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5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承与创新:新形势下中国艺术理论研究的战略思维——2024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第二十届年会综述
1
作者 张兰芳 赵阳 《美育学刊》 2025年第1期57-66,共10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守正创新。面临新时代、新语境、新形势,中国艺术理论研究亟须在承继艺术学学科体系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新战略、新思维、新方法来应对新问题、开拓新论域。由中国艺术学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守正创新。面临新时代、新语境、新形势,中国艺术理论研究亟须在承继艺术学学科体系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新战略、新思维、新方法来应对新问题、开拓新论域。由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集美大学共同主办的“传承与创新:新形势下中国艺术理论研究的战略思维”学术研讨会恰逢其时,会议围绕“中国艺术理论面临的新时代、新语境”“中国艺术理论研究的新战略、新思维”“中国艺术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新方法”“新时代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适应与转化”“人工智能的涌现与中国艺术学科的对策”等五个议题展开研讨。这是促进中国艺术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积极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形势 传承与创新 中国艺术理论研究 战略思维 第二十届年会
下载PDF
和合与分层:传媒艺术跨文化传播研究
2
作者 岳文文 《传媒论坛》 2025年第1期71-73,共3页
传媒艺术共通传播视域下,高语境和低语境的界限逐渐在网络环境中消弭,呈现跨文化传播的融合语境。政治逆差、经济逆差等显性逆差对跨境文化交流的影响势弱,而网络流通中的间性逆差日渐显现,塑造着全球传媒艺术文化景观。面向跨文化传播... 传媒艺术共通传播视域下,高语境和低语境的界限逐渐在网络环境中消弭,呈现跨文化传播的融合语境。政治逆差、经济逆差等显性逆差对跨境文化交流的影响势弱,而网络流通中的间性逆差日渐显现,塑造着全球传媒艺术文化景观。面向跨文化传播,传媒艺术的大众参与性也建构了其在弱化阶级壁垒、多维度展演艺术内涵方面的优势。在高低语境融合的视域下,传媒艺术跨文化传播在转向和合语境的同时,显示出情感共识单一、融通空间想象化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尝试从艺术传播、文化叙事、影像交流三个层面建构传媒艺术跨文化传播的分层框架,以突破其在和合语境中的现实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媒艺术 跨文化传播 文化逆差 和合 分层
下载PDF
论国际传播研究中视听传媒艺术理论的贡献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俊 贾奕星 《视听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期5-13,共9页
通过引介视听传媒艺术理论中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电影类型学、图像修辞理论、接受美学和情动理论五大经典范式,有助于探析视听传媒艺术理论在国际传播研究领域的可供性,推动国际传播理论建构的纵深推进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引介视听传媒艺术理论中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电影类型学、图像修辞理论、接受美学和情动理论五大经典范式,有助于探析视听传媒艺术理论在国际传播研究领域的可供性,推动国际传播理论建构的纵深推进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当关注视听传媒艺术理论的适用性问题,避免理论的硬贴合,警惕想象式的理论挪用,从而探索视听传媒艺术理论与国际传播理论的互通、互鉴和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传媒艺术 理论建构 可供性 适用性
原文传递
由物至境:中国传统艺术创作话语体系的构成及阐释
4
作者 王韶华 《艺术传播研究》 2025年第2期4-12,共9页
在中国艺术思想史上,创作话语体系之构成的主干是:以物为始,以境为终。这表现为:在创作的历史演进中,话语由关注“物”转向关注“人”,进而达于对“人”“物”合一之“境”的深入探讨;在创作活动的过程方面,话语关注艺术因感物而作的缘... 在中国艺术思想史上,创作话语体系之构成的主干是:以物为始,以境为终。这表现为:在创作的历史演进中,话语由关注“物”转向关注“人”,进而达于对“人”“物”合一之“境”的深入探讨;在创作活动的过程方面,话语关注艺术因感物而作的缘起、艺术生动之象的塑造、艺术理想之境的确立以至其根源。在对这两个维度各个环节的阐释中,相关话语往往以一种艺术门类为主导,引领其他艺术门类参与其中,共同构建完整、严密且有深度的艺术创作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话语体系 中国传统艺术
原文传递
新时代中国电影艺术跨文化传播的海外接受与话语特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晓昀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4年第5期41-51,共11页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电影艺术在跨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效果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发展。聚焦2012年以来中国电影艺术跨文化传播的海外接受与话语表达,通过收集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评分评价、国际获奖情况等一手资料,可发掘出中国电影艺术...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电影艺术在跨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效果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发展。聚焦2012年以来中国电影艺术跨文化传播的海外接受与话语表达,通过收集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评分评价、国际获奖情况等一手资料,可发掘出中国电影艺术在海外接受上体现出的新变化,并总结出其所建构的话语的新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跨文化传播 传播效果 话语表达
原文传递
道与法:中国传媒国际传播力提升的理念与路径——2013《现代传播》年度对话 被引量:13
6
作者 苗棣 刘文 +1 位作者 胡智锋 刘俊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共7页
中国传媒国际传播力的提升,是我国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中华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最终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本次对话是《现代传播》第十次年度对话,对话人将就“中国传媒国际传播... 中国传媒国际传播力的提升,是我国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中华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最终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本次对话是《现代传播》第十次年度对话,对话人将就“中国传媒国际传播力的提升”这一近年来学界、业界关注的焦点热点话题,从政策与体制机制层面、内容层面、市场与产业层面、渠道层面、人才培养层面等方面予以解读,探析解决这一难题的理念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 传播力 对话 国际 路径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软实力
下载PDF
中国特色艺术传播研究话语构建刍议 被引量:4
7
作者 仲呈祥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1年第2期18-22,共5页
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进行科学的、... 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文艺评论,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繁荣发展"。文件还强调:要"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改进评论文风,多出文质兼美的文艺评论"。据此,我以为,构建中国特色艺术传播研究话语,亦是当务之急。"构建中国特色艺术传播研究话语"--这是加强新时代艺术传播研究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传播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则是其题中必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评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社会主义文艺 西方文艺理论 艺术传播 中华美学精神 文质兼美 学术体系
原文传递
中老年群体微短剧观看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8
作者 潘可武 黄灿璨 李叙乐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64,共15页
为探究中老年人的微短剧观看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与扎根理论相结合,提炼关于中老年群体微短剧观看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结合对相关媒体报道的文本分析,与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个体因素、内容因素、平... 为探究中老年人的微短剧观看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与扎根理论相结合,提炼关于中老年群体微短剧观看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结合对相关媒体报道的文本分析,与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个体因素、内容因素、平台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了中老年人的微短剧观看体验。其中,个人的内容偏好明显受到其生活情况的影响,受众倾向于观看与个体经历类似的微短剧,以纾解情绪。在付费行为方面,中老年群体则呈现显著的理性态度,与部分媒体报道情况不完全相符。对此,媒体与社会应当及时调整对中老年群体“数字贫困”的刻板印象,微短剧从业者亦当坚持精品化道路,三方合力促进中老年群体的积极老龄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短剧 中老年群体 观看行为 扎根理论
下载PDF
试论“表演研究”的解构力
9
作者 王杰文 《民间文化论坛》 2025年第1期12-18,共7页
“表演研究”是国际民俗学界最重要的研究范式之一,它借助于“讲述的民族志”,把研究的焦点转向了口头艺术的表演行为与事件,考察口头艺术如何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特定的社会功能,交流特定的文化含义;它通过比较戏剧、仪式、游戏、庆典、... “表演研究”是国际民俗学界最重要的研究范式之一,它借助于“讲述的民族志”,把研究的焦点转向了口头艺术的表演行为与事件,考察口头艺术如何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特定的社会功能,交流特定的文化含义;它通过比较戏剧、仪式、游戏、庆典、游行等人类文化行为的共性,提出了“表演的广谱”的概念,进而把“表演”提升为人类的本质性特征;它还借助于现象学的观念,强调“表演”的概念中所内含的“身体—主体”维度,反思并批判了主体哲学、意识哲学的传统。“表演研究”在上述三个层面反思并解构了民俗学的传统假设,为学科的自我更新提供了崭新的学术话语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再语境化 表演的广谱 储存的行为 身体—主体
下载PDF
论艺术学研究的问题意识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廷信 《艺术学研究》 2024年第6期22-30,共9页
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出发点,是牵引学术研究的动力。认知的愿望、社会的追问及关联的效果,推动着学者去探索艺术理论问题和解决方法。古今中外的艺术理论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基础性问题、艺术本体性问题、关联性问题、应用性问题。... 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出发点,是牵引学术研究的动力。认知的愿望、社会的追问及关联的效果,推动着学者去探索艺术理论问题和解决方法。古今中外的艺术理论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基础性问题、艺术本体性问题、关联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在艺术学研究中,发现问题,就是寻找现象和原因之间的关联,包括艺术的内部关联和外部关联;解决问题,则是将历史和逻辑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去解决问题。由于艺术理论具有时代性、科学性、人文性和相对性特征,在艺术研究中需要寻找多种方法来进行思考,而艺术人类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能够帮助我们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借助人类学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可以回应和解决这个时代诸多新的艺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意识 艺术学研究 艺术人类学 历史 逻辑
下载PDF
中国艺术传播理论的当代生成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忆澄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1年第4期11-20,共10页
中国艺术传播理论的当代生成,与文化和艺术传播的社会环境变迁催生的理论自觉有关。学者们从对受众的凸显和对艺术活动中信息交流的重视开始,逐渐认识到艺术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进而认为传播是艺术的一种存在方式。在此进程中,中国当... 中国艺术传播理论的当代生成,与文化和艺术传播的社会环境变迁催生的理论自觉有关。学者们从对受众的凸显和对艺术活动中信息交流的重视开始,逐渐认识到艺术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进而认为传播是艺术的一种存在方式。在此进程中,中国当代的艺术传播理论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彰显了扎根传统艺术的学术品格和立足实践的研究路径。随着研究的深入推进,关注新技术对艺术传播的影响已经成为趋势,而挖掘艺术的民族性则是学者们肩负的重要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传播理论 中国化 民族艺术 传统艺术 媒介变迁
原文传递
以传统艺术技艺构建中国动画新生态
12
作者 郭婧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98,共8页
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艺术创作时,参照传统艺术技艺是必要的。之所以用“技艺”而非“元素”,是将传统艺术视为有机体而非简单工具化挪移。传统与现代艺术的生态差异是这种学习的根本原因,现代艺术生态的脆弱性要求以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的... 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艺术创作时,参照传统艺术技艺是必要的。之所以用“技艺”而非“元素”,是将传统艺术视为有机体而非简单工具化挪移。传统与现代艺术的生态差异是这种学习的根本原因,现代艺术生态的脆弱性要求以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的传统艺术生态作为参考。动画的生态可以从对传统艺术技艺的直接模拟和合理创新两个部分来完成。生态的构建需要多种群、大体量的作品才能实现,这要求动画创作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对传统技艺进行参照与积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艺术 中国动画 技艺 生态
下载PDF
中国皮影戏起源研究的方法论批评
13
作者 王姝媛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2024年第1期99-111,共13页
近百年以来,学术界对于中国皮影戏起源的时间、地点及其他相关问题众说纷纭,大体上形成了本土起源说与国外起源说两个阵营。本土起源说又可以具体区分为先秦、汉代、隋唐、五代以及宋代起源说五种主张。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众多的观点,其... 近百年以来,学术界对于中国皮影戏起源的时间、地点及其他相关问题众说纷纭,大体上形成了本土起源说与国外起源说两个阵营。本土起源说又可以具体区分为先秦、汉代、隋唐、五代以及宋代起源说五种主张。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众多的观点,其原因在于学者们对皮影戏这一综合性表演活动进行研究时关注的焦点不同。这直接影响了他们选用材料的范围、分析材料的方法以及归纳推理的路径,最终导致了不同的结论。目前,有关中国皮影戏起源的研究,整体上仍然保持着观点多元、结论开放的态势,但限于新史料的匮乏以及分析手段的局限,绝大多数研究成果依旧无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难以提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影戏 起源研究 顾颉刚
下载PDF
中国动画中的“新志怪”研究——以《中国奇谭》为例
14
作者 张天宇 《视听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6期48-54,共7页
近年来,在我国动画领域,志怪题材不仅成为创作的热门题材,亦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其中,2023年上映的《中国奇谭》堪称此类动画的翘楚。诸如《中国奇谭》这般广受欢迎的志怪动画,大多对“志怪”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新的志怪不再是被信仰的... 近年来,在我国动画领域,志怪题材不仅成为创作的热门题材,亦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其中,2023年上映的《中国奇谭》堪称此类动画的翘楚。诸如《中国奇谭》这般广受欢迎的志怪动画,大多对“志怪”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新的志怪不再是被信仰的对象,而是作为一种娱乐形式供人消遣。通过对以《中国奇谭》为代表的志怪文本和图像研究,有助于探析传统志怪和当代社会心理、社会问题结合的可能性,也有利于推动志怪图式和现代审美的融合。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当关注到志怪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解读志怪对一些社会危机所发挥的“寓言警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怪题材 《中国奇谭》 动画 改编 审美心理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文艺研究的学术传统
15
作者 王廷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26,共3页
中国古代的文艺研究在1840年前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传统,其研究主体多为具有“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文士阶层。他们更多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思考艺术的前提,围绕“人”的问题,把文艺放在与天地并行的宇宙空... 中国古代的文艺研究在1840年前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传统,其研究主体多为具有“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文士阶层。他们更多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思考艺术的前提,围绕“人”的问题,把文艺放在与天地并行的宇宙空间中来思考,把人与文艺之间的关系作为文艺的本质问题来思考,把情感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作为文艺创作的核心问题来思考。这种思考对象和方式避免了针对文学艺术进行孤立研究的弊端,形成了把天、地、人及社会统一起来协同思考的优秀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文艺研究 学术传统
下载PDF
从“活化石”到“新国潮”:昆曲艺术当代传承的消费路径研究
16
作者 陈忆澄 《文化产业研究》 2024年第1期274-284,共11页
消费与昆曲艺术的当代传承之间始终保持着或远或近的距离。新中国成立初期,昆曲演出市场低迷,昆曲艺术的传承面临着濒危的局面。在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下,各大昆剧院团相继成立,人才培养、剧目传承得以恢复和发展,昆曲市场的资源在生产... 消费与昆曲艺术的当代传承之间始终保持着或远或近的距离。新中国成立初期,昆曲演出市场低迷,昆曲艺术的传承面临着濒危的局面。在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下,各大昆剧院团相继成立,人才培养、剧目传承得以恢复和发展,昆曲市场的资源在生产和消费的循环中得到了优化,但在整体的演出市场中仍处于边缘位置,遭遇着被冷落的境地。进入新时代,昆曲艺术逐渐从“活化石”蜕变为“新国潮”,在与消费市场的共生共荣中获得了与社会的联结,融入人们的生活。昆曲艺术在消费创造的语境中实现了演变、传承和价值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艺术 当代传承 消费 市场
原文传递
论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的感官机制——视觉与听觉的角力
17
作者 陈忆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5-132,共8页
中国网络文学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类型化的道路,视觉和听觉的感官机制在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中的角力,形成了“视觉中心”和“听觉转向”的发展趋势。在视觉的压制和听觉的抵抗中,可读的文学同时成为可看的文学、可听... 中国网络文学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类型化的道路,视觉和听觉的感官机制在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中的角力,形成了“视觉中心”和“听觉转向”的发展趋势。在视觉的压制和听觉的抵抗中,可读的文学同时成为可看的文学、可听的文学,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学生产向跨媒介生产的转型过程。视觉和听觉在这一过程中不是孤立隔绝的,两者能够相互补偿,但始终处于不平衡和非均质的状态,存在着物理性的感官裂缝。在互联网对媒介的集成作用中,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的改编借助“文本间性”和“媒介间性”,以复合文本形态弥合了这种裂缝,并实现了特定文本形态之间视觉和听觉的感官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跨媒介改编 视觉 听觉 传媒艺术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基于《红楼梦》IP的创作、译介和研究
18
作者 陈忆澄 《曹雪芹研究》 2025年第1期112-122,共11页
《红楼梦》是一座IP资源的“矿藏”。自清代中期以来,利用《红楼梦》IP进行再生产的文艺作品相继涌现。红学知识生产为《红楼梦》IP改编提供依据,又从中获取研究材料。人工智能介入红学的“作者说”,以文体测量学、技术向量、情感文本... 《红楼梦》是一座IP资源的“矿藏”。自清代中期以来,利用《红楼梦》IP进行再生产的文艺作品相继涌现。红学知识生产为《红楼梦》IP改编提供依据,又从中获取研究材料。人工智能介入红学的“作者说”,以文体测量学、技术向量、情感文本等新范式取消了作者的假定性,IP资源的利用不再追问“曹雪芹原意”,而是使人物能够逻辑自洽。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红楼梦》的翻译有时会发生误读,与知名译本相比,在贴近语句本意、还原骈散结构上表现各异,风格多样。互联网作者群在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协同中实现了人的主体性之下《红楼梦》IP“同人”的“零度写作”,在“诗学狂欢”中宣告“作者已死”的时代已转向“只有写作”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红楼梦 IP资源 诗学狂欢 “同人”写作
下载PDF
电视节目创新的动力及其要素研究——中国电视节目创新问题研究之四 被引量:23
19
作者 杨乘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0-57,共8页
电视节目创新动力是指来自电视传媒机构内外部,促使电视创新主体萌生创新意愿,从而推动节目创新实践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总和。电视节目创新是一种穿越了多种环境循环往复的信息交换过程,其创新改革的进程,必然受到所处时代的政治环境、社... 电视节目创新动力是指来自电视传媒机构内外部,促使电视创新主体萌生创新意愿,从而推动节目创新实践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总和。电视节目创新是一种穿越了多种环境循环往复的信息交换过程,其创新改革的进程,必然受到所处时代的政治环境、社会阶段、经济条件、文化积累、科技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从而构成了推动中国电视节目创新的五种动力:宣传动力、市场动力、社会动力、文化动力和科技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动力 政治动力 市场动力 社会动力 文化动力 科技动力
下载PDF
电视节目创新的路径与模式——中国电视节目创新问题研究之三 被引量:31
20
作者 杨乘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64,共6页
"模式引进"已然成为中国电视开展收视竞争最为重要的"砝码",中国电视进入到一个模式制胜的时代,也陷入了模式焦虑和模式困惑中。电视节目创新模式在更深的层面概括与呈现了如何实施节目创新的方向、路径与效果控制... "模式引进"已然成为中国电视开展收视竞争最为重要的"砝码",中国电视进入到一个模式制胜的时代,也陷入了模式焦虑和模式困惑中。电视节目创新模式在更深的层面概括与呈现了如何实施节目创新的方向、路径与效果控制,区分为日常化的创新效果与陌生化的创新效果两条基本路径。根据电视内容属性与创新效果之间的正向或反向差异,形成了电视节目创新的四种主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目创新 日常化 陌生化 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