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视冠心病介入术后的调脂治疗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建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96-397,共2页
冠心病仍危及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据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全球死于动脉粥样硬化(AS)性疾病的人数达1700万之众,占总死亡人数的1/3。美国每年新发心肌梗死(MI)的人数达110万之多.其死于冠心病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约5... 冠心病仍危及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据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全球死于动脉粥样硬化(AS)性疾病的人数达1700万之众,占总死亡人数的1/3。美国每年新发心肌梗死(MI)的人数达110万之多.其死于冠心病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约50%。更应引起关注的是,WHO预测2020年MI将成为人类第一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调脂治疗 介入术后 世界卫生组织 动脉粥样硬化 人类健康 死亡人数 心肌梗死
下载PDF
重视冠心病介入术后管理 切实提高冠心病诊治水平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建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03-404,共2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我国日趋普及,其术后管理已成为临床的重要课题。对 PCI 术后不同时期出现问题的识别和处理亦构成 PCI 治疗的组成部分。从时间角度考虑,PCI 术后的管理可分为术后院内和院外管理。院内管理重点在于早期发...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我国日趋普及,其术后管理已成为临床的重要课题。对 PCI 术后不同时期出现问题的识别和处理亦构成 PCI 治疗的组成部分。从时间角度考虑,PCI 术后的管理可分为术后院内和院外管理。院内管理重点在于早期发现穿刺部位并发症,可能出现的造影剂肾病及抗血小板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诊断与处理术后发生的早期胸痛等问题。院外管理的核心是及时发现复发性心肌缺血并制定冠心病二级预防计划。重视 PCI 术后管理,有效地将循证医学证据转化为临床治疗方案,才能使冠心病治疗水平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 管理
下载PDF
促炎因子介导的体外培养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
3
作者 孟丽 吉瑞瑞 +1 位作者 徐丽 陈纪林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0-312,共3页
目的 :探讨促炎因子对体外培养的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有无致凋亡作用。  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 ,用免疫组化方法鉴定 ;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1β (IL 1β)分别以浓度 2 0 μg/ml单独或二者共同与平... 目的 :探讨促炎因子对体外培养的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有无致凋亡作用。  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 ,用免疫组化方法鉴定 ;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1β (IL 1β)分别以浓度 2 0 μg/ml单独或二者共同与平滑肌细胞培养 3 6h ,实验分 4组 :TNF α组 (T组 )、IL 1β组 (I组 )、TNF α+IL 1β组 (TI组 )及对照组 ,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  结果 :①细胞凋亡分析显示 :TI组两种因子的联合作用诱导人平滑肌细胞凋亡与对照组比明显增加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二者单独作用未能诱导人平滑肌细胞凋亡。②细胞周期分析发现TI组在TNF α +IL 1β刺激下 ,细胞增殖能力与其他组比有明显下降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生长逐渐停滞 ,而二者单独作用对细胞增殖有轻微刺激作用 ,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促炎因子TNF α和IL 1β的相互作用 ,可以诱导人平滑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炎因子 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 细胞凋亡 流式细胞术 体外培养 免疫组化方法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谈医学生涯中部分难忘的病例(五)
4
作者 陈在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5-316,共2页
关键词 冠心病 猝死 早发多发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心肌梗死 诊断 治疗 病例回顾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肌桥造影特点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袁晋青 高润霖 +7 位作者 乔占瑞 乔增勇 陈珏 尤士杰 吴元 杨跃进 姚民 陈纪林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5-296,共2页
目的 :分析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肌桥的临床及造影特点。  方法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90例 ,所有患者通过采用Judkins法接受选择性冠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检查 ,每支冠脉均经多体位投照 ,以收缩期冠脉管腔直径压缩至少 5 0 ... 目的 :分析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肌桥的临床及造影特点。  方法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90例 ,所有患者通过采用Judkins法接受选择性冠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检查 ,每支冠脉均经多体位投照 ,以收缩期冠脉管腔直径压缩至少 5 0 %或出现吸吮效应作为确定肌桥存在的证据 ,同时以至少一支冠脉管腔狭窄≥ 5 0 %作为有意义狭窄。  结果 :90例患者中发现肌桥 19例 (2 1 1% ) ,其造影特点显示 ①按压缩部位分类 :前降支中段 14例 (74% ) ,前降支中远段 1例 (5 % ) ,前降支弥漫性压缩 1例 (5 % ) ,间隔支 2例 (11% ) ,前降支中远段加对角支 1例 (5 % ) ;②按压缩程度分类 :收缩期管腔直径压缩 <5 0 %者 4例 (2 1% ) ,≥ 5 0 %~≤ 80 %者 11例 (5 8% ) ,>80 %~≤ 90 %者 2例(11% ) ,>90 %~ 10 0 %者 2例 (11% ) ;③左心室造影显示异常者 13例 (68% ) ,正常者 6例 (3 2 % )。此外经造影证实合并冠心病者 2例 (11% )。  结论 :在肥厚型心肌病中肌桥为常见征象 ,明显高于其他患者 ,故临床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冠状动脉肌桥造影 临床特点 造影特点 左心室造影 超声心动图 诊断
下载PDF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细胞凋亡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跃峰 杨跃进 +9 位作者 陈曦 阮英茆 张宝杰 王清峙 张连庄 田毅 周燕文 陈纪林 高润霖 陈在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6期8202-8203,共2页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方法:实验选用105只雌性SD大鼠,随机抽取78只以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AMI模型,术后24h存活的43只作为心肌梗死组;另设假手术组(n=27);各...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方法:实验选用105只雌性SD大鼠,随机抽取78只以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AMI模型,术后24h存活的43只作为心肌梗死组;另设假手术组(n=27);各组再按观察时点随机分为48h和4周两亚组,即:心肌梗死48h(n=11)和心肌梗死4周(n=13)组,假手术48h(n=10)和假手术4周(n=10)组。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和DNA凝胶电泳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AMI大鼠梗死区心肌细胞坏死和瘢痕形成的同时,梗死/瘢痕区、梗死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升高犤心肌梗死48h组分别为(212.86±155.75)/1000,(198.16±120.0)/1000和(63.23±45.43)/1000,心肌梗死4周组分别为(235.14±130.43)/1000,(80.33±44.29)/1000和(31.61±16.39)/1000,P<0.05~0.01犦。结论:大鼠发生AMI后,梗死区心肌细胞坏死和瘢痕形成的同时,梗死/瘢痕区、梗死边缘区和非梗死区均有心肌细胞发生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细胞凋亡 大鼠 心肌/病理学
下载PDF
孤立性回旋支病变的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 被引量:2
7
作者 袁晋青 李卫菊 +10 位作者 张芬芳 高润霖 陈纪林 杨跃进 陈珏 尤士杰 吴元 吴永建 姚民 秦学文 乔树宾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4年第4期265-267,共3页
目的 分析孤立性回旋支病变的临床、介入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  6 3例确诊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患者为本院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收入院 ,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病例。其中心肌梗死 36例 ,最小年龄 37岁 ,最大年龄 7... 目的 分析孤立性回旋支病变的临床、介入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  6 3例确诊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患者为本院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收入院 ,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病例。其中心肌梗死 36例 ,最小年龄 37岁 ,最大年龄 74岁 ,平均年龄 (5 7± 11)岁 ,男性 5 5例 ,女性 8例。 5 3例患者完成随访。结果  (1)冠脉及左心室造影 :6 3例患者共有 6 7处明显狭窄病变 ,近段狭窄 14处 ,中段狭窄 36处 ,远段狭窄 7处 ,钝缘支狭窄 10处 ,其中 11处狭窄为完全闭塞 ,15处狭窄为次全闭塞 (95 %~ 99% )。左心室功能正常者 34例 (5 4 % ) ,异常者 2 9例(46 % ) ,但平均EF正常 (71%± 12 % )。 (2 )心电图特征 :在回旋支病变所导致的Q波或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中 ,病理性Q波及ST T异常最常出现在下后壁及下壁。在下后壁、前侧壁及高侧壁梗死患者中 ,以回旋支中段狭窄或闭塞最常见。 (3)介入治疗 :6 3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 ,B型病变 (74 % )明显多于A、C型病变。平均支架直径 (3.12±0 .4 2 )mm ,平均支架长度 (15 .8± 4 .14 )mm。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 (4)随访 :随访时间 12~ 35个月 ,平均随访(2 0 .8± 5 .0 )个月。造影随访 6例均无再狭窄。 1例猝死 (1.9% ) ,2例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 ,3例术后心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窄 患者 介入治疗 病变 心肌梗死 随访 孤立性 后壁 正常 心绞痛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无再流的评价和防治 被引量:7
8
作者 杨跃进 赵京林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239-241,共3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再灌注治疗 无再流现象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 心肌组织再灌注 防治 梗死相关血管 冠状动脉再通
下载PDF
炎症可能是联接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桥梁 被引量:29
9
作者 李建军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385-388,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被认为是多因素参与,以慢性炎症反应为特征.众所周知,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子之一,但人们对高血压导致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仍认识不足.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慢性炎症反应 高血压 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桥梁 危险因子 多因素
下载PDF
易损斑块的检测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防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杨跃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3-244,共2页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易损斑块 检测 预防 病理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和金属裸支架治疗弥漫病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乔树宾 侯青 +16 位作者 徐波 陈珏 刘海波 杨跃进 吴永健 袁晋青 吴元 戴军 尤士杰 马卫华 张沛 高展 窦克非 邱洪 慕朝伟 陈纪林 高润霖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87-491,共5页
目的比较冠心病患者弥漫病变采用药物洗脱支架和金属裸支架治疗的近期和远期预后,分析影响这类病变介入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04年4月至2005年8月接受置入单个长度>25.0mm支架治疗并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205... 目的比较冠心病患者弥漫病变采用药物洗脱支架和金属裸支架治疗的近期和远期预后,分析影响这类病变介入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04年4月至2005年8月接受置入单个长度>25.0mm支架治疗并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205例患者,排除支架置入失败及支架置入位置不理想者。分为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组(n=128)和置入金属裸支架(BMS)组(n=77)。所有的患者术后均接受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75mg等规范药物治疗。手术成功判定标准为至少用相互垂直的两个投照体位行冠状动脉造影,肉眼判定残余狭窄<20%和前向血流TIMI3级。再狭窄判定标准以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支架内或支架邻近血管管腔直径狭窄程度≥50%。患者在支架术后6个月左右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共205例患者(男性181例,女性24例)227个靶病变置入382枚支架完成造影随访。其中C型病变占总数的93.8%,B2型病变为6.2%。双支或双支以上血管病变的患者比例达到86.8%。平均术前参考血管直径(2.88±0.43)mm。平均每个病变支架长度(40.09±12.94)mm,54.2%的病变接受了重叠置入支架。比较置入DES组和置入BMS组,两组的患者基本条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变基本条件方面,DES组术前参考血管直径明显小于BMS组[(2.80±0.37)mm比(3.10±0.48)mm,P=0.005]。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再狭窄率DES组(15.4%)小于BMS组(48.4%),P<0.001。晚期支架内腔径丢失BMS组明显大于DES组[(0.94±0.76)mm比(0.39±0.53)mm,P<0.001]。靶病变血管重建率DES要明显好于BMS(11.6%比38.5%,P<0.001)。支架内再狭窄在置入DES组的局限性再狭窄比例大于置入BMS组(33.3%比18.2%,P=0.029)。对影响复杂弥漫病变支架再狭窄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采用支架重叠置入(OR=2.82,P=0.017)和支架类型(OR=5.71,P<0.001)是对复杂弥漫病变支架内再狭窄影响最大的危险因素。结论我们的研究发现对于复杂弥漫病变的治疗,药物洗脱支架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较金属裸支架能明显减低再狭窄率。对于弥漫病变,我们应该使用长支架,尽可能减少支架重叠置入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支架 冠状动脉再狭窄
原文传递
内脏脂肪素促进内皮细胞合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白介素6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圣文 乔树宾 刘东青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0期2843-2846,共4页
目的探讨内脏脂肪素是否能调节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白介素6(IL-6)生成以及胰岛素受体(IR)的介导作用。方法不同剂量和不同干预时间的内脏脂肪素刺激3~5代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然后在内脏脂肪素(100ng/m1... 目的探讨内脏脂肪素是否能调节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白介素6(IL-6)生成以及胰岛素受体(IR)的介导作用。方法不同剂量和不同干预时间的内脏脂肪素刺激3~5代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然后在内脏脂肪素(100ng/m1)刺激基础上加入I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预处理HUVEC,24h后测定MCP-1和IL-6蛋白和基因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CP-1和IL-6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内脏脂肪素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促进HUVEC合成MCP-1[剂量效应:对照组:(62±10)pg/ml、100ng/ml:(273±65)pg/ml、500ng/ml:(1630±103)pg/ml;时间效应:对照组:(37±27)pg/ml、12h:(184±56)pg/ml、48h:(328±80)pg/ml]和IL-6[剂量效应:对照组:(31.8±1.7)pg/ml、100ng/ml:(42.5±5.7)pg/ml、500ng//ml:(154.7±10.2)pg/ml;时间效应:对照组:(15.7±3.4)pg/ml、12h:(35.4±4.7)pg/ml、48h:(77.6±11.8)pg/ml]。I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抑制内脏脂肪素诱导的MCP和IL-6蛋白和基因表达。结论内脏脂肪素能诱导HUVEC合成和分泌MCP-1、IL-6,其作用通过IR信号通路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白介素6 胰岛素受体 内脏脂肪素
原文传递
60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分析 被引量:31
13
作者 袁晋青 高润霖 +9 位作者 张传焕 陈纪林 陈珏 尤士杰 吴元 杨跃进 吴永健 姚民 秦学文 乔树宾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701-703,共3页
目的 分析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的临床以及冠状动脉和左心室造影特点。方法 60例患者为本院1993年1月~2002年7月收入院,心电图显示LBBB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年龄35~72(51±11)岁,其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患者LBBB... 目的 分析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的临床以及冠状动脉和左心室造影特点。方法 60例患者为本院1993年1月~2002年7月收入院,心电图显示LBBB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年龄35~72(51±11)岁,其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患者LBBB由心电图分析确定。采用Judkins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检查,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所有资料采用SAS软件处理,以P<0.05作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 在有胸痛的32例(53%)患者中,2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异常,10例造影正常。在28例(47%)无胸痛者中,9例冠状动脉造影异常,19例造影正常。(1)确诊为冠心病者29例(48%),其中有胸痛或心绞痛者20例,无心绞痛者9例。冠状动脉造影单支病变13例,双支病变4例,三支病变12例。左心室造影异常者18例。(2)确诊高血压病者9例(15%),其中有胸痛者4例,无胸痛者5例,冠状动脉造影均正常。(3)扩张型心肌病10例(17%),其中有胸痛者3例,无胸痛者7例,胸痛者中仅1例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单支临界病变。(4)确诊风湿性心脏病2例(3%),其中1例有胸痛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双支病变。(5)临床仅表现LBBB,而无其他器质性心脏病证据者10例(17%);其中有胸痛者4例,无胸痛者6例,冠状动脉造影均正常。结论 LBBB较常见于冠心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 冠状动脉造影 LBBB 患者 正常 临床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 病变 显著性
原文传递
药物洗脱支架对完全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预后影响的评估 被引量:4
14
作者 乔树宾 侯青 +16 位作者 徐波 陈珏 刘海波 杨跃进 吴永健 袁晋青 吴元 戴军 尤士杰 马卫华 张沛 高展 窦克非 邱洪 慕朝伟 陈纪林 高润霖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979-982,共4页
目的比较对于完全性闭塞病变采用药物洗脱支架和金属裸支架的近期和远期预后。方法选择我院近期连续接受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或金属裸支架(BMS)治疗,并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155例存在完全闭塞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患者在支架术后6... 目的比较对于完全性闭塞病变采用药物洗脱支架和金属裸支架的近期和远期预后。方法选择我院近期连续接受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或金属裸支架(BMS)治疗,并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155例存在完全闭塞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患者在支架术后6个月左右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共155例患者(138名男性,17名女性)159处靶病变置入232枚支架完成造影随访,其中慢性完全性闭塞65例,占41.9%。其中C型病变占总数的85.4%。在患者基本条件方面,DES组2型糖尿病比例要多于BMS组(33.8%比18.5%,P=0.030)。在病变基本条件方面,DES组和BMS组C型病变分别占89.6%和72.0%(P=0.005),DES组病变更为复杂。DES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比例明显高于BMS组(60.3%比24.4%,P<0.001)。DES组和BMS组的支架长度和病变长度没有差别。DES组参考血管直径小于BMS组[(2.72±0.36)mm比(2.96±0.52)mm,P=0.001]。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支架再狭窄DES组明显低于BMS组(15.6%比41.5%,P<0.001)。DES组支架再狭窄更多为局限性(58.3%比17.6%,P<0.001)。DES组的靶病变血管重建率明显低于BMS组(5.8%比19.9%,P=0.001)。病变内晚期腔径丢失DES明显小于BMS[(0.36±0.63)mm比(1.04±0.70)mm,P<0.001]。晚期支架内血栓DES有2例,BMS为0。DES组有1例死亡。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分别是1.4%和11.1%,DES组显著低于BMS组(P=0.032)。结论我们的研究发现对于完全闭塞性病变的治疗,DES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比BMS有着明显减低的再狭窄率、靶病变血管重建率,并且在随访期间患者有着更少的心血管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 移植物闭塞 血管 完全闭塞性病变
原文传递
两种药物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复杂弥漫病变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5
作者 乔树宾 侯青 +3 位作者 徐波 杨跃进 陈纪林 高润霖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985-987,共3页
目的比较雷帕霉素洗脱支架(SES)和紫杉醇洗脱支架(PES)对长度≥25mm复杂病变的疗效。方法入选138例患者(男124例,女14例)冠状动脉(冠脉)病变长度≥25mm,接受SES和PES介入治疗,并且在支架术后6个月左右接受冠脉造影随访。结果共147处病变... 目的比较雷帕霉素洗脱支架(SES)和紫杉醇洗脱支架(PES)对长度≥25mm复杂病变的疗效。方法入选138例患者(男124例,女14例)冠状动脉(冠脉)病变长度≥25mm,接受SES和PES介入治疗,并且在支架术后6个月左右接受冠脉造影随访。结果共147处病变在6个月后随访。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43例(31·2%),C型病变129处(87·8%)。SES组的支架内再狭窄率(5·9%,17·7%,P=0·023)、支架段再狭窄率(9·4%,21·0%,P=0·048)和支架段晚期腔径丢失[(0·16±0·52)mm比(0·45±0·65)mm,P=0·003)]、支架内晚期腔径丢失[(0·26±0·46)mm比(0·60±0·66)mm,P=0·001)]明显低于PES组。两组之间在随访期间靶病变血管重建率(7·1%比12·9%,P=0·2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复杂弥漫病变SES在再狭窄率和晚期腔径丢失要优于PES,对于远期预后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SES更适合用于复杂小血管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再狭窄 支架
原文传递
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及硝酸异山梨酯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患者存活心肌的准确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伟宪 杨跃进 +9 位作者 史蓉芳 胡奉环 尤士杰 田月琴 何作祥 王燕武 叶苓 陈纪林 高润霖 陈在嘉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420-424,共5页
目的与99mTc甲氧基异丁腈(MIBI)/18FDG双核素同时采集法(DISA)SPECT心肌显像对比,评价小剂量多巴酚丁胺、硝酸异山梨酯(异舒吉)单用及合用的二维超声心动图试验检测冠心病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患者存活心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40... 目的与99mTc甲氧基异丁腈(MIBI)/18FDG双核素同时采集法(DISA)SPECT心肌显像对比,评价小剂量多巴酚丁胺、硝酸异山梨酯(异舒吉)单用及合用的二维超声心动图试验检测冠心病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患者存活心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4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39.4±5.1)%,1周内分别完成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异舒吉单用及合用的二维超声心动图试验和DISASPECT心肌显像。比较两种方法对存活心肌的检出率、符合率和Kappa值。结果对存活心肌的检出率,DISASPECT为64.0%,多巴酚丁胺10μg·kg-1·min-1二维超声为60.1%,异舒吉多巴酚丁胺5μg·kg-1·min-1二维超声为59.1%。以DISASPECT检测结果为标准,药物负荷二维超声识别存活心肌的特异性在85.7%~96.0%,各剂量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而识别的敏感性和符合率以多巴酚丁胺10μg·kg-1·min-1二维超声最高,分别为86.5%和86.5%(Kappa=0.71);异舒吉与多巴酚丁胺合用时,敏感性比异舒吉单用、符合率比两者单用时均显著增加(P均<0.001),以异舒吉多巴酚丁胺5μg·kg-1·min-1二维超声最高,分别为84.6%和85.1%(Kappa=0.69),与多巴酚丁胺10μg·kg-1·min-1二维超声相当,且副作用更少。结论检测冠心病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患者的存活心肌,多巴酚丁胺10μg·kg-1·min-1二维超声的检出率与DISASPECT心肌显像相当,识别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好;异舒吉与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合用,能提高两药单用时的检出率、识别敏感性和准确性,特别是异舒吉多巴酚丁胺5μg·kg-1·min-1二维超声已达多巴酚丁胺10μg·kg-1·min-1单用时水平,且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收缩功能 多巴酚丁胺 硝酸异山梨酯 存活心肌 超声心动图检测 准确性 小剂量 SPECT心肌显像 严重 超声心动图试验 二维超声 左心室射血分数 DISA ^18FDG 甲氧基异丁腈 心肌梗死患者 Kappa值 异舒吉 检出率 5μg 敏感性
原文传递
药物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减低者存活心肌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伟宪 杨跃进 +3 位作者 胡奉环 尤士杰 王燕武 陈纪林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81-584,共4页
目的评价小剂量多巴酚丁胺、硝酸异山梨酯单用及合用的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检测冠心病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患者存活心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对4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拟接受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患者进行多巴酚丁胺(3、5、10 μg·kg... 目的评价小剂量多巴酚丁胺、硝酸异山梨酯单用及合用的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检测冠心病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患者存活心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对4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拟接受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患者进行多巴酚丁胺(3、5、10 μg·kg-1·min-1)、硝酸异山梨酯及两药合用的负荷2DE检测.结果硝酸异山梨酯与多巴酚丁胺(3、5 μg·kg-1·min-1)合用无诱发心肌缺血,检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均较两者单用时显著提高(P值均<0.05),且副作用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硝酸异山梨酯+多巴酚丁胺5 μg·kg-1·min-12DE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达多巴酚丁胺10 μg·kg-1·min-12DE水平. 多巴酚丁胺10 μg·kg-1·min-1可诱发心肌缺血.结论多巴酚丁胺5~10 μg·kg-1·min-1 2DE 检测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患者存活心肌效果较好,但可诱发心肌缺血.硝酸酯与多巴酚丁胺合用能提高检测敏感性和准确性,且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冠状动脉疾病 超声心动图检测 存活心肌 药物负荷 硝酸异山梨酯 左心室收缩功能 心功能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多巴酚丁胺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心肌组织灌注评价
18
作者 杨跃进 赵京林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048-1050,共3页
关键词 心肌组织灌注 再灌注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治疗后 AMI患者 心肌再灌注 冠脉再通 经皮冠状动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