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栓调节蛋白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在热射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何龙平 宋景春 +5 位作者 彭恩兰 钟林翠 林青伟 宋晓敏 邓星平 窦建林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探讨热射病时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45例中暑患者,根据中暑严重程度分为热... 目的探讨热射病时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45例中暑患者,根据中暑严重程度分为热衰竭组(n=23)和热射病组(n=22)。收集患者入科2 h内的常规凝血项目和血栓弹力图(TEG)指标以及血栓标志物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t-PAI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热衰竭组患者TM[7.3(5.4,9.3)TU/m L]、TAT[2.6(1.5,7.2)ng/m L]、PIC[0.7(0.4,1.0)μg/m L]、t-PAIC[3.8(2.1,7.0)ng/m L]相比,热射病组患者TM[17.1(9.2,24.7)TU/m L]、TAT[23.4(10.4,44.3)ng/m L]、PIC[2.0(0.9,5.2)μg/m L]和t-PAIC[17.0(8.3,44.1)ng/m L]均升高(P<0.05)。单因素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M及t-PAIC为发生热射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M联合t-PAIC诊断热射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6(95%CI:0.839~0.993,P<0.001),当TM>8.2 TU/m L、t-PAIC>8.7 ng/m L时,敏感性为95.5%,特异性为69.6%,阳性预测值为75.0%,阴性预测值为94.1%。结论热射病患者的TM、TAT、PIC和t-PAIC可升高,TM联合t-PAIC对热射病诊断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衰竭 热射病 中暑 血栓调节蛋白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
下载PDF
血浆透析滤过改善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
2
作者 宋晓敏 宋景春 +4 位作者 钟林翠 何龙平 林青伟 曾俊杰 余永春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581-58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透析滤过(PDF)对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596例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接受39台次PDF治疗的重症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22例,并收集治疗前后的生化指... 目的探讨血浆透析滤过(PDF)对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596例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接受39台次PDF治疗的重症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22例,并收集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常规凝血试验、血栓弹力图和新型凝血分子标志物等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DF治疗后,凝血功能障碍重症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治疗前缩短,血小板计数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抗凝血酶无明显影响(P>0.05)。经PDF治疗后,血栓弹力图的R时间、K时间较治疗前缩短,MA值和CI均治疗前增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DF治疗后,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水平较治疗前可显著下降(P<0.05),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复合物(t-PAIC)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F治疗能够改善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重症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凝血因子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透析滤过 血栓弹力图 凝血功能障碍 血管内皮功能 血栓调节蛋白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凝血病与免疫血栓 被引量:4
3
作者 宋景春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2年第1期2001-2006,共6页
新型冠状病毒病2019(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感染性疾病。COVID⁃19凝血病的凝血特征以血栓前状态为主,临床上多... 新型冠状病毒病2019(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感染性疾病。COVID⁃19凝血病的凝血特征以血栓前状态为主,临床上多表现为肺部微血栓导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也可能因血栓形成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形成致死性血栓。免疫血栓(immunothrombosis)是由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的血栓,被认为是COVID⁃19凝血病的主要机制。抑制免疫血栓被认为是治疗重症COVID⁃19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拟对CO⁃VID⁃19凝血病时免疫血栓的形成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措施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凝血病 免疫 血栓
下载PDF
江西省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诊疗现状的问卷调查
4
作者 曾庆波 宋景春 +1 位作者 邓星平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2年第2期2013-2018,共6页
目的对江西省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诊疗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明确江西省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凝血功能障碍常见原因及监测手段,评价重症监护病房医师对凝血功能障碍的诊疗能力。方法2021年10月5日至12日对江西省二... 目的对江西省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诊疗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明确江西省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凝血功能障碍常见原因及监测手段,评价重症监护病房医师对凝血功能障碍的诊疗能力。方法2021年10月5日至12日对江西省二甲以上医院重症监护病房137名医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医师基本信息、凝血功能障碍常见原因、诊断与治疗能力三方面相关问题,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被调查者三甲医院及综合ICU所占比例最高,本科以上学历者占98.5%。感染是ICU中发生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主要原因。接受调查的医院中血栓弹力图普及率为79.0%,51.8%的医师认为血栓弹力图是重症患者凝血功能诊断最有价值的项目,但仅有41.7%的医生熟练使用血栓弹力图。仍有33.3%的医师主要依靠临床经验诊断DIC。治疗脓毒症性DIC时,89.8%的医生认为需要进行抗凝治疗,54.6%的医师选择使用低分子肝素,但仅有14.6%的医师采用抗活化X因子(Xa)活性监测抗凝。结论感染是江西省ICU内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江西省二甲以上医院ICU基本具备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诊疗条件,但在规范诊疗方面仍需加强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功能障碍 问卷调查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应用甲磺酸萘莫司他治疗脓毒症性凝血病的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林青伟 宋景春 +4 位作者 彭恩兰 余诗凯 刘慧强 邓星平 钟林翠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3年第3期138-142,共5页
目的报告应用甲磺酸萘莫司他成功救治1例泌尿系结石并感染导致脓毒症性凝血病(sepsis⁃induced coagulopathy,SIC)的治疗体会。方法针对1例泌尿系结石并感染导致血小板显著减少的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在积极处理原发病的前提下,应用萘莫... 目的报告应用甲磺酸萘莫司他成功救治1例泌尿系结石并感染导致脓毒症性凝血病(sepsis⁃induced coagulopathy,SIC)的治疗体会。方法针对1例泌尿系结石并感染导致血小板显著减少的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在积极处理原发病的前提下,应用萘莫司他抗凝联合血液净化治疗,严格控制出血风险,择期进行手术。结果应用萘莫司他进行抗凝治疗后,体内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血栓弹力图普通杯的凝血反应时间均明显延长。在未输注血小板的情况下,入院第4 d患者血小板计数由2×10^(9)/L上升至16×10^(9)/L。经行输尿管双J管置入术,术后尿量逐渐恢复,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患者痊愈出院。结论萘莫司他具有显著体内抗凝作用,可作为脓毒症性凝血病抗凝治疗的备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萘莫司他 脓毒症 凝血病 抗凝 血栓弹力图
下载PDF
热习服对热射病康复后军人的热耐力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何龙平 钟林翠 +4 位作者 余永春 窦建林 林青伟 罗竹青 宋景春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3年第3期111-116,共6页
目的探讨热习服对热射病康复后军人的热耐力重建的效果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2年9月我科收治的10名热射病军人患者,康复后在人工热室内进行为期5 d的热习服训练,并与10名健康军人对照,比较两组热习服训练第1 d和第5 ... 目的探讨热习服对热射病康复后军人的热耐力重建的效果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2年9月我科收治的10名热射病军人患者,康复后在人工热室内进行为期5 d的热习服训练,并与10名健康军人对照,比较两组热习服训练第1 d和第5 d的运动时间、运动距离、耳鼓膜温度上升速度、脉率上升速度、生理应激指数(PSI)、常规凝血项目、血栓弹力图(TEG)指标、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水平。结果两组军人热习服训练第5 d的运动时间、运动距离均较训练第1 d显著延长,耳鼓膜温度上升速度、脉率上升速度、PSI均较训练第1 d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射病军人训练第5 d的PSI高于健康军人训练第5 d的P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健康军人训练第1 d的PSI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热射病军人热习服训练前后的血小板计数、PT、APTT、TT、FIG、FDP、D⁃D、抗凝血酶、TM、TAT、PIC、t⁃PAIC和TEG的R时间、K时间、α角、MA、CI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热室内主动热习服训练对军人热射病后热耐力重建效果显著,且在该运动条件下不会导致凝血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习服 热耐力 热射病 重建 血栓弹力图 凝血功能
下载PDF
不同核心温度下劳力性热射病大鼠凝血功能障碍特征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窦建林 宋景春 +4 位作者 余甜 吴阳 何龙平 钟林翠 林青伟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2年第2期92-96,共5页
目的劳力性热射病常合并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本研究旨在探讨劳力性热射病大鼠处于不同核心温度时凝血功能障碍的特征。方法选取SPF级SD大鼠25只,并完成遥测温度胶囊腹腔植入术。术后恢复1周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5)与模型组[40℃组... 目的劳力性热射病常合并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本研究旨在探讨劳力性热射病大鼠处于不同核心温度时凝血功能障碍的特征。方法选取SPF级SD大鼠25只,并完成遥测温度胶囊腹腔植入术。术后恢复1周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5)与模型组[40℃组(n=5)、41℃组(n=5)、42℃组(n=5)及43℃组(n=5)]。采用腹腔遥测温度胶囊监测大鼠核心体温,模型组大鼠均于温度40℃、相对湿度70%的环境下跑步,建立劳力性热射病模型,核心温度达到预定温度时即认为模型建立成功,记录建模成功时的跑步时间和距离。各组劳力性热射病模型大鼠在核心温度达标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TT)、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及血乳酸水平;对照组大鼠在模型组大鼠进行实验前采血并对上述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核心温度40℃组大鼠的血小板计数开始明显降低,且随核心温度升高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核心温度41℃组大鼠的PT、APTT开始明显延长,并随核心温度升高而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3℃组大鼠的TT较对照组、40℃组、41℃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组、41℃组大鼠纤维蛋白原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核心温度40℃组大鼠的vWF开始明显升高,且随核心温度升高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核心温度41℃组大鼠的TSP-1开始明显升高,并随核心温度升高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大鼠比较,核心温度42℃组大鼠TM、乳酸水平开始明显升高,并随核心温度升高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3℃组大鼠PAI-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HS大鼠在核心温度达到40℃时即可出现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计数减少,核心温度达到41℃可出现凝血时间延长,核心温度达到42℃可出现显著微循环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力性热射病 核心温度 大鼠 凝血功能 内皮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