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磁共振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
作者 李红 马林 +3 位作者 何宝明 由昆 全昌斌 洪剑 《放射学实践》 2006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评价MRI对恶急性联合变性(SCD)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1例临床怀疑SCD的患者行MRI矢状面T1 WI和T2WI、横轴面T2WI,其中8例行Gd DTPA增强扫描,10例治疗后行MRI复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显示 T2WI上颈髓、胸髓后部、侧索呈高信号,有1例... 目的:评价MRI对恶急性联合变性(SCD)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1例临床怀疑SCD的患者行MRI矢状面T1 WI和T2WI、横轴面T2WI,其中8例行Gd DTPA增强扫描,10例治疗后行MRI复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显示 T2WI上颈髓、胸髓后部、侧索呈高信号,有1例前索出现类似病灶,Gd-DTPA增强扫描所有病变区均未见明显强化。10 例经维生素B12治疗6-12个月后复查,示T2WI上原高信号病灶范围明显缩小或消失,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缓解和改善呈正相关。结论:MRI有助于SCD的诊断并可观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脊髓疾病 维生素B12缺乏
下载PDF
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诊断急性脑梗塞的火眼金睛
2
作者 安宁豫 《引进国外医药技术与设备》 1999年第6期19-21,共3页
脑梗塞是发病率 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梗塞后脑组织从缺血到坏死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能否在发病后的最短时间内明确诊断是进行有效治疗、最大限度挽救受损脑组织的关键。弥散加权磁共... 脑梗塞是发病率 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梗塞后脑组织从缺血到坏死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能否在发病后的最短时间内明确诊断是进行有效治疗、最大限度挽救受损脑组织的关键。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已使这一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NMR 成像 弥散成像 诊断 新技术
下载PDF
移动磁体双室高场强术中磁共振成像系统在经蝶窦垂体腺瘤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盂祥辉 许百男 +8 位作者 魏少波 陈晓雷 佟怀宇 余新光 周定标 侯远征 肖炳祥 余光宏 王东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0-313,共4页
目的总结移动磁体双窒高场强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系统在经蝶窦垂体腺瘤手术中的初步经验。方法共有28例垂体腺瘤患者行经蝶窦人路iMRI辅助下的手术。肿瘤大小1.60~7.27cm,平均(3.37±0.65)cm。应用1.5T移动磁体双室设计... 目的总结移动磁体双窒高场强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系统在经蝶窦垂体腺瘤手术中的初步经验。方法共有28例垂体腺瘤患者行经蝶窦人路iMRI辅助下的手术。肿瘤大小1.60~7.27cm,平均(3.37±0.65)cm。应用1.5T移动磁体双室设计的iMRI,其中14例联合使用神经导航系统,16例联合使用神经内镜。结果27例经鼻蝶窦手术,1例经口鼻蝶窦手术。28例经蝶窦垂体腺瘤手术中,13例iMRI发现肿瘤残留,其中3例巨大垂体腺瘤患者,由于肿瘤侵犯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虽经iMRI证实海绵窦内有肿瘤残留,但未勉强进一步切除。其余10例经iMRI证实垂体腺瘤均完全切除。未发生与iMRI相关的并发症或安全事故。结论移动磁体双室高场强iMRI系统能够在术中获得高质量的影像,为术中实时判断垂体腺瘤切除程度提供了客观依据,提高了垂体腺瘤的全切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磁共振成像 垂体腺瘤 显微外科手术 神经导航 内镜
原文传递
高场强术中磁共振成像对脑胶质瘤全切率的影响及其评估 被引量:4
4
作者 肖炳祥 许百男 +3 位作者 陈晓雷 王东 余光宏 侯远征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0-322,共3页
目的探讨高场强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对脑胶质瘤手术全切率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自2009年2月至6月应用高场强iMRI施行脑胶质瘤切除术40例,运用术中影像数据对胶质瘤体积及全切率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第1次行iMRI扫描仅10例胶质瘤... 目的探讨高场强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对脑胶质瘤手术全切率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自2009年2月至6月应用高场强iMRI施行脑胶质瘤切除术40例,运用术中影像数据对胶质瘤体积及全切率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第1次行iMRI扫描仅10例胶质瘤完全切除,30例肿瘤仍有残留,23例行进一步切除,其中21例胶质瘤最终全切除。最终肿瘤的全切率从25%提高到78%,残存肿瘤的体积也明显下降。结论高场强iMRI的应用显著提高脑胶质瘤手术的全切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术中磁共振成像 肿瘤体积 全切率
原文传递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的认知功能和MRI及PET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贾建军 尹岭 +5 位作者 王鲁宁 汤洪川 田嘉禾 安宁豫 杨炯炯 卢文甫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75-177,共3页
目的 研究短暂性全面遗忘症 (transientglobalamnesia ,TGA)患者认知功能及脑代谢状况。方法 对 3例临床诊断为TGA的患者分别行简易心理测试 (MMSE)、修订的韦氏记忆量表 (WMS R)测定和脑核磁共振成像 (MRI)检查 ,在恢复后不同时间以1... 目的 研究短暂性全面遗忘症 (transientglobalamnesia ,TGA)患者认知功能及脑代谢状况。方法 对 3例临床诊断为TGA的患者分别行简易心理测试 (MMSE)、修订的韦氏记忆量表 (WMS R)测定和脑核磁共振成像 (MRI)检查 ,在恢复后不同时间以18氟标记的脱氧葡萄糖 (18F FDG)为示踪剂行脑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 (positrone missiontomography ,PET)成像 ,并对其图像、量表测试结果与病史作对照研究。结果  3例患者MMSE测试及MRI扫描均未见明显异常 ,而WMS R测试及PET成像显示 :1例正常 ,另外 2例有不同程度认知功能损害 ,与记忆相关结构有不同程度的低代谢。结论 TGA患者认知功能及局部脑代谢与其症状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尽早终止其发作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 认知功能 核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磁共振氢质子波谱成像在胶质母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余光宏 许百男 +2 位作者 肖炳祥 侯远征 王东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7-319,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氢质子波谱成像(1H—MRSI)在胶质母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胶质母细胞瘤,术前均行常规MRI及1H—MRSI检查,根据常规MRI及1H—MRSI特点预测其病理性质。并总结出本组病例1H—MRSI特点。结果2... 目的探讨磁共振氢质子波谱成像(1H—MRSI)在胶质母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胶质母细胞瘤,术前均行常规MRI及1H—MRSI检查,根据常规MRI及1H—MRSI特点预测其病理性质。并总结出本组病例1H—MRSI特点。结果29例中,术前预测正确25例,典型的胶质母细胞瘤的1H—MRSI表现为NAA明显降低,Cho升高,肿瘤内或边缘Cr/NAA比率显著升高,出现Lac峰。结论肿瘤内或边缘Cr/NAA比率显著升高是胶质母细胞瘤的主要特征,术前1H—MRSI能为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提供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波谱 胶质母细胞瘤
原文传递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 被引量:14
7
作者 孙斌 武小玲 +3 位作者 朱克 吴卫平 马林 鹿正理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1999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提高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PM)的早期诊断率。方法:报告6例经MRI证实的CPM,对其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及发病机制进行回顾和分析。结果:男女各3例,平均年龄35岁。6例CPM均有慢性消耗疾病、营养不良或电解质紊乱的基础;具有闭锁综合... 目的:提高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PM)的早期诊断率。方法:报告6例经MRI证实的CPM,对其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及发病机制进行回顾和分析。结果:男女各3例,平均年龄35岁。6例CPM均有慢性消耗疾病、营养不良或电解质紊乱的基础;具有闭锁综合征表现、MRI示脑桥中央病灶(长T_1、长T_2信号)仅1例,桥脑与脑其他部位同时存在髓鞘溶解病灶(本组5/6例)。经缓慢矫正电解质紊乱,给激素、脱水剂等治疗,5例好转出院,1例死亡。结论:营养不良或(和)电解质紊乱是常见的基础性疾病,矫正电解质紊乱不宜过快;脑MRI对本病早期确诊意义重大;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脑的某些部位对代谢紊乱或(和)电解质紊乱等可能具有特殊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 髓鞘溶解症 NMR成像 早期诊断
原文传递
术中锥体束导航对手术策略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侯远征 许百男 +3 位作者 陈晓雷 余光宏 肖炳祥 王东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4-316,共3页
目的总结74例锥体束导航辅助手术的初步经验。方法术前及术中重建椎体束,总结该技术对手术策略的影响,术前及术中锥体束变化情况、手术效果、影响锥体束保护的因素。结果36例锥体束到肿瘤的距离〈5mm,其中27例(75%)术前有肢体功... 目的总结74例锥体束导航辅助手术的初步经验。方法术前及术中重建椎体束,总结该技术对手术策略的影响,术前及术中锥体束变化情况、手术效果、影响锥体束保护的因素。结果36例锥体束到肿瘤的距离〈5mm,其中27例(75%)术前有肢体功能障碍;距离5~10mm之间12例,2例(16%)有功能障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检验,P〈0.05);〉10mm有26例,均无肌力异常。术后症状改善7例(9%),无变化48例(65%),轻度加重14例(19%),偏瘫5例(7%)。锥体束术中移位在(-16.2mm,+17.2mm)间。结论锥体束导航可帮助术者制定手术人路,评估手术风险及决定切除程度,减低严重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术中锥体束移位无规律,术中磁共振扫描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体束 术中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纤维束追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