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眼赛茧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草地螟的控害作用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倩 程云霞 +3 位作者 罗礼智 杜芹 江幸福 张蕾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03-810,共8页
绿眼赛茧蜂Zele chlorophthalmus(Spinola)是寄生于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幼虫的内寄生蜂,目前国内外对其生物学特性尚无报道。为了阐明绿眼赛茧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草地螟的控制作用,本文在(23±1)℃、RH 70%±5%、... 绿眼赛茧蜂Zele chlorophthalmus(Spinola)是寄生于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幼虫的内寄生蜂,目前国内外对其生物学特性尚无报道。为了阐明绿眼赛茧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草地螟的控制作用,本文在(23±1)℃、RH 70%±5%、光周期16L:8D的条件下测定了其发育历期、茧重、羽化和交配习性、成虫产卵、寄生能力和寿命,明确了其对寄主幼虫的功能反应及其对寄主幼虫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绿眼赛茧蜂卵-幼虫期为14.7 d,预蛹和蛹期为14.5 d,世代历期30.1 d,平均茧重18 mg。成虫羽化多集中在06:00―14:00,雄虫比雌虫早羽化2 d。成虫羽化当日即可交配,交配持续时间在59~168 s。成虫交配后很快产卵。雌蜂平均产卵历期10.8 d、产卵量为104粒,产卵高峰分别为羽化后的第3 d和第7 d。雌、雄蜂寿命分别为15.2和19.0 d。在5、10、15、20、25和30头/瓶(650 m L)密度下,绿眼赛茧蜂的寄生量随草地螟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寄生率随寄主幼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对寄主幼虫密度的反应属HollingⅡ型。寄生后第1 d,寄主幼虫与未寄生幼虫的大小体重差异不显著,但在寄生后的第6 d和第12 d,前者的大小体重均显著小于后者的。另外,寄主幼虫的取食量比未寄生幼虫的少了约30%,且差异显著。这些研究结果与其他寄生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对寄主种群的控害作用进行了比较分析,为研发绿眼赛茧蜂的室内繁殖和田间保护利用技术,以及评价其对草地螟的控害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眼赛茧蜂 草地螟 生物学 寄生率 功能反应
下载PDF
青海省大麦黄矮病毒的种类鉴定及基于CP基因的分子进化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翟浩 刘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253-257,共5页
由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s,BYDVs)引起黄矮病是世界范围的主要的经济危害严重的禾谷类作物病毒病。BYDVs可侵染大麦、小麦、青稞等多种禾谷类作物,2010年该病害在青海省东部麦区中度流行。为了明确青海麦区大麦黄矮... 由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s,BYDVs)引起黄矮病是世界范围的主要的经济危害严重的禾谷类作物病毒病。BYDVs可侵染大麦、小麦、青稞等多种禾谷类作物,2010年该病害在青海省东部麦区中度流行。为了明确青海麦区大麦黄矮病毒株系种类,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核酸斑点杂交方法对采集到的112个麦类黄矮病标样进行检测。结果显示,GAV为当地大麦黄矮病毒的流行株系。测定了12个青海GAV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间比对分析表明:青海GAV分离物与中国各地GAV分离物外壳蛋白基因相似性非常高,变异很小。掌握青海东部麦区大麦黄矮病毒的株系分布及分子变异情况,对麦类作物的抗病性育种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对指导该地区小麦黄矮病的防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黄矮病毒 酶联免疫吸附法 核酸斑点杂交 外壳蛋白基因
下载PDF
小麦叶片表面蜡质及其与品种抗蚜性的关系 被引量:34
3
作者 王美芳 陈巨莲 +1 位作者 程登发 原国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1-346,共6页
建立了一套适宜小麦表面蜡质的提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离和鉴定的方法,测定了16种不同小麦品种的叶表蜡质成分,初步分析了不同抗虫品种及不同生育期各组分的变化动态与趋势.从小麦表面蜡质的提取物中分离和鉴定出30余种化合物... 建立了一套适宜小麦表面蜡质的提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离和鉴定的方法,测定了16种不同小麦品种的叶表蜡质成分,初步分析了不同抗虫品种及不同生育期各组分的变化动态与趋势.从小麦表面蜡质的提取物中分离和鉴定出30余种化合物,为9种烷烃、7种脂肪醇、10种脂肪酸、2种醛和2种酮;并以GC-MS进行组分鉴定,以峰面积值为指标,定量计算和比较表面蜡质各组分的含量,其中主要成分是脂肪醇,占68.1%,仅C28醇就占分离物质总量的50.14%,其次为烷烃,再次为脂肪酸和醛,酮含量最低.抗蚜与感蚜小麦品种表面蜡质的组成变化不大,但大多数组分的含量差异明显,其中醇、酸和醛的含量均有随小麦品种抗蚜性增强而升高的趋势;不同生育期,小麦表面蜡质各组分的含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在小麦孕穗-抽穗期,抗蚜小麦品种中C28醇、C30醇及总醇的含量高于感蚜小麦品种.室内、田间小麦苗期及孕穗-抽穗期表面蜡质中的C28醇,C28酸、C18酸、C18烯酸,C26醛、C28醛的含量则随抗性增加而升高.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小麦表面蜡质单一组分对麦蚜寄主选择和抗蚜作用影响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表蜡质 麦蚜 抗虫性 BSTFA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下载PDF
我国草地螟的迁飞规律及途径 被引量:26
4
作者 曹卫菊 罗礼智 徐建祥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9-283,共5页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L.是一种重要的迁飞害虫,曾给我国三北地区的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在列举大量草地螟迁飞证据的同时,总结分析了成虫的迁飞过程及行为生理特征、迁飞途径以及在我国主要发生危害区的虫源关系...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L.是一种重要的迁飞害虫,曾给我国三北地区的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在列举大量草地螟迁飞证据的同时,总结分析了成虫的迁飞过程及行为生理特征、迁飞途径以及在我国主要发生危害区的虫源关系。有资料显示,成虫通常在黄昏前后自主起飞,起飞的适宜温度为20℃左右。当成虫进入边界层后,便在距地面400 m左右的高空成层,并随气流运载至远处。黎明前后,成虫降落。脂类是成虫飞行的主要能源物质。在我国,越冬代和1代之间可能可以“互为虫源地”。越冬代成虫随西南气流迁飞至我国东北地区,在当地繁殖1代后,成虫可能回迁至华北地区,尽管目前还缺乏直接的证据。最后,还讨论了草地螟迁飞规律研究中尚待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螟 迁飞 暴发 种群动态 预测预报
下载PDF
杀虫剂使用失当是甜菜夜蛾大发生的重要原因 被引量:15
5
作者 林珠凤 罗礼智 潘贤丽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7-332,共6页
近年来,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櫣bner)在我国的危害面积越来越广,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了解甜菜夜蛾的发生和成灾规律,改善和提高预测与防治技术,文章就杀虫剂对甜菜夜蛾及其天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杀虫剂使... 近年来,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櫣bner)在我国的危害面积越来越广,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了解甜菜夜蛾的发生和成灾规律,改善和提高预测与防治技术,文章就杀虫剂对甜菜夜蛾及其天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杀虫剂使用失当是甜菜夜蛾大发生的重要原因。甜菜夜蛾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超过天敌,而天敌的飞行、搜索、攻击和产卵等行为,以及生长、发育、生殖和寿命等又容易受杀虫剂的干扰,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降低天敌对甜菜夜蛾的控制能力。因此,如何合理使用杀虫剂,在有效控制甜菜夜蛾种群的同时,达到保护天敌的目的,将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夜蛾 杀虫剂 天敌 抗药性 大发生
下载PDF
广州地区红火蚁工蚁的巢外活动及有翅蚁的婚飞规律 被引量:8
6
作者 陈浩涛 罗礼智 熊红利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9-456,共8页
为了阐明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Buren的发生危害规律,为制定红火蚁的监测与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调查了广州地区(113°45′E,22°43′N)红火蚁工蚁巢外活动日节律和季节性变化,以及有翅蚁的婚飞活动。结果表明,工蚁... 为了阐明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Buren的发生危害规律,为制定红火蚁的监测与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调查了广州地区(113°45′E,22°43′N)红火蚁工蚁巢外活动日节律和季节性变化,以及有翅蚁的婚飞活动。结果表明,工蚁巢外活动日节律随季节或月份的不同而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中12-2月份的日活动节律为单峰型,即在中午温度较高时数量较大,而在5-10月份的日活动节律为双峰型,即在上午或下午工蚁数量较大,其余月份的活动为不明显的双峰型。工蚁巢外活动数量和时间随季节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其中以6月和10月份的日活动数量最多,而在1月和2月份的活动数量最少,时间最短,其余月份活动数量居中。工蚁在阵雨前后的活动数量明显多于晴天,但处于降雨时刻的巢外工蚁数量极少。蚁巢受侵扰后出巢工蚁数量在30s内最大,之后便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该种现象可以用房室函数进行描述。另外,工蚁的巢外数量会随侵扰强度的加大而增加。在试验区内全年都可见到红火蚁婚飞,但婚飞活动主要集中在3-5月份,每日婚飞活动主要发生在下午,并主要发生在雨前或雨后。上述结果对于了解我国红火蚁的发生危害规律和提升其监控技术水平有较大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火蚁 巢外活动 季节性变化 日节律 侵袭性 婚飞
原文传递
我国大陆红火蚁不同等级和虫态过冷却点的测定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浩涛 罗礼智 江幸福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2-508,共7页
为了解我国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耐低温能力并为其风险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采自我国4个地点红火蚁蚁群中不同等级和虫态的过冷却点,以及不同季节和室内不同饥饿程度的工蚁过冷却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蚁群中不同等级... 为了解我国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耐低温能力并为其风险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采自我国4个地点红火蚁蚁群中不同等级和虫态的过冷却点,以及不同季节和室内不同饥饿程度的工蚁过冷却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蚁群中不同等级和虫态的过冷却点差异显著。工蚁成虫的过冷却点(-11.8±0.4℃)显著低于有翅雌蚁(-8.1±0.6℃)及蚁后(-7.9±0.5℃),工蚁蛹和幼虫的过冷却点分别为-13.6±0.3℃和-12.1±0.4℃,蚁后蛹和幼虫的分别为-13.3±0.3℃和-12.2±0.3℃。工蚁蛹的过冷却点均显著低于其成虫和幼虫。蚁后蛹与其幼虫的过冷却点没有显著差异,但与其成虫的差异显著。同一未成熟期不同等级之间的也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季节的工蚁过冷却点有显著差异,其中以春季的最高(-4.3±0.2℃),夏季(-6.6±0.2℃)、秋季(-9.4±0.1℃)的次之,冬季的(-12.0±0.3℃)最低;深圳、珠海、广州和陆川4个地理种群的工蚁过冷却点在春、秋和冬季无显著差异,但夏季陆川种群的过冷却点显著低于其他3个种群的(P<0.05)。饥饿可使工蚁的过冷却点明显升高,但大工蚁的过冷却点较小工蚁升高的幅度更大,饥饿15d后的大工蚁比饥饿前的过冷却点升高了7.0℃,而小工蚁仅升高了4.9℃。这些结果为评价红火蚁在我国潜在的传播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火蚁 耐寒性 过冷却点 等级 虫态 地理种群 季节 饥饿 中国
原文传递
NPTⅡ基因和GUS基因在小麦遗传转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文蔚 成卓敏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8-50,共3页
对小麦遗传转化上常用的选择标记基因NPTⅡ的选择剂及GUS基因在幼胚愈伤组织中的转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G418作为选择剂,浓度为20-30 mg/L较为合适。幼胚愈伤组织与农杆菌共培养3 d后,即可检测到GUS基因的瞬时表达。农杆菌LBA4404... 对小麦遗传转化上常用的选择标记基因NPTⅡ的选择剂及GUS基因在幼胚愈伤组织中的转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G418作为选择剂,浓度为20-30 mg/L较为合适。幼胚愈伤组织与农杆菌共培养3 d后,即可检测到GUS基因的瞬时表达。农杆菌LBA4404由500 mg/L羧卞青霉素抑制;EHA105、AGLI由500 mg/L头孢霉素抑制。而不能用卡那霉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TⅡ基因 GUS基因 小麦 遗传转化 幼胚愈伤组织 农杆菌介导
下载PDF
大麦黄矮病毒PAV河南分离物通读蛋白ORF5基因的分子特征分析
9
作者 王阳 刘艳 +1 位作者 王锡锋 李志忠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66-571,共6页
利用RT-PCR从河南各地采集的110份小麦病样上鉴定出28个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BYDV)PAV分离物,并获得了这28个分离物的通读蛋白(Read through protein,RTP)ORF5基因全长.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可知,河南分离物RTP-O... 利用RT-PCR从河南各地采集的110份小麦病样上鉴定出28个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BYDV)PAV分离物,并获得了这28个分离物的通读蛋白(Read through protein,RTP)ORF5基因全长.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可知,河南分离物RTP-ORF5基因变异普遍较大,28个BYDV-PAV河南分离物RTP-ORF5基因之间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75.9%~100%,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79.4%~99.8%,核苷酸和氨基酸的一致性变异都较大.与国内外报道的16个BYDV-PAV通读蛋白基因相比对,其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72.2%~99%,由此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77%~99.6%.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河南地区分离物在4个内组群中都有分布.这些数据说明河南的大麦黄矮病毒PAV多样性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黄矮病毒 通读蛋白 系统进化分析 多样性
下载PDF
小麦农家种红秃头和霸王鞭的抗白粉病基因分析及染色体定位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晓丹 范洁茹 +1 位作者 周益林 马占鸿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3-531,共9页
本研究对红秃头和霸王鞭两个小麦农家种抗白粉病基因推导显示,红秃头和霸王鞭均具有较宽的抗性谱,是良好的抗源品种,并可能携带新的抗病基因。抗白粉病遗传分析表明,红秃头对E09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E26和E30-2的抗性分别由1对隐... 本研究对红秃头和霸王鞭两个小麦农家种抗白粉病基因推导显示,红秃头和霸王鞭均具有较宽的抗性谱,是良好的抗源品种,并可能携带新的抗病基因。抗白粉病遗传分析表明,红秃头对E09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E26和E30-2的抗性分别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其至少携带一显一隐2对抗白粉病基因;霸王鞭对E09的抗性由2对显性基因重叠或者独立控制,对E26的抗性由2对显性基因互补作用控制,对E30-2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其至少携带2对显性基因。利用基因芯片结合集群分离分析法(Bulk Segregant Analysis,BSA)进行染色体定位推测出,红秃头的抗白粉病基因可能位于染色体7B和6B上,霸王鞭的抗白粉病基因可能位于染色体4A和7B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农家品种 白粉病 基因推导 遗传分析 基因芯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