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见类型神经退行性痴呆的神经影像学表现
1
作者 李奇骏 王俊山 +1 位作者 袁晶 崔瑞雪 《基础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2期1741-1745,共5页
神经退行性痴呆是以认知功能受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可有多种不同的病理基础。神经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对痴呆进行病因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本文简要介绍了阿尔茨海默病、额颞叶痴呆以及路易体痴呆3种常见神经退行性痴... 神经退行性痴呆是以认知功能受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可有多种不同的病理基础。神经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对痴呆进行病因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本文简要介绍了阿尔茨海默病、额颞叶痴呆以及路易体痴呆3种常见神经退行性痴呆的神经影像学(MRI、PET和SPECT)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影像学 正电子发射断层 阿尔茨海默病 额颞叶痴呆 路易体痴呆
下载PDF
数字化认知测试对神经心理学评估变革的影响
2
作者 王俊山 李奇骏 +1 位作者 崔瑞雪 袁晶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11期12-16,共5页
神经心理学是评估个体认知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关键工具。现有的经典纸笔测试方法存在测量效率低、分析速度慢等局限性。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认知测试正逐渐成为神经心理学评估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作为神经心理学评估的创新... 神经心理学是评估个体认知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关键工具。现有的经典纸笔测试方法存在测量效率低、分析速度慢等局限性。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认知测试正逐渐成为神经心理学评估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作为神经心理学评估的创新性工具,数字化认知测试具有准确、客观和标准化的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有效的手段,同时弥补了经典测验的缺点。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数字认知测试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阐述数字化认知测试在测验硬件、内容、形式方面的创新,以及其在认知障碍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等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价值,强调其在隐私和信息安全问题方面的重要性,探讨数字化认知测试带来的革命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认知障碍 数字化认知测试 神经心理学
下载PDF
周围神经和肌肉超声成像在神经肌肉病诊断中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明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71-774,共4页
周围神经和肌肉超声成像(以下简称神经肌肉超声)在神经肌肉病中的应用逐渐广泛,不仅可以反映神经肌肉形态学特征,还可以作为神经电生理检测诊断的重要补充,在免疫相关周围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副蛋白血症相关周围神经病和运动神... 周围神经和肌肉超声成像(以下简称神经肌肉超声)在神经肌肉病中的应用逐渐广泛,不仅可以反映神经肌肉形态学特征,还可以作为神经电生理检测诊断的重要补充,在免疫相关周围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副蛋白血症相关周围神经病和运动神经元病等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阐述神经肌肉超声在神经肌肉病领域的价值,以推动神经肌肉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疾病 超声检查 周围神经 骨骼 综述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症状及支持性治疗
4
作者 李晓光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12期82-86,共5页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目前尚无治愈方法,患者病程中会出现疲乏、痉挛、痛性痉挛、呼吸困难、睡眠困难、疼痛、焦虑、抑郁、流涎、假性延髓麻痹、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等症状,应高度重视其症状并采取支持性治...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目前尚无治愈方法,患者病程中会出现疲乏、痉挛、痛性痉挛、呼吸困难、睡眠困难、疼痛、焦虑、抑郁、流涎、假性延髓麻痹、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等症状,应高度重视其症状并采取支持性治疗,及时的治疗可减轻患者痛苦,改善其生活质量。症状性治疗药物涉及种类较多,了解各种药物的药理机制,采用规范的治疗方法,避免重复用药,可以减少无效或非安全干预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症状性治疗 支持性治疗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基因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晓光 杨璐 +3 位作者 刘旭东 贾鑫淼 杨欣壮 崔丽英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3年第4期674-679,共6页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基因治疗研究集中在SOD1、C9ORF72、FUS、ATAX2等基因,基因变异导致的毒性功能获得是ALS的主要致病机制。针对变异基因修正主要有基因沉默和基因编辑两种策略:裸注反义寡核苷酸(ASO)诱导RNase H介导变异基因mRNA降解...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基因治疗研究集中在SOD1、C9ORF72、FUS、ATAX2等基因,基因变异导致的毒性功能获得是ALS的主要致病机制。针对变异基因修正主要有基因沉默和基因编辑两种策略:裸注反义寡核苷酸(ASO)诱导RNase H介导变异基因mRNA降解,或通过腺相关病毒(AAV)传递RNA干扰(RNAi)介导变异基因mRNA沉默,以减少毒性蛋白;通过CRISPR/Cas9法编辑变异基因,降低毒性蛋白。另外,通过特异性抗体及代谢调节剂降低毒性蛋白水平,以及神经保护治疗的研究也有较多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基因治疗 反义寡核苷酸 RNA干扰 CRISPR/Cas9
下载PDF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立洋 柳青 +1 位作者 刘雅萍 张学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3年第2期332-335,共4页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严重的氧化应激损伤和细胞钙稳态失衡,以及被异常释放的线粒体DNA激活炎性反应,这些可能是造成ALS患者运动神经元死亡的重要原因。线粒体自噬作为线粒体...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严重的氧化应激损伤和细胞钙稳态失衡,以及被异常释放的线粒体DNA激活炎性反应,这些可能是造成ALS患者运动神经元死亡的重要原因。线粒体自噬作为线粒体质量控制的最后环节,其功能的减弱或过度增强都会促进ALS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线粒体功能障碍
下载PDF
BAG3-Related Myofibrillar Myopathy Presenting as Hypercapnia: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7
作者 Yan Xu Shixuan Liu +7 位作者 Wenbing Xu Jinmei Luo Jingwen Niu Zhi Liu Jinming Gao Jinglan Wang Yi Dai Mengzhao Wang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21年第4期265-278,共14页
Objective BAG3-related myopathy is a rare condition so far reported in twenty patients worldwid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raw attention to this rare disease and to the fact that BAG3-related myopathy should b... Objective BAG3-related myopathy is a rare condition so far reported in twenty patients worldwid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raw attention to this rare disease and to the fact that BAG3-related myopathy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rar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hypercapnia.Methods We report a sporadic case of a 14-year-old Chinese girl with a de novo p.Pro209 Leu mutation in BAG3 and reviewed the literatures for reported cases related to this mutation.Results We described a 14-year-old Chinese girl who presented with gradually appearing symptoms of hypercapnia that required assisted ventilation.The muscle biopsy and the blood whole-exome sequencing results confirmed the diagnosis of myofibrillar myopathy with a de novo p.Pro209 Leu mutation in BAG3.Totally twentyone patients from twenty families with a confirmed diagnosis of BAG3-related myopathy were reported to date,including this patient and literature review.The male to female ratio was 11:10 and most showed initial symptoms in the first decade of life.Most patients presented toe/clumsy walking or running as the onset symptom,followed by muscle weakness or atrophy.Creatine kinase levels were elevated in fourteen patients and were normal in three.Eighteen patients developed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 during the disease course and thirteen(one could not tolerate non-invasive assisted ventilation)required non-invasive assisted ventilation for treatment.Except for one not reported,heart involvement was found in seventeen patients during the disease course and seven underwent heart transplantation.Z-disk streaming and aggregation could be observed in most of the patients’muscle histology.In the long-term follow-up,five patients died of cardiac or respiratory failure.Conclusion BAG3-associated myopathy is a rare type of myofibrillar myopathy.It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rar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hypercapn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ofibrillar myopathy BAG3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 HYPERCAPNIA
下载PDF
罕见多中心腕跗骨骨质溶解综合征基因型及表型特征
8
作者 周冰娜 戴毅 +8 位作者 胡静 林小云 汪艳叶 张茜 王鸥 姜艳 夏维波 邢小平 李梅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34-542,共9页
目的分析1例多中心腕跗骨骨质溶解综合征(multicentric carpotarsal osteolysis syndrome,MCTO)患者的表型和基因型特点,并复习文献,旨在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方法纳入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以步态异常、手足肿胀为特点的一个MCTO家系,评估... 目的分析1例多中心腕跗骨骨质溶解综合征(multicentric carpotarsal osteolysis syndrome,MCTO)患者的表型和基因型特点,并复习文献,旨在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方法纳入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以步态异常、手足肿胀为特点的一个MCTO家系,评估患者临床表现、骨转换生化指标、骨密度、骨影像学特点,并采用二代靶向测序技术检测致病基因突变,复习文献,总结及分析大样本MCTO患者的表型及基因型特点。结果本例患者存在肌腱膜纤维肉瘤癌基因同源物B(v-maf musculoaponeurotic fibrosarcoma oncogenefamily protein B,MAFB)基因第1外显子c.206C>T杂合突变,其父母未携带该变异。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尺桡骨远端、腕骨骨质溶解。包括本例患者,国内外共报道来自61个家系的74例MCTO患者,起病年龄为0~12岁,男女比例相近,由于罕见,疾病误诊率高、确诊迟滞。MCTO主要表型特点为早发性多部位骨骼和关节畸形、肿胀和疼痛,影像学特征为侵袭性多骨关节溶解,腕骨、跗骨、肘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受累率分别为100%(53/53)、86.8%(46/53)、66.0%(35/53)、39.6%(21/53)、9.4%(5/53)。11.3%的患者并发脊柱侧弯;63.5%的患者并发肾脏疾病,其中38.3%的患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28.3%的患者有面部异常;9.4%的患者并智力或学习障碍;9.4%的患者有角膜云翳。目前共报道20种MAFB基因突变,均为杂合错义突变,其热点突变为c.206C>T及c.161C>T。结论MCTO是MAFB基因突变导致的罕见单基因遗传性骨关节疾病,腕骨及跗骨侵袭性骨溶解是其突出特点。MAFB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疾病的精准诊断,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中心腕跗骨骨质溶解综合征 MAFB基因变异 基因型 表型
下载PDF
综合医院院内缺血性卒中和社区卒中急性期标准化救治流程时间节点对比分析
9
作者 付瀚辉 洪月慧 +7 位作者 沈东超 曹宇泽 苏宁 翟菲菲 史佳宇 张哲 朱以诚 倪俊 《中华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6期4240-4245,共6页
目的通过与社区缺血性卒中比较,分析综合医院院内缺血性卒中标准化救治流程中各时间节点救治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4年4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由同一卒中绿色通道团队接诊的急性缺血性... 目的通过与社区缺血性卒中比较,分析综合医院院内缺血性卒中标准化救治流程中各时间节点救治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4年4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由同一卒中绿色通道团队接诊的急性缺血性社区卒中(COS)组和院内卒中(IHS)组临床病例。将卒中急性期救治流程划分为起病、识别、就(接)诊和治疗四个时间节点,对比分析组间各时间节段用时情况。结果同期内共纳入缺血性卒中病例共219例,其中IHS组83例、COS组136例,男性134例(61.2%),起病年龄为(66.3±15.1)岁。IHS发生科室分布广,以手术科室为主(55/83,66.2%),围手术期卒中约93.7%(45/48)病例发生于术后。与COS组相比,IHS组醒后卒中比例更高[11/32(34.4%)比18/136(13.2%),P=0.004],静脉溶栓比例更低[9/32(29.0%)比128/136(94.8%),P=0.001],机械取栓比例更高[11/32(34.4%)比4/136(2.9%),P=0.001]。IHS组整体中位起病-CT用时与COS组稍短[M(Q_(1),Q_(3))][100(59,189)min比135(75,210)min,P=0.030]。不同环节中,IHS组的起病-识别时间[25(1,140)min比1(1,30)min,P=0.005]和就/接诊-CT环节[30(19,40)min比16(11,26)min,P=0.001]较之于COS组更为耗时,而识别-就诊阶段IHS组用时更短[30(10,48)min比76(53,137)min,P=0.001]。结论标准化救治流程运行下IHS组整体救治时间与COS组稍短;但相比COS组,IHS组患者在症状识别、接诊至检查/治疗阶段均显著延迟,应进一步优化标准化的院内卒中救治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缺血性卒中 院内卒中 质量促进 救治流程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结肠炎治疗过程中发生致命性机会性感染1例
10
作者 李亚坤 谭蓓 +5 位作者 秦岭 范思远 郭小贝 赵静 王孟昭 徐燕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2-276,共5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已在肺癌中广泛应用,ICI在提高患者总生存期的同时,会导致一系列与免疫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irAE)。重症irAE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生物制剂治疗。糖皮...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已在肺癌中广泛应用,ICI在提高患者总生存期的同时,会导致一系列与免疫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irAE)。重症irAE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生物制剂治疗。糖皮质激素及生物制剂治疗过程中需高度警惕机会性感染。本文报道1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出现重度ICI相关结肠炎,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治疗过程中发生血行播散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肺曲霉病,旨在引起临床医生在处理irAE时对机会性感染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会性感染 分枝杆菌感染 英夫利西单抗 血行播散性结核 糖皮质激素 肺曲霉病 生物制剂 临床医生
原文传递
第504例——多发淋巴结肿大、肾功能不全、失明、脑白质病变
11
作者 魏冲 庄喆 +8 位作者 李云龙 施潇潇 文煜冰 曹玮 范思远 张潇 张炎 张薇 周道斌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6-320,共5页
患者男,65岁。因反复淋巴结肿大5年余,肌酐升高6个月入院。患者5年前明确诊断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经历多线、多种抗肿瘤药物治疗,包括细胞毒化疗、表观调控药物西达本胺和阿扎胞苷、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靶向CD20的利妥昔单抗... 患者男,65岁。因反复淋巴结肿大5年余,肌酐升高6个月入院。患者5年前明确诊断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经历多线、多种抗肿瘤药物治疗,包括细胞毒化疗、表观调控药物西达本胺和阿扎胞苷、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靶向CD20的利妥昔单抗和靶向CD30的维布妥昔单抗。肿瘤虽得以稳定,但在抗肿瘤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多种病毒激活(包括BK病毒、JC病毒、巨细胞病毒)及相应靶脏器损伤(多瘤病毒肾病、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通过暂停肿瘤治疗以降低免疫抑制,并加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后,血病毒载量下降,脏器功能得以稳定。本例患者的诊治过程提示临床医师,在抗肿瘤治疗的同时,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免疫状态及病毒感染相关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 脑白质病 进行性多灶性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多瘤病毒相关肾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