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析及抗病种质资源筛选 被引量:22
1
作者 李祥晓 王倩 +4 位作者 罗生香 何云霞 朱苓华 周永力 黎志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192-2197,共6页
采用7个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177个来自黑龙江省的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7个无毒基因在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均有分布,但出现频率不同,其中频率最高的为ACE1,达到61.6%,最低的为Avr1-co39,只有31.6%;来源于不同... 采用7个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177个来自黑龙江省的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7个无毒基因在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均有分布,但出现频率不同,其中频率最高的为ACE1,达到61.6%,最低的为Avr1-co39,只有31.6%;来源于不同水稻品种的菌株无毒基因组成不同。采用国际水稻研究所20个已知抗性基因的单基因系对48个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进行毒力分析,与PCR检测无毒基因结果一致。同时,对20个抗病单基因系采用多菌株人工接种发现Pi-9在黑龙江6个地区对稻瘟病菌的抗谱为80%~100%,在育种中具有较高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无毒基因 毒力频率 抗病性
下载PDF
大豆种子颜色遗传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邱红梅 陈亮 +8 位作者 侯云龙 王新风 陈健 马晓萍 崔正果 张玲 胡金海 王跃强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299-2313,共15页
大豆种子颜色是重要的形态标记和进化性状,在驯化过程中种皮从黑色逐渐演变成黄、绿、褐及双色,子叶从绿色进化出黄色。深色种子中含有较多的天然色素——花色素,具有药用和营养价值。因此,种子颜色的遗传调控机制研究对进化理论和实际... 大豆种子颜色是重要的形态标记和进化性状,在驯化过程中种皮从黑色逐渐演变成黄、绿、褐及双色,子叶从绿色进化出黄色。深色种子中含有较多的天然色素——花色素,具有药用和营养价值。因此,种子颜色的遗传调控机制研究对进化理论和实际应用均具有重要意义。种子中色素含量及组分构成导致多样的种皮颜色,其分子调控机制复杂。本文主要阐述了控制大豆种子颜色的遗传位点、相关基因与调控机制、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三方面的研究进展。具体介绍了9个经典遗传位点I、R、T、O、W1、K1、G、D1、D2和相关分子标记,以及位点间的相互作用;23个调控种子颜色的相关基因,与部分基因等位变异的调控机制;相关基因参与的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和主要代谢产物的生理功能。通过综述归纳了大豆种皮、种脐、子叶颜色的遗传调控研究进展,利用遗传位点、基因、等位基因调控机制及类黄酮代谢途径绘制出调控网路,以期为种子外观品质及花色苷组分遗传改良等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子颜色 遗传调控 相关基因 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
下载PDF
国家种质库保存国外大豆种质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刘章雄 常汝镇 邱丽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8-72,共5页
为促进国外引进种质的有效利用,对国家长期库中引进的2156份国外大豆种质的来源、主要农艺性状、蛋白质及脂肪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国家长期库现存的引进大豆种质主要来自美国等国家,多表现为生育期较长、紫花、棕毛、无限结荚习... 为促进国外引进种质的有效利用,对国家长期库中引进的2156份国外大豆种质的来源、主要农艺性状、蛋白质及脂肪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国家长期库现存的引进大豆种质主要来自美国等国家,多表现为生育期较长、紫花、棕毛、无限结荚习性、种皮黄、多深色脐、百粒重中等,蛋白质含量多介于40.01%~45.00%之间,油分含量多介于18.01%~22.0%之间;株高的变异系数最高,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的变异系数较低;7个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平均值低于国内微核心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外大豆 种质 遗传多样性 引种
下载PDF
大豆巢式关联作图(NAM)群体构建及花色和种皮色遗传分析
4
作者 宋健 熊亚俊 +21 位作者 陈伊洁 徐瑞新 刘康林 郭庆元 洪慧龙 高华伟 谷勇哲 张丽娟 郭勇 阎哲 刘章雄 关荣霞 李英慧 王晓波 郭兵福 孙如建 闫龙 王好让 姬月梅 常汝镇 王俊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575,共20页
巢式关联作图(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NAM)群体在作物学遗传与育种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在前期大豆种质资源评价基础上,利用35份不同地区来源的代表性种质与中豆41(公共母本)杂交,构建了一套大豆NAM群体。PCA和聚类分析发... 巢式关联作图(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NAM)群体在作物学遗传与育种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在前期大豆种质资源评价基础上,利用35份不同地区来源的代表性种质与中豆41(公共母本)杂交,构建了一套大豆NAM群体。PCA和聚类分析发现,不同亲本组合的RIL群体基本聚在一起,显示出清晰的遗传结构。利用该NAM群体亲本间花色和种皮色具有显著差异的RIL群体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到1个主要位点qFC13-1与花色显著关联,该位点与W1位点重合;定位到12个位点与种皮色显著相关,其中9个位点为3种以上方法共定位,3个位点为2种方法共定位,包括4个已知位点和8个新位点。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NAM群体适于进行大豆相关性状遗传分析,为大豆复杂性状的遗传解析和育种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NAM群体 花色 种皮色 遗传分析
下载PDF
聚合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抗性基因的三系恢复系改良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17
5
作者 楼珏 杨文清 +6 位作者 李仲惺 罗天宽 谢永楚 郑国楚 岳高红 徐建龙 卢华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42,共12页
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轮回选择和田间鉴定的方法,将三黄占2号的抗稻瘟病基因Pi-GD-1(t)和Pi-GD-2(t)(分别简称G1和G2)、CBB23中的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简称X)和IR65482-7-216-1-2-B(简称IR65482)的抗褐飞虱基因Bph18(t)(简称B)导入温恢845、... 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轮回选择和田间鉴定的方法,将三黄占2号的抗稻瘟病基因Pi-GD-1(t)和Pi-GD-2(t)(分别简称G1和G2)、CBB23中的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简称X)和IR65482-7-216-1-2-B(简称IR65482)的抗褐飞虱基因Bph18(t)(简称B)导入温恢845、温恢117和温恢143等3个中籼恢复系,获得了8个兼抗稻瘟病和褐飞虱聚合系,温恢845-G1-G2-B-4、温恢845-G1-G2-B-5、温恢117-G1-G2-X-B-3、温恢143-G1-G2-B-3、温恢143-G2-X-B-9、温恢143-G2-X-B-10、温恢143-G1-G2-B-11和温恢143-G1-G2-B-37。这些聚合系及其与不育系五丰A的测交种,对稻瘟病和褐飞虱的抗性水平接近或略低于稻瘟病抗性亲本三黄占2号和稻飞虱抗性亲本IR65482。部分改良恢复系如温恢117-G1-G2-X-B-3、温恢143-G2-X-B-9和温恢143-G2-X-B-10及其测交种对白叶枯病表现为抗病或中抗。改良恢复系及其测交种在正常条件下的农艺性状与原始恢复系及其测交种相仿或更优,具有生产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Xa23在不同恢复系背景下抗性表达完全,而Pi-GD-1(t)、Pi-GD-2(t)和Bph18(t)对稻瘟病和褐飞虱抗性的改良效果与恢复系的遗传背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恢复系 稻瘟病 白叶枯病 褐飞虱 抗性改良 标记辅助选择
下载PDF
低磷胁迫下大豆苗期根系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6
作者 孙畅 刘美玲 +7 位作者 刘子君 杨光 梁腾月 周宣汝 赵悦如 张洛桐 谷勇哲 敖雪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3-676,共14页
大豆是喜磷作物,缺磷会导致大豆减产甚至无法正常生长。大豆根系性状是鉴定大豆耐低磷性的重要指标,因此,挖掘调控大豆低磷胁迫功能的相关基因对提高大豆低磷耐受性和大豆育种尤为关键。利用206份大豆种质资源,在低磷和常磷处理下对大... 大豆是喜磷作物,缺磷会导致大豆减产甚至无法正常生长。大豆根系性状是鉴定大豆耐低磷性的重要指标,因此,挖掘调控大豆低磷胁迫功能的相关基因对提高大豆低磷耐受性和大豆育种尤为关键。利用206份大豆种质资源,在低磷和常磷处理下对大豆根系形态性状进行表型鉴定,以低磷处理下根重、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和相对根重、相对总根长、相对根总表面积、相对根总体积作为耐低磷性状鉴定指标,基于93 436个SNP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筛选显著关联的SNPs位点并挖掘候选基因。结果表明:不同大豆种质的耐低磷性差异明显,低磷处理下的根重、总根长、根总体积和根总表面积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4~0.75 g、700.95~4 300.12 cm、0.96~8.56 cm3和91.54~614.58 cm2,相对根重、相对总根长、相对根总体积和相对根总表面积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34~2.07,0.49~1.78,0.52~1.96,0.4~1.67。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鉴定出49个与大豆耐低磷性显著相关的SNP位点,其中与低磷处理下根重、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相关的SNP位点共有10个,与相对根重、相对根长、相对根总表面积和相对根总体积相关的SNP位点共有39个。通过单倍型分析与LD block分析得到候选基因2个,分别是在根中特异性表达为编码磷酸泛乙炔基转移酶相关的基因和α-葡聚糖磷酸化酶。qRT-PCR结果显示,低磷处理后GmYB1和GmYB3的表达量在耐低磷品种中显著高于低磷敏感品种。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大豆耐低磷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及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低磷胁迫 根系性状 SNP GWAS 候选基因
下载PDF
利用回交导入系群体发掘水稻种质资源中的有利耐盐QTL 被引量:47
7
作者 孙勇 藏金萍 +4 位作者 王韵 朱苓华 Fotokian Mohammadhosein 徐建龙 黎志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611-1617,共7页
以中等感盐籼稻IR64与粳稻Tarom Molaii培育的85个BC2F8回交导入系为材料,定位苗期在140mmolL-1NaCl胁迫下影响叶片盐害级别、幼苗存活天数、地上部和根部的K+、Na+浓度等6个耐盐相关性状的QTL。幼苗存活天数与地上部Na+浓度呈极显著负... 以中等感盐籼稻IR64与粳稻Tarom Molaii培育的85个BC2F8回交导入系为材料,定位苗期在140mmolL-1NaCl胁迫下影响叶片盐害级别、幼苗存活天数、地上部和根部的K+、Na+浓度等6个耐盐相关性状的QTL。幼苗存活天数与地上部Na+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地上部K+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根部K+、Na+浓度无关,表明叶片盐害是由于地上部Na+积累过多造成的。根部K+浓度与Na+浓度高度正相关,但与地上部的K+、Na+浓度均无关,表明根对K+、Na+的离子吸收与向地上部运输存在不同的机制。检测到影响6个耐盐相关性状的23个QTL,包括影响叶片盐害级别的5个、幼苗存活天数的6个、地上部K+浓度的4个、地上部Na+浓度的4个、根部K+浓度的1个和根部Na+浓度的3个。影响地上部K+、Na+浓度与影响根部K+、Na+浓度的QTL分布在不同基因组区域,进一步表明根和茎对K+、Na+的吸收存在不同的遗传机制。通过比较图谱,发现影响耐盐相关性状的23个QTL中有12个(占52.2%)与以往不同群体中影响耐盐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在同一或相邻的染色体区域。其中在第2染色体RM240~RM112区间检测到1个影响地上部所有4个耐盐相关性状的主效QUL,其增加耐盐性的有利基因来自供体Tarom Molaii,适宜用作标记辅助选择耐盐性的遗传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盐性 回交导入系 基因发掘
下载PDF
水稻抗纹枯病QTL表达的遗传背景及环境效应 被引量:22
8
作者 谢学文 许美容 +5 位作者 藏金萍 孙勇 朱苓华 徐建龙 周永力 黎志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885-1893,共9页
利用水稻纹枯病菌强致病菌系RH-9人工接种Lemont导入到特青背景的213个近等基因导入系(TQ-ILs)群体和特青导入到Lemont背景的195个近等基因导入系(LT-ILs)群体,定位和分析了水稻抗纹枯病数量性状座位(QTL)及其表达的环境与遗传背景效应... 利用水稻纹枯病菌强致病菌系RH-9人工接种Lemont导入到特青背景的213个近等基因导入系(TQ-ILs)群体和特青导入到Lemont背景的195个近等基因导入系(LT-ILs)群体,定位和分析了水稻抗纹枯病数量性状座位(QTL)及其表达的环境与遗传背景效应。亲本Lemont对RH-9表现为高度感病,特青表现为中等抗病。人工接种后TQ-ILs群体的相对病斑高度(病斑高度与株高比)呈连续正态分布,LT-IL群体则明显偏向感病亲本Lemont。在不同年份和遗传背景下检测到影响纹枯病相对病斑高度的主效QTL10个和互作QTL13个,其中2006年在TQ-IL群体定位到的6个主效QTL在2007年均得到验证,表明这些QTL具有较好年度间的重复性。QSh4是唯一在双向导入系背景下表达的QTL,该位点特青等位基因降低相对病斑高度,提高抗性水平。在TQ-ILs群体中定位到位于第10染色体RM216~RM311区间的QSb10a与在LT-IL群体中定位到的位于相邻区间RM222~RM216的QSb10b的基因作用方向不同,推断这两个QTL存在紧密连锁关系。绝大多数在TQ-IL群体中表达的主效及互作QTL在LT-ILs群体中不表达,表明水稻抗纹枯病QTL具有明显的遗传背景效应。通过比较作图,本研究定位到的其中8个QTL在以往不同群体中同样被检测到,这些主效QTL对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培育水稻抗纹枯病育种可能具有应用价值。指出标记辅助选择在不同遗传背景中能稳定表达的QTL或通过聚合不同抗病QTL是进一步提高水稻纹枯病抗性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数量性状座位(QTL) 遗传背景效应 回交导入系
下载PDF
国家大豆区域试验品种(系)SSR位点纯合度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关荣霞 方宏亮 +2 位作者 何艳琴 常汝镇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60-1765,共6页
利用30对SSR引物,检测2005—2009年参加国家区域试验的1068份大豆品种(系)的位点纯合度。每年区试品种(系)的平均纯合度为94.9%~97.6%,纯合度高于85%和90%的品种(系)所占比例分别为95.0%和91.4%,纯合度低于85%的品种(系)有42份... 利用30对SSR引物,检测2005—2009年参加国家区域试验的1068份大豆品种(系)的位点纯合度。每年区试品种(系)的平均纯合度为94.9%~97.6%,纯合度高于85%和90%的品种(系)所占比例分别为95.0%和91.4%,纯合度低于85%的品种(系)有42份(占3.93%),主要为北方春大豆和黄淮夏大豆。位点纯合度低于85%的参试品种(系)的产量分析结果表明,只有11份品种(系)比对照增产5%以上,20份比对照减产0.04%~13.08%;与纯合度为100%的品种(系)比较发现,位点纯合度较低的品种(系)在区试中产量也较低。建议国家区试品种(系)纯合度标准不低于90%,以保证审定品种的特征特性,为大豆新品种的持续推广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试验 大豆 SSR位点 纯合度
下载PDF
水稻空间搭载与地面γ辐照诱变效应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魏力军 王俊敏 +5 位作者 杨谦 骆荣挺 张铭铣 鲍根良 徐建龙 孙野青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306-1312,共7页
【目的】了解空间环境诱变对水稻当代生长促进和生长抑制及M2代株高和抽穗期的诱变效应。【方法】从辐射敏感的粳稻品种Lemont与钝感的籼稻品种特青的重组自交系后代选择空间搭载处理当代效应不同的两组株系,比较其后代株高和抽穗期的... 【目的】了解空间环境诱变对水稻当代生长促进和生长抑制及M2代株高和抽穗期的诱变效应。【方法】从辐射敏感的粳稻品种Lemont与钝感的籼稻品种特青的重组自交系后代选择空间搭载处理当代效应不同的两组株系,比较其后代株高和抽穗期的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结果】空间搭载导致“促进组”苗高平均比对照增高34.9%,“抑制组”比对照降低39.1%,两组的结实率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异。两组株系M2代均出现株高和抽穗期突变,但“促进组”出现高秆、矮秆、早熟和迟熟的平均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都显著低于“抑制组”。地面γ辐照诱发两组材料的当代平均生理损伤无显著差异,诱发M2代抽穗期的突变频率与诱变效率是“抑制组”高于“促进组”,诱发高、矮秆的突变频率在两组间各有高低,但高、矮秆的诱变效率则是“促进组”高于“抑制组”。空间搭载诱发株高和抽穗期的突变频率均明显低于地面γ辐照处理,但多数性状的诱变效率则高于γ辐照。【结论】空间环境诱发水稻当代出现幼苗生长促进和抑制两种效应,M2代抑制组的株高和抽穗期的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均明显高于促进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空间环境诱变 诱变效应 生理损伤 诱变育种
下载PDF
用基因枪法获得转异天南星基因aha抗蚜虫小麦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彦 喻修道 +1 位作者 唐克轩 夏兰琴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38-1543,共6页
凝集素是一类具有特异糖结合活性的蛋白,对蚜虫等害虫有很强的抗杀作用。利用异天南星凝集素基因aha(Arisaema heterophyllum agglutinin)以及水稻Rubisco小亚基启动子,构建了aha基因植物绿色组织特异性表达载体,并采用基因枪转化方法,... 凝集素是一类具有特异糖结合活性的蛋白,对蚜虫等害虫有很强的抗杀作用。利用异天南星凝集素基因aha(Arisaema heterophyllum agglutinin)以及水稻Rubisco小亚基启动子,构建了aha基因植物绿色组织特异性表达载体,并采用基因枪转化方法,与携带bar基因的pAHC20载体共转化到小麦品种科农199中。经过愈伤诱导、再生和筛选以及PCR鉴定,获得aha转基因植株42株,平均转化效率为2.41%。对转aha基因植株后代PCR鉴定表明,T1代转基因植株的分离比例基本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利用室内多目标综合判别法评定抗蚜虫特性,8个T1代转基因株系中有高抗材料1份,低抗材料3份,占参试比例44.4%。本研究为获得抗蚜虫转基因小麦新材料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植物凝集素 Rubisco小亚基启动子 基因枪转化 共转化 抗虫性
下载PDF
基于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候选基因rhg1的InDel标记开发与鉴定 被引量:22
12
作者 南海洋 李英慧 +1 位作者 常汝镇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236-1243,共8页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严重危害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根据抗病候选基因开发标记可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病材料提供标记资源。本研究通过对大豆胞囊线虫抗性候选基因rhg1的序列比对分析,发现4个插入/删除位点,针对其中3个多碱基插入/缺失...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严重危害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根据抗病候选基因开发标记可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病材料提供标记资源。本研究通过对大豆胞囊线虫抗性候选基因rhg1的序列比对分析,发现4个插入/删除位点,针对其中3个多碱基插入/缺失位点开发了InDel标记。应用开发的3个InDel标记对33份栽培大豆进行基因型鉴定,共检测到等位变异11个,平均每个位点3.67个。其中rhg1-I1位点有等位变异5个,rhg1-I2位点有等位变异2个;rhg1-I4位点有等位变异4个。各等位变异发生频率范围为0.8%~77.3%。InDel标记与大豆胞囊线虫抗性间的关联分析表明,rhg1-I4为抗性相关标记,对抗病资源的检出效率为88.2%,对感病资源的检出效率为100%。该标记的288bp等位变异和294bp等位变异为抗病相关等位变异,269bp等位变异和272bp等位变异为感病相关等位变异。此标记与常用于标记辅助选择的Satt309配合鉴定可以提高SCN抗病资源的检测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胞囊线虫病 INDEL标记
下载PDF
3个中籼稻骨干恢复系对稻瘟病和褐飞虱抗性改良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凯 张强 +5 位作者 潘晓飚 李美 孟丽君 徐正进 徐建龙 黎志康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69-1080,共12页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抗性基因选择和针对轮回亲本表型严格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将三黄占2号的抗稻瘟病主基因Pi-GD-1(t)、Pi-GD-2(t)、Pi-GD-3(t)和主效QTL GLP8-6(t)(分别简称G1、G2、G3和G8)及IR65482-7-216-1-2-B(简称为IR65482)的抗褐飞...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抗性基因选择和针对轮回亲本表型严格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将三黄占2号的抗稻瘟病主基因Pi-GD-1(t)、Pi-GD-2(t)、Pi-GD-3(t)和主效QTL GLP8-6(t)(分别简称G1、G2、G3和G8)及IR65482-7-216-1-2-B(简称为IR65482)的抗褐飞虱基因Bph18(t)导入到明恢86、蜀恢527和浙恢7954等3个骨干中籼恢复系,获得带有不同抗瘟基因组合的改良恢复系明恢86-G2、明恢86-G1-G2、蜀恢527-G1-G2、蜀恢527-G2、浙恢7954-G1-G2、浙恢7954-G1-G2-G8和携有抗褐飞虱Bph18(t)基因的蜀恢527-Bph18(t);从3个恢复系与不同抗源杂交F1的复交后代中选育出带有抗稻瘟病和兼抗稻瘟病、稻飞虱的双基因或多基因聚合系浙蜀-G2-G8、明浙-G2-G8、明浙-G1-G2-G8、浙恢7954-G1-G8(t)-Bph18(t)和明浙-G1-G2-Bph18(t)。这12个抗性改良恢复系对20个稻瘟病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抗性,蜀恢527-Bph18(t)、浙恢7954-G1-G8(t)-Bph18(t)和明浙-G1-G2-Bph18(t)对褐飞虱的抗性也达到中抗以上水平。多数抗性改良恢复系及其与不育系II-32A的测交种在正常条件下的产量和结实率与原来的恢复系及相应杂交种相仿或优于原来的恢复系及相应杂交种,具有生产应用价值。研究表明,抗稻瘟病基因在不同恢复系背景下的抗性表达完全,对恢复系稻瘟病改良的效果明显,而抗性基因Bph18(t)对褐飞虱的改良效果与遗传背景有关。对分子标记回交和复交改良恢复系的抗病虫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恢复系 稻瘟病 褐飞虱 抗性改良 标记辅助选择
下载PDF
三个中籼稻骨干恢复系对白叶枯病和褐飞虱抗性改良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凯 张强 +5 位作者 潘晓飚 李美 孟丽君 徐正进 徐建龙 黎志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9-422,共14页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鉴定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将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和抗褐飞虱基因Bph18(t)导入明恢86、蜀恢527和浙恢7954等3个骨干中籼恢复系,获得带有Xa23抗性基因纯合的改良恢复系明恢86-Xa23、蜀恢527-Xa23、浙恢7954-Xa23和...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鉴定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将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和抗褐飞虱基因Bph18(t)导入明恢86、蜀恢527和浙恢7954等3个骨干中籼恢复系,获得带有Xa23抗性基因纯合的改良恢复系明恢86-Xa23、蜀恢527-Xa23、浙恢7954-Xa23和携有抗褐飞虱Bph18(t)基因的蜀恢527-Bph18(t)、浙恢7954-Bph18(t),并从蜀恢527/IRBB23F1和浙恢7954/IR65482F1复交后代中选育出的带有Xa23和Bph18(t)的双基因聚合系浙蜀-Xa23-Bph18(t)。明恢86-Xa23、蜀恢527-Xa23、浙恢7954-Xa23和浙蜀-Xa23-Bph18(t)对中国和菲律宾的17个白叶枯病菌均表现高抗,蜀恢527-Bph18(t)、浙恢7954-Bph18(t)和浙蜀-Xa23-Bph18(t)对褐飞虱的抗性也达到中抗以上水平。抗性改良恢复系及其与不育系Ⅱ-32A、沪旱11A的测交种在不接种白叶枯病菌条件下的产量和结实率与原来的恢复系及相应杂交种相仿,但在接种条件下带有Xa23基因的恢复系及测交种的结实率和产量明显优于原来的恢复系及相应杂交种。研究表明,抗性基因Xa23在不同恢复系背景下的抗性表达完全,对恢复系白叶枯病改良的效果明显,而抗性基因Bph18(t)对褐飞虱的改良效果与遗传背景有关。对分子标记回交和复交改良恢复系的抗病虫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恢复系 白叶枯病 褐飞虱 抗性改良 标记辅助选择
下载PDF
优良品系中品03-5373系谱的遗传解析及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相关标记鉴定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姗姗 李英慧 +1 位作者 李金英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46-1753,共8页
中品03-5373是高抗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3号生理小种的优良大豆新种质,可追溯到10个祖先亲本,其中包括灰皮支黑豆、Peking和PI437654等国内外SCN主要抗源。本研究利用152个SSR标记对中品03-5373及其亲本进行鉴定,... 中品03-5373是高抗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3号生理小种的优良大豆新种质,可追溯到10个祖先亲本,其中包括灰皮支黑豆、Peking和PI437654等国内外SCN主要抗源。本研究利用152个SSR标记对中品03-5373及其亲本进行鉴定,共发现等位变异437个,每个标记的等位变异范围为2~5个,平均为2.9个。亲缘关系分析表明11份材料间的遗传一致度变化范围为0.2430~0.8224,平均为0.458,4个SSR标记(Satt152、Satt179、Barcsoyssr_18_107和Satt196)形成的单倍型可以将11份材料区别开来。系谱追踪阐明了育种对基因组组成变化的作用,发现中品03-5373亲本中以灰皮支黑豆贡献的等位变异最多(39个),PI437654次之(6个)。通过系谱追踪筛选到与SCN 3抗性相关的候选标记20个,为进一步克隆抗病基因和选择有效的标记组合进行分子育种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胞囊线虫病 系谱分析 分子标记
下载PDF
大豆GmCOL4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清哲 马锦花 +1 位作者 陈新建 傅永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39-548,共10页
CONSTANS(CO)是植物光周期开花途径中的关键基因之一。通过RT-PCR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克隆了大豆GmCOL4基因并分析其结构特征,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RT-PCR,qRT-PCR)研究了其转录特点。结果表明,GmCOL4的4个外显子... CONSTANS(CO)是植物光周期开花途径中的关键基因之一。通过RT-PCR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克隆了大豆GmCOL4基因并分析其结构特征,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RT-PCR,qRT-PCR)研究了其转录特点。结果表明,GmCOL4的4个外显子编码一个具有B-box和CCT保守结构域的CO-like蛋白,在序列上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COL9相似性最高,为64.3%。分析其转录特征发现,GmCOL4表达主要受生物节律的影响,受光的调节作用较弱。器官特异性表达分析发现,GmCOL4主要在大豆叶片中表达,表达模式与COL9相似。这为大豆中CO基因家族的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ANS 生物信息学 生物节律钟 光周期 大豆
下载PDF
栽培大豆(G.max)和野生大豆(G.soja)的Glyma13g21630基因多样性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乐 李英慧 +1 位作者 刘章雄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24-1734,共11页
利用Sanger方法对49份野生大豆,46份地方品种和38份选育品种的Glyma13g21630进行基因测序,采用DNAStar、Mega、DNAsp和Tassel软件分析Glyma13g21630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在3种类型大豆群体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133份供试种质中... 利用Sanger方法对49份野生大豆,46份地方品种和38份选育品种的Glyma13g21630进行基因测序,采用DNAStar、Mega、DNAsp和Tassel软件分析Glyma13g21630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在3种类型大豆群体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133份供试种质中检测到29个多态性位点,包括22个SNP和7个InDel,多态性频率分别为1SNP/138bp和1InDel/434bp。Glyma13g21630基因序列中多态性位点的分布不均匀,其中内含子3和5为变异富集区,其他区域变异较小。单倍型分析表明,Glyma13g21630在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中的多态性位点数目逐渐减少,分布范围也越来越窄;连锁不平衡分析表明,野生大豆的7个高频SNP位点中有42.86%处于极显著的连锁不平衡状态;Ka/Ks>1,说明野生大豆在向栽培大豆的进化中,某些位点受到正向选择,多态性显著降低。Glyma13g21630基因在大豆由野生向栽培驯化的过程中因正向选择作用而固定了有益变异,表现出瓶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Glyma13g21630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倍型
下载PDF
水稻双组分系统基因干旱胁迫表达谱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潘雅姣 王迪 +2 位作者 朱苓华 傅彬英 黎志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628-1636,共9页
利用全基因组表达芯片,系统分析干旱胁迫条件下水稻双组分信号系统(two componentsystem,TCS)相关基因在其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以及抗旱能力不同的株系中的表达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双组分信号系统基因在干旱胁迫环境下的表达具明... 利用全基因组表达芯片,系统分析干旱胁迫条件下水稻双组分信号系统(two componentsystem,TCS)相关基因在其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以及抗旱能力不同的株系中的表达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双组分信号系统基因在干旱胁迫环境下的表达具明显的时空特异性,表现为不同组织的TCS基因干旱胁迫表达谱差异较大,而同一组织内表达谱相似,其中生殖生长期(幼穗分化期和孕穗期)两个叶片材料中TCS基因表达谱最为接近;与细胞分裂素信号传导负向调控相关的A型应答调控器在旱胁迫下表达下调,而与CK信号传导正向调控相关的B型应答调控器呈现明显上调趋势,推测与干旱胁迫下CK信号传导增强有关,同时乙烯受体基因在干旱胁迫环境下的表达下调,从激素间相互关系的角度更好地印证了上述推测;与拟南芥细胞分裂素受体基因(AHK2、AHK3和AHK5)序列相似的磷酸感应激酶基因HK5和HK3在干旱胁迫下表达上调,与拟南芥中不依赖细胞分裂素的AHK5序列接近的HK6则表达下调,进一步验证上述推测;干旱胁迫下抗旱能力不同的水稻株系其TCS基因表达谱没有明显差异,推测TCS基因差异表达可能源于对干旱胁迫反应,而其表达对抗旱能力的增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组分信号系统 干旱胁迫 表达谱 水稻
下载PDF
水稻品种空育131的稻瘟菌致病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罗生香 王倩 +2 位作者 张帆 纪明山 周永力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3-136,共4页
采用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polymorphism)技术初步分析了采自黑龙江省稻田49个稻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这些菌株在0.68的相似水平上被划分为6个宗谱,宗谱G1和G3为优势宗谱,均含有17个菌株,各自占菌株总数的35.1%。在0.90相似水... 采用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polymorphism)技术初步分析了采自黑龙江省稻田49个稻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这些菌株在0.68的相似水平上被划分为6个宗谱,宗谱G1和G3为优势宗谱,均含有17个菌株,各自占菌株总数的35.1%。在0.90相似水平上被划分为48个宗谱,显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人工接种结果表明多数稻瘟病菌株具有强或较强致病力,占69.23%。上述结果为了解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结构特征及水稻抗稻瘟病育种提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菌 遗传多样性 致病力 AFLP
原文传递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水稻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多基因聚合恢复系 被引量:32
20
作者 潘晓飚 陈凯 +7 位作者 张强 黄善军 谢留杰 李美 孟丽君 徐正进 徐建龙 黎志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582-1593,共12页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鉴定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将三黄占2号的抗稻瘟病主基因Pi-GD-1(t)、Pi-GD-2(t)和主效QTL GLP8-6(t)(分别简称G1、G2和G8)及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导入到明恢86、蜀恢527和浙恢7954等3个骨干中籼恢复系,通过复交进...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鉴定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将三黄占2号的抗稻瘟病主基因Pi-GD-1(t)、Pi-GD-2(t)和主效QTL GLP8-6(t)(分别简称G1、G2和G8)及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导入到明恢86、蜀恢527和浙恢7954等3个骨干中籼恢复系,通过复交进行基因聚合,获得5个带有抗稻瘟病兼抗白叶枯病的双基因或多基因聚合系明恢86-G1-G2-Xa23、蜀恢527-G2-Xa23、明浙-G2-G8-Xa23-1、明浙-G2-G8-Xa23-2和明浙-G1-G2-G8-Xa23。以上5个抗病基因聚合改良系对稻瘟病的抗谱与抗源品种相仿或更宽,改良系和与不育系II-32A配制的测交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谱与供体亲本IRBB23一致,测交种在不接种白叶枯病菌条件下的产量和结实率与原来的恢复系及相应杂交种相仿,但在接种条件下带有Xa23基因的恢复系及测交种的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明显优于原来的恢复系及相应杂交种。研究表明,抗稻瘟病基因和抗白叶枯基因Xa23在不同恢复系背景下的抗性表达完全,对恢复系稻瘟病以及白叶枯病改良的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恢复系 稻瘟病 白叶枯病 抗性改良 标记辅助选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