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9年上海市三级医院细菌耐药监测
1
作者 吴湜 胡付品 +69 位作者 蒋晓飞 朱德妹 刘云 秦琴 王敏 陈思佳 王传清 何磊燕 应春妹 高晶 方毅 张景皓 庄亦晖 陈祝俊 周春妹 黄声雷 胡海清 刘耀婷 汤瑾 吴琼 刘庆中 汤荣 张泓 王春 孙康德 虞中敏 瞿跃红 周华敏 潘秋辉 黄卫春 孙景勇 谢潋滟 李丽 周敏 张灏旻 秦娟秀 卫颖珏 杨海慧 刘瑛 陈峰 李志兰 别立翰 胡骏 胡晓波 乔昀 赵琳 王海英 王蒋君 张雯雁 叶杨芹 袁应华 刘妍 侯伟伟 江涟 李娜 邢晓宇 李妮娅 刘淮玉 郭建 钟霓 奚卫 赵新宇 杨乐园 尹利娟 余方友 高荣樑 蔡金凤 曹宇硕 陈君灏 张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监测上海地区2019年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分离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上述医院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按上海市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网技术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2019年CLSI文件标准判断结果。结果收集2019... 目的监测上海地区2019年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分离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上述医院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按上海市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网技术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2019年CLSI文件标准判断结果。结果收集2019年1-12月监测网内三级医院临床分离菌共119 31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9.1%(34 756/119 318),革兰阴性菌占70.9%(84 562/119 318)。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MRSE和其他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43.4%、83.2%和76.6%。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MRSE和其他MRCNS)对绝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MSSA、MSSE和其他MSCNS)。MRSA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和利福平的耐药率低,分别为5.2%和3.0%,MRSE对利福平耐药率低(7.6%),未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多数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低于屎肠球菌;粪肠球菌中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但对利奈唑胺耐药率达1.7%;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率分别为0.4%和0.2%。2019年儿童和成人中分离的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敏感株(PSSP)分别占96.8%和96.9%,检出率较2018年有所上升,中介和耐药株(PISP和PRSP)的检出率则有所下降。肠杆菌目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较敏感,多数菌属的耐药率低于20.0%(除克雷伯菌属外)。此外,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63.4%和63.1%,铜绿假单胞菌对上述两药的耐药率分别为30.0%和26.1%。结论临床分离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仍呈增长趋势,尤其是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上海市三级医院的耐药形势仍然严峻,需各相关部门协作以遏制耐药细菌流行播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级医院 细菌耐药监测 药物敏感性试验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下载PDF
食管贲门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成因和预防 被引量:35
2
作者 信德和 段德溥 +5 位作者 任犹骏 才志刚 杨可贤 张绍明 张衍 李玉萍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成因和预防措施。方法食管贲门癌手术1547例,发生胸胃排空障碍15例,均为上腹、右胸、左颈吻合。手术方式由术中将食膈孔扩张至4指使胃通过时充分舒张,改为行食膈孔处切断部分膈肌。结果...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成因和预防措施。方法食管贲门癌手术1547例,发生胸胃排空障碍15例,均为上腹、右胸、左颈吻合。手术方式由术中将食膈孔扩张至4指使胃通过时充分舒张,改为行食膈孔处切断部分膈肌。结果行食膈孔处切断部分膈肌,术后未发生胸胃排空障碍。结论胸胃排空障碍与迷走神经切断致胃解剖位置变化而影响胃十二指肠压力梯度和胃窦部功能及胃泌素分泌的功能有关,也与常规扩张食膈孔后膈肌自行回缩、膈肌重建过紧、胸胃远端呈“S”型扭曲、幽门位于膈肌以上使十二指肠呈关闭状、胃扭曲和术后粘连等机械性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胃肿瘤 外科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腹膜透析患者的转归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6
3
作者 周巍 王葳 +2 位作者 韩国锋 孙晶 张金元 《中国血液净化》 2012年第11期600-605,共6页
目的分析单中心27年间所有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转归,探寻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讨论减少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策略。方法回顾性观察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自1985年1月开展第1例腹膜透析以来至2011年12月间所有行腹膜透析管置入术开始... 目的分析单中心27年间所有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转归,探寻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讨论减少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策略。方法回顾性观察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自1985年1月开展第1例腹膜透析以来至2011年12月间所有行腹膜透析管置入术开始腹膜透析的患者,并除外维持性腹膜透析不足1月者。记录患者的转归及退出腹膜透析的原因,分析他们的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数据、透析充分性、残余肾功能、腹膜转运特性、营养状况等。结果共841例腹膜透析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女性431例(51.2%)。开始腹膜透析时的平均年龄为58.53±16.67岁。原发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占第1位,为441例(52.4%),其次为高血压肾损害149例(17.7%),糖尿病肾病121例(14.4%)。患者的平均腹膜透析龄为18.63±20.35月。至2011年12月底,继续腹膜透析246例(29.2%),死亡296例(35.2%),转血液透析152例(18.1%),肾移植64例(7.6%),失访83例(9.9%)。心血管事件是首位死亡原因(41.6%);其次为感染(33.0%),包括肺部感染(23.2%)和腹膜炎(9.8%);第3位死亡原因是脑血管事件(9.5%)。转血液透析的最主要原因为腹膜透析相关感染(59.2%);然后是导管功能障碍(堵管、漂管等,25.7%);透析不充分(7.2%)。经COX回归模型分析提示,死亡的危险因素是老龄(HR:1.06,P<0.01);糖尿病(HR:1.88,P<0.01);血液透析转至腹膜透析(HR:1.49,P<0.01);低白蛋白血症(HR:2.44,P<0.01);血C反应蛋白增高(HR:2.07,P<0.01);低肌酐清除率(HR:1.89,P<0.05);腹膜高转运状态(HR:2.28,P<0.01)。结论在我中心,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最主要原因是死亡,其次是转至血液透析。心血管事件是第1位的死亡原因,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是转血液透析的最主要原因。老龄、糖尿病、由血液透析转至腹膜透析、营养不良、炎症状态、透析不充分、腹膜高转运状态者有着更高的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转归 危险因素
下载PDF
LPS诱发急性肺损伤中miR-16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才志刚 张绍明 +3 位作者 张珩 周宜勇 吴海波 徐小平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1年第2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诱发的急性肺损伤中microRNA-16(miR-16)的表达变化及其对炎症因子TNF-α等表达的调节。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不同物种间miR-16基因序列的保守性。通过小鼠气道向其肺内注入LPS(10 mg.kg-1),构建小鼠急性肺损伤模...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诱发的急性肺损伤中microRNA-16(miR-16)的表达变化及其对炎症因子TNF-α等表达的调节。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不同物种间miR-16基因序列的保守性。通过小鼠气道向其肺内注入LPS(10 mg.kg-1),构建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miR-16、IL-6、TNF-α的表达水平;在培养的肺上皮细胞A549中采用miR-16 mi mic对miR-16进行过表达研究。结果 miR-16基因序列在斑马鱼、大鼠、小鼠和人中序列高度保守;miR-16在急性肺损伤病理过程中表达明显降低(P<0.05);A549细胞中miR-16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相反,LPS诱导的炎症因子IL-6、TNF-α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miR-16在LPS诱发的急性肺损伤病理过程中的表达降低,miR-16过表达能够显著抑制LPS对炎症的诱发作用,表明miR-16在急性肺损伤的炎症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急性肺损伤 MICRORNAS miR-16 TNF-Α 炎症 动物 实验 小鼠
下载PDF
膈肌切开成形术预防食管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绍明 信德和 +4 位作者 段德溥 杨可肾 张珩 才志刚 任犹骏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32-133,共2页
探讨膈肌切开成形术预防食管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作用。方法随意将食管癌手术后病例400例,分膈肌切开成形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并进行比较。结果全组病例有胸胃排空障碍5例,均发生在对照组。结论膈肌切开成形术对预防胸胃排空... 探讨膈肌切开成形术预防食管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作用。方法随意将食管癌手术后病例400例,分膈肌切开成形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并进行比较。结果全组病例有胸胃排空障碍5例,均发生在对照组。结论膈肌切开成形术对预防胸胃排空障碍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胃排空障碍 膈肌切开成形术
下载PDF
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同分期中医证候特点及证型分布的临床调查 被引量:44
6
作者 李芮 王会玲 +3 位作者 胡伟锋 刘楠梅 李燕 张金元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6年第7期599-602,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的糖尿病肾病(DKD)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证型分布,为提高DKD中医辨证精准水平提供相关依据。方法:依据纳入标准选择DKD患者,根据尿蛋白定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水平(e GFR)分为3期:即早期DKD、进展期DKD、终末期DKD,收集各期...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的糖尿病肾病(DKD)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证型分布,为提高DKD中医辨证精准水平提供相关依据。方法:依据纳入标准选择DKD患者,根据尿蛋白定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水平(e GFR)分为3期:即早期DKD、进展期DKD、终末期DKD,收集各期患者主证和兼证的主要临床表现,通过描述性统计研究方法,对不同分期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本研究制定的DKD分期标准,发现早期DKD处于微蛋白尿期,肾功能轻度受损,进展期出现临床大量蛋白尿,肾功能处于CKD3B期;终末期则以肾功能严重衰竭为主。三期中医证候分布各有特点:早期DKD以气阴两虚证为主,并可兼杂血瘀证;进展期DKD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兼证以血瘀证和水湿盛多见;终末期DKD以脾肾阳虚证为主,并呈血瘀、水湿、痰浊兼杂重症。随着DKD临床蛋白尿水平升高和肾功能损害加剧,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也随之增多。结论:随着DKD临床蛋白尿水平升高和肾功能损害加剧,不同DKD分期的中医症状出现频次增加、严重程度加剧,辨证分型各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中医症状 脉象
下载PDF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和甲胎蛋白共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抗肝癌免疫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侯静 李明峰 +3 位作者 熊伟民 何新颖 邸立军 任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02-507,共6页
背景与目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迄今发现的抗原呈递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近年来以DC为基础的肿瘤基因免疫治疗研究倍受瞩目。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以其高效和良好的靶向性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本实验拟... 背景与目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迄今发现的抗原呈递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近年来以DC为基础的肿瘤基因免疫治疗研究倍受瞩目。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以其高效和良好的靶向性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本实验拟制备携带人AFP和SLC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于体外感染CD34+造血干细胞来源的DC,诱导DC产生特异性抗肝癌细胞免疫作用,观察其对肝癌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化疗和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肝癌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血细胞分离机采集CD34+造血干细胞,IL-4、GM-CSF联合TNF-α刺激CD34+细胞分化为DC。并检测经Lenti-AFP/Lenti-SLC转染致敏后的DC对CTL增殖的影响,并检测其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作用。结果:经细胞因子刺激诱导培养的DC具有典型的分枝状突起,高表达CD1a、CD11c、CD80和CD86。MTT法检测Lenti-AFP/Lenti-SLC抗原冲击的DC能明显诱导CTL增殖。此CTL对表达AFP的肝癌细胞株HepG2的杀伤率显著性高于未转染DC组和无DC组(P<0.05和P<0.01),效靶比为50:1时杀伤效应达到最高峰(P<0.01)。结论:Lenti-AFP/Lenti-SLC抗原转染的DC在体外可诱导同种CTL产生和增殖,后者对AFP阳性肝癌细胞株具有特异性杀伤效应,该方法为肝癌免疫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甲胎蛋白 树突状细胞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肝癌
下载PDF
人舌鳞状细胞癌中整合素α_5β_1、α_vβ_3表达的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吴群 王志宽 +3 位作者 忻勤芳 祝晓丽 范淼 姜晓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14-416,共3页
研究人舌鳞癌整合素α_5β_1、α_vβ_3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0例鳞癌组织素α_5β_1和α_vβ_3作半定量分析。结果:整全素素α_5β_1表达越强,舌鳞癌分化越好;整合素素α_vβ_3表达越强,舌鳞癌分化越差。结论... 研究人舌鳞癌整合素α_5β_1、α_vβ_3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0例鳞癌组织素α_5β_1和α_vβ_3作半定量分析。结果:整全素素α_5β_1表达越强,舌鳞癌分化越好;整合素素α_vβ_3表达越强,舌鳞癌分化越差。结论:整合素素α_5β_1、α_vβ_3表达与舌鳞癌分化度相关,并有可能作为判断舌鳞癌预后的一个指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肿瘤 鳞状细胞癌 整合素 生物学意义
下载PDF
复合型人工胆管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皋岚雅 焦成文 +2 位作者 王坚 蔡珍福 张大治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450-452,共3页
目的筛选性能优异的非降解型材料,制备复合型人工胆管,观察其植入动物体内后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作为胆管替代物的可行性。方法内层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外层采用医用级尼龙纤维编织,氟橡胶涂覆,制备复合型人工胆管。将6只实验猪的胆总管... 目的筛选性能优异的非降解型材料,制备复合型人工胆管,观察其植入动物体内后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作为胆管替代物的可行性。方法内层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外层采用医用级尼龙纤维编织,氟橡胶涂覆,制备复合型人工胆管。将6只实验猪的胆总管各切除20 mm,植入人工胆管,90 d后取出行组织学及电镜检测。结果实验猪术后均无胆漏及黄疸。肝功能:术后2、8、12周ALT、AST、TBil及DBil指标均正常。90 d后解剖:腹腔无粘连、无胆漏,近端胆管无扩张,肝脏色泽质地正常。人工胆管外层为纤维组织均匀包裹,无明显炎性改变,管腔通畅,管内壁光洁,无沉淀物附着。透射电镜检测:胆管周围组织中可见胶原纤维、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和排列整齐的胆管上皮细胞,各细胞器结构正常,未见中性粒、淋巴、单核等炎性细胞。扫描电镜示:人工胆管从动物体内取出后与术前人工胆管对比无明显改变。结论人工胆管采用复合型结构为一种新的制作理念,便于胆管植入的缝合与支撑,预防胆漏与狭窄。实验证实复合型人工胆管组织相容性好,具有作为胆管替代物的可行性,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胆管 复合型 动物实验 胆总管
下载PDF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0
作者 巢胜吾 樊济海 顾秀莲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年第11期1347-1349,共3页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分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A组)和常规治疗组(B组)。两组均按照UAP的常规治疗,A组加用丹参多酚酸盐静脉滴注,治疗2周。观察2个治疗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分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A组)和常规治疗组(B组)。两组均按照UAP的常规治疗,A组加用丹参多酚酸盐静脉滴注,治疗2周。观察2个治疗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浆中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抑制物(PAI)、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结果A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B组;A组tPA治疗后有明显的升高,PAI有明显的降低,而B组tPA、PAI治疗前后无明显的变化;A组、B组的SICAM-1、CRP治疗前后有明显的降低,A组降低的幅度与B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UAP疗效肯定,且可以改善纤溶活性及减轻炎症反应,从而降低冠脉事件的再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丹参多酚酸盐 纤溶 炎症反应
下载PDF
单中心27年腹膜透析回顾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周巍 王葳 +2 位作者 韩国锋 孙晶 张金元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2年第9期786-790,共5页
目的:分析单中心27年间所有维持性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的资料,探索PD持续质量改进的策略。方法:回顾性观察我科自1985年1月开展第1例PD以来至2011年12月间所有在我中心行PD管置入术开始PD的患者,除外维持性PD不足1月... 目的:分析单中心27年间所有维持性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的资料,探索PD持续质量改进的策略。方法:回顾性观察我科自1985年1月开展第1例PD以来至2011年12月间所有在我中心行PD管置入术开始PD的患者,除外维持性PD不足1月者。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数据及退出原因等。将患者按PD开始时间分为3组:前10年组(1985年1月1日~1994年12月31日)、中10年组(1995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和近7年组(2005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比较各组临床指标、原发病、透前状况、退出原因、死亡原因、转血液透析原因。计算中心患者生存率、技术存活率、腹膜炎发病率、掉队率(DOR)及退出PD的病人在PD治疗持续的时间(TOT)。结果:共841例PD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女性431例(51.2%)。开始PD时的平均年龄为(58.53±16.67)岁。原发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441例(52.4%),其次为高血压肾损害149例(17.7%),糖尿病肾病121例(14.4%)。3组比较,中10年组和近7年组年龄、腹透龄均明显大于前10年组(P均<0.05);中10年组和近7年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比例较前10年组明显降低(P均<0.05),而高血压肾损害与糖尿病肾病比例则明显增高(P均<0.05);3组中心血管事件均是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次是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和腹膜炎,第三位死因是脑血管事件;腹透相关感染始终是PD患者转血液透析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导管功能障碍(堵管、漂管等),然后是透析不充分;随着时间的推移,3组因导管功能障碍转血液透析的比例呈明显降低趋势(P均<0.05)。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患者生存率及技术存活率显示,1年、3年及5年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5.0%、51.6%及36.8%;而技术存活率分别为65.2%、35.8%及22.1%;本中心2008、2009、2010、2011年腹膜炎发病率分别为1/27.39、1/36.10、1/38.29、1/41.86病人月;DOR分别为41.85%、35.14%、34.65%、23.02%;TOT分别为17.54、20.77、23.61、25.07月。结论:我中心PD患者年龄偏大,原发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糖尿病肾病比例逐年增高,PD患者死亡的首位原因是心血管事件,转血液透析的最主要原因是腹透相关感染。正式成立PD中心以来,特别是确定了专职的PD护士并开始规范化门诊随访后,我中心的腹膜炎发病率、DOR、TOT均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生存率 腹膜炎 掉队率
下载PDF
miR-26a靶向MMP16参与调控胃癌细胞侵袭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治宇 王辰辰 +3 位作者 胡健 赵晓莹 李文桦 朱晓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13-819,共7页
背景与目的:胃癌发生侵袭转移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明确mi R-26a在调控胃癌细胞运动侵袭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背景与目的:胃癌发生侵袭转移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明确mi R-26a在调控胃癌细胞运动侵袭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检测胃癌组织细胞中mi R-26a表达情况,体外通过CCK-8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和Matrigel-Transwell实验评价mi R-26a对人胃癌细胞增殖、运动和侵袭能力的影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评估mi R-26a对下游靶基因的调控作用。结果:胃癌组织中mi R-26a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下降。mi R-26a体外对胃癌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可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运动和侵袭。相反,抑制mi R-26a表达可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基质金属蛋白酶16(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6,MMP16)为mi R-26直接调控靶基因,mi R-26a可抑制胃癌细胞MMP16 mi RNA和蛋白的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提示,mi R-26a可与MMP16 m RNA 3’UTR结合诱导其转录后抑制。进一步研究提示,MMP16 si RNA对胃癌细胞侵袭具有模拟mi R-26a作用,而过表达MMP16可拮抗mi R-26a对胃癌细胞侵袭的影响。结论:mi R-26a可通过靶向MMP16来抑制胃癌细胞运动侵袭,mi R-26a可作为抑制胃癌细胞侵袭的重要干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6a 胃癌 基质金属蛋白酶16 侵袭
下载PDF
帕立骨化醇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郝立校 蔡珍福 +2 位作者 周玉坤 王坚 陈莉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帕立骨化醇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合理剂量。方法 30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每组60只,各实验组分别于肝缺血再灌注手术前24 h腹腔注射0.15、0.30、0.60μg... 目的探讨帕立骨化醇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合理剂量。方法 30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每组60只,各实验组分别于肝缺血再灌注手术前24 h腹腔注射0.15、0.30、0.60μg/kg帕立骨化醇。每组取20只大鼠于术后3、6、12和24 h取尾静脉血,并观察各组此20只大鼠术后24、48、72 h的生存率。各组另40只大鼠分别于术后3、6、12、24 h每个时间点处死10只大鼠,取肝组织。比较各组大鼠存活率和术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肝脏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存活率低于假手术组(P<0.05),实验各组大鼠存活率高于模型组;除实验1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实验组在术后3、6、12、24 h与模型组相比ALT均有下降(P<0.05);而术后3 h起实验1、2、3组AST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术后3、6、12、24 h,各实验组肝组织MDA均低于模型组,实验2组和3组与实验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2组与实验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立骨化醇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0.15μg/kg即可以明显改善模型肝功和肝脏MDA水平,但0.30μg/kg以上水平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立骨化醇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谷丙转氨酶 谷草转氨酶 丙二醛
下载PDF
桃仁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王雅君 刘宏鸣 李吉 《上海医药》 CAS 1998年第3期27-28,共2页
目的:探讨桃仁的活血化瘀作用机理,研究桃仁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途径以及桃仁浓度与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的量效关系。方法:以不同浓度的桃仁对小鼠体外给药,分别测定凝血酶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桃仁、阿司匹林、丹参小鼠体内给药,... 目的:探讨桃仁的活血化瘀作用机理,研究桃仁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途径以及桃仁浓度与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的量效关系。方法:以不同浓度的桃仁对小鼠体外给药,分别测定凝血酶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桃仁、阿司匹林、丹参小鼠体内给药,分别测定凝血酶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对健康成人和血小板聚集率升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体外给药,测定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桃仁在体内、体外对以凝血酶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强度随着桃仁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对血小板聚集率正常或升高的人,桃仁在体外均有明显抑制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以同等剂量给药,桃仁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较丹参强。结论:桃仁是一个有效的多途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仁 凝血酶 ADP 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营养膳食及血糖控制状况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莹霞 程军 +6 位作者 赵列宾 蒋咏梅 苏莉珍 陆骆 陈钦达 王琴琴 宁光 《上海护理》 2009年第3期57-59,共3页
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与血糖关系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膳食状况,为饮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8月起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门诊随机选择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50例,调查患者基本情况,测量耳高、体重和血糖等... 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与血糖关系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膳食状况,为饮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8月起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门诊随机选择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50例,调查患者基本情况,测量耳高、体重和血糖等情况。结果250例患者平均空腹血糖为(7.60±2.56)mmol/L,体质指数(BMI)高出正常的占61.4%,26.3%患者的上臂肌围(AMC)低于正常。腹型肥胖的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于正常体重者。90%患者均有进食速度快的习惯,有20%的患者称基本不能做到合理膳食,有近10%的患者进食不能做到定时定量,有50%的患者继续选择一些不健康的食物和烹饪方式。结论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应给予患者科学、个体化的教育和指导方案,以达到积极控制血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营养 膳食 血糖
下载PDF
^(18)F-FDG PET/CT在肺部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春山 刘靖 +7 位作者 陈宪英 马庆和 石华铮 邓侃 黄志强 陈兴龙 毛德金 李廷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6-371,共6页
目的:探讨18F-FDGPET/CT在诊断肺部占位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肺部占位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PET/CT与PET及CT的诊断效度、不同大小肿瘤的SUV、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SUV。结果:①PET/CT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准确率优于CT(P&l... 目的:探讨18F-FDGPET/CT在诊断肺部占位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肺部占位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PET/CT与PET及CT的诊断效度、不同大小肿瘤的SUV、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SUV。结果:①PET/CT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准确率优于CT(P<0.01),PET/CT的特异度优于PET(P<0.05)。②依据肿瘤大小分为<3cm、3~5cm、>5cm组,应用单向方差分析对比不同组间SUV,3组间SUV均有差异,P<0.01。各组间SUV两两比较,发现小于3cm组SUV<3~5cm组SUV<5cm以上组SUV。③鳞癌组与腺癌组SUV无显著差异(P=0.821,P>0.05)。结论:18F-FDGPET/CT在诊断肺部占位性病变中将PET代谢学特征密切结合CT的形态学表现,可大大提高各项诊断效率,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肺肿瘤 肺占位
下载PDF
开瑞坦改善支气管哮喘气道炎性作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寅 徐晶鸿 孙英 《上海医药》 CAS 2002年第3期111-112,共2页
目的:探讨开瑞坦对改善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方法:哮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服开瑞坦10mg,1次/日;对照组服酮替芬1mg,1次/日;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sICAM-1、ECP和FEV1%改变。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s... 目的:探讨开瑞坦对改善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方法:哮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服开瑞坦10mg,1次/日;对照组服酮替芬1mg,1次/日;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sICAM-1、ECP和FEV1%改变。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sICAM-1、EC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FEV1%值较治疗前4.17%明显上升。两组治疗后血清sICAM-1、ECP及FEV1%值比较差别明显(P<0.05)。结论:开瑞坦具有较强的抑制气道炎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瑞坦 支气管哮喘 临床观察 气道炎症 治疗
下载PDF
一种磁共振造影剂前体BSA-(Gd-DTPA)n的制备、表征及体内外评价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树平 冯晓源 +9 位作者 梁春敏 何慧瑾 孟庆刚 占昌友 李瑾 顾炳 佘振珏 邱龙华 杨波 陈路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6-51,共6页
目的:改进BSA-(Gd-DTPA)n制备及纯化方法,探讨其作为磁共振造影剂前体的优势及应用前景。方法:BSA与二乙烯三胺五乙酸环酐反应生成BSA-(DTPA)n,并与GdCl3螯合生成BSA-(Gd-DTPA)n。紫外光谱法鉴定其结构,并定量测定其中DTPA对BSA的偶联... 目的:改进BSA-(Gd-DTPA)n制备及纯化方法,探讨其作为磁共振造影剂前体的优势及应用前景。方法:BSA与二乙烯三胺五乙酸环酐反应生成BSA-(DTPA)n,并与GdCl3螯合生成BSA-(Gd-DTPA)n。紫外光谱法鉴定其结构,并定量测定其中DTPA对BSA的偶联率。测定配合物体外弛豫时间T1、T2,分析其弛豫性能R1、R2。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评价药物安全性。大鼠磁共振增强扫描评价其活体内代谢及分布情况。结果:本研究制得的BSA-(Gd-DTPA)n配合物中n=26。体外弛豫性能R1约为7.00×10-3L.mmol-1.ms-1,比小分子Gd-DTPA的弛豫性能(3.52×10-3L.mmol-1.ms-1)提高近1倍。大鼠磁共振增强扫描显示BSA-(Gd-DTPA)n和白蛋白一样具有长循环特性。结论:本实验改进方法可制备出磁共振造影剂前体BSA-(Gd-DTPA)n,该配合物具备长循环特性,且具有多个可供修饰的氨基,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磁共振造影剂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造影剂前体 合成 表征 BSA-(Gd—DTPA)n
下载PDF
马兜铃酸致大鼠肾小管损伤及对肾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7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会玲 张金元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502-507,共6页
目的:观察关木通成分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引起的大鼠肾小管损伤,及肾组织骨形成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BMP-7)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4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和AA... 目的:观察关木通成分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引起的大鼠肾小管损伤,及肾组织骨形成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BMP-7)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4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和AA组26只。AA组按AA20mg/(kg.d)灌胃关木通浸膏,正常对照组等容量饮用水灌胃。于第4、8和12周末用代谢笼分别留取24h尿液,检测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NAG)活性;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含量;观察肾组织病理的改变及肾小管损伤程度;免疫组化检测肾小管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肾组织BMP-7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用药4、8和12周后AA组大鼠尿NAG活性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Cr/体质量比值升高(P<0.01)。肾脏病理表现为肾小管浊肿、变性和脱落等急性小管间质损伤,随着用药时间延长,肾小管损伤程度进行性加重;AA组大鼠肾小管PCNA增殖指数在用药4周和8周后显著升高(P<0.01),12周后有所下降(P<0.05);用药4周后,AA组大鼠肾组织BMP-7mRNA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并随着用药时间延长减少更明显(P<0.01)。结论:AA可引起大鼠肾小管损伤,使肾小管再生修复能力下降,抑制BMP-7mRNA表达。这可能是马兜铃酸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酸 肾小管 关木通 骨形态发生蛋白7 大鼠
下载PDF
破骨细胞形成抑制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志勇 李明峰 +1 位作者 张惟杰 吴祥甫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69-472,共4页
破骨细胞形成抑制因子 (OPG/OCIF)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参与调节骨密度的糖蛋白 ,是一个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超家族的新成员 ,其氨基酸序列中具有TNF受体结构类似区 .成熟的OPG/OCIF具有 7个结构域 ,可分为三个功能区 ,即 :TNF受体结构区... 破骨细胞形成抑制因子 (OPG/OCIF)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参与调节骨密度的糖蛋白 ,是一个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超家族的新成员 ,其氨基酸序列中具有TNF受体结构类似区 .成熟的OPG/OCIF具有 7个结构域 ,可分为三个功能区 ,即 :TNF受体结构区、致死结构区和肝素结合区 .OPG/OCIF基因定位在 8q2 3~ 2 4上 ,由5个外显子和 4个内含子组成 ,其表达受到与骨的形成和破坏有关因子的调控 :如TGF β1、 1,2 5 (OH) 2 VD3、TNF α等等 .OPG/OCIF抑制骨的破坏和吸收机制主要是抑制破骨细胞的存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骨细胞形成抑制因子 细胞凋亡 TNF 糖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