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草素(shikonin)抗奥密克戎毒株的实验研究及机制分析
1
作者 王秀民 谢小华 +7 位作者 孙永 袁媛 崔志梅 张涛 苏彦雷 孙殿兴 吴红海 张晶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25,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右旋体紫草素(shikonin)抗奥密克戎毒株的药理作用和对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抑制活性。方法使用奥密克戎毒株BA.2.2转染的Vero细胞模型检测shikonin的抗病毒活性;利用体外主蛋白酶荧光偏振模型测试shikonin对于新型冠状病毒... 目的探讨右旋体紫草素(shikonin)抗奥密克戎毒株的药理作用和对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抑制活性。方法使用奥密克戎毒株BA.2.2转染的Vero细胞模型检测shikonin的抗病毒活性;利用体外主蛋白酶荧光偏振模型测试shikonin对于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抑制活性,实验以奈玛特韦为阳性对照化合物。结果Vero细胞模型药理活性测试发现shikonin具有抑制奥密克戎毒株核酸复制的作用;而在体外荧光偏振模型活性测试实验中,shikonin在20、50μM药物浓度并未表现出对主蛋白酶的显著抑制活性。结论紫草素(shikonin)在细胞水平的实验中表现出抗奥密克戎毒株的药理活性,但其可能是主蛋白酶的非特异性抑制剂,抗病毒的作用机理极可能为抑制新型冠状病毒RNA聚合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素 奥密克戎毒株 RNA聚合酶 主蛋白酶 荧光偏振筛选模型 分子对接
原文传递
创新霉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2
作者 侍媛媛 武临专 洪斌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3-350,共8页
创新霉素是中国科学家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具有全新骨架结构的抗生素,由济南游动放线菌产生,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和新颖的作用靶点,但创新霉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在其发现50多年后才得到解析。本文介绍了创新霉素研究的历史沿革,着重介绍了... 创新霉素是中国科学家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具有全新骨架结构的抗生素,由济南游动放线菌产生,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和新颖的作用靶点,但创新霉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在其发现50多年后才得到解析。本文介绍了创新霉素研究的历史沿革,着重介绍了其生物合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从生物合成基因簇、生物合成途径、新颖的去泛素化酶样的硫转移酶催化的硫掺入机制、罕见的细胞色素P450酶催化的C-S键形成机制等角度进行阐述,这些研究进展为利用组合生物合成和合成生物学技术进行新药研发和高产优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霉素 生物合成 C-S键形成 硫掺入 细胞色素P450酶
下载PDF
基于BLI技术的BamAβ-barrel结合化合物检测方法的建立
3
作者 郑怡凡 朱小红 +5 位作者 陈明华 卢宇 魏元娟 时文静 司书毅 李妍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8-456,共9页
目的以革兰阴性菌外膜蛋白折叠辅助因子关键蛋白BamA为靶蛋白,基于生物膜干涉(Biolayer interferometry,BLI)技术建立化合物与BamA蛋白β折叠结构域(BamA_(β-barrel))结合活性的评价方法,为建立靶向BamA蛋白的抗革兰阴性菌先导物奠定... 目的以革兰阴性菌外膜蛋白折叠辅助因子关键蛋白BamA为靶蛋白,基于生物膜干涉(Biolayer interferometry,BLI)技术建立化合物与BamA蛋白β折叠结构域(BamA_(β-barrel))结合活性的评价方法,为建立靶向BamA蛋白的抗革兰阴性菌先导物奠定基础。方法应用BLI方法检测BamA_(β-barrel)与已知的阳性化合物darobactin的结合活性。原核表达并纯化带有His标签的大肠埃希菌BamA_(β-barrel)蛋白,使用表面活性剂LDAO对其进行复性和折叠;使用生物素标记折叠和未折叠蛋白,并结合到超级链霉亲和素(super streptavidin,SSA)生物传感器,然后检测蛋白与不同浓度的darobactin结合信号的变化,同时做无蛋白或darobactin稀释液对照;空白对照采用未结合生物素化的BamA_(β-barrel)蛋白的传感器,检测上述系列稀释样品。相应信号采用Steady state analysis方式拟合分析,计算平衡常数(KD)值。结果成功获得高纯度的折叠状态BamA_(β-barrel)蛋白,通过BLI技术检测到折叠状态的BamA_(β-barrel)与阳性化合物darobactin具有良好结合活性且呈现浓度依赖性,R^(2)为0.9998,KD值为(2.2E-06±8.0E-08)M。结论基于BLI技术成功建立了折叠状态的BamA_(β-barrel)-化合物结合活性的评价方法,为后续BamA蛋白靶向性抗革兰阴性菌抗生素的发现建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阴性菌 Darobactin BamAβ-barrel 生物膜干涉技术
下载PDF
木犀草苷抗奥密克戎毒株药理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利华 刘军 +6 位作者 邸琨 张晶 孙永 袁媛 王文习 苏彦雷 孙殿兴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6-28,I0021,共4页
目的 探索木犀草苷抗奥密克戎毒株的药理活性。方法 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将木犀草苷对接到新型冠状病毒RNA聚合酶晶体结构7BV2的底物结合位点处,研究二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判断其对该靶酶的抑制作用强弱。而后利用奥密克戎BA.2.2毒株... 目的 探索木犀草苷抗奥密克戎毒株的药理活性。方法 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将木犀草苷对接到新型冠状病毒RNA聚合酶晶体结构7BV2的底物结合位点处,研究二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判断其对该靶酶的抑制作用强弱。而后利用奥密克戎BA.2.2毒株转染的Vero细胞模型测试木犀草苷的抗病毒活性。结果 木犀草苷可较好的结合于靶酶7BV2的底物进入通道处从而阻碍正常核苷酸类底物的进入,可对靶酶的核酸复制生物学功能起到抑制作用;细胞水平的药理活性测试发现木犀草苷抑制奥密克戎毒株核酸复制的作用较弱。结论 木犀草苷具有相对较弱的抗新型冠状病毒及其变异株的药理活性,可能与其相对较低的细胞膜透过率相关,实验数据可为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草苷 奥密克戎毒株 RNA聚合酶 分子对接 活性测试
原文传递
黄酮类化合物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绛辉 张晶 +5 位作者 段绪红 张丹 王鑫 常红 孙殿兴 苏彦雷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16,I0014,共5页
目的探讨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对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抑制作用。方法以奈玛特韦为阳性对照化合物,利用主蛋白酶荧光偏振法筛选模型检验黄酮类化合物橙皮素、木犀草素、染料木素、毛蕊异黄酮、芹菜素、根皮素、芹菜素-7-葡萄糖苷、染料木... 目的探讨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对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抑制作用。方法以奈玛特韦为阳性对照化合物,利用主蛋白酶荧光偏振法筛选模型检验黄酮类化合物橙皮素、木犀草素、染料木素、毛蕊异黄酮、芹菜素、根皮素、芹菜素-7-葡萄糖苷、染料木苷、染料木素-4'-葡萄糖苷和橙皮苷对于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抑制活性。结果阳性对照物奈玛特韦在100、50、25μmol/L浓度对于主蛋白酶的抑制率分别为91%、76%和70%,而黄酮类化合物橙皮素、木犀草素、染料木素、毛蕊异黄酮、芹菜素、根皮素、芹菜素-7-葡萄糖苷、染料木苷、染料木素-4'-葡萄糖苷和橙皮苷在对应药物浓度均未表现出对主蛋白酶的有效抑制活性。结论上述黄酮类化合物在细胞水平具有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理活性,其作用机理极可能为抑制新型冠状病毒RNA聚合酶,而并非抑制主蛋白酶,实验数据可为后续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主蛋白酶 荧光偏振筛选模型 黄酮 药理活性
原文传递
桑辛素对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抑制作用的研究
6
作者 张培红 赵洁 +5 位作者 张欣欣 陈虹 闫成 苏彦雷 张晶 孙殿兴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11,I0005,共4页
目的 探讨桑辛素对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软件AutoDock将桑辛素与主蛋白酶晶体结构6LU7的活性位点进行分子对接;而后利用主蛋白酶荧光偏振筛选模型检验桑辛素对于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抑制活性。结果 桑辛素与主... 目的 探讨桑辛素对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软件AutoDock将桑辛素与主蛋白酶晶体结构6LU7的活性位点进行分子对接;而后利用主蛋白酶荧光偏振筛选模型检验桑辛素对于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抑制活性。结果 桑辛素与主蛋白酶活性位点具有较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分子对接过程释放的自由能为-8.3 kcal/mol;在药理活性测试中,桑辛素在400、200、100、25μmol/L浓度对主蛋白酶的抑制率分别为45%、34%、8%、1%。结论 实验表明,桑辛素具有一定的主蛋白酶抑制活性。与既往报道的小分子黄酮类化合物相比,桑辛素对主蛋白酶的抑制活性明显增强,其原因可能为黄酮母核引入了脂溶性取代基进而增强了其与主蛋白酶活性位点处的结合能力相关,为黄酮母核类主蛋白酶抑制剂的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主蛋白酶 荧光偏振筛选模型 桑辛素 抑制作用
原文传递
八肽菌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7
作者 杨鹤显 崔阿龙 +4 位作者 王永健 寇世博 吕苗 易红 李卓荣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60,共9页
八肽菌素在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等G-菌具有较强活性的同时,对部分G^(+)菌也有一定的活性。本研究以天然八肽菌素A3和B3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了21个含有8个氨基酸残基的肽类衍生物(含A3和B... 八肽菌素在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等G-菌具有较强活性的同时,对部分G^(+)菌也有一定的活性。本研究以天然八肽菌素A3和B3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了21个含有8个氨基酸残基的肽类衍生物(含A3和B3),并对其进行抗菌活性测试和肾细胞毒性评价。其中,化合物6、7和17显示有广谱抗菌活性,在维持抗G-菌活性的同时,明显提升了抗G^(+)菌活性;部分化合物提高了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化合物7对所有测定菌株均有活性且肾细胞毒性相对较低。本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发展新型多肽类抗菌药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耐药 八肽菌素 结构修饰 广谱抗菌活性
原文传递
喹诺酮抗分枝杆菌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明亮 王菊仙 郭慧元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33-941,共9页
随着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以及结核病与AIDS病的并发,结核病疫情再度上升,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二线抗结核病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一定优势,它们在临床治疗耐多药结核病以及对不能耐受一线抗结... 随着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以及结核病与AIDS病的并发,结核病疫情再度上升,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二线抗结核病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一定优势,它们在临床治疗耐多药结核病以及对不能耐受一线抗结核病药物的患者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喹诺酮(包括氟喹诺酮、6-非氟喹诺酮和非经典喹诺酮)在抗分枝杆菌活性及其构效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诺酮 抗分枝杆菌活性 构效关系 综述
下载PDF
基于CRISPR/Cas9技术构建鲍曼不动杆菌lpxC缺失株及其表型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孙宗倜 张友文 +13 位作者 李海滨 王秀坤 于洁 解晋茹 庞蓬勃 胡辛欣 聂彤颖 卢曦 庞晶 侯磊 杨信怡 李聪然 孙琅 游雪甫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6-1294,共9页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是革兰阴性菌细胞膜外膜重要组成成分,与多数革兰阴性菌不同,鲍曼不动杆菌在LPS缺失后仍可存活并获得对多黏菌素的耐药性。有关LPS缺失鲍曼不动杆菌的研究多是针对多黏菌素诱导产生的LPS缺失株,背景复...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是革兰阴性菌细胞膜外膜重要组成成分,与多数革兰阴性菌不同,鲍曼不动杆菌在LPS缺失后仍可存活并获得对多黏菌素的耐药性。有关LPS缺失鲍曼不动杆菌的研究多是针对多黏菌素诱导产生的LPS缺失株,背景复杂且不稳定。为深入研究LPS缺失介导的多黏菌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本研究通过双质粒CRISPR/Cas9系统敲除鲍曼不动杆菌ATCC 19606的lpxC基因,构建稳定且背景清晰的LPS缺失株,并对缺失株的形态、生长速率、抗生素的敏感性、毒力、膜通透性和膜电势进行分析。动物实验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实验动物管理与动物福利委员会批准(批准号:IMB-20240119D9)。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ATCC 19606的lpxC基因被成功敲除,lpxC缺失后菌株失去外膜LPS,形态由杆状变为球状,细菌生长速率变慢,膜通透性升高,膜电势降低,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糖肽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增强,并且体内毒力大幅下降。lpxC缺失引起鲍曼不动杆菌的膜稳态、适应性发生明显改变,了解LPS缺失介导的多黏菌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特征变化有利于探究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寻找治疗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基因编辑 CRISPR/Cas9系统 lpxC基因 多黏菌素 耐药 脂多糖
原文传递
西他沙星溶解度与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维明 李桂玲 +2 位作者 蔡聪 王菊仙 杨信怡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57-1360,共4页
目的测定西他沙星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以及表观油水分配系数,为剂型研究和制备工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Dikma Diamonsil C18(2)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 目的测定西他沙星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以及表观油水分配系数,为剂型研究和制备工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Dikma Diamonsil C18(2)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节pH至2.4)∶乙腈=70∶30;柱温:室温;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95 nm;进样量10μL。考察西他沙星在pH为2.0,4.3,5.8,6.6,7.4,8.0,10.0,11.2磷酸盐缓冲液中溶解度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结果在(37±2)℃条件下,西他沙星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为0.44 mg·mL-1,表观油水分配系数(P)为0.23(lgP=-0.64);在不同pH磷酸盐缓冲液中,西他沙星在pH 7.4的中性条件下溶解度最低,仅为0.13 mg·mL-1,表观油水分配系数最大,在pH>10及pH<5.8,西他沙星平衡溶解度显著增大,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相应减小。结论西他沙星难溶于水,脂溶性也较差,但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有较高的溶解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他沙星 溶解度 表观油水分配系数 色谱法 高效液相
下载PDF
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消旋11-去甲胡桐素A的抗HIV-1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宗根 陈鸿珊 +1 位作者 王琳 刘刚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56-460,共5页
本文比较研究消旋11-去甲胡桐素A[(±)-11-demethyl-calanolide A]和其母体消旋胡桐素A[(±)-calanolide A]在体外、细胞培养内和小鼠体内给药后血清的抗HIV-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活性。二者在体外对HIV-1逆... 本文比较研究消旋11-去甲胡桐素A[(±)-11-demethyl-calanolide A]和其母体消旋胡桐素A[(±)-calanolide A]在体外、细胞培养内和小鼠体内给药后血清的抗HIV-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活性。二者在体外对HIV-1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028±2.514)μmol.L-1和(3.965±5.235)μmol.L-1。在HIV-1感染的MT-4细胞培养内抑制HIV-1细胞病变的IC50和选择指数分别为(1.081±0.337)μmol.L-1和26及(1.297±0.076)μmol.L-1和21。腹腔注射小鼠1次(100 mg.kg-1)后30 min和60 min的血清对HIV-1 RT的抑制率前者分别为(42.7±1.5)%和(32.2±6.1)%,后者分别为(40.7±6.3)%和(29.2±6.7)%,说明消旋11-去甲胡桐素A为新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比其母体消旋胡桐素A的抗HIV-1活性略高,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去甲胡桐素A 胡桐素A 逆转录酶抑制剂
下载PDF
新型白念珠菌生物被膜抑制剂IMB-H12的活性和作用机制研究
12
作者 李丹 朱小红 +4 位作者 卞聪 魏元娟 时文静 李妍 袁丽杰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8-956,共9页
白念珠菌是真菌感染疾病中的主要病原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是白念珠菌毒力特征,同时也是重要的耐药机制,开发具有生物被膜抑制活性的抗真菌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前期获得的新型的具有生物被膜抑制活性的化合物1-(cyclopentylamino)... 白念珠菌是真菌感染疾病中的主要病原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是白念珠菌毒力特征,同时也是重要的耐药机制,开发具有生物被膜抑制活性的抗真菌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前期获得的新型的具有生物被膜抑制活性的化合物1-(cyclopentylamino)-3-(4-(2,4,4-trimethylpentan-2-yl)phenoxy)propan-2-ol(简称IMB-H12)进行了深入的研究。IMB-H12对生物被膜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并且对成熟的生物被膜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初步作用机制研究发现IMB-H12能够抑制酵母-菌丝相的转换、抑制菌丝体的形成,降低白念珠菌的黏附活性和疏水性;IMB-H12能够诱导生物被膜菌细胞壁成分含量的改变,下调多个与黏附和菌丝形成相关的基因的表达。因此,对该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有望发现新型的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先导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生物被膜 1-(cyclopentylamino)-3-(4-(2 4 4-trimethylpentan-2-yl)phenoxy)propan-2-ol 黏附 菌丝
原文传递
ProTide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抗病毒药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13
作者 周慧宇 朱梅 王玉成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40-1556,共17页
ProTide技术是由Christopher McGuigan团队开发的一种前药设计策略,其特征是将核苷类似物以磷(膦)酰化的方式引入芳氧基和氨基酸酯,形成芳氧基磷(膦)酰胺酯前药。ProTide技术能够使核苷类似物高效透过细胞膜并避开单磷酸化限速步骤,有... ProTide技术是由Christopher McGuigan团队开发的一种前药设计策略,其特征是将核苷类似物以磷(膦)酰化的方式引入芳氧基和氨基酸酯,形成芳氧基磷(膦)酰胺酯前药。ProTide技术能够使核苷类似物高效透过细胞膜并避开单磷酸化限速步骤,有效解决了核苷类药物难以被细胞摄取、磷酸化效率低等问题。目前, ProTide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抗病毒药物研发领域,孕育出了包括sofosbuvir在内的多款抗病毒重磅药物以及临床候选药物,对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对ProTide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概述了近年来ProTide技术在抗病毒药物研究领域的应用情况,期望为后续抗病毒药物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ide 药物设计 前药 磷(膦)酰胺酯 抗病毒
原文传递
鸟氨酸拟肽类外排泵抑制剂合成及增效抗生素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研究
14
作者 朱喜 马西灿 +4 位作者 张昕彤 刘忆霜 何宁 解云英 宋丹青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20-1729,共10页
为解决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对多类抗生素耐药难题,寻找P.aeruginosa外排泵抑制剂是一条有效途径。本研究以二肽类外排泵抑制剂PAβN为先导物,通过改变天然氨基酸侧链结构,设计合成15个全新的鸟氨酸拟肽类衍生物,评价了其协同单环... 为解决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对多类抗生素耐药难题,寻找P.aeruginosa外排泵抑制剂是一条有效途径。本研究以二肽类外排泵抑制剂PAβN为先导物,通过改变天然氨基酸侧链结构,设计合成15个全新的鸟氨酸拟肽类衍生物,评价了其协同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曲南对抗P.aeruginosa活性。其中,化合物12b不仅可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氨曲南、头孢他啶、美罗培南的抗菌活性,还可显著增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克拉霉素的抗菌作用,显示出广谱的协同增敏作用。此外,化合物12b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初步机制显示,12b直接靶向外排转运体MexB发挥作用。研究结果为发展一类新型的对抗MDR P.aeruginosa的外排泵抑制剂提供了新先导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排泵抑制剂 合成 铜绿假单胞菌 协同活性 MEXAB-OPRM
原文传递
组织蛋白酶L小分子抑制剂的抗SARS-CoV-2活性研究
15
作者 周雯雯 尤宝庆 +3 位作者 郑怡凡 司书毅 李妍 张晶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0-607,共8页
新冠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种由新型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已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沉重负担。由于突变体的不断出... 新冠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种由新型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已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沉重负担。由于突变体的不断出现,疫苗和单克隆抗体仅对SARS-CoV-2部分毒株导致的感染有效,因此寻找广谱高效的小分子药物以应对SARS-CoV-2感染及未来可能暴发的疫情依然具有重要意义。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 L,CatL)切割SARS-CoV-2刺突蛋白(spike glycoprotein,S),在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CatL是广谱抗冠状病毒药物开发的理想靶标之一。在本研究中,以荧光标记的底物建立CatL酶抑制剂筛选模型,通过高通量筛选获得两个具有CatL抑制活性的化合物IMB 6290和IMB 8014,其半数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11.53±0.68和1.56±1.10μmol·L-1,且细胞毒性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细胞−细胞融合实验均证实了化合物浓度依赖性地抑制CatL对S蛋白的水解作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检测表明两个化合物与CatL均具有中等强度的结合力;分子对接揭示了化合物与CatL活性口袋的结合方式;假病毒实验进一步确证了化合物IMB 8014对S蛋白介导的进入过程的抑制活性;体外药代动力学评估发现,化合物可能具有良好的成药性。所有研究结果提示,这两个化合物具有治疗SARS-CoV-2感染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组织蛋白酶L 抗病毒药物 小分子抑制剂 高通量筛选
原文传递
“食药同源”的生物学原理
16
作者 丁劲文 迟湘胤 +3 位作者 张玉 王璐璐 蒋建东 林媛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09-1518,共10页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需求日益增长,“食药同源”的理念也逐渐受到人们重视。“食药同源”概念在我国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医学中食疗、药膳、养生及治未病等多种思想的凝练。“...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需求日益增长,“食药同源”的理念也逐渐受到人们重视。“食药同源”概念在我国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医学中食疗、药膳、养生及治未病等多种思想的凝练。“食药同源”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其活性物质成分具有多种类、多机制和多靶点等特点,经过口服吸收及代谢转化后,发挥其生物学效应,而且安全性好。本文从化合物、生物大分子及肠道菌群与肠道这三方面解析多种“食药同源”物质发挥药理活性的化学基础及生物学原理;并以肠道菌群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分析了几个经典“食药同源”物质的生物学原理;论述了研究“食药同源”的科学意义。本文旨在从现代医药学的角度来理解和探索“食药同源”这一传统理念的科学内涵,为新药研发及人类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药同源 治未病 肠道菌群 化学基础 药理作用 标本兼治
原文传递
抗体偶联药物在胰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李泓璇 王莹 王菊仙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697-2708,共12页
胰腺癌是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现有的手术切除和化疗手段均未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因此亟需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满足临床治疗需求。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ADC)是一类利用化学连接子将单克隆抗体与小分子... 胰腺癌是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现有的手术切除和化疗手段均未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因此亟需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满足临床治疗需求。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ADC)是一类利用化学连接子将单克隆抗体与小分子细胞毒药物偶联而成的靶向抗肿瘤药物,具有选择性高、效力高、毒副作用低等优势。近年来,ADC在多种肿瘤治疗中的成功应用掀起了抗胰腺癌ADC的研究热潮。本文就ADC的结构和作用机制及其在抗胰腺癌领域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为今后抗胰腺癌ADC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偶联药物 胰腺癌 靶点 连接子 有效载荷
原文传递
CDK抑制剂夫拉平度抗冠状病毒作用机制研究
18
作者 王丽丹 郭赛赛 岑山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0-1285,共6页
冠状病毒属冠状病毒包含多种人类致病病毒,抗冠状病毒药物研发具有重要价值。开发靶向宿主细胞的抗病毒药物不仅有助于发展新的抗病毒策略,同时有利于解决病毒突变而带来的耐药性等问题。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 冠状病毒属冠状病毒包含多种人类致病病毒,抗冠状病毒药物研发具有重要价值。开发靶向宿主细胞的抗病毒药物不仅有助于发展新的抗病毒策略,同时有利于解决病毒突变而带来的耐药性等问题。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ell cycle-dependent protein kinases,CDKs)参与冠状病毒的复制,成为潜在的抗病毒靶点。本研究发现广谱CDK抑制剂夫拉平度显著抑制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 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活性。进一步研究表明,夫拉平度抑制SARS-CoV-2 RdRp的RNA合成效率。此外,夫拉平度能够有效抑制人类冠状病毒OC43 (human coronavirus OC43,HCoV-OC43)的复制。本研究表明,CDK抑制剂夫拉平度可能是潜在的抗冠状病毒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夫拉平度 CDK抑制剂 冠状病毒 抗病毒 RNA依赖性RNA聚合酶
原文传递
宿主蛋白酶在流感病毒进入阶段的作用研究进展
19
作者 李博 颜海燕 李玉环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709-2716,共8页
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是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关键因素,涉及病毒与靶细胞的结合及膜融合过程。宿主体内的蛋白酶对HA进行裂解和激活,是病毒识别宿主细胞及启动膜融合的先决条件,也是病毒感染宿主的必要条件。本文总结了II型... 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是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关键因素,涉及病毒与靶细胞的结合及膜融合过程。宿主体内的蛋白酶对HA进行裂解和激活,是病毒识别宿主细胞及启动膜融合的先决条件,也是病毒感染宿主的必要条件。本文总结了II型跨膜丝氨酸蛋白酶、人类组织激肽释放酶及其他宿主蛋白酶对不同亚型流感病毒HA的蛋白水解激活作用,并对其作为潜在抗病毒治疗靶点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凝素 宿主细胞蛋白酶 流感病毒 膜融合 抗病毒
原文传递
赖氨大黄酸通过抑制HER-2信号通路诱导乳腺癌SK-Br-3细胞凋亡 被引量:15
20
作者 林雅军 黄云虹 +2 位作者 甄永占 刘秀均 甄永苏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99-1105,共7页
为研究赖氨大黄酸(rhein lysinate,RHL)对人乳腺癌细胞株SK-Br-3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HER-2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应用MTT法检测赖氨大黄酸对SK-Br-3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及细胞凋亡;应用Western blotting... 为研究赖氨大黄酸(rhein lysinate,RHL)对人乳腺癌细胞株SK-Br-3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HER-2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应用MTT法检测赖氨大黄酸对SK-Br-3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及细胞凋亡;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HER-2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及蛋白磷酸化水平;应用RT-PCR和免疫化学方法分别检测HER-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赖氨大黄酸能有效抑制乳腺癌SK-Br-3细胞增殖,作用48 h的IC50值为85μmol.L-1,并能诱导其凋亡,随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也逐渐升高;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赖氨大黄酸抑制HER-2蛋白表达和蛋白磷酸化,抑制NF-κB蛋白表达,升高p53和p21蛋白表达;RT-PCR和免疫化学结果表明,赖氨大黄酸能抑制HER-2 mRNA的转录水平,从而抑制其蛋白表达。因此,赖氨大黄酸能有效抑制SK-Br-3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HER-2/NF-κB/p53/p21参与了赖氨大黄酸诱导SK-Br-3细胞凋亡的过程。赖氨大黄酸解决了大黄酸不溶于水的难题,并且能够通过HER-2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有望成为临床肿瘤辅助化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氨大黄酸 细胞凋亡 HER-2信号通路 乳腺肿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