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柔比星心脏毒性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浩 向定成 +1 位作者 阴继凯 郭万刚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74-580,共7页
多柔比星(DOX)的临床应用受到潜在的致命心脏毒性的限制。增强DOX的抗癌作用同时减少相关的心脏毒性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前可能的方法包括使用心脏保护药物、DOX衍生物以及改变给药方式。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提出防治DOX心... 多柔比星(DOX)的临床应用受到潜在的致命心脏毒性的限制。增强DOX的抗癌作用同时减少相关的心脏毒性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前可能的方法包括使用心脏保护药物、DOX衍生物以及改变给药方式。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提出防治DOX心脏毒性的新思路,试图找到既能发挥抗癌功效、又能起到心脏保护作用的靶点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柔比星 抗肿瘤化疗 心脏毒素类 临床治疗方案
下载PDF
微小核糖核酸能否作为急性心肌损伤的未来标志物? 被引量:1
2
作者 龙浏城 向定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4-86,共3页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的首要死因,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其主要致死疾病之一。AMI救治的关键是早期诊断,目前公认的最佳血清标志物肌钙蛋白也要在AMI后3.5小时才能检测到,为了进一步提高AMI的生存率和改善预后,我们需要寻求更早的...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的首要死因,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其主要致死疾病之一。AMI救治的关键是早期诊断,目前公认的最佳血清标志物肌钙蛋白也要在AMI后3.5小时才能检测到,为了进一步提高AMI的生存率和改善预后,我们需要寻求更早的诊断标志物。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是一种非编码RNA分子,调节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及凋亡,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最近研究也表明其在AMI后血浆中的浓度有显著变化,本文总结了最近的一些与AMI早期诊断有关的microRNA,并对microRNA作为新的AMI早期诊断标志物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微小核糖核酸 生物学标志物 早期诊断
下载PDF
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血脂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向定成 张金霞 +6 位作者 阮云军 何喜民 龚志华 何建新 洪长江 邱健 马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0-272,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痉挛患者的血脂水平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因静息性胸痛住院、且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的患者64例,经乙酰胆碱激发试验分为冠状动脉痉挛组(痉挛组,n=46例)和非痉挛组(对照组,n=18例),分别测定并比较两...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痉挛患者的血脂水平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因静息性胸痛住院、且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的患者64例,经乙酰胆碱激发试验分为冠状动脉痉挛组(痉挛组,n=46例)和非痉挛组(对照组,n=18例),分别测定并比较两组的血脂谱及血清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和血脂水平,痉挛组接受至少6个月的钙拮抗剂、调脂治疗和抗血小板联合治疗,复查ET-1、No及血脂。结果:痉挛组患者的血清ET-1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No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联合治疗6个月后,ET-1、LDL-C及TG水平均显著降低,NO及HDL-C均显著升高(P<0.05);胸痛发作频次由(6±3)次/月减少到(1±2)次/月(P<0.001)。痉挛组ET-1水平与LDL-C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1),而与HDL-C呈负相关(r=-0.48,P<0.05)。NO水平与LDL-C呈显著负相关(r=-0.65,P<0.01),而与HDL-C呈显著正相关(r=0.69,P<0.01)。结论:ET-1升高和NO储备降低是冠状动脉痉挛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LDL-C和HDL-C是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重要相关因素,联合治疗在改善血脂代谢的同时能逆转内皮细胞功能,并缓解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痉挛 乙酰胆碱试验血脂 内皮素 一氧化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