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肉瘤中PD-1和CTLA-4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
作者 闫广宁 喻玲 +3 位作者 赖续文 叶丹丽 王蔚 王卓才 《肿瘤防治研究》 CAS 2023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探讨PD-1和CTLA-4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2007—2016年南部战区总医院初诊初治骨肉瘤患者58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PD-1、CTLA-4蛋白的表达。结果PD-1阳性31例(53.4%),阴性27例(46.6%);CTLA-4阳性19... 目的探讨PD-1和CTLA-4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2007—2016年南部战区总医院初诊初治骨肉瘤患者58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PD-1、CTLA-4蛋白的表达。结果PD-1阳性31例(53.4%),阴性27例(46.6%);CTLA-4阳性19例(32.8%),阴性39例(67.2%);PD-1和CTLA-4双阳性12例(20.7%),双阴性20例(34.5%),单阳性26例(44.8%)。PD-1阳性与是否行新辅助化疗、肿瘤复发和转移有关,PD-1阳性患者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更短(P<0.05);CTLA-4阳性与Ennecking分期较晚有一定关联(P=0.051);PD-1和CTLA-4双阳性表达较双阴性和单阳性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比例显著升高(P<0.05),且生存期更短(P<0.05)。结论PD-1和CTLA-4阳性表达的患者预后不良,双阳性患者的预后较差,可作为骨肉瘤免疫治疗的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PD-1 CTLA-4 预后
下载PDF
骨肉瘤中Galectin-9和CD8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颜春辉 喻玲 +3 位作者 何文源 崔文志 王卓才 闫广宁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337-343,共7页
目的检测骨肉瘤组织中Galectin-9(Gal-9)和CD8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骨肉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06—2016年期间初诊初治行手术切除并术后病理证实为骨肉瘤患者58例,并收集其临床及病理资料。检测Ga... 目的检测骨肉瘤组织中Galectin-9(Gal-9)和CD8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骨肉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06—2016年期间初诊初治行手术切除并术后病理证实为骨肉瘤患者58例,并收集其临床及病理资料。检测Gal-9及CD8的表达并分析对骨肉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al-9低表达47例(81.0%),高表达11例(19.0%);CD8低表达28例(48.3%),高表达30例(51.7%)。Gal-9高表达组相比低表达组,肿瘤直径显著增大(P<0.05);CD8低表达相比高表达组,DFS显著缩短(P<0.05)。Gal-9低表达且CD8高表达组(n=24)女性比例更高,肿瘤直径较小,DFS和OS均更长(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Gal-9低表达且CD8高表达是影响骨肉瘤患者DFS和OS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骨肉瘤患者Gal-9低表达且CD8高表达提示预后较好,可以为骨肉瘤患者预后分层和免疫治疗靶点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GALECTIN-9 CD8 预后
下载PDF
乳腺曼氏裂头蚴病4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蒋汉文 李振连 +4 位作者 严珊珊 钟晓静 韩冷 赖肖芬 苏曙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0-372,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曼氏裂头蚴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4例乳腺曼氏裂头蚴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均为女性,入院主诉均为发现乳腺肿物。4例曼氏裂头蚴病中,2例大体取材发... 目的探讨乳腺曼氏裂头蚴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4例乳腺曼氏裂头蚴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均为女性,入院主诉均为发现乳腺肿物。4例曼氏裂头蚴病中,2例大体取材发现裂头蚴,虫体分别长46、52 cm,另2例仅在镜下发现裂头蚴。镜下示虫体局部角质膜表面见微毛被覆,体内存在特征性石灰小体及沿虫体长轴走行的平滑肌肌束。周围乳腺组织呈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肉芽肿性炎改变,伴较多淋巴细胞浸润,2例见特征性的纤维性囊包结构。结论乳腺曼氏裂头蚴病临床罕见、易忽视,诊断主要依赖于大体取材所见及镜下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寄生虫病 曼氏裂头蚴 病理学特征
下载PDF
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4
作者 闫广宁 李静 +4 位作者 喻玲 叶丹丽 曾伟鹏 宗嘉雯 王卓才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10期948-951,964,共5页
目的分析肾上腺皮质嗜酸性细胞肿瘤(ACONs)的临床病理特征,探索良恶性判别标准。方法收集2007—2021本院收治的ACONs根治手术标本17例,总结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实验,并查阅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 目的分析肾上腺皮质嗜酸性细胞肿瘤(ACONs)的临床病理特征,探索良恶性判别标准。方法收集2007—2021本院收治的ACONs根治手术标本17例,总结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实验,并查阅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肿瘤为单发肿块,包膜完整,肿瘤细胞呈腺泡状或实性片状排列,间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大部分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体积大、多角形、上皮样,胞质丰富、明显嗜酸性。胞核圆形,有小而清晰的核仁,部分肿瘤细胞异型性较明显。肿瘤细胞表达Syn、Melan-A、α-Inhibin,不表达CgA,Ki-67增殖指数1%~30%。Lin-Weiss-Bisceglia评分5例为恶性,6例为恶性潜能未定,6例为良性。Helsinki评分恶性3例,交界性1例,良性有13例。网状纤维评分明显缺失4例,少量或无缺失13例。结论ACONs罕见,良恶性判别标准尚有争议,预后需LWB评分、Helsinki评分及网状纤维评分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皮质肿瘤 嗜酸细胞 Lin-Weiss-Bisceglia Helsinki 网状纤维
原文传递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叶丹丽 刘映文 +5 位作者 赖续文 闫广宁 宗嘉雯 罗锦霞 何文源 王卓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17-1320,共4页
目的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脾SAN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脾SANT中男女各3例,发... 目的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脾SAN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脾SANT中男女各3例,发病年龄19~50岁,中位年龄31.5岁。患者无明显症状,由体检或其他手术发现。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眼观:肿瘤呈结节状,呈灰白色或灰红色,实性质中或质软,边界清楚,直径0.7~6.5 cm。镜检:多灶性肉芽肿样结节,结节由密集排列的裂隙样薄壁血管构成,内皮细胞肥胖。间质见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细胞。免疫表型:血管内皮细胞CD34(6/6)、CD31(6/6)、CD8(3/6)和FⅧRAg(4/6)均阳性;血管壁平滑肌和间质纤维细胞SMA阳性;IgG4阳性的浆细胞<10个/400 HPF;6例原位杂交检测EBER均阴性。结论脾SANT为罕见良性的肿瘤样病变,发病隐匿,无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仅能发现病变,未能做出准确的诊断,确诊需结合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并排除其他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肿瘤 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 诊断 鉴别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宫颈绒毛状腺癌1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蔚 李军鹏 +3 位作者 赖续文 崔文志 罗敏 张伟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4期264-267,共4页
目的探讨宫颈绒毛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标准。方法复习10例宫颈绒毛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镜下观察其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和分子特征。结果 10例患者年龄35~59岁(平均42岁),大体观宫颈处见菜花样或息肉样肿物,最大径0.5~2.5 cm... 目的探讨宫颈绒毛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标准。方法复习10例宫颈绒毛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镜下观察其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和分子特征。结果 10例患者年龄35~59岁(平均42岁),大体观宫颈处见菜花样或息肉样肿物,最大径0.5~2.5 cm不等。镜下肿瘤组织呈明显外生绒毛状或乳头状生长,乳头粗细不一,乳头表面衬覆高柱状或假复层柱状上皮,瘤细胞轻-中度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乳头轴心为纤维血管间质;10例中4例未见间质浸润,5例浸润深度3~5 mm,1例浸润深度>1/3宫颈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K、CK7、CEA、p53和p16(+),PR均(-),2例ER出现灶性(+);荧光定量PCR检测示6例HPV16/18(+)。10例均行全子宫切除术,7例另加双侧附件及盆腔淋巴结清扫,3例术后辅助性放化疗,随访16~84个月,患者均存活,无肿瘤复发。结论宫颈绒毛状腺癌是少见的宫颈腺癌类型,预后较普通腺癌好。诊断该肿瘤需要严格把握诊断标准,不适宜在宫颈活检中进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毛状腺癌 宫颈 病理 预后
原文传递
肿瘤标志物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7
作者 林梵 张欢 王卓才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1-85,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肿瘤标志物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人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肿瘤标志物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人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01-02至2019-12-23期间在南部战区总医院就诊并明确诊断为肺癌的134例患者作为肺癌组,另选取80例同时段的肺部良性病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检验和ROC等数据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各个指标单独或联合在肺癌诊断中的诊断价值。结果:肺癌患者血清ProGRP与患者年龄有关(P<0.05);SCCA与年龄、淋巴结转移(P<0.05)和性别(P<0.01)有关;CYFRA21-1与肿瘤分期有关(P<0.05);NSE与肿瘤大小(P<0.01)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NLR与患者年龄和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且肺癌组患者肿瘤指标与NLR均高于对照组。根据ROC曲线按照Youden指数确定各指标的临界值,并依据临界值进行进一步分组比较ROC曲线下面积。四种肿瘤标志物诊断肺癌的AUC值分别为0.647、0.615、0.606与0.58,均小于与NLR联合后的AUC。结论:肺癌患者术前外周血肿瘤标志物与NLR均高于对照组,外周血NLR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将肿瘤标志物与NLR联合可提高对肺癌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肿瘤标志物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联合检测
下载PDF
甲状腺母细胞瘤1例
8
作者 刘红灵 王蔚 +3 位作者 谢波 程东海 何文源 周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93-594,共2页
患者男性,23岁。2022年11月因“甲状腺肿物进行性增大2个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入院体检:颈部明显增粗,气管右侧移位,甲状腺区可触及肿物大小约8 cm×6 cm,质硬,表面不光滑,无压痛,随吞咽上下活动,颈部可触及明... 患者男性,23岁。2022年11月因“甲状腺肿物进行性增大2个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入院体检:颈部明显增粗,气管右侧移位,甲状腺区可触及肿物大小约8 cm×6 cm,质硬,表面不光滑,无压痛,随吞咽上下活动,颈部可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团。PET/CT检查提示恶性肿瘤可能,且病灶压迫气管(图1A)。入院后出现急性呼吸困难,上呼吸道梗阻,紧急行气管切开及甲状腺肿瘤切除术,术中发现双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质硬,鱼肉样改变,与周围组织黏连,气管受压变窄,向右侧偏移,术中切除部分甲状腺峡部肿瘤并行气管切开置管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母细胞瘤 DICER1突变
下载PDF
经典型骨肉瘤中TIM-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钱云峰 梁恭博 +3 位作者 李静 刘姗姗 王卓才 闫广宁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探讨经典型骨肉瘤(conventional osteosarcoma,COS)中TIM-3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0例COS中TIM-3蛋白表达,分析TIM-3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TIM-3主要表达于淋巴细胞及组织... 目的探讨经典型骨肉瘤(conventional osteosarcoma,COS)中TIM-3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0例COS中TIM-3蛋白表达,分析TIM-3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TIM-3主要表达于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胞膜。50例COS中TIM-3高表达13例(26%),低表达37例(74%)。TIM-3高表达患者肿瘤体积更大(P=0.024)、术后复发率更高(P=0.042)。TIM-3表达与患者生存期无关。结论COS中TIM-3蛋白存在不同程度的表达,其表达强度与肿瘤体积及复发率呈正相关,与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经典型 TIM-3 免疫组织化学 复发
下载PDF
罕见松果体区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恭博 王卓才 +2 位作者 何文源 赖续文 王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59-1067,共9页
目的 报道1例误诊为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的松果体区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患者诊断与治疗过程,并总结此类罕见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与结果 男性患者,42岁,头部MRI提示松果体区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病灶呈中等强... 目的 报道1例误诊为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的松果体区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患者诊断与治疗过程,并总结此类罕见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与结果 男性患者,42岁,头部MRI提示松果体区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病灶呈中等强化。首次术后组织学形态,肿瘤与脑组织分界不清,梭形或星芒状肿瘤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或散在分布,胞核小而深染,间质富含胶原纤维和大量嗜碱性黏液样基质;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胞质表达波形蛋白,部分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CD34、CD99,不表达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和S-100蛋白,病理诊断为“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首次术后7个月肿瘤复发,第2次术后组织学形态,肿瘤细胞上皮样特征明显,呈条索状、束状或编织状排列,胞核增大,核分裂象易见(8/10个高倍视野),部分肿瘤细胞胞质丰富红染、核偏位,呈横纹肌样;免疫表型同前,维持“脊索样胶质瘤”的诊断。第2次术后5个月患者死于肿瘤进展,结合文献补充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不表达Brachyury蛋白、甲状腺转录因子1、SMARCB1/INI-1蛋白;荧光原位杂交检测NR4A3(9q22.33)基因断裂信号阳性,最终明确诊断为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结论 松果体区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极其罕见,应注意与松果体区好发的富含黏液肿瘤如脊索瘤、脊索样脑膜瘤和脊索样胶质瘤等相鉴别。明确诊断依靠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染色及分子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肉瘤 松果腺 神经胶质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经典型骨肉瘤中Hes1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赖续文 罗锦霞 +3 位作者 崔文志 刘姗姗 王蔚 闫广宁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315-319,共5页
目的研究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airy and enhancer of split 1,Hes1)蛋白在经典型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07年4月至2016年10月初诊初治并明确诊断的经典型骨肉瘤患者标本56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 目的研究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airy and enhancer of split 1,Hes1)蛋白在经典型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07年4月至2016年10月初诊初治并明确诊断的经典型骨肉瘤患者标本56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es1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转归的关系。对患者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情况进行随访,随访至术后5年,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56例患者中,Hes1高表达22例(39.3%),低表达34例(60.7%)。与Hes1低表达患者比较,Hes1高表达患者的肿瘤直径更大(P=0.018),术后复发率及转移率均更高(均P<0.05)。Hes1低表达和高表达患者5年内平均总生存期为52.7个月和38.4个月(P=0.001),5年内平均无进展生存期为48.3个月和22.6个月(P<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Hes1表达水平是患者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预后独立风险因素(均P<0.01)。结论经典型骨肉瘤中Hes1蛋白的高表达与术后复发、转移及生存时间缩短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型骨肉瘤 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 复发 转移 预后
下载PDF
脑胶质瘤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分析:附60例报告 被引量:1
12
作者 加潇坤 彭冲奇 +2 位作者 赵振宇 王蔚 白红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86-1093,共8页
目的 参照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以下简称新版肿瘤分类),报告胶质瘤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诊断并进行分型分类。方法 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经基因检测确诊... 目的 参照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以下简称新版肿瘤分类),报告胶质瘤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诊断并进行分型分类。方法 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经基因检测确诊的60例胶质瘤患者,均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基因检测,行组织病理学诊断和分子诊断,参照新版肿瘤分类进行分型分类。结果共60例胶质瘤根据新版肿瘤分类分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例,1.67%);神经节细胞胶质瘤(1例,1.67%);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15例,25%);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伴1p/19q共缺失型(11例,18.33%);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1例,1.67%);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21例,35%);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 K27变异型(3例,5%);胶质瘤,NEC(7例,11.67%)。7例胶质瘤,NEC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分别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2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和神经节细胞胶质瘤(1例);分子诊断,仅1例为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1例BRAF V600E突变。21例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分别为胶质母细胞瘤(15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2例)和间变性星型细胞瘤(1例);分子诊断,15例(71.43%)TERT启动子突变、7例(33.33%)EGFR扩增、5例(23.81%)MGMT启动子甲基化、1例(4.76%)第7号染色体扩增。15例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CNS WHO 2~4级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3例)、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8例)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分子诊断,11例MGMT启动子甲基化,2例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基因2A/B(CDKN2A/B)纯合性缺失。结论 本文是新版肿瘤分类发布以来首次单中心胶质瘤病理诊断报告,提示新版肿瘤分类可更精准地对胶质瘤进行分类,但NEC比例仍较高,且即使分类准确的胶质瘤仍存在不同的基因变异,胶质瘤的分子特征有待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世界卫生组织 指南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下载PDF
经典型骨肉瘤中NOTCH3和EZH2蛋白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闫广宁 罗锦霞 +4 位作者 朱铭谊 赖续文 何文源 叶丹丽 王卓才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目的 探讨NOTCH3蛋白和EZH2蛋白在经典型骨肉瘤中的共同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2019本院初诊初治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经典型骨肉瘤病例43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进行NOTCH3和EZH2蛋白的检测。结果... 目的 探讨NOTCH3蛋白和EZH2蛋白在经典型骨肉瘤中的共同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2019本院初诊初治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经典型骨肉瘤病例43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进行NOTCH3和EZH2蛋白的检测。结果 NOTCH3与EZH2蛋白双低表达19例(44.2%),双高表达7例(16.3%),其他17例(39.5%)。NOTCH3和EZH2的双高表达术后转移高于双低表达(P<0.05),且双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更短(P<0.05)。Cox多因素分析提示NOTCH3和EZH2的共同表达是独立的预后风险因素(P<0.05)。结论 经典型骨肉瘤中NOTCH3和EZH2蛋白的双高表达与术后转移和生存时间显著相关,可作为患者术后治疗和健康管理的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EZH2 NOTCH3 转移 预后
原文传递
浅表性CD34阳性纤维母细胞性肿瘤一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闫广宁 仝桂慧 +2 位作者 李静 赖续文 王蔚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1年第6期382-384,共3页
74岁女性,左大腿内侧结节伴红、肿、热、痛5年.皮损组织病理肿瘤位于真皮层,由梭形细胞、胖梭形细胞及多角形细胞组成,呈束状、编织状排列,部分瘤细胞呈上皮样或脂母细胞样,可见明显畸形或多形性核,核分裂像罕见.免疫组化染色示CD34和Vi... 74岁女性,左大腿内侧结节伴红、肿、热、痛5年.皮损组织病理肿瘤位于真皮层,由梭形细胞、胖梭形细胞及多角形细胞组成,呈束状、编织状排列,部分瘤细胞呈上皮样或脂母细胞样,可见明显畸形或多形性核,核分裂像罕见.免疫组化染色示CD34和Vimentin弥漫阳性,INI-1表达无缺失,Ki-67阳性比例约1%.诊断:浅表性CD34阳性纤维母细胞性肿瘤.结节完整切除后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纤维母细胞 浅表性 CD34阳性
原文传递
散发性中耳道血管母细胞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15
作者 黄传胜 赖日权 匡忠生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5期434-436,共3页
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 Hb)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临床上可分为散发性和家族性。散发性Hb约占75%,发生于中枢的小脑、脑干以及脊髓等部位,约25%的病例为家族性,与遗传病Von Hippel-Lindau(VHL)相关,是VHL病综合征的表现之一[1... 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 Hb)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临床上可分为散发性和家族性。散发性Hb约占75%,发生于中枢的小脑、脑干以及脊髓等部位,约25%的病例为家族性,与遗传病Von Hippel-Lindau(VHL)相关,是VHL病综合征的表现之一[1-2]。中枢神经系统外的散发性Hb非常罕见[3-5]。本文报告1例发生在中耳道的 Hb, 初诊时曾误诊为微囊性神经鞘瘤、富于细胞的血管瘤、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母细胞瘤 中耳道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与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乳房裂头蚴病2例报告
16
作者 喻兰雅 柯永莉 +2 位作者 仝桂慧 李振莲 李黎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58-760,共3页
乳房裂头蚴病是一种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由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感染所致[1-2]。曼氏迭宫绦虫也可感染皮肤[3]、中枢神经[4]、尿道[5]等全身其他脏器[6],引起其他部位感染,传染源一般来自被感染的蛙类和蛇类。各地报道的蛙类、蛇类感染率存... 乳房裂头蚴病是一种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由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感染所致[1-2]。曼氏迭宫绦虫也可感染皮肤[3]、中枢神经[4]、尿道[5]等全身其他脏器[6],引起其他部位感染,传染源一般来自被感染的蛙类和蛇类。各地报道的蛙类、蛇类感染率存在一定的差异[7-8],人主要通过进食感染裂头蚴的蛙或蛇而患病。近年来,多个地方有裂头蚴感染病例报道,不同部位感染后所致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预后也有较大差别[9]。乳房裂头蚴病多表现为乳房肿物,无其他特殊表现,临床诊断时难以将其与乳腺恶性肿瘤相鉴别。本科近期收治两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曼氏裂头蚴感染,现将病例特点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头蚴病 乳房 寄生虫 感染
下载PDF
骨原发巨细胞性血管母细胞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17
作者 崔文志 王蔚 +3 位作者 闫广宁 梁恭博 赖续文 王卓才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11期908-912,共5页
目的探讨巨细胞性血管母细胞瘤(GCAB)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原发于胸椎椎体的GCAB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45岁,以胸背部疼痛伴... 目的探讨巨细胞性血管母细胞瘤(GCAB)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原发于胸椎椎体的GCAB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45岁,以胸背部疼痛伴双下肢麻木为主要症状。PET/CT示第七胸椎椎体及右侧附件大小3.9 cm×2.1 cm×2.1 cm的不规则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伴代谢增高;MRI亦提示T7椎体及右侧附件异常信号,相应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变形。组织学:肿瘤组织在骨小梁间呈多结节样或丛状生长,边界不清;结节内肿瘤细胞呈卵圆形或短梭形,围绕血管排列呈洋葱皮样结构,多核巨细胞散在分布于其中;肿瘤细胞胞质嗜酸淡染;胞核轻至中等异型,核膜清晰,可见核内染色质粗颗粒,部分细胞可见小核仁。部分区域血管周围梭形肌周皮样细胞增生呈肌周皮细胞瘤样形态;病变周边区域可见大小不等的小血管增生,常围绕一个中等大小的厚壁血管排列,血管内皮细胞呈鞋钉样或鹅卵石样凸向管腔,形成上皮样血管瘤形态,间质疏松水肿,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吞噬色素的组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CD31、CD34和FLI-1显示肿瘤内小血管增生,多核巨细胞CD68、AACT和Lysozyme阳性。术后6个月,随访无明显复发。结论GCAB为少见的中间性血管源性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的潜在恶性特征。发生于成人骨组织者罕见。临床以手术切除病灶并辅助干扰素治疗为主,效果良好,复发或转移者罕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性血管母细胞瘤 上皮样血管瘤 诊断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肾上腺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并发横纹肌溶解症一例
18
作者 康健捷 苏佩珣 +2 位作者 邓兵梅 杨红军 王卓才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5期583-584,共2页
病例:患者为男性,40岁,因"双下肢乏力3年余,伴小腿肌肉萎缩2年"至我院就诊,为进一步诊治将患者收治入院. 询问病史,患者于3年余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乏力,其自觉步行速度稍下降,爬楼梯、跑步较前稍费力;但无双上肢乏力... 病例:患者为男性,40岁,因"双下肢乏力3年余,伴小腿肌肉萎缩2年"至我院就诊,为进一步诊治将患者收治入院. 询问病史,患者于3年余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乏力,其自觉步行速度稍下降,爬楼梯、跑步较前稍费力;但无双上肢乏力,无肢体麻木疼痛,无发热,无吞咽困难.2年余前,患者的双腿乏力加重,并出现小腿肌肉萎缩,遂至当地医院就诊,检测肌酸激酶为15000 U/L,因患者自觉肌无力症状轻微,拒绝进一步诊治. 本次入我院前近半年,患者步行半小时即感到迈步费力, 休息后下肢乏力稍微有好转. 询问病史,患者否认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病史;追问家族史,患者已婚,育有两女,均身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横纹机溶解症 诊断
原文传递
肺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特点与病理特征分析
19
作者 何小华 罗道首 +3 位作者 李向东 李小荣 李静 黄新平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6期870-872,共3页
目的分析肺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的影像学特点与病理特征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15例PNET患者为对象,以病理学检测为金标准证实。行CT、PET/CT影像学检测,并根据患者病灶密度不均匀、病灶分叶、毛... 目的分析肺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的影像学特点与病理特征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15例PNET患者为对象,以病理学检测为金标准证实。行CT、PET/CT影像学检测,并根据患者病灶密度不均匀、病灶分叶、毛刺征、空泡征、纵隔淋巴结转移、最大标准摄取值等影像学特征表现将其分为高强度组和低强度组。结果115例PNET患者中病灶密度不均匀34例、病灶分叶89例、毛刺征91例、空泡征68例、纵隔淋巴结转移55例、SUVmax(>13.50)48例。其中高强度组74例(64.35%),低强度组41例(35.65%)。影像学特征表现高强度组肿瘤最大径>3 cm、淋巴结转移、细胞低分化、TNM分期Ⅲ~Ⅳ期高于低强度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3 cm、淋巴结转移、细胞低分化、TNM分期Ⅲ~Ⅳ期为肺原PNET患者影像学特征高强度表现的因素(P<0.05)。结论PNET的影像学特点与病理进展关系密切,临床中可用于辅助诊断肺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 影像学特点 病理特征 相关性
原文传递
鼻内窥镜辅助下大型颌骨囊肿开窗减压并拔除埋藏智齿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聪贺 韩冷 +4 位作者 孙烁辉 丁璐 李潇 汪维健 王之发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0年第24期4635-4640,共6页
目的:分析大型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联合鼻内窥镜辅助下拔除低位埋藏智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例大型颌骨含牙囊肿患者,自磨牙或磨牙后区或者磨牙后外侧前庭沟处开窗形成引流通道,在鼻内窥镜下联通各个囊腔并拔除因被囊肿挤压而低... 目的:分析大型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联合鼻内窥镜辅助下拔除低位埋藏智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例大型颌骨含牙囊肿患者,自磨牙或磨牙后区或者磨牙后外侧前庭沟处开窗形成引流通道,在鼻内窥镜下联通各个囊腔并拔除因被囊肿挤压而低位埋藏的第三磨牙,术后以阻塞器维持开窗口并保持日常冲洗治疗,观察术后囊肿大小及囊壁周围骨质变化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9例含牙囊肿治疗效果明显,有效率为100%。术后复查对比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再生,囊腔皆有明显缩小,局部畸形及损伤也有不同程度恢复,其中3例均未行Ⅱ期刮治术,无复发。结论:颌骨囊肿的开窗治疗保留了颌骨的形态及功能,对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明显;同时,鼻内窥镜在颌骨大型囊肿中引导连通各个囊腔以及拔除因囊肿移位的牙齿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囊肿 开窗减压术 鼻内窥镜 埋藏牙 拔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