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阴道内植物乳杆菌与德氏乳杆菌联合应用对假丝酵母菌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1
作者 赵晓雯 白会会 +4 位作者 杜梦瑶 李晓翠 赵钰洁 尚翔 刘朝晖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25年第2期95-102,共8页
目的:探究阴道菌群中植物乳杆菌与德氏乳杆菌联合应用对假丝酵母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从阴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纯化鉴定得到的白假丝酵母菌(分为氟康唑耐药株、敏感株2组)、光滑假丝酵母菌及植物乳杆菌;从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中培养... 目的:探究阴道菌群中植物乳杆菌与德氏乳杆菌联合应用对假丝酵母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从阴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纯化鉴定得到的白假丝酵母菌(分为氟康唑耐药株、敏感株2组)、光滑假丝酵母菌及植物乳杆菌;从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中培养所得的德氏乳杆菌,测定两种乳杆菌的产乳酸能力、产过氧化氢能力;观察假丝酵母菌与不同比例两种乳杆菌共培养后的生长情况;通过结晶紫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共培养后的生物膜形成情况。结果:植物乳杆菌对白假丝酵母菌,尤其是氟康唑耐药株生长的抑制能力远强于德氏乳杆菌(P<0.001),而德氏乳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显著强于植物乳杆菌(P<0.001),两种乳杆菌以不同实验比例共培养时的抑菌能力较德氏乳杆菌单菌明显增强,且均能有效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成膜(P≤0.001),扫描电镜下可观察到植物乳杆菌在共培养中占据主要生态位,真菌菌落减少,分布零散。植物乳杆菌的产D-/L-乳酸能力均很强,但几乎不产过氧化氢;德氏乳杆菌则以产D-乳酸为主,且产过氧化氢能力非常强;两者在共培养后的产过氧化氢能力未见明显互相影响,当植物乳杆菌∶德氏乳杆菌3∶1共培养时,产L-乳酸能力有所协同。光滑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全部耐药,无论植物、德氏乳杆菌单菌还是两者共培养,对光滑假丝酵母菌的生长均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植物乳杆菌及德氏乳杆菌间的生物保护作用有所互补、协同,两者联合应用能更好地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生长及生物膜形成,并且对于氟康唑耐药的白假丝酵母菌的抑制效果更好,但对于光滑假丝酵母菌并未发现明显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假丝酵母菌 植物乳杆菌 德氏乳杆菌 共培养 生物膜 氟康唑
下载PDF
第二产程时长与新生儿窒息和产后出血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董运征 张兰梅 +4 位作者 周玲 王敏 王鑫 陈秀芳 张妍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3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时长与新生儿窒息和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住院分娩的23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第二产程时长,将其分为A组(第二产程<2 h)、B组(2 h≤第二产...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时长与新生儿窒息和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住院分娩的23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第二产程时长,将其分为A组(第二产程<2 h)、B组(2 h≤第二产程≤3 h)、C组(第二产程>3 h),统计三组产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结果三组产妇经阴道分娩率、中转剖宫产率和会阴侧切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产妇经阴道分娩率显著低于A组和B组(均P<0.05),中转剖宫产率和会阴侧切率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均P<0.05)。三组产妇产后出血、产后尿潴留、产后发热、会阴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软产道裂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软产道裂伤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妇软产道裂伤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均P<0.05)。三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将未采用分娩镇痛的初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长控制于≤3 h,可降低新生儿窒息和产后出血发生率,保障母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产程 新生儿窒息 产后出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