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4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设施园艺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策略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圣勇 张梦迪 +11 位作者 徐进 王恩东 崔丽 雷仲仁 史晓斌 谢学文 王少丽 王甦 魏书军 马中正 何莉梅 高玉林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9-1180,共12页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迅速,对促进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和都市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我国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现状,总结设施环境下病虫害发生特点,并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生物技术和科学用药等方面概述了病...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迅速,对促进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和都市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我国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现状,总结设施环境下病虫害发生特点,并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生物技术和科学用药等方面概述了病虫害防治技术,最后对设施园艺病虫害防治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设施园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艺产业 保护地栽培 病虫害 绿色防控
下载PDF
植物与有益微生物互作的分子基础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周晓鸿 田芳 +3 位作者 杜丽璞 王轲 林志珊 叶兴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801-2814,共14页
植物与微生物在长期的侵染和抗侵染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复杂的互作关系,二者相互利用、协同进化。一些病原微生物致病能力的变化或增强迫使植物提高抗病性,同时改进了植物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关系的分子生物... 植物与微生物在长期的侵染和抗侵染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复杂的互作关系,二者相互利用、协同进化。一些病原微生物致病能力的变化或增强迫使植物提高抗病性,同时改进了植物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关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促进了植物基因工程育种途径的创立和生产潜力的提高,尤其微生物介导的基因转移已成为改良植物的重要工具。本文概括性综述了植物与一些主要有益微生物互作的应答反应、信号传导和分子基础,以及利用有益微生物对改良植物性状和生产水平的研究进展。描述了植物对主要有益微生物的应答途径,以及植物和农杆菌、根瘤菌、真菌及植物病毒互作的分子信号系统,并介绍了它们在基因工程、遗传育种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对于人们正确认识有益微生物的两面性,改变传统观念,进一步利用有益微生物的正向作用提高植物抗病性、抗逆性、品质和生产潜力,培育优良作物品种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农杆菌 根瘤菌 内生真菌 植物病毒 互作
下载PDF
温度和烟粉虱寄主植物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匡炜 杨念婉 +1 位作者 万方浩 袁哲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2-156,共5页
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Zolnerowich and Rose)原产于巴基斯坦,是B型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的一种有效天敌。本文报道了不同温度条件(20、22、26、30、34℃,RH65%±5%,光周期14L∶10D)和饲养在不同寄主植物—... 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Zolnerowich and Rose)原产于巴基斯坦,是B型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的一种有效天敌。本文报道了不同温度条件(20、22、26、30、34℃,RH65%±5%,光周期14L∶10D)和饲养在不同寄主植物——番茄、黄瓜、甘蓝上(26℃,RH65%±5%,光周期14L∶10D)烟粉虱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和30℃恒温条件下,该蜂寄生在番茄上饲养的烟粉虱的发育历期分别为31.7d和12.4d,完成发育的有效积温为247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11.9℃。在26℃恒温条件下,该蜂寄生番茄、黄瓜和甘蓝上的烟粉虱若虫时,卵至成蜂羽化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5.7、16.1和15.2d,相应存活率分别为74.6%、72.1%和78.7%,雌蜂寿命分别为7.4、7.6和8.1d,平均繁殖量分别为67.2、62.3和74.7粒卵。本研究结果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的大量饲养和田间释放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氏桨角蚜小蜂 烟粉虱 生物防治 发育历期 繁殖量
下载PDF
二点委夜蛾幼虫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筛选与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海剑 石洁 +1 位作者 郭宁 王振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9-443,共5页
本研究对分离自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oschler)越冬幼虫僵虫上分离的43株球孢白僵菌菌株进行生物测定,筛选到致病力较强的4株菌株,并对这4株菌株的菌落形态、菌株生长速度、产孢量和萌发率等生物学性状进行了测定。同时以二点委... 本研究对分离自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oschler)越冬幼虫僵虫上分离的43株球孢白僵菌菌株进行生物测定,筛选到致病力较强的4株菌株,并对这4株菌株的菌落形态、菌株生长速度、产孢量和萌发率等生物学性状进行了测定。同时以二点委夜蛾2龄幼虫为供试虫源,测定了这4株白僵菌菌株对二点委夜蛾的致病力,从中筛选出具有生长速度快、萌发率高、产孢量大等培养性状优及毒力较强的球孢白僵菌Ed-41菌株。该菌株在浓度为1×107孢子.mL-1悬浮液喷雾接种处理后,在26℃条件下,第8 d供试幼虫的死亡率达85%,显示出对靶标害虫的具有较好的毒力,在二点委夜蛾害虫生物防治中将有潜在的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点委夜蛾 球孢白僵菌 生物学特性 生物测定 菌株筛选
下载PDF
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AMP)及其在植物病毒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5
作者 秦文韬 王忠跃 张昊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21期170-174,共5页
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是一种特异、灵敏、简单的新型核酸扩增技术,目前,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食品安全检测及基因芯片等领域。本研究简要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操作技术及特点,归纳了近些年来该技术在植物病毒(DNA病毒、RNA病... 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是一种特异、灵敏、简单的新型核酸扩增技术,目前,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食品安全检测及基因芯片等领域。本研究简要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操作技术及特点,归纳了近些年来该技术在植物病毒(DNA病毒、RNA病毒)、类病毒检测中的应用,并指出了其在应用中呈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最后展望了该技术在植物病害综合防控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扩增 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AMP) 植物病毒 植物类病毒
下载PDF
二点委夜蛾越冬代生物学特性及其天敌种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石洁 张海剑 +5 位作者 王振营 秦雁宇 李娟 陈丹 郭宁 杨硕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20,共7页
二点委夜蛾已成为我国夏玉米苗期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威胁玉米生产安全。目前对其越冬代生物学特性及其天敌研究少见文献报道。本文系统研究了二点委夜蛾越冬代幼虫虫龄结构及老熟幼虫生物学特性,对其寄生性昆虫天敌和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 二点委夜蛾已成为我国夏玉米苗期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威胁玉米生产安全。目前对其越冬代生物学特性及其天敌研究少见文献报道。本文系统研究了二点委夜蛾越冬代幼虫虫龄结构及老熟幼虫生物学特性,对其寄生性昆虫天敌和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4龄以上二点委夜蛾越冬代幼虫均可做茧休眠越冬,翌年大部分幼虫直接在茧中化蛹,部分幼虫爬出茧外继续取食后化蛹。越冬代老熟幼虫的体长、体重和头壳宽度变化较大,且三者间无显著相关性。越冬代蛹个体间大小差异较大。大多数雌蛾的体长比雄蛾略小,雌虫产卵期可持续5~11 d,卵量平均为277粒/雌,单粒散产,雌、雄蛾平均寿命较主害代长,分别为11.00 d和18.67 d。死亡虫体寄生物分离鉴定发现,5.22%被寄生蜂寄生,发现3种寄生蜂,1种重寄生蜂;从60.29%的死亡虫体中分离出4种真菌,分别为球孢白僵菌、绿僵菌、黄曲霉和青霉;从21.74%死亡虫体中分离出细菌,除黏质沙雷氏菌外,还有一种球菌和一种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点委夜蛾 越冬代 生物学特性 寄生蜂 病原微生物
下载PDF
异角亨姬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刘万学 王文霞 +2 位作者 王伟 陆书龙 万方浩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3-619,共7页
异角亨姬小蜂Hemiptarsenus varicornis(Girault)是一种抑性、卵育型幼虫外寄生蜂,具有产卵寄生和寄主取食2种方式致死寄主,是我国南方潜叶蝇的优势天敌,尤其适宜于控制较高温环境下发生的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本文总结和综述了... 异角亨姬小蜂Hemiptarsenus varicornis(Girault)是一种抑性、卵育型幼虫外寄生蜂,具有产卵寄生和寄主取食2种方式致死寄主,是我国南方潜叶蝇的优势天敌,尤其适宜于控制较高温环境下发生的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本文总结和综述了国际上其分类地位、分布、寄主种类、寄主取食和繁殖特性、性比等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田间应用进展,并分析了其在我国的应用控害潜力,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为应用该寄生蜂高效防控我国潜叶蝇的危害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角亨姬小蜂 卵育型寄生蜂 寄主取食 控害效应
下载PDF
南方地区葡萄避雨栽培病虫害防控技术 被引量:27
8
作者 刘薇薇 雷志强 +2 位作者 董丹 任献来 王忠跃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4年第3期39-46,共8页
随着南方避雨栽培模式的兴起,我国葡萄栽培区域扩大及品种种植越来越多样化,寄主及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病虫害种类和危害程度等有所变化。根据多年的监测结果、试验数据、田间经验和相关资料查询,通过梳理、集成等形成了南方避雨栽培葡... 随着南方避雨栽培模式的兴起,我国葡萄栽培区域扩大及品种种植越来越多样化,寄主及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病虫害种类和危害程度等有所变化。根据多年的监测结果、试验数据、田间经验和相关资料查询,通过梳理、集成等形成了南方避雨栽培葡萄病虫害防控技术,对各个生育期的病虫害发生情况、防治措施、注意事项及其用药做出了说明,并介绍了葡萄病虫害灾害性发生时的救灾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地区 避雨栽培葡萄 病虫害 综合防治
下载PDF
植物相关细菌铜抗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吴亚男 高必达 +1 位作者 杨玉文 赵廷昌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69-2171,共3页
围绕铜的生理作用及毒性、抗铜基因在植物相关细菌中的分布、植物相关细菌的抗铜机制、植物相关细菌铜抗性与动植物的关系、植物相关细菌铜抗性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 植物病原细菌 植物促生菌 铜抗性 毒性
下载PDF
植物免疫蛋白制剂阿泰灵诱导小麦抗病增产效果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32
10
作者 盛世英 周强 +1 位作者 邱德文 杨秀芬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3-218,共6页
阿泰灵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植物免疫蛋白制剂,能诱导多种植物的广谱抗性,并能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但在小麦生产中尚未开展相关研究。2016年作者分别在山东省和河南省开展了阿泰灵对小麦抗病和促生长的田间试验,并初步研究了阿泰灵诱导... 阿泰灵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植物免疫蛋白制剂,能诱导多种植物的广谱抗性,并能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但在小麦生产中尚未开展相关研究。2016年作者分别在山东省和河南省开展了阿泰灵对小麦抗病和促生长的田间试验,并初步研究了阿泰灵诱导小麦抗病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用400倍阿泰灵稀释液拌种,并分别在返青期、拔节期和扬花期进行1000倍喷雾使用,能显著提高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须根数和根系活力;对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和叶锈病3种病害的诱抗效果达到29.3%~64.9%;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也显著提高,产量增加15%以上。阿泰灵喷雾处理小麦6叶期幼苗后12~24 h,POD、SOD和CAT防御酶活性提高45%,抗病相关基因PR-1、PR-2和PR-5也比未处理小麦转录表达提高10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阿泰灵能有效促进小麦生长,并提高小麦抗病性;防御酶活性提高和抗病基因上调表达是阿泰灵诱导小麦抗病增产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蛋白制剂阿泰灵 诱导抗病性 防御酶 抗病相关基因
下载PDF
绿盲蝽对七种锦葵科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趋向行为反应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俊宇 林克剑 +3 位作者 黄欣蒸 耿亭 魏洪义 张永军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5-141,共7页
研究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对锦葵科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趋向行为反应,为研发绿盲蝽引诱剂或驱避剂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田间采用动态顶空采样方法收集了7种锦葵科植物的挥发物,通过室内气相-质谱联用系统(GC-MS)进行物质... 研究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对锦葵科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趋向行为反应,为研发绿盲蝽引诱剂或驱避剂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田间采用动态顶空采样方法收集了7种锦葵科植物的挥发物,通过室内气相-质谱联用系统(GC-MS)进行物质鉴定及定量分析,最终测定了雌、雄绿盲蝽成虫对11种候选特征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和嗅觉趋向选择行为。结果表明,7种锦葵科植物的挥发物种类和含量有较大差异,而且4种棉花品种之间的挥发物差异也很显著。棉花石远321的挥发物总量最大,其中4,8-二甲基-1,3,7-壬三烯(DMNT)含量最高,壬醛和罗勒烯其次。蜀葵的挥发物种类和含量均最少。11种候选特征挥发物均能够引起绿盲蝽雌、雄成虫EAG反应,且雄性成虫的反应值大都高于雌性成虫。其中,绿盲蝽雌、雄成虫触角对反-2-己烯酸丁酯EAG反应值最大,芳樟醇、乙酸叶醇酯、甲基庚烯酮及DMNT也能够激发绿盲蝽较大的EAG反应。在趋向行为检测中发现,DMNT及柠檬烯等对雄性成虫具有吸引作用。对雌性成虫有吸引作用的物质有γ-萜品烯、DMNT、月桂烯、α-石竹烯、罗勒烯及乙酸叶醇酯等,其中γ-萜品烯和乙酸叶醇酯对雌性成虫具有极显著吸引效果。锦葵科候选植物挥发物对绿盲蝽雌、雄虫具有不同EAG和趋向行为反应影响,候选气味化合物可以作为设计绿盲蝽引诱剂组分进行害虫防控田间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锦葵科植物 挥发物 EAG反应 趋向行为
下载PDF
草地有害生物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2
作者 涂雄兵 杜桂林 +21 位作者 李春杰 尉亚辉 张卫国 贠旭江 洪军 李彦忠 王保海 赵莉 张蓉 庞保平 段廷玉 刘玉升 刘长仲 刘晓辉 李志红 杨定 丛斌 纪明山 王小奇 王贵强 张泽华 南志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80-788,共9页
生物防治是草地植保学科的重要范畴。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使该分支学科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概述了"十二·五"期间草地有害生物生防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在分析我国本领域学科发展水平... 生物防治是草地植保学科的重要范畴。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使该分支学科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概述了"十二·五"期间草地有害生物生防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在分析我国本领域学科发展水平与国际差距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草地有害生物生防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优先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有害生物 生物防治 优先发展领域
下载PDF
一株来自热带地区蜡蚧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烟粉虱的致病力 被引量:18
13
作者 张召荣 张艳军 谢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4-70,共7页
本研究从古巴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蜡蚧菌CHLB5,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为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该菌株对单糖、双糖、多糖等碳营养及有机氮和无机氮等营养均能利用,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菌丝生长以麦芽糖和蛋... 本研究从古巴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蜡蚧菌CHLB5,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为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该菌株对单糖、双糖、多糖等碳营养及有机氮和无机氮等营养均能利用,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菌丝生长以麦芽糖和蛋白胨的较快(速率分别为6.38和7.44 mm/d),以甘油和硫酸铵的较慢(分别为3.92和3.79 mm/d);分生孢子产生量以麦芽糖和蛋白胨较多(产孢量分别为6.98×1010和3.96×1010孢子/皿),以甘油和脲较少(产孢量分别为0.39×1010和1.76×1010孢子/皿)。菌株CHLB5在19~29℃能正常生长,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最适温度为27℃。菌株对烟粉虱2龄若虫第8 d的致死率为86.9%,该菌株在害虫生防上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蚧菌 生物学特性 致病力 烟粉虱 害虫生物防治
下载PDF
蛴螬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4
作者 刘树森 李克斌 +1 位作者 尹姣 曹雅忠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8-173,共6页
本文综述了应用病原细菌、病原真菌、病原线虫、寄生性天敌等生防因子防治蛴螬的研究历史及现状,并对蛴螬的生物防治研究前景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蛴螬 生物防治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中国秆野螟属昆虫线粒体COⅠ基因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鳞翅目:草螟科)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瑞生 王振营 +2 位作者 何康来 白树雄 姜义仁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80,共8页
以mtDNA-COⅠ基因作为分子标记,研究了中国分布秆野螟属(Ostrinia)8种螟虫的分子系统学和系统进化。结果表明:秆野螟属昆虫COⅠ基因全长1 545 bp,编码514个氨基酸,COⅠ基因全部核苷酸位点中多态性位点占6.08%,氨基酸突变率为3.11%。碱... 以mtDNA-COⅠ基因作为分子标记,研究了中国分布秆野螟属(Ostrinia)8种螟虫的分子系统学和系统进化。结果表明:秆野螟属昆虫COⅠ基因全长1 545 bp,编码514个氨基酸,COⅠ基因全部核苷酸位点中多态性位点占6.08%,氨基酸突变率为3.11%。碱基转换数(Ts)明显高于颠换数(Tv)。总体上,秆野螟属COⅠ基因序列相似度较高,种内差异明显小于种间差异,种内不同地理种群遗传距离在0.000 6~0.005 2之间,种间遗传距离为0.007 1~0.050 5。分别采用UPGMA法、NJ法和MP法构建秆野螟属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物种间进化关系基本一致:8种螟虫明显分为2个大群,即虎杖螟(O.latipennis(Warren))与其他种亲缘关系最远,单独形成一个大群,亚洲玉米螟(O.furnacalis(Guenée))等7个物种聚在一起形成另外一个大群。在第2大群中,刺菜螟(O.zealis(Guenée))与其他种类亲缘关系最远,单独形成一支,为一亚群,而亚洲玉米螟等6个种聚在一起形成一大丛,为另一亚群。在第2亚群中,亚洲玉米螟不同地理种群首先聚在一起形成一亚亚群;而欧洲玉米螟(O.nubilalis(Hüber))等5个种聚在一起形成另外一亚亚群,其中麻螟(O.narynensis(Mutuura&Munroe))与酒花螟(O.kurentzovi(Mutuura&Munroe))亲缘关系最近聚在一起,二者与欧洲玉米螟、苍耳螟(O.orientalis(Mutuura&Munroe))、豆秆野螟(O.scapulalis(Walker))聚在一起。这些分子系统进化关系与形态学结果基本一致,是对传统形态系统学研究的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秆野螟属 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 分子系统学 分子系统树
下载PDF
植物健康概念的商榷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永强 张昊 +1 位作者 王忠跃 刘崇怀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0,共10页
植物健康是经常在植物科学尤其是植物保护领域被使用的术语,但迄今仍然没有一个明确并普遍被认可的概念。通过梳理和总结不同哲学思想下植物健康概念的探讨和争论,试图在分析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获得植物健康概念的科学内涵,同时结合中国... 植物健康是经常在植物科学尤其是植物保护领域被使用的术语,但迄今仍然没有一个明确并普遍被认可的概念。通过梳理和总结不同哲学思想下植物健康概念的探讨和争论,试图在分析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获得植物健康概念的科学内涵,同时结合中国哲学观念提出了"特定遗传基质的植物(种或品种或生物型等)生长在适宜的环境中(土壤、水分和气候),没有受到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侵扰和伤害,各种生理功能平和或平衡的自然状态,植物的这种状态就是植物健康"的概念,明确了植物健康的动态性质及阐述了植物健康下的植物种群健康,并对依据这个概念从事农林生产进行了剖析,供大家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健康 概念 中国哲学观念
下载PDF
邱式邦院士在中国亚洲玉米螟早期研究中的贡献--纪念邱式邦院士诞辰110周年 被引量:2
17
作者 白树雄 何康来 王振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27-630,共4页
本文回顾了邱式邦院士在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对中国玉米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和防治中的重要工作,以此开启了中国亚洲玉米螟研究和防控的先河,对保障当时我国玉米的稳产、保产及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 本文回顾了邱式邦院士在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对中国玉米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和防治中的重要工作,以此开启了中国亚洲玉米螟研究和防控的先河,对保障当时我国玉米的稳产、保产及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亚洲玉米螟的综合治理策略及应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邱式邦 亚洲玉米螟 综合治理
下载PDF
锦葵科4种植物上棉大卷叶螟幼虫种群发生动态 被引量:3
18
作者 潘洪生 修春丽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08-711,共4页
2013年9月初的调查发现,棉大卷叶螟幼虫在锦葵科的蜀葵、黄秋葵和陆地棉上的种群数量具有显著差异。2014年,对锦葵科4种植物上棉大卷叶螟幼虫的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苘麻、蜀葵和黄秋葵上棉大卷叶螟幼虫的种群... 2013年9月初的调查发现,棉大卷叶螟幼虫在锦葵科的蜀葵、黄秋葵和陆地棉上的种群数量具有显著差异。2014年,对锦葵科4种植物上棉大卷叶螟幼虫的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苘麻、蜀葵和黄秋葵上棉大卷叶螟幼虫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陆地棉上,上述4种锦葵科植物上棉大卷叶螟幼虫的种群密度依次为(6.26±1.16)、(7.95±0.52)、(5.42±0.54)和(0.10±0.10)头/m2。说明锦葵科的苘麻、蜀葵和黄秋葵是棉大卷叶螟幼虫的喜食寄主植物,有望开发成为棉田棉大卷叶螟成虫的诱集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大卷叶螟 诱集植物 苘麻 蜀葵 黄秋葵
下载PDF
杨怀文先生在中国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早期研究中的贡献——追忆杨怀文先生
19
作者 李广悦 杨秀芬 +2 位作者 曾洪梅 任杰 袁京京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74-1376,共3页
本文回顾了杨怀文先生在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研究领域的主要工作,包括资源采集、保藏技术、资源评价以及挖掘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填补了我国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还对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 本文回顾了杨怀文先生在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研究领域的主要工作,包括资源采集、保藏技术、资源评价以及挖掘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填补了我国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还对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 杀虫蛋白 抗菌代谢产物
下载PDF
邱式邦院士在中国蝗虫研究和防治实践中的贡献--纪念邱式邦院士诞辰110周年
20
作者 涂雄兵 刘路路 张泽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23-626,共4页
本文回顾了邱式邦院士在我国蝗虫研究和防控实践中所做的主要工作。邱式邦院士提出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治蝗理念传承至今,促使我国开始走向现代化的科学治蝗道路,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还介绍了现阶段我国蝗... 本文回顾了邱式邦院士在我国蝗虫研究和防控实践中所做的主要工作。邱式邦院士提出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治蝗理念传承至今,促使我国开始走向现代化的科学治蝗道路,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还介绍了现阶段我国蝗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以及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灾 生物防治 绿色防控 治蝗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