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尊重历史: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一个基本原则 被引量:6
1
作者 庄福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共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课程设置、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有计划地开展,是从社会主义新时期全面起步的.回首历史,这一学科借历史转折的东风,起势好,方向正,同当时国内正在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相结合,使我们在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课程设置、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有计划地开展,是从社会主义新时期全面起步的.回首历史,这一学科借历史转折的东风,起势好,方向正,同当时国内正在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相结合,使我们在评价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原著、评价历史事件上能比较一致地把握历史经验,取得共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国内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业教材(提纲).…… 展开更多
下载PDF
哲学创新与教学改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暨哲学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6
2
作者 臧峰宇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8-90,共3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学术研讨会 教学改革 哲学创新 时代化 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原文传递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心理研究及其当代趋向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厚羿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22,共4页
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心理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却有着不同的致思方式和研究视角。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心理研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整体性思想的把握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成果的借鉴,以心理研究为切入点,挖掘出历史唯物主义中被遮... 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心理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却有着不同的致思方式和研究视角。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心理研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整体性思想的把握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成果的借鉴,以心理研究为切入点,挖掘出历史唯物主义中被遮蔽的"心理"维度。通过这种研究,历史唯物主义能够在微观视域中获得新的理论生长,也能更加增强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解释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心理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经济结构 社会心理学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意识与中国特色——第十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综述 被引量:1
4
作者 臧峰宇 刘映辰 《高校理论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57-59,共3页
为进一步审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光辉历程.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当代世界发展的新形势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新问题.研讨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深入阐释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2010年10月15-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 为进一步审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光辉历程.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当代世界发展的新形势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新问题.研讨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深入阐释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2010年10月15-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哲学 中国特色 问题意识 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
原文传递
对历史目的论之历史唯物主义阐释路向的批判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文喜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65,共7页
人们所理解的马克思,很大程度上受到第二国际理论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所制订的理解模式的限制。历史地来看,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危机"表现的历史目的论概念,实与历史机械论声气相通,乃是滥觞于作为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 人们所理解的马克思,很大程度上受到第二国际理论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所制订的理解模式的限制。历史地来看,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危机"表现的历史目的论概念,实与历史机械论声气相通,乃是滥觞于作为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统阐释中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绝对差异概念。历史目的论所涉及的首先就是历史中的"进步"(连续)、历史中的"解放"(自由)、以及从西方传统哲学曾经设想为历史统一体中抽象出来的欧洲观念。历史中的目的及其实现问题,也是在我们的面前照亮历史道路和引导我们前进的目的论视界。但是,所有那些被模糊地称作是历史的"负面经验",比如,苦难、退步、代价、资本主义等等,乃公开崭露了历史目的论的破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目的论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欧洲观念
下载PDF
个人与群体关系研究的新探索——评《社会发展中个人与社群关系研究》
6
作者 郭湛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97-,2,共2页
个人与社群的关系构成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基本问题。这种关系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实践过程,并且由此形成了历史地发展着的社会制度形态。相应地,人们对于个人与社群关系的理解也是一个历史的认识过程。对于这种关系的认识首先有个&... 个人与社群的关系构成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基本问题。这种关系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实践过程,并且由此形成了历史地发展着的社会制度形态。相应地,人们对于个人与社群关系的理解也是一个历史的认识过程。对于这种关系的认识首先有个'实然'的问题,即个人与社群的关系在现实中是怎样的;进而还有这种关系在理想中是怎样的,应该怎样改善或优化,即个人与社群的关系'应然'的问题。自觉地认识这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形态 认识过程 人类社会
下载PDF
关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性质、任务的一项历史检证
7
作者 张文喜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31,共7页
就人们对马克思哲学的各种可能的"阐释"来说,马克思哲学与绝对形而上学的关系是当代马克思哲学探讨的普遍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关系到对马克思哲学革命性质的判断,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革命 革命性质 历史 形而上学 普遍
原文传递
马克思的政治概念 被引量:11
8
作者 罗骞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2-53,共12页
政治是马克思思想的根本切入点,可以将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看成是大写的政治哲学。通过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巩固和确证了"现代解放只是政治的形式解放"这一基本命题。革命的概念将政治实践导向社会存... 政治是马克思思想的根本切入点,可以将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看成是大写的政治哲学。通过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巩固和确证了"现代解放只是政治的形式解放"这一基本命题。革命的概念将政治实践导向社会存在基础的变革,颠覆了以社会和政治二元论为思想前提的现代消极政治概念,在主体性哲学的框架中赋予政治明确的存在论担当。对于当代世界尤其是对当代中国实践而言,面临资本导致的存在困境和后革命的实践氛围中,积极的建构性政治概念能够从马克思那里获得相当的理论支撑,它应该是对现代性政治和后现代政治的双重反思,同时也是对马克思政治概念的积极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论 消极政治 革命政治 建构性政治
原文传递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几个基本特征——从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理论比较的视角来看 被引量:1
9
作者 罗骞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51,共8页
本为认为,不应该简单地将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归并为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理论。从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相比较的视角,文章对马克思批判理论方法论的总体性、价值立场的阶级性、理论批判的实践性和批判态度的辩证性几个基本特征进行了阐... 本为认为,不应该简单地将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归并为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理论。从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相比较的视角,文章对马克思批判理论方法论的总体性、价值立场的阶级性、理论批判的实践性和批判态度的辩证性几个基本特征进行了阐释,以期在当代的语境中有效地突出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特殊性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批判理论 总体性 阶级性 实践性 辩证性
原文传递
简论公共存在与公共意识
10
作者 郭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1年第2期119-126,共8页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公共性维度上,人们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公共存在与公共意识.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公共性视野已经充分展开之时,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我们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公共性维度...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公共性维度上,人们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公共存在与公共意识.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公共性视野已经充分展开之时,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我们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公共性维度会有新的理解.共产主义革命实质上是人类由阶级性的社会向公共性的社会的转变.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是公共的,社会权力是公共的,社会服务是公共的,生态环境也是公共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公共的社会中,以公共精神和公共意识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活动,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社会的公共性是个人的主体性的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也就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 公共存在 公共意识 共产主义
下载PDF
坚持实与理的统一——读李瑞环的《务实求理》
11
作者 郭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1年第1期299-304,共6页
"务实求理",概括了李瑞环同志几十年工作、思考和言论的深刻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成果。"务实求理"的哲学内涵在于:(1)务实为本,实干兴邦;(2)实事求是,据实求理;(3)实中有理,善于总结;(4)知... "务实求理",概括了李瑞环同志几十年工作、思考和言论的深刻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成果。"务实求理"的哲学内涵在于:(1)务实为本,实干兴邦;(2)实事求是,据实求理;(3)实中有理,善于总结;(4)知行结合,理实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理 务实 求理 统一
下载PDF
“改革的哲学与哲学的改革理论研讨会”综述
12
作者 臧峰宇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9-90,共2页
关键词 哲学发展 改革理论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 综述 海南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