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突破与挑战
1
作者 王乾宇 杜峻峰 李世拥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年第2期128-131,共4页
尽管新辅助放化疗已成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其疗效和长期生存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应用,为LARC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研究表明,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 尽管新辅助放化疗已成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其疗效和长期生存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应用,为LARC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研究表明,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能够提高LARC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并且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然而,这种新型治疗模式在临床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有效生物标志物的识别、克服免疫耐药性以及优化给药方案等问题。本文评述了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在LARC中的突破及面临的挑战,并探讨了未来可能的优化方向,以期为LARC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 新辅助放化疗 新辅助免疫治疗
原文传递
固有淋巴细胞在早期肠源性脓毒症免疫抑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杨登元 沈晓菲 +4 位作者 陆晓峰 赵阳 夏雪峰 管文贤 杜峻峰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固有淋巴细胞(ILCs)在早期肠源性脓毒症中的变化及其对于脓毒症免疫抑制的调控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1月—9月确诊为肠源性脓毒症患者7例及健康志愿者7例的外周血,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ILCs的改变;进一步运用流式分选技术,获得ILC... 目的探讨固有淋巴细胞(ILCs)在早期肠源性脓毒症中的变化及其对于脓毒症免疫抑制的调控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1月—9月确诊为肠源性脓毒症患者7例及健康志愿者7例的外周血,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ILCs的改变;进一步运用流式分选技术,获得ILCs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行体外共培养,分析培养后细胞组成亚群变化及中性粒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情况,培养上清液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γ干扰素(IFN-γ)表达情况。结果与健康志愿者比较,肠源性脓毒症患者外周血ILC2比例显著下降,而ILC1比例显著上升(P<0.05)。同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D-L1表达显著上调,并且与ILC1的比例呈正相关(R 2=0.5959)。肠源性脓毒症患者外周血ILC2在体外白介素-12刺激下能够转变为ILC1,并且共培养实验证实由ILC2转化的ILC1直接促进中性粒细胞表达PD-L1(P<0.05)。结论肠源性脓毒症患者在早期即存在ILC2/ILC1转化,并且调控中性粒细胞表达PD-L1,促进脓毒症免疫抑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有淋巴细胞 肠源性脓毒症 中性粒细胞 免疫抑制 程序性死亡配体1 Γ干扰素
下载PDF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0
3
作者 王爱华 魏晓军 《临床误诊误治》 2019年第6期88-91,共4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264例,按照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观察感染组病原菌分布特点...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264例,按照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观察感染组病原菌分布特点,分析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术后切口感染30例,无术后切口感染234例,发生率为11.36%。感染组共检出病原菌4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0株(68.18%),革兰阳性菌14株(31.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24kg/m^2、合并糖尿病、临床分期Ⅲ~Ⅳ期、采用开腹手术、手术时间≥3.0h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根据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个体化的围术期干预措施可切实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外科伤口感染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内镜下OTSC系统处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杰 马贤纵 +7 位作者 陈敬芳 周垚 张明杰 杜峻峰 金鹏 盛剑秋 王昕 谢惠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488-492,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OTSC系统在处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漏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经OTSC治疗的3例胃癌根治术后食管吻合口漏患者为研究对象,男2例,女1例。所有患者在接受内镜操作前均进行了有效的抗感染治疗、... 目的探讨内镜下OTSC系统在处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漏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经OTSC治疗的3例胃癌根治术后食管吻合口漏患者为研究对象,男2例,女1例。所有患者在接受内镜操作前均进行了有效的抗感染治疗、通畅的引流措施及足够的营养支持。利用内镜下OTSC系统处理吻合口漏,包括食管-空肠吻合口漏1例,食管-残胃吻合口漏2例。结果OTSC治疗距首次手术时间分别为45 d、27 d、28 d,漏口直径分别为8 mm、10 mm、2 mm,每例患者均使用1枚OTSC夹,OTSC系统操作时间分别为20 min、12 min、11 min,术中确认成功封堵漏口共2例,虽然另外1例未完全闭合漏口,但通过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总住院时间分别为74 d、48 d、22 d。随访时间分别为18个月、34个月、6个月,3例患者已恢复经口进食,目前均无瘤存活,无术中出血、迟发性出血、术后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结论使用OTSC治疗胃癌根治术后食管吻合口漏安全、微创、可靠,不足之处费用较高,特殊部位的操作对于内镜医师的经验要求较高,推荐在有经验的专科中心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TSC系统 腹腔镜手术 胃癌 吻合口漏
下载PDF
三级淋巴结构在胃神经内分泌瘤中的预后价值及预后预测模型构建
5
作者 蔡大明 陆晓峰 +6 位作者 王行舟 王萌 刘颂 夏雪峰 沈晓菲 杜峻峰 管文贤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4期401-405,共5页
目的探讨三级淋巴结构(TLS)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中的特点及预后价值并构建和验证预后列线图模型。方法去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21年12月确诊为g-NEN140例临床资料。通过HE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TLS,采用SPSS22.0软件经单因素和多因... 目的探讨三级淋巴结构(TLS)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中的特点及预后价值并构建和验证预后列线图模型。方法去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21年12月确诊为g-NEN140例临床资料。通过HE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TLS,采用SPSS22.0软件经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生存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用R软件(Rversion4.1.0)绘制列线图模型和验证列线图模型。结果患者年龄中位数是62.5(51,69.25)岁;男84例(60%),女56例(40%);TLS密度中位数是0.0694个/mm(0.01585,0.19775);WHO分类为g-NET64例(45.7%),g-NEC/g-MiNEN76例(54.3%);TNM分期Ⅰ/Ⅱ80例(57.1%),Ⅲ/Ⅳ 60例(42.9%),血管侵犯56例(40%),神经侵犯47例(33.6%)。TLS主要位于肿瘤边缘或肿瘤间质区域,有三种不同的成熟形态。TLS密度、WHO分类、TNM分期是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区分度、校准度、临床实用性高。结论TLS密度是g-NEN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纳人了TLS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和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神经内分泌瘤 三级淋巴结构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列线图模型
原文传递
腹腔镜-胃镜联合手术与开腹手术处理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钟文涛 吕远 +6 位作者 孙亮 袁强 聂玉辉 东星 陈光 陈纲 杜峻峰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2期164-166,共3页
目的分析并比较腹腔镜胃镜联合手术(LECS)与开腹手术方法处理胃间质瘤(GST)的安全性和预后等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4月112例根治性切除的GST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双镜联合组(n=52例)和开腹组(n=60例... 目的分析并比较腹腔镜胃镜联合手术(LECS)与开腹手术方法处理胃间质瘤(GST)的安全性和预后等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4月112例根治性切除的GST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双镜联合组(n=52例)和开腹组(n=60例)。采用SPSS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围手术期指标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病理危险度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死亡及相关并发症发生。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双镜联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更少(P<0.05)。结论LECS和开腹手术切除胃间质瘤相比,手术效果相当,均可以达到根治性切除目的,但LECS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康复更快等优势,值得在临床应用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胃切除术 楔形切除 腹腔镜-胃镜联合手术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1型固有淋巴细胞对肠源性浓毒症免疫抑制的预测价值
7
作者 沈晓菲 刘颂 +8 位作者 王行舟 曹科 毛永欢 蔡大明 夏雪峰 赵阳 陆晓峰 杜峻峰 管文贤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4期407-410,共4页
目的探讨1型固有淋巴细胞(LCI)对肠源性脓毒症免疫抑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20例因结肠穿孔所致肠源性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在入院24h内收集其外周血,根据是否伴有免疫抑制分为两组(不伴有免疫... 目的探讨1型固有淋巴细胞(LCI)对肠源性脓毒症免疫抑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20例因结肠穿孔所致肠源性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在入院24h内收集其外周血,根据是否伴有免疫抑制分为两组(不伴有免疫抑制组10例和伴有免疫抑制组10例)。应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变量资料例如年龄、BMI及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计数、各类固有淋巴细胞比例等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和Fisher检验用以比较患者性别构成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性别构成及BMI方面均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有免疫抑制的肠源性脓毒症患者,其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不伴有免疫抑制的脓毒症患者[(1.6±0.4)vs.(0.6±0.3),P<0.01];ILC1占所有固有淋巴细胞的比例,在伴有免疫抑制的肠源性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显著上调[(27.3±6.3)vs.(45.4±6.7),P<0.0001]。通过构建ROC曲线,发现当ILC1占所有固有淋巴细胞比例>32.5%时,其对预测肠源性脓毒症免疫抑制的发生具有较好的敏感性(90.9%)和特异性(81.8%)。结论检测所有固有淋巴细胞中1型固有淋巴细胞占比能够较好的预测肠源性脓毒症免疫抑制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有淋巴细胞 腹腔内感染 质谱流式 脓毒症
原文传递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中纳米碳示踪对颈淋巴结清扫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11
8
作者 杜峻峰 安然 李世拥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6期462-465,共4页
分化型甲状腺癌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完整的外科手术切除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残余的转移淋巴结是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淋巴结的彻底清扫可以改善总体预后。然而对于甲状腺癌的预防性/治疗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尚存争议及挑战。纳... 分化型甲状腺癌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完整的外科手术切除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残余的转移淋巴结是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淋巴结的彻底清扫可以改善总体预后。然而对于甲状腺癌的预防性/治疗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尚存争议及挑战。纳米碳混悬液作为新型的淋巴结示踪剂,对于甲状腺的淋巴结具有良好的示踪效果,可以显著提高术中的清扫效率,增加获取淋巴结的数目,更为准确地判断分期及预后。另外通过其"负显影"的特性可以有效保护喉返神经、甲状旁腺等重要结构,显著降低颈部淋巴结清扫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纳米管 颈淋巴结清扫术
原文传递
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PPH术后早期肛门部疼痛和坠胀感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崔伟 孙亮 +2 位作者 耿金璐 陈纲 李世拥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3期300-302,共3页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PPH术后早期肛门部疼痛和坠胀感的疗效。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间接受PPH手术的痔患者62例进行对照研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1例行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的PPH患者为实验组,3...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PPH术后早期肛门部疼痛和坠胀感的疗效。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间接受PPH手术的痔患者62例进行对照研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1例行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的PPH患者为实验组,31例常规PPH手术患者为对照组,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术后24 h、48 h、72 h VAS评分和坠胀感情况评分计量资料采用(±s),采用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术后24 h、48 h、72 h各时点肛门部疼痛情况评分分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使用镇痛药物人次显著下降(P<0.05);实验组术后24 h、48 h、72 h各时点肛门部坠胀感情况评分分值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可有效减轻PPH术后早期肛门部疼痛和坠胀感,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罗哌卡因 PPH手术 肛门部疼痛 肛门部坠胀感
原文传递
甲状腺手术中细针穿刺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甲状旁腺组织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吕远 杜峻峰 +3 位作者 王旭 陈彩玲 李世拥 陈纲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细针穿刺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甲状旁腺组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102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2例)应用免疫层析法检测甲状旁腺;对照组(50例)应用肉...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细针穿刺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甲状旁腺组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102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2例)应用免疫层析法检测甲状旁腺;对照组(50例)应用肉眼识别法识别甲状旁腺。采用SPSS 19. 0统计软件分析,术前、术后血钙和甲状旁腺素水平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独立t检验;甲状旁腺识别率采用χ~2检验。P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结果比较显示:肉眼法识别甲状旁腺与术中冰冻病理学结果比较,符合率为77. 0%(47/61);免疫层析法识别符合率为97. 4%(75/77)。两种识别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 57,P <0. 0001)。在甲状腺腺叶切除的良性病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血钙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基本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甲状腺恶性肿瘤病例中,实验组血钙和甲状旁腺素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术中应用细针穿刺免疫层析法有助于对甲状旁腺组织的判别,方便快捷,避免损伤甲状旁腺,降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旁腺素 免疫化学 穿刺术
原文传递
双极电凝在甲状腺腺叶切除加Ⅵ区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崔伟 耿金璐 +1 位作者 陈纲 李世拥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6期472-474,共3页
目的观察双极电凝在甲状腺腺叶切除加Ⅵ区淋巴结清扫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72例行开放甲状腺腺叶切除加Ⅵ区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双极电凝分为双极电凝... 目的观察双极电凝在甲状腺腺叶切除加Ⅵ区淋巴结清扫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72例行开放甲状腺腺叶切除加Ⅵ区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双极电凝分为双极电凝组(A组) 40例和单极电凝组(B组) 32例。采用SPSS 11.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手术并发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0. 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手术时间(46. 4±7. 5) min显著短于B组(70. 8±11. 1) min; A组出血量(6. 0±3. 4) ml显著少于B组(15. 5±6. 0)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两组间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和淋巴结清除个数等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都没有术后出血病例,A组手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 5%显著低于B组15. 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双极电凝是施行甲状腺腺叶切除加Ⅵ区淋巴结清扫术时的理想工具,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切除术 颈淋巴结清扫术 双极电凝
原文传递
延续性护理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癌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董军花 张会 +1 位作者 李娜 罗婷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1年第S01期171-172,共2页
目的探究分析延续性护理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癌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研究期以分组对照形式进行,共两组患者共68例进入研究,均为乳腺癌患者,研究期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一组为对照组,34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一组为观察组,34例... 目的探究分析延续性护理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癌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研究期以分组对照形式进行,共两组患者共68例进入研究,均为乳腺癌患者,研究期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一组为对照组,34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一组为观察组,34例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比较不同护理措施下患者的术后癌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其癌因性疲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其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结论延续性护理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癌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显著,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 乳腺癌 癌性疲乏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腹腔镜胃癌根治残胃或食道空肠双襻吻合围术期的观察与对策
13
作者 陈彩玲 杨梅 +3 位作者 韩秀艳 杨敏 张冬梅 薛海春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4期388-389,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切除残胃或食道与空肠双襻吻合围术期的观察与对策对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116例胃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围术期采用六观察与处理对策管理模式。结果 116例患者行根治性全胃...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切除残胃或食道与空肠双襻吻合围术期的观察与对策对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116例胃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围术期采用六观察与处理对策管理模式。结果 116例患者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45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71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时间为3.2 d,术后住院时间为12.3 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0%(29/116),其中胃出血3例(2.5%),十二指肠残端漏2例(1.7%),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发生胃排空障碍7例(6.0%),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例(2.5%),深静脉营养导管感染3例(2.5%),肺部感染5例(4.3%)心率紊乱6例(5.1%),均经对症治疗痊愈。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恢复顺利,生活质量较好。结论六观察与处理对策管理模式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残胃或食道空肠双襻吻合围术期能够提高术后并发症救治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腹腔镜检查 胃切除术 观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