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淮海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作物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差异
1
作者 陈坚 吴柳格 +4 位作者 张鑫 邓艾兴 宋振伟 张卫建 郑成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8-519,共12页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作物可持续生产。解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产量和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可为黄淮海地区构建作物丰产和低碳排放的气候韧性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15-2020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作物可持续生产。解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产量和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可为黄淮海地区构建作物丰产和低碳排放的气候韧性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15-2020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新乡试验基地开展,设置5种不同种植模式,分别为单季冬小麦(W)、单季夏大豆(S)、单季夏玉米(M)、冬小麦-夏大豆一年两熟(W-S)和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W-M)。结果表明:W-M模式周年玉米当量产量、能量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显著高于W、S、M和W-S模式;W-S模式的N_(2)O累积排放量、直接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单位播种面积碳足迹分别比W-M模式降低10.7%、11.1%和4.7%;3种作物的氮素积累量表现为大豆>小麦>玉米,玉米的氮肥偏生产力最高。综上,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可获得最高的作物产量、能量产量和经济效益,在以产量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作物生产中,冬小麦-夏玉米模式是较好的种植模式,但其温室气体排放也最高,后续应深入研究该种植模式的碳减排技术,以达到丰产和低碳排放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温室气体 种植模式 经济效益 碳足迹
下载PDF
不同玉米品种抗旱性的生理鉴定与综合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春情 刘翔宇 +4 位作者 闫鹏 周六千 卢霖 董志强 徐江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262,共10页
在新疆吐鲁番地区以42个玉米主栽品种为材料,设置正常灌溉、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处理,测定玉米灌浆期穗位叶叶绿素(Chl)、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籽粒产量。采用... 在新疆吐鲁番地区以42个玉米主栽品种为材料,设置正常灌溉、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处理,测定玉米灌浆期穗位叶叶绿素(Chl)、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籽粒产量。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抗旱指数(DI)、抗旱性度量值(D值)、加权抗旱指数(WDI)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筛选与抗旱紧密相关的生理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度干旱胁迫下,上述6个生理指标与综合抗旱指数(CDI)的关联度依次为SOD(0.803)、Ch(l 0.796)、MDA(0.788)、CAT(0.770)、Pro(0.756)、POD(0.755);重度干旱胁迫下,这6个生理指标与CDI的关联度依次为SOD(0.725)、MDA(0.724)、Chl(0.718)、Pro(0.692)、CAT(0.681)、POD(0.667)。基于D值和WDI值的42个玉米品种抗旱性评价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不同品种抗旱性排序基本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DI与综合抗旱性度量值(CD)和综合加权抗旱指数(CWDI)均呈显著正相关。根据CWDI将42个玉米品种抗旱性分为高抗、中抗、低抗,其中高抗品种2个,中抗品种13个,低抗品种27个。方差分析表明,高抗玉米组产量DI显著高于中抗和低抗。综上,以上玉米灌浆期穗位叶片6个生理指标可作为玉米品种抗旱性生理鉴定的参考指标,42个参试品种中辽单145和锦华150具有较强抗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抗旱性 鉴定指标 灰色关联度分析 系统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中、强筋小麦主茎和分蘖对产量与品质贡献差异研究
3
作者 周小忍 张宇 +6 位作者 孟维伟 陈欢 乔玉强 蔚大青 葛均筑 邓艾兴 郑成岩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7-94,共8页
为明确当前黄淮海冬麦区中筋和强筋小麦主茎和分蘖对籽粒产量与品质贡献的差异,选取黄淮海麦区的山东东平、安徽蒙城和太和、河南安阳、河北藁城5个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试验点,以当地主推中筋和强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中、强筋小... 为明确当前黄淮海冬麦区中筋和强筋小麦主茎和分蘖对籽粒产量与品质贡献的差异,选取黄淮海麦区的山东东平、安徽蒙城和太和、河南安阳、河北藁城5个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试验点,以当地主推中筋和强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中、强筋小麦的主茎和分蘖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品质性状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中、强筋小麦分蘖的平均干物质积累量对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总量的贡献率高于主茎,并且中筋小麦品种优势明显,中筋小麦分蘖平均产量比主茎平均产量高13.27%,而强筋小麦分蘖平均产量比主茎平均产量低6.79%,说明中筋小麦分蘖对籽粒产量的贡献更大。中筋小麦主茎平均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和面团形成时间均低于分蘖,而强筋小麦主茎上述指标均高于分蘖,进一步分析发现中筋小麦品种主茎和分蘖的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和容重变异系数低于强筋小麦,而湿面筋含量、吸水速率和面团形成时间变异系数高于强筋小麦。由此表明,中筋小麦可以通过促进分蘖的发生和成穗,强筋小麦通过提高主茎的成穗优势,实现小麦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主茎 分蘖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花后高温干旱逆境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李乔 叶杨春 +8 位作者 常旭虹 王德梅 王艳杰 杨玉双 马瑞琦 赵广才 蔡瑞国 张敏 刘希伟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7-1090,共14页
为了明确花后高温干旱逆境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本研究于2022—2023年冬小麦生长季,选用中麦36(ZM36)和济麦22(JM22)2个小麦品种,在北京和河北赵县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花后高温(HT)、干旱(DS)、高温干旱复合胁迫(DHS)3种逆境处... 为了明确花后高温干旱逆境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本研究于2022—2023年冬小麦生长季,选用中麦36(ZM36)和济麦22(JM22)2个小麦品种,在北京和河北赵县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花后高温(HT)、干旱(DS)、高温干旱复合胁迫(DHS)3种逆境处理,以自然环境为对照(CK),比较了不同逆境处理对小麦光合特性、叶片衰老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在逆境下北京试验点ZM36的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分别降低了18.0%~40.2%、10.4%~16.3%和6.9%~22.7%;JM22分别降低了18.2%~32.8%、3.1%~8.7%和4.0%~14.6%。赵县试验点ZM36的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分别降低了6.4%~27.8%、8.2%~23.1%和2.9%~11.0%;JM22分别降低了6.8%~35.3%、8.0%~19.0%和0.6%~7.7%。2个试验点不同逆境对2个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程度均为DHS>DS>HT。花后逆境下2个小麦品种叶面积指数(LAI)降低14.4%~36.9%,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减少11.2%~24.6%、叶片持绿时间(Chl_(total))缩短1.8~5.0 d,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降低3.5%~10.5%,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增加9.3%~27.8%,致使旗叶净光合速率(P_(n))降低14.3%~39.6%,且花后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远大于单一干旱、高温胁迫。由结构方程可知,叶片温度(T_(leaf))与土壤体积含水量(SVC)、SPAD、P_(n)呈负相关,SVC与LAI、SPAD、P_(n)、F_(v)/F_(m)呈正相关,表明较高的土壤体积含水量(0~20 cm土层30%~32%)可降低冠层和叶片温度,延缓小麦叶片衰老,提高光合效率。研究结果为小麦高产稳产抗逆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温 干旱 复合胁迫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对西南夏玉米产量及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5
作者 宋利 刘广周 +7 位作者 张华 卢庭启 卿春燕 杨云山 郭晓霞 胡单 李少昆 侯鹏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2-1004,共13页
土壤微生物参与碳氮循环,对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对西南地区夏玉米产量与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设置传统水肥(F)和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H)2个处理。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通过测定16S rRNA基因,研... 土壤微生物参与碳氮循环,对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对西南地区夏玉米产量与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设置传统水肥(F)和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H)2个处理。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通过测定16S rRNA基因,研究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F相比,H处理的产量与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30.92%与56.03%。对2022年土壤中细菌微生物进行分析发现,H处理显著提高了不同时期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且处理间细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对细菌群落组成分析可知,H处理提高了部分门(髌骨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和属(黄单胞杆菌属、鞘氨醇单细胞菌属、Jatrophihabitans和黄杆菌属)分类水平的细菌群落相对丰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吐丝期F处理中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与产量相关,H处理中鞘氨醇单细胞菌属的相对丰度与生物量相关;成熟期H处理的3门(粘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和2属(Ellin6067、芽单胞菌属)细菌群落的相对丰度与生物量及产量相关,而F处理的细菌群落的相对丰度与生物量及产量无关。利用PICRUSt2对细菌群落进行功能预测可知,H处理提高了多种细菌的代谢能力,如氨基酸代谢、外来化合物的生物降解与代谢、糖类生物合成与代谢等。综上,与传统水肥管理相比,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不仅提高了土壤细菌的群落多样性和代谢能力,还提高了3门(髌骨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和4属(黄单胞杆菌属、鞘氨醇单细胞菌属、Jatrophihabitans和黄杆菌属)的群落相对丰度,并通过降低有害菌门(芽单胞菌门)和提高有益菌属(鞘氨醇单细胞菌属)的群落相对丰度来影响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植 滴灌水肥一体化 夏玉米 产量 细菌群落
下载PDF
玉米叶片“源”的高温胁迫阈值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学鹏 李腾 +4 位作者 王彪 刘晴 刘涵瑜 陶志强 隋鹏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2-70,共9页
为了明确玉米叶片"源"的高温胁迫温度阈值,采用盆栽试验,利用可精准控温(模拟大气温度变化)的人工气候室,以日最高温32℃为对照,分别设置日最高温34℃、36℃和38℃3个处理,于玉米拔节期进行持续10d的温度控制试验,比较叶片光... 为了明确玉米叶片"源"的高温胁迫温度阈值,采用盆栽试验,利用可精准控温(模拟大气温度变化)的人工气候室,以日最高温32℃为对照,分别设置日最高温34℃、36℃和38℃3个处理,于玉米拔节期进行持续10d的温度控制试验,比较叶片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对不同高温的响应,以及叶片气孔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光反应阶段,38℃处理下的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和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Ⅱ)与其他处理相比均显著降低,但胁迫解除后均恢复至正常水平,而其他3个处理无显著性差异;暗反应阶段,与对照相比,36℃和38℃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均显著降低,胞间CO2浓度(Ci)均显著升高,且38℃处理在胁迫解除后Pn未能恢复。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在36℃和38℃处理下,叶绿体结构逐渐紊乱降解,脂质球体含量增加,淀粉粒合成减少。综上可知,对于玉米叶片"源",日最高温的胁迫阈值是36℃,阈值附近的高温胁迫主要是限制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温胁迫 阈值 叶片 光合作用 叶绿体
原文传递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灌浆期的光合特征对高温适应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陶志强 闫鹏 张学鹏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3-79,共7页
为探讨随时代发展我国玉米品种在更替过程中植株光合特征对灌浆期高温胁迫的适应性,选用3个不同年代的玉米主栽品种白单4号(1960s)、中单2号(1980s)和郑单958(2000s),设置2个播种期(2018年4月15日和4月25日)形成2个灌浆期高温胁迫处理,... 为探讨随时代发展我国玉米品种在更替过程中植株光合特征对灌浆期高温胁迫的适应性,选用3个不同年代的玉米主栽品种白单4号(1960s)、中单2号(1980s)和郑单958(2000s),设置2个播种期(2018年4月15日和4月25日)形成2个灌浆期高温胁迫处理,比较2种便携式光合分析仪(SPAD-502叶绿素仪和SunScan植物冠层分析仪)测定灌浆期穗位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和群体基部光合有效辐射(PAR)等光合特征的差异,对基于籽粒产量计算得到的耐热指数(STI)与SPAD、LAI和基部PAR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品种随着时代的发展,遭受灌浆期高温胁迫后,产量逐渐提高、产量降幅逐渐减少、STI逐渐提高;单株玉米穗位叶的SPAD值和群体LAI的降幅逐渐减少,群体基部PAR的增幅逐渐减少;STI与SPAD值、LAI的降幅、基部PAR的增幅均达显著负相关(P<0.05)。综合研究结果可知,玉米品种随着时代的发展增强了自身对灌浆期高温的适应能力,当遭受灌浆期高温胁迫时,能够保持较高的单株叶片光合能力、群体光合有效辐射的截获和利用能力,进而提供充足的光合同化物,满足产量形成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演替 灌浆期 耐热性 冠层
原文传递
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弱筋小麦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8
作者 周文银 李文阳 +6 位作者 李浩杰 张士雅 雍玉东 刘阳 肖龙飞 郑成岩 闫素辉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2-501,共10页
为明确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弱筋小麦品质与产量的影响,以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5为材料,设置4个追氮水平(37.8、43.2、48.6和54.0 kg·hm^(-2),分别用N1、N2、N3和N4表示)和3个密度水平(180万、240万和300万株·hm^(-2),分别用D1、D2... 为明确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弱筋小麦品质与产量的影响,以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5为材料,设置4个追氮水平(37.8、43.2、48.6和54.0 kg·hm^(-2),分别用N1、N2、N3和N4表示)和3个密度水平(180万、240万和300万株·hm^(-2),分别用D1、D2和D3表示),比较了不同追氮量和种植密度条件下小麦淀粉粒度分布、糊化特性、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籽粒蔗糖合酶(SS)和腺苷二磷酸化酶(ADGPase)活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随追氮量的减少,小麦籽粒B型(≤10μm)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均呈先升后降趋势,A型(>10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表面积百分比均呈先降后升趋势。减施追氮量后小麦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沉降值以及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淀粉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小麦籽粒SS活性、ADGPase活性、产量及淀粉峰值黏度、最终黏度等随追氮量的减少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且均在N3条件下最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呈上升的趋势,A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呈下降的趋势,淀粉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等呈增加趋势,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各蛋白组分含量均在D3水平下最高。增密降低了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但增加了籽粒淀粉含量、SS活性和ADGPase活性,进而促进产量提升。在本试验条件下,适量追氮和增密主要增加了B型淀粉粒占比、淀粉黏度参数、SS活性、ADGPase活性,提高了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筋小麦 追氮量 种植密度 品质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9
作者 陈天鑫 王艳杰 +8 位作者 张燕 常旭虹 陶志强 王德梅 杨玉双 朱英杰 刘阿康 石书兵 赵广才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8-96,共9页
为了探索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试验基地,以3个强筋冬小麦品种藁优2018(C1)、师栾02-1(C2)、石优20(C3)和1个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C4)为试验材料,设置0、180、210、240、270k... 为了探索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试验基地,以3个强筋冬小麦品种藁优2018(C1)、师栾02-1(C2)、石优20(C3)和1个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C4)为试验材料,设置0、180、210、240、270kg/hm25个氮肥处理,分别用N0、N180、N210、N240、N270表示。结果表明:N240处理下不同冬小麦品种的旗叶净光合速率、SPAD值、旗叶长度、旗叶宽度,叶面积指数、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指标均达到最高值,且显著高于不施氮肥的处理,但与N270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光合生理、植株性状、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施氮量240kg/hm2是充分发挥不同冬小麦品种植株光合性能及产量潜力的适宜施氮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氮量 产量 净光合速率 植株性状
原文传递
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密植高产玉米适宜追氮次数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毛圆圆 薛军 +8 位作者 翟娟 张园梦 张国强 明博 谢瑞芝 王克如 侯鹏 李召锋 李少昆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227-2238,共12页
【目的】研究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密植高产玉米适宜的追氮次数,为密植高产玉米氮肥运筹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登海618’为试材,种植密度为12万株/hm^(2)。基施氮肥为36 kg/hm^(2),追施氮肥为324 kg/hm^(2),并设... 【目的】研究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密植高产玉米适宜的追氮次数,为密植高产玉米氮肥运筹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登海618’为试材,种植密度为12万株/hm^(2)。基施氮肥为36 kg/hm^(2),追施氮肥为324 kg/hm^(2),并设置5个氮肥追施次数,分别为追施2次(NT2)、追施4次(NT4)、追施6次(NT6)、追施8次(NT8)和追施10次(NT10),通过调查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植株形态、茎秆机械强度、经济效益等,揭示追氮次数对玉米产量形成和抗倒伏能力的调控机制。【结果】与NT2相比,NT4、NT6、NT8、NT10处理在2个生长季成熟期的平均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5.5%、11.3%、15.2%、15.1%,吐丝至成熟期的光合势分别提高3.1%、8.6%、10.0%和5.7%,干物质快速积累的持续时间分别延长2、6、8、5天,最大积累速率分别提高4.4%、9.2%、14.8%和7.2%,地上部总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7.5%、18.9%、23.9%、10.8%,产量分别提高6.2%、8.7%、12.3%和7.1%,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5.5%、7.5%、11.8%和7.1%,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40.8%、51.5%、82.5%和48.1%,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0.3%、14.0%、20.1%、10.6%。随氮肥追施次数增加,玉米吐丝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NT8处理的吐丝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最低,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最高。NT6和NT8处理的株高、穗位、茎秆抗折断力、基部节间穿刺强度、压碎强度、弯曲强度较高,NT2和NT10处理较低。【结论】合理的氮肥追施次数可以延缓玉米叶片衰老进程,维持吐丝后较高的光合势,延长干物质快速积累的持续期并提高积累速率,增加吐丝后干物质量,同时,提高了茎秆基部节间的机械强度,增强了茎秆抗倒伏能力。氮肥分8次追施处理玉米的产量最高,达到22442 kg/hm^(2),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5.18和62.09 kg/kg,经济效益为2.94万元/hm^(2)。在本研究密植和肥水灌溉条件下,氮肥分8次追施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密植 肥水灌溉 氮肥追施次数 产量 茎秆强度 氮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北疆春玉米覆膜、滴灌技术效应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万晓菊 张国强 +5 位作者 王克如 谢瑞芝 沈东萍 陈江鲁 刘朝巍 李少昆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7-112,共6页
为了明确覆膜和滴灌对北疆密植玉米产量、田间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影响,于2017-2018年在新疆奇台农场设置膜下滴灌、露地滴灌、覆膜沟灌和露地沟灌4种灌溉方式开展技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方式处理玉米产量... 为了明确覆膜和滴灌对北疆密植玉米产量、田间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影响,于2017-2018年在新疆奇台农场设置膜下滴灌、露地滴灌、覆膜沟灌和露地沟灌4种灌溉方式开展技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方式处理玉米产量、IWUE和经济效益均表现为膜下滴灌>露地滴灌>覆膜沟灌>露地沟灌。2017年,膜下滴灌、露地滴灌、覆膜沟灌与露地沟灌相比分别增产36.8%、27.8%和16.8%;2018年,在600mm灌溉量下膜下滴灌、露地滴灌、覆膜沟灌与露地沟灌相比分别增产31.7%、22.4%和11.1%;在900mm灌溉量下,各处理产量比露地沟灌分别提高了20.7%、14.2%和7.3%。2017-2018年,滴灌处理的IWUE比沟灌提高16.9%~22.1%,经济效益提高了24.5%~35.3%;覆膜处理的IWUE比露地提高了7.8%~11.3%,经济效益提高了7.3%~13.0%。因此,在干旱灌溉区域密植结合膜下滴灌技术有利于获得高的产量、IWUE和经济效益,膜下滴灌是使得该区域春玉米高产、高效的最佳生产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 春玉米 产量 灌溉水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原文传递
宁夏玉米机械粒收适宜时期研究与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红燕 薛军 +6 位作者 王永宏 王克如 赵如浪 明博 张镇涛 张文杰 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324-2337,共14页
【目的】在宁夏地区不同播期条件下,对不同脱水类型玉米品种籽粒含水率降至适宜机械粒收含水率的日期进行预测,为区域品种选择、适宜收获期的确定及低水分粒收技术提供支撑。【方法】本研究以38个主栽玉米品种为材料,以生理成熟期平均... 【目的】在宁夏地区不同播期条件下,对不同脱水类型玉米品种籽粒含水率降至适宜机械粒收含水率的日期进行预测,为区域品种选择、适宜收获期的确定及低水分粒收技术提供支撑。【方法】本研究以38个主栽玉米品种为材料,以生理成熟期平均含水率(30.1%)和播种至生理成熟≥0℃的平均积温(3274℃·d)为指标,采用双向平均法将38个品种分为晚熟脱水慢(Ⅰ类)、早熟脱水慢(Ⅱ类)、早熟脱水快(Ⅲ类)和晚熟脱水快(Ⅳ类)4种类型,结合宁夏生产实际,在每类型品种中选择出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和积温需求居中的品种作为各类型的代表品种;采用Logistic Power非线性增长模型构建玉米品种脱水方程,结合近10年(2008—2017年)气象数据,分始播期、盛播期和终播期对各类型品种与区域热量资源进行定量匹配。【结果】适期早播可以争取162—230℃·d的积温。Ⅰ、Ⅱ、Ⅲ和Ⅳ类品种由播种至籽粒水分降至25%所需积温分别为3615、3291、3138和3427℃·d,在宁夏北部和中部区域所有类型品种均可满足含水率降至25%的要求,在南部山区,Ⅲ类品种在始播期和盛播期播种也能基本满足。4类品种籽粒水分降至16%所需积温依次为4321、3816、3633和4024℃·d,其中,早熟脱水快的Ⅲ类品种,在宁夏北部区域于始播期—终播期播种含水率均可降低至16%;在中部地区始播期和盛播期播种积温也可得到满足。【结论】在宁夏地区,通过合理配置区域热量资源和脱水类型不同的品种,采用早播种植技术,可以实现高质量的玉米机械粒收,其中,在宁夏北部与中部区域选择早熟、脱水快(Ⅲ类)的品种,可以较好地实现低水分收获,将区域热量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热量分布 籽粒脱水 品种类型 播种期 收获期预测
下载PDF
中国农田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力与技术途径 被引量:6
13
作者 阮俊梅 宋振伟 +1 位作者 王全辉 王利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5期98-102,共5页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并且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增强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能力,提升农田系统固碳减排潜力,是中国农业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简要分析了国...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并且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增强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能力,提升农田系统固碳减排潜力,是中国农业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简要分析了国内农业固碳现状,总结了农业生产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技术体系。通过分析国内农业生产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力和技术途径,对未来增加农业固碳潜力的研究做出了展望,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 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减排 农田土壤固碳 技术途径
原文传递
不同生态区冬小麦材料产量和品质对追氮量的响应
14
作者 王玉娇 王德梅 +4 位作者 王艳杰 杨玉双 常旭虹 石书兵 赵广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19-727,共9页
【目的】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拔节期不同量氮肥追施对来源于西藏高原生态区和北部冬麦生态区的冬小麦材料氮素积累、产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为在不同生态区冬小麦的氮肥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大田试验采用两因素随机区... 【目的】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拔节期不同量氮肥追施对来源于西藏高原生态区和北部冬麦生态区的冬小麦材料氮素积累、产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为在不同生态区冬小麦的氮肥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大田试验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A因素为来源于西藏高原生态区的冬小麦材料藏冬25号、肥麦和来源于北部冬麦生态区的冬小麦材料08RH66B、09RH32B;B因素为拔节期追施氮量,分别为N 75和135kg/hm^(2)。于越冬、返青和拔节时期测定其总茎数变化趋势,于开花期和成熟期取样(分为茎秆、叶、穗和籽粒)测定氮素含量;测定了株高、穗粒数、容重、千粒重及产量,籽粒磨粉测定粗蛋白质含量、沉淀值、面筋含量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结果】4个小麦材料间的氮素含量、产量、蛋白质含量及加工品质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来源于西藏高原生态区的2个材料株高极显著高于来源于北部冬麦生态区的小麦材料,但其千粒重和产量极显著低于后者。来源于西藏高原生态区的藏冬25号的氮素含量、产量、总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指数等各项指标均比肥麦高;来源于北部冬麦区的08RH66B的产量、沉淀值、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指数等指标均高于09RH32B。本试验中,追施氮素用量对各供试小麦材料的氮素积累量、产量、蛋白质组分及加工品质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且均表现为正效应。【结论】不同生态区冬小麦生育特性及需氮量有所不同,对氮肥追施量的响应也不相同,但是追施氮肥均显著提高了4个小麦材料的产量和加工质量。具体氮肥追施量还需要根据具体冬小麦材料来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量 生态区 氮素含量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瑞平 谢瑞芝 +7 位作者 罗洋 隋鹏祥 郑洪兵 明博 王浩 刘武仁 郑金玉 李少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2,共12页
实施保护性耕作对保护东北黑土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东北典型黑土区保护性耕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关键因素,开展了连续3年大田定位试验,设常规垄作秸秆不还田(CK)、免耕秸秆全量粉碎覆盖(T1)、免耕留高茬全量秸秆覆... 实施保护性耕作对保护东北黑土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东北典型黑土区保护性耕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关键因素,开展了连续3年大田定位试验,设常规垄作秸秆不还田(CK)、免耕秸秆全量粉碎覆盖(T1)、免耕留高茬全量秸秆覆盖(T2)、少耕秸秆全量条带覆盖(T3)共4个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保护性耕作处理(T1、T2和T3)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了播种至出苗期耕层土壤含水量,T1、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7.8%~30.4%、9.0%~18.7%和17.3%~20.0%,但显著降低土壤温度,分别降低2.56~3.11℃、2.02~2.27℃、0.94~1.93℃;分别延迟玉米出苗时间5~7 d、4~6 d和2 d;T3处理3年平均出苗率较CK增加3.2%,T1和T2处理出苗率分别降低4.3%和4.7%;T1、T2和T3处理均降低了苗期株高整齐度和植株干物质积累,但T3处理降低幅度明显小于T1和T2处理,6叶期之后干物质积累降低幅度逐渐减小;T1和T2处理显著降低玉米产量,降幅分别为7.5%~15.6%和5.5%~12.9%,T3处理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结构方程模型(SEM)揭示,保护性耕作通过调节土壤含水量和温度,间接影响玉米出苗时间、出苗率、穗数和百粒重,进而影响产量,也可通过直接影响出苗质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而影响产量。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少耕秸秆全量条带覆盖(T3)不仅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且还有利于平衡土壤水分和温度矛盾,缩短出苗时间、提高出苗质量、高产稳产,是该区域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保护性耕作 玉米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花生与绿肥轮作对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于淑慧 朱国梁 +4 位作者 牟小翎 董浩 史桂芳 郑铮 张卫建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8期74-79,共6页
探讨在冬春裸地上种植绿肥对后茬作物春花生养分含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山东地区春花生等冬闲田建立一种合理的轮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设置了春花生—冬闲田、夏花生—冬小麦、春花生—二月兰和春花生—... 探讨在冬春裸地上种植绿肥对后茬作物春花生养分含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山东地区春花生等冬闲田建立一种合理的轮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设置了春花生—冬闲田、夏花生—冬小麦、春花生—二月兰和春花生—毛叶苕子4种轮作处理。结果表明:种植二月兰和毛叶苕子绿肥作物,可促进后茬作物花生氮磷钾养分增加,二月兰增加程度高于毛叶苕子。种植二月兰和毛叶苕子绿肥作物,可提高后茬作物花生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在0~20 cm土层中,2021年,与春花生—冬闲田相比,春花生—二月兰、春花生—毛叶苕子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升高了4.70%、6.14%,在20~40、40~60 cm土层中也表现出相似趋势,2022年与2021年相比,表现出相似规律;与春花生—冬闲田相比,春花生—二月兰处理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平均增加了5.71%、8.98%、7.22%和7.72%,春花生—毛叶苕子处理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平均增加了4.54%、14.91%。可以利用春花生种植期间的冬春裸地种植一季冬绿肥,促进后茬作物养分积累量增加,改善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花生 二月兰 毛叶苕子 土壤含水量 土壤肥力
原文传递
不同品种玉米根-冠生长对土壤紧实胁迫的差异性响应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璐 周宝元 +4 位作者 高卓晗 王瑞 王新兵 赵明 李从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53-2066,共14页
黄淮海地区农业集约化和机械化发展导致土壤紧实问题日益加重,限制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升。明确不同品种玉米根系和地上部生长对土壤紧实胁迫的差异性响应特征,可为该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用3个玉米品种,采用机械碾压的... 黄淮海地区农业集约化和机械化发展导致土壤紧实问题日益加重,限制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升。明确不同品种玉米根系和地上部生长对土壤紧实胁迫的差异性响应特征,可为该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用3个玉米品种,采用机械碾压的方法在同一田块模拟无紧实胁迫(NC:no compaction stress,容重1.0~1.3 g cm^(-3))、中度紧实胁迫(MC:moderate compaction stress,容重1.4~1.5 g cm^(-3))和重度紧实胁迫(HC:heavy compaction stress,容重>1.6 g cm^(-3))3个紧实程度处理,定量解析不同程度土壤紧实胁迫下不同品种玉米根冠生长各指标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NC相比,MC和HC处理导致玉米减产3.8%~10.3%和12.5%~33.3%。玉米根冠生长及产量形成对土壤紧实胁迫的响应存在基因型差异。MC处理下,DK517的根长、根干重及根冠比较ZD958和DH605分别提高6.0%和14.0%、15.7%和29.6%、18.8%和24.8%,但最大叶面积指数、植株总干物重和产量无显著差异;HC处理下,DK517的根长和根干重较ZD958和DH605分别提高8.4%和22.5%、29.6%和57.8%,且最大叶面积指数、植株总干物重和根冠比分别提高4.6%和15.5%、3.7%和20.9%、28.0%和32.1%,因此产量分别增加7.5%和27.2%。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容重和贯穿阻力与玉米根冠生长各指标和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综上所述,土壤紧实胁迫会显著抑制玉米根系和地上部生长而造成减产,但不同品种玉米根冠生长对不同程度土壤紧实胁迫的响应存在着差异,重度土壤紧实胁迫下根冠生长均具有优势的品种能够维持较高的产量,研究结果可为玉米品种改良和土壤紧实下耕作措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根-冠生长 土壤紧实胁迫 响应特征
下载PDF
聚糠萘合剂对东北地区高粱不同密度群体叶片衰老及产量的影响
18
作者 张薇 王琦 +7 位作者 闫鹏 许艳丽 严洪冬 李桂英 陈迪苏 焦晓燕 卢霖 董志强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104,共9页
为探讨聚糠萘合剂(PKN)对东北地区高粱不同密度群体叶片衰老与产量的影响,于2021-2022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公主岭试验站(124°48′43″E,43°29′55″N)以龙杂25号和吉杂127号为试验材料,设置聚糠萘合剂和密度梯度处理,研究密度... 为探讨聚糠萘合剂(PKN)对东北地区高粱不同密度群体叶片衰老与产量的影响,于2021-2022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公主岭试验站(124°48′43″E,43°29′55″N)以龙杂25号和吉杂127号为试验材料,设置聚糠萘合剂和密度梯度处理,研究密度梯度对东北地区高粱叶片衰老与产量的影响以及PKN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花期到成熟期,随着种植密度增加,2个高粱品种单株叶面积减小,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增加,上述指标在2个品种间存在差异。PKN处理可显著提高各密度下2个高粱品种旗叶SOD、CAT和POD活性以及SPAD值,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减小单株叶面积降幅,延缓植株衰老进程。PKN处理后,各密度条件下,龙杂25号和吉杂127号较各自对照分别增产1.86%~7.61%和5.39%~8.94%;2个高粱品种均在12.75万株/hm^(2)密度下显著增产,增幅分别为7.61%和7.82%。因此,合理的种植密度配合喷施PKN可作为东北地区高粱高产稳产栽培的重要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糠萘合剂 高粱 种植密度 叶片衰老 抗氧化酶
原文传递
PAC配施氮肥对高粱花后叶片抗氧化特性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19
作者 张薇 闫鹏 +6 位作者 王琦 许艳丽 李桂英 陈迪苏 焦晓燕 卢霖 董志强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8,共12页
[目的]东北地区全基施施肥方式易造成高粱生育期内营养供应失衡,导致生育后期缺氮早衰。探究全基施背景下聚天门冬氨酸和脱乙酰甲壳素对东北地区高粱花粒期叶片衰老与产量的调控效应,有助建立全基施施肥背景下高粱防衰增产生产技术。[方... [目的]东北地区全基施施肥方式易造成高粱生育期内营养供应失衡,导致生育后期缺氮早衰。探究全基施背景下聚天门冬氨酸和脱乙酰甲壳素对东北地区高粱花粒期叶片衰老与产量的调控效应,有助建立全基施施肥背景下高粱防衰增产生产技术。[方法]2021-2022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公主岭试验基地进行大田试验,试验材料为龙杂25号和吉杂127号,设置氮肥处理与化控处理(聚天门冬氨酸和脱乙酰甲壳素复配剂,polyaspartic ac-id-chitosan,PAC),测定分析PAC配施氮肥下高粱叶片衰老程度、抗氧化特性和产量差异。[结果]花期到成熟期,随施氮水平增加,可显著增加2高粱品种单株叶面积,提高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与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上述指标在2品种间存在差异。PAC处理可显著提高各施氮水平下2高粱品种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抑制单株叶面积下降,延缓植株衰老进程。PAC处理后,各施氮水平下,龙杂25号和吉杂127号较各自常规施氮处理分别平均增产2.26%~9.11%和3.51%~15.76%;2高粱品种均在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显著增产,2年平均增幅分别为9.11%和15.76%。[结论]PAC配施氮素全基施可作为一项防衰增产增效的栽培技术应用于吉林省中西部高粱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天门冬氨酸和脱乙酰甲壳素复配剂 全基施 高粱 抗氧化特性 产量
下载PDF
水稻BR受体突变株Fn189拔节期生长发育及碳代谢分析
20
作者 胡娅晴 李春情 +1 位作者 王冠 徐江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8-225,共8页
以水稻油菜素内酯(BR)受体BRI1编码基因(Os BRI1)的突变体Fn189及其野生型Tz65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BR对拔节期水稻生长发育及碳代谢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Fn189拔节期生长受到抑制,... 以水稻油菜素内酯(BR)受体BRI1编码基因(Os BRI1)的突变体Fn189及其野生型Tz65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BR对拔节期水稻生长发育及碳代谢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Fn189拔节期生长受到抑制,Fn189的株高、分蘖数分别降低了25.07%和15.82%。此外,Fn189拔节期叶片的Rubisco活性降低,叶片固定CO_(2)的能力减弱;在蔗糖―淀粉代谢中,与野生型相比,Fn189拔节期叶片的蔗糖磷酸合成酶、蔗糖合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可溶性淀粉合酶和颗粒结合型淀粉合酶活性降低,酸性转化酶活性增加,说明Fn189叶肉细胞内蔗糖和淀粉合成减弱,而蔗糖分解加速;结果显示Fn189叶片中蔗糖、可溶性糖、淀粉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显著降低,较野生型分别降低了23.76%、13.46%、9.02%和10.40%。最终,Fn189的产量较野生型降低了71.04%。综上,BR信号转导受阻不仅影响了拔节期水稻的生长发育,还通过影响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蔗糖和淀粉代谢,最终影响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油菜素内酯 突变体Fn189 拔节期 生长发育 碳代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