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Q热导致Ⅲ型冷球蛋白血症及肾小球肾炎
1
作者 胡蓉蓉 于晓晨 +3 位作者 郭伏平 王颖 郑可 陈丽萌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25年第1期96-100,共5页
中年男性患者,风湿性心脏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3年,出现皮肤紫癜、乏力,蛋白尿及镜下血尿,血清肌酐升高,免疫抑制治疗效果不佳,进一步检查发现免疫球蛋白、炎症指标明显升高、Ⅲ型冷球蛋白血症,因间断发热行外周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提示... 中年男性患者,风湿性心脏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3年,出现皮肤紫癜、乏力,蛋白尿及镜下血尿,血清肌酐升高,免疫抑制治疗效果不佳,进一步检查发现免疫球蛋白、炎症指标明显升高、Ⅲ型冷球蛋白血症,因间断发热行外周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提示贝纳柯克斯体,诊断慢性Q热,予米诺环素联合羟氯喹治疗后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Q热 肾小球肾炎 冷球蛋白血症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下载PDF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 被引量:121
2
作者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位作者 李太生 王福生 高福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1期31-52,共22页
艾滋病是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0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制定了《艾滋病诊疗指南》第一版,并于2011年和2015年进行了更新。2018版指南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艾滋病临床诊疗实践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的更新,主要... 艾滋病是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0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制定了《艾滋病诊疗指南》第一版,并于2011年和2015年进行了更新。2018版指南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艾滋病临床诊疗实践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的更新,主要体现在机会性感染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相关肿瘤的诊治、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V暴露后预防和预防母婴传播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2018版指南首次介绍了HIV暴露前预防、首次提出了HIV感染全程管理的概念并详细介绍了如何做好HIV感染全程管理。本指南将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定期进行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诊断 治疗 指南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结肠炎治疗过程中发生致命性机会性感染1例
3
作者 李亚坤 谭蓓 +5 位作者 秦岭 范思远 郭小贝 赵静 王孟昭 徐燕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2-276,共5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已在肺癌中广泛应用,ICI在提高患者总生存期的同时,会导致一系列与免疫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irAE)。重症irAE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生物制剂治疗。糖皮...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已在肺癌中广泛应用,ICI在提高患者总生存期的同时,会导致一系列与免疫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irAE)。重症irAE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生物制剂治疗。糖皮质激素及生物制剂治疗过程中需高度警惕机会性感染。本文报道1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出现重度ICI相关结肠炎,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治疗过程中发生血行播散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肺曲霉病,旨在引起临床医生在处理irAE时对机会性感染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会性感染 分枝杆菌感染 英夫利西单抗 血行播散性结核 糖皮质激素 肺曲霉病 生物制剂 临床医生
原文传递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
4
作者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 位作者 李太生 沈银忠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25年第1期4-32,共29页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于2005年制订了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简称《指南》),2024版《指南》是在2021年第5版《指南》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修订而成。新版《指南》重点对抗病毒治疗、全程管理、机会性感染,HIV合...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于2005年制订了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简称《指南》),2024版《指南》是在2021年第5版《指南》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修订而成。新版《指南》重点对抗病毒治疗、全程管理、机会性感染,HIV合并肿瘤、HIV感染的预防与干预等内容进行了更新,并新增“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INR)”这部分内容,首次提出了“艾滋病脆弱人群”的概念,增加了诊治推荐意见及其推荐证据和推荐强度。《指南》包括流行病学、病原学特征、实验室检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分期、诊断标准、常见机会性感染、抗病毒治疗、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INR、艾滋病相关肿瘤、HI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及单阳家庭生育、HIV暴露前后预防与阻断、HIV感染的全程管理等14个方面的内容。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艾滋病诊治和管理中合理决策,《指南》也将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定期进行修订与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诊断 治疗 指南
原文传递
PDCA循环理论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实验诊断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韩建华 刘中娟 +8 位作者 杨卓 邱玲 吴卫 孙宏莉 赵峻 周佳鑫 范洪伟 杨洋 徐英春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93-1196,共4页
目的探讨PDCA[计划(P)、执行(D)、检查(C)和处理(A)]循环理论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实验诊断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以2021年9月至2022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进行《实验诊断学》课程学习的2017级和2018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作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PDCA[计划(P)、执行(D)、检查(C)和处理(A)]循环理论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实验诊断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以2021年9月至2022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进行《实验诊断学》课程学习的2017级和2018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PDCA循环理论的4个阶段对2018级学生的《实验诊断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对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评估该方法的指导意义。结果2018级八年制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为(86.7±4.68)分,高于2017级的(83.3±3.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学生的《实验诊断学》课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实验课的评分均高于理论课的评分(P<0.05),且在进行PDCA循环理论教学改革后,2018级学生的理论课[(3.83±0.25)分比(2.94±0.28)分]和实验课[(4.13±0.09)分比(3.32±0.12)分]问卷调查评分均高于2017级(P<0.001)。结论PDCA循环理论给教学管理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有助于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成绩的提高和对课程的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医学 PDCA循环 课程改革
原文传递
艾滋病合并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所致病毒性脑膜炎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郭伏平 麦毓麟 +1 位作者 陈实 李太生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42,共2页
艾滋病患者合并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较为少见,而因其导致脑膜炎则更为罕见。本例患者以贫血起病,考虑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因粪便常规发现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而就诊于感染科,检查发现艾滋病和隐性梅毒。诊治过程中患者出现发... 艾滋病患者合并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较为少见,而因其导致脑膜炎则更为罕见。本例患者以贫血起病,考虑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因粪便常规发现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而就诊于感染科,检查发现艾滋病和隐性梅毒。诊治过程中患者出现发热,伴头痛、头晕,血液人类细小病毒B19抗体阴性,腰椎穿刺检查显示脑膜炎改变,血液及脑脊液的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显示人类细小病毒B19,诊断明确。给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脑膜炎 病毒性 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
原文传递
白细胞介素10受体A基因变异相关炎症性肠病合并感染性肠炎 被引量:6
7
作者 陈丹 陈洋 +6 位作者 章里西 周宝桐 王薇 宋红梅 康军仁 李骥 钱家鸣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783-786,共4页
腹泻是常见的临床症状。现报道1例以“腹泻、腹痛、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患儿,经完善病原学筛查及基因检测等后被诊断为白细胞介素10受体A(interleukin-10 receptor A,IL-10RA)基因变异相关IBD合并感染性肠炎,旨在理清慢性腹泻、结... 腹泻是常见的临床症状。现报道1例以“腹泻、腹痛、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患儿,经完善病原学筛查及基因检测等后被诊断为白细胞介素10受体A(interleukin-10 receptor A,IL-10RA)基因变异相关IBD合并感染性肠炎,旨在理清慢性腹泻、结肠溃疡的诊疗思路,并增加对IL-10RA基因突变所致IBD的认识,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0受体 感染性肠炎 基因变异 炎症性肠病 RECEPTOR 慢性腹泻 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
原文传递
HIV感染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治进展
8
作者 周梦兰 张黎 +1 位作者 李太生 刘正印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48-1154,共7页
侵袭性真菌病是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近2年来国内外多部关于HIV/AIDS感染者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与治疗的指南与共识相继发布,真菌病原学诊断、抗原抗体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均取得了新的进展。治疗方面,国内外对... 侵袭性真菌病是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近2年来国内外多部关于HIV/AIDS感染者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与治疗的指南与共识相继发布,真菌病原学诊断、抗原抗体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均取得了新的进展。治疗方面,国内外对于念珠菌病、隐球菌病、肺孢子菌肺炎等HIV/AIDS患者不同类型侵袭性真菌病的治疗方案求同存异,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及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优化也进一步推动了侵袭性真菌病诊疗的进步。本研究针对HIV/AIDS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相关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感染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高效 两性霉素B
原文传递
破而后立:从ALLIANCE研究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后高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转率的原因
9
作者 李小迪 李太生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751-753,共3页
ALLIANCE研究是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旨在评估比较比克恩丙诺片(B/F/TAF)与多替拉韦、恩曲他滨/替诺福韦(DTG+F/TDF)应用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的疗效。近期李太生教授作为通信作者在The Lancet ... ALLIANCE研究是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旨在评估比较比克恩丙诺片(B/F/TAF)与多替拉韦、恩曲他滨/替诺福韦(DTG+F/TDF)应用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的疗效。近期李太生教授作为通信作者在The Lancet HIV期刊发表了ALLIANCE研究96周随访数据,结果表明B/F/TAF在病毒抑制方面非劣于DTG+F/TDF,且B/F/TAF治疗组有更高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转率。本文结合ALLIANCE研究结果,探讨HIV/HBV合并感染患者开启治疗后高HBsAg阴转率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共感染 同时感染 ALLIANCE研究 丙酚替诺福韦 乙肝表面抗原阴转
原文传递
抗IFNγ抗体相关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1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冰清 都乐 +5 位作者 徐娜 范俊平 范洪伟 曹玮 黄程锦 黄晓明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6-319,共4页
非结核分枝杆菌为一种机会性致病菌,常见于免疫抑制人群。本文报道1例以骨痛、发热、淋巴结肿大起病的青年女性,伴有反复皮肤和淋巴结破溃以及肺内病灶,起病2年内先后多次病理活检均阴性。最终经病原学检查和分子检查,诊断为抗干扰素γ... 非结核分枝杆菌为一种机会性致病菌,常见于免疫抑制人群。本文报道1例以骨痛、发热、淋巴结肿大起病的青年女性,伴有反复皮肤和淋巴结破溃以及肺内病灶,起病2年内先后多次病理活检均阴性。最终经病原学检查和分子检查,诊断为抗干扰素γ抗体相关获得性免疫缺陷继发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予长疗程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病情终得以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获得性免疫缺陷 非结核分枝杆菌
原文传递
注射用多黏菌素的儿童应用临床实践指南
11
作者 唐琳 侯宁 +10 位作者 金炎 靳有鹏 蒋进皎 陆权 张伶俐 马小军 曾宪涛 林丽开 翟所迪 《注射用多黏菌素的儿童应用临床实践指南》指导委员会 《注射用多黏菌素的儿童应用临床实践指南》制订专家组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8-209,共12页
由于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检出率的上升, 尤其是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增多, 使得多黏菌素在临床应用的需求逐渐增加, 但该药在儿科患者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为了指导多黏菌素在儿童患者中的合理使用, 召集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共... 由于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检出率的上升, 尤其是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增多, 使得多黏菌素在临床应用的需求逐渐增加, 但该药在儿科患者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为了指导多黏菌素在儿童患者中的合理使用, 召集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共同制订了本指南, 对多黏菌素类的药物特点进行了阐述, 讨论了其在应用中面临的多个临床问题, 并就其应用条件、特殊用药方法、特殊人群用药和相关不良反应等提出了13条推荐意见。本指南将帮助医护人员在治疗儿童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时能更合理地使用多黏菌素, 提高安全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黏菌素类 儿童 感染 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 指南
原文传递
第506例——不明原因发热,PET-CT阴性,腹腔内出血
12
作者 郭伏平 丛杨 +3 位作者 贾丛伟 葛瑛 李太生 刘正印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1-524,共4页
患者男,48岁,因间断发热2年就诊。患者间断发热,体温最高39℃,可自行热退,抗菌治疗疗效不佳,入院后无其他伴随症状及阳性体征,曾有体重明显下降,外周血乳酸脱氢酶明显增高,临床高度警惕淋巴瘤,但骨髓穿刺及活检、PET-CT未见明显异常。... 患者男,48岁,因间断发热2年就诊。患者间断发热,体温最高39℃,可自行热退,抗菌治疗疗效不佳,入院后无其他伴随症状及阳性体征,曾有体重明显下降,外周血乳酸脱氢酶明显增高,临床高度警惕淋巴瘤,但骨髓穿刺及活检、PET-CT未见明显异常。因患者高热,炎症指标高,铁蛋白增高,伴脾大,考虑高炎症状态,淋巴瘤待除外。给予甲泼尼龙24 mg,每天2次。患者体温正常,但出现血小板进行性下降至33×10^(9)/L。住院期间出现腹腔内出血、出血性休克,急诊手术发现患者为自发性脾破裂,行急诊脾切除术,脾脏病理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CT阴性淋巴瘤 腹腔内出血 自发性脾破裂
原文传递
第591例 皮疹—意识障碍—发热—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脑炎
13
作者 张娇 葛瑛 +3 位作者 丛杨 郭伏平 江伟 马小军 《中华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5期4179-4181,共3页
本文报道1例以皮疹、意识障碍和发热为临床特点的病例。患者男,37岁,既往体健,2019年11月发现右下肢皮疹,范围逐渐扩大,外院治疗无好转,2021年6月突发意识障碍,外院查头颅MRI示左侧额叶占位,不除外脑胶质瘤并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提示肉... 本文报道1例以皮疹、意识障碍和发热为临床特点的病例。患者男,37岁,既往体健,2019年11月发现右下肢皮疹,范围逐渐扩大,外院治疗无好转,2021年6月突发意识障碍,外院查头颅MRI示左侧额叶占位,不除外脑胶质瘤并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提示肉芽肿性炎,考虑不除外结核感染可能,外院给予抗结核治疗2个月余,但病情仍持续进展。2021年10月18日转入北京协和医院治疗,2次脑脊液宏基因组测序诊断为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脑炎(BAE)。虽经积极治疗,但因诊断延迟,病情进展迅速,最终死亡。BAE临床极为罕见,病死率高达90%以上,本文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炎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 皮疹 发热
原文传递
抗干扰素-γ自身抗体介导的成人起病免疫缺陷病合并播散性马萨分枝杆菌1例
14
作者 柳俊杰 秦岭 +5 位作者 丛杨 刘慧婷 范俊平 范洪伟 周宝桐 曹玮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95-799,共5页
本文报道1例播散性马萨分枝杆菌感染的患者,抗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治疗有效,但停药后疗效难以维持;检测其IFN-γ中和性自身抗体阳性。患者最终被诊断为抗IFN-γ自身抗体(AIGA)介导的成人起病免疫缺陷症(AOID)。本文对AOID的临床特点进... 本文报道1例播散性马萨分枝杆菌感染的患者,抗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治疗有效,但停药后疗效难以维持;检测其IFN-γ中和性自身抗体阳性。患者最终被诊断为抗IFN-γ自身抗体(AIGA)介导的成人起病免疫缺陷症(AOID)。本文对AOID的临床特点进行描述和讨论,以提高临床对此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自身抗体 免疫缺陷综合征 分枝杆菌感染
原文传递
急性发热伴多浆膜腔积液1例
15
作者 刘慧婷 沈敏 +1 位作者 范洪伟 曹玮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96,共3页
本文报道了一例以反复发热及多浆膜腔积液起病的青年女性的诊疗过程。该患者在病程中在未应用针对性治疗的情况下症状及炎症指标即呈现自发缓解及复发趋势,影像学也可见胸腔及心包积液在短时间内明显变化。在进行基础筛查除外常规感染... 本文报道了一例以反复发热及多浆膜腔积液起病的青年女性的诊疗过程。该患者在病程中在未应用针对性治疗的情况下症状及炎症指标即呈现自发缓解及复发趋势,影像学也可见胸腔及心包积液在短时间内明显变化。在进行基础筛查除外常规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后,经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后发现患者携带与自身炎症性疾病中的家族性地中海热相关的MEFV E148Q杂合突变,并在加用秋水仙碱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未再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地中海热 心包积液 胸腔积液 发热
原文传递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 被引量:48
16
作者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10 位作者 魏来 徐小元 李太生 饶慧瑛 王福生 南月敏 王贵强 段钟平 侯金林 贾继东 庄辉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29-46,共18页
为了规范和更新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和... 为了规范和更新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2019年年底以来,丙型肝炎的筛查及管理策略有进一步的更新,越来越多的直接抗病毒药物,特别是包括国产企业研发、生产在内的泛基因型方案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药物价格可及性明显增加,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22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筛查及治疗的推荐意见进行再次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治疗 预防 指南
原文传递
抗干扰素γ自身抗体介导的成人起病免疫缺陷症13例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聂永都 潘思琪 +13 位作者 王瀚 王亭谕 冯芸颖 张颖 郭伏平 刘慧婷 张冰清 赵颖 张婷 王珞 范俊平 田欣伦 张林琦 王京岚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4-150,共7页
目的描述和分析一组抗干扰素γ自身抗体(AIGA)介导的成人起病免疫缺陷症(AOI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10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AOID患者共13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感染部位及病原种类进行描述和分... 目的描述和分析一组抗干扰素γ自身抗体(AIGA)介导的成人起病免疫缺陷症(AOI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10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AOID患者共13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感染部位及病原种类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男性5例,起病中位年龄47岁(14~71岁),首发症状到确诊中位时间4年(1~8年);籍贯北方地区4例,南方地区9例。常见临床表现为淋巴结肿大(13/13)、发热(12/13)、咳嗽等呼吸道症状(12/13)、体重下降(11/13)。常见实验室检查异常为白细胞计数升高(9/13),中性粒细胞计数及占比升高(7/13),红细胞沉降率升高(12/13)以及C反应蛋白升高(11/13)。诊断时血浆AIGA滴度中位数为5681(3194,13246)。常见感染受累部位为肺(12/13)、淋巴结(9/13)、骨或关节(9/13)、皮肤软组织(7/13)、血流及骨髓(4/13)、腺体(3/13)。最常见的病原为非结核分枝杆菌(12/13),2种及以上病原感染多见(9/13)。结论我国AIGA介导的AOID患者同样见于北方医疗机构就医人群,在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或反复感染等患者中应重视AIGA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Γ 自身抗体 免疫缺陷 非结核分枝杆菌
原文传递
慢性真菌性胃壁脓肿1例
18
作者 曾芝雨 赵浩 +7 位作者 陈茹宣 彭敏 田庄 李亚光 洪涛 戴梦华 李太生 周宝桐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76-779,共4页
胃壁脓肿是一种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少见的胃化脓性炎症。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可显示病变的位置和范围。超声内镜和细针穿刺可进行脓肿减压、切开引流治疗和病原体检测,但对于表现不典型、发展缓慢的胃壁脓肿,超声内镜联合细针穿刺对其诊... 胃壁脓肿是一种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少见的胃化脓性炎症。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可显示病变的位置和范围。超声内镜和细针穿刺可进行脓肿减压、切开引流治疗和病原体检测,但对于表现不典型、发展缓慢的胃壁脓肿,超声内镜联合细针穿刺对其诊断困难。本文就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1例光滑念珠菌导致的慢性胃壁脓肿进行报道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壁脓肿 光滑念珠菌 胃泌素类 幽门狭窄 异位胰腺
原文传递
布鲁菌心内膜炎1例
19
作者 刘晖 葛瑛 +2 位作者 徐鲁斌 马国涛 马小军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50-852,共3页
布鲁菌引起心内膜炎临床罕见,尽早明确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仅内科治疗通常效果欠佳,应尽早手术行瓣膜修复、置换。本文报道了1例布鲁菌心内膜炎患者内外科联合诊治的经过。
关键词 布鲁氏菌 心内膜炎
原文传递
慢性Q热12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雪晗 刘慧婷 +3 位作者 王玉 范洪伟 王振捷 焦洋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3年第10期1062-1067,共6页
目的总结和分析慢性Q热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1月至2022年12月确诊的慢性Q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治及预后。结果... 目的总结和分析慢性Q热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1月至2022年12月确诊的慢性Q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治及预后。结果共12例患者确诊为慢性Q热。男性11例,女性1例。诊断时患者中位年龄58(47,68)岁,从出现症状到确诊中位时间9.5(4.0~28.5)个月。10例患者有发热,其他常见症状包括虚弱(6例)、体重下降(5例)、胸闷气短(3例),肝脾大患者7例。1例患者心脏瓣膜和动脉同时受累,8例患者有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患者有动脉瘤,2例患者未找到明确感染部位。7例患者血肌酐升高。8例患者检测类风湿因子,水平均升高。9例患者给予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羟氯喹两药联合治疗,3例应用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单药治疗。随访时间3个月~14年,7例经抗菌药物治疗12~30个月后停药,体温正常;1例因心力衰竭于诊断6个月后死亡;1例失访;2022年诊断的3例患者仍继续口服药物治疗,目前病情稳定。结论慢性Q热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动脉瘤是慢性Q热的常见表现。对于长期发热,伴有新发心脏瓣膜功能受损或感染性动脉瘤的患者,需要考虑到慢性Q热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Q热 心内膜炎 动脉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