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各种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卞伶玲 霍小鹏 +1 位作者 李子榕 马玉芬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 2007年第12期63-65,共3页
神经外科引流管主要包括脑室引流管、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瘤腔引流管、硬膜下引流管。要做好神经外科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护理人员必须要熟悉颅脑解剖结构及其脑脊液的循环路线,掌握颅内压力与脑容量变化的内在关系;... 神经外科引流管主要包括脑室引流管、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瘤腔引流管、硬膜下引流管。要做好神经外科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护理人员必须要熟悉颅脑解剖结构及其脑脊液的循环路线,掌握颅内压力与脑容量变化的内在关系;同时要严密观察病情,善于将引流情况与患者整体病情联系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做到引流管护理安全而有效,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引流管 神经外科 护理进展 蛛网膜下隙 外引流管 解剖结构 护理人员 内在关系
下载PDF
急性神经性损伤和疾病的经肠营养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任直 连伟 +2 位作者 任祖渊 苏长保 张思源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1998年第1期40-43,共4页
从急性创伤到慢性退行性疾病,很多疾病都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如多部位、多脏器损伤,颅脑外伤,脑出/缺血,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疾病,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等。神经系统损伤病人约占医院急诊病人总数的15%、康复中心病人的30... 从急性创伤到慢性退行性疾病,很多疾病都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如多部位、多脏器损伤,颅脑外伤,脑出/缺血,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疾病,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等。神经系统损伤病人约占医院急诊病人总数的15%、康复中心病人的30%及家庭护理病床的50%。这些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胃肠外营养 经肠营养 多器官衰竭
下载PDF
大鼠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迁移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波 王任直 +5 位作者 廉志刚 姚勇 李桂林 窦万臣 田士强 夏学威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及迁移。 方法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将其分成梗死后1、3、7、14、28 d组,对照组为假手术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检测大鼠脑内5-溴脱氧尿苷嘧啶(BrdU)、巢蛋白(Nestin)的表达。 结果与正...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及迁移。 方法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将其分成梗死后1、3、7、14、28 d组,对照组为假手术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检测大鼠脑内5-溴脱氧尿苷嘧啶(BrdU)、巢蛋白(Nestin)的表达。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室下区及海马BrdU和Nestin阳性细胞在脑梗死后1 d开始增加(P<0.05),7d达到高峰,14 d后开始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P<0.05),28 d后接近正常水平;室下区及海马BrdU和Nestin阳性细胞经胼胝体向对侧迁移。 结论脑梗死可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原位增殖及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梗死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5-溴脱氧尿苷嘧啶 检测 巢蛋白
下载PDF
成年大鼠脑梗死后自体神经干细胞的原位增殖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波 王任直 +4 位作者 李桂林 姚勇 窦万臣 孔燕国 田士强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16-619,共4页
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观察脑梗死后 1、3、7、14和 2 8d时 ,梗死侧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其表达标记物BrdU和nestin的动态变化。与对照组相比 ,伤侧皮层、海马及室下区的BrdU和nestin阳性细胞数于伤后 1d开始增多 ,7d... 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观察脑梗死后 1、3、7、14和 2 8d时 ,梗死侧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其表达标记物BrdU和nestin的动态变化。与对照组相比 ,伤侧皮层、海马及室下区的BrdU和nestin阳性细胞数于伤后 1d开始增多 ,7d达高峰 ,2 8d后接近正常水平。结果表明 :脑梗死可激发成年大鼠自体神经干细胞原位增殖 ;自体神经干细胞对脑梗死损伤有一定的反应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大鼠 脑梗死 自体神经干细胞 细胞原位增殖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体外培养诱导成人骨骼肌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实验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振兴 汪璇 +8 位作者 刘淑红 吴海涛 窦万臣 栗世方 孔燕国 魏宇魁 赵飞帆 范明 王任直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4-6,i0001,共4页
目的:以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二甲基亚砜的培养液对原代培养的成人骨骼肌干细胞进行诱导,探讨其转化为神经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完成。实验所用3例成人正常颞肌标本取自于开颅手... 目的:以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二甲基亚砜的培养液对原代培养的成人骨骼肌干细胞进行诱导,探讨其转化为神经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完成。实验所用3例成人正常颞肌标本取自于开颅手术患者,由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提供,患者知情同意。机械分离加混合消化液处理分离单细胞,体外培养及克隆纯化,培养至第3代时加入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二甲基亚砜的培养液诱导分化,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观察诱导后细胞形态变化,同时结合普通光线在100倍下随机计数6个视野(大于100个细胞),计算阳性细胞的百分比。结果:①骨骼肌干细胞培养24h后见少量细胞贴壁呈短的梭形或棒状。培养第3天红细胞开始裂解成细胞碎屑并聚集、悬浮在培养基中,这些碎屑随着换液而逐渐消失。克隆培养的细胞大约于接种后两三周才能铺满孔底,胞体呈梭形,排列规整。②荧光显微镜下胞核蓝染,每个细胞都呈Desmin染色阳性,证明成人骨骼肌干细胞能够在体外进行克隆培养。③在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二甲基亚砜的培养液诱导下,骨骼肌干细胞可分化为形态上类似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④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证实诱导后的骨骼肌干细胞有神经丝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基因表达。⑤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到诱导后的骨骼肌干细胞呈神经丝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反应阳性。⑥诱导后骨骼肌干细胞分化为神经丝蛋白阳性细胞的比例为(35.9±6.3)%,分化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的比例为(43.7±5.3)%。结论:成人骨骼肌干细胞在体外经诱导分化后形态类似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并且表达神经元标志物神经丝蛋白、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认为成人骨骼肌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骨骼 二甲亚砜 神经元
下载PDF
表现为动眼神经麻痹的垂体腺瘤卒中的诊治(附15例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马杰科 幸兵 +3 位作者 王任直 连伟 姚勇 邓侃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卒中所致颅神经麻痹的手术疗效,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 总结从2002年4月到2012年6月,15例合并动眼神经麻痹的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5例,年龄18 ~68岁,平均49.6岁;病程从6d到7年;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视力下降...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卒中所致颅神经麻痹的手术疗效,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 总结从2002年4月到2012年6月,15例合并动眼神经麻痹的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5例,年龄18 ~68岁,平均49.6岁;病程从6d到7年;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动眼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等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术前均行内分泌激素测定、垂体增强磁共振;所有患者均行经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肿瘤.结果 术后病理结果证实15例患者均存在垂体卒中,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9例,部分恢复3例,另外3例合并外展神经麻痹术后眼肌麻痹均未恢复.66.7%的患者视力改善(6/9),83.3%的视野缺损术后改善(5/6).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4个月(6个月至2年).结论 垂体卒中合并动眼神经麻痹需尽快手术治疗,经蝶窦入路手术减压,肿瘤切除是治疗垂体卒中所致颅神经麻痹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眼神经麻痹 外展神经麻痹 垂体腺瘤卒中 经蝶手术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下Chairi畸形寰枕减压手术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永宁 王任直 邸虓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4-136,共3页
目的介绍神经内镜下寰枕减压治疗Chairi畸形的方法。方法采用内镜下后正中2—3cm小切口行寰枕减压治疗1例Chairi畸形脊髓空洞症患者。结果术后患者各项症状和体征缓解或消失,第2天即下床活动,3d后出院。磁共振成像示枕大孔区减压充分... 目的介绍神经内镜下寰枕减压治疗Chairi畸形的方法。方法采用内镜下后正中2—3cm小切口行寰枕减压治疗1例Chairi畸形脊髓空洞症患者。结果术后患者各项症状和体征缓解或消失,第2天即下床活动,3d后出院。磁共振成像示枕大孔区减压充分。结论内镜下寰枕减压术是一种新型、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iri畸形 小脑扁桃体下疝 脊髓空洞症 神经内窥镜 寰枕减压术
下载PDF
非病灶性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的致痫源定位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被引量:5
8
作者 苏长保 杨义 +4 位作者 吴立文 任祖渊 金丽日 王任直 窦万臣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509-512,共4页
目的探讨非病灶性颞叶癫痫致痫源的定位并分析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方法收治的25例患者经临床表现、脑电图(EEG)/动态脑电图(VEEG)、MRI海马相、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检查诊断为非病灶性颞... 目的探讨非病灶性颞叶癫痫致痫源的定位并分析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方法收治的25例患者经临床表现、脑电图(EEG)/动态脑电图(VEEG)、MRI海马相、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检查诊断为非病灶性颞叶癫痫,均正规服用药物2年以上,但癫痫发作症状均未有效地控制。其中18例行标准前颞叶及海马杏仁核切除术,7例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结果随诊观察7~53个月,按照Engel术后疗效分级标准:Ⅰ级17例,Ⅱ级2例,Ⅲ级5例,Ⅳ级1例。结论致痫源的准确定位并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叶癫痫 显微外科手术 诊断
下载PDF
应用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被引量:4
9
作者 姚勇 孟繁凯 王任直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054-1055,共2页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疗效。方法 对87例临床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疼痛、麻木及感觉异常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应用腓总神经、腓深神经及胫后神经三处周围神经松解术进行治疗,并随访3-14个月。结果 术后患者...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疗效。方法 对87例临床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疼痛、麻木及感觉异常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应用腓总神经、腓深神经及胫后神经三处周围神经松解术进行治疗,并随访3-14个月。结果 术后患者下肢麻木症状明显缓解60.9%,缓解29.9%,无变化9.2%。术后下肢疼痛症状明显缓解39.1%,缓解55.2%,无变化5.7%。术后随访表明疗效稳定,症状无反复。结论 应用周围神经松解术,可有效帮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恢复肢体感觉,缓解疼痛、麻木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松解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下载PDF
表现为脑神经麻痹的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桂林 王斌 +2 位作者 高俊 邓侃 王任直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525-,共1页
1病历摘要女性,30岁,因右额部及右眼疼痛4d,右上睑下垂、复视2d入院。查体:右上睑下垂,瞳孔散大,眼球固定,复视(图1);右额痛温觉减退。
关键词 脑神经疾病 颈动脉海绵窦瘘 栓塞 治疗性
下载PDF
体外诱导成人成肌细胞转化为神经前体细胞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振兴 李桂林 +5 位作者 窦万臣 魏宇魁 吴海涛 孔燕国 范明 王任直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29-533,共5页
目的探讨成人成肌细胞在体外能否转化为神经前体细胞。方法从成人正常颞肌分离单细胞,体外培养及克隆纯化,培养至第三代时加入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和白血病抑制因子的无血清培养液诱导分化,观察诱导后细胞的形态变... 目的探讨成人成肌细胞在体外能否转化为神经前体细胞。方法从成人正常颞肌分离单细胞,体外培养及克隆纯化,培养至第三代时加入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和白血病抑制因子的无血清培养液诱导分化,观察诱导后细胞的形态变化,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和RT-PCR分析。结果成肌细胞经诱导后聚集成球,悬浮生长。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见细胞球表达巢蛋白,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掺入试验阳性;细胞分化后表达神经丝蛋白68,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半乳糖脑苷脂。RT-PCR分析结果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一致。结论成人成肌细胞在体外一定条件下诱导能够转化为神经前体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成肌细胞 神经前体细胞
下载PDF
脑梗死后神经干细胞的原位增殖及其可塑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波 王任直 +5 位作者 李桂林 姚勇 窦万臣 栗世方 田士强 尹剑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梗死后自体神经干细胞的原位增殖,并探讨其可塑性。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共68只,分对照组(n=8),脑梗死后1、3、7、14、28d组,每组12只。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检测大鼠脑内5-溴脱氧尿苷嘧啶(BrdU)、Brdu/多唾液酸神经细...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梗死后自体神经干细胞的原位增殖,并探讨其可塑性。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共68只,分对照组(n=8),脑梗死后1、3、7、14、28d组,每组12只。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检测大鼠脑内5-溴脱氧尿苷嘧啶(BrdU)、Brdu/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PSA-NCAM)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室下区和海马BrdU阳性细胞在脑梗死后1d开始增加(P<0.05),7d达到高峰,14d后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28d后接近正常水平;室下区和海马BrdU/PSA-NCAM阳性细胞在脑梗死后7d开始增加(P<0.05),14d达到高峰,28d后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大约占同期BrdU阳性细胞数60%。结论脑梗死可激活自体神经干细胞原位增殖,并且大多数增殖的神经干细胞具有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神经于细胞 增殖 可塑性
下载PDF
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各亚型在小鼠皮肤和神经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丽 王宝玺 +2 位作者 左亚刚 姚勇 陈霞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91-693,共3页
目的:明确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BPAg1)各亚型在不同组织中表达情况,探讨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与神经系统疾病(neurological disease,ND)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病理机制联系。方法:采用反转录(RT)-PCR方法检测昆明小鼠BP... 目的:明确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BPAg1)各亚型在不同组织中表达情况,探讨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与神经系统疾病(neurological disease,ND)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病理机制联系。方法:采用反转录(RT)-PCR方法检测昆明小鼠BPAg1各亚型在大脑、心肌、皮肤和脊髓组织中的表达。结果:BPAg1的神经亚型(BPAg1-a)在小鼠大脑、脊髓、皮肤组织中均有表达;肌肉亚型(BPAg1-b)在大脑、脊髓、心肌、皮肤组织中均有表达;而皮肤亚型(BPAg1-e)仅在皮肤组织中有表达。结论:证实皮肤与神经组织中均存在BPAg1。由于BPAg1亚型的存在,免疫交叉反应可能在BP与神经系统疾病并发的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天疱疮 大疱性 神经系统疾病 反转录PCR 小鼠
下载PDF
应用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被引量:4
14
作者 姚勇 王任直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79-1182,共4页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长期以来,DPN一直被认为是“进行性进展且不可逆转的”。它的主要表现为四肢末端手套袜套样分布区域的疼痛、麻木及感觉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它还是足部溃疡、感染和截肢...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长期以来,DPN一直被认为是“进行性进展且不可逆转的”。它的主要表现为四肢末端手套袜套样分布区域的疼痛、麻木及感觉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它还是足部溃疡、感染和截肢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往,除严格控制血糖和镇痛外,临床上缺乏特异的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在Dellon AL教授的倡导下,国内外多家医院应用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DPN,疗效表明周围神经松解术可有效帮助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恢复感觉,缓解疼痛。为DPN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松解术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下载PDF
应用外周神经减压术治疗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被引量:7
15
作者 姚勇 王任直 张波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5年第3期182-183,188,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外周神经减压术治疗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疗效。方法采用腓总神经、腓深神经及胫后神经三处外周神经减压术治疗46例临床氛现为双下肢对称性麻木、疼痛及感觉异常的2型糖尿痛性周围神经病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 目的探讨应用外周神经减压术治疗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疗效。方法采用腓总神经、腓深神经及胫后神经三处外周神经减压术治疗46例临床氛现为双下肢对称性麻木、疼痛及感觉异常的2型糖尿痛性周围神经病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下肢麻木症状明显缓解69.6% (32例),缓解23.9%(11例),无变化6.5%(3例)。术后下肢疼痛症状明显缓解36.8%(14例),缓解57.9%(22例),无变化5.3%(2例)。结论外周神经减压术对于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自发性疼痛、麻木有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神经减压术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下载PDF
蛋白聚糖在神经组织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幸兵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1997年第2期87-87,共1页
蛋白聚糖在神经组织中的作用幸兵(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730)一、蛋白聚糖的结构和分类随着蛋白聚糖(PG)的结构和生物合成的原理被人们进一步认识,PG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非常活... 蛋白聚糖在神经组织中的作用幸兵(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730)一、蛋白聚糖的结构和分类随着蛋白聚糖(PG)的结构和生物合成的原理被人们进一步认识,PG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PG是一种或多种糖胺聚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聚糖 神经组织 组织化学 早老性痴呆 病理学
下载PDF
重组腺相关病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特异性转染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田永吉 李桂林 +1 位作者 张波 王任直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4年第4期247-249,共3页
关键词 重组腺相关病毒 中枢神经系统 基因治疗 基因转染载体
下载PDF
脉络宁注射液对面肌痉挛兔面神经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影响
18
作者 王孝文 胡海涛 +2 位作者 窦万臣 许杰华 杨养贤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16-1019,共4页
目的探讨脉络宁注射液对面神经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兔颞浅动脉压迫,已人为脱髓鞘变的周围面神经主干,通过电生理技术检测面肌痉挛特有的异常肌反应,建立兔面肌痉挛动物模型。用脉络宁注射液自耳缘静脉推注持续2周给药,采用免疫组... 目的探讨脉络宁注射液对面神经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兔颞浅动脉压迫,已人为脱髓鞘变的周围面神经主干,通过电生理技术检测面肌痉挛特有的异常肌反应,建立兔面肌痉挛动物模型。用脉络宁注射液自耳缘静脉推注持续2周给药,采用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脉络宁注射液对面神经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变化。结果脉络宁组动物面神经内CGRP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假手术组动物面神经内未见CGR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模型组动物面神经纤维溃变明显,髓鞘松解分离,轴突肿胀有空泡或全部消失;脉络宁组动物面神经病变较轻。结论脉络宁注射液对面肌痉挛脱髓鞘面神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与其能促进面神经内CGRP的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宁注射液 面神经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面肌痉挛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评价中的初步应用——与DSA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9
19
作者 陆菁菁 潘杰 +5 位作者 李明利 金征宇 王云 梁继祥 陶蔚 连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 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对比研究 ,初步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 (3D CTA)在颅内动脉瘤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2 4例临床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 3D CTA和DSA。 3D 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 (MPR)、最大信号强... 目的 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对比研究 ,初步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 (3D CTA)在颅内动脉瘤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2 4例临床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 3D CTA和DSA。 3D 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 (MPR)、最大信号强度投影 (MIP)以及容积重建 (VRT)。 3D CTA和DSA分别由相互独立的放射科医师实施和诊断 ,分别记录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动脉分支等的关系。同时调查神经外科医师及患者对两种影像手段的认可度。结果  3D CTA发现 13例 15个动脉瘤 ,遗漏 1个直径 1.2mm的动脉瘤 ,发现的最小动脉瘤长径为 1.8mm。DSA发现 14例 16个动脉瘤。CTA在显示瘤颈以及相邻骨质结构上明显优于DSA ,而DSA空间分辨率较高。神经外科医师多认为CTA可以用作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和术前评估 ,而DSA仍是金标准。患者对CTA的接受度较高。结论  3D CTA是检查颅内动脉瘤高度敏感的无创影像手段 ,它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 颅内动脉瘤 CTA 血管成像 医师 患者 术前评估 三维 直径 空间分辨率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21
20
作者 窦万臣 王任直 +4 位作者 张波 张晓波 李桂林 田士强 姚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 探索导致栓线法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失败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法。方法 按照文献方法,采用体重为250-350 g的SD大鼠进行栓线法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结果在模型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栓线插线时的大出血,以及有时... 目的 探索导致栓线法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失败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法。方法 按照文献方法,采用体重为250-350 g的SD大鼠进行栓线法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结果在模型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栓线插线时的大出血,以及有时栓线无法正确插入颈内动脉。不用血管夹夹闭颈内、外动脉,直接在颈内动脉靠近分叉处套上一根丝线,用血管钳牵拉,就可以很容易地控制出血;遇到栓线插入困难时,向深层次解剖,显露翼腭动脉和颈内动脉分叉,就可以直视下将栓线插入颈内动脉。结论 采用预先在颈内动脉套线,可以方便有效地控制出血。插线困难时,向深部解剖显露翼腭动脉后可以在直视下将栓线送入颈内动脉,无需结扎翼腭动脉。整个手术操作可以由一个人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局灶性脑缺血 动物模型 制作方法 线栓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