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张? 李洪斌 +2 位作者 董怡 唐福林 张奉春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7-70,共4页
目的 观察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 ( Iv Ig)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 SL E)的作用。方法 采用分组对照研究 ,对比不同治疗方案对 SL E血清学指标、临床表现及整个疾病活动度 ( SL EDAI)的影响及疗效 :对照组口服 1mg· kg- 1 / d)... 目的 观察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 ( Iv Ig)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 SL E)的作用。方法 采用分组对照研究 ,对比不同治疗方案对 SL E血清学指标、临床表现及整个疾病活动度 ( SL EDAI)的影响及疗效 :对照组口服 1mg· kg- 1 / d)强的松 +静脉滴注 0 .8~ 1.0 g/ ( 3~ 4)周环磷酰胺 ,其余 3组除给予相同剂量的强的松和环磷酰胺外 ,分别给予 Iv Ig( 2 0 g/ d)连续 3天、甲基强的松龙 ( MP)冲击 ( 1g/ d)连续 3天及 Iv Ig+ MP冲击。结果  1联合应用大剂量 Iv Ig及 MP冲击治疗较单纯应用 MP冲击可更显著降低 SL EDAI( P<0 .0 5 ) ;2 Iv Ig、MP冲击、Iv Ig+MP冲击联用组血小板达高峰时间分别为 ( 6 .2± 4.4)、( 7.3± 4.9)、( 3.8± 2 .4)天 ,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后者为( 31.0± 17.8)天 ,P<0 .0 1。 Iv Ig+ MP冲击联用组血小板达高峰时间亦显著低于单纯 MP冲击组 ( P<0 .0 5 )。 Iv Ig、MP冲击、Iv Ig+ MP冲击 3组血小板计数峰值分别为 ( 175 .1± 89.2 )× 10 9/ L ,( 12 6 .8± 10 7.4)× 10 9/ L及 ( 12 8.4±78.6 )× 10 9/ L ,血小板计数升高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 P<0 .0 5 )。 3对于狼疮肾炎及其他的血清学改变 ,这几组治疗方案无明显差别。结论  Iv Ig对控制 SL E疾病活动度及 S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球蛋白 甲基强的松龙 血小板减少 治疗
原文传递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肾盂输尿管积水临床分析(附17例报告) 被引量:11
2
作者 侯勇 张卓莉 +2 位作者 于孟学 张奉春 曾小峰 《北京医学》 CAS 2005年第9期528-530,共3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肾盂输尿管积水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7例SLE合并肾盂输尿管积水(除外结核、结石及横贯性脊髓炎所致肾盂输尿管积水)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从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肾盂输尿管积水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7例SLE合并肾盂输尿管积水(除外结核、结石及横贯性脊髓炎所致肾盂输尿管积水)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从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17例患者发病到检查发现肾盂输尿管积水的时间平均为25.8个月。4例肾盂输尿管积水治疗后复查B超积水情况明显改善,2例手术病人积水情况亦改善;4例无改善;6例临床情况改善,但无影像方面资料;1例死亡。合并假性肠梗阻13例(76.5%)。结论SLE合并肾盂输尿管积水并不罕见,主要发生于成人,但亦可发生于儿童;SLE合并肾盂输尿管积水的患者易出现消化道的症状特别是合并慢性假性肠梗阻,两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通常对激素治疗有一定反应,但应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对发生早期梗阻性肾病肾功能不全者手术治疗仍有逆转肾功能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肾盂输尿管积水 临床分析 慢性假性肠梗阻 X线检查 膀胱造影
原文传递
复发性多软骨炎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8
3
作者 许可见 刘跃华 蒋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1-173,共3页
目的探讨复发性多软骨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24例患者均行自身抗体检查;6例喉部受累者中4例行喉镜检查;19例下呼吸道受累者中12例行支气管镜检查;16例行受累软骨活检... 目的探讨复发性多软骨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24例患者均行自身抗体检查;6例喉部受累者中4例行喉镜检查;19例下呼吸道受累者中12例行支气管镜检查;16例行受累软骨活检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抗核抗体阳性5例、抗SSA抗体阳性2例、抗核RNP抗体阳性2例、抗Sm抗体阳性2例。喉镜检查显示声带水肿、喉管狭窄;支气管镜检查显示气管及左右主支气管狭窄和气管支气管软骨消失;病理检查显示慢性软骨炎症。治疗包括强的松、免疫抑制剂,11例呼吸道症状严重者行喉、气管扩张术。23例患者临床治愈或缓解,1例死亡。结论复发性多软骨炎可累及软骨及结缔组织,以呼吸道破坏最严重,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喉、气管狭窄及塌陷者辅以喉、气管扩张术以改善呼吸道阻塞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多软骨炎 临床表现 喉镜 支气管镜 治疗
下载PDF
系统性硬化症的消化系统表现及其机制 被引量:8
4
作者 金梦 徐东 杨红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1137-1140,共4页
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慢性结缔组织病,主要通过血管损害及胶原沉积侵犯皮肤及全身各系统内脏器官,约98%的患者有消化系统受累。本文通过回顾文献,对SSc消化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相关机制和治疗策略进... 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慢性结缔组织病,主要通过血管损害及胶原沉积侵犯皮肤及全身各系统内脏器官,约98%的患者有消化系统受累。本文通过回顾文献,对SSc消化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相关机制和治疗策略进行总结。食管是SSc最常受累的消化道部位,肛门直肠次之;检查手段以对评估消化道运动功能的X线钡餐造影、食管测压、直肠肛门测压为首选,也可行内镜检查明确有无黏膜损害、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治疗上以原发病治疗至关重要,其次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症 消化系统 发病机制 治疗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被引量:75
5
作者 侯勇 赵岩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年第2期8-10,共3页
本文综述了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重点强调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提出的RA分类标准及2010年EULAR和国际指导委员会发表的RA治疗指南和原则。解释了推出新诊断标准的环境,及其临床意义。R... 本文综述了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重点强调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提出的RA分类标准及2010年EULAR和国际指导委员会发表的RA治疗指南和原则。解释了推出新诊断标准的环境,及其临床意义。RA治疗总原则是进行目标治疗,应进行达标治疗及相应的随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妊娠期、围产期及哺乳期用药策略 被引量:4
6
作者 冷晓梅 承飞 赵岩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年第2期14-18,共5页
随着新型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TNFi)的广泛应用,更多RA患者病情可得到较好控制,因此有更多RA女性患者提出生育要求。本文总结了当前RA患者妊娠期、围产期及哺乳期相关药物治疗进展,给出了安全用药建议和药物治疗原则。我们... 随着新型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TNFi)的广泛应用,更多RA患者病情可得到较好控制,因此有更多RA女性患者提出生育要求。本文总结了当前RA患者妊娠期、围产期及哺乳期相关药物治疗进展,给出了安全用药建议和药物治疗原则。我们建议提高RA育龄女性依从性,采取有计划的妊娠。风湿免疫科医生应当联合产科医生、儿科医生等相关人员,针对RA患者具体情况共同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保证妊娠期及哺乳期间母子生命健康安全。妊娠期间禁用的药物有甲氨蝶呤(MTX),来氟米特(LEF),阿巴西普(ABA)和利妥昔单抗(RIT)。可应用至妊娠期的药物有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TNFi),双磷酸盐类(BP)。可应用于妊娠期间的控制病情药物有氯喹(CQ)/羟氯喹(HCQ),柳氮磺吡啶(SSZ),硫唑嘌呤(AZA),环孢素A(CsA)。其他妊娠期可应用的药物有皮质类固醇激素(CS),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哺乳期能安全切有效控制RA病情的药物有NSAIDs,类固醇激素(Steroids),HCQ,SS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妊娠期 围产期 哺乳期 治疗
下载PDF
白塞病伴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分析(附八例报告) 被引量:1
7
作者 郑可 李梦涛 曾小峰 《北京医学》 CAS 2006年第5期313-314,共2页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白塞病 临床分析 伴发 病理基础 原因不明 外阴溃疡 神经系统 血管炎 胃肠道
原文传递
系统性硬化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
8
作者 侯勇 曾小峰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年第2期2-4,共3页
系统性硬化是一种慢性结缔组织疾病,它不仅侵犯皮肤、关节肌肉,还侵犯包括肺、肾、心脏、胃肠道等在内的内脏器官。本文主要介绍了系统性硬化的分类;目前应用的诊断标准及其局限性;国际上开展的VEDOSS试验的内容及意义;目前常用的药物... 系统性硬化是一种慢性结缔组织疾病,它不仅侵犯皮肤、关节肌肉,还侵犯包括肺、肾、心脏、胃肠道等在内的内脏器官。本文主要介绍了系统性硬化的分类;目前应用的诊断标准及其局限性;国际上开展的VEDOSS试验的内容及意义;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以及一些有希望的新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张烜 舒慧君 《临床内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3-175,共3页
关键词 抗中性粒细胞胸浆抗体 血管炎 治疗 诊断
下载PDF
真菌性心内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探讨——5例回顾性分析及文献复习
10
作者 王焕玲 邓国华 +4 位作者 盛瑞媛 于洪泉 张文 李雪梅 王爱霞 《世界医学杂志》 2003年第17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真菌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5例真菌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转归特点,并复习了相关文献。结果:5例真菌性心内膜灸中,4例原有基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2... 目的:探讨真菌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5例真菌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转归特点,并复习了相关文献。结果:5例真菌性心内膜灸中,4例原有基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风湿性心脏病及先天性心脏病各l例)。所有患者均有诱因,主要为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心脏手术和外伤等。致病菌均经血培养或手术中脓液培养明确,其中念珠菌3例,毛霉菌及隐球菌各l例。全部患者均有发热,3例并发大血管栓塞。2例仅接受内科抗真菌保守治疗,3例患者还接受了赘生物清除术。痊愈2例,好转l例,死亡2例。结论:真菌性心内膜炎是严重的深部真菌感染之一,多数患者具有基础病或明显诱因。与普通细菌性心内膜炎相比,真菌性心内膜炎具有起病隐匿、容易并发大血管栓塞、临床诊治困难和病死率高等特点。两性霉素B仍是真菌性心内膜炎的首选药物,正确选用有效抗真菌药物及适时选择手术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心内膜炎 早期 诊断 治疗 抗真菌药
下载PDF
躯体疾病与心理障碍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燕萍 唐福林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46-347,共2页
关键词 躯体疾病 心理障碍 精神障碍 分子生物学 治疗
原文传递
肿瘤坏死因子α阻断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玉华 曾小峰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4年第2期101-103,共3页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阻断剂 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 预防
下载PDF
重症狼疮合并粟粒性肺结核一例报告
13
作者 张奉春 唐福林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87-287,274,共2页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合并症 粟粒性肺结核
原文传递
抗核周因子等四种抗体联合检测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11
14
作者 李鸿斌 李小峰 +1 位作者 甘晓丹 唐福林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 探讨抗核周因子 (APF)、抗角蛋白抗体 (AKA)、抗Sa抗体及抗RA3 3抗体较类风湿因子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 (RA)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 对 12 8例RA患者 ,分别以人颊粘膜和大鼠的食道角质层为底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PF和AKA。... 目的 探讨抗核周因子 (APF)、抗角蛋白抗体 (AKA)、抗Sa抗体及抗RA3 3抗体较类风湿因子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 (RA)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 对 12 8例RA患者 ,分别以人颊粘膜和大鼠的食道角质层为底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PF和AKA。抗Sa抗体和抗RA3 3抗体用免疫印迹法检测。Sa抗原由人胎盘提取 ,RA3 3抗原来源于Ehrlich细胞。结果  ( 1)APF、AKA、抗Sa抗体、抗RA3 3抗体对早期RA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是 91 4 % ( 2 2 4 /2 4 5 )和 3 5 2 % ( 4 5 /12 8) ,90 2 %( 2 2 1/2 4 5 )和 3 2 0 % ( 4 3 /12 8) ,90 6% ( 2 2 2 /2 4 5 )和 3 3 6% ( 4 3 /12 8) ,89 8% ( 2 2 0 /2 4 5 )和 2 8 9% ( 3 7/12 8) ;而类风湿因子 (RF)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 72 3 % ( 177/2 4 5 )和 4 4 5 % ( 5 7/12 8)。RF滴度至 1∶12 8时 ,与上述 4种抗体在特异性上的差异无显著意义。在 71例RF阴性RA患者中 ,15例 ( 2 1 1% )APF阳性 ,18例 ( 2 5 4 % )AKA阳性 ,2 1例 ( 2 9 6% )抗Sa抗体阳性 ,17例 ( 2 3 9% )抗RA3 3阳性。 ( 2 ) 4种抗体中任何两种抗体同时阳性的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是 95 1% ( 2 3 3 /2 4 5 )和 4 6 1% ( 5 9/12 8)。而当 3种或3种以上抗体阳性时 ,特异性可达 99 6% ( 10 8/12 8)。 ( 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诊断 抗核周因子 抗体
原文传递
系统性血管炎抗内皮细胞抗体的检测及其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5
作者 曾学军 朱卫国 +2 位作者 邓学新 唐福林 董怡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9期1629-1632,共4页
目的 研究抗内皮细胞抗体 (AECA)在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血清中的检出率 ,分析其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 ,比较两者差异有无显著意义 ,初探AECA的分类。方法 采用Cyto ELISA法 ,分别以EA hy92 6及HMEC 1为底物 ,检测 12 2例系统性血管炎患者... 目的 研究抗内皮细胞抗体 (AECA)在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血清中的检出率 ,分析其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 ,比较两者差异有无显著意义 ,初探AECA的分类。方法 采用Cyto ELISA法 ,分别以EA hy92 6及HMEC 1为底物 ,检测 12 2例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血清中AECA ,与临床资料行相关性分析 ,并比较两种底物细胞所测AECA有无差异。结果 EA hy92 6为底物时系统性血管炎 ( 33 6 1% )及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 ( 32 35 % ) ,AECA阳性率显著高于类风湿关节炎 (RA) ( 2 5 0 % )患者及正常人 ( 4 76 % ) ;HMEC 1为底物细胞时系统性血管炎患者 ( 37 70 % )显著高于RA患者 ( 7 5 % )及正常人( 9 5 2 % ) ,SLE患者的AECA阳性率 ( 6 1 75 % )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其他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AECA与红细胞沉降率相关 ,与其他生化指标无相关性。伯明翰血管活动度评分 (BVAS)与AECAP/N成正相关。对两种底物细胞所测AECA值显著相关 ,符合率 92 6 2 %。结论 AECA在系统性血管炎有较高的检出率 ,可反映病情活动度 ;AECA在系统性血管炎可否分为针对大小血管内皮细胞两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血管炎 患者 病情活动 抗内皮细胞抗体 相关性 正常人 SLE 结论 伯明翰 差异
原文传递
巨细胞病毒病5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1
16
作者 王焕玲 邱志峰 +8 位作者 盛瑞媛 赵岩 朱晓春 郝英英 范洪伟 吕玮 马小军 刘正印 李太生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600-603,共4页
目的 研究巨细胞病毒(CMV)病的发病情况、基础疾病、临床特点及淋巴细胞亚群改变特点,探讨CMV活动感染时的免疫改变及其免疫发病机制,提高CMV感染的诊疗水平。方法 50例CMV病患者均为2000年8月~2002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病人,男... 目的 研究巨细胞病毒(CMV)病的发病情况、基础疾病、临床特点及淋巴细胞亚群改变特点,探讨CMV活动感染时的免疫改变及其免疫发病机制,提高CMV感染的诊疗水平。方法 50例CMV病患者均为2000年8月~2002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病人,男性15例,女性35例;年龄(35.5±16.2)岁。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在确诊CMV病时留取其外周抗凝血进行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按照有无基础病将患者分为两组,并设51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观察淋巴细胞亚群改变。结果(1)11例(22%)CMV病患者原无基础疾病,39例(78%)患有各种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基础病,分别为系统性红斑狼疮(48%)、恶性肿瘤(8%)、糖尿病(8%)、艾滋病(6%)及接受肾移植等(8%)。(2)CMV pp65抗原及CMV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85.3%和68.3%。(3)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100%)、血液系统改变(96%)、肝功能损害(30%),也可表现为脏器功能衰竭、视网膜炎等。3例视网膜炎均为晚期艾滋病患者。(4)与对照组相比,CMV病患者不论是否存在基础病,其外周血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数量均明显下降,CD8+ T细胞比例增高,CD4+/CD8+比值倒置;存在基础病组患者的总T淋巴细胞、CD4+ T细胞及CD8+ T细胞计数均显著少于无基础病组和对照组。结论 CMV病不仅可以累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病 临床特点 淋巴细胞亚群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滑膜细胞增生与fas和bcl-2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兴民 蒋明 +2 位作者 郑德先 刘峰 肖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病人滑膜细胞增生是否与细胞凋亡有关。方法通过体外转录合成,并标记fas及其配体(fasL)和bcl-2RNA探针,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19例滑膜组织的基因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蛋白表...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病人滑膜细胞增生是否与细胞凋亡有关。方法通过体外转录合成,并标记fas及其配体(fasL)和bcl-2RNA探针,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19例滑膜组织的基因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蛋白表达。用DNA电泳和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7例RA病人滑膜衬里层细胞明显增生,其中6例有fasmRNA表达,5例表达bcl-2,而fasLmR-NA在所有病例均不表达。在RA滑膜衬里层中,bcl-2mRNA总是伴随fas而表达,且fas和bcl-2的表达率较骨性关节炎(OA)及正常对照者(NC)明显增高(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fas和bcl-2蛋白在滑膜衬里层有表达。从6例RA、4例OA病人及3例正常对照者滑膜组织中提取DNA,仅1例OA病人可见典型的DNA梯形图形。培养的RA和OA病人滑膜细胞经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表明自发凋亡的细胞很少(<5%)。结论RA病人滑膜细胞内不存在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bcl-2过量表达可能抑制了RA滑膜细胞凋亡,是RA滑膜细胞增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滑膜细胞增生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神经系统表现 被引量:10
18
作者 魏妍平 陈琳 +7 位作者 郭玉璞 关鸿志 崔丽英 吴庆军 任海涛 赵燕环 李本红 杜华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51-653,共3页
目的研究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AGA,亦称ChurgStrauss综合征,CSS)相关神经病的发病率、临床类型、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14例确诊为CSS的患者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和活检病理检查等方面予以分析,并观察治疗效果... 目的研究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AGA,亦称ChurgStrauss综合征,CSS)相关神经病的发病率、临床类型、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14例确诊为CSS的患者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和活检病理检查等方面予以分析,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4例CSS患者中有12例累及周围神经系统,其中5例以周围神经病为首发症状。12例周围神经受累的患者中5例表现为多发性单神经病,4例表现为远端不对称的多发性神经病,2例表现为对称的多发性神经病。腓肠神经活检可见有髓神经纤维丢失,轴索变性。电生理检查发现感觉和运动传导波幅显著降低或消失。CSS的诊断应结合临床与病理所见。除1例患者外,激素治疗对CSS相关神经病有效。结论CSS患者中周围神经病很常见,早期诊断可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炎 变应性肉芽肿性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活组织检查
原文传递
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25
19
作者 冯蕊 李永哲 +1 位作者 赵冠飞 蒋明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686-689,共4页
目的了解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意义,并比较抗MCV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以及某些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166例研究对象,包括74例R... 目的了解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意义,并比较抗MCV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以及某些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166例研究对象,包括74例RA患者(其中早期18例,中晚期56例),50例非RA的风湿性疾病患者,42名健康对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抗MCV抗体,同时检测其他相关自身抗体,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4例RA中抗MCV抗体阳性58例,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78%,特异性为95%,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和71%。抗MCV抗体阳性的平均抗体浓度依次为(552±380)U/ml(RA组),(162±63)U/ml(非RA组),(63±46)U/ml (健康对照组)。RA组的平均抗体水平较高。抗MCV抗体和抗CCP抗体相关性最强(r=0.502,P=0.000),APF、AKA次之(r=0.369、0.408,P<0.01)。抗MCV抗体与各项临床、实验室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MCV抗体在RA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较APE、AKA与抗CCP抗体相关性强,可作为RA诊断的辅助指标。抗MCV抗体可能与病情活动度、功能状态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诊断 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
原文传递
霍奇金淋巴瘤误诊为强直性脊柱炎一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苗 侯勇 张烜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48-648,共1页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霍奇金淋巴瘤 误诊为 双侧骶髂关节 红细胞沉降率 腰部疼痛 类风湿因子 全身不适 自行缓解 疼痛加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