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褪黑素引发对敖汉苜蓿种子碱性盐胁迫的缓解作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毛培胜 张晔 +3 位作者 黄琪 毛春力 唐嘉 孙铭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36,共7页
采用100μmol/L褪黑素(MT)溶液和蒸馏水(WT)引发敖汉苜蓿种子,以未引发种子作为对照(CK-0),使用NaCl、Na2SO4、NaHCO3、Na2CO3配制为0、25mmol/L、50mmol/L混合碱性盐溶液(CK、25S、25J、50S、50J)进行胁迫处理,探索碱性盐胁迫下种子发... 采用100μmol/L褪黑素(MT)溶液和蒸馏水(WT)引发敖汉苜蓿种子,以未引发种子作为对照(CK-0),使用NaCl、Na2SO4、NaHCO3、Na2CO3配制为0、25mmol/L、50mmol/L混合碱性盐溶液(CK、25S、25J、50S、50J)进行胁迫处理,探索碱性盐胁迫下种子发芽率和抗氧化酶的变化,研究MT引发苜蓿种子对碱性盐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低浓度混合盐25S(pH 9.26)处理可以促进种子发芽,高浓度混合盐50J(pH 11.21)处理则抑制种子的发芽,而MT引发可以显著(P<0.05)缓解种子发芽率的下降。各碱性盐处理中,混合盐50J(pH 11.21)处理下种子丙二醛(MDA)含量达到最高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却均处于最低水平,但SOD和POD活性对于盐胁迫的反应与CAT不同。在高浓度或高pH盐溶液(50S和25J)处理中,MT引发显著(P<0.05)降低了种子的膜脂过氧化程度,提高了SOD、POD和CAT活性。可见,MT通过增强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损伤来维持种子的发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引发 敖汉苜蓿 褪黑素 抗氧化酶 碱性盐胁迫
下载PDF
紫花苜蓿种子生产中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陈玲玲 程航 +3 位作者 毛培胜 杨秀芳 梁庆伟 娜日苏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18,共6页
为了验证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在紫花苜蓿种子生产中的适用性,探讨以氮营养指数评价紫花苜蓿氮营养状况的可行性,以敖汉苜蓿和公农1号苜蓿为材料,设置4个氮肥处理(0、45、90、135kg N/hm^2),于返青期施肥,并在现蕾期、开花期、结荚期和成... 为了验证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在紫花苜蓿种子生产中的适用性,探讨以氮营养指数评价紫花苜蓿氮营养状况的可行性,以敖汉苜蓿和公农1号苜蓿为材料,设置4个氮肥处理(0、45、90、135kg N/hm^2),于返青期施肥,并在现蕾期、开花期、结荚期和成熟期分别测定苜蓿地上部生物量和氮浓度值,建立了制种苜蓿的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氮营养指数模型来判断苜蓿氮素营养状况。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紫花苜蓿地上部生物量并未出现显著性的增加,表明苜蓿生长将不受氮素制约。因此选择地上部生物量的平均值作为最大干物重,确定临界氮浓度值并建立了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两个苜蓿品种的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分别为Nc=3.352W^(0.391)(敖汉苜蓿)和Nc=2.673W^(0.485)(公农1号苜蓿)。根据氮营养指数模型推荐的施肥量为敖汉苜蓿在现蕾期和开花期共施45kg N/hm^2,在结荚期追施90kg N/hm^2;公农1号苜蓿在现蕾期不施肥,在开花期、结荚期和种子成熟前追施45kg N/hm^2。利用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和氮营养指数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制种苜蓿植株氮营养状况,且模型的建立为苜蓿种子生产管理中适时合理施肥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种子生产 临界氮浓度 临界氮稀释曲线 氮营养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