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微创腹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1
作者 王子政 马玉丹 《中国医药导刊》 2024年第10期1009-1013,共5页
计算机视觉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在微创外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在具体应用中,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够实时分析术中视频,自动识别各种手术器械,确保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能够准确无误地使用工具,降低因操作失误引发的风险。同... 计算机视觉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在微创外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在具体应用中,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够实时分析术中视频,自动识别各种手术器械,确保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能够准确无误地使用工具,降低因操作失误引发的风险。同时,动作识别技术能够实时监控手术步骤,判断操作是否符合规范。这一过程不仅为外科医生提供了即时反馈,也为手术团队的协作提供了支持,提升了整体手术效率。此外,计算机视觉技术还可用于手术持续时间的预测,优化手术室安排和资源配置,而在手术过程中,具备纱布实时检测功能,能够有效识别是否有物品遗留在患者体内,及时发出预警,从而避免潜在的医疗错误。这种智能监控机制为手术的安全性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障。当前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微创外科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在不同手术环境下的适应性和算法的准确性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仍存在一定的伦理和隐私问题,在政策和法规方面也尚在完善中,但该技术的引入无疑为微创腹部外科手术带来了新的机遇。本研究在梳理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微创腹部外科手术中的工具器械检测应用、解剖结构检测应用、手术操作动作识别与阶段识别、安全监控预警等方面应用实践的基础上,探讨该技术的发展现状,从不同角度展示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潜力,并提出问题和应用挑战,以期为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微创腹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视觉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微创外科 术中导航
下载PDF
基于“因毒为能”思想的有毒中药常山毒效转化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马丽娜 胡晓祯 +4 位作者 郑长辉 孙颖 赵旭 曹俊岭 肖小河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目的基于“因毒为能”思想,分析常山抗疟活性成分常山碱及其衍生物的知识图谱,为其毒效转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中国知网与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93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18日核心集检索,导出相关中英文文献,使用CiteSpace、VOSviewer... 目的基于“因毒为能”思想,分析常山抗疟活性成分常山碱及其衍生物的知识图谱,为其毒效转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中国知网与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93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18日核心集检索,导出相关中英文文献,使用CiteSpace、VOSviewer、Excel软件对中英文文献的发文量、作者、发文机构、国家、被引频次、关键词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35篇,其中中文137篇,英文98篇。常山碱及常山酮相关文献的年发文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共有18个国家对常山碱及常山酮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研究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其次是以色列、美国、日本。中文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兽用药物创制重点实验室(11篇),英文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Volcani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17篇)。被引频次前10次的中英文文献研究方向为常山碱及常山酮的药理活性、合成等。结论常山碱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呈现上升趋势,中英文关键词共现、聚类显示常山碱及常山酮药理活性、毒性、结构修饰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对常山碱及其衍生物的抗疟机制、致吐机制及配伍减毒机制的深入研究是未来的重点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山碱 常山酮 药理活性 毒性 结构修饰 文献计量 CITESPACE VOSviewer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重症酒精性肝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3
作者 宋芳娇 徐天娇 +5 位作者 尹艺睿 田华 吕飒 游绍莉 辛绍杰 朱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84-2491,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N-乙酰半胱氨酸(NAC)治疗重症酒精性肝炎(SA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SAH的临床用药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对2015年6月—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招募的172例马德里判别函数>32分的SAH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 目的通过分析N-乙酰半胱氨酸(NAC)治疗重症酒精性肝炎(SA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SAH的临床用药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对2015年6月—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招募的172例马德里判别函数>32分的SAH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为NAC组(n=84)和对照组(n=86),评价NAC(8 g/d,28 d)治疗对SAH患者的安全性、28 d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28 d、180 d生存率的改善作用。进一步评价NAC对SAH中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SAH)患者及非ACLF患者(non-ACLF-SAH)28 d及180 d生存率的影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对生存曲线进行比较。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独立影响因素。结果NAC治疗期间未发生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安全性良好。与对照组相比,NAC对SAH患者28 d生化指标(P值均>0.05)及生存率(P=0.081)无明显改善作用,但可提高SAH患者180 d的生存率(67.4%vs 81.0%,χ^(2)=4.280,P=0.039)。NAC对ACLF-SAH患者28 d及180 d的生存率均无改善作用(P值均>0.05);NAC对non-ACLF-SAH患者28 d生存率无改善作用(P>0.05),但可提高其180 d的生存率(68.4%vs88.9%,χ^(2)=4.883,P=0.02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采用NAC治疗(HR=2.530,95%CI:1.334~4.796,P=0.004)、马德里判别函数(HR=3.852,95%CI:2.032~7.304,P<0.001)、血钠水平(HR=1.948,95%CI:1.079~3.517,P=0.027)是SAH患者180 d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NAC治疗SAH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提高SAH患者180 d的中长期生存率,且中长期生存率受益患者群体主要是non-ACLF-SAH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酒精性 乙酰半胱氨酸 治疗学
下载PDF
17-DMAG对PD-1人源化小鼠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4
作者 李晓娟 修叶 +2 位作者 李兴杰 孙岩峰 李瑞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86,160,共6页
目的 探讨17-二甲基胺乙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DMAG)对PD-1人源化小鼠人肝癌移植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30只PD-1人源化小鼠,将HepG2细胞悬液注射于小鼠右侧腹股沟皮下组织,构建人肝癌移植瘤模型;将荷瘤人源化小鼠随机分... 目的 探讨17-二甲基胺乙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DMAG)对PD-1人源化小鼠人肝癌移植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30只PD-1人源化小鼠,将HepG2细胞悬液注射于小鼠右侧腹股沟皮下组织,构建人肝癌移植瘤模型;将荷瘤人源化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1)模型组(注射生理盐水10 mg/kg);(2)17-DMAG组(按25 mg/kg腹腔注射17-DMAG,3次/周);(3)顺铂组(腹腔注射20 mg/kg, 2次/周),实验持续4周。注射结束后测量人源化小鼠移植瘤的长、短径计算体积,测量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31(以阳性细胞数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17-DMAG组和顺铂组的肿瘤体积和质量均较模型组显著减小(P<0.05),17-DMAG组的抑瘤率略高于顺铂组,但17-DMAG组和顺铂组肿瘤质量和体积以及抑瘤率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17-DMAG组和顺铂组MVD标记微血管数量及VEGF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且17-DMAG组又低于顺铂组(P<0.05)。结论 17-DMAG可显著降低肝癌移植瘤中VEGF的表达,抑制新生血管在肿瘤中发生发展,从而对人源化小鼠肝癌移植瘤发挥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人源化小鼠 17-DMAG 肝癌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急诊胃镜医生培训策略的探讨
5
作者 楚金东 路筝 《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11期98-101,共4页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急诊胃镜是最直接、快速处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手段。急诊胃镜的操作与普通胃镜、麻醉胃镜有着明显不同的要求,故急诊胃镜的初学者需要在专业内镜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急诊胃镜的初学者...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急诊胃镜是最直接、快速处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手段。急诊胃镜的操作与普通胃镜、麻醉胃镜有着明显不同的要求,故急诊胃镜的初学者需要在专业内镜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急诊胃镜的初学者需要其具备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和一定的内镜操作基础。在培训急诊胃镜医生诊治上消化道出血时,注意对其进行心理培训,克服对出血场景的恐惧。然后指导其掌握急诊胃镜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出诊时机。操作开始前,需准备良好的操作环境,培训初学者掌握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技巧。操作中,注意培训初学者掌握与患者、护士配合的要点以及急诊胃镜的操作技巧,同时注意自我保护。操作完成后,需要培训初学者出具规范的急诊胃镜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初学者 肝病 心理培训 操作环境
下载PDF
基于靶向氨基酸代谢组学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瘀黄证亚型的生物学基础
6
作者 周超 唐巧 +7 位作者 何召云 张宁 张瑾 张晶晶 付双楠 刘鹏程 张田义 宫嫚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84-489,共6页
目的:从氨基酸代谢角度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湿热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的生物学基础。方法:采用靶向氨基酸代谢组学分析HBV-ACLF湿热瘀黄证组(20例)与气虚瘀黄证组(20例)患者的血清氨基酸代谢谱,寻找两种证型的... 目的:从氨基酸代谢角度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湿热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的生物学基础。方法:采用靶向氨基酸代谢组学分析HBV-ACLF湿热瘀黄证组(20例)与气虚瘀黄证组(20例)患者的血清氨基酸代谢谱,寻找两种证型的氨基酸代谢差异特征,分析不同证型中氨基酸代谢与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湿热瘀黄证患者体内异亮氨酸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气虚瘀黄证[(10.36±4.47)μg/ml vs(7.76±4.08)μg/ml,P=0.016],但色氨酸则表达相反[(10.26±4.95)μg/ml vs(14.51±7.32)μg/ml,P=0.014];湿热瘀黄证患者白细胞介素(IL)-6显著高于气虚瘀黄证[10.15(3.88,24.42)pg/ml vs 7.73(3.93,18.83)pg/ml,P=0.017],而IL-2、IL-10显著低于气虚瘀黄证[4.40(2.88,8.55)pg/ml vs 6.60(2.80,15.50)pg/ml,P=0.033;7.19(4.52,15.04)pg/ml vs 8.21(2.19,14.64)pg/ml,P=0.015];多种氨基酸代谢与两种证型的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密切相关,尤其是色氨酸代谢与支链氨基酸代谢;湿热瘀黄证中氨基酸代谢主要与促炎细胞因子IL-2、IL-6相关,按照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天冬氨酸、谷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蛋氨酸、酪氨酸、丝氨酸、赖氨酸、谷氨酰胺、色氨酸、苯丙氨酸;气虚瘀黄证中氨基酸代谢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2、IL-6、IL-10相关,按照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天冬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丝氨酸。异亮氨酸及色氨酸代谢不仅在两种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异性关联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结论:HBV-ACLF湿热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患者在氨基酸代谢及炎症反应中均具有异质性,且两者之间相互关联。色氨酸以及支链氨基酸代谢可能对HBV-ACLF的免疫炎症反应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与湿热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的生物学基础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病毒性肝炎 湿热瘀黄证 气虚瘀黄证 代谢组学
下载PDF
列线图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死亡风险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周超 宫嫚 +19 位作者 张宁 何婷婷 孙克伟 张振刚 李瀚旻 李秀惠 杨宏志 李芹 王林 周小舟 毛德文 过建春 卓蕴慧 王宪波 邓欣 王介非 曹武奎 张淑琴 张明香 李筠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02-107,共6页
目的:构建可用于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结局的风险模型。方法:以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化研究”入组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2∶1分为训... 目的:构建可用于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结局的风险模型。方法:以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化研究”入组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2∶1分为训练集、测试集。在训练集人群中建立死亡风险模型并通过Cox回归分析,在测试集中验证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结果:年龄(HR=1.02,95%CI 1.01~1.04)、总胆红素(HR=1.04,95%CI 1.02~1.07)、国际标准化比值(HR=2.58,95%CI 1.98~3.37)、肝性脑病(Ⅰ/Ⅱ期:HR=2.20,95%CI 1.25~3.87;Ⅲ/Ⅳ期:HR=23.67,95%CI 7.74~72.37)、肝肾综合征(HR=3.64,95%CI 1.69~7.82)、低钠血症(HR=1.86,95%CI 1.22~2.84)、血小板计数(20~60:HR=1.42,95%CI 1.89~2.27;>60:HR=2.42,95%CI 1.94~6.20)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7项因素建立的列线图可以准确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人群结局;列线图在预测28、336 d结局方面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MELD-Na评分(0.87 vs 0.79/0.80,0.82 vs 0.73/0.75);在预测90 d结局时优于MELD评分(0.86 vs 0.79,P=0.042),但与MELD-N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6 vs 0.82,P=0.140)。结论:以年龄、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低钠血症、血小板计数等7个关键因素构建而成的列线图,在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死亡风险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衰竭 列线图 预后
下载PDF
基于文本知识库的肝损伤药物不良反应大数据智能识别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葛斐林 郭玉明 +4 位作者 牛明 赵旭 柏兆方 王伽伯 肖小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7-391,共5页
目的本研究基于药物不良反应(ADR)文本知识库的探索性构建,尝试建立肝损伤相关ADR的大数据智能识别方法。方法以“药物性肝损伤”“药源性肝损伤”“肝功能异常”等为关键词,检索时间为2012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检索并随机抽取药... 目的本研究基于药物不良反应(ADR)文本知识库的探索性构建,尝试建立肝损伤相关ADR的大数据智能识别方法。方法以“药物性肝损伤”“药源性肝损伤”“肝功能异常”等为关键词,检索时间为2012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检索并随机抽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数据库中5%(4152份)肝损伤相关ADR病例报告。结合医师临床再评价,分为“否定病例”“疑似病例”“确定病例”。在此基础上,进行关键要素的识别(不良反应名称、生化指标、临床症状),采用关键要素与临床再评价的相关性分析,以及ROC曲线确定评分阈值等构建肝损伤相关ADR智能识别方法,并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评价该智能识别方法的效能。结果肝损伤相关ADR评价识别公式为:总分(M)=症状分数+指标分数+不良反应名称分数,“否定病例”与“疑似病例”“确定病例”在M=5分区分度最好(AUC=0.97),敏感度为99.57%,特异度为84.61%;“确定病例”与“疑似病例”“否定病例”在M=12分区分度最好(AUC=0.938),敏感度为87.93%,特异度为85.98%。结论该方法将为肝损伤相关ADR大数据智能识别评价提供参考和依据,有望有效减轻人工处理肝损伤相关ADR大数据的负担,为肝损伤相关ADR的早期风险信号识别及预警提供有效工具和方法学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知识库 人工智能
下载PDF
PD-1人源化小鼠构建繁殖与基因型鉴定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晓娟 孙岩峰 +2 位作者 修叶 李兴杰 李瑞生 《实验动物科学》 2023年第4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PD-1人源化小鼠的繁育与基因型鉴定,为进一步研究相关小分子抑制剂的体内药效评价提供动物模型。方法通过构建PD-1人源化小鼠,获得F1代鼠4只,雌雄交配进行培育繁殖。对每窝仔鼠的数量,存活率等进行记录观察,随后对仔鼠剪尾提取... 目的探讨PD-1人源化小鼠的繁育与基因型鉴定,为进一步研究相关小分子抑制剂的体内药效评价提供动物模型。方法通过构建PD-1人源化小鼠,获得F1代鼠4只,雌雄交配进行培育繁殖。对每窝仔鼠的数量,存活率等进行记录观察,随后对仔鼠剪尾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然后进行核酸电泳,鉴定基因型。选用F2代纯合型与纯合型雌雄交配,野生型与野生型雌雄交配。结果鉴定的F2代小鼠有野生型、纯合型和杂合型3种基因型。纯合型与纯合型交配获得F3代仔鼠基因型全部为纯合型。野生型与野生型交配获得F3代仔鼠基因型全部为野生型。结论成功筛选出PD-1人源化小鼠纯合子基因型,并有效地进行扩群保种,为今后应用该小鼠模型提供实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 人源化小鼠 基因型
下载PDF
淫羊藿醇提物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抑制作用及机制探析
10
作者 郑艳芳 赵旭 +6 位作者 曹梦珍 葛斐林 思兰兰 李乐 王伽伯 刘妍 肖小河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458-1466,共9页
目的:基于体外实验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淫羊藿(epimedii folium,EF)醇提物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抑制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使用EF醇提物处理野生型HBV稳定复制细胞系HepG 2.2.15细胞,采用CCK8法进行药物毒性评价;应... 目的:基于体外实验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淫羊藿(epimedii folium,EF)醇提物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抑制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使用EF醇提物处理野生型HBV稳定复制细胞系HepG 2.2.15细胞,采用CCK8法进行药物毒性评价;应用PCR-荧光探针“一管法”、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水平,计算抑制率;利用TCMSP,GeneCards数据库筛选EF主要活性成分及HBV相关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潜在疾病靶点网络,对核心靶点运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EF醇提物单独用药对HepG 2.2.15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CC_(50))值为1.21 mg·mL^(-1);对HBV DNA最大抑制率为59.54%,对HBsAg和HBeAg最大抑制率分别为63.07%和45.73%(P<0.05);对照药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对HBsAg和HBeAg均未见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20.00%)。EF醇提物联合TDF对HBV DNA的最大抑制率为93.66%,对HBsAg和HBeAg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54.97%和61.28%(P<0.05)。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共筛选出EF 23个候选活性成分及104个治疗HBV潜在靶点;GO富集分析得到624个条目,包括生物过程442个、细胞组分73个、分子功能109个;KEGG分析主要聚集在癌症通路、PI3K-Akt、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等信号通路。结论:EF可有效抑制野生型HBV复制,和TDF联合用药有协同抑制作用,尤其对抗原抑制效果显著;EF抗HBV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预测可以通过多条信号通路发挥作用,为后续深入探讨EF治疗HBV感染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淫羊藿醇提物 替诺福韦酯 抗病毒作用 网络药理学
原文传递
中药配伍减毒新策略新方法:成分靶标效应互作
11
作者 柏兆方 石伟 +2 位作者 高源 王伽伯 肖小河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3-859,共7页
中医历来十分重视中药安全性问题,并总结形成了丰富而宝贵的中药安全用药理论和经验,为保证临床安全精准用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中药毒性理论认知发生深刻变革,中药不仅存在传统固有型毒性,还存在与机体因素等相关的特异质... 中医历来十分重视中药安全性问题,并总结形成了丰富而宝贵的中药安全用药理论和经验,为保证临床安全精准用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中药毒性理论认知发生深刻变革,中药不仅存在传统固有型毒性,还存在与机体因素等相关的特异质型和间接型毒性,这导致以防控固有型毒性为主的传统中药安全用药理论和经验,难以用于指导新发现的特异质型和间接型毒性中药的风险防控对策制定。为此,根据中药毒性类型及成因机制特点,笔者团队提出了基于成分靶标效应互作的中药配伍减毒策略和方法,即通过成分互作、靶标互作和(或)效应互作阻断药物损害发生和促进损伤修复实现配伍减毒,并由此建立符合现代中药毒性认知的中药配伍减毒对策,实现临床安全精准用药。成分靶标效应互作已示范应用于何首乌、补骨脂和淫羊藿等中药配伍减毒对策制定,并阐释了甘草“调和诸药解百毒”的新机制,为相关中药临床安全精准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文就成分靶标效应互作的科学内涵、应用形式以及应用实例进行概述,以期为保障中药临床精准用药提供理论和方法学基础,创新中药配伍减毒理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毒性 配伍减毒 成分靶标效应互作 安全精准用药
原文传递
超声弹性成像在肝癌诊疗评估及预后预测中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史斌 朱震宇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2,共4页
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可以测量肝组织硬度,为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超声弹性成像有无创、快速、安全、可重复性好等优势。本文就近年来超声弹性成像在肝癌诊断、治疗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 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可以测量肝组织硬度,为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超声弹性成像有无创、快速、安全、可重复性好等优势。本文就近年来超声弹性成像在肝癌诊断、治疗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患者制定更优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成像技术 肝肿瘤 疗效评估 预后预测
原文传递
基于细胞响应谱的注射用双黄连(冻干)质量评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丽娜 顾媛媛 +6 位作者 何婷 毛柳英 郭媛媛 赵薇 曹俊岭 鄢丹 肖小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8127-8134,共8页
目的 探究建立基于细胞响应谱的中药注射剂质量评控方法,以最大限度预警中药注射剂质量波动,保障中药注射剂临床用药安全。方法 收集注射用双黄连(冻干)不同批次正常样品和过期样品及临床发生不良反应样品,同时制备3批特殊样品(光照、... 目的 探究建立基于细胞响应谱的中药注射剂质量评控方法,以最大限度预警中药注射剂质量波动,保障中药注射剂临床用药安全。方法 收集注射用双黄连(冻干)不同批次正常样品和过期样品及临床发生不良反应样品,同时制备3批特殊样品(光照、暴露、高温)。建立注射用双黄连(冻干)的细胞响应谱并提取关键参数,进行相似度、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以筛检质量波动样品。结果 以大鼠嗜碱性细胞白血病RBL-2H3细胞为模式细胞,注射用双黄连(冻干)正常样品为模式药物,建立了注射用双黄连冻干细胞响应谱,并提取脱附时间(ΔT)、曲线下面积(AUC)、抑制率(I_(12),I_(24))、相似度为特征参数,进行量化分析,通过细胞响应谱法在25批注射用双黄连(冻干)样品中共检出不合格样品21批,细胞响应谱法不仅可有效区分正常样品和特殊样品,而且还能将高温组、光照组和过期样品有效区分,但是不能将开放环境组和不良反应组样品分开。结论 细胞响应谱方法能更全面、灵敏、准确地发现中药注射剂质量波动差异,可作为制剂通则检查和化学指纹谱检测的有益补充,提高中药注射剂产品质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双黄连(冻干) 细胞响应谱 质量波动 预警 中药注射剂 安全性
原文传递
基于分子对接与实验验证的板蓝根及其活性成分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曹梦珍 赵旭 +6 位作者 郑艳芳 葛斐林 思兰兰 李乐 王伽伯 刘妍 肖小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127-2134,共8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评价板蓝根Isatidis Radix及活性成分4-羟基-1H-吲哚-3-甲醛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抑制作用,并探索其基于调控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I-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retinoicacid-induciblegeneImitochondria a...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评价板蓝根Isatidis Radix及活性成分4-羟基-1H-吲哚-3-甲醛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抑制作用,并探索其基于调控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I-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retinoicacid-induciblegeneImitochondria antiviral signaling protein,RIG-I-MAVS)信号通路的抗病毒机制。方法采用CCK-8方法在HBV稳定复制细胞系HepG2.2.15细胞分析板蓝根毒性,选择安全药物浓度进行抗HBV实验研究,计算药物对HBV DNA、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抑制率,评价板蓝根抗病毒药效;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板蓝根对宿主免疫相关RIG-I-MAVS信号通路中关键信号蛋白RIG-I、MAVS、干扰素调节因子7(interferon regulated-factor 7,IRF7)、磷酸化IRF7(phosphorylated IRF7,p-IRF7)表达水平的影响。基于TCMSP数据库检索板蓝根中的活性成分,使用Schr?dinger软件将板蓝根活性成分与RIG-I、MAVS、IRF7蛋白进行分子对接,初步筛选板蓝根中的抗HBV潜在活性成分,选定分子对接结果中与靶标蛋白结合能力较强的活性成分进行抗HBV活性评价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索。结果板蓝根对HepG2.2.15细胞中HBV DNA、HBeAg、HBsAg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0.01、0.001),抑制率分别为54.67%、23.29%、66.62%;板蓝根可上调RIG-I、MAVS、IRF7、p-IRF7蛋白的表达,对RIG-I的上调作用最为显著(P<0.00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4-羟基-1H-吲哚-3-甲醛与RIG-I、MAVS、IRF7蛋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结合能分别为-5.218、-6.525、-6.813 kJ/mol;4-羟基-1H-吲哚-3-甲醛对HepG2.2.15细胞的HBV DNA、HBeAg、HBsAg的抑制率分别为33.87%、28.14%、46.14%,可促进RIG-I、MAVS、IRF7、p-IRF7蛋白的表达。结论板蓝根及活性成分4-羟基-1H-吲哚-3-甲醛均可抑制HBV DNA、HBeAg、HBsAg的分泌,可能通过上调RIG-I-MAVS信号通路发挥抗HBV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蓝根 4-羟基-1H-吲哚-3-甲醛 乙型肝炎病毒 抗病毒作用 RIG-I-MAVS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基于抗肝纤维化生物活性及近红外谱效相关的鳖甲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曹梦珍 黄倩 +2 位作者 牛明 赵旭 肖小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150-3157,共8页
目的从鳖甲临床抗肝纤维化功效出发并结合近红外光谱,探索建立关联抗肝纤维化活性的鳖甲质量生物活性评价方法。方法建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诱导的LX-2肝纤维化细胞模型,采用qRTPCR检测鳖甲对I... 目的从鳖甲临床抗肝纤维化功效出发并结合近红外光谱,探索建立关联抗肝纤维化活性的鳖甲质量生物活性评价方法。方法建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诱导的LX-2肝纤维化细胞模型,采用qRTPCR检测鳖甲对I型胶原(type I collagen,COL1)m RNA表达的影响,计算鳖甲对COL1 m RNA相对表达量的抑制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鳖甲对COL1蛋白表达的影响,以评价鳖甲在细胞模型上的抗肝纤维化生物活性。采集并处理不同批次鳖甲药材的近红外光谱数据,通过谱-效相关分析探究鳖甲药材近红外光谱数据与其抗肝纤维化活性的相关性,筛选活性波段,建立鳖甲的效应近红外谱,以效应近红外谱下面积评价鳖甲药材的质量。结果体外实验表明,与模型组比较,鳖甲水提物(water extract of Trionycis Carapax,WECT)处理组细胞中COL1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0.01);基于谱-效相关分析,共筛选得到R>0.6、P<0.05且波数大于8 cm^(-1)的活性波段3个,分别为5226~5235 cm^(-1)、5943~6071cm^(-1)与6379~6396 cm^(-1),以3个活性波段下面积为指标,建立鳖甲药材的效应近红外谱,计算各特征波段下面积和,并分析其与生物活性的相关性,两者相关系数R为0.81353。结论WECT可抑制LX-2细胞外基质的产生来治疗肝纤维化;效应波谱下面积和(5226~5235 cm^(-1)、5943~6071 cm^(-1)与6379~6396 cm^(-1))作为鳖甲药材的质量评价系数,用于评价鳖甲药材的质量,可区分不同批次鳖甲药材的抗肝纤维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鳖甲 肝纤维化 质量评价 生物评价 近红外光谱 谱效相关分析
原文传递
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一级预防治疗对出血率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艳玲 韩军 +5 位作者 马雪梅 刘亭亭 祁小宝 韩斌 张慧军 张文辉 《中华肝脏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07-412,共6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一级预防治疗对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率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127例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无出血史患者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分别纳入内镜治疗组及无内镜治疗组,依据LDRf分型明确诊断胃静脉曲张(Lgf)及食管静脉曲张(Le,g),并... 目的探讨内镜下一级预防治疗对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率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127例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无出血史患者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分别纳入内镜治疗组及无内镜治疗组,依据LDRf分型明确诊断胃静脉曲张(Lgf)及食管静脉曲张(Le,g),并遵循该方法建议原则选择相应治疗方案,观察治疗组及未治疗组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发生率及不同Child-Pugh评分患者随访2年的出血率,以及评估性别、年龄、病因、曲张程度、Child-Pugh分级、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活动度、门静脉栓子、侧支循环、门静脉宽度等因素对出血的影响。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分类变量定性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结果127例患者随访2年,内镜治疗组55例(套扎术18例,套扎术联合组织黏合剂栓塞术2例,硬化术28例,硬化术联合组织黏合剂栓塞术7例),复发出血5例(9.1%),未治疗组72例,出血28例(38.9%)(P<0.05);治疗组及未治疗组重度静脉曲张所占比率分别为91.1%及85.1%(P>0.05);治疗组及未治疗组间肝硬化相关用药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方法组间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内镜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出血率分别是2.00%比2.59%(P>0.05)、2.30%比5.88%(P>0.05)、3.10%比7.55%(P>0.05)及4.00%比21.62%(P<0.05);治疗组和未治疗组的Child-Pugh A级、B级和C级患者均随访2年,其出血率分别为1.8%比8.1%(P<0.05)、1.1%比9.4%(P<0.05)及9.1%比10.1%(P>0.05);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曲张程度、Child-Pugh分级及门静脉是否有栓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年龄、病因、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活动度、侧支循环、门静脉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均未发生术中出血及术后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食管胃静脉曲张首次出血风险与曲张程度、Child-Pugh分级及门静脉栓子有明显相关性;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一级预防治疗安全有效,可有效降低静脉曲张远期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静脉曲张 一级预防 出血 食管静脉曲张内镜套扎术 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
原文传递
慢加急性肝衰竭ABC分型的预后及MELD 3.0和COSSH-ACLFⅡ对预后评估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婉姝 申力军 +5 位作者 田华 翟庆慧 李东泽 宋芳娇 辛绍杰 游绍莉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76-980,共5页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ABC分型的预后及最新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3.0和中国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小组(COSSH)最新COSSH-ACLFⅡ评分对ACLF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对1409例随访队列进行ABC分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ABC分型的预后及最新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3.0和中国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小组(COSSH)最新COSSH-ACLFⅡ评分对ACLF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对1409例随访队列进行ABC分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分析和MELD、MELD 3.0、COSSH-Ⅱ及住院3 d后COSSH-Ⅱ评分(COSSH-II-3d),评估对患者360 d预后的预测能力,同时比较了对不同分型及不同病因ACLF预后预测的差异。结果1409例ACLF患者生存曲线显示,A型ACLF与B型、C型ACL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Mantel-Cox)χ2=80.133,P<0.01;A型与C型比较,χ2=76.198,P<0.01;B型与C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17,P>0.05。AUROC分析MELD、MELD 3.0、COSSH-Ⅱ及COSSH-Ⅱ-3d AUROC[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644、0.655、0.817和0.839(P值均<0.01)。COSSH-II对A型ACLF及HBV相关ACLF(HBV-ACLF)360 d预后有更好的预测能力,AUROC(95%CI)分别为0.877和0.881(P值均<0.01)。而MELD3.0未显示出比MELD更好的预测能力。结论ACLF的ABC分型与预后密切相关,COSSH-Ⅱ评分对A型ACLF及HBV-ACLF预后具有更高的预测能力,患者住院3d后COSSH-Ⅱ评分对预后有更好的评估价值,提示应当重视ACLF入院初期的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临床分型 预后 评估 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3.0 中国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小组-慢加急性肝衰竭Ⅱ评分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临床转归的差异性分析
18
作者 周超 张瑾 +7 位作者 付双楠 李昕 刘鹏程 张晶晶 何召云 张田义 张宁 宫嫚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42-1749,共8页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瘀黄证亚型湿热瘀黄证与气虚瘀黄证在临床特征和转归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择111例2017年12月—2021年12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HBV-ACLF瘀黄证患者,未经中医药干...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瘀黄证亚型湿热瘀黄证与气虚瘀黄证在临床特征和转归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择111例2017年12月—2021年12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HBV-ACLF瘀黄证患者,未经中医药干预,按照中医证候分为湿热瘀黄证组(n=90)和气虚瘀黄证组(n=21),均采用标准内科治疗方案,对所有患者采集和记录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并发症情况、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以及ACLF研究联盟(AARC)评分,并观察随访至入组后90 d,记录90 d累积病死率、并发症新发情况,比较2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90 d内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进而评估湿热瘀黄证与气虚瘀黄证对转归、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 HBV-ACLF湿热瘀黄证组和气虚瘀黄证组患者的年龄、临床指标、病情程度及转归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气虚瘀黄证组患者病情程度较为严重,其MELD评分、MELD-Na评分、AARC评分均高于湿热瘀黄证(均P<0.05);与湿热瘀黄证组相比,气虚瘀黄证组表现为年龄更长、肝脏合成及储备功能更差、炎症反应程度较轻、肝硬化的比例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气虚瘀黄证组90 d累积病死率高于湿热瘀黄证人群(P=0.013);多因素分析显示,与湿热瘀黄证相比,气虚瘀黄证是HBV-ACLF 90 d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HR=1.57,P=0.014)。此外,年龄大(HR=1.06,P=0.006)、总胆红素升高(HR=1.11,P=0.003)、低钠血症(HR=1.86,P=0.004)、肾功能不全(HR=3.27,P=0.027)和肝硬化基础(HR=2.12,P=0.024)增加HBV-ACLF人群90 d死亡风险;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HR=0.94,P=0.007)能降低HBV-ACLF人群90 d死亡风险。此外,气虚瘀黄证组患者90 d内新发生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肾功能不全高于湿热瘀黄证组(均P<0.05)。HBV-ACLF湿热瘀黄证、气虚瘀黄证在病情程度、转归等方面均具有差异;与湿热瘀黄证比较,HBV-ACLF气虚瘀黄证病情更为严重,转归更差,90 d死亡风险更高,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肾功能不全的发生比例更高。结论 HBV-ACLF瘀黄证的辨识对于疾病病情、预后预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一定程度反映HBV-ACLF瘀黄证“同病异证”的临床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 瘀黄证 临床转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