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 SC )迁移归巢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方法6周龄健康成年雄性清洁级C57/BL小鼠65只,体重17~25 g ,采用外力冲击方法制备闭合性股骨骨折内固定模型,7 d后将小鼠分为3组:间充质干细胞(MSC)组(n=35...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 SC )迁移归巢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方法6周龄健康成年雄性清洁级C57/BL小鼠65只,体重17~25 g ,采用外力冲击方法制备闭合性股骨骨折内固定模型,7 d后将小鼠分为3组:间充质干细胞(MSC)组(n=35)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 mL ,0.5 h后注射内含1×106个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FP‐BMSC)溶液0.5 mL ;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AMD3100)组(n=15)尾静脉注射1 mmol/L AMD3100(CXCR4受体的特异性阻断剂)0.5 mL ,0.5 h后注射内含1×106个RFP‐BMSC的溶液0.5 mL ;对照(CON)组(n=15)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mL,0.5h后再次注射生理盐水0.5mL。造模成功后14、28、42d采用冰冻切片荧光示踪法观察M SC组小鼠RFP‐BM SC归巢情况,并在28 d后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BM SC位置和骨桥蛋白(OPN)及骨钙素(OCN)的表达;14、42 d后分别采用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观察3组组织切片骨痂形成情况,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生物力学检查,评价3组骨折愈合情况。结果骨折后28 d MSC组有大量RFP‐BMSC迁移至骨折处聚集,且高度表达OPN与OCN。14 d后病理组织切片染色结果显示,CON组与AMD3100组以软骨成分为主,而 MSC组多已开始形成骨性骨痂;42 d后CON组与AMD3100组处于骨痂塑形期,皮质骨质量差,MSC组骨痂已基本塑形完成。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示, MSC组最大负荷、最大桡度、弹性桡度及刚度显著高于另两组(P<0.05),接近正常骨组织(P>0.05)。结论 BMSC归巢能促进骨折愈合,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CXCR4通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大鼠尾腱细胞外基质制备方法及其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构建微组织,为组织工程法修复肌腱损伤所需生物材料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取20只150~200 g SD大鼠鼠尾作为实验材料,分别抽取出大鼠尾腱,经PBS彻底清洗后反复冻融3次,然后经过1...目的探究大鼠尾腱细胞外基质制备方法及其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构建微组织,为组织工程法修复肌腱损伤所需生物材料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取20只150~200 g SD大鼠鼠尾作为实验材料,分别抽取出大鼠尾腱,经PBS彻底清洗后反复冻融3次,然后经过1%SDS于室温下处理24 h,并用大量PBS清洗1周除去细胞残渣,最后^(60)Co消毒备用。对制备的大鼠尾腱细胞外基质进行病理学染色,观察细胞残留情况。同时,检测该来源的生物源性材料残留α-Gal含量。此外,观察制备的大鼠尾腱细胞外基质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用CCK-8试剂盒检测该生物材料的细胞毒性。结果大体观察可见,经脱细胞处理过的尾腱体积增大,呈乳白色匀浆状。HE以及DAPI染色结果显示,经脱细胞处理后的尾腱细胞核大量减少,细胞数量显著降低,每个高倍镜视野内细胞残余量不大于5个。脱细胞尾腱残留α-Gal含量与正常尾腱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脱细胞尾腱残留DNA极少。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培养7 d相比培养1 d活细胞数量明显增多。CCK-8毒性测试结果显示这种脱细胞大鼠尾腱的生物相容性较好,没有细胞毒性。结论经过脱细胞方法制备的大鼠尾腱细胞外基质可有效除去细胞成分,并且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一种生物材料用于肌腱损伤修复。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 SC )迁移归巢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方法6周龄健康成年雄性清洁级C57/BL小鼠65只,体重17~25 g ,采用外力冲击方法制备闭合性股骨骨折内固定模型,7 d后将小鼠分为3组:间充质干细胞(MSC)组(n=35)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 mL ,0.5 h后注射内含1×106个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FP‐BMSC)溶液0.5 mL ;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AMD3100)组(n=15)尾静脉注射1 mmol/L AMD3100(CXCR4受体的特异性阻断剂)0.5 mL ,0.5 h后注射内含1×106个RFP‐BMSC的溶液0.5 mL ;对照(CON)组(n=15)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mL,0.5h后再次注射生理盐水0.5mL。造模成功后14、28、42d采用冰冻切片荧光示踪法观察M SC组小鼠RFP‐BM SC归巢情况,并在28 d后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BM SC位置和骨桥蛋白(OPN)及骨钙素(OCN)的表达;14、42 d后分别采用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观察3组组织切片骨痂形成情况,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生物力学检查,评价3组骨折愈合情况。结果骨折后28 d MSC组有大量RFP‐BMSC迁移至骨折处聚集,且高度表达OPN与OCN。14 d后病理组织切片染色结果显示,CON组与AMD3100组以软骨成分为主,而 MSC组多已开始形成骨性骨痂;42 d后CON组与AMD3100组处于骨痂塑形期,皮质骨质量差,MSC组骨痂已基本塑形完成。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示, MSC组最大负荷、最大桡度、弹性桡度及刚度显著高于另两组(P<0.05),接近正常骨组织(P>0.05)。结论 BMSC归巢能促进骨折愈合,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CXCR4通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