国老年人对非正式支持资源的选择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姚远 范西莹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2-97,共6页
非正式支持是解决老年人问题的重要方式和资源。中国老年人在选择非正式支持资源时会受到血亲价值观的影响,在总体上表现出网络中的血亲核心性、心理中的血缘偏执性、关系中的血缘扩展性、目标中的需求综合性和交往中的伦理交换性等特点... 非正式支持是解决老年人问题的重要方式和资源。中国老年人在选择非正式支持资源时会受到血亲价值观的影响,在总体上表现出网络中的血亲核心性、心理中的血缘偏执性、关系中的血缘扩展性、目标中的需求综合性和交往中的伦理交换性等特点;而在具体实践上则形成了两类资源、区别性功能、递降式选择的基本模式以及不断分割非正式支持资源网络的文化特征。这种选择模式和文化特征既有利于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利用非正式支持资源,也限制了老年人对非正式支持资源的充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血亲价值观 非正式支持
下载PDF
国际视野:关注中国老年学 被引量:1
3
作者 尹银 褚湜婧 陈义媛 《国际学术动态》 2011年第5期6-10,共5页
1会议背景 2000年,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至今已经10年。随着人口生育率的下降、预期寿命的延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还将呈现越来越快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产生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人们对... 1会议背景 2000年,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至今已经10年。随着人口生育率的下降、预期寿命的延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还将呈现越来越快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产生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人们对中国老年学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不仅中国大陆学者在研究中国的老年学,还有分布在世界各国、港澳台的中外学者,纷纷以不同的视角在审视中国老年学的相关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老年 人口老龄化 视野 国际 老龄化社会 预期寿命 社会经济
下载PDF
中国特色农村养老服务的时代内涵、特征及其发展进路
4
作者 杜鹏 李子洋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71,共10页
面对当前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农村“未富先老”的现实挑战和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提供的历史机遇,建设中国特色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是契合农村人口老龄化现实基础、创新养老服务体系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等时代需要的必然选择。中国特... 面对当前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农村“未富先老”的现实挑战和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提供的历史机遇,建设中国特色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是契合农村人口老龄化现实基础、创新养老服务体系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等时代需要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农村养老服务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政府、家庭、基层自治组织等多元主体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的多层次的、内容丰富的连续性养老服务体系,其目的是促进老年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体系在历史演进与时代发展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和积极老龄观的核心理念,传承中国的“家文化”、乡土社会的“互助文化”和基层乡村的“简约治理”传统。未来要进一步从促进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发挥农村老年人的主体作用、锻造总揽全局协同高效的行动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农村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完善和丰富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内容、夯实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要素基础等方面推进中国特色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振兴 农村养老服务 时代内涵 发展进路
原文传递
产业现代化转型视角下的“老人农业”:全球趋势与中国经验
5
作者 杜鹏 李子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81,共15页
工业化与城镇化促使青壮年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老年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形成“老人农业”现象。“老人农业”不仅表现为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还表现为老年人集中在农业领域就业。结合产业现代化转型的全球发展、阶段与地... 工业化与城镇化促使青壮年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老年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形成“老人农业”现象。“老人农业”不仅表现为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还表现为老年人集中在农业领域就业。结合产业现代化转型的全球发展、阶段与地区差异,本研究利用国际劳工组织数据与中国2000-2020年的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老年在业人口集中于农业就业两个方面着手,分析“老人农业”的全球趋势与中国变迁。研究发现,第一,工业化推动所有年龄段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但老年劳动力转移相对滞后。农业资源赋的差异形成了欧美模式和亚洲模式两种不同的产业转移形态。第二,在农业资源赋类型一致的情况下,产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越高。未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为了更好地保障老年人权益、实现农业有序更替,要从提高农业劳动力生产率、拓展农业价值功能、提高农业回报率等方面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人农业” 产业转型 全球趋势 中国变迁 区域差异
下载PDF
增益还是损耗?流动经历对我国农村人口老年期健康的影响
6
作者 唐丹 李星语 《人口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94,共18页
自20世纪80年代起,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动到城市,但随着年龄增长,许多大龄农民工会选择返乡。老年期的健康状况是全生命历程中多重因素的累积结果,劳动年龄阶段的流动经历作为一项重要的生命事件必然会对农村人口老年期的健康产... 自20世纪80年代起,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动到城市,但随着年龄增长,许多大龄农民工会选择返乡。老年期的健康状况是全生命历程中多重因素的累积结果,劳动年龄阶段的流动经历作为一项重要的生命事件必然会对农村人口老年期的健康产生影响。但现有农村老年人健康研究忽视了过往流动经历这一重要因素,缺乏对劳动年龄阶段的流动经历与老年期健康状况的关系及其中的作用机制进行讨论。本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探究劳动年龄阶段的流动经历对农村人口老年期健康的影响,并重点讨论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从总效应来看,劳动年龄阶段曾经流动对老年期身心健康均产生负面影响;流动次数越多、初次流动时机越早对老年期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越大,但对心理健康无显著影响。尽管劳动年龄阶段的流动经历可增加老年期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两种资本的增加进一步对老年期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但流动经历带来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升并不能抵消流动所伴随的负面效应对老年期健康的消极作用,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在流动经历与老年期身心健康之间起到遮掩效应。根据压力过程理论与劣势累积理论,负面效应主要包括流动带来的适应性压力,不仅有繁重劳累且极不稳定的工作、恶劣的生活环境与居住条件、风土人情与文化观念的冲突碰撞,还有因户籍壁垒与用人单位失职导致的无法享受与流入地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这些因素与风险不断累积(尤其是随着流动次数的增加与流动时间的延长)导致流动人口健康状况持续损耗,并在老年期进一步恶化,加剧健康不平等。因此,流动人口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必须立足全生命周期,完善全年龄流动人口保障体系,同时倡导“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使每一位劳动者铭记“健康不可为财富牺牲”的原则,为流动人口进入老年期做好前瞻性政策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经历 农村老年人 身心健康 资本理论
下载PDF
中国高龄老年女性的多重发展困境及其治理选择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雪辉 杜鹏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69,158,共18页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高龄老年女性群体正面临一系列复杂的挑战和困境。基于1998年、2008年和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的数据,研究全面剖析了高龄老年女性在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所...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高龄老年女性群体正面临一系列复杂的挑战和困境。基于1998年、2008年和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的数据,研究全面剖析了高龄老年女性在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所遭遇的多重发展困境。可以发现,在个体层面,高龄老年女性普遍面临教育不平等与认知能力衰退、身体亚健康与自理能力限制、孤独感与心态消极等挑战;在家庭层面,她们往往遭遇晚年丧偶、独居空巢、经济自主性较低和照料资源不足等困境;在社会层面,医疗保障不充分、养老保障不完善、长期护理保障缺失等问题则更为突出。高龄老年女性是老龄社会社会治理的重要关注对象,针对她们的多重发展困境,亟需构建涵盖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综合治理策略框架,明确精准识别、科学评估和积极应对的治理路径,全面推动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高龄老年女性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老年女性 多重发展困境 老龄社会 治理选择
下载PDF
中国老年学学科建设
8
作者 史薇 《国际学术动态》 2015年第1期42-46,共5页
2013年9月14日,受联合国人口基金支持,由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北京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老年学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 老年 学科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际研讨会 研究所 北京大学 联合国
下载PDF
城市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 被引量:134
9
作者 张文娟 魏蒙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2-34,共13页
以北京市"西城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数据为依托,以安德森模型为分析框架,并引入社区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失能老人和非失能老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倾向因素、使能因素、需求因素和社区因... 以北京市"西城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数据为依托,以安德森模型为分析框架,并引入社区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失能老人和非失能老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倾向因素、使能因素、需求因素和社区因素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安德森模型中涉及的三类因素和社区因素均对非失能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产生显著影响,而倾向因素、使能因素和社区因素对失能老人的机构养老意愿作用明显。针对分析结果,笔者结合家庭和社区,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规划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能老人 非失能老人 机构养老意愿 安德森模型 社区因素
下载PDF
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现状及趋势研究 被引量:99
10
作者 尹尚菁 杜鹏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9-56,共8页
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照护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内学者关于长期照护的研究大多是以失能老人为基础的,对失智者的研究较少涉及。本研究依照老年人的功能状态,将照护需求评估建立在对失能老人和失智老人分析的基础之上,... 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照护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内学者关于长期照护的研究大多是以失能老人为基础的,对失智者的研究较少涉及。本研究依照老年人的功能状态,将照护需求评估建立在对失能老人和失智老人分析的基础之上,分析我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及未来的变化趋势,以期对今后长期照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能老人 失智老人 长期照护 需求
下载PDF
中国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及其城乡差异——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94
11
作者 孙鹃娟 沈定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20,共10页
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是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文章根据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分析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多分类Logit回归模型比较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分析发... 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是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文章根据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分析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多分类Logit回归模型比较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分析发现城市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受个体、家庭、社区三类因素的共同影响,呈现多元化特点,而对农村老年人居住意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则基本集中于家庭因素。结果表明城市老年人更趋向于独立居住或入住养老机构,而农村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取决于家庭成员的态度和支持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意愿 农村老年人 城市老年人 居住意愿
下载PDF
中国高龄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变化情况分析 被引量:64
12
作者 姜向群 魏蒙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3-100,92,共9页
采用2002年和2011年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组织实施的全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对我国高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变化开展研究。近年来中国失能高龄老年人所占比例降低,残障期压缩;中轻度自理能力受损的高龄... 采用2002年和2011年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组织实施的全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对我国高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变化开展研究。近年来中国失能高龄老年人所占比例降低,残障期压缩;中轻度自理能力受损的高龄老年人比例降低,重度受损的老年人比例升高;城镇高龄老年人失能率高于乡村老年人,东部地区老年人的失能率高于中西部地区,女性高龄老年人失能率高于男性老年人。据此建议加强对重度受损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增加对乡村、中西部地区卫生领域的资源配置,加大对高龄女性以及经济困难老年人的保障力度,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老年人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变化
原文传递
城市中低龄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模式研究 被引量:57
13
作者 张文娟 赵德宇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8-88,共11页
利用第三期妇女地位调查数据,以城市中低龄老年人为分析对象,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活动划分为四种类型,对各种类型老年人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使用Multi-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个人特征、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社会经济背景、社区环境... 利用第三期妇女地位调查数据,以城市中低龄老年人为分析对象,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活动划分为四种类型,对各种类型老年人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使用Multi-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个人特征、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社会经济背景、社区环境等相关因素对老年人社会参与活动的影响。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活动与个人、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健康是影响老年人参与各类活动的最重要变量,稳定和充足的经济收入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奈件;社区有无场地和居住时间长短均对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中低龄老年人 社会参与
原文传递
如何扩大老年志愿服务?——基于北京朝外街道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3
14
作者 杜鹏 谢立黎 李亚娟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9-95,共7页
在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而老年志愿服务的发展落后的情况下,应该如何扩大老年志愿服务,让老年群体和社会受益更多?以北京朝外街道为例,通过对206名老年志愿者和43名非志愿者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社区老年志愿者特征和社区老年志... 在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而老年志愿服务的发展落后的情况下,应该如何扩大老年志愿服务,让老年群体和社会受益更多?以北京朝外街道为例,通过对206名老年志愿者和43名非志愿者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社区老年志愿者特征和社区老年志愿服务现状。主要发现包括:社会经济状况差的老年人更容易被排斥在志愿者行列之外;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看重时间灵活性和离家距离近;老年志愿者的管理体制、志愿服务的推广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如果志愿项目能够根据不同老年人的特征提供更丰富的志愿活动和组织支持,将有更多潜在的老年人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从项目设计、志愿服务组织能力建设、社区环境改善和社区氛围几个方面提出思考,希望能够扩大老年志愿服务,推动更多的老年人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有所为 老年志愿服务 老年志愿者 城市社区
原文传递
老年人日常照料角色介入的差序格局研究 被引量:32
15
作者 杜鹏 王红丽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5-92,111,共9页
老年人日常照料是老年人养老的核心问题之一。运用"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对老年人日常照料角色介入的差序格局进行研究。从宏观上看,传统的差序格局仍然存在,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差序格局随之变化,且由... 老年人日常照料是老年人养老的核心问题之一。运用"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对老年人日常照料角色介入的差序格局进行研究。从宏观上看,传统的差序格局仍然存在,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差序格局随之变化,且由于家庭养老人力资源的急剧下降,这种格局存在进一步被打破的趋势。可以预见,处于差序格局最边缘的社会圈层将成为未来老年人照料的重要力量。对老年人日常照料差序格局的城乡化差异作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照料 差序格局 城乡差异
原文传递
老年人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姚远 陈立新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15,共6页
老年人人格特征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探讨人格特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对武汉市60岁以上随机抽取的442位老年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人格... 老年人人格特征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探讨人格特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对武汉市60岁以上随机抽取的442位老年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人格特征更趋于内向,性情更趋于平和;情绪稳定性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要显著好于情绪不稳定性的老年人;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变差中,能被性别、年龄和情绪稳定性共同解释的比例为2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人格特征 心理健康
下载PDF
中国老年残疾人口状况与康复需求 被引量:50
17
作者 杜鹏 杨慧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262-265,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我国老年残疾人基本特征和康复需求,为加强老年残疾人康复工作、解决老年残疾人问题提供针对性建议。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对比分析方法,对第2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女性老年残疾人数多于男性,残疾... 目的通过分析我国老年残疾人基本特征和康复需求,为加强老年残疾人康复工作、解决老年残疾人问题提供针对性建议。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对比分析方法,对第2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女性老年残疾人数多于男性,残疾率随老年人增龄而提高,绝大部分老年残疾人生活在农村。老年残疾人以听力残疾、肢体残疾和视力残疾为主,此3项占各项残疾的90%以上。绝大部分老年残疾是由疾病所致。老年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存在性别、年龄和残疾类别差异。医疗服务与救助、辅助器具、康复训练是老年残疾人最主要的康复需求,但大部分康复需求未能得到满足。结论促进健康老龄化、加强疾病预防、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力度和加强康复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于降低老年残疾发生率、满足老年残疾人康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残疾人 残疾状况 康复需求
下载PDF
“养儿防老”还是“传宗接代”?——老年人对子女的角色期待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袁小波 杜鹏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110,共11页
利用“天津市居民养老观念及需求调查”数据考察老年人对子女的角色期待及其影响因素,重点分析儿子养老角色、男系姓氏传承角色和家庭扩展角色期待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子女尤其是儿子的功能在当今社会已发生明显变化,在其养老价值不断弱... 利用“天津市居民养老观念及需求调查”数据考察老年人对子女的角色期待及其影响因素,重点分析儿子养老角色、男系姓氏传承角色和家庭扩展角色期待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子女尤其是儿子的功能在当今社会已发生明显变化,在其养老价值不断弱化的同时,文化性和再生产性传宗接代功能相对凸显;个体资源、子女结构和代际支持以及社会养老资源等因素均显著作用于老年人的儿子养老角色期待;而男系姓氏传承角色和家庭扩展角色较强地抵制了诸多个体和社会因素以及文化观念的冲击,是一种根植传统伦理观的认知沉淀;女儿的养老和传承作用的增长对儿子价值产生了冲击。建议加强对家庭养老的支持,推进社会养老服务发展,保障老年人的多元性养老选择,并为生育选择重新赋予孝道主导和性别平等的生育伦理,强化子女的文化和情感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儿防老 传宗接代 角色期待 孝道 性别平等
原文传递
中国老年人的老化态度:基本状况、队列差异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25
19
作者 纪竞垚 代丽丹 《南方人口》 CSSCI 2018年第4期57-70,共14页
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本文考察了中国老年人老化态度的基本状况、队列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老年人的老化态度总体不甚乐观,出生队列较晚、中西部、农村地区老年群体的老化态度更为消极。在微观层面,老... 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本文考察了中国老年人老化态度的基本状况、队列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老年人的老化态度总体不甚乐观,出生队列较晚、中西部、农村地区老年群体的老化态度更为消极。在微观层面,老年人个体特征和家庭状况影响显著,但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受教育程度高、经济状况好、健康状况好、社会支持程度高的中、低龄老年群体的老化态度较为积极;具有照料孙子女行为的低龄老年人老化态度更好;对于高龄老年群体来说,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其老化态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化态度 基本状况 队列差异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中国老年人辅助器具的使用行为分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张文娟 谭文静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0-112,70,共14页
辅助器具对于补偿老年人的身体功能退化和缺损,维持原有的生活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调查追踪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详细分析了老年人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和日常行为习惯对其辅助器具使用情况的... 辅助器具对于补偿老年人的身体功能退化和缺损,维持原有的生活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调查追踪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详细分析了老年人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和日常行为习惯对其辅助器具使用情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衰退的身体功能只影响老年人的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时,日常行为习惯会对其使用补偿视听和行动功能的辅助器具的行为产生影响;当衰退的身体功能影响老年人生命存续时,经济状况和日常行为习惯对其使用维持生命存续的辅助器具的行为的影响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器具 老年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