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荞麦挤压膨化产品的理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王瑞斌 李明 +1 位作者 苏笑芳 魏益民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3-92,共10页
为明确操作参数对荞麦挤压膨化产品特性的影响,确定产品理化特性间的关系,从淀粉分子结构角度解释产品理化特性的变化,本文以荞麦粉为原料,利用德国布拉本德DSE-25型双螺杆挤压机,通过响应面试验设计,系统研究物料含水量、加工温度、螺... 为明确操作参数对荞麦挤压膨化产品特性的影响,确定产品理化特性间的关系,从淀粉分子结构角度解释产品理化特性的变化,本文以荞麦粉为原料,利用德国布拉本德DSE-25型双螺杆挤压机,通过响应面试验设计,系统研究物料含水量、加工温度、螺杆转速及其交互作用对膨化产品截面膨化率、水溶性指数、吸水性指数、色泽等理化特性以及挤压膨化产品淀粉分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工温度、螺杆转速是影响截面膨化率、水溶性指数、吸水性指数的重要因素;水分含量、螺杆转速是影响黏度、淀粉平均分子半径、重均分子质量的重要因素。淀粉平均分子半径与水溶性指数、色差呈显著负相关,与吸水性指数、黏度呈显著正相关。截面膨化率与其它产品特性无显著相关性。剪切效应加剧,淀粉降解程度加大,平均分子半径减小。在水分含量较高、温度较低、螺杆转速较小条件下,单位机械能耗较小,荞麦挤压膨化物中淀粉平均分子半径较大,吸水性指数和黏度较大,水溶性指数和色差较小。通过挤压处理可改善荞麦淀粉的水溶性、吸水性、黏度等理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粉 挤压膨化 淀粉改性 理化特性 淀粉分子结构
下载PDF
麸皮粉对面包品质和微结构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魏益民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58,共6页
麸皮是人类重要的膳食纤维素来源。和普通面包相比,全麦面包存在形状、质构,以及口感上的差异,影响消费感受。改善全麦粉面包的口感是提高全麦粉产品消费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国产强筋小麦品种生产的面包粉为原料,通过添加不同种类... 麸皮是人类重要的膳食纤维素来源。和普通面包相比,全麦面包存在形状、质构,以及口感上的差异,影响消费感受。改善全麦粉面包的口感是提高全麦粉产品消费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国产强筋小麦品种生产的面包粉为原料,通过添加不同种类和数量的麸皮粉,借助C-Cell图像分析仪,分析麸皮纤维对面包微结构的影响程度;研究面包形状、内部结构等微结构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麸皮纤维主要通过降低面包气室厚度、气孔直径、气孔的数量或面积使面包体积缩小、亮度降低,影响面包的感官特性。改善结构和口感是提高全麦面包消费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包 全麦面包 麸皮粉 微结构
下载PDF
挂面干燥过程水分迁移规律及其对产品质量影响研究
3
作者 王远 张影全 +4 位作者 赵博 张波 郭波莉 蒋长兴 魏益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8-768,共11页
为揭示挂面干燥过程水分状态、含量动态迁移规律,阐明干燥条件对水分动态迁移过程的影响,探讨挂面干燥过程水分动态迁移规律及其与产品质量的关系,本试验以小麦品种永良4号为原料,设计干燥温度(30、40℃)、相对湿度(65%、75%、85%)两因... 为揭示挂面干燥过程水分状态、含量动态迁移规律,阐明干燥条件对水分动态迁移过程的影响,探讨挂面干燥过程水分动态迁移规律及其与产品质量的关系,本试验以小麦品种永良4号为原料,设计干燥温度(30、40℃)、相对湿度(65%、75%、85%)两因素不等水平全排列组合试验;利用“食品水分分析技术平台”实时监测干燥过程水分状态动态变化,并测定干挂面收缩率及抗弯曲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干燥组合条件下,挂面干燥过程水分可区分为强结合水、弱结合水、自由水,横向弛豫时间分别为:T_(21),0.06~0.187 ms;T_(22),0.811~5.722 ms;T_(23),34.305~242.013 ms。干燥过程中,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T_(21)、T_(22)呈下降趋势,T_(21)较T_(22)更快达到平衡状态;T_(23)呈“下降-上升-缓慢下降”趋势;挂面中强结合水绝对含量(W_(21))、弱结合水绝对含量(W_(22))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自由水绝对含量(W_(23))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强结合水相对含量(A21)与弱结合水相对含量(A_(22))变化趋势相反;自由水相对含量(A_(23))呈“上升-下降-缓慢上升”趋势。干燥过程挂面中强结合水的状态和含量对挂面产品质量影响最大,其中T_(21)与挂面收缩率及抗弯曲特性均呈负相关关系。本研究为深入理解挂面干燥过程水分迁移动力学及产品质量形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挂面 干燥温度 相对湿度 水分迁移 水分状态
下载PDF
国内外桃加工科技与产业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46
4
作者 毕金峰 吕健 +3 位作者 刘璇 金鑫 周沫 李旋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5,共9页
中国的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世界第一,2017年我国桃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51.17%和总产量的57.96%。桃生产的季节性较强,在夏季集中上市,为降低因产季集中造成的浪费,桃深加工科技应运而生。阐述了国内外桃加工科技与... 中国的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世界第一,2017年我国桃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51.17%和总产量的57.96%。桃生产的季节性较强,在夏季集中上市,为降低因产季集中造成的浪费,桃深加工科技应运而生。阐述了国内外桃加工科技与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桃罐头生产加工中的去皮、杀菌及质构保持技术,桃汁(浆)生产加工中的色泽保持和品质稳定性保持技术,以及脱水桃制品生产中的热风干燥技术、真空冷冻技术和压差闪蒸技术。分析了我国桃罐头、桃汁、桃脱水制品、桃发酵制品等的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发展方向与趋势;论述了我国桃由传统加工向现代加工产业转变和推进桃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性。最后对我国桃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罐头 桃汁 加工科技 产业现状
下载PDF
中国河西走廊东灰山和西灰山作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魏益民 杨谊时 +4 位作者 张影全 赵博 李明 张波 郭波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27-1333,共7页
河西走廊是古代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叉地带,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为了给研究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作用提供实物证据,对甘肃民乐东灰山和西灰山现有材料采用遗址剖面土壤样本浮选、分拣、鉴定和理化分析方... 河西走廊是古代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叉地带,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为了给研究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作用提供实物证据,对甘肃民乐东灰山和西灰山现有材料采用遗址剖面土壤样本浮选、分拣、鉴定和理化分析方法,以现代作物种子为对照,确定遗址炭化作物籽粒的种类、性状差异及年纪。结果显示,东灰山遗址发现了炭化小麦、大麦、谷子(粟)、糜子(黍、稷)、黑麦、荞麦和燕麦籽粒,以及胡桃壳、枣核等;西灰山遗址发现了炭化小麦、谷子、糜子和大麦籽粒;两个遗址的作物种植结构基本一致。东灰山和西灰山发现的作物以小麦最为古老,距今在3800~3600年之间,西灰山小麦种植历史稍早于东灰山。在新石器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河西走廊的粮食生产已有比较合理的作物种类结构,包括小麦、大麦、谷子、糜子、黑麦、荞麦和燕麦等。炭化小麦籽粒较小,且大小不均匀,说明人工选育程度低。如对东灰山和西灰山作物和植物遗存开展系统性发掘,可能还会有更多新发现或新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遗存 籽粒特性 河西走廊 西灰山 东灰山 新石器晚期 青铜器时代
下载PDF
加工方式对红小豆粉理化性质及预估血糖生成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杨小雪 王丽丽 +3 位作者 丁岚 周闲容 李春红 周素梅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3-38,共6页
淀粉的理化性质受其品种来源、加工条件的影响,并直接影响到其在人体中的消化吸收。本研究以低预估血糖生成指数(eGI)红小豆粉的制备为目标,考察了蒸煮加工、微波加工、滚筒加工、挤压加工对红小豆粉理化性质和eGI的影响。从不同加工方... 淀粉的理化性质受其品种来源、加工条件的影响,并直接影响到其在人体中的消化吸收。本研究以低预估血糖生成指数(eGI)红小豆粉的制备为目标,考察了蒸煮加工、微波加工、滚筒加工、挤压加工对红小豆粉理化性质和eGI的影响。从不同加工方式对红小豆粉理化性质的影响上看,4种加工方式下淀粉的糊化程度从低到高依次为:微波红小豆粉、蒸煮红小豆粉、挤压红小豆粉、滚筒红小豆粉;蒸煮加工法保持了较高的淀粉包裹细胞的完整性,而滚筒加工法则导致大部分细胞结构破坏,挤压加工法形成致密结构。红小豆粉样品的eGI值从低到高依次为:微波红小豆粉(55.00)、挤压红小豆粉(70.04)、蒸煮红小豆粉(71.26)、滚筒红小豆粉(80.05)。不同的加工方式可通过控制红小豆淀粉的糊化程度与保持颗粒完整性控制产品的eGI,微波加工能有效控制影响eGI因素,可推荐作为开发低血糖生成指数食品的优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小豆 加工方式 预估血糖生成指数(eGI) 体外消化
下载PDF
非浓缩还原苹果汁贮藏期颗粒稳定性与果胶结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付劭杰 毕金峰 +5 位作者 曹风 刘梦 姜溪雨 陈宇航 陈文艺 刘璇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41-1950,共10页
非浓缩还原(NFC)苹果汁因保留了原果新鲜风味、富含天然营养功能物质而深受消费者喜爱。NFC苹果汁难以保持稳定性,其感官和营养品质较差,而果胶是影响NFC苹果汁混浊稳定性的主要成分之一。为探究NFC苹果汁的颗粒稳定性,本研究选取5种典... 非浓缩还原(NFC)苹果汁因保留了原果新鲜风味、富含天然营养功能物质而深受消费者喜爱。NFC苹果汁难以保持稳定性,其感官和营养品质较差,而果胶是影响NFC苹果汁混浊稳定性的主要成分之一。为探究NFC苹果汁的颗粒稳定性,本研究选取5种典型品种制备NFC苹果汁,监测其在4、25℃下贮藏期间的物化特性变化,分析其颗粒稳定性与果胶组分、结构、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NFC苹果汁的浊度、粒径、Zeta电位等稳定性指标以及果胶分子量(Mw)、甲酯化度(DM)、半乳糖醛酸(GalA)含量、单糖组分等果胶理化性质因原料品种而异;与贮藏初期相比,NFC苹果汁物化指标在4℃贮藏温度下的变化幅度低于25℃贮藏温度,果胶Mw分别下降了52%~90%(4℃)和67%~94%(25℃),DM分别下降了5%~9%(4℃)和8%~12%(25℃),GalA含量分别下降了7%~27%(4℃)和10%~38%(25℃)。相关性分析表明,NFC苹果汁Zeta电位与果胶Mw、表面积平均粒径D[3,2]与Gal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DM与Gal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NFC苹果汁颗粒稳定性与果胶组分、结构及其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提升NFC苹果汁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浓缩还原苹果汁 贮藏期 颗粒稳定性 果胶
下载PDF
不同解冻方式对速冻黄桃品质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鲜美林 金鑫 +1 位作者 谢意通 毕金峰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25-2133,共9页
为探究不同解冻方式对速冻黄桃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低温空气解冻(4℃)、常温空气解冻(25℃)、微波解冻(解冻模式,700 W)、超声波辅助水解冻(40 kHz,200 W)4种解冻方式下速冻黄桃汁液流失率、水分含量、质构、色泽、风味和营养... 为探究不同解冻方式对速冻黄桃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低温空气解冻(4℃)、常温空气解冻(25℃)、微波解冻(解冻模式,700 W)、超声波辅助水解冻(40 kHz,200 W)4种解冻方式下速冻黄桃汁液流失率、水分含量、质构、色泽、风味和营养物质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处理组,微波解冻速率最高,解冻时间为5.3 min,汁液流失率最大(16.45%),解冻后黄桃综合品质下降最显著(P<0.05);低温空气解冻耗时最长(470 min),黄桃汁液流失率最低(3.78%),质地和色泽品质变化最小,但营养物质损失较高;超声波辅助水解冻时间较短(5.5 min),汁液流失率较小,总酚和黄酮类物质流失最严重;常温空气解冻耗时65 min,总酚、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含量保留率最高。电子鼻分析显示,不同解冻处理下黄桃风味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微波解冻和超声波辅助水解冻效率较高,但低温空气解冻更利于速冻黄桃感官品质的保持,常温空气解冻更利于其营养品质的保持。本研究结果可为速冻黄桃解冻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冻黄桃 解冻方式 汁液流失率 质构品质 营养品质
下载PDF
旱碱胁迫对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李梦成 李明 +4 位作者 郭波莉 赵海燕 唐娜 许锐 王伟伟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1-359,共9页
为研究旱碱胁迫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对比了种植于旱碱地及非旱碱地7个小麦品种的产量、千粒重、容重、出粉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粉质参数等指标。结果表明,受旱碱的影响,品种平均产量、千粒重、容重和弱化度分别下降... 为研究旱碱胁迫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对比了种植于旱碱地及非旱碱地7个小麦品种的产量、千粒重、容重、出粉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粉质参数等指标。结果表明,受旱碱的影响,品种平均产量、千粒重、容重和弱化度分别下降了27.32%、9.21%、2.82%和38.27%,平均干面筋含量,面团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分别提高了9.21%、48.39%、479.31%和68.00%;平均出粉率和吸水率分别下降了4.89、2.02个百分点,平均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分别提高了2.30、2.64个百分点。上述结果表明,旱碱胁迫会降低小麦产量及面粉吸水率,但同时会提高小麦的蛋白质、面筋含量及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本研究可为旱碱地小麦品种的应用和品种改良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碱胁迫 小麦 产量 籽粒品质
下载PDF
未来食品基础科学问题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兆丰 徐勇将 +5 位作者 范柳萍 张德权 孙崇德 藏明伍 陈坚 刘元法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17,共9页
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重构全球食品创新版图、重塑全球食品产业结构。未来食品基础科学将成为食品未来高科技发展的关键支撑,将会促进"后动物生物经济"的形成,也带动后工业时代的跨越发展。作者通过分析食品组学、食品感知学、... 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重构全球食品创新版图、重塑全球食品产业结构。未来食品基础科学将成为食品未来高科技发展的关键支撑,将会促进"后动物生物经济"的形成,也带动后工业时代的跨越发展。作者通过分析食品组学、食品感知学、食品合成生物学和食品纳米科学等基础科学问题,讨论未来食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望未来食品发展趋势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食品 食品组学 食品感知学 食品合成生物学 食品纳米科学
下载PDF
关中平原小麦粉鲜面条制作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魏益民 赵博 +5 位作者 严军辉 张磊 汪江华 张影全 张波 郭波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0-608,共9页
针对餐饮业连锁经营和向食品制造转化的背景下,食品生产企业对小麦品种质量特性、原料质量稳定性,特别是面条制作适宜性提出新的要求,对关中平原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籽粒质量性状进行分析,并通过训练的专业感官评价人员对以其为原料、... 针对餐饮业连锁经营和向食品制造转化的背景下,食品生产企业对小麦品种质量特性、原料质量稳定性,特别是面条制作适宜性提出新的要求,对关中平原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籽粒质量性状进行分析,并通过训练的专业感官评价人员对以其为原料、由面点师实验室制作的鲜面条的烹饪特性进行评价,同时统计分析小麦籽粒性状、面粉理化特性和面条感官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关中平原小麦千粒重、容重和硬度较高,面粉湿面筋含量高,面团延展性能良好,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比例明显提高。面粉的黏度参数,特别是峰值黏度,对面条的感官评价总分,面条质量要素中的色泽、硬度和黏性有较大影响,是评价鲜面条专用粉的重要参考指标。面条感官评价总分与峰值黏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籽粒硬度、破损淀粉含量和面粉吸水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小麦品种(面粉)百农207、F50、F20、中麦578、西农583和郑麦366适宜制作优质鲜面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小麦粉 面条 感官评价 适宜性 关中平原
下载PDF
中国小麦的起源、传播及进化 被引量:17
12
作者 魏益民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5-309,共5页
小麦是由西亚引入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古丝绸之路物质和文化交流的产物。研究认为,大约38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小麦被引入河西走廊地区,作为春麦种植,逐步引种到祁连山以南地区,到达海东和洮河流域,之后进入... 小麦是由西亚引入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古丝绸之路物质和文化交流的产物。研究认为,大约38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小麦被引入河西走廊地区,作为春麦种植,逐步引种到祁连山以南地区,到达海东和洮河流域,之后进入关中平原;然后,进化为冬小麦,以适应当地的种植制度。西汉时期,由于朝廷的重视和推广,小麦开始在黄河及淮河流域种植。由于小麦可秋播夏熟,产量稳定,具有救荒救灾的作用,使小麦在中国的种植区域持续扩大。近百年来由于作物遗传育种和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小麦产量已达到每公顷10500 kg以上。小麦在中国的传播和进化,对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以及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起源 进化 传播 河西走廊 中国
下载PDF
延津县强筋品种和非强筋品种小麦质量和生产效益定量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娜 张影全 +4 位作者 苗子胜 秦世伟 李章辉 董子研 张波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63-1269,共7页
为结合质量定量比较分析强筋和非强筋两类小麦品种的生产效益,以延津县强筋和非强筋两类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于2019—2021年实地收集257份生产成本调查数据,采用分布、配对分析等方法,研究两类小麦生产成本,综合分析其生产效益。结果表... 为结合质量定量比较分析强筋和非强筋两类小麦品种的生产效益,以延津县强筋和非强筋两类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于2019—2021年实地收集257份生产成本调查数据,采用分布、配对分析等方法,研究两类小麦生产成本,综合分析其生产效益。结果表明,2019—2021年强筋品种小麦籽粒蛋白含量、稳定时间极显著高于非强筋品种0.8个百分点和11.7 min(P<0.01);优质强筋小麦达标率分别为30.77%和4.30%。2021年,延津县强筋品种小麦每亩种子成本显著高于非强筋品种14元,成本项汇总后两者总成本无显著差异。强筋品种小麦亩产显著低于非强筋品种25 kg,但每千克售价显著高于非强筋品种0.28元,亩产销售收入显著高于非强筋品种94元。当强筋品种小麦的优质强筋小麦达标率高于非强筋品种1个百分点时,每千克强筋品种小麦价格约高出非强筋品种0.011元;当强筋品种小麦每亩收益高于非强筋品种约3元时,强筋品种小麦的种植面积占比将增加1个百分点。本研究结果为制订提高强筋小麦品种产量及农户种植积极性的政策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强筋品种 非强筋品种 质量 效益
下载PDF
小麦粉兰州拉面制作适宜性研究
14
作者 魏益民 赵博 +5 位作者 严军辉 张磊 汪江华 张影全 张波 郭波莉 《粮油食品科技》 CAS 2022年第6期52-62,共11页
兰州拉面通过餐饮业的连锁经营,使传统面制品成为品牌经营、以产品带动产业发展的典范。在兰州拉面连锁经营过程中,适宜制作兰州拉面的小麦粉供给和产品标准化,是影响经营效益、产品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制粉企业需要适宜制作兰州拉面... 兰州拉面通过餐饮业的连锁经营,使传统面制品成为品牌经营、以产品带动产业发展的典范。在兰州拉面连锁经营过程中,适宜制作兰州拉面的小麦粉供给和产品标准化,是影响经营效益、产品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制粉企业需要适宜制作兰州拉面的小麦原料及面粉的质量标准。以陕西关中平原主要栽培小麦品种磨制面粉为原料,通过专业拉面师傅拉面制作过程,以及专职食品感官评价人员拉面产品的感官评价,筛选适宜制作兰州拉面的小麦粉,为企业拉面粉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在拉面制作过程的感官评价中,拉面师傅对“拉伸力大小”比较敏感,其次为和面难易程度及面团软硬程度;小麦品种西农583、郑麦366、伟隆169、西农822、百农207和中麦578等品种适宜制作兰州拉面。研究发现拉面制作过程的感官评价总分与吹泡参数的关系较为密切,而拉面产品烹饪后的感官评价总分与拉伸参数的关系较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小麦粉 兰州拉面 感官评价 适宜性
下载PDF
基于压差闪蒸干燥结合振动磨粉碎制备枸杞粉的性质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宋慧慧 陈芹芹 +2 位作者 毕金峰 易建勇 周沫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6-123,共8页
以压差闪蒸干燥枸杞为原料,研究振动磨粉碎技术对枸杞果粉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粉碎时间的延长(0,5,15min),枸杞粉粒径不断减小,当粉碎时间15min时,枸杞粒径达33.35μm。枸杞经微粉碎后,水分含量、L值、b值、溶解度以及吸... 以压差闪蒸干燥枸杞为原料,研究振动磨粉碎技术对枸杞果粉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粉碎时间的延长(0,5,15min),枸杞粉粒径不断减小,当粉碎时间15min时,枸杞粒径达33.35μm。枸杞经微粉碎后,水分含量、L值、b值、溶解度以及吸油能力增加,容积密度、持水能力、a值减小。枸杞粉中多糖和类胡萝卜素的溶出量也显著增大,在粉碎15min时,多糖及类胡萝卜素溶出量分别达到4.37%和183.48mg/100g,分别是振动磨粉碎处理前的1.65倍和1.1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差闪蒸干燥 枸杞粉 品质
下载PDF
小麦籽粒不同部位蛋白质理化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6
作者 代美瑶 巩艳菲 +1 位作者 李芳 张波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2-138,共7页
制粉工序不同节点或逐层研磨的小麦粉表示籽粒从外到内不同部位的组分,因其蛋白组分含量和性质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加工特性。明确不同部位蛋白质理化特性,可为制粉、配粉和专用粉生产提供参考。本文综述了小麦蛋白质的分类、蛋白质及... 制粉工序不同节点或逐层研磨的小麦粉表示籽粒从外到内不同部位的组分,因其蛋白组分含量和性质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加工特性。明确不同部位蛋白质理化特性,可为制粉、配粉和专用粉生产提供参考。本文综述了小麦蛋白质的分类、蛋白质及其组分在小麦籽粒中的分布,以及不同组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小麦籽粒由内向外,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大,面筋含量先逐渐增加后降低。越接近外层胚乳或糊粉层,清蛋白、球蛋白、麦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可溶蛋白、谷蛋白大聚体含量、面筋指数、沉降指数等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各蛋白质组分的增加幅度不同;面团吸水率和拉伸面积逐渐增加,延伸性逐渐降低;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拉伸阻力等变化规律不明显,总体表现为波动至较大值后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结构 蛋白质 蛋白质组分 理化特性
下载PDF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苹果制干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8
17
作者 张彪 刘璇 +4 位作者 毕金峰 吴昕烨 金鑫 李旋 李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9-142,共14页
目的】建立苹果原料制干适宜性评价模型,实现基于苹果原料指标预测干制品品质的目标,为苹果制干专用化原料的筛选提供方法依据,为明确苹果干制品品质形成的基础物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来自7个不同主产区的21个主栽品种,共34份苹... 目的】建立苹果原料制干适宜性评价模型,实现基于苹果原料指标预测干制品品质的目标,为苹果制干专用化原料的筛选提供方法依据,为明确苹果干制品品质形成的基础物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来自7个不同主产区的21个主栽品种,共34份苹果鲜果样本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建立苹果脆片品质综合评价模型与苹果原料制干适宜性评价模型。(1)利用压差闪蒸干燥方法制备34份苹果鲜果的脆片样本,测定苹果脆片17项品质指标,采用因子分析进行降维并筛选得到苹果脆片品质评价核心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脆片核心指标权重值,构建脆片品质综合评价模型并计算得到脆片综合评价得分。(2)测定34份苹果鲜果样本22项品质指标,与脆片核心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筛选出与脆片品质相关的果实特征指标。选用29个样本以果实特征指标为输入,对应脆片综合评价得分为输出,利用误差反向传播(Error 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算法构建学习模型;其余5个样本为验证样本,评价学习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变换3组学习样本构建3个学习模型,对比3个模型的预测准确性,验证建模方法的合理性与稳定性。【结果】苹果脆片L*值、脆度、膨化度、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粗蛋白含量被确定为不同样本脆片品质综合评价的核心指标,构建的苹果脆片品质综合评价模型为Y_(综合得分)=L*值×0.3724+脆度×0.2665+膨化度×0.1583+可滴定酸含量×0.0890+可溶性糖含量×0.0569+粗蛋白含量×0.0569。34个苹果鲜果样本制得的脆片综合得分范围为0.2069—0.7933,存在较大差异,得分排名前3的苹果样本为‘辽宁华红’‘辽宁华金’和‘山东烟富6号’,排名最后的苹果样本为‘陕西秦冠’。基于脆片核心指标与苹果果实品质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筛选出苹果果实的果形指数、果肉a*值、pH、可滴定酸含量、Vc含量、果核比例、粗蛋白含量、果肉b*值、密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粗纤维含量、总糖含量12项指标作为果实制干适宜性评价的特征指标。以果实特征指标值为输入层,对应苹果脆片综合评分为输出层,建立BP神经网络学习模型,可实现苹果原料制干适宜性的定量预测。该方法建立的学习模型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与稳定性,变换学习样本得到的3个学习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对误差均不超过10%,实际值与模型预测值线性拟合后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5。【结论】苹果制干适宜性可由果实的果形指数、果肉a*值、pH、可滴定酸含量、Vc含量、果核比例、粗蛋白含量、果肉b*值、密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粗纤维含量、总糖含量12项指标进行评价,建立的适宜性评价模型可实现基于苹果原料指标定量预测其制干适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脆片 干制 适宜性评价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热风干过程中风干肉水分的迁移 被引量:5
18
作者 饶伟丽 魏相茹 +3 位作者 王振宇 潘腾 陈炳辉 张德权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00-1805,共6页
为阐明热风干过程中风干肉水分迁移机制,利用氢质子低场核磁共振弛豫研究热风干过程中(温度35℃、湿度60%、风速3 m·s-1)风干肉内部和外部中水分迁移及水-蛋白相互作用模式。结果表明,在风干过程中风干肉中水分的主要存在形式为不... 为阐明热风干过程中风干肉水分迁移机制,利用氢质子低场核磁共振弛豫研究热风干过程中(温度35℃、湿度60%、风速3 m·s-1)风干肉内部和外部中水分迁移及水-蛋白相互作用模式。结果表明,在风干过程中风干肉中水分的主要存在形式为不易流动水,其不断从肌原纤维网络内迁移到网络外,水分含量显著下降。风干肉外部中结合水、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的弛豫时间均显著下降(P <0. 05),表明风干肉外部中水-蛋白相互作用模式发生改变。而风干肉内部中结合水和自由水的弛豫时间无显著变化(P> 0. 05),表明风干过程中风干肉内部和外部中水-蛋白相互作用不同,风干肉表皮的温度较内部温度高,且表皮水分含量下降速度较内部的水分含量下降速度快,导致了硬壳的形成。综上所述,风干过程中风干肉外部的温度高且水分脱除快,导致了风干肉内外部中水-蛋白相互作用不同。本研究结果为调控风干过程中水分迁移速度,实现风干肉工业化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风干 水分迁移 水-蛋白相互作用 水分梯度
下载PDF
东灰山遗址荞麦子粒的发现及年代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魏益民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5-89,共5页
荞麦是起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作物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农业发展史和饮食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为止,甘肃民乐县东灰山遗址是发现的作物种类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四坝文化)。整理文献发现,在东灰山遗址除了发现大量炭... 荞麦是起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作物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农业发展史和饮食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为止,甘肃民乐县东灰山遗址是发现的作物种类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四坝文化)。整理文献发现,在东灰山遗址除了发现大量炭化小麦子粒外,还发现了大麦、黑麦、谷子和糜子的子粒。采用遗址剖面文化层土壤样本浮选法,获得了一批碳化植物样本。在这些植物样本中,首次发现和鉴定了3粒完整的碳化荞麦子粒。经碳同位素测年鉴定,荞麦子粒距今为3610-3458年。这一发现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荞麦已作为农作物在河西地区种植;同时也为荞麦起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碳化子粒 作物起源 碳同位素 东灰山遗址
原文传递
小麦粉储藏期面团流变发酵特性的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魏益民 张磊 +2 位作者 赵博 王旭琳 吴桂玲 《粮油食品科技》 2021年第6期139-145,共7页
传统发酵面制品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小麦粉后熟期对馒头类发酵食品生产工艺及产品特性有明显的影响,常常造成质量波动。以自制的室内储藏小麦粉为样品,借助面团流变发酵仪等设备,定期分析面团流变发酵特性,以及馒头质量感官评价数据,确定... 传统发酵面制品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小麦粉后熟期对馒头类发酵食品生产工艺及产品特性有明显的影响,常常造成质量波动。以自制的室内储藏小麦粉为样品,借助面团流变发酵仪等设备,定期分析面团流变发酵特性,以及馒头质量感官评价数据,确定合理的小麦粉后熟期。结果显示,小麦粉在储藏过程中,面团稳定时间增加,弱化度降低;流变学特性改善;发酵流变仪的发酵体积明显降低;蒸制馒头体积降低,但馒头感官评价数据的变化趋势不甚明显。F4流变发酵仪测试结果可以反映面团的流变发酵特性;其面团达到最大高度时所需时间(T1)、最大发酵高度(Hm)和发酵终点高度(h)等参数对馒头制作具有明显地指导意义。建议工业化制作馒头专用小麦粉的储藏期不低于7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粉 储藏期 面团 流变发酵特性 馒头质量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