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天然免疫性研究进展及其对作物抗病育种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赵开军 李岩强 +1 位作者 王春连 高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35-942,共8页
植物定植在充满各种病原菌的环境中却能健康生长,显示其拥有一套免疫系统以应对病原物的侵染。最近,人们发现植物免疫系统至少包括2个层次:第一层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激发的免疫性(PTI),即植物通过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PRRs)对病... 植物定植在充满各种病原菌的环境中却能健康生长,显示其拥有一套免疫系统以应对病原物的侵染。最近,人们发现植物免疫系统至少包括2个层次:第一层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激发的免疫性(PTI),即植物通过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PRRs)对病原菌的PAMPs进行分子识别,从而启动植物的防卫反应;第二层为病原菌效应子激发的免疫性(ETI),即有些毒性强的病原菌通过产生效应子(effectors)来抑制PTI,从而突破植物的第一道防线,而植物又进化出新的分子受体(例如R基因编码的NBS-LRR蛋白质)以侦察病原菌效应子并启动第二道防卫反应。数亿年来,病原菌的侵染和植物的防卫交替进行,促进了病原菌和植物基因组的共进化。最新的研究还发现,黄单胞杆菌TAL effectors和寄主植物DNA的相互识别中,利用了精准的分子密码。TAL effector类蛋白识别植物靶基因的启动子序列,识别模式是2个氨基酸识别一个核苷酸。通过这种识别,TAL effector操控植物靶基因的表达,引起寄主植物的感病或抗病反应。上述抗病分子机制研究的突破,将对植物抗病育种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天然免疫 TAL效应子 植物-病原菌相互作用 分子识别密码 抗病育种
下载PDF
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2
作者 陶丽莉 殷桂香 叶兴国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13-718,共6页
小麦成熟胚转化体系的建立对促进小麦基因工程研究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小麦成熟胚具有取材方便、不受季节限制等优点,已成功应用于小麦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可望取代幼胚成为小麦遗传转化的方便受体。本文就目前小麦成熟... 小麦成熟胚转化体系的建立对促进小麦基因工程研究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小麦成熟胚具有取材方便、不受季节限制等优点,已成功应用于小麦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可望取代幼胚成为小麦遗传转化的方便受体。本文就目前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行了综述,目的是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小麦成熟胚再生体系和转化体系提供参考。目前国内外采用较多的小麦成熟胚培养方式主要有完整成熟胚培养、胚乳支撑成熟胚培养、成熟胚刮碎培养和成熟胚切割培养等。对培养基中激素种类、浓度配比的优化也进行了较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结果。利用基因枪轰击法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小麦成熟胚均成功获得了转基因植株,证明小麦成熟胚及其愈伤组织作为受体进行遗传转化研究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成熟胚 组织培养 遗传转化
下载PDF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EST标记及其在分子育种上的利用 被引量:50
3
作者 王春连 戚华雄 +4 位作者 潘海军 李进波 樊颖伦 章琦 赵开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996-2001,共6页
用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近等基因系CBB23与其感病轮回亲本JG30杂交,构建了包含2562个单株的F2作图群体。抗性鉴定表明,F2植株抗感分离比严格符合3∶1。根据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RGP的数据,筛选并合成12个EST标记的引物,进行亲本间多... 用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近等基因系CBB23与其感病轮回亲本JG30杂交,构建了包含2562个单株的F2作图群体。抗性鉴定表明,F2植株抗感分离比严格符合3∶1。根据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RGP的数据,筛选并合成12个EST标记的引物,进行亲本间多态性检测,找到2个在CBB23与JG30间有多态性的EST标记,C189和CP02662。用该标记对F2群体中的571个感病单株进行分子检测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EST标记位于Xa23基因的两侧,C189靠着丝粒一侧,与Xa23的遗传距离为0.8cM;CP02662靠端粒一侧,与Xa23的遗传距离为1.3cM。将C189成功用于水稻分子育种实践,标记辅助选择的正确率接近100%,已培育出3个将Xa23基因与高产、优质、抗褐飞虱等性状聚合的水稻恢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XA23 水稻白叶枯病 EST标记 分子育种 标记辅助选择 近等基因系 日本水稻 抗白叶枯病 EST
下载PDF
转Xa23基因水稻的白叶枯病抗性及其遗传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张小红 王春连 +4 位作者 李桂芬 张晓科 梁云涛 孙亮庆 赵开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679-1687,共9页
在分离克隆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研究中获得大量转基因水稻材料。为了系统研究转Xa23基因水稻的抗病稳定性和遗传模式,本文通过逐株进行抗白叶枯病接种鉴定、PCR和Southern blot分子检测,对一批转Xa23基因水稻植株进行了T0代到T2代的跟踪... 在分离克隆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研究中获得大量转基因水稻材料。为了系统研究转Xa23基因水稻的抗病稳定性和遗传模式,本文通过逐株进行抗白叶枯病接种鉴定、PCR和Southern blot分子检测,对一批转Xa23基因水稻植株进行了T0代到T2代的跟踪分析。结果表明,Xa23基因的整合和表达,使感病受体品种牡丹江8号获得抗病性。由于Xa23基因插入受体基因组的位点不同,同是单拷贝插入的转基因T0代抗病植株,其抗病程度有明显差异。T0代植株的抗病程度,可以准确、稳定地遗传到T1代和T2代。单拷贝转基因植株分离群体的抗感植株分离比接近3∶1,表明转Xa23基因遵循孟德尔单基因遗传模式。已获得2个纯合的单拷贝转基因抗病株系,它们的抗病程度稍有差别,将用于外源基因插入位置效应分析和杂交稻抗病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叶枯病 Xa23基因 转基因水稻
下载PDF
外源转入基因在小麦中的遗传规律及其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丁文静 魏亦勤 +2 位作者 叶兴国 杜丽璞 徐惠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55-960,共6页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外源基因GUS和nptⅡ导入了3个小麦基因型新春9号、Bobwhite和PM97034,经对自交后代连续3代进行PCR、组织化学染色及ELISA检测和筛选,获得了纯合稳定转基因株系。以3个受体亲本为对照,随机区组、重复3次设计,对纯合稳...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外源基因GUS和nptⅡ导入了3个小麦基因型新春9号、Bobwhite和PM97034,经对自交后代连续3代进行PCR、组织化学染色及ELISA检测和筛选,获得了纯合稳定转基因株系。以3个受体亲本为对照,随机区组、重复3次设计,对纯合稳定转基因株系进行了株高、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成熟期等农艺性状调查,研究外源转入基因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除株高和生育期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外,其他农艺性状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以新春9号转基因株系与新春9号(CK)杂交,对F1代和F2代植株进行PCR、组织化学染色和ELISA检测,分析外源转入基因在小麦遗传背景中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GUS基因和nptⅡ基因在F1代中表现完全显性,在F2代中呈现2.6∶1的分离比例,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纯合转基因株系 农艺性状 遗传分析
下载PDF
大麦和小麦抗病性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增艳 姚乌兰 +1 位作者 李宏涛 辛志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9-143,共5页
抗病性是大麦和小麦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状。本文介绍了大麦和小麦的抗病分子基础研究进展:从大麦和小麦分离出的抗病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具有相似性及独特性;从大麦中鉴定、分离出抗病基因介导、激活防御反应所必需的一些附加基因,并发现... 抗病性是大麦和小麦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状。本文介绍了大麦和小麦的抗病分子基础研究进展:从大麦和小麦分离出的抗病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具有相似性及独特性;从大麦中鉴定、分离出抗病基因介导、激活防御反应所必需的一些附加基因,并发现在双子叶植物与禾谷作物的抗病防御反应中一些信号传导基因具有保守性,有利于对大麦和小麦抗病信号传导途径的理解和同源基因的分离;从大麦和小麦中分离出病原诱导表达的一些防卫基因。本文讨论了利用已克隆的抗病基因结构保守性和比较基因组学进一步分离克隆大麦和小麦抗病基因的潜力与限制以及利用克隆的抗病基因进行生物工程育种的可能性与局限性;还提出了今后发展方向,即不仅将继续深入研究显性单基因的分子机制,还将揭示持久的多基因抗性和广谱的非寄主抗性的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小麦 抗病基因 防御信号 保守性
下载PDF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和利用现状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春连 刘丕庆 +4 位作者 傅强 Kshirod K J 梁云涛 粱云涛 赵开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19-124,129,共7页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一种单食性水稻害虫,根据其对水稻品种的危害,可分为生物型1、2、3、4等类型。它对亚洲各国水稻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实践证明,利用抗虫品种是防治稻褐飞虱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文综述了稻褐飞虱的生...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一种单食性水稻害虫,根据其对水稻品种的危害,可分为生物型1、2、3、4等类型。它对亚洲各国水稻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实践证明,利用抗虫品种是防治稻褐飞虱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文综述了稻褐飞虱的生物学特征和分布、生物类型,着重介绍抗稻褐飞虱基因的研究和利用现状,并对今后开展抗稻褐飞虱基因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褐飞虱 抗稻褐飞虱基因
下载PDF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植物与病毒蛋白相互作用的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黄大辉 张增艳 辛志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77-483,共7页
在长期进化中,植物形成了抵御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染的精细防御系统。在病毒侵染、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其编码的一些蛋白,如外壳蛋白、运动蛋白、复制酶类等能够与植物基因编码的蛋白发生相互作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是体外研究蛋白质间相互... 在长期进化中,植物形成了抵御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染的精细防御系统。在病毒侵染、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其编码的一些蛋白,如外壳蛋白、运动蛋白、复制酶类等能够与植物基因编码的蛋白发生相互作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是体外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有利工具,不但可以用于研究已知蛋白质的互作,还可以发现新蛋白,揭示特定蛋白互作网络与作用机制,在植物蛋白与病毒蛋白互作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利用。本文主要综述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植物与病毒蛋白相互作用的国内外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 植物 病毒
下载PDF
利用水稻悬浮细胞系检测白叶枯菌致病菌株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孙亮庆 王春连 +2 位作者 冯斗 徐安毕 赵开军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4-27,共4页
水稻与白叶枯菌互作是研究植物-病原细菌互作的模式系统之一。为了在实验室从白叶枯菌P6突变体库中检测出能够克服Xa23基因抗性的致病菌株,本试验建立了携带Xa23基因水稻品种中野1号的悬浮细胞系,系统研究了悬浮细胞系与白叶枯菌P6及其... 水稻与白叶枯菌互作是研究植物-病原细菌互作的模式系统之一。为了在实验室从白叶枯菌P6突变体库中检测出能够克服Xa23基因抗性的致病菌株,本试验建立了携带Xa23基因水稻品种中野1号的悬浮细胞系,系统研究了悬浮细胞系与白叶枯菌P6及其突变体致病菌株的互作,结果发现中野1号悬浮细胞系与致病菌株互作中存在强烈的过敏性反应(HR),互作细胞系经溴酚蓝染色后,其抽提液的颜色和OD595值可以作为鉴别致病菌株与非致病菌株的指标,从而成功建立了利用水稻悬浮细胞系检测P6致病突变体的实验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 悬浮细胞系 突变体 白叶枯菌(Xoo)
下载PDF
新模式植物短柄草模式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0
作者 叶兴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19-925,共7页
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温带地区的禾本科植物,基因组小、染色体少、DNA重复序列少、植株较矮、生育期短、种子数量多,与小麦族植物一样具有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且不需要严格的生长条件和栽培措施,是小麦... 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温带地区的禾本科植物,基因组小、染色体少、DNA重复序列少、植株较矮、生育期短、种子数量多,与小麦族植物一样具有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且不需要严格的生长条件和栽培措施,是小麦等早熟禾谷类理想的模式植物。近几年来,国际上对短柄草开展了较多研究,而国内对短柄草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综述了短柄草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今后的研究和应用趋势进行了简要展望,以促进国内对短柄草模式特性,以及小麦等植物结构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柄草 模式植物 基因组 分子标记 组织培养 遗传转化
下载PDF
萍乡核不育水稻的新恢复系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坚 杨晓杰 +3 位作者 裴庆利 王春连 刘丕庆 赵开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2-558,共7页
在构建萍乡核不育水稻显性核不育基因定位群体时,我们意外发现一些前人报道的保持系表现出恢复性,为此本试验对这几个品系与萍乡核不育水稻杂交后代育性分离做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萍乡核不育水稻不育单株与可育单株杂交F1代的不育... 在构建萍乡核不育水稻显性核不育基因定位群体时,我们意外发现一些前人报道的保持系表现出恢复性,为此本试验对这几个品系与萍乡核不育水稻杂交后代育性分离做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萍乡核不育水稻不育单株与可育单株杂交F1代的不育株与可育株按1:1分离,高温自交后代不育株与可育株按3:1分离。萍乡核不育水稻不育单株分别与桂99、特青和9311BB23杂交,它们的F1代均可育,表现恢复性。由F1代产生的F1:2家系中出现全可育群体和育性分离群体的比例为1:1。其中育性分离群体中不育株与可育株按3:13进行分离。从育性分离的F1:2家系中的可育株自交产生的F2:3家系出现全可育群体和育性分离群体的比例为7:6。这些分离规律表明,桂99、特青和9311BB23具有恢复基因,并对萍乡核不育水稻的显性核不育基因表现出显性上位作用,能抑制显性不育基因的表达,从而使不育性转变为可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萍乡核不育水稻 恢复系 显性上位作用
下载PDF
黄单胞杆菌Ⅲ型效应子研究进展
12
作者 车晋英 李岩强 +1 位作者 王春连 赵开军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39-45,共7页
许多黄单胞杆菌通过Ⅲ型分泌系统将效应子注入到寄主细胞中,引起寄主的免疫反应或感病。最近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关于Ⅲ型效应子作为致病因子或激发子同寄主互作的实验数据。笔者综述了黄单胞杆菌Ⅲ型效应子的分类及avrbs3、AvrRxv/YopJ... 许多黄单胞杆菌通过Ⅲ型分泌系统将效应子注入到寄主细胞中,引起寄主的免疫反应或感病。最近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关于Ⅲ型效应子作为致病因子或激发子同寄主互作的实验数据。笔者综述了黄单胞杆菌Ⅲ型效应子的分类及avrbs3、AvrRxv/YopJ、XopN、XopD家族的主要功能,重点介绍了Ⅲ型效应子的酶活性功能在同寄主互作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如XopD的SUMO化作用;AvrBs3家族效应子在调节寄主基因转录方面的作用;XopN抑制PAMP介导的植物免疫反应的功能等。论文还对一些研究深入的Ⅲ型效应子及其与寄主的互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评述,讨论Ⅲ型效应子的研究对于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的影响及重要意义,并对Ⅲ型效应子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型效应子 黄单胞杆菌 AvrBs3 XopD XopN
下载PDF
不同生态环境下玉米产量性状QTL分析 被引量:48
13
作者 兰进好 李新海 +2 位作者 高树仁 张宝石 张世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53-1259,共7页
以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黄早四和Mo17为亲本得到的191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衍生的184个F2:3家系作为性状评价群体,分析了单株穗数、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株籽粒产量在北京和新疆2个生态环境下的表现和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 以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黄早四和Mo17为亲本得到的191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衍生的184个F2:3家系作为性状评价群体,分析了单株穗数、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株籽粒产量在北京和新疆2个生态环境下的表现和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定位结果。QTL检测结果表明,2个环境共检测出47个QTL,分布于除第10染色体以外的9条染色体,其中与单株穗数相关的QTL共10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2.3%~25.6%;与穗行数相关的QTL共13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4.6%~23.2%;与行粒数相关的QTL有9个,解释的表型变异为5.4%~13.7%;与百粒重相关的们1达10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4.9%~13.3%;与单株籽粒产量相关的QTL有5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6.1%~35.8%。大部分产量QTL只在单一环境下被检测到,说明产量相关QTL与环境之间存在明显的互作。表型相关显著的产量性状,它们的QTL容易在相同或相邻标记区间检测到。研究还发现了若干个QTL富集区域,可能是发掘通用QTL的候选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性状 环境 数量性状位点
下载PDF
水稻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CBB30的培育及Xa30(t)的初步定位 被引量:53
14
作者 金旭炜 王春连 +4 位作者 杨清 江祺祥 樊颖伦 刘古春 赵开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94-1100,共7页
【目的】将普通野生稻资源Y238所携有的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30(t)导入栽培稻JG30,培育近等基因系,进行分子标记定位,以便应用于育种实践。【方法】以感病籼稻品种JG30为轮回亲本,Y238为供体进行杂交、回交、自交培育近等基因系;以JG30/Y... 【目的】将普通野生稻资源Y238所携有的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30(t)导入栽培稻JG30,培育近等基因系,进行分子标记定位,以便应用于育种实践。【方法】以感病籼稻品种JG30为轮回亲本,Y238为供体进行杂交、回交、自交培育近等基因系;以JG30/Y238的一个BC6F2代群体为定位群体,利用分离集团分析法(BSA),借助SSR、EST、STS等分子标记对Xa30(t)进行分子标记定位。【结果】成功培育了携有Xa30(t)基因的水稻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CBB30。从343个分子标记中筛选出4个能揭示抗感多态性的标记RM1341、V88、C189及03STS,用该4个标记对BC6F2代群体303个单株进行分子检测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上述4个标记均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长臂,与Xa30(t)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1.4cM、11.4cM、4.4cM及2.0cM,且它们位于Xa30(t)基因的同一侧。【结论】通过构建近等基因系及分子标记检测找到4个与Xa30(t)基因连锁的标记RM1341、V88、C189及03STS,将Xa30(t)基因定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长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 Xa30(t) 近等基因系 分子标记定位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水稻抗病虫基因聚合上的应用 被引量:25
15
作者 裴庆利 王春连 +2 位作者 刘丕庆 王坚 赵开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的主要病虫害。实践证明,培育抗病虫品种是控制水稻病虫害最经济和有效的途径。总结了目前已报道和定位的抗病虫基因的研究和利用情况,指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不同类型抗病虫基... 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的主要病虫害。实践证明,培育抗病虫品种是控制水稻病虫害最经济和有效的途径。总结了目前已报道和定位的抗病虫基因的研究和利用情况,指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不同类型抗病虫基因到同一品种,可以提高品种抗性、拓宽抗谱,是水稻抗病虫品种培育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病性 抗虫性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基因聚合 育种
下载PDF
水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32(t)的鉴定和初步定位 被引量:41
16
作者 郑崇珂 王春连 +2 位作者 于元杰 梁云涛 赵开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73-1180,共8页
通过多菌系接种鉴定及抗谱分析,并与目前国际上已知抗白叶枯病基因比较,证明在水稻抗源C4064中含有一个新的抗白叶枯病基因,暂命名为Xa32(t)。应用分离集团分析法(BSA),借助SSR和EST等分子标记,对该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通过对F2分... 通过多菌系接种鉴定及抗谱分析,并与目前国际上已知抗白叶枯病基因比较,证明在水稻抗源C4064中含有一个新的抗白叶枯病基因,暂命名为Xa32(t)。应用分离集团分析法(BSA),借助SSR和EST等分子标记,对该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通过对F2分离群体及F3家系单株进行遗传连锁性检测,发现6个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的分子标记RM27256、RM27274、RM2064、ZCK24、RM6293和RM5926与Xa32(t)基因连锁。它们与Xa32(t)基因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1、1.0、1.0、0.5、1.5和2.6cM。其中标记RM6293和RM5926位于染色体近端粒一侧,其他4个标记RM27256、RM27274、RM2064和ZCK24位于基因的另一侧。将Xa32(t)定位在水稻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2.0cM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 抗谱分析 Xa32(t) 分子标记定位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Xa23基因培育杂交稻抗白叶枯病恢复系 被引量:43
17
作者 李进波 王春连 +5 位作者 夏明元 赵开军 戚华雄 万丙良 查中萍 卢兴桂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23-1429,共7页
水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23抗谱广、抗性强,被定位在第11染色体上。以携带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抗病品系CBB23为抗源,以优良杂交稻亲本9311和1826为受体材料,采用杂交和复交,在分离群体中利用与Xa23紧密连锁的EST标记C189进行分子标记辅... 水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23抗谱广、抗性强,被定位在第11染色体上。以携带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抗病品系CBB23为抗源,以优良杂交稻亲本9311和1826为受体材料,采用杂交和复交,在分离群体中利用与Xa23紧密连锁的EST标记C189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通过苗期分子标记检测和成株期农艺性状选择,获得160份目标基因纯合且农艺性状稳定的株系。使用鉴别菌系P6,采用人工剪叶接种法,在苗期和孕穗期对21份重点株系进行了抗性鉴定,所有株系在苗期和孕穗期都表现抗病。同时对3个不育系与其中5个株系配制的15个杂交组合进行了抗性鉴定,所有组合在苗期表现抗或中抗,在孕穗期表现抗。对其中6个杂交组合进行了品比试验,2个组合产量略低于对照两优培九,其余4个组合的产量均高于两优培九,用于测配的3个株系C6201、C6271和C6351有望作为杂交稻恢复系在生产中应用。研究表明在育种进程中利用与Xa23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C189开展抗白叶枯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白叶枯病
下载PDF
玉米抗丝黑穗病QTL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石红良 姜艳喜 +3 位作者 王振华 李新海 李明顺 张世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449-1454,共6页
以Mo17(抗)×黄早四(感)的F2分离群体(191个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含有84个SSR位点和48个AFLP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全长1542.9cM,平均图距11.7cM。在吉林省公主岭和黑龙江省哈尔滨2个地点,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对184个相应... 以Mo17(抗)×黄早四(感)的F2分离群体(191个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含有84个SSR位点和48个AFLP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全长1542.9cM,平均图距11.7cM。在吉林省公主岭和黑龙江省哈尔滨2个地点,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对184个相应的F3家系(缺失7个)进行抗病鉴定。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抗丝黑穗病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在吉林公主岭地区检测到5个QTL,分别位于第1、2、3、8、9染色体上,解释的表型方差为10.0%。16.3%。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也检测到5个QTL,分别位于第1、2、3、4、7染色体上,解释的表型方差为4.6%。13.4%。比较分析发现,两地一致在第2、3染色体上各检测到1个QTL,其中第2染色体上的表现为超显性效应,第3染色体上的表现为加性效应。研究结果为玉米抗丝黑穗病种质改良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丝黑穗病 抗性遗传 数量性状位点 分子标记
下载PDF
水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的初步定位 被引量:30
19
作者 苗丽丽 王春连 +5 位作者 郑崇珂 车晋英 高英 温义昌 李贵全 赵开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3051-3058,共8页
【目的】通过与目前国际上已报道的抗白叶枯病基因进行分析比较,推测水稻抗源C4059含有1个新的抗白叶枯病基因,暂命名为Xa36(t)。将水稻抗源C4059的白叶枯病抗性转育到IR24遗传背景下,培育近等基因系并借助分子标记将其抗白叶枯病基因... 【目的】通过与目前国际上已报道的抗白叶枯病基因进行分析比较,推测水稻抗源C4059含有1个新的抗白叶枯病基因,暂命名为Xa36(t)。将水稻抗源C4059的白叶枯病抗性转育到IR24遗传背景下,培育近等基因系并借助分子标记将其抗白叶枯病基因进行定位。【方法】以IR24/C4059的1个F3分离群体为材料,采用分离集团分析法,借助SSR、EST标记对Xa36(t)进行分子标记定位。【结果】找到13个与Xa36(t)连锁的标记,最近的4个标记RM2136、RM7443、RM1233和RM224与目标基因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2、3.8、1.9和1.3cM。其中标记RM2136和RM7443位于染色体近端粒一侧,标记RM1233和RM224位于目标基因的另一侧。【结论】通过分子标记检测,将基因Xa36(t)定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 Xa36(t) 基因定位
下载PDF
玉米种子休眠性的QTL定位 被引量:10
20
作者 兰海 李新海 +6 位作者 王凤格 高世斌 曹墨菊 唐祈林 潘光堂 赵久然 荣廷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74-1478,共5页
选用两个种子休眠性差异较大的普通蓝米自交系R08与A318组配的F2群体共331个单株,构建了包含137个SSH标记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2076.7cM,乎均图距15.2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F2:3家系种子休眠性数据进行分析,共... 选用两个种子休眠性差异较大的普通蓝米自交系R08与A318组配的F2群体共331个单株,构建了包含137个SSH标记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2076.7cM,乎均图距15.2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F2:3家系种子休眠性数据进行分析,共检测到7个QTL,分别位于玉米第1、3、5和10染色体上。7个QTL的贡献率在2.45%~26.09%之间,在第1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主效QTL,其贡献率为26.09%,基因作用方式为超显性,其余6个QTL的作用方式均为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子休眠性 QTL定位 遗传图谱 SS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