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1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农科建设中作物生产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田间技术”课程为例
1
作者 毛芬 黄收兵 +1 位作者 张海林 张明才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4期46-50,共5页
新农科建设要求涉农高校对传统农学专业进行优化升级,强化实践教育以加快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作物生产实践课程对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植物田间技术”课程为例,依据新农科建设要求,对标“金课”的“两性... 新农科建设要求涉农高校对传统农学专业进行优化升级,强化实践教育以加快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作物生产实践课程对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植物田间技术”课程为例,依据新农科建设要求,对标“金课”的“两性一度”,对作物生产实践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和创新从低阶到高阶的多层次—递进式—全方位的教学内容重构方案进行了探讨,旨在响应新农科建设的号召,全面提高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具有“大国三农”情怀、综合实践能力强、创新素养高的新型农林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新农科建设 作物生产实践课程 教学改革 “金课”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生物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探索与创建——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
2
作者 王洪亮 袁旭峰 +3 位作者 杜凤沛 李国学 程序 朱万斌 《大学化学》 CAS 2023年第3期163-169,共7页
结合中国农业大学办学特色和新农科专业建设要求,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科学与工程本科生专业的创建背景、建设的必要性、目标和定位、毕业生就业前景以及在新专业建设中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包括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 结合中国农业大学办学特色和新农科专业建设要求,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科学与工程本科生专业的创建背景、建设的必要性、目标和定位、毕业生就业前景以及在新专业建设中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包括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措施和完善教学模式等,总结了新农科理念下创办多学科融合交叉型新专业的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专业 实践与对策 学科交叉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校外实验站开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新探索——以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曾昭海 陈阜 +2 位作者 隋鹏 张海林 李超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455-458,共4页
高等农业院校依托校外实验站打造实践教学基地,已经成为涉农高等院校进行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国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高等农业院校生源、校园周边环境、师资结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农业本身五方面发展的... 高等农业院校依托校外实验站打造实践教学基地,已经成为涉农高等院校进行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国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高等农业院校生源、校园周边环境、师资结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农业本身五方面发展的新变化,促使高等农业院校必须依托校外实验站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这种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趋势已经凸显了实践教学依托校外试验站的迫切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有效提升大学生专业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八个方面能力为目标,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总结报告、组建教师团队以及吸纳优秀研究生参与实践教学管理等途径,科学建立实践教学信息反馈机制,高效打造高等农业院校一流的实践教学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 校外实验站 实践教学基地 中国农业大学 动手能力 创新能力 吴桥试验站
下载PDF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校区现代潮广场设计 被引量:2
4
作者 孟祥彬 于滨 《风景园林》 2007年第1期78-81,共4页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校区的现代潮广场景观设计,以“潮”为表现特征,采用“S”型构图和丰富的空间层次,使广场显得气势如宏,充分体现现代一流大学的风貌,既有城市的公共性,又有校园的特殊性,在校园景观营造达到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广场 规划设计 校园 “S”
下载PDF
平实笃定开新路 衣被天下细从头--深切缅怀中国农业大学徐楚年先生
5
作者 董合忠 马欣荣 +2 位作者 李海燕 孙振元 杨佑明 《中国棉花》 2021年第12期40-41,共2页
徐楚年先生是我国较早系统研究棉花纤维发育与品质建成的老一辈科学家,其主要科研和教学成果:一是将棉纤维发育时期由原来的3个修订为4个,深化了对棉纤维形成过程的认知;二是发现了纤维品质与产量形成在细胞学上的同步性,为协同提高纤... 徐楚年先生是我国较早系统研究棉花纤维发育与品质建成的老一辈科学家,其主要科研和教学成果:一是将棉纤维发育时期由原来的3个修订为4个,深化了对棉纤维形成过程的认知;二是发现了纤维品质与产量形成在细胞学上的同步性,为协同提高纤维产量和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三是建立“人工棉纤维”的离体培养技术体系,为棉纤维工厂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此外,徐先生还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回顾总结徐楚年先生的成果和贡献,旨在激励后人,为中国棉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楚年 棉花 纤维发育 产量形成 棉纤维离体培养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农业生物技术在水稻种子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小林 邓安凤 +3 位作者 徐雨然 吴殿星 李健强 王建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4期54-58,共5页
【研究目的】为了选择直观、准确、可靠、经济可行和易于操作的水稻种子纯度鉴定技术;【方法】分析和总结了电泳鉴定法、DNA分子标记鉴定法和叶色标记技术鉴定水稻种子纯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概况;【结论】作者认为电泳鉴定法及DNA分子标... 【研究目的】为了选择直观、准确、可靠、经济可行和易于操作的水稻种子纯度鉴定技术;【方法】分析和总结了电泳鉴定法、DNA分子标记鉴定法和叶色标记技术鉴定水稻种子纯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概况;【结论】作者认为电泳鉴定法及DNA分子标记鉴定法只能获得杂交水稻杂种纯度的基本数据,不具备有效排除假杂种的功能,也不可能采取后补救措施解决因纯度低而造成的产量损失。白化转绿型叶色标记技术运用在杂交水稻上,将结束传统种子纯度的检测方法,引发种子纯度检测的革命,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种子 生物技术 叶色标记 纯度鉴定
下载PDF
中国主要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模式技术特征量化分析 被引量:29
7
作者 陈源泉 隋鹏 +1 位作者 高旺盛 李媛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7,共7页
对中国5个主要农业区的28种典型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各区域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总体上都表现出较高的"保护度"(Cd),具有"少裸露"、"少动土"、"高保蓄"和"... 对中国5个主要农业区的28种典型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各区域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总体上都表现出较高的"保护度"(Cd),具有"少裸露"、"少动土"、"高保蓄"和"高效益"特点,但是"少污染"特征总体表现较差;各区域模式的技术特征表现不一,但基本上都与区域实际需求相吻合;东北平原保护性耕作主要表现为高保蓄和少动土,但是化肥农药使用增加;黄土高原主要表现为少裸露,但经济效益却低于传统耕作;农牧交错带主要表现为少裸露和高效益;长江流域主要表现为高效益和高劳动力消耗;华北平原地区的部分保护性耕作在土壤保蓄方面表现突出,但在减少土壤扰动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表现不明显。根据评价结果,中国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要继续突出不同区域特点,针对目前存在的不足,进一步通过共性关键技术与配套技术的有效组合,形成区域特色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地理区域 含水量 保护性耕作 技术特征 评价指标 量化分析
下载PDF
百合品种改良与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8
作者 张云 原雅玲 刘青林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6-59,共4页
该文通过文献研究表明 :中国是百合属植物的自然分布中心 ,原产 47个种、18个变种 ,对世界百合品种改良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尚有一半性状优良的百合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 .近几十年来 ,围绕着百合的观赏性状、抗性、品质和繁殖能力等... 该文通过文献研究表明 :中国是百合属植物的自然分布中心 ,原产 47个种、18个变种 ,对世界百合品种改良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尚有一半性状优良的百合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 .近几十年来 ,围绕着百合的观赏性状、抗性、品质和繁殖能力等育种目标已培育出许多新品种 .生物技术在百合品种改良上主要应用于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 ,离体胚培养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 ,花药培育与单倍体育种 ,利用转基因技术定向修饰性状 ,以及良种快速繁育等 .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的结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 种质资源 育种目标 生物技术
下载PDF
国外有机农业中有害生物综合管理技术 被引量:6
9
作者 蔡青年 孙晓明 +2 位作者 孟凡乔 胡熳华 袁学国 《世界农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4-57,共4页
有机农业是当今世界上正在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和农产品生产模式,它重点强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理念。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有机农业生产和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的技术体系。本文从农业、生物措施以及生物农药的... 有机农业是当今世界上正在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和农产品生产模式,它重点强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理念。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有机农业生产和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的技术体系。本文从农业、生物措施以及生物农药的技术运用于有机农业生产中,实现农作物病害、虫害和杂草等有害生物的安全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总结,并为中国开展有机农业生产和持续而安全管理农作物有害生物提供一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有害生物 综合管理技术 有机农业 农产品安全生产 国外 农业生产 安全管理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南非:着力成为非洲生物技术中心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清华 李玉洁 +1 位作者 刘倩 王宏广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7-20,共4页
南非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非盟科技领域的领头羊,但南非生物技术发展起步相对较晚。2002年南非颁布了《南非国家生物技术战略》,通过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区域创新中心,培养高水平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以及... 南非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非盟科技领域的领头羊,但南非生物技术发展起步相对较晚。2002年南非颁布了《南非国家生物技术战略》,通过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区域创新中心,培养高水平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以及重视国际合作等措施,推进生物科技及产业发展。南非是目前唯一允许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非洲国家,6个艾滋病候选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在生物采矿和冶炼黄金,生物能源以及生物环保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技术中心 南非国家 非洲经济 知识产权保护 商业化种植 转基因作物 科技领域 法律法规
下载PDF
建立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 被引量:18
11
作者 高旺盛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47-150,共4页
本文简述了当前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动态,认为发展集约型可持续农业是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基本方向,并且讨论了集约型可持续农业的技术目标与技术特征;建议“九五—2010”
关键词 可持续农业 技术体系 发展动态 现代化
下载PDF
可持续农业技术发展原则与中国的抉择 被引量:12
12
作者 高旺盛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7-30,共4页
可持续农业技术发展原则与中国的抉择高旺盛一、发展可持续性农业技术的理论思考目前,关于可持续农业含义、定义或指标等方面的研究较活跃,发表了许多颇具见地的论著,但绝大部分为概念性、理论性、战略性的讨论,涉及技术性的研究较... 可持续农业技术发展原则与中国的抉择高旺盛一、发展可持续性农业技术的理论思考目前,关于可持续农业含义、定义或指标等方面的研究较活跃,发表了许多颇具见地的论著,但绝大部分为概念性、理论性、战略性的讨论,涉及技术性的研究较少。无论认为可持续农业是农业策略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可持续发展 技术进步 中国 技术发展原则
下载PDF
不同碳氮比有机肥对有机农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73
13
作者 王利利 董民 +1 位作者 张璐 杜相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73-1077,共5页
有机肥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品质。碳氮比是影响有机肥肥效的重要因素。本试验以无肥处理为对照(CK),设置4个有机肥碳氮比处理(20︰1、15︰1、10︰1、5︰1),在温室中进行茄子盆栽试验,定期采集土壤样品,用熏蒸提取法测定土壤... 有机肥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品质。碳氮比是影响有机肥肥效的重要因素。本试验以无肥处理为对照(CK),设置4个有机肥碳氮比处理(20︰1、15︰1、10︰1、5︰1),在温室中进行茄子盆栽试验,定期采集土壤样品,用熏蒸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氮(SMBN),研究等氮条件下不同碳氮比有机肥料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碳氮比的有机肥均能提高土壤的SMBC和SMBN含量,具体表现为SMBC:20︰1>10︰1≈15︰1>5︰1>CK,SMBN:15︰1>10︰1>20︰1>5︰1>CK。SMBC/SMBN的比率反映土壤氮素生物活性,其值越低,生物活性越大,氮素损失越少,本试验SMBC/SMBN表现为:15︰1<10︰1<20︰1≈5︰1<CK。因此,有机肥的碳氮比为15︰1和10︰1时,土壤氮素有较高的生物活性,氮素利用率高。碳氮比较高时(20︰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高,但是土壤氮素活性低;碳氮比较低时(5︰1),土壤微生物量低。该研究为有机农业科学施用有机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农业 碳氮比 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生物量氮
下载PDF
应用数字图像技术估测冬小麦冠层生物量垂直分布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单成钢 廖树华 +2 位作者 龚宇 梁振兴 王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9-424,共6页
用数字图像技术研究了冬小麦冠层生物量的垂直分布。表明用一行小麦图像比多行小麦图像估测小麦生物量能更好地满足线性回归关系,估测效果更佳,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分层像素数估测小麦冠层分层现存生物量和有效生物量的方法。利用分... 用数字图像技术研究了冬小麦冠层生物量的垂直分布。表明用一行小麦图像比多行小麦图像估测小麦生物量能更好地满足线性回归关系,估测效果更佳,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分层像素数估测小麦冠层分层现存生物量和有效生物量的方法。利用分层绿色像素数(LGPN)指标定性分析了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群体有效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和动态变化,并确定了基于图像特征的可用于定量分析的小麦群体垂直分布指数(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图像 冬小麦冠层 生物量 垂直分布
下载PDF
中国循环农业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5
作者 韩玉 龙攀 +2 位作者 陈源泉 隋鹏 顾时贵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39-1048,共10页
循环农业的研究与实践是当前中国农业领域的热点,如何构建一套合理的循环农业评价体系是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梳理了近年来中国循环农业评价研究的概况,重点分析了中国循环农业评价的内容与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现有循... 循环农业的研究与实践是当前中国农业领域的热点,如何构建一套合理的循环农业评价体系是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梳理了近年来中国循环农业评价研究的概况,重点分析了中国循环农业评价的内容与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现有循环农业评价研究主要有两类:一是宏观层面针对国家和地区循环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价,从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资源环境安全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评价该区域循环农业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或循环农业的有效性,此类研究占绝大部分;另一类是针对工业园区和企业或具体产业模式、农场,采用系统动力学、能值、生命周期评价等系统分析方法评价不同模式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及其对环境影响,目前这类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深化。综合分析认为,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在进一步明确循环农业的内涵和原理的基础上,选择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不同的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因为其服务的对象及目标不同,其构成也有所不同。针对评价对象,在国家、区域层面和园区/企业层面的评价重点应该有所区别,同时对于微观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技术层面,其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也应该区别于宏观层面的评价。有针对性地构建适于不同层面的循环农业评价体系,才能为制定科学合理循环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农业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超高产是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基本技术途径 被引量:57
16
作者 刘景辉 王志敏 +1 位作者 李立军 张海明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1-165,共5页
我国未来粮食安全主要依靠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灌溉面积、良种和化肥等传统的增产贡献因子的作用却越来越有限。采取要素集成以实现粮食超高将成为解决粮食问题的一个基本途径。本文以低产田、中产田和高产田为例,分别从产量对总产的... 我国未来粮食安全主要依靠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灌溉面积、良种和化肥等传统的增产贡献因子的作用却越来越有限。采取要素集成以实现粮食超高将成为解决粮食问题的一个基本途径。本文以低产田、中产田和高产田为例,分别从产量对总产的贡献及实施难度等方面,深入分析发展超高产的必要性,并初步提出发展超高产的技术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粮食安全 粮食超高产 技术体系 灌溉农田
下载PDF
粮食主产区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吉林省榆树县为例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奇峰 张海林 +2 位作者 刘武仁 边少锋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963-1968,共6页
【目的】为粮食主产区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提供参考,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方法】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对东北粮食主产区榆树县245户农户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从农业新技术的接受途径,农户主要的技术需求以及影响农户接受... 【目的】为粮食主产区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提供参考,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方法】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对东北粮食主产区榆树县245户农户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从农业新技术的接受途径,农户主要的技术需求以及影响农户接受新技术的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96.3%的被调查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38.4%的农户获取农业新技术主要来源是农业技术推广,64.9%的农户通过向邻居学习来获得农业技术信息;48.2%和51.4%的农户需求新型肥料和新型农机等农业新技术;90.2%的农户认为栽培粗放制约了玉米产量的提高;89.4%的农户对农技推广是很欢迎的,但有近50%的农户得不到推广服务。【结论】粮食主产区农业技术进步需要重点选育抗逆性强的高产品种,研究新型长效肥技术,研制适合单个农户的农业机械以及开发与品种配套的栽培管理模式。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注重技术的增产和增收,加大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和典型农户的示范带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性农户评估 农业新技术 农业技术推广 粮食生产 吉林
下载PDF
中国油菜秸秆资源的生物质能源利用潜力评价 被引量:31
18
作者 张蓓蓓 马颖 +3 位作者 耿维 崔建宇 慕康国 胡林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6-134,共9页
文章利用中国各省(市)的农作物种植数据,估算长江流域油菜优势种植区域的冬闲土地面积,并评估油菜秸秆的产量和能源产品的生产潜力。研究发现:中国长江流域冬闲土地面积为1 648万hm2,可利用面积为494万hm2;2013年中国油菜秸秆和冬闲土... 文章利用中国各省(市)的农作物种植数据,估算长江流域油菜优势种植区域的冬闲土地面积,并评估油菜秸秆的产量和能源产品的生产潜力。研究发现:中国长江流域冬闲土地面积为1 648万hm2,可利用面积为494万hm2;2013年中国油菜秸秆和冬闲土地油菜秸秆的可收集量分别为3 817万t和2 483万t,总量可达6 300万t;油菜秸秆生物炭或生物油的总生产潜力分别为2 079万t或2 646万t,折合标准煤量为1 746万t或1 826万t;在利用50%油菜秸秆资源的情况下,生物油替代能源消费量的潜力达到913万t标准煤。中国的油菜秸秆资源十分丰富,且分布集中,其能源化利用具有规模优势,值得重视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秸秆 冬闲田 生物炭 生物油
下载PDF
论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系 被引量:98
19
作者 高旺盛 陈源泉 梁龙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31-734,共4页
本文从循环经济的理念出发,重点阐述了循环农业的概念与基本原理,提出了发展循环农业的"4R"原则,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循环农业的技术体系构建,并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关键对策。
关键词 循环农业 基本原理 技术体系
下载PDF
有机农业和土壤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27
20
作者 杜相革 董民 +1 位作者 曲再红 史咏竹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4年第4期80-81,83,共3页
论述了有机农业与土壤生态系统、有机管理对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的关系,探讨了有机土壤管理对土壤生物体的生态效益,提出了有机农业土壤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 有机农业 土壤生物多样性 土壤生态系统 有机管理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