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造影特点 被引量:13
1
作者 史扬 范利 +1 位作者 杜洛山 吴雪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 观察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将 2 0 0 0年以来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 6 0岁以上老年患者共 15 2例 ,分为两组 ,高龄老年组 (≥ 75岁 )与普通老年组 (<75岁 )。比较... 目的 观察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将 2 0 0 0年以来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 6 0岁以上老年患者共 15 2例 ,分为两组 ,高龄老年组 (≥ 75岁 )与普通老年组 (<75岁 )。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狭窄程度、侧支循环、室壁运动情况 ,并进行冠心病危险因素比较。结果 高龄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以左主干病变为主 ,而且侧支循环较丰富 ,与普通老年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多元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病程及心肌梗死病程和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高龄老年组患者以左主干病变为主 ,且侧支循环较丰富。高血压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造影术 冠状动脉疾病 老年 影像学特征 冠心病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 被引量:8
2
作者 张丽 常润英 +2 位作者 李小鹰 王新明 李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308-310,共3页
目的 了解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90例老年 (≥ 6 0岁 )高血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质量指数 (LVMI) ,分为左室肥厚 (A组 )和非左室肥厚 (B组 )。经2 4h动态心电图测定 ... 目的 了解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90例老年 (≥ 6 0岁 )高血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质量指数 (LVMI) ,分为左室肥厚 (A组 )和非左室肥厚 (B组 )。经2 4h动态心电图测定 2 4h室性早搏总数 (VPCs)、Lown’s分级、ST段压低程度、持续时间及 2 4h发作次数。结果 A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P <0 .0 5 ) ,室性早搏 :75 %比 5 4% ,Lown’s 3~ 4级 :2 6 %比 4%。A组发作性ST段压低的发生率高 ,缺血持续时间长 (5 0 %比 15 % ,P <0 .0 5 )。所有缺血发作均为无症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的昼夜节律变化基本相同。结论 无冠心病临床证据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左室肥厚 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 LVH 高血压性心脏病
下载PDF
冠脉循环微血管病变与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心脏事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小鹰 李蕊 +2 位作者 于雯 樊瑾 石怀银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295-297,共3页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冠脉循环微血管病理改变与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 从我院 195 4~1996年间连续尸检 3195例的心脏标本中选取≥ 6 0岁 ,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高血压患者共 15 8例 (高血压 71例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6 2例 ...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冠脉循环微血管病理改变与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 从我院 195 4~1996年间连续尸检 3195例的心脏标本中选取≥ 6 0岁 ,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高血压患者共 15 8例 (高血压 71例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6 2例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和糖尿病 2 5例 )进行下列测定 :(1)左室肥厚 (LVH)分级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CAS)狭窄分级 ;(3)主动脉粥样硬化 (AAS)分级 ;(4)心肌微动脉密度 :直径 10~ 6 0 μm有内弹力板的心肌微动脉数 ;(5 )心肌微动脉壁腔比值 ;(6 )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及其内皮细胞面积。结果 本组病理资料Logistic分析证实 ,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脏事件的影响因素 ,按相关程度高低依次为心肌微动脉壁腔比值 (r =0 .1783,P=0 .0 0 5 5 ,OR=12 .72 0 4) ,CAS (r=0 .1738,P =0 .0 0 6 4,OR=2 .340 9) 及心肌微动脉密度 (r=- 0 .12 2 3,P=0 .0 30 4,OR =0 .6 10 1)。结论 冠脉循环微动脉病变程度及CAS程度是影响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的主要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左室肥厚 毛细血管通透性 休克 LVH 高血压性心脏病
下载PDF
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治疗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东亚 李小鹰 +3 位作者 史扬 朱平 叶平 盖鲁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39-240,共2页
目的 观察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救治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 8F、9F容量 40ml的反搏导管紧急经皮穿刺 ,治疗 5例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结果  4例有效 ,1例好转。结论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通... 目的 观察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救治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 8F、9F容量 40ml的反搏导管紧急经皮穿刺 ,治疗 5例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结果  4例有效 ,1例好转。结论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通过有效的心脏辅助作用 ,对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有迅速提高血压、消除肺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 急性左心衰竭 心源性休克 老年人 IABP
下载PDF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在两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苏工 盖鲁粤 +5 位作者 叶平 王东亚 史扬 刘亮 王从容 李小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23-23,共1页
关键词 老年人 急性心肌梗死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 急救
下载PDF
老年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临床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范利 尚延忠 +1 位作者 曹剑 郝卫军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02年第2期81-82,94,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老年人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89例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根据病因,全身基础状况及个体差异,分别选用了胺碘酮、普罗帕酮、地尔硫、维拉帕米治疗。结果四种药物对室上... 目的探讨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老年人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89例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根据病因,全身基础状况及个体差异,分别选用了胺碘酮、普罗帕酮、地尔硫、维拉帕米治疗。结果四种药物对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房扑动治疗的总有效率均在75%以上。其中地尔硫、维拉帕米对室上性心动过速总有效率分别为86%和100%。结论上述四种药物治疗老年人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是安全有效的,但要注意给药方法和个体化用药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 药物治疗 临床观察 老年人
下载PDF
前言——脂代谢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 被引量:2
7
作者 叶平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0年第4期267-267,共1页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中老年人 脂代谢 大规模临床试验 高胆固醇血症 生活质量 老龄化社会 血脂异常
下载PDF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2005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小鹰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7年第3期45-46,共2页
1为什么要推出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近年来有关阿司匹林在防治动脉硬化血栓方面有许多新的进展:①在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病救治与二级预防疗效得到公认的基础上,基于对心血管病高危因素疗效的评价,更多国... 1为什么要推出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近年来有关阿司匹林在防治动脉硬化血栓方面有许多新的进展:①在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病救治与二级预防疗效得到公认的基础上,基于对心血管病高危因素疗效的评价,更多国家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均推荐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应用阿司匹林;②阿司匹林长期应用的最适剂量证实为75~150mg/d;③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疗效明显不同的个体差异报告提示存在抗血小板作用的“抵抗”现象;④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急性期治疗中,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的联合应用日益广泛;⑤我国适宜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用率明显不足。因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部共同推出了《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2005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中国专家共识”),其主要内容是建议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规范应用阿司匹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阿司匹林 临床应用 专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国 解读 防治指南
下载PDF
综合性医院住院心脏病病种的变迁分析
9
作者 阴大伟 李小鹰 黄体钢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32-533,共2页
研究某地区的心脏病特点对于制订适宜的医疗卫生发展规划,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构建完整的心脏病监测体系有着积极的作用。本研究调查天津医大第二医院3个时段住院心脏病病种变化,了解该地区心脏病总体特点。
关键词 心脏病 统计学 医学 医院 住院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并增强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β/δ的表达 被引量:6
10
作者 盛莉 叶平 +4 位作者 刘永学 赵云山 崔春平 尚明美 吴芳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681-684,共4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体外对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肥大心肌细胞的作用,分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β/δ在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原代培养新生大鼠的心室肌细胞方法,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建立心肌肥厚模型,在模型中加入不同浓...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体外对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肥大心肌细胞的作用,分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β/δ在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原代培养新生大鼠的心室肌细胞方法,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建立心肌肥厚模型,在模型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通过数码相机摄影扫描,以测量软件NIH Image J测定分析心肌细胞表面积,利用氚标亮氨酸掺入方法检测心肌细胞蛋白合成速率及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测定心房钠尿肽、脑钠尿肽和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β/δ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血管紧张素Ⅱ可使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表面积(P<0.01)和氚标亮氨酸的掺入增加(P<0.01),升高心房钠尿肽和脑钠尿肽(均为P<0.01)的表达,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β/δ(P<0.01)表达下降;阿托伐他汀可逆转上述变化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而作为溶剂的二甲亚砜对心肌肥厚无影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体外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β/δ很可能参与该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心肌肥厚 他汀类 药理作用 心房钠尿肽 脑钠尿肽 过氧化体增殖物 激活型受体
下载PDF
心肌肌浆网Ca^2+-ATP酶基因转导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犬心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付治卿 李小鹰 +3 位作者 刘涛 米亚非 周声安 叶卫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47-1050,共4页
目的:探讨以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为载体的心肌肌浆网Ca2+-ATP酶(SERCA2a)基因转导对慢性心力衰竭犬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比格犬1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4只和心力衰竭组11只。快速右心室起搏建立慢性心力衰竭犬模型并随机分为心力... 目的:探讨以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为载体的心肌肌浆网Ca2+-ATP酶(SERCA2a)基因转导对慢性心力衰竭犬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比格犬1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4只和心力衰竭组11只。快速右心室起搏建立慢性心力衰竭犬模型并随机分为心力衰竭组4只、心力衰竭+绿色荧光蛋白(EGFP)组4只、心力衰竭+SERCA2a组5只(其中1只在开胸后死亡)。接受基因导入的心力衰竭犬行开胸术,分别向心肌内注射携带EGFP和SERCA2a基因的rAAV载体。于基因转导30d时停止起搏后进行超声心动图和血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基因转导30d时,心力衰竭+SERCA2a组犬的症状及超声心动图指标与心力衰竭+EGFP组相比有显著好转(P<0.05);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血流动力学监测发现,转导SERCA2a的犬LVSP、+dp/dtmax和-dp/dtmax明显升高,平均值较EGFP组分别增加54.12%[(214.72±31.74)mmHgvs(139.32±36.79)mmHg]、146.81%[(6779.43±217.58)mmHg/svs(2746.85±931.23)mmHg/s]和71.52%[(-4341.42±322.02)mmHg/svs(-2531.14±616.15mmHg/s)],LVEDP则降低了63.43%[(21.86±6.95)mmHgvs(59.78±6.92)mmHg],所有参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心力衰竭+EGFP组犬心肌冰冻切片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弥漫绿色荧光。结论:以rAAV为载体介导SERCA2a基因转导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犬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是1种有前景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肌浆网 CA^2+ 转运ATP酶 基因转移
下载PDF
吡格列酮对压力负荷引起大鼠心肌肥厚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铖 叶平 陈国林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13-316,共4页
利用在体动物实验方法观察吡格列酮对大鼠心肌肥厚和心肌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该药影响心肌肥厚可能涉及的作用机制。通过不完全结扎大鼠腹主动脉引起压力负荷增加,造成左心室心肌肥厚的模型。从术前1周起用灌胃器经口给予吡格列... 利用在体动物实验方法观察吡格列酮对大鼠心肌肥厚和心肌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该药影响心肌肥厚可能涉及的作用机制。通过不完全结扎大鼠腹主动脉引起压力负荷增加,造成左心室心肌肥厚的模型。从术前1周起用灌胃器经口给予吡格列酮[20 mg/(kg·d)]直至术后4周。处死动物,取心脏称重后计算心脏重/体重比值,将部分心脏组织制成石蜡切片,测量左心室壁厚度和心肌细胞的平均直径,其余心脏组织用于检测心肌细胞中脑钠尿肽、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β和心调理素1的mRNA表达。结果发现,心肌肥厚大鼠的心肌中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心调理素1和心肌肥厚标志基因脑钠尿肽mRNA表达显著增加,应用吡格列酮能够明显减少心肌肥厚大鼠上述分子mRNA表达;与心肌肥厚对照组相比,心肌肥厚用药组大鼠的心脏重、体重比值(4.77±0.25 mg/g比4.23±0.22 mg/g,p<0.05)、心肌细胞平均直径(11.6±1.3μm比10.1±1.1 μm,P<0.05)和左心室壁厚度均明显降低。此结果提示,吡格列酮可能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来抑制压力负荷增加引起的心肌肥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吡格列酮 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 心肌肥厚 炎性细胞因子 脑钠尿肽 压力负荷
下载PDF
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在糖尿病患者中的病理特点 被引量:6
13
作者 范利 杜瑞雪 +1 位作者 李小鹰 韦立新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92-194,共3页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老年糖尿病尸体解剖病例8例,并设立对照组,将所有病例的两侧股动脉进行连续取材,常规病理检查,其中部分节段行α平滑肌肌动蛋白、CD6 8和bax染色。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老年糖尿病尸体解剖病例8例,并设立对照组,将所有病例的两侧股动脉进行连续取材,常规病理检查,其中部分节段行α平滑肌肌动蛋白、CD6 8和bax染色。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股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重,钙化范围更大;其斑块中的平滑肌细胞相对较少,巨噬细胞相对较多;bax在巨噬细胞的表达较多,在平滑肌细胞的表达减少。结论 提示糖尿病可能促进了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糖尿病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免疫组织化学法 老年 股动脉 平滑肌细胞 巨噬细胞
下载PDF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5
14
作者 衣志勇 李小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209-221,共13页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脂肪酸类 生物学标记 实验室诊断
下载PDF
心脏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参数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健玲 黄卫民 +5 位作者 李小鹰 王崇禹 师树田 王娟 姜阳 李远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6期409-413,共5页
目的 总结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住院接受心脏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445例,回顾性总结分析其平板运动试验中不同参数变化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①进行... 目的 总结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住院接受心脏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445例,回顾性总结分析其平板运动试验中不同参数变化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①进行平板运动试验的445例患者中,TET阳性200例,其中CAG阳性150例、CAG阴性50例;TET阴性245例,其中CAG阴性206例、CAG阳性39例.TET检出冠心病的敏感性为79.36%(150/189),特异性为80.47%(206/256),预测准确性为80.00%(356/445).②CAG阳性组(189例)与CAG 阴性组(256例)比较,CAG阳性组的总运动时间、峰值心率、ST段下移出现时间明显小于CAG阴性组(P<0.05),其ST段下移幅度及持续时间显著大于CAG阴性组(P<0.05).③CAG阳性的189例中,单支病变87例、多支病变102例,多支病变组总运动时间、峰值心率、ST段下移出现时间明显小于单支病变组(P<0.05),ST段下移幅度及持续时间显著大于单支病变组(P<0.05).④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组中,性别在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对冠心病的诊断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在平板运动试验阴性组中,性别在冠心病的诊断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平板运动试验Bruce方案级别与冠心病也有明显的相关性:1级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均较其他级高,分别为85.71%、94.44%和88.33%.随着级别的递增,到4级时,其阴性预测值达100%,准确率也为100%.结论 平板运动试验是一项诊断冠心病较理想的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综合多项参数分析可初步估测其病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运动试验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造影术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镜象”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叶平 张务康 杜洛山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34-337,共4页
为了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呈“镜象”的心电图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 ,回顾性分析 16 6例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心电图改变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发现 ,发生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时 ,伴有胸前导联V4~V6ST... 为了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呈“镜象”的心电图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 ,回顾性分析 16 6例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心电图改变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发现 ,发生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时 ,伴有胸前导联V4~V6ST段压低者比不伴有ST段压低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为低 ,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发生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时 ,伴有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者较无ST改变者梗死相关动脉左前降支近端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但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左室射血分数和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提示下壁急性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V4~V6ST段压低者下壁心肌梗死范围可能较大 ,或合并存在左前降支和多支冠状动脉的病变 ,且并发症较多 ;前壁急性心肌梗死伴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者可能多为左前降支近端病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临床意义 ST段
下载PDF
经腹心包腔内注射术在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惠海鹏 李小鹰 +2 位作者 刘涛 刘秀华 孙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74-678,共5页
目的:探讨在慢性心力衰竭大鼠中经腹心包腔内注射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及其在心脏疾病基因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SERCA2a基因转导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应用经腹心包腔内注射... 目的:探讨在慢性心力衰竭大鼠中经腹心包腔内注射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及其在心脏疾病基因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SERCA2a基因转导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应用经腹心包腔内注射术,分别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和携带心肌肌浆网Ca2 + -ATPase(SERCA2a)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转导入HF +EGFP组和HF +SERCA2a组大鼠心包腔内,30d后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荧光显微镜下检查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和用Westernblot检测心肌肌浆网Ca2 +-ATPase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HF +EGFP组大鼠心肌组织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弥漫的绿色荧光。HF +SERCA2a组大鼠心肌表达心肌肌浆网Ca2 + -ATPase蛋白明显高于HF组和HF +EGFP组大鼠,因而,其心功能也较另外2组大鼠明显改善,达到正常大鼠的水平。结论:经腹心包腔内注射术为慢性心力衰竭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经济的方法。SERCA2a基因转导为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心包腔 手术 基因治疗 肌浆网Ca^2+-ATPase
下载PDF
腺苷A_1受体激动剂R-苯异丙基腺苷介导的大鼠心肌延迟预适应 被引量:4
18
作者 戴成祥 李小鹰 荆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87-189,共3页
目的 研究腺苷A1受体激动剂R 苯异丙基腺苷 (R PIA)能否介导大鼠心脏产生延迟预适应。方法 取雄性Wistar大鼠 48只 ,随机分为 3组。A组 :生理盐水 0 .2ml/只 ;B组 :R PIA 0 .0 3mg/kg ;C组 :R PIA 0 .0 3mg/kg +DPCPX 0 .2mg/kg。大... 目的 研究腺苷A1受体激动剂R 苯异丙基腺苷 (R PIA)能否介导大鼠心脏产生延迟预适应。方法 取雄性Wistar大鼠 48只 ,随机分为 3组。A组 :生理盐水 0 .2ml/只 ;B组 :R PIA 0 .0 3mg/kg ;C组 :R PIA 0 .0 3mg/kg +DPCPX 0 .2mg/kg。大鼠经皮下注射给药后 2 4h开胸 ,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30min、再灌注 12 0min ,摘取心脏 ,用于梗死范围测定 (TTC染色法 )、原位心肌细胞凋亡 (TUNEL法 )检测。结果 大鼠体重及左室重量组间差别无显著性 (P >0 .0 5 )。R PIA组心肌梗死范围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及R PIA +DPCPX组 (P均 <0 .0 1) ,而生理盐水组与R PIA +DPCPX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生理盐水组、R PIA组及R PIA +DPCPX组心肌凋亡细胞计数 (个 /高倍视野 )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R PIA可使大鼠在体心脏产生延迟预适应 (显著降低心肌梗死范围 ) ;R PIA对 2 4h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心肌细胞凋亡可能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苯异丙基腺苷 预适应 心肌梗塞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防治心肌肥厚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盛莉 叶平 刘永学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646-648,共3页
心肌肥厚是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降脂药物,其通过调控细胞外的刺激信号、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和细胞核内的基因转录的活化等多个信号传导环节,影响小三磷酸鸟... 心肌肥厚是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降脂药物,其通过调控细胞外的刺激信号、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和细胞核内的基因转录的活化等多个信号传导环节,影响小三磷酸鸟苷结合蛋白、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途径的活性,增加一氧化氮水平并发挥抗氧化应激和抗炎作用,从而阻止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降低心脏疾病的死亡率。他汀类药物的上述作用为心肌肥厚的防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心肌肥厚 他汀类药物 分子机制 综述
下载PDF
老年人颈动脉壁内膜和中膜厚度与高胆固醇血症和其它危险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叶平 王节 +1 位作者 杨丙建 尚延忠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34-237,共4页
采用高分辨率B型超声显象法检测94例不同血清胆固醇水平的老年人的颈动脉内膜和中膜厚度,旨在探讨老年人的颈动脉内膜和中膜厚度与冠心病及高胆固醇血症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发现,不同胆因醇水平的三组间内膜和中膜厚度差... 采用高分辨率B型超声显象法检测94例不同血清胆固醇水平的老年人的颈动脉内膜和中膜厚度,旨在探讨老年人的颈动脉内膜和中膜厚度与冠心病及高胆固醇血症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发现,不同胆因醇水平的三组间内膜和中膜厚度差异无显著性,但颈动脉内膜和中膜厚度与年龄、收缩压、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内膜和中膜厚度增加者(≥1.0mm)吸烟、高血压病、冠心病及脑梗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内股和中膜厚度正常者(<1.0mm)。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是内膜和中膜厚度增加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多种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老年人的颈动脉内膜和中膜厚度.颈动脉内膜和中膜厚度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指标可用于观察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固醇血症 颈动脉 中膜厚度 内膜厚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