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17A、IL-2、IL-21、IL-4表达水平及意义
1
作者 董旭 刘亚允 +3 位作者 蒋蒙 朱彤 徐爱静 梁雪松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88,共8页
目的探索初治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及其与病毒载量和肝脏炎症程度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动态评估CHB的病情和预后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 目的探索初治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及其与病毒载量和肝脏炎症程度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动态评估CHB的病情和预后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的初治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68例,健康对照者12名,通过ELIS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17A、IL-2、IL-21和IL-4表达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q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定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血清细胞因子与病毒载量及肝脏炎症程度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价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对肝脏炎症程度的判断效能。结果相较于健康对照者,初治CHB患者血清IL-17A[17.50(11.99,25.36)pg/mL vs 13.74(9.07,16.94)pg/mL,Z=-2.001,P=0.045]、IL-21[37.12(23.85,77.66)pg/mL vs 20.30(17.90,24.19)pg/mL,Z=-3.485,P<0.01]水平升高,IL-2[57.19(31.10,79.92)pg/mL vs 73.06(62.41,105.84)pg/mL,Z=-2.509,P=0.012]水平降低,IL-4[11.40(5.79,18.62)pg/mL vs 10.84(8.05,25.20)pg/mL,Z=-0.681,P=0.49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病程CHB患者的IL-17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意义(H=8.870,P=0.031)。与非活动状态患者相比,炎症活动状态CHB患者血清中IL-17A[17.71(12.25,27.92)pg/mL vs 16.51(6.29,20.22)pg/mL]和IL-21[39.29(24.71,83.19)pg/mL vs 25.06(19.37,49.43)pg/mL]水平升高、IL-2[57.19(31.10,77.68)pg/mL vs 71.24(48.07,117.39)pg/mL]水平下降(均P<0.05),IL-4[11.40(5.94,18.12)pg/mL vs 14.57(3.12,24.49)pg/m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CHB患者、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IL-17A[15.34(10.65,25.04)、19.98(15.55,34.14)pg/mL vs 13.74(9.07,16.94)pg/mL,H=10.061,P=0.007]和IL-21[37.74(25.06,82.87)、51.74(23.32,83.82)pg/mL vs 20.30(17.90,24.19)pg/mL,H=12.444,P=0.002]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IL-2[57.19(37.45,79.92)、37.45(18.32,73.06)pg/mL vs 73.06(62.41,105.84)pg/mL,H=6.576,P=0.037]水平低于健康对照者。初治CHB患者血清IL-17A、IL-21、IL-4水平与HBV DNA定量无相关性(r=0.02、0.23、0.07,均P>0.05),IL-2水平与HBV DNA定量存在弱相关性(r=0.32,P=0.01)。初治CHB患者血清IL-17A、IL-21水平与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r=0.59、0.49,均P<0.01)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r=0.47、0.36,均P<0.01)均存在相关性,而IL-2、IL-4水平与ALT、AST水平均无相关性(均P>0.05)。ALT≥300 U/L初治CHB组、ALT<300 U/L初治CHB组及健康对照组间血清IL-17A、IL-2、IL-2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ALT≥300 U/L初治CHB组IL-17A、IL-21水平均高于ALT<300 U/L初治CHB组及健康对照组(均P<0.01),ALT<300 U/L初治CHB组IL-2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IL-2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L-17A判断肝脏炎症程度的AUC值为0.8933(95%CI 0.7930~0.9936),IL-21判断肝脏炎症程度的AUC值为0.7600(95%CI 0.6227~0.8973)。结论IL-17A、IL-2和IL-21参与慢性HBV感染进程。初治CHB患者无论HBeAg阳性与否或炎症程度高低,血清IL-17A和IL-21水平均升高,IL-2水平均下降;IL-2与HBV DNA定量有一定相关性;IL-17A和IL-21与ALT及AST均存在正相关;检测IL-17A和IL-2有助于病情评估与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17A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21 白细胞介素4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伴发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尚军 张继 +1 位作者 谢虎生 梁雪松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2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伴发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伴发细菌感染的预防、治疗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海军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伴发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伴发细菌感染的预防、治疗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海军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可能引起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伴发细菌感染的相关指标,由专业人员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范》(第3版)进行致病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上述各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各指标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伴发细菌感染的综合影响。结果 本次调查的31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发生细菌感染者共73例(23.10%),阴性243例(76.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Child-Pugh分级C级、侵入性操作、腹水、消化道出血、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伴发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伴发细菌感染发生率较高,其主要受患者年龄、Child-Pugh分级、侵入性操作等因素的影响,临床上可根据上述因素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此类患者细菌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硬化 失代偿期 细菌感染 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PDF
血清miR-199、miR-448表达与慢性乙型肝炎组织学特征以及进展为肝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尚军 蒋蒙 +2 位作者 张继 谢虎 梁雪松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42-14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miR-199、miR-448表达与慢性乙型肝炎组织学特征以及进展为肝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69例,根据METAVIR炎症活动分级将患者分为G_(0~1)组(68例)、G_(2)组(104例)、G_(3~4)组(9... 目的:探讨血清miR-199、miR-448表达与慢性乙型肝炎组织学特征以及进展为肝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69例,根据METAVIR炎症活动分级将患者分为G_(0~1)组(68例)、G_(2)组(104例)、G_(3~4)组(97例);根据纤维化分期将患者分为S_(0~1)组(71例)、S_(2)组(110例)、S_(3)组(88例)。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至2021年10月,统计随访期间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的发生情况。检测患者入组时(T_(0))、入组1个月(T_(1))、入组3个月(T_(2))和末次随访时(T_(3))血清miR-199、miR-448表达,比较不同炎症活动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_(0)血清miR-199、miR-448表达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iR-199、miR-448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的价值。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G_(3~4)、S_(3)组T_(0)血清miR-199表达高于G_(2)和G_(0~1)组、S_(2)和S_(0~1)组(P<0.05),miR-448表达低于G_(2)和G_(0~1)组、S_(2)和S_(0~1)组(P<0.05)。中位随访51(7~152)个月,失访14例,121例发生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化组),134例未发生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炎组)。肝炎组、肝硬化组T_(0)、T_(1)、T_(2)、T_(3)血清miR-199表达呈持续增高趋势,miR-448表达呈持续降低趋势(P<0.05),肝硬化组T_(0)、T_(1)、T_(2)、T_(3)血清miR-199表达高于肝炎组(P<0.05),miR-448表达低于肝炎组(P<0.05)。ALT、HBV DNA载量、T_(3)血清miR-199、T_(3)血清miR-448与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有关(P<0.05)。T_(3)血清miR-199、miR-448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的曲线下面积为0.742、0.765,联合T_(3)血清miR-199、miR-448的曲线下面积为0.924,高于单独T_(3)血清miR-199、miR-448(P<0.05)。结论:miR-199高表达、miR-448低表达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炎症分级、肝硬化分期以及进展为肝硬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miR-199 miR-448 纤维化
下载PDF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尚军 张继 +1 位作者 蒋蒙 谢虎生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2年第7期826-829,共4页
目的:探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32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66例。对照组患... 目的:探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32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6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制剂治疗。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肠道菌群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和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42%(61/66),高于对照组的78.79%(5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酵母菌、大肠埃希菌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3+、CD4+和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64%(9/66)、9.09%(6/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用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分布,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治疗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制剂 肠道菌群分布
下载PDF
探讨恩替卡韦联合乳果糖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尚军 张继 谢虎生 《当代医学》 2022年第9期40-42,共3页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联合乳果糖治疗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8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联合乳果糖治疗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8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乳果糖治疗,比较两组炎症因子水平、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IL-6、IL-8、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AST、ALT、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LN、HA、PCⅢ、Ⅳ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乳果糖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能显著控制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纤维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硬化 恩替卡韦 乳果糖 治疗 疗效
下载PDF
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后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6
作者 陈尚军 谢虎生 +1 位作者 蒋蒙 张继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第6期81-82,85,共3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停药后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阳、丙氨酰氨基转移酶(ALT)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海军医院感染科门诊及住院的初次接受NAs...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停药后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阳、丙氨酰氨基转移酶(ALT)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海军医院感染科门诊及住院的初次接受NAs治疗达到停药标准的CHB患者98例,接受治疗药物不同,分为拉米夫定(LAM)组(13例)、阿德福韦酯(ADV)组(21例)、恩替卡韦(ETV)组(64例)。观察停药48周时患者病毒学和生化学指标反弹情况。结果:98例CHB患者停药48周时,血清HBVDNA转阳率54.08%,血清ALT复发率44.90%;停药48周时,LAM组、ADV组、ETV组患者血清HBVDNA转阳发生率、血清ALT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48周时,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血清HBVDNA转阳发生率、血清ALT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48周时,HBVpgRNA阳性患者与HBVpgRNA阴性患者转阳发生率、血清ALT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NAs治疗达到停药标准的CHB患者,不管应用现有的何种药物,在停药后HBVDNA转阳、ALT复发率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核苷(酸)类似物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丙氨酰氨基转移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