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边界拓展与自主性创新 被引量:4
1
作者 姬德强 张毓强 《对外传播》 CSSCI 2023年第6期71-75,共5页
国际传播是一个充满多元学术传统的知识场域。中国的国际传播研究需要立足本土实践,尊重历史逻辑,抱持全球视野,充分处理好政策议程、实践议程与学术议程之间的互动关系,系统吸收好多个学科的理论贡献,在借力时势不断拓展知识边界的同时... 国际传播是一个充满多元学术传统的知识场域。中国的国际传播研究需要立足本土实践,尊重历史逻辑,抱持全球视野,充分处理好政策议程、实践议程与学术议程之间的互动关系,系统吸收好多个学科的理论贡献,在借力时势不断拓展知识边界的同时,着力塑造新时代的学术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学术自主性 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理论
下载PDF
超越赛博边界: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的理论接合
2
作者 张磊 纪君奕 《对外传播》 2025年第2期62-66,共5页
互联网创造了新的赛博空间,这既是传统民族国家疆界和地缘政治的延伸,也产生了新的阻隔与断裂,它不仅是国际传播的主要场域,也挑战了传统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框架。如何以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为切入点,将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传播研究进行对... 互联网创造了新的赛博空间,这既是传统民族国家疆界和地缘政治的延伸,也产生了新的阻隔与断裂,它不仅是国际传播的主要场域,也挑战了传统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框架。如何以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为切入点,将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传播研究进行对话、接轨与融合?本文借用保罗·亚当斯的媒介与传播地理学框架,融入地缘政治和互联网两个因素,指出互联网对区域国别的传统边界有破坏、重塑、生成三种作用,因此也形成了两种新的现象,即亚/次区域和超/跨区域,带来了国际传播的新对象观。本文认为,国际传播在借鉴区域国别研究时不仅要充分利用其对对象国和区域的全面了解,也要从媒介和传播的角度补足在互联网虚拟空间的空白。通过现实边界和赛博空间的有机结合,超越边境的阻隔,更好地实现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的交流互鉴、融合共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国别 国际传播 媒介与传播地理学 网络空间
下载PDF
2017中国传播论坛暨金砖国家传媒国际研讨会综述
3
作者 姬德强 李展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5-156,共2页
适逢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中国厦门召开之际,"2017中国传播论坛暨金砖国家传媒国际研讨会"于8月26日在厦门大学成功举办。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厦门大学副校长詹心丽先后在开幕式致辞。来自金砖五国以及芬兰、英国、土耳其... 适逢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中国厦门召开之际,"2017中国传播论坛暨金砖国家传媒国际研讨会"于8月26日在厦门大学成功举办。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厦门大学副校长詹心丽先后在开幕式致辞。来自金砖五国以及芬兰、英国、土耳其等国的传媒学者约80人,在五个英文专场和六个中文专场中就"一带一路"背景下金砖国家传媒的发展及其对国际传播秩序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砖国家 传媒 国际传播 中国厦门 中国传媒大学 教育部 全球传播 五个 传播研究 一路
下载PDF
“全球地方”视角下的中国国际传播新格局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毓强 姬德强 《对外传播》 CSSCI 2024年第1期66-70,共5页
近年来,中国各级地方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势,越来越多以系统的、成建制的方式加入到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进程中。从全球视角看,我国地方正逐步以“全球地方”的新姿态,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畴、文化范畴和政治经济范畴内展开全球性... 近年来,中国各级地方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势,越来越多以系统的、成建制的方式加入到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进程中。从全球视角看,我国地方正逐步以“全球地方”的新姿态,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畴、文化范畴和政治经济范畴内展开全球性交往。也恰恰是因为这种交往,中国的国际传播格局正在逐步发生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国际传播中心 地方国际传播工作 全球地方 国际传播格局
下载PDF
深度交往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旧问题与新挑战 被引量:2
5
作者 姬德强 张毓强 《对外传播》 CSSCI 2024年第9期72-76,共5页
在中国与世界深度交往的背景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国际传播工作进一步锚定了方向、布置了任务。对处于深度转型中的国际传播研究而言,如何重新思考基础问题和前沿议题,积极回应国际传播的政策考虑和实践方向,在增强学术自觉和国际视... 在中国与世界深度交往的背景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国际传播工作进一步锚定了方向、布置了任务。对处于深度转型中的国际传播研究而言,如何重新思考基础问题和前沿议题,积极回应国际传播的政策考虑和实践方向,在增强学术自觉和国际视野的基础上,真正做好自主的、开放的理论创新,正在成为学界反思的共识性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深度交往 理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博弈与融通:国际传播话语创新的辩证一体
6
作者 张毓强 姬德强 《对外传播》 CSSCI 2024年第11期64-68,共5页
话语与叙事虽然是国际传播的老问题,但也具有不断展开的新面向和可讨论空间。在实践中,中国作为发言主体的对外话语实践显现出更为明显的自觉和自立意识,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在各种全球危机背景下对曾经仰望的西方逻辑的不断祛魅,另一方... 话语与叙事虽然是国际传播的老问题,但也具有不断展开的新面向和可讨论空间。在实践中,中国作为发言主体的对外话语实践显现出更为明显的自觉和自立意识,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在各种全球危机背景下对曾经仰望的西方逻辑的不断祛魅,另一方面是对自身发展道路的延续性、稳定性和繁荣现实的高度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赓续的基础上,对于人类发展之路新的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能够给予我们全新的知识生产的实证材料,进而形成更多、更具有竞争力的话语和叙事,从而给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提供更多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话语 叙事 融通中外
下载PDF
边界作业: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知识生产——以“新时代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毓强 纪莉 +3 位作者 姬德强 相德宝 李宇 刘俊 《对外传播》 2022年第4期60-64,共5页
在知识生产意义上,中国国际传播的理论探索必然来自于对实践问题的回答和实践经验性材料的研究。当前我国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在本土意义上正在经历着自省和变革,需要系统调适本土化经验和全球化理论借鉴之间的关系,不断拓宽多知识领域... 在知识生产意义上,中国国际传播的理论探索必然来自于对实践问题的回答和实践经验性材料的研究。当前我国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在本土意义上正在经历着自省和变革,需要系统调适本土化经验和全球化理论借鉴之间的关系,不断拓宽多知识领域、交叉性学科领域针对关键性问题研究的视野,系统推进研究的“边界作业”。“新时代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是这一“边界作业”中值得高度关注的努力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知识生产 边界作业
下载PDF
论历史唯物主义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中的理论旨归
8
作者 曾祥敏 杜恺健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4年第2期86-95,共10页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是诠释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联系、厚植新时期中国文化的理论根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中的指导作用,本质上就是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国特色新闻...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是诠释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联系、厚植新时期中国文化的理论根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中的指导作用,本质上就是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指导。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和前提,立足“两个结合”,从实践出发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行动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是从人民的丰富实践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形成的。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依然要从中国的实践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秉持自主独立、开放包容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地汲取营养,继续彰显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新时代新征程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 实践 人民性
下载PDF
2022年中国视听领域国际传播实践创新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3
9
作者 叶珲 刘俊 《对外传播》 CSSCI 2023年第1期15-19,共5页
2022年,中国视听领域国际传播呈现出主体多元化、渠道平台复合化、传播机制复杂化与去边界化的特征。在当前较为严峻的国际舆论环境下,更加完善立体、灵活多样的传播机制具备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开拓蓝海的强... 2022年,中国视听领域国际传播呈现出主体多元化、渠道平台复合化、传播机制复杂化与去边界化的特征。在当前较为严峻的国际舆论环境下,更加完善立体、灵活多样的传播机制具备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开拓蓝海的强大潜能。要实现这一点,有必要做好顶层战略规划,推动不同传播主体、渠道形成传播合力,以低语态的信息实现跨文化、跨国的信息破圈,并形成分区域的精准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听作品 国际传播 新媒体平台 战略传播 共情传播 精准传播
下载PDF
重新发现界面:作为国际传播的中华文化街头表演研究
10
作者 张磊 宋奕杉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4年第3期54-68,共15页
本文以界面为理论视角,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炸街”现象并考察其国际传播价值。通过对视频及其评论的细致文本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海外街头表演在形式和内容上体现出明显的文化拼贴性,既连接了传统与现代,又融合了东方... 本文以界面为理论视角,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炸街”现象并考察其国际传播价值。通过对视频及其评论的细致文本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海外街头表演在形式和内容上体现出明显的文化拼贴性,既连接了传统与现代,又融合了东方美学与西方元素。街头表演的偶发性与即时即地性提高了街头互动的可能性,沉浸式的具身体验有可能唤起情感共鸣,并进一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得到扩散。因此,街头与社交媒体形成了一个双重叠合界面,为中国的国际传播带来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 社交媒体 街头表演 中华传统文化 国际传播
下载PDF
历史回音与现实交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传播研究回顾(1982-2018) 被引量:3
11
作者 龙耘 潘晓婷 《对外传播》 2018年第12期11-14,共4页
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拨乱反正,回归新闻本位。对外宣传、国际新闻报道的实践及相关研究也开始从“以我为主”转向更注重受众及效果。新闻传播界开始重新认识外宣报道、国际新... 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拨乱反正,回归新闻本位。对外宣传、国际新闻报道的实践及相关研究也开始从“以我为主”转向更注重受众及效果。新闻传播界开始重新认识外宣报道、国际新闻等概念或提法的内涵,逐渐形成并树立起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的理念。上述大背景之下,就学界而言,“国际传播”作为一个概念,被中国学者及业界认同并使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改革开放 中国学者 20世纪80年代初 新闻传播事业 国际新闻报道 十一届三中全会 历史
下载PDF
北京副中心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润珏 《中国名城》 2019年第11期17-22,共6页
全球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形象是一引个城市的无形资产。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的批复为依据,通过大数据技术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媒体报道和公众认知两个维度考量北京... 全球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形象是一引个城市的无形资产。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的批复为依据,通过大数据技术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媒体报道和公众认知两个维度考量北京副中心城市第形象现状,并对目前存在的城市形象认知度偏低、城市形象较为模糊等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以氏为基础,提出了政建设城市形象识别体系、开展主动传播、丰富与公众关联方式等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城市副中心 城市形象 形象塑造 形象传播
下载PDF
新世界主义图景下的理论探索与现实回应--2017年中国国际传播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3
作者 龙耘 潘晓婷 《对外传播》 2017年第12期10-12,29,共4页
2017年,国际形势继续呈现新旧秩序复杂更替的过渡期特征。欧洲屡遭恐袭,难民潮、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等事件促使民粹主义抬头,西方世界出现逆全球化潮流,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升高。在此背景下,致力于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构建人类... 2017年,国际形势继续呈现新旧秩序复杂更替的过渡期特征。欧洲屡遭恐袭,难民潮、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等事件促使民粹主义抬头,西方世界出现逆全球化潮流,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升高。在此背景下,致力于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我国外交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形势 传播研究 世界主义 述评 中国 民粹主义 西方世界 不确定性
下载PDF
数智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框架建构与实践探索
14
作者 王润珏 付瀚爽 《视听界》 2025年第1期5-10,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传统与实践活动的结晶,深植于不同地区的社会实践和发展历程中。构建符合数智时代传播规律和技术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框架,有助于从宏观层面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目标、思路和逻辑,为传播实践及技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传统与实践活动的结晶,深植于不同地区的社会实践和发展历程中。构建符合数智时代传播规律和技术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框架,有助于从宏观层面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目标、思路和逻辑,为传播实践及技术应用提供方向参考、行动指引。从文化圈层的维度,传播框架的搭建需要充分考虑核心支撑社区、同质文化地区和异质文化地区中传播目标与受众特征的差异;从叙事方式的维度,非遗文化传播的叙事框架建构需要注重宏大叙事与小叙事、非虚构叙事与虚构叙事、世界叙事与地方叙事的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实践还需积极开展面向代际传承的传播实践探索,在面向年轻群体开展非遗传播的同时,鼓励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播和传承创新实践,促进“人—组织—技术”动态价值共创结构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播 文化圈层 叙事方式 代际传承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对外话语创新与国际传播实践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毓强 姬德强 《对外传播》 CSSCI 2023年第5期67-71,共5页
民族议题的国际传播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场域,对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具有关键意义。理解国际传播中的民族议题和民族话语,一方面需要结合现代国际格局变迁逻辑,理清在不同的政治传统中民族与国家的相互构... 民族议题的国际传播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场域,对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具有关键意义。理解国际传播中的民族议题和民族话语,一方面需要结合现代国际格局变迁逻辑,理清在不同的政治传统中民族与国家的相互构建关系;另一方面需要超越西方民族国家的认知结构,从共同体的视角探索多元共存、平等包容乃至多元一体的国际传播民族议题新叙事体系。对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两者有机结合应是民族议题国际传播的中国话语框架。除此之外,应紧密关注以人权为代表的政治议题通过挪用民族议题所引发的国际舆论博弈,直面意识形态争锋,参与国际舆论斗争。在上述多个方面,“道中华”等新媒体平台作出了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议题 国际传播 中华民族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道中华
下载PDF
系统重构与形象再塑:中国国际传播新形势、新任务、新战略 被引量:8
16
作者 范红 张毓强 +4 位作者 程曼丽 于运全 胡钰 姜飞 钟新 《对外传播》 2021年第7期63-67,共5页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31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中国国际传播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前进指引和当下...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31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中国国际传播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前进指引和当下遵循,擎画了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新蓝图。我们需要在一个更为科学的尺度上,一个更为纵深的历史维度上,更为明确的问题意识基础上,更全面的知识生产视角上理解这一讲话,为开拓国际传播的新局面做出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战略传播 新时代 传播战略 国际传播素养
下载PDF
从媒介到平台:中国国际传播的认识论转向 被引量:11
17
作者 姬德强 张毓强 《对外传播》 2022年第12期72-76,共5页
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跨国数字平台正在推动国际传播的平台化进程,成为国际传播的新型基础设施。中国的国际传播认识论也需要随之进行转向,进而引导国际传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变革,助力国际传播效能提升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如何超越传统... 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跨国数字平台正在推动国际传播的平台化进程,成为国际传播的新型基础设施。中国的国际传播认识论也需要随之进行转向,进而引导国际传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变革,助力国际传播效能提升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如何超越传统的媒介逻辑,重新思考曾经的媒体身份,进而主动融入一个以数据和算法为技术支撑、资本和市场为运行机制、地缘政治为重要背景的国际传播平台化新生态,成为这一认识论转向的核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数字平台 平台化 认识论转向
下载PDF
Sora、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我国国际传播的新生态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毓强 姬德强 +3 位作者 龙耘 钟新 周敏 陈积银 《对外传播》 CSSCI 2024年第3期68-72,共5页
以ChatGPT和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引发国际传播领域的广泛讨论。关于此类技术的实践和应用成为国际传播知识生产的前沿领域。从内容生产力的提升到对社会文化领域的影响再到潜在的伦理和法律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着国... 以ChatGPT和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引发国际传播领域的广泛讨论。关于此类技术的实践和应用成为国际传播知识生产的前沿领域。从内容生产力的提升到对社会文化领域的影响再到潜在的伦理和法律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着国际传播的生态转型。以中国为方位,紧抓技术创新的机遇,建立审慎的规制体系,积极加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全球竞合场域,推动其成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正向力量,成为亟需研讨的时代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国际传播 新生态 SORA
下载PDF
数字传播时代的国家治理与群体认同:历史变迁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琳 龙小农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2年第3期215-226,共12页
历史进步的动力是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对治理制度和群体认同的影响。生产方式、治理制度和群体认同,是界定时代特征的三个主要维度。迈入数字传播时代后,迭代创新的信息方式催生新的生产方式,国家治理和群体认同随之变迁,不仅使公民参与... 历史进步的动力是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对治理制度和群体认同的影响。生产方式、治理制度和群体认同,是界定时代特征的三个主要维度。迈入数字传播时代后,迭代创新的信息方式催生新的生产方式,国家治理和群体认同随之变迁,不仅使公民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关系遭受考验,更对现有国家认同构成解构。当下,中国急需创新与信息方式相应的国家治理制度,重构民众的国家身份认同,化解潜在的社会分裂和两极分化,顺应由工业时代向数字时代的转变,从而有效承接世界大变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传播时代 国家治理 群体认同 历史变迁
下载PDF
谁的TikTok:国际传播视野中的数字平台 被引量:3
20
作者 姬德强 张毓强 《对外传播》 CSSCI 2024年第4期68-72,共5页
TikTok事件展现出数字平台在全球扩张中不得不认真处理的市场、政治与文化关系。从国际传播的视角分析TikTok事件,需要综合多方观点,深入理解其技术能力、市场优势、文化身份、政治内涵,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以及对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 TikTok事件展现出数字平台在全球扩张中不得不认真处理的市场、政治与文化关系。从国际传播的视角分析TikTok事件,需要综合多方观点,深入理解其技术能力、市场优势、文化身份、政治内涵,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以及对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带来的启发与警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kTok 国际传播 数字平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