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及心电图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郭诗东 华伟 +5 位作者 张澍 王方正 支力大 史蓉芳 何作祥 陈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7-299,共3页
目的 :观察右心室间隔部 (RVS)起搏时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性 ;评估在接受心室起搏的患者中心电图的演变。  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 10例 ,男性 7例 ,女性 3例 ,平均年龄(64 2 0±... 目的 :观察右心室间隔部 (RVS)起搏时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性 ;评估在接受心室起搏的患者中心电图的演变。  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 10例 ,男性 7例 ,女性 3例 ,平均年龄(64 2 0± 12 61)岁 ,均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 (VVI)模式先后顺序进行右心室心尖部 (RVA)和RVS。记录术前心电图、术中RVA和RVS起搏心电图 ;术后进行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 ,对比自身心律与RVA和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性的差异。  结果 :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证实RVA起搏造成心室激动顺序异常和双心室失同步 ;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双心室同步性与正常基本一致。RVA起搏时QRS波群较术前自身增宽 [(173 0 0± 14 94)msvs (74 5 0± 7 62 )ms ,P <0 0 0 1]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RVS起搏的QRS波群宽度较RVA起搏缩窄 [(13 6 0 0± 13 5 0 )msvs (173 0 0± 14 94)ms ,P <0 0 0 1) ]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结论 :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双心室同步性与正常基本一致 ;与RVA起搏相比RVS起搏时心电轴、QRS波群与正常心电图相似或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核素心室显像 位相分析 心电图 慢性心房颤动
下载PDF
开博通介入肾显像对肾动脉再血管化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宋丽萍 刘秀杰 +6 位作者 史蓉芳 何作祥 田月琴 张晓丽 杨敏福 方纬 蒋雄京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 :评价开博通介入肾显像对肾动脉再血管化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3 1例患者经肾动脉造影证实有肾动脉狭窄并行肾动脉再血管化治疗 ,并在行肾动脉再血管化治疗前行基础肾显像 +开博通肾显像。全部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 2~ 2 4( 12... 目的 :评价开博通介入肾显像对肾动脉再血管化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3 1例患者经肾动脉造影证实有肾动脉狭窄并行肾动脉再血管化治疗 ,并在行肾动脉再血管化治疗前行基础肾显像 +开博通肾显像。全部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 2~ 2 4( 12 5± 9 4)个月。结果 :各种指标对再血管化治疗患者的疗效预测价值不同。从准确性方面看 :开博通肾显像对再血管化治疗疗效的预测准确性为 87 0 % ,高于其他几种指标的预测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为 89 0 % ,高于其他几种指标的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 83 3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博通 肾动脉 再血管化治疗 肾显像 预测价值 介入治疗 肾血管性高血压
下载PDF
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核素肺灌注显像与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方纬 马展鸿 +5 位作者 戴汝平 刘秀杰 程显声 柳志红 史蓉芳 何作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通过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核素肺灌注显像与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EBCT)的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和规律,以及肺动脉血管阻塞与血流灌注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2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24h内先后接受核素肺灌注显像... 目的通过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核素肺灌注显像与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EBCT)的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和规律,以及肺动脉血管阻塞与血流灌注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2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24h内先后接受核素肺灌注显像和EBCT肺血管增强造影。逐个肺段对比EBCT所显示的肺动脉阻塞与肺灌注显像所显示的肺血流灌注的情况。结果多数(81.7%)肺动脉完全闭塞型病变对应相应肺段的灌注完全缺失,血流灌注分布与非完全闭塞型病变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非完全闭塞型病变中,多级肺动脉病变对应灌注完全缺失的比例较高(60.0%),多级肺动脉病变与单级肺动脉病变相比,血流灌注亦有明显的差异(P<0.05)。而不同类型的非完全闭塞型病变所对应的血流灌注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同形式的血管阻塞所造成的血流灌注变化的不同,是EBCT与肺灌注显像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之一,肺栓塞的血管阻塞和灌注受损是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的两个方面,肺灌注显像和EBCT结合应用能够使肺栓塞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更加全面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肺灌注显像 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下载PDF
重视磁共振成像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何作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059-1060,共2页
关键词 心血管磁共振成像 心血管疾病诊断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无创性检查 周围血管病 分子影像学 硬件技术 临床诊断
原文传递
新型心脏负荷试验药物去甲乌药碱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刘秀杰 陶忠华 +6 位作者 史蓉芳 张晓丽 姚稚明 刘蕴忠 李胜亭 褚克维 魏红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04-307,共4页
目的:通过去甲乌药碱与多巴酚丁胺的比较,探讨去甲乌药碱可否作为一种心脏负荷药物。方法:选用6条犬,分别以不同剂量静脉滴注去甲乌药碱和多巴酚丁胺,测定心率、血压、心输出量、心肌耗氧量和冠状动脉血流量等各项指标以及用核素... 目的:通过去甲乌药碱与多巴酚丁胺的比较,探讨去甲乌药碱可否作为一种心脏负荷药物。方法:选用6条犬,分别以不同剂量静脉滴注去甲乌药碱和多巴酚丁胺,测定心率、血压、心输出量、心肌耗氧量和冠状动脉血流量等各项指标以及用核素心室显像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去甲乌药碱和多巴酚丁胺均可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心肌耗氧量和冠状动脉血流量,并呈剂量依赖性。另外,去甲乌药碱对收缩压影响不大,舒张压呈下降趋势。结论:初步的动物结果表明,去甲乌药碱可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心脏负荷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负荷试验 去甲乌药碱 动物实验
下载PDF
核素肺动态与静态灌注显像对风湿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初步分析(摘要) 被引量:3
6
作者 潘世伟 吴清玉 +4 位作者 胡盛寿 魏以桢 刘秀杰 史蓉芳 王道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64-464,共1页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抗素肺灌注显像 诊断
下载PDF
重新评估核素显像在肺栓塞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刘秀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69-471,共3页
关键词 核素显像 肺栓塞 诊断 肺通气显像 双下肢深静脉显像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塞患者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8
作者 田月琴 刘秀杰 +3 位作者 史蓉芳 周宝贵 郭风 魏红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77-278,共2页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塞患者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表现。  方法 :回顾总结了 1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塞患者 99m锝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99m Tc- MIBI)静息心肌断层显像。  结果 :18例心肌梗塞患者心肌灌注显像均显...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塞患者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表现。  方法 :回顾总结了 1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塞患者 99m锝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99m Tc- MIBI)静息心肌断层显像。  结果 :18例心肌梗塞患者心肌灌注显像均显示异常 ,12例有节段性缺损 ,6例未见缺损但可见心肌节段性稀疏。心肌灌注显像对心肌梗塞的定位与心电图 Q波比较 ,显示病变部位更明确。  结论 :心肌灌注显像提供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塞患者心肌损伤部位及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冠状动脉造影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下载PDF
^(99m)Tc-MIBI和^(18)F-FDG心肌双核素SPECT检测存活心肌
9
作者 田月琴 史蓉芳 +3 位作者 郭风 魏红星 吴清文 刘秀杰 《医学研究通讯》 2002年第5期19-20,共2页
冠心病患者检测存活心肌对选择治疗方案的选择、预测疗效及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8F-FDGPET心肌代谢显像是检测存活心肌的最可靠方法,其临床应用价值已得到充分肯定.但是PET仪价格昂贵,病人的经济负担重,推广应用受到限制.
关键词 ^99mTc-MIBI和^18F-FDG心肌双核素SPECT检测 冠心病 治疗方案 存活心肌
下载PDF
磁共振心肌灌注延迟增强与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识别存活心肌对比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赵世华 闫朝武 +7 位作者 杨敏福 陆敏杰 蒋世良 李世国 张岩 刘琼 刘玉清 何作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072-1076,共5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心肌灌注延迟显像(DE-MRI)所显示的高信号识别存活心肌和瘢痕组织,通过与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和18F-脱氧葡萄糖(FDG)SPECT进行对比研究,评估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分析两...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心肌灌注延迟显像(DE-MRI)所显示的高信号识别存活心肌和瘢痕组织,通过与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和18F-脱氧葡萄糖(FDG)SPECT进行对比研究,评估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方法34例临床确诊的心肌梗死患者,拟行再血管化手术治疗。男性29例,女性5例,年龄(58.0±9.8)岁,接受心脏MRI及SPECT灌注/代谢显像检查。两种方法各划分5个等级,依据17节段分析法,分析34例患者共578个节段,并对两种评价心肌存活的方法行一致性分析。结果DE-MRI判断存活心肌431段(74.6%),坏死心肌147段(25.4%)。SPECT灌注/代谢显像诊断正常心肌336段(58.1%),坏死心肌212段(36.7%),缺血心肌30段(5.2%)。两种方法半定量分析显示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51(>0.4)。以节段为单位,DE-MRI的敏感性为61.3%,特异性为95.4%。结论DE-MRI能够有效地识别存活心肌和瘢痕组织,并与18F-FDGSPECT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梗塞
原文传递
136例肺血栓栓塞症溶栓患者临床表现和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柳志红 赵智慧 +8 位作者 熊长明 倪新海 程显声 李建蓉 戴汝平 史蓉芳 何作祥 吕滨 王浩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58-361,共4页
目的:分析136例肺血栓栓塞症(PTE)溶栓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该溶栓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1990年1月~2006年5月间我院136例接受溶栓的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Ⅰ组(85例)病程在2周内;Ⅱ组(39例)病程>... 目的:分析136例肺血栓栓塞症(PTE)溶栓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该溶栓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1990年1月~2006年5月间我院136例接受溶栓的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Ⅰ组(85例)病程在2周内;Ⅱ组(39例)病程>1个月,症状加重2周内;Ⅲ组(12例)病程和症状加重>2周,但增强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判断血栓较新鲜。根据患者情况采用不同剂量如尿激酶(75万U^150万U)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50~100mg)溶栓。综合判断溶栓疗效和安全性。结果:76%PTE患者伴有下肢静脉疾患,96%有呼吸困难症状,21%有晕厥史。溶栓后,呼吸频率、心率较溶栓前显著改善(P<0.001)。溶栓总有效率Ⅰ组96%;Ⅱ组77%(与Ⅰ组比较,P=0.001);Ⅲ组100%。溶栓并发症:较大出血3例,其中2例为穿刺点渗血,1例为上消化道出血,无颅内出血及死亡发生。结论:下肢静脉病是PTE主要诱因,对于不能解释的劳力性呼吸困难、晕厥应高度怀疑PTE。PTE的治疗应个体化,溶栓越早越好。该溶栓方案疗效好,出血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血栓栓塞症 临床特点 溶栓治疗
下载PDF
小儿先心病重度肺高压的核素肺灌注显像与肺活检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杜茗 刘迎龙 +1 位作者 史蓉芳 阮英茆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6-158,共3页
目的 对比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显像 (PPI)与肺活检资料 ,探讨在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PH)的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病儿中的相关性。方法  43例心脏畸形矫治术前行PPI检查 5 2例次 ,肺活检 2 6例 ,肺活检标本以显微图像分析仪作定量分析... 目的 对比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显像 (PPI)与肺活检资料 ,探讨在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PH)的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病儿中的相关性。方法  43例心脏畸形矫治术前行PPI检查 5 2例次 ,肺活检 2 6例 ,肺活检标本以显微图像分析仪作定量分析。经统计学处理 ,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 右肺上、下肺野计数比 (RULR)≥ 0 .70组较 <0 70组肺小动脉平均中膜厚度百分比 ( %MT) (P <0 0 1)、肺小动脉平均中膜面积百分比 ( %MS) (P <0 0 5 )显著性增高。RULR与 %MS正相关 ,回归方程为 %MS =3 819RULR +49 82 0 (P <0 .0 5 ) ,相关系数 0 44。双肺核素总计数 (LRC)与每平方厘米肺小动脉计数 (APSC)正相关 ,回归方程APSC =0 0 0 1317LRC - 342 3148(P <0 0 1) ,相关系数 0 5 7。结论 PPI参数与肺小动脉病变程度相关 ,在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儿的手术前评价、手术适应证选择及术后随访都有临床应用价值 ,尤为适用于幼儿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核素肺灌注显像 肺活检 对比研究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原文传递
合并复杂病情的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溶栓治疗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白屏 柳志红 +8 位作者 赵彦芬 史蓉芳 戴汝平 蒋世良 周宪良 倪新海 熊长明 周美华 范秀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51-453,共3页
目的 :评价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合并复杂病情的溶栓疗效。方法 :对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合并复杂病情的 7例患者于溶栓前、后行心电图、动脉血气、超声心动图、肺灌注显像及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EBCT)检查 ,评价溶栓疗效。结果 :7例大面积... 目的 :评价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合并复杂病情的溶栓疗效。方法 :对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合并复杂病情的 7例患者于溶栓前、后行心电图、动脉血气、超声心动图、肺灌注显像及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EBCT)检查 ,评价溶栓疗效。结果 :7例大面积肺栓塞患者合并复杂病情 ,包括 :例 1合并妊娠、例 2和例 3反复发生肺栓塞、例 4并发休克、例 5并发矛盾性右肾动脉及肠系膜动脉栓塞、例 6为 82岁高龄及例 7肺灌注显像正常 ,而EBCT显示大块血栓堵塞主肺动脉内。 6例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1例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溶栓前平均动脉血氧分压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 62 9mmHg(1mmHg =0 133kPa)、31 6mmHg ,溶栓后分别上升至 82 0mmHg、36 6mmHg。超声心动图显示溶栓前右心室内径及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 32 7mm、5 6 3mmHg ,溶栓后为 2 2 8mm、37 9mmHg。 7例肺灌注显像示溶栓前缺损肺段 7~ 15个不等 ,溶栓后 5例仅残余 3~ 5个肺段的缺损 ,肺灌注明显改善 ,2例正常。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完全消失 ,7例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 :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合并复杂病情 ,如能得到正确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 ,可挽救患者生命 ,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面积肺栓塞 溶栓治疗 影像学检查 合并症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不同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与^(18)F-脱氧葡萄糖心肌代谢显像对比检测冠心病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存活心肌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伟宪 杨跃进 +8 位作者 史蓉芳 胡奉环 尤士杰 田月琴 王燕武 叶苓 陈纪林 高润霖 陈在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 :与18F 脱氧葡萄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SPECT)心肌代谢显像对比 ,评价不同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 ,检测冠心病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存活心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冠心病心肌梗死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受损 ... 目的 :与18F 脱氧葡萄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SPECT)心肌代谢显像对比 ,评价不同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 ,检测冠心病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存活心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冠心病心肌梗死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受损 (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 0 3 8± 0 0 5 )的患者 3 3例 ,1周内分别进行不同小剂量多巴酚丁胺 [3、5、10 μg/(kg·min) ]超声心动图和99m锝 甲氧基异丁基、18F 脱氧葡萄糖SPECT心肌灌注及代谢显像。图像分析均采用 16节段半定量法。以18F 脱氧葡萄糖SPECT检测结果为标准 ,评价不同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安全性。结果 :3 3例患者的 3 65个运动异常节段中存活心肌检出率 :18F 脱氧葡萄糖SPECT心肌代谢显像检出的存活心肌节段为 67 4% ,多巴酚丁胺 3、5和 10 μg/(kg·min)分别为 3 8 9%、61 4%和 70 4%。多巴酚丁胺 3 μg/(kg·min)检出的存活心肌节段显著低于18F 脱氧葡萄糖SPECT心肌代谢显像检出的存活心肌节段 (P <0 0 0 1)。多巴酚丁胺 3、5、10μg/(kg·min)超声心动图检出存活心肌的敏感性分别为 5 1 6%、82 9%和 91 8% ,准确性分别为 63 6%、81 6%和87 8% ,均显著递增 (P <0 0 5~ 0 0 0 1) ;副作用发生率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肌梗死 多巴酚丁胺 超声心动图 SPECT 左心室收缩功能 存活心肌
下载PDF
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诊断 被引量:13
15
作者 赵世华 闫朝武 +4 位作者 何作祥 蒋世良 陆敏杰 李世国 刘琼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98-701,共4页
目的分析和总结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和影像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71岁女性患者,入院前1 d 生气后突发胸闷、胸痛伴胸骨后烧灼。先后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和左室造影、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和 MR 扫描。结果急诊心... 目的分析和总结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和影像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71岁女性患者,入院前1 d 生气后突发胸闷、胸痛伴胸骨后烧灼。先后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和左室造影、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和 MR 扫描。结果急诊心电图示 V1~V4导联 ST 段抬高和 T 波倒置,1周后出现病理性 Q 波,1个月后 Q 波消失,代之为巨大倒置的 T 波。心肌酶正常或仅轻度升高。急诊左室造影示左室巨大室壁瘤形成,约占左室容积3/4,左室射血分数(LVEF)约30%,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与之对应的冠状动脉病变;1个月后复查造影,示左室室壁瘤明显缩小,左室功能基本恢复,LVEF 63.6%。发病1周内心肌核素检查示相应区域灌注和代谢不匹配,提示心肌存活。MRI 示左室心尖部巨大室壁瘤形成,但受累节段既无灌注缺损又未见明显延迟强化,提示无坏死心肌。结论极度心理打击发生的短暂性左室心尖球状扩张可称为应激性心肌病。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以及 MRI 心肌灌注延迟显像能够提示病变区存活心肌,可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疾病 应激 心肌梗塞 放射性核素显像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肥厚型心肌病心肌MRI延迟强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闫朝武 赵世华 +6 位作者 李华 蒋世良 陆敏杰 张岩 韦云青 凌坚 方纬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03-906,共4页
目的 搜集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脏MRI资料,分析其受累心肌对比剂延迟强化特点.方法 应用心脏MR技术检查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并行心肌对比剂延迟显像,依据9节段分析法分析受累心肌对比剂延迟强化节段范围及程度等.应用t检验对延迟与非延迟强... 目的 搜集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脏MRI资料,分析其受累心肌对比剂延迟强化特点.方法 应用心脏MR技术检查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并行心肌对比剂延迟显像,依据9节段分析法分析受累心肌对比剂延迟强化节段范围及程度等.应用t检验对延迟与非延迟强化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4例患者接受心肌对比剂延迟显像,其中受累心肌节段出现延迟强化的患者共95例,无延迟强化者59例.延迟与非延迟强化组受累节段厚度[分别为(24.8±5.5)和(20.4±3.8)mm,t=3.82,P〈0.05]以及受累节段数[分别为(3.3±1.9)和(2.4±1.7)段,t=2.26,P〈0.05]比较,前者均大于后者;而患者年龄比较,延迟强化组低于非延迟强化组[分别为(46.0±15.2)和(55.0±11.9)岁,t=-3.67,P〈0.05].按照强化的形态,弥漫性强化62例,局限性强化33例.共14例患者接受了酒精消融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心肌延迟显像均可见明确的局限性强化影.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MR对比剂延迟强化患者在受累节段厚度、数量以及年龄等各方面都明显不同于非强化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型 磁共振成像 图像增强
原文传递
Amplatz血栓消融器治疗大块肺栓塞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柳志红 赵彦芬 +4 位作者 陈白屏 高润霖 杨跃进 戴汝平 史蓉芳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57-660,共4页
目的 探讨Amplatz血栓消融器 (ATD)治疗大块肺栓塞 (PE)的可行性。方法  2 0 0 1年2月~ 12月对 3例大块中心型PE患者实施Amplatz血栓消融术。 3例患者分别为溶栓治疗无效、贻误有效溶栓时机以及溶栓过程中出现大咯血者。结果  3例... 目的 探讨Amplatz血栓消融器 (ATD)治疗大块肺栓塞 (PE)的可行性。方法  2 0 0 1年2月~ 12月对 3例大块中心型PE患者实施Amplatz血栓消融术。 3例患者分别为溶栓治疗无效、贻误有效溶栓时机以及溶栓过程中出现大咯血者。结果  3例患者血栓消融术全部成功。术后随访4~ 10个月 ,肺灌注均明显改善 ,尤中期效果显著。第 1例患者原近乎完全闭塞的右肺动脉主干仅远端和右肺上叶动脉遗留少许附壁血栓 ,左肺动脉主干远端血栓消失。术后 7个月核素肺灌注显像大致正常。第 2例患者于肺动脉血栓消融术中气短减轻 ,心率由 80次 /min降至 6 7次 /min。术后PaO2由 6 6 4mmHg ( 1mmHg =0 133kPa)升至 84 2mmHg。肺动脉收缩压由 5 3 5mmHg降至正常。术后 6个月 ,电子束扫描体层摄影显示 ,原左、右肺动脉主干远端及各叶动脉内的充盈缺损基本消失 ,各段肺动脉充盈较前明显改善。 9个月时 ,核素肺灌注大致正常。第 3例患者术后PaO2 由 74 3mmHg升至 90 3mmHg ;核素肺灌注显像及电子束扫描体层摄影均显示明显改善 ;超声示左右肺动脉内血栓消失 ,肺动脉收缩压由 6 0 0mmHg降至正常。术后 3个月余除右肺外段灌注呈亚肺段缺损区外 ,双肺放射性分布大致均匀。仅 1例患者术中出现左侧轻微胸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血栓消融器 大块肺栓塞 临床应用 溶栓治疗 速尿
原文传递
超声评价急性肺栓塞溶栓治疗效果的价值 被引量:6
18
作者 凌雁 李建蓉 +2 位作者 刘延玲 程克正 史蓉芳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228-230,共3页
目的 探讨超声评价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血栓性肺栓塞 (APTE)疗效的价值。方法 超声提示右心压力超负荷征象的APTE患者 2 8例 ,分别在溶栓前和溶栓后 2 4~ 48h行超声和肺通气 -灌注显像检查。结果  2 2例溶栓有效 ,溶栓后其肺动脉收... 目的 探讨超声评价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血栓性肺栓塞 (APTE)疗效的价值。方法 超声提示右心压力超负荷征象的APTE患者 2 8例 ,分别在溶栓前和溶栓后 2 4~ 48h行超声和肺通气 -灌注显像检查。结果  2 2例溶栓有效 ,溶栓后其肺动脉收缩压由 ( 5 7.1± 18.5 )mmHg降至 ( 4 0 .3± 15 .3 )mmHg(P =0 .0 0 0 2 ) ,右室舒张末径由 ( 3 2 .1± 5 .9)mm减小为 ( 2 8.2± 6.4)mm (P =0 .0 0 0 3 ) ,左室舒张末径由 ( 4 1.9± 7.1)mm增加为 ( 4 5 .3± 6.0 )mm (P =0 .0 0 3 ) ,室间隔矛盾运动者由 16例减少为 8例 (P =0 .0 2 ) ,三尖瓣反流量减少 (P =0 .0 0 1)。 6例溶栓无效 ,溶栓前后其参数无明显变化。超声评价溶栓疗效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 86% ,83 %和 86%。结论 溶栓治疗能迅速改善APTE的肺灌注和心功能。超声可敏感地反映溶栓治疗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准确评价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溶栓治疗 急性血栓性肺栓塞 疗效 APTE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及硝酸异山梨酯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患者存活心肌的准确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伟宪 杨跃进 +9 位作者 史蓉芳 胡奉环 尤士杰 田月琴 何作祥 王燕武 叶苓 陈纪林 高润霖 陈在嘉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420-424,共5页
目的与99mTc甲氧基异丁腈(MIBI)/18FDG双核素同时采集法(DISA)SPECT心肌显像对比,评价小剂量多巴酚丁胺、硝酸异山梨酯(异舒吉)单用及合用的二维超声心动图试验检测冠心病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患者存活心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40... 目的与99mTc甲氧基异丁腈(MIBI)/18FDG双核素同时采集法(DISA)SPECT心肌显像对比,评价小剂量多巴酚丁胺、硝酸异山梨酯(异舒吉)单用及合用的二维超声心动图试验检测冠心病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患者存活心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4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39.4±5.1)%,1周内分别完成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异舒吉单用及合用的二维超声心动图试验和DISASPECT心肌显像。比较两种方法对存活心肌的检出率、符合率和Kappa值。结果对存活心肌的检出率,DISASPECT为64.0%,多巴酚丁胺10μg·kg-1·min-1二维超声为60.1%,异舒吉多巴酚丁胺5μg·kg-1·min-1二维超声为59.1%。以DISASPECT检测结果为标准,药物负荷二维超声识别存活心肌的特异性在85.7%~96.0%,各剂量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而识别的敏感性和符合率以多巴酚丁胺10μg·kg-1·min-1二维超声最高,分别为86.5%和86.5%(Kappa=0.71);异舒吉与多巴酚丁胺合用时,敏感性比异舒吉单用、符合率比两者单用时均显著增加(P均<0.001),以异舒吉多巴酚丁胺5μg·kg-1·min-1二维超声最高,分别为84.6%和85.1%(Kappa=0.69),与多巴酚丁胺10μg·kg-1·min-1二维超声相当,且副作用更少。结论检测冠心病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患者的存活心肌,多巴酚丁胺10μg·kg-1·min-1二维超声的检出率与DISASPECT心肌显像相当,识别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好;异舒吉与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合用,能提高两药单用时的检出率、识别敏感性和准确性,特别是异舒吉多巴酚丁胺5μg·kg-1·min-1二维超声已达多巴酚丁胺10μg·kg-1·min-1单用时水平,且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收缩功能 多巴酚丁胺 硝酸异山梨酯 存活心肌 超声心动图检测 准确性 小剂量 SPECT心肌显像 严重 超声心动图试验 二维超声 左心室射血分数 DISA ^18FDG 甲氧基异丁腈 心肌梗死患者 Kappa值 异舒吉 检出率 5μg 敏感性
原文传递
心脏右侧DDD起搏对心功能和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华伟 支力大 +3 位作者 张澍 王方正 陈新 史蓉芳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2年第3期143-146,共4页
目的 用平衡法核素心室显像(equilibrium radionuclide angiography,ERNA)方法评价心脏右侧DDD起搏对心功能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1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间歇二度房室阻滞患者植入DDD起搏器。患者植入起搏器后行ERNA检查,用程... 目的 用平衡法核素心室显像(equilibrium radionuclide angiography,ERNA)方法评价心脏右侧DDD起搏对心功能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1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间歇二度房室阻滞患者植入DDD起搏器。患者植入起搏器后行ERNA检查,用程控仪调整起搏器参数,分别在起搏情况下和窦性心律情况下采集数据,通过半自动处理数据获得心功能参数,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位相分析(Phase analysis)处理,了解心室激动顺序,计算出相角程(Phase shift)来评估心室激动的同步性。结果患者在起搏时,左心室1/3EF比窦性心律时明显减低[(0.23±0.06)对(0.28±0.05),P=0.01]。位相分析显示起搏时右心室激动早于左心室,相角程增宽[(64.13±16.81)°对(52.88±9.26)°,P=0.007]。在窦性心律时心室激动顺序为从室间隔近端或左心室基底部向心尖方向扩散,起搏心律时心室激动顺序发生改变,从右心室心尖部向心底部和左心室扩散。结论 单纯右心室起搏增加心室不同步性,影响左心室收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右侧DDD起搏 心功能 心室收缩同步性 影响 ERNA 平衡法标志心室显像 位相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