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脉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试验研究
1
作者 马宁 蒋世良 +4 位作者 黄连军 赵世华 徐仲英 阮英茆 孟亮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6期435-440,共6页
目的 :研究在正常小型猪主动脉置入自膨式血管内支架 (ES)后再狭窄形成的机制及行经皮血管成形术 (PTA)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 :中华小型猪 7只。 1只为预实验组 ,行血管造影后处死。 6只为实验组并随机分为 3组 ,均于主动脉弓降部置入... 目的 :研究在正常小型猪主动脉置入自膨式血管内支架 (ES)后再狭窄形成的机制及行经皮血管成形术 (PTA)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 :中华小型猪 7只。 1只为预实验组 ,行血管造影后处死。 6只为实验组并随机分为 3组 ,均于主动脉弓降部置入血管内支架。组 1和组 2、3分别于术后 3个月及 3、6个月行血管造影 ;其中组 3术后 6个月对狭窄行经皮血管成形术。结果 :血管内支架均成功置入实验组主动脉弓降部。术后 6个月生长发育所致平均狭窄百分面积为 6 .6 0± 3 .5 5 %,内膜增殖所致平均狭窄百分面积为 1 4.6 1± 0 .3 7%。术后第 6个月血管内支架置入处前后收缩期压差为 1 .76± 0 .3 7kPa ,行球囊扩张术后压差消失。结论 :自膨式血管内支架置入小型动物主动脉可因其生长发育造成再狭窄 ,并随时间推移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主动脉 置入术 经皮血管成形术 狭窄 血管内支架置入 血管支架 平均 消失 随机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叶干细胞诱导分化移植重建窦房结起搏功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任晓庆 浦介麟 +4 位作者 张澍 贾玉和 赵欣然 孟亮 王方正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62-465,共4页
目的 :探索应用骨髓干细胞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生物介入方法。  方法 :选取犬 6只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3只。抽取犬自体骨髓 ,分离培养扩增骨髓间叶干细胞 ,并在体外应用 5 氮胞苷进行诱导分化。应用射频技术损伤犬窦... 目的 :探索应用骨髓干细胞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生物介入方法。  方法 :选取犬 6只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3只。抽取犬自体骨髓 ,分离培养扩增骨髓间叶干细胞 ,并在体外应用 5 氮胞苷进行诱导分化。应用射频技术损伤犬窦房结 ,建立动物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将溴脱氧尿嘧啶核苷 (BrdU)标记的且诱导分化的骨髓间叶干细胞自体移植到窦房结区 ,应用心电图、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等技术观察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  结果 :在动物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 ,自体移植骨髓干细胞后 ,心电图示窦房结功能明显改善 ;病理与免疫组化示移植的骨髓干细胞在窦房结区分化为拟窦房结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 ,并与宿主细胞建立缝隙连接。  结论 :自体移植诱导分化的骨髓间叶干细胞可改善窦房结自律起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房结 间叶干细胞 诱导分化 心电图 起搏 自体移植 自体骨髓 用心 生物 结论
下载PDF
质粒介导下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不能防治小型猪冠状动脉再狭窄 被引量:4
3
作者 钱杰 高润霖 +7 位作者 汤健 史瑞文 宋来凤 李永利 魏英杰 孟亮 袁卫民 司文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9-391,共3页
目的 :评估质粒介导下蛋白涂层金属支架局部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基因对小型猪冠状动脉再狭窄的作用。  方法 :选用 1 4只正常小型猪作为实验动物 ,载体为携带有VEGF基因的PcDNA3质粒。用常规球囊导管技术 ,将携带有VEGF基因... 目的 :评估质粒介导下蛋白涂层金属支架局部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基因对小型猪冠状动脉再狭窄的作用。  方法 :选用 1 4只正常小型猪作为实验动物 ,载体为携带有VEGF基因的PcDNA3质粒。用常规球囊导管技术 ,将携带有VEGF基因的蛋白涂层支架置入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作为VEGF转基因组 (n =7) ,以相同方法置入单纯蛋白涂层支架作为对照组 (n =7) ,球囊与血管直径之比为 1 1∶1。在基因转染后 7天 ,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染色。在支架置入后 3个月重复冠状动脉造影 ,测定管腔狭窄直径 ;同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 :支架被成功置入 1 4只动物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支架置入后 7天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证实 ,在转染部位的动脉壁内有VEGF信使核糖核酸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中层平滑肌细胞浆内及外膜有VEGF蛋白质生成。在支架置入后 3个月重复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转基因组和对照组均发生再狭窄 ,平均管腔狭窄直径分别是 ( 6 9±1 0 ) %和 ( 80± 1 4 ) % ,无显著性差异 (P =0 2 4 7)。组织病理学形态分析结果显示 :转基因组和对照组 ,在平均损伤积分、新生内膜厚度、平均新生内膜面积、百分狭窄面积和内膜 /中膜值等各项参数上均无显著性差别。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粒介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因 冠状动脉再狭窄 动脉实验
下载PDF
经冠脉注射法移植成年犬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窦克非 杨跃进 +6 位作者 杨伟宪 王清峙 孟亮 阮英茆 陈纪林 高润霖 陈在嘉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392-394,共3页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内注射法移植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以改良成年犬骨骼肌成肌细胞培养方法进行细胞分离及扩增;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为冠脉内注射对照及冠脉内成肌细胞注射组,每...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内注射法移植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以改良成年犬骨骼肌成肌细胞培养方法进行细胞分离及扩增;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为冠脉内注射对照及冠脉内成肌细胞注射组,每组8只;冠状动脉结扎前、后及4周时测定左室功能指标、4周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经冠脉注射移植组术后4周CO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且比冠脉结扎后显著升高(P<0.05);术后4周时LVEF和SV比对照组上升21.1%-31.4%(P均>0.05)。结论经冠脉内注射移植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可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后收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成肌细胞 移植 经冠脉注射 收缩功能
下载PDF
左心室早期几何重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卫洪超 胡盛寿 +4 位作者 张岩 陆敏杰 魏英杰 唐跃 张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86-389,共4页
目的:探讨猪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左心室几何重构基本规律。方法:中国小型猪12只,体重为18~20 kg,随机分成实验组(n=6)及对照组(n=6)。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等流量点,测定左心室心底和心尖部位血流动力学。结扎前、结扎后24小时、1周、4周... 目的:探讨猪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左心室几何重构基本规律。方法:中国小型猪12只,体重为18~20 kg,随机分成实验组(n=6)及对照组(n=6)。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等流量点,测定左心室心底和心尖部位血流动力学。结扎前、结扎后24小时、1周、4周磁共振成像测定左心室腔各个几何元素的变化。结扎后4周取出心脏标本,4%多聚甲醛固定1周,磷钨酸-苏木素等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结扎后1周、4周心脏收缩末期室间隔厚度及左心室侧后壁厚度、舒张末期左心室长轴长度、收缩末期左心室长轴截面积、收缩末期第二左心室长轴截面积、收缩末期左心室长轴周长显著增加(P<0.05)。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4周,左心室主腔与第二左心室之间收缩压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第二左心室的形成是左心室几何重构的主要特征;磁共振成像舒张末期左心室长轴长度,收缩末期左心室长轴的周长、面积显著延长,可作为评价左心室几何重构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动物模型 磁共振成像 左心室重构
下载PDF
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结合MR电影鉴别存活心肌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赵世华 韦云青 +9 位作者 曾庆玉 邓刚 张岩 黄连军 蒋世良 陆敏杰 王诚 宋云龙 孟亮 阮英峁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94-698,共5页
目的 探讨负荷MR电影鉴别存活心肌的可能性。方法 雄性猪 10只 ,全麻下穿刺股动脉行左室及冠状动脉造影 ,继而左侧开胸 ,于回旋支近心段放置外环缩环 (ameroidconstrictor) ,拟制成慢性心肌缺血模型。 2 3~ 5 7d后重复左室及冠状动... 目的 探讨负荷MR电影鉴别存活心肌的可能性。方法 雄性猪 10只 ,全麻下穿刺股动脉行左室及冠状动脉造影 ,继而左侧开胸 ,于回旋支近心段放置外环缩环 (ameroidconstrictor) ,拟制成慢性心肌缺血模型。 2 3~ 5 7d后重复左室及冠状动脉造影并分别于静息及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下(5~ 2 0 μg·kg-1·min-1)行MR电影 ,传统MR电影及屏气法电影相结合 ,左室短轴多层面 (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部 )扫描 ,观察左室各节段运动变化 ,计算室壁运动积分。完成MR扫描后处死猪 ,取出心脏即刻切成厚约 10mm左右的左心室短轴切片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 (TTC)染色及组织学检查。结果1只因麻醉意外死亡 ;1只左室造影无明显的运动异常 ,MR及组织学检查亦无明显阳性发现 ;1只发生室壁瘤。其余 7只冠状动脉造影均显示左回旋支近段中、重度狭窄 (70 %~ 99% ) ,MR电影示左室侧壁及后下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 ,相应的节段室壁运动积分 (WMSI) :静息缺血区 (左室侧壁及后下壁 )和正常区 (前间隔 )分别为 (2 2 7± 0 32 )分、(1 0 0± 0 0 0 )分 (χ2 =10 6 2 7,P <0 0 1) ;而缺血区在静息状态下及小剂量多巴酚丁胺 (5 μg·kg-1min·-1)时分别为 (2 2 7± 0 32 )分、(1 4 0± 0 39)分(χ2 =2 0 5 7,P <0 0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 多巴酚丁胺 负荷试验 存活心肌 实验研究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两种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胡海波 蒋世良 +5 位作者 徐仲英 吴文辉 孟亮 陈雪生 赵红 王红月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观察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置入动物体内后的组织学反应,评价比较两种不同设计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用中华小型猪9只,非体外循环下通过外科方法建立创伤性肌部室间隔缺损动物模型,直视下经导管分别... 目的:观察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置入动物体内后的组织学反应,评价比较两种不同设计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用中华小型猪9只,非体外循环下通过外科方法建立创伤性肌部室间隔缺损动物模型,直视下经导管分别置入两种设计不同的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有端头型和无端头型),术后1、2、3个月分别处死进行大体解剖、光镜和电镜观察。 结果:9只猪中3只因术中出血死亡,6只置入封堵器(无端头型和有端头型各3只)成功,均存活至各自的实验终点。大体标本显示各组封堵器表面均覆盖一层厚薄不等的、光滑的新生内膜组织,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其组织学来源于正常心内膜结构。封堵器置入处心肌组织早期有轻度炎症反应,3个月时消失并为纤维组织所代替。肺、肝、脾、肾脏等重要脏器均无血栓栓塞现象。对比研究发现,有端头型封堵器较无端头型封堵器内膜完全覆盖所需的时间稍长。 结论:两种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相比之下无端头型封堵器生物相容性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置入 生物相容性 头型 国产 大体标本 动物体内 华小 结论 终点
下载PDF
安体舒通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和心肌间质胶原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邱洪 杨跃进 +6 位作者 田毅 张沛 阮英茆 孙瑞成 陈纪林 高润霖 陈在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58-461,共4页
目的 :观察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安体舒通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AMI)左心室重构和胶原增生的影响 ,探索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降低AMI后死亡率的机制。方法 :3 6只雌性Sprague Dawley (SD )AMI大鼠随机分为 :AMI对照组 (n =11)、安体舒通大剂量 [n... 目的 :观察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安体舒通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AMI)左心室重构和胶原增生的影响 ,探索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降低AMI后死亡率的机制。方法 :3 6只雌性Sprague Dawley (SD )AMI大鼠随机分为 :AMI对照组 (n =11)、安体舒通大剂量 [n =10 ,2 0mg/(kg·d) ]、中剂量 [n =8,10mg/(kg·d) ]和小剂量 [(n =7,5mg/(kg·d) ]组 ;另设假手术组 (n =8)。术后 4周行血流动力学测定、病理分析和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含量的测定。结果 :AMI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 ,左心室舒张末压、容积和重量均显著增加 (P <0 0 1~ 0 0 0 1) ;左心室球形指数、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 (±dp/dt)及其校正值 (±dp/dt/LVSP)均显著降低 (P <0 0 1~ 0 0 0 1) ;左心室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均显著增加 (P均 <0 0 5 )。大、中、小剂量安体舒通组与AMI对照组相比 ,以上各指标多数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仅大剂量组左心室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均显著减少 (P均 <0 0 5 ) ,中剂量组仅Ⅲ型胶原含量显著减少 (P <0 0 5 )。结论 :大、中、小剂量安体舒通虽均不能显著改善大鼠AMI后左心室重构和左心室功能。但大剂量安体舒通能有效抑制AMI后左心室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的增生 ,中剂量仅能抑制Ⅲ型胶原的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体舒通 大鼠 心肌梗死 心室重构 胶原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下载PDF
聚—消旋乳酸—乙醇酸涂层支架置入小型猪冠状动脉后损伤处愈合过程的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春宁 高润霖 +6 位作者 程树军 宋来风 郑金刚 訾振军 阮英茆 孟亮 胡文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 :了解聚—消旋乳酸—乙醇酸 (PLGA)涂层支架置入冠状动脉后损伤处的愈合过程。方法 :用摩尔比 60∶40的消旋乳酸与乙醇酸共混聚合浸涂Dragon支架制成PLGA涂层支架作为涂层组 ,Dragon支架作为对照组 ,支架置入小型猪冠状动脉 ,7日期... 目的 :了解聚—消旋乳酸—乙醇酸 (PLGA)涂层支架置入冠状动脉后损伤处的愈合过程。方法 :用摩尔比 60∶40的消旋乳酸与乙醇酸共混聚合浸涂Dragon支架制成PLGA涂层支架作为涂层组 ,Dragon支架作为对照组 ,支架置入小型猪冠状动脉 ,7日期与 1个月期各 8只猪 ,每只置入两枚支架。支架置入前、后、终点时行冠状动脉造影 ,处死动物后分离取出支架置入段冠状动脉 ,固定并制备标本行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观察与组织学检查。结果 :7日期 1只于支架置入右冠状动脉后 3h、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 1 5h时死亡 ,组织学示损伤后 1 5h已经有血细胞附着 ,3h见到纤维素附着。所有支架置入成功。SEM示 7日期两组均完全内皮化 ,制备标本时撕裂处见内皮下为纤维素。组织学示 7日期对照组 2支、涂层组 1支支架血管段形成血栓 ;7日期内膜组织成份主要为附着的纤维素 ,偶见到平滑肌细胞、纤维母细胞 ,表面为一层内皮细胞 ,两组间无差异 ;1个月期内膜组分主要为纤维素样肌性组织及细胞外基质 ,内膜增生的程度两组间无差异。各组 1个月期内膜均较 7日期的明显增厚。结论 :冠状动脉损伤 +支架置入后的愈合过程为 ,血小板附着于损伤处→纤维素附着→内皮细胞与中层平滑肌细胞移行、增生 ,内膜增生。纤维素附着可能是内皮化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猪 冠状动脉损伤 聚-消旋乳酸-乙醇酸 愈合过程 内皮化 PLGA涂层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细胞凋亡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跃峰 杨跃进 +9 位作者 陈曦 阮英茆 张宝杰 王清峙 张连庄 田毅 周燕文 陈纪林 高润霖 陈在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6期8202-8203,共2页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方法:实验选用105只雌性SD大鼠,随机抽取78只以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AMI模型,术后24h存活的43只作为心肌梗死组;另设假手术组(n=27);各...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方法:实验选用105只雌性SD大鼠,随机抽取78只以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AMI模型,术后24h存活的43只作为心肌梗死组;另设假手术组(n=27);各组再按观察时点随机分为48h和4周两亚组,即:心肌梗死48h(n=11)和心肌梗死4周(n=13)组,假手术48h(n=10)和假手术4周(n=10)组。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和DNA凝胶电泳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AMI大鼠梗死区心肌细胞坏死和瘢痕形成的同时,梗死/瘢痕区、梗死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升高犤心肌梗死48h组分别为(212.86±155.75)/1000,(198.16±120.0)/1000和(63.23±45.43)/1000,心肌梗死4周组分别为(235.14±130.43)/1000,(80.33±44.29)/1000和(31.61±16.39)/1000,P<0.05~0.01犦。结论:大鼠发生AMI后,梗死区心肌细胞坏死和瘢痕形成的同时,梗死/瘢痕区、梗死边缘区和非梗死区均有心肌细胞发生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细胞凋亡 大鼠 心肌/病理学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强力霉素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沛 杨跃进 +4 位作者 阮英茆 陈曦 周燕文 田毅 陈在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79-282,共4页
目的 :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强力霉素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左心室重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AMI术后 2 4小时存活的 12 7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AMI组 64只和强力霉素组 63只 [3 0mg/(kg·d) ] ,并开始给药治疗 ;另设 3 0例... 目的 :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强力霉素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左心室重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AMI术后 2 4小时存活的 12 7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AMI组 64只和强力霉素组 63只 [3 0mg/(kg·d) ] ,并开始给药治疗 ;另设 3 0例对照作为假手术组。上述各组再随机分配 ,分别观察 1周、2周和 4周 3个疗程。满疗程后均以导管法行血流动力学测定、心脏标本固定和病理分析。最终 94只大鼠获完整资料。结果 :梗死面积在AMI组和强力霉素组 3个疗程间均无显著差异 ( 4 2 %~ 48% ,P均 >0 0 5 )。与假手术组相比 ,AMI组的左心室舒张末压、实际和相对重量在各时间点均显著增加 (P <0 0 5~ 0 0 0 1) ,且左心室舒张末压在 4周比 1和 2周时升高更显著 (P均 <0 0 1) ;而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及其校正值 (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 /左心室收缩压 )在 4周时均显著降低 (P均 <0 0 0 1)。与AMI组相比 ,强力霉素组的左心室舒张末压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降低 (P<0 0 5~ 0 0 0 1) ;实际和相对重量在 4周时均显著减轻 (P <0 0 5~ 0 0 0 1) ;而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的校正值在 4周时均显著升高 (P <0 0 5~ 0 0 1)。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力霉素 左心室重构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大鼠 AMI 急性心肌梗死 疗程 实际 最大 结论
下载PDF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跃峰 杨跃进 +9 位作者 阮英茆 陈曦 张宝杰 王清峙 司文学 田毅 周燕文 陈纪林 高润霖 陈在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943-1948,共6页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 I)后的心肌细胞凋亡和caspase-3、Bc l-2和Bax表达的变化。方法:10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取78只结扎左冠状动脉建立AM I模型,24 h存活43只作为心肌梗死组(M I组);另27只设为假手术组(S组);两组再按观察时点...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 I)后的心肌细胞凋亡和caspase-3、Bc l-2和Bax表达的变化。方法:10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取78只结扎左冠状动脉建立AM I模型,24 h存活43只作为心肌梗死组(M I组);另27只设为假手术组(S组);两组再按观察时点随机分为48 h和4周两亚组,即:M I 48 h(n=11)和M I 4周(n=13)组,S48 h(n=10)和S4周(n=10)组。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和DNA凝胶电泳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方法和W estern b lotting检测caspase-3、Bc l-2和Bax的表达。结果:M I 48 h组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均显著低于S组(P<0.05,P<0.01),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高于S组(P<0.05);M I 4周组除SBP、DBP和MAP无显著差异(均P>0.05)外,上述其它指标的变化与M I 48 h组相同,且LVEDP升高更为显著(P<0.01);M I 48 h和4周两组梗死/疤痕区、梗死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P<0.01),心肌细胞中“凋亡执行因子”caspase-3和“凋亡促进基因”Bax的表达亦均显著增高(P<0.05,P<0.01),而“凋亡抑制基因”Bc l-2仅在M I 48 h组梗死区心肌细胞中表达增加,“抑制凋亡复合基因”Bc l-2/Bax的比值仅在M I 48 h组降低。结论:大鼠AM I后,梗死区及其边缘区和非梗死区均有心肌细胞凋亡发生,伴“凋亡执行因子”caspase-3和“凋亡促进基因”Bax的表达增加;AM I早期,“凋亡抑制基因”Bc l-2在梗死区表达增加,但“抑制凋亡复合基因”Bc l-2/Bax的比值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细胞凋亡 基因表达 大鼠
下载PDF
MRI对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于缺血心肌后动态监测价值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琼 赵世华 +8 位作者 陆敏杰 蒋世良 闫朝武 张岩 孟亮 唐跃 孟宪敏 魏英杰 王青峙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5-310,共6页
目的评价MR/对干细胞移植于缺血心肌后的动态监测价值。方法中华小型猪6头,抽取髂骨骨髓并制备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以注射用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PIO)及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细... 目的评价MR/对干细胞移植于缺血心肌后的动态监测价值。方法中华小型猪6头,抽取髂骨骨髓并制备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以注射用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PIO)及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细胞并进行标记率检测。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小型猪心肌梗死模型。模型建立后14d,MR延迟增强成像(DE—MRI)检测梗死面积,之后行第2次开胸,于每只动物心肌梗死周边区和正常心肌区直视下经心外膜各注射标记的MSCs 2个点,同时分别于各区注射培养基2个点作为对照点。细胞移植后24h及21d,快速梯度回波序列(FGRE)T2^*像检测干细胞移植点低信号区的面积及信号强度。T2^*信号减低区范围的测量由FGRE面积法实现,其信号减低的程度以正常心肌区和该区的T2^*值之差与正常心肌区T2^*值的百分比表示。病理组织学检查心肌细胞形态、瘢痕形成、毛细血管密度及干细胞分布情况。不同时间点MSCs注射点低信号区面积及T2^*信号强度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配对t检验。干细胞注射点与对照点毛细血管密度的比较、梗死周边区及正常心肌区MSCs注射点信号衰减幅度和DAPI阳性细胞密度的比较采用成组资料t检验。结果DAPI及SPIO对MSCs的标记率均达100%。心肌梗死模型建立后第14天,小型猪心肌梗死面积为(33.6±8.9)%。细胞移植后24h,标记MSCs注射点于MRI显示为边界清晰的卵圆形T2^*低信号区,梗死周边区与正常心肌区MSCs注射点T2^*低信号区的信号强度[分别为(67.00±5.48)%、(61.92±7.76)%,t=1.65,P=0.1158)]及面积[分别为(0.56±0.24)、(0.52±0.25)cm^2,t=0.39,P=0.70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3周,T2^*低信号区与正常心肌区的对比程度均较前下降,梗死周边区减低至(40.12±5.93)%(t=9.53,P〈0.01);正常心肌区减低为(46.92±6.25)%(t=11.03,P〈0.01)。梗死边缘区T2^*减低的程度大于正常心肌区MSCs注射点,且2组间信号强度减弱幅度分别为(26.88±7.27)%和(15.00±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08,P=0.0003)。正常心肌区MSCs注射点心肌组织中荧光标记的细胞核分布密度高于梗死边缘区MSCs注射点[分别为(106±25)和(143±31)个/高倍镜(t=-2.47,P=0.0293)]。梗死边缘区MSCs注射点组织中毛细血管分布密度高于该区对照点[分别为(13.4±4.0)和(9.4±3.1)个/高倍镜,t=2.49,P=0.0229]。MSCs移植于心肌组织中3周后,普鲁士蓝染色阳性的铁颗粒仅位于部分移植MSCs细胞核周围。结论MRI可在一定时间内实现对移植干细胞的示踪并反映移植MSCs在心肌局部的数量变化趋势,但是对于移植细胞的半定量监测存在局限性。移植干细胞所在的微环境是影响其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间质干细胞 心肌梗死
原文传递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和半胱天冬蛋白酶-3的表达及卡维地洛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跃峰 杨跃进 +9 位作者 阮英茆 陈曦 孙瑞成 田毅 周燕文 王清峙 司文学 陈纪林 高润霖 陈在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54-458,共5页
目的 :研究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和半胱天冬蛋白酶 3 (Caspase 3 )的表达及卡维地洛的防治作用。  方法 :冠状动脉结扎术后 2 4h存活的雌性SD大鼠 83只随机分为心肌梗死对照组 (MI组 ,n =43 )和卡维地洛[10mg/(kg·d) ... 目的 :研究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和半胱天冬蛋白酶 3 (Caspase 3 )的表达及卡维地洛的防治作用。  方法 :冠状动脉结扎术后 2 4h存活的雌性SD大鼠 83只随机分为心肌梗死对照组 (MI组 ,n =43 )和卡维地洛[10mg/(kg·d) ]治疗组 (C组 ,n =40 )两组 ,另设假手术组 (S组 ,n =2 7) ;最终血流动力学资料完整的上述各组大鼠数分别为 11、 13、 9、 15、 10和 10只。C组于术后 2 4h直接灌胃法给药。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和脱氧核糖核酸 (DNA)凝胶电泳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方法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Cas pase 3的表达。  结果 :与S组相比 ,MI组的左心室收缩压 (LVSP)和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 (±dp/dt)均显著降低 (P <0 0 5~ 0 0 1) ,左心室舒张末压 (LVEDP)均显著升高 (P <0 0 5~ 0 0 1) ,且 4W时升高更为显著 (P <0 0 1) ;梗死区或疤痕区、梗死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升高 (P <0 0 5~ 0 0 1) ,Caspase 3表达也均显著增高 (P <0 0 5~ 0 0 1)。与MI组相比 ,C组 48h的LVSP、±dp/dt和心率均显著降低 (P <0 0 5~ 0 0 1) ,但LVEDP及上述各部位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Caspase 3的表达均无显著变化 ;而C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细胞凋亡 急性心肌梗死 表达 Caspase-3 疤痕 大鼠 卡维地洛 雌性 脱氧核糖核酸 左心室内压
下载PDF
卡维地洛、西拉普利及其合用防治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左室重塑的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熠达 杨跃进 +6 位作者 阮英茆 李永利 周燕文 田毅 高润霖 陈纪林 陈在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115-1118,共4页
目的 :评价卡维地洛、西拉普利及其合用防治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AMI)左室重塑 (LVRM)的作用。方法 :AMI术后 2 4h存活的 10 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 :①AMI对照 (n =2 5 )、②AMI+卡维地洛 (1mg·kg-1·d-1,n =2 5 )、③AMI+西拉... 目的 :评价卡维地洛、西拉普利及其合用防治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AMI)左室重塑 (LVRM)的作用。方法 :AMI术后 2 4h存活的 10 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 :①AMI对照 (n =2 5 )、②AMI+卡维地洛 (1mg·kg-1·d-1,n =2 5 )、③AMI+西拉普利 (1mg·kg-1·d-1,n =2 5 )及④AMI+合用 (n =2 5 ) 4组 ;另设假手术组 (n =17)。直接灌胃给药。4周后行血流动力学测定和病理学分析。去除梗死面积 <35 %或 >5 5 %者 ,最终在以上各组分别有 (13,12 ,12 ,14 )和13只大鼠。结果 :AMI各组间梗死面积差异均无显著性 (45 .2 % - 4 6 7% ,均P >0 0 5 )。AMI对照组的左室舒张末压(LVEDP)、容积 (LVV)、重量 (LVW)和室间隔厚度 (STh)均显著大于假手术组 (均P <0 0 1) ,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 (±dp/dt)及其校正值 (±dp/dt/LVSP)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 (P <0 0 5 ,P <0 0 1)。卡维地洛、西拉普利及合用组的LVEDP、LVV均显著低于AMI对照组 (P <0 0 1) ,STh均显著薄于AMI对照组 (P <0 0 1) ,LVW均显著轻于AMI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 ,±dp/dt显著高于AMI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 ,且LVEDP和STh在合用组显著低于两单用药组 (P <0 0 5 ,P <0 0 1) ,余指标在 3个用药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均P >0 0 5 )。结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维地洛 西拉普利 心肌梗死 防治
下载PDF
卡维地洛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和bcl-2/bax基因表达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杨跃进 陈跃峰 +9 位作者 阮英茆 陈曦 张会东 田毅 周燕文 王清峙 司文学 陈纪林 高润霖 陈在嘉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919-922,共4页
目的评价新一代β受体阻断剂卡维地洛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 I)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将冠状动脉结扎术后24 h存活的雌性SD大鼠(83只)分为AM I对照(M I组,43只)和卡维地洛(10 mg.kg-1.d-1)治疗组(C组,40只),... 目的评价新一代β受体阻断剂卡维地洛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 I)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将冠状动脉结扎术后24 h存活的雌性SD大鼠(83只)分为AM I对照(M I组,43只)和卡维地洛(10 mg.kg-1.d-1)治疗组(C组,40只),另设假手术组(S组,27只)。各组再按观察时点分为48 h和4周两个亚组。C组于术后24 h直接灌胃法给药。用TUNEL法和DNA凝胶电泳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用免疫组化方法和W estern印迹法检测“抑制凋亡复合基因”bc l-2/bax的表达。结果(1)M I组梗死/瘢痕区、梗死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48 h 21.2%±15.6%、19.8%±12.0%和6.3%±4.5%;4周23.5%±13.0%、8.0%±4.4%和3.2%±1.6%)高于假手术组(48 h 1.3%±1.1%,4周1.2%±0.3%,均P<0.05);凋亡促进基因bax的表达M I48 h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但“凋亡抑制基因”bc l-2仅在M I48 h组梗死区心肌细胞中表达增加;bc l-2/bax的比值M I48 h组(1.06)低于假手术组(1.87)。(2)C48 h组3个区域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与M 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梗死区及边缘区bc l-2的表达均增加;C4周组梗死/瘢痕区及边缘区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4.0%±2.0%,2.9%±1.6%)均低于M I组(23.5%±13.0%,8.0%±4.4%,均P<0.05),且瘢痕区心肌细胞中bax的表达亦明显降低,但bc l-2的表达均无明显变化;C组大鼠48 h和4周时的心肌细胞bc l-2/bax的比值(1.72,2.23)高于M I组(1.06,1.8),与假手术组(1.87,2.25)相当。结论大鼠出现AM I后,长时间(4周)用卡维地洛治疗能有效防止梗死/瘢痕区及其边缘区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并使bc l-2/bax的比值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素能Β受体拮抗剂 心肌梗塞 脱噬作用 癌基因 大鼠
原文传递
一种新型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小启 吴清玉 +1 位作者 李永力 孟亮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64-465,共2页
目的 建立一种与临床术式相近的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成年杂交犬 1 0条。根据下腔静脉吻合口的位置不同分为两组 :1组为下腔静脉与右肺动脉吻合 ;2组为下腔静脉与主肺动脉吻合。两组动物模型中上腔静脉全部与... 目的 建立一种与临床术式相近的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成年杂交犬 1 0条。根据下腔静脉吻合口的位置不同分为两组 :1组为下腔静脉与右肺动脉吻合 ;2组为下腔静脉与主肺动脉吻合。两组动物模型中上腔静脉全部与右肺动脉吻合。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模型在非体外循环下通过心外管道建立。结果 两组动物术后 3 0min、1h及 2h血液循环指标稳定 ,两组犬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上腔静脉压维持在 1 2mmHg(1mmHg =0 .1 3 3kPa)以上时才能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后 ,肺血管阻力随静脉压的升高而下降。所有动物在手术结束后都能进行 2h以上的实验数据监测和观察。结论 犬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动物模型与临床实际术式相接近 ,是一种可靠的急性动物实验模型 ;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后 ,静脉压维持到合适水平是维护循环稳定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腔静肺动脉吻合术 动物疾病模型 心外管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