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豫北地区小麦籽粒质量及其加工利用潜力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影全 张波 +3 位作者 关二旗 赵宗武 杨春玲 魏益民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12,38,共8页
为明确豫北地区大田小麦籽粒质量现状,分析区域小麦加工利用潜力,以2008年_2013年在豫北地区按试验设计采集的486份大田小麦样品为材料,分析豫北地区大田小麦籽粒质量现状,探讨小麦加工适用性及加工利用潜力。结果表明,豫北地区大... 为明确豫北地区大田小麦籽粒质量现状,分析区域小麦加工利用潜力,以2008年_2013年在豫北地区按试验设计采集的486份大田小麦样品为材料,分析豫北地区大田小麦籽粒质量现状,探讨小麦加工适用性及加工利用潜力。结果表明,豫北地区大田小麦容重、面团稳定时间较高,湿面筋含量偏低;沉降指数、面团形成时间、弱化度、粉质质量指数年际间变化较大。2008年~2013年豫北地区大田小麦样品有2.88%达到《优质小麦强筋小麦》二等标准。湿面筋含量较低是豫北地区优质小麦比例较低的限制性因素。以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同时满足要求作为参考依据,豫北地区大田小麦样品满足不同食品要求的比例依次为面条〉馒头〉饺子〉发酵饼干〉面包〉酥性饼干〉蛋糕、糕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 质量性状 食品加工 利用潜力 豫北地区
下载PDF
兰州拉面制作过程及产品的感官评价方法 被引量:12
2
作者 魏益民 邢亚楠 +4 位作者 张影全 孔雁 李明 张波 唐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4016-4029,共14页
【目的】通过试验、验证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建立一套有科学依据、操作合理的兰州拉面感官评价指标,为拉面产品质量评价、拉面专用粉标准制定、以及拉面专用小麦品种选育提供感官评价方法,为传统食品感官评价方法的建立提供借... 【目的】通过试验、验证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建立一套有科学依据、操作合理的兰州拉面感官评价指标,为拉面产品质量评价、拉面专用粉标准制定、以及拉面专用小麦品种选育提供感官评价方法,为传统食品感官评价方法的建立提供借鉴或参考。【方法】以8种商业小麦粉,以及两种质量差异较大的小麦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的预混粉为原料,聘请专业拉面师傅实验室制作兰州拉面。按照初步建立的评价方法,拉面师傅评价制作过程感官质量,感官评价小组评价拉面产品感官质量。分析、改进拉面制作过程和产品感官评价方法,测试拉面制作过程感官评价方法、产品感官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结果】通过同一位拉面师傅对8种商业小麦粉的3次重复试验,以及3位拉面师傅对预混粉的3次重复和相互比较试验建立的拉面感官评价方法,分值可重复,线性拟合性好,方法准确性较高,可用于拉面的感官评价。【结论】经过对拉面感官评价方法的设计、实施和验证试验,最终确定和面难易程度及面团软硬程度、跐面力度及黏手程度、醒发后面团色泽、拉伸力大小、断条扣数及均匀性5项要素为拉面制作过程的评价指标;色泽、表观、硬度、黏性、弹性、光滑性、食味7项要素为拉面产品的感官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拉面 制作过程 产品质量 感官评价 方法学
下载PDF
砂姜黑土区小麦籽粒质量及利用潜力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唐娜 张影全 +2 位作者 吴兰云 严军辉 魏益民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85-1691,共7页
为了解安徽省宿州市砂姜黑土区大田小麦籽粒质量现状,评估该区域小麦加工利用潜力,以2011-2013年安徽省宿州市砂姜黑土区抽取的107份大田小麦样品为试验材料,参照相关标准分析了小麦籽粒质量特性及其加工利用能力。结果表明,宿州砂姜黑... 为了解安徽省宿州市砂姜黑土区大田小麦籽粒质量现状,评估该区域小麦加工利用潜力,以2011-2013年安徽省宿州市砂姜黑土区抽取的107份大田小麦样品为试验材料,参照相关标准分析了小麦籽粒质量特性及其加工利用能力。结果表明,宿州砂姜黑土区大田小麦容重平均为792±17g·L-1,籽粒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4.2±1.6%,湿面筋含量平均为29.1±3.6%,面团稳定时间平均为11.8±9.7min;容重、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年际间变异较小,面团稳定时间年际间变异较大。2011-2013年宿州砂姜黑土区大田小麦样品中有20.56%达到《优质小麦-强筋小麦》二等标准。宿州砂姜黑土区生产的小麦籽粒质量为中筋偏强类型;以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为依据,宿州砂姜黑土区大田小麦适宜加工面条、馒头、饺子等传统中式面制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姜黑土区 小麦 籽粒 质量性状 利用潜力
下载PDF
生物活性成分载体——玉米醇溶蛋白的研究现状
4
作者 顾丰颖 贺凡 +3 位作者 弓威 宁吉英 高萍萍 王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1-648,共8页
玉米醇溶蛋白是一种天然生物高分子聚合物,它具有独特的溶解性、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等特点,是目前作为食品和制药中绿色安全的生物活性成分载体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综述了玉米醇溶蛋白理化特性、分子结构以及自组装形成载体颗... 玉米醇溶蛋白是一种天然生物高分子聚合物,它具有独特的溶解性、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等特点,是目前作为食品和制药中绿色安全的生物活性成分载体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综述了玉米醇溶蛋白理化特性、分子结构以及自组装形成载体颗粒的机理;并总结了玉米醇溶蛋白微颗粒的制备工艺以及作为生物活性成分载体应用的研究现状,为生物活性成分载体玉米醇溶蛋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为玉米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醇溶蛋白 载体系统 天然聚合物 纳米结构
下载PDF
山楂叶有效成分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弓威 顾丰颖 +1 位作者 贺凡 王锋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47-1558,共12页
本试验以山楂叶为研究对象,选取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为自变量,总黄酮得率为响应值,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Box-Benhnken试验。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山楂叶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并对山楂叶总黄酮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 本试验以山楂叶为研究对象,选取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为自变量,总黄酮得率为响应值,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Box-Benhnken试验。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山楂叶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并对山楂叶总黄酮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能力及其还原力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山楂叶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70%,料液比1∶35,提取时间39min,提取温度72℃,在此工艺条件下总黄酮得率预测值为29.198 mg·g-1,实测值为28.991 mg·g-1,与理论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仅为0.71%。山楂叶总黄酮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718.96μg·m L-1和64.43μg·m L-1,而且对Fe3+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山楂叶总黄酮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本研究为山楂叶功能成分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叶 总黄酮 超声波 响应面设计 抗氧化
下载PDF
纤维素-N-乙烯基吡咯烷酮辐射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其溶胀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方娥 哈益明 +3 位作者 王锋 李伟明 李安 唐洪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94-601,共8页
采用共辐射法制备了纤维素-N-乙烯基吡咯烷酮接枝共聚物Cell-g-NVP。考察了辐照剂量、去离子水用量和NVP/纤维素质量比对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去离子水用量及NVP/纤维素质量比一定的情况下,接枝率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并逐步达... 采用共辐射法制备了纤维素-N-乙烯基吡咯烷酮接枝共聚物Cell-g-NVP。考察了辐照剂量、去离子水用量和NVP/纤维素质量比对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去离子水用量及NVP/纤维素质量比一定的情况下,接枝率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并逐步达到平衡;在辐照剂量和NVP/纤维素质量比一定时,接枝率在去离子水用量为2ml时达到最大;在辐照剂量和去离子水用量一定时,接枝率随着NVP/纤维素质量比增加而增加,并逐步达到平衡;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制备接枝共聚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辐照剂量8kGy,去离子水用量4ml,NVP/纤维素质量比4∶1,此时得到的接枝共聚物接枝率为354.8%。正交试验结果也表明NVP/纤维素质量比对接枝率影响最大,其次是辐照剂量。红外光谱表明接枝反应发生在NVP乙烯基部位,接枝共聚物保留了NVP的内酰胺结构;热重分析表明其热稳定性得到了增强;通过溶胀性研究表明接枝共聚物的溶胀性得到增强,且持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辐射接枝 N-乙烯基吡咯烷酮 溶胀特性
下载PDF
黄淮冬麦区部分区域小麦品种构成及品质性状分析 被引量:25
7
作者 关二旗 魏益民 +5 位作者 张波 郭进考 张国权 刘彦军 罗勤贵 班进福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59-1168,共10页
【目的】通过定点农户调查和田间采样分析,了解黄淮麦区主产区小麦生产的品种构成及小麦品质性状,为小麦品种选育和食品加工业的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年夏收时在陕西、河南、河北3省所属9个地市、27个县区、81个乡镇抽取... 【目的】通过定点农户调查和田间采样分析,了解黄淮麦区主产区小麦生产的品种构成及小麦品质性状,为小麦品种选育和食品加工业的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年夏收时在陕西、河南、河北3省所属9个地市、27个县区、81个乡镇抽取农户田间小麦主栽品种样品243份;2009年夏收时在同一区域抽取农户田间小麦主栽品种样品242份。统计小麦品种构成,分析小麦样品的籽粒品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结果】黄淮麦区调查区域小麦主栽品种数量较多(86个小麦品种),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种植比例较低(19.8%)。小麦籽粒千粒重(39.5g)、容重(787 g.L-1)、蛋白质含量(14.0%)较高,籽粒硬度大(56%),但沉淀值较低(26.7 mL);除沉淀值和粉质参数外,其它品质性状年际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调查地区生产的小麦属硬质、高蛋白质、中强筋产品;该区域具有生产高筋、强筋小麦的潜在优势。政府部门应加强稳产、高产、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推广,以提高小麦商品粮的质量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区食品加工产业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品种构成 品质性状 质量调查 黄淮麦区
下载PDF
豫北小麦籽粒质量性状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卢洋洋 张影全 +6 位作者 刘锐 赵酒林 杨春玲 盛坤 董昀 侯军红 魏益民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5-501,共7页
为探索区域小麦籽粒质量性状空间变异特征,给小麦收贮和加工企业提供区域小麦籽粒质量信息,筛选可用于优质小麦生态区域划分的参考性状,以2008-2012年豫北地区新乡市、鹤壁市和安阳市9个县(区)27个乡镇定点采集的405份农户大田小麦样品... 为探索区域小麦籽粒质量性状空间变异特征,给小麦收贮和加工企业提供区域小麦籽粒质量信息,筛选可用于优质小麦生态区域划分的参考性状,以2008-2012年豫北地区新乡市、鹤壁市和安阳市9个县(区)27个乡镇定点采集的405份农户大田小麦样品为材料,采用GS+9.0软件分析小麦籽粒质量性状半方差函数,以ArcGis9.3软件地统计分析模块绘制研究区域小麦籽粒质量性状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豫北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较高,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较低。小麦千粒重、容重空间分布呈现由东北至西南方向递减的趋势;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和面团稳定时间呈现由东北至西南方向递增趋势。小麦千粒重、籽粒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和面团稳定时间年际间表现为强或中等程度空间相关性;容重和面粉湿面筋含量空间相关性年际间变化较大。由以上分析可知,豫北地区具有生产强筋小麦的潜在优势。新乡市的小麦籽粒质量优于鹤壁市和安阳市。面团稳定时间、千粒重和沉淀值可以作为优质强筋小麦生态区划的重要参考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 质量性状 空间变异 豫北
下载PDF
冀南地区小麦籽粒品质现状及利用潜力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影全 唐娜 +3 位作者 张波 景东林 马永安 魏益民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7-163,共7页
为了明确冀南地区大田小麦籽粒质量现状及食品加工利用潜力,本研究以2013-2016年冀南地区10个小麦主产县抽取的360份农户大田小麦籽粒样品为试验材料,参照国家标准,分析了小麦籽粒质量性状。结果表明,2013-2016年冀南地区大田小麦籽粒... 为了明确冀南地区大田小麦籽粒质量现状及食品加工利用潜力,本研究以2013-2016年冀南地区10个小麦主产县抽取的360份农户大田小麦籽粒样品为试验材料,参照国家标准,分析了小麦籽粒质量性状。结果表明,2013-2016年冀南地区大田小麦籽粒容重平均值为817±20g·L-1,籽粒蛋白含量平均值为14.4%±1.0%,籽粒湿面筋含量平均值为29.3%±2.5%,稳定时间平均值为7.0±9.4min。冀南地区大田小麦整体水平达到中强筋小麦水平。除气候、栽培条件以外,小麦品种年际变化是造成该区域小麦籽粒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湿面筋含量较低、稳定时间较短是冀南地区大田强筋小麦优质率较低的主要因素。冀南地区大田小麦可以较好地满足传统中式食品(面条、馒头、饺子)的生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 质量性状 调查 冀南地区
下载PDF
同一基因型小麦籽粒质量性状的空间变异 被引量:3
10
作者 卢洋洋 张影全 +5 位作者 张波 赵宗武 杨春玲 侯军红 刘锐 魏益民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4-239,共6页
为探索同一基因型小麦籽粒质量性状空间变异特征,以2008-2012年河南省新乡市、鹤壁市和安阳市定点采集的农户大田小麦品种矮抗58样品(145份)为材料,采用GS+9.0软件对矮抗58籽粒质量性状进行半方差函数分析,用ArcGis 9.3软件的地统计分... 为探索同一基因型小麦籽粒质量性状空间变异特征,以2008-2012年河南省新乡市、鹤壁市和安阳市定点采集的农户大田小麦品种矮抗58样品(145份)为材料,采用GS+9.0软件对矮抗58籽粒质量性状进行半方差函数分析,用ArcGis 9.3软件的地统计分析模块绘制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小麦籽粒千粒重、面团稳定时间具有强的空间相关性,且年际间稳定;沉淀值具有强的空间相关性,但年际间有变化;容重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空间相关性较弱,且年际间稳定性差。小麦籽粒千粒重、容重在研究区域内分布规律相似,由西北至东南方向呈现递减趋势;面团稳定时间由西北至东南方向呈现递增趋势。因此,千粒重和面团稳定时间可以作为优质小麦生产区划的重要参考性状,容重和沉淀值可作为参考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 质量性状 空间变异
下载PDF
挂面干燥过程水分迁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魏益民 王振华 +5 位作者 于晓磊 武亮 王杰 张波 张影全 李明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2,共12页
干燥是挂面生产的重要环节,然而干燥工艺优化和设备设计等还缺少相应的科学依据和标准规范。本文以食品水分分析技术平台为试验手段,设计了不同条件下的挂面干燥试验。通过测定挂面干燥过程中的干燥动力学曲线,分析干燥条件(温度和相对... 干燥是挂面生产的重要环节,然而干燥工艺优化和设备设计等还缺少相应的科学依据和标准规范。本文以食品水分分析技术平台为试验手段,设计了不同条件下的挂面干燥试验。通过测定挂面干燥过程中的干燥动力学曲线,分析干燥条件(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含水率及干燥速率的影响;通过低场核磁共振分析系统(NMI20-030H-I)测定干燥过程中的水分横向弛豫时间(T_2)和质子密度加权像,分析挂面干燥过程中的水分状态和水分分布变化规律;通过建立挂面干燥过程中的湿热传递数学模型,观察挂面干燥过程中温度场和水分场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上述研究结果系统地展现挂面干燥过程水分的迁移规律,挂面干燥过程温度和含水率的变化,挂面干燥条件和控制参数的关系。这些结果将为干燥工艺优化和干燥过程智能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挂面 干燥工艺 水分传递 低场核磁共振和成像 数学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