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冷萃咖啡制备技术及其风味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高敏 蔡妍培 +3 位作者 吴继红 王一盛 黄春 劳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8-521,共14页
冷萃咖啡是指用冷水或冰水浸泡或滴加至烘焙咖啡粉所得的具有咖啡风味的液体。近两年其线上的销售量呈爆发式增长,深受青年一代的喜爱。相比传统的热冲咖啡,冷萃咖啡具有更加顺滑的口感和更少的苦味。对冷萃咖啡制备技术、风味化学成分... 冷萃咖啡是指用冷水或冰水浸泡或滴加至烘焙咖啡粉所得的具有咖啡风味的液体。近两年其线上的销售量呈爆发式增长,深受青年一代的喜爱。相比传统的热冲咖啡,冷萃咖啡具有更加顺滑的口感和更少的苦味。对冷萃咖啡制备技术、风味化学成分和感官特征的科学研究近年来才逐渐兴起,围绕以上三个研究切入点简单介绍了现有冷萃咖啡的基本类型,全面总结了冷萃咖啡制备及其风味改良的相关技术专利,并系统介绍了评价冷萃咖啡品质的常用指标和工艺参数,综述了冷萃咖啡感官描述和典型咖啡特征风味化合物,为冷萃咖啡的规模化生产和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萃咖啡 感官品质 影响因素 风味物质 差异
下载PDF
新型模式平台——蜜蜂用于肠道菌群与营养健康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郎浩宇 王小斐 +3 位作者 陈芳 廖小军 胡小松 郑浩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11-319,共9页
人体的肠道菌群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免疫调节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等密切相关,也因此肠道被认为是人体一个重要“器官”。从肠道微生物的角度出发,探讨食品营养价值、相关疾病发生机制及开发新的干预防治手段,已成为当前食品与医学... 人体的肠道菌群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免疫调节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等密切相关,也因此肠道被认为是人体一个重要“器官”。从肠道微生物的角度出发,探讨食品营养价值、相关疾病发生机制及开发新的干预防治手段,已成为当前食品与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当前研究的模式动物大多为鼠、斑马鱼、果蝇等,而其肠道菌群存在组成复杂,结构稳定性差,操作繁琐等问题。蜜蜂肠道菌群组成简单、特异,在功能、结构等方面与人的肠道具有诸多共性,已作为研究肠道菌群功能的优良模式平台。此外,蜜蜂具备多种相关健康疾病表型,可作为研究肠道微生物与宿主间相互作用的新模型。本文总结了蜜蜂的相关生物特性及其肠道微生物的特点,并从肥胖、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综述蜜蜂作为模式动物研究食品营养、疾病发生机制等的优势,提出饮食干预构建蜜蜂疾病评价模型的方法,总结典型研究的模式思路,为蜜蜂作为新型模式平台来研究肠道微生物与食品营养、健康疾病的关系提供了全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营养 肠道菌群 饮食干预 模式动物 蜜蜂
下载PDF
微藻及其在未来食品中的应用
3
作者 刘美彤 齐悦 +1 位作者 何勇锦 王小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53-62,共10页
微藻富含各类营养活性物质,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含有营养素最丰富的食物之一.将微藻作为食品新资源不仅可以提供健康效益,还将有助于改善与可持续性相关的问题.从营养成分、生物活性、潜在营养价值等方面阐述微藻可作为食品新资源的应用... 微藻富含各类营养活性物质,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含有营养素最丰富的食物之一.将微藻作为食品新资源不仅可以提供健康效益,还将有助于改善与可持续性相关的问题.从营养成分、生物活性、潜在营养价值等方面阐述微藻可作为食品新资源的应用与研究现状,综述其在谷物、果蔬、乳制品等食品中应用的发展潜力与趋势,为微藻未来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营养 生物活性 未来食品
下载PDF
非酿酒酵母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在发酵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覃秋杏 韩小雨 +2 位作者 黄卫东 战吉宬 游义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6-314,共9页
β-葡萄糖苷酶对糖苷键的水解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酿酒、茶增香、保健品开发等领域。发酵环境中非酿酒酵母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活力高于酿酒酵母,可在酿酒酵母酶活力不足时进行补充。本文对发酵过程中不同的影响因素如酵母合成和释放β-... β-葡萄糖苷酶对糖苷键的水解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酿酒、茶增香、保健品开发等领域。发酵环境中非酿酒酵母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活力高于酿酒酵母,可在酿酒酵母酶活力不足时进行补充。本文对发酵过程中不同的影响因素如酵母合成和释放β-葡萄糖苷酶的能力、发酵环境中的温度、酸碱度和可发酵糖浓度等对β-葡萄糖苷酶活力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对产高活力β-葡萄糖苷酶的非酿酒酵母在葡萄酒、啤酒和其他发酵酒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以期为β-葡萄糖苷酶在发酵酒和其他食品中更为广泛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酿酒酵母 Β-葡萄糖苷酶 葡萄酒 啤酒
下载PDF
果蔬汁饮料中花色苷与VC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黄金萍 吴继红 +1 位作者 廖小军 劳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358-371,共14页
花色苷和VC是果蔬饮料中重要的功能活性物质,然而果蔬汁体系中花色苷和VC存在协同降解现象,导致果蔬汁的颜色、风味和营养价值大幅损失。针对花色苷和VC相互作用机制不明确的问题,本文从花色苷和VC各自的降解机制出发,详细介绍花色苷和V... 花色苷和VC是果蔬饮料中重要的功能活性物质,然而果蔬汁体系中花色苷和VC存在协同降解现象,导致果蔬汁的颜色、风味和营养价值大幅损失。针对花色苷和VC相互作用机制不明确的问题,本文从花色苷和VC各自的降解机制出发,详细介绍花色苷和VC相互作用机制的氧化假说和缩合假说,具体解析花色苷结构、VC浓度、氧气、温度、多酚、生物大分子对花色苷和VC相互作用的影响,系统总结色差仪、紫外-吸收可见光谱、高效液相色谱仪、电子自旋共振、核磁共振等研究方法在花色苷和VC相互作用中的应用。本文可为明确花色苷和VC相互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并为抑制两者相互作用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解 氧化假说 缩合假说 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
下载PDF
基于LAMP技术检测速冻肉糜类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增菌方法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岳慧敏 李海鑫 +1 位作者 罗瑞平 赵亮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128-135,共8页
本研究比较四种增菌培养基(Fraser、Half Fraser、LB_(1)、LB_(2))对速冻肉糜类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增殖效果,评价其对速冻肉糜类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LAMP检测检出限的影响,并将优化后的增菌条件结合LAMP技术应用于人工污染样本和实际... 本研究比较四种增菌培养基(Fraser、Half Fraser、LB_(1)、LB_(2))对速冻肉糜类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增殖效果,评价其对速冻肉糜类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LAMP检测检出限的影响,并将优化后的增菌条件结合LAMP技术应用于人工污染样本和实际生产线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四种增菌培养基中Half Fraser的增菌效果最好,在6 h内实现单增李斯特菌活菌数从6.4×10^(1) CFU/mL增菌至9.4×10^(4) CFU/mL。结合优化增菌条件后,LAMP检测速冻肉糜类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检出限从6.4×10^(4) CFU/g(未增菌)降低至6.4×10^(1) CFU/g。利用人工污染单盲样本以及生产线实际样本验证方法的可靠性,结果显示增菌结合LAMP方法与国标法结果一致,准确度100%。该方法样本处理、检测、结果判定总时间控制在8 h内,能够满足企业现场检测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速冻肉糜类制品 增菌培养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下载PDF
辣椒红色素提取、纯化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林佳璐 徐贞贞 +1 位作者 廖小军 赵靓 《中国果菜》 2020年第9期28-35,共8页
辣椒红色素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天然食用色素,被誉为“最安全的A类色素”,目前已被应用于食品、饲料、化妆品及医疗等领域。如何扩大辣椒红色素的生产规模、提高辣椒红色素的生产率和质量、合理利用辣椒红素,是当前产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辣椒红色素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天然食用色素,被誉为“最安全的A类色素”,目前已被应用于食品、饲料、化妆品及医疗等领域。如何扩大辣椒红色素的生产规模、提高辣椒红色素的生产率和质量、合理利用辣椒红素,是当前产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分析了国内外近10年辣椒红色素的提取和纯化技术,以期为辣椒红色素及其他天然色素的高质量生产提供参考,为辣椒红色素原料的“生态化”和加工工艺的“绿色化”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红色素 提取 纯化 食品添加剂 工业化
下载PDF
超高压和高温短时杀菌对NFC橙汁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黄晓玲 王永涛 +1 位作者 廖小军 赵靓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14,共9页
本文对比了超高压(Ultral high pressure processing,HPP,600 MPa,1 min)和高温短时(High temperature short time,HTST,110℃,8.6 s)杀菌处理对非浓缩还原(Not from concentrate,NFC)橙汁处理前后及4℃、25 d贮藏期内微生物、基本理化... 本文对比了超高压(Ultral high pressure processing,HPP,600 MPa,1 min)和高温短时(High temperature short time,HTST,110℃,8.6 s)杀菌处理对非浓缩还原(Not from concentrate,NFC)橙汁处理前后及4℃、25 d贮藏期内微生物、基本理化指标以及颜色、稳定性、生物活性成分、抗氧化活性等品质的影响,并在贮藏期末对杀菌橙汁进行了感官评价。结果表明,HPP和HTST处理后NFC橙汁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乳酸菌、嗜冷菌均降低至检测限以下(<10 CFU/mL),储藏25 d后HPP处理橙汁微生物仍未检出,符合国家果蔬汁饮料行业标准《NY/T 434-2016》,而HTST处理橙汁在贮藏期末菌落总数和霉菌酵母数量开始增加。HPP处理对橙汁色泽的L^(*)、b^(*)值无显著影响(P>0.05),使a^(*)值显著增大(P<0.05),总色差ΔE低于HTST处理。HPP处理对橙汁悬浮稳定性的保持和果胶甲基酯酶(Pectin methylesterase,PME)的钝化效果较差,处理后HPP组和HTST组PME残留活性分别为92.31%和14.42%,贮藏末期分别为30.77%和0.03%,贮藏期间HPP组悬浮稳定性下降了95.45%。HPP处理显著提高了NFC橙汁的总酚含量13.50%(P<0.05),对维生素C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综合感官评价无显著影响(P>0.05),显著高于HTST处理橙汁(P<0.05)。综上所述,HPP处理有助于保持橙汁的营养和感官品质,保留新鲜风味,比HTST处理更具优势,但对PME酶的钝化效果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 高温短时 NFC橙汁 微生物 品质
下载PDF
基于不同杀菌方式的红烧肉内脂质和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陈君玉 孙渊 +5 位作者 饶雷 赵靓 王永涛 李全宏 吴晓蒙 廖小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345-353,共9页
为了研究红烧肉在不同杀菌过程中脂质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本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未杀菌、巴氏杀菌和超高压杀菌处理的红烧肉的全脂质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共鉴定出251种脂质化合物。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 为了研究红烧肉在不同杀菌过程中脂质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本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未杀菌、巴氏杀菌和超高压杀菌处理的红烧肉的全脂质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共鉴定出251种脂质化合物。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模型可有效区分未杀菌、巴氏杀菌、超高压杀菌的红烧肉样品,其中24种脂质物质是将其有效区分的关键差异性化合物,包括15种甘油三酯,8种磷脂,1种N-酰基乙醇胺。根据脂质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超高压组的红烧肉比巴氏杀菌组更接近于对照组。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比较了不同杀菌方式处理的红烧肉中主要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差异。3种杀菌方式中共鉴定出31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4种醇、4种酸、4种脂、7种烷烃、2种酮、9种醛和1种呋喃。综合分析,超高压杀菌较好地保持了红烧肉原有的风味和脂质成分,在肉制品以及中式菜肴的杀菌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烧肉 脂质成分 挥发性成分 杀菌方式 巴氏杀菌 超高压杀菌
下载PDF
促进植物内源性果胶甲酯酶催化作用的因素与机制及其在果蔬加工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嘉悦 王永涛 +3 位作者 饶雷 吴晓蒙 廖小军 赵靓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58-267,共10页
植物内源性果胶甲酯酶(pectin methylesterase,PME)存在于天然植物组织中,可以催化高酯果胶脱甲基酯化生成低酯果胶,进而影响果蔬硬度、出汁率等质构及加工品质。一方面,为了避免贮藏期间出现果蔬汁浑浊沉淀、果蔬罐头中果肉变软、调味... 植物内源性果胶甲酯酶(pectin methylesterase,PME)存在于天然植物组织中,可以催化高酯果胶脱甲基酯化生成低酯果胶,进而影响果蔬硬度、出汁率等质构及加工品质。一方面,为了避免贮藏期间出现果蔬汁浑浊沉淀、果蔬罐头中果肉变软、调味酱(如辣椒酱)中皮肉分离等不良品质,会在加工过程中抑制PME活性;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果蔬汁出汁率、生产低酯果胶等,也可在食品中添加外源PME。目前,对于通过激活内源PME来改善食品加工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综述重点讨论促进植物内源性PME催化作用的因素与机制及其在果蔬贮藏加工中的应用,为植物内源性PME在果蔬加工中的充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性果胶甲酯酶 激活 果胶 果蔬加工
下载PDF
超高压和高温短时杀菌对沙棘汁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培青 王永涛 +3 位作者 吴晓蒙 耿红叶 廖小军 赵靓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23-32,共10页
为了筛选出适合制汁的沙棘品种,对‘中国沙棘’‘圣果一号’‘深秋红’3种沙棘的理化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沙棘’具有最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ative dismutase,SOD)活力((1029.14±77.72)U/g)、总酚含量((8.37±... 为了筛选出适合制汁的沙棘品种,对‘中国沙棘’‘圣果一号’‘深秋红’3种沙棘的理化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沙棘’具有最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ative dismutase,SOD)活力((1029.14±77.72)U/g)、总酚含量((8.37±0.20)mg GAE/g)及抗氧化能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11.04±0.27)mmol TE/100 g、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6.06±0.32)mmol TE/100 g)。沙棘汁(经‘中国沙棘’制得,下同)经浓缩后SOD活力提高2.5倍以上,可作为功能性产品。对超高压(high pressure processing,HPP)(500 MPa/6 min)或高温短时(high-temperature short-time,HTST)(100℃/15 s)处理后的沙棘汁品质进行了比较。两种处理都可以使沙棘汁中的菌落总数下降超过3(lg(CFU/mL)),且使霉菌和酵母无法检出。此外,两种处理均提高了沙棘汁中SOD的活性,其中HPP处理组的SOD活性在贮藏期间更高。两种处理均很好地保留了总酚、抗坏血酸含量及抗氧化能力,且这些品质指标在4℃冷藏期间同样得到很好的保留。综上,HPP和HTST处理的沙棘汁都是具有高SOD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汁 抗氧化性 抗氧化物质 超高压杀菌 高温短时杀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