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FTSV感染引起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改变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雪 许文 陈威巍 《微生物与感染》 CAS 2023年第6期364-369,共6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近年发现的新病毒。该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以高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近年发现的新病毒。该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以高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多脏器功能损伤为主要临床特征,死亡率5%~30%。目前尚无验证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SFTSV感染可引起患者免疫功能紊乱,B淋巴细胞是该病毒感染的重要靶细胞之一,但SFTSV感染对B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对SFTSV感染引起的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及其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促进SFTSV感染的免疫病理机制研究,为深入认识SFTSV感染对B淋巴细胞的影响,开发相关诊疗技术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免疫功能 感染 B淋巴细胞
下载PDF
甲型流感病毒感染老年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变化与精氨酸代谢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周娟娟 刘诗洋 +6 位作者 李雪 杨欣欣 杨俊连 罗声栋 陈威巍 许文 王福生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422-431,共10页
目的探究精氨酸代谢在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FluA)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FluA滴鼻感染18月龄老年小鼠,于感染后第6天采集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采用Luminex多因子检... 目的探究精氨酸代谢在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FluA)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FluA滴鼻感染18月龄老年小鼠,于感染后第6天采集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采用Luminex多因子检测法分析BALF中细胞因子水平,采用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分析BALF中代谢物的变化情况,并对细胞因子与代谢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FluA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1的剂量感染巨噬细胞,并加入不同浓度的精氨酸培养24 h。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real 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RT-PCR,qRT-PCR)和流式微球技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IL-10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FluA感染组老年小鼠BALF中肺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 D,SP-D)、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IL-1α、IL-6、IL-10、S100钙结合蛋白(recombinant 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S100)A9、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 inducible protein 10,IP-10)、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α,MIP-1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9,MMP9)、补体因子D的水平显著升高,精氨酸代谢通路中精氨酸、天冬氨酸、瓜氨酸、谷氨酸、鸟氨酸、脯氨酸、肌酸和肌氨酸水平上调,且大部分升高的细胞因子水平与精氨酸相关代谢物呈显著正相关。FluA感染后加入精氨酸可以使巨噬细胞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IL-10的水平升高。结论精氨酸可以降低FluA感染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提示其可能成为FluA感染引起的肺部重症炎症的潜在干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流感病毒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细胞因子 精氨酸代谢
原文传递
肝细胞癌人源异种移植模型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晓娟 冯帆 +1 位作者 李瑞生 貌盼勇 《传染病信息》 2021年第3期202-207,217,共7页
人源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模型是将取自临床患者的新鲜肿瘤标本直接异种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体内而建立的动物模型,可以较好的保持原发肿瘤的组织形态、异质性以及基因异常等特征,并保留与患者相似的遗传特性。本文... 人源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模型是将取自临床患者的新鲜肿瘤标本直接异种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体内而建立的动物模型,可以较好的保持原发肿瘤的组织形态、异质性以及基因异常等特征,并保留与患者相似的遗传特性。本文就人肝细胞癌PDX模型构建的实验动物、移植组织类型和方式的选择、最新应用进展以及PDX未来在肝细胞癌中的运用展望进行综述,以期为肝细胞癌的个性化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PDX模型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淫羊藿醇提物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抑制作用及机制探析
4
作者 郑艳芳 赵旭 +6 位作者 曹梦珍 葛斐林 思兰兰 李乐 王伽伯 刘妍 肖小河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458-1466,共9页
目的:基于体外实验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淫羊藿(epimedii folium,EF)醇提物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抑制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使用EF醇提物处理野生型HBV稳定复制细胞系HepG 2.2.15细胞,采用CCK8法进行药物毒性评价;应... 目的:基于体外实验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淫羊藿(epimedii folium,EF)醇提物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抑制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使用EF醇提物处理野生型HBV稳定复制细胞系HepG 2.2.15细胞,采用CCK8法进行药物毒性评价;应用PCR-荧光探针“一管法”、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水平,计算抑制率;利用TCMSP,GeneCards数据库筛选EF主要活性成分及HBV相关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潜在疾病靶点网络,对核心靶点运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EF醇提物单独用药对HepG 2.2.15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CC_(50))值为1.21 mg·mL^(-1);对HBV DNA最大抑制率为59.54%,对HBsAg和HBeAg最大抑制率分别为63.07%和45.73%(P<0.05);对照药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对HBsAg和HBeAg均未见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20.00%)。EF醇提物联合TDF对HBV DNA的最大抑制率为93.66%,对HBsAg和HBeAg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54.97%和61.28%(P<0.05)。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共筛选出EF 23个候选活性成分及104个治疗HBV潜在靶点;GO富集分析得到624个条目,包括生物过程442个、细胞组分73个、分子功能109个;KEGG分析主要聚集在癌症通路、PI3K-Akt、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等信号通路。结论:EF可有效抑制野生型HBV复制,和TDF联合用药有协同抑制作用,尤其对抗原抑制效果显著;EF抗HBV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预测可以通过多条信号通路发挥作用,为后续深入探讨EF治疗HBV感染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淫羊藿醇提物 替诺福韦酯 抗病毒作用 网络药理学
原文传递
17-DMAG对PD-1人源化小鼠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5
作者 李晓娟 修叶 +2 位作者 李兴杰 孙岩峰 李瑞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86,160,共6页
目的 探讨17-二甲基胺乙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DMAG)对PD-1人源化小鼠人肝癌移植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30只PD-1人源化小鼠,将HepG2细胞悬液注射于小鼠右侧腹股沟皮下组织,构建人肝癌移植瘤模型;将荷瘤人源化小鼠随机分... 目的 探讨17-二甲基胺乙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DMAG)对PD-1人源化小鼠人肝癌移植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30只PD-1人源化小鼠,将HepG2细胞悬液注射于小鼠右侧腹股沟皮下组织,构建人肝癌移植瘤模型;将荷瘤人源化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1)模型组(注射生理盐水10 mg/kg);(2)17-DMAG组(按25 mg/kg腹腔注射17-DMAG,3次/周);(3)顺铂组(腹腔注射20 mg/kg, 2次/周),实验持续4周。注射结束后测量人源化小鼠移植瘤的长、短径计算体积,测量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31(以阳性细胞数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17-DMAG组和顺铂组的肿瘤体积和质量均较模型组显著减小(P<0.05),17-DMAG组的抑瘤率略高于顺铂组,但17-DMAG组和顺铂组肿瘤质量和体积以及抑瘤率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17-DMAG组和顺铂组MVD标记微血管数量及VEGF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且17-DMAG组又低于顺铂组(P<0.05)。结论 17-DMAG可显著降低肝癌移植瘤中VEGF的表达,抑制新生血管在肿瘤中发生发展,从而对人源化小鼠肝癌移植瘤发挥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人源化小鼠 17-DMAG 肝癌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敲除SIRT3缓解胶原诱导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的分析
6
作者 高萍 赵丽薇 +2 位作者 李瑞生 李晓娟 李爱民 《实验动物科学》 2024年第6期41-46,共6页
目的利用CRISPR技术敲除SIRT3胶原来诱导建立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分析对其免疫紊乱和软骨损伤的影响。方法实验分成WT组(野生型)、KO组(CRISPR技术敲除SIRT3)、WT-RA组(野生型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KO-RA组(CRISPR技术敲除SIRT3类... 目的利用CRISPR技术敲除SIRT3胶原来诱导建立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分析对其免疫紊乱和软骨损伤的影响。方法实验分成WT组(野生型)、KO组(CRISPR技术敲除SIRT3)、WT-RA组(野生型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KO-RA组(CRISPR技术敲除SIRT3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检测大鼠胸腺指数和脾指数,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IRT3、MMP-2、MMP-3、MMP-9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ELISA法检测血清中Th1(TNF-α、IFN-γ)和Th2(IL-4、IL-10)细胞因子。结果与WT组比较,WT-RA组SIRT3、CD4^(+)、CD4^(+)/CD8^(+)、胸腺指数、脾指数、TNF-α、IFN-γ、MMP-2、MMP-3、MMP-9水平显著升高,CD8^(+)、IL-4、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KO组比较,KO-RA组CD4^(+)、CD4^(+)/CD8^(+)、胸腺指数、脾指数、TNF-α、IFN-γ、MMP-2、MMP-3、MMP-9水平显著升高,CD8^(+)、IL-4、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WT-RA组比较,KO-RA组SIRT3、CD4^(+)、CD4^(+)/CD8^(+)、胸腺指数、脾指数、TNF-α、IFN-γ、MMP-2、MMP-3、MMP-9水平显著降低,CD8^(+)、IL-4、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利用CRISPR技术敲除SIRT3缓解胶原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大鼠造成的免疫系统的紊乱和软骨组织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RT3 类风湿关节炎 免疫紊乱 软骨损伤
下载PDF
基于分子对接与实验验证的板蓝根及其活性成分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曹梦珍 赵旭 +6 位作者 郑艳芳 葛斐林 思兰兰 李乐 王伽伯 刘妍 肖小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127-2134,共8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评价板蓝根Isatidis Radix及活性成分4-羟基-1H-吲哚-3-甲醛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抑制作用,并探索其基于调控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I-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retinoicacid-induciblegeneImitochondria a...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评价板蓝根Isatidis Radix及活性成分4-羟基-1H-吲哚-3-甲醛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抑制作用,并探索其基于调控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I-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retinoicacid-induciblegeneImitochondria antiviral signaling protein,RIG-I-MAVS)信号通路的抗病毒机制。方法采用CCK-8方法在HBV稳定复制细胞系HepG2.2.15细胞分析板蓝根毒性,选择安全药物浓度进行抗HBV实验研究,计算药物对HBV DNA、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抑制率,评价板蓝根抗病毒药效;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板蓝根对宿主免疫相关RIG-I-MAVS信号通路中关键信号蛋白RIG-I、MAVS、干扰素调节因子7(interferon regulated-factor 7,IRF7)、磷酸化IRF7(phosphorylated IRF7,p-IRF7)表达水平的影响。基于TCMSP数据库检索板蓝根中的活性成分,使用Schr?dinger软件将板蓝根活性成分与RIG-I、MAVS、IRF7蛋白进行分子对接,初步筛选板蓝根中的抗HBV潜在活性成分,选定分子对接结果中与靶标蛋白结合能力较强的活性成分进行抗HBV活性评价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索。结果板蓝根对HepG2.2.15细胞中HBV DNA、HBeAg、HBsAg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0.01、0.001),抑制率分别为54.67%、23.29%、66.62%;板蓝根可上调RIG-I、MAVS、IRF7、p-IRF7蛋白的表达,对RIG-I的上调作用最为显著(P<0.00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4-羟基-1H-吲哚-3-甲醛与RIG-I、MAVS、IRF7蛋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结合能分别为-5.218、-6.525、-6.813 kJ/mol;4-羟基-1H-吲哚-3-甲醛对HepG2.2.15细胞的HBV DNA、HBeAg、HBsAg的抑制率分别为33.87%、28.14%、46.14%,可促进RIG-I、MAVS、IRF7、p-IRF7蛋白的表达。结论板蓝根及活性成分4-羟基-1H-吲哚-3-甲醛均可抑制HBV DNA、HBeAg、HBsAg的分泌,可能通过上调RIG-I-MAVS信号通路发挥抗HBV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蓝根 4-羟基-1H-吲哚-3-甲醛 乙型肝炎病毒 抗病毒作用 RIG-I-MAVS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PD-1人源化小鼠构建繁殖与基因型鉴定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晓娟 孙岩峰 +2 位作者 修叶 李兴杰 李瑞生 《实验动物科学》 2023年第4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PD-1人源化小鼠的繁育与基因型鉴定,为进一步研究相关小分子抑制剂的体内药效评价提供动物模型。方法通过构建PD-1人源化小鼠,获得F1代鼠4只,雌雄交配进行培育繁殖。对每窝仔鼠的数量,存活率等进行记录观察,随后对仔鼠剪尾提取... 目的探讨PD-1人源化小鼠的繁育与基因型鉴定,为进一步研究相关小分子抑制剂的体内药效评价提供动物模型。方法通过构建PD-1人源化小鼠,获得F1代鼠4只,雌雄交配进行培育繁殖。对每窝仔鼠的数量,存活率等进行记录观察,随后对仔鼠剪尾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然后进行核酸电泳,鉴定基因型。选用F2代纯合型与纯合型雌雄交配,野生型与野生型雌雄交配。结果鉴定的F2代小鼠有野生型、纯合型和杂合型3种基因型。纯合型与纯合型交配获得F3代仔鼠基因型全部为纯合型。野生型与野生型交配获得F3代仔鼠基因型全部为野生型。结论成功筛选出PD-1人源化小鼠纯合子基因型,并有效地进行扩群保种,为今后应用该小鼠模型提供实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 人源化小鼠 基因型
下载PDF
田基黄对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干预效果的分析
9
作者 高萍 李晓娟 +3 位作者 许宁 李瑞生 李兴杰 李爱民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0-85,共6页
目的探讨田基黄对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田基黄低、中、高剂量组和非布司他组。除对照组外,其它各组大鼠均以氧嗪酸钾盐(250 mg/(kg·d))腹腔注射建立高尿酸血症模型... 目的探讨田基黄对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田基黄低、中、高剂量组和非布司他组。除对照组外,其它各组大鼠均以氧嗪酸钾盐(250 mg/(kg·d))腹腔注射建立高尿酸血症模型,对照组则给予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连续造模4周后,非布司他组每天以0.01 g/kg剂量灌胃,田基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每天以0.16 g/kg、0.22 g/kg、0.27 g/kg剂量灌胃治疗。观察大鼠一般生活状态和外观的变化,比较血清生化指标:尿酸(uric acid,UA)、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肌酐酸(creatinine,Cre)、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AST)和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 18,IL-18)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对比各组大鼠肾病理的变化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了明显的精神状态差,行动缓慢等一系列症状,而田基黄各剂量组均能够明显改善这些状态。模型组的血尿酸、肌酐、尿素氮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P<0.01),田基黄能够显著降低模型组的血尿酸、肌酐与尿素氮水平(P<0.05,P<0.01),并且改善程度也与剂量的增高成正比。模型组大鼠的血清炎症因子IL-17、IL-18和TGF-α的水平均出现显著升高(P<0.05,P<0.01),非布司他组的炎症因子均显著降低至正常水平(P<0.05,P<0.01),而田基黄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的IL-17、IL-18和TGF-α的水平均显著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肾小球轻微萎缩,局部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的管腔明显增粗、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间质纤维化;田基黄高剂量组肾间质纤维化明显改善,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结构基本恢复正常,接近非布司他组。结论田基黄具有降低血尿酸的作用,并且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的肾起到保护和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基黄 高尿酸血症 动物模型
下载PDF
BALB/c突变卷毛小鼠基因组学测序差异的分析
10
作者 汤紫荣 李晓娟 +3 位作者 姜棋予 李兴杰 孙慧伟 李瑞生 《实验动物科学》 2023年第5期33-37,共5页
目的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方法比较BALB/c突变卷毛鼠与正常BALB/c小鼠基因组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Illumina PE 150测序平台对BALB/c突变卷毛鼠与正常BALB/c小鼠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遗传变异信息(SNP、INDEL、SV和CNV)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正... 目的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方法比较BALB/c突变卷毛鼠与正常BALB/c小鼠基因组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Illumina PE 150测序平台对BALB/c突变卷毛鼠与正常BALB/c小鼠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遗传变异信息(SNP、INDEL、SV和CNV)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正常小鼠与卷毛小鼠产生的Raw Data分别为122.85 Gb和118.04 Gb,过滤后的Clean Data分别为119.82 Gb和112.18 Gb,表明测序质量合格。正常小鼠与卷毛小鼠的GC含量分别为40.63%和40.48%,说明GC分布正常。卷毛小鼠的杂合分型SNPs总数显著高于正常小鼠,同时正常小鼠与卷毛小鼠之间的累计SNPs深度分布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卷毛小鼠与正常小鼠插入缺失(Indels)以及累计Indels深度分布均存在差异。卷毛小鼠与正常小鼠的SV类型中大片段的插入卷毛小鼠大于正常小鼠,而其他类型则小于正常小鼠。而拷贝数变异(CNVs)结果显示正常小鼠和卷毛小鼠的拷贝数增加的个数分别为1270和967个;而拷贝数减少的个数分别为5027和3505个。结论本研究发现正常小鼠与突变卷毛鼠的基因组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毛鼠 全基因组测序 遗传变异信息
下载PDF
应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肝细胞癌组织样本中抑癌基因PTE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 被引量:4
11
作者 荆潇宽 姜棋予 +5 位作者 李丛舒 张年荣 柴燕涛 冯帆 李伯安 李炎坤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20-1227,共8页
目的旨在采用二代测序(NGS)的技术平台检测肝细胞癌(HCC)组织样本中肿瘤抑制基因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等位基因(PTEN)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率,并对其与接受索拉非尼治疗患者预后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2019年6月至2020... 目的旨在采用二代测序(NGS)的技术平台检测肝细胞癌(HCC)组织样本中肿瘤抑制基因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等位基因(PTEN)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率,并对其与接受索拉非尼治疗患者预后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对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集和保存的52例单纯接受索拉非尼治疗患者的HCC成对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样本,提取样本中的总DNA样品;使用亚硫酸氢盐处理DNA样品并设计特异性引物对PTEN启动子区进行扩增,进一步对扩增产物进行二代测序分析。在对PTEN甲基化的临床意义分析中通过log-rank统计学分析方法计算患者组间生存期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肿瘤组织中PTEN启动子区甲基化率(29.17%±9.58%)显著高于癌旁组织(4.17%±2.86%)(t=19.970,P<0.05)。同时,在HCC组织中,PTEN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与其表达负相关(F=47.270,P<0.0001;Y=-1800×X+38.03),PTEN甲基化率与患者接受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治疗的预后负相关(χ^(2)=4.313,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新型PTEN启动子区甲基化的检测方法,PTEN甲基化率可能是HCC诊断及靶向治疗的靶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化 肝细胞癌 下一代测序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