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1和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
作者 周长春 刘芝华 齐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共5页
转录因子AP-1(activatorprotein1),主要由Jun、Fos、ATF及JDP亚家族组成,亚家族单体以同源或异源二聚体的形式结合DNA靶序列,参与靶基因调节.对基因修饰小鼠和细胞的研究表明,AP-1参与细胞的正常生长和癌性转化过程,其在细胞中的作用取... 转录因子AP-1(activatorprotein1),主要由Jun、Fos、ATF及JDP亚家族组成,亚家族单体以同源或异源二聚体的形式结合DNA靶序列,参与靶基因调节.对基因修饰小鼠和细胞的研究表明,AP-1参与细胞的正常生长和癌性转化过程,其在细胞中的作用取决于细胞类型、AP-1的组成和各组分的相对比例,也与刺激的种类密切相关.AP-1的活性受多种核因子调节,同时单体间也存在相互促进或拮抗作用.AP-1对各种刺激如应激、辐射或生长信号等作出生理或病理应答,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转化等过程,在肿瘤的形成、转移和侵袭中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有学者研究通过抑制AP-1活性来发展抗肿瘤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1 转录因子 肿瘤
下载PDF
晚期肿瘤患者的感染与抗感染治疗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晓明 王景智 +1 位作者 韩玥 徐玉伟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6年第3期260-262,共3页
目的探讨晚期肿瘤患者的感染情况及抗感染的合理用药。方法针对不同的晚期肿瘤患者,根据病情及感染部位分别进行血培养、痰培养、分泌物培养、胸水或腹水培养、尿培养、痰涂片、以及大便涂片,检测并鉴别致病菌。结果92例患者中检出大肠... 目的探讨晚期肿瘤患者的感染情况及抗感染的合理用药。方法针对不同的晚期肿瘤患者,根据病情及感染部位分别进行血培养、痰培养、分泌物培养、胸水或腹水培养、尿培养、痰涂片、以及大便涂片,检测并鉴别致病菌。结果92例患者中检出大肠杆菌11例,真菌9例,假单胞菌6例,鲍曼不动杆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及绿脓杆菌等各1例。结论晚期肿瘤患者较常见的感染菌种为大肠杆菌、真菌及假单胞菌。对于晚期肿瘤患者,应根据病情及感染部位,适时、正确留取标本,结合检测结果和既往用药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肿瘤 感染 抗生素
下载PDF
国产重组人白介素-11衍生物Ⅰ期耐受性及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兴元 冯奉仪 +3 位作者 汤志强 王丽焱 齐军 赵国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802-805,共4页
目的:观察肿瘤患者对重组人白介素-11衍生物的耐受性,不良反应的表现与剂量的关系,确定向II期临床研究推荐的剂量,并初步观察临床疗效。方法:rhIL-11剂量分7级,由初始剂量10μg/kg开始逐级增加,每剂量水平3例共12例(16例次),rhIL-11衍... 目的:观察肿瘤患者对重组人白介素-11衍生物的耐受性,不良反应的表现与剂量的关系,确定向II期临床研究推荐的剂量,并初步观察临床疗效。方法:rhIL-11剂量分7级,由初始剂量10μg/kg开始逐级增加,每剂量水平3例共12例(16例次),rhIL-11衍生物每1mg加入1ml生理盐水,皮下注射,连续给药10天。结果: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肌肉关节疼痛,乏力,发热,四肢颜面部水肿,头痛,睾丸触痛,心慌,球结膜充血,皮肤瘙痒,头晕,失眠等。7例血小板降低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总有效率100%。结论:肌肉关节疼痛、乏力为主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rhIL-11衍生物人体最大耐受剂量为60μg/kg·d。推荐II期临床研究剂量为40μg/kg·d。初步观察rhIL-11衍生物对化疗所致的血小板降低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衍生物 耐受性 Ⅰ期临床观察 疗效 肿瘤 血小板减少
下载PDF
肝癌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吴宗勇 齐军 +4 位作者 赵国华 贾德强 张振杰 穆建军 杜莹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06年第2期68-69,共2页
通过检测肝癌患者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探讨肝癌患者Fib和D二聚体与肝细胞癌的分化程度以及转移与否的关系,评价其在肝癌辅助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使用sysmexCA7000血凝分析仪检测50名正常人、64例肝良性肿瘤患者、136例肝... 通过检测肝癌患者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探讨肝癌患者Fib和D二聚体与肝细胞癌的分化程度以及转移与否的关系,评价其在肝癌辅助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使用sysmexCA7000血凝分析仪检测50名正常人、64例肝良性肿瘤患者、136例肝细胞癌患者和40例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浆中的Fib和D二聚体。正常人、肝良性肿瘤、肝细胞癌及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浆中的Fib和D二聚体的结果分别为2.90±0.50、2.71±0.67、2.14±0.71、3.45±0.73g/L和162±81、251±134、242±153、342±159μg/L;在肝细胞癌EdmondsonⅠ、Ⅱ、Ⅲ、Ⅳ级的值分别为2.03±0.40、2.15±0.42、2.51±0.45、2.61±0.47g/L和164±112、173±145、289±146、86±46μg/L。肝细胞癌患者血浆Fib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而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组织学分级越高Fib有升高的趋势;转移性肝癌患者的Fib和D二聚体都明显高于未转移者(P<0.01)。结论是肝细胞癌患者血浆Fib含量降低,而D二聚体含量升高;转移性肝癌患者的Fib和D二聚体含量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诊断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下载PDF
乳腺癌中SPARC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车轶群 王海 齐军 《实用癌症杂志》 2005年第2期120-122,130,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和血浆中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蛋白(SPARC)的表达在乳腺癌的增殖、侵润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指导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SPARC在乳腺癌组织和其相邻的正常乳腺组织的差异表达量。采用ELISA法检测正常...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和血浆中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蛋白(SPARC)的表达在乳腺癌的增殖、侵润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指导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SPARC在乳腺癌组织和其相邻的正常乳腺组织的差异表达量。采用ELISA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浆中的SPARC水平,探讨SPARC变化的趋势。结果RTPCR分析SPARC在24对配对(48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其中17例的表达明显高于其相应的正常乳腺组织,在7例中差异表达不明显,R=70.8%(有差异的例数/总例数)。SPARC基因在不同分化程度的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基本相同(P>0.05)。而在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与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的表达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采用ELISA法检测40例正常人和32例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浆SPARC水平。正常人血浆SPARC水平为(644±124)ng/ml。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浆中的SPARC水平(625±117)ng/ml。正常人和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浆中的SPARC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乳腺癌患者术前比术后血浆中的SPARC水平(611±142)ng/ml略高,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PARC和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时SPARC表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RC 基因表达及 临床意义 ELISA法检测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乳腺癌组织 乳腺癌患者 正常乳腺组织 显著性差异 PARC基因 无淋巴结转移 术前术后 正常对照组 PCR分析 酸性蛋白 半胱氨酸 指导意义 PCR) 差异表达 分化程度
下载PDF
使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诊断系统检测卵巢肿瘤 被引量:47
6
作者 齐军 车轶群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58-360,共3页
目的  研究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诊断系统用于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诊断系统测定分析 53例卵巢肿瘤患者 ,12例良性卵巢囊肿和 98份正常对照人群血清的 12种常见的肿瘤标志物 :甲胎蛋白 (AFP) ,癌胚抗原... 目的  研究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诊断系统用于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诊断系统测定分析 53例卵巢肿瘤患者 ,12例良性卵巢囊肿和 98份正常对照人群血清的 12种常见的肿瘤标志物 :甲胎蛋白 (AFP) ,癌胚抗原 (CEA)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糖原 12 5(CA12 5) ,糖原 153 (CA153 ) ,糖原 2 42 (CA2 42 ) ,糖原 199(CA199)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 ,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f PSA) ,铁蛋白 (FER) ,β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 HCG) ,人生长激素 (HGH)。结果  53例恶性卵巢肿瘤患者血清有 44例血清肿瘤标志物为阳性 (阳性率为 83 0 % ) ,12例良性卵巢囊肿中 7例血清肿瘤标志物为阳性 (阳性率为 58 3 % ) ,98份正常对照血清中有 2例血清出现肿瘤标志物 (特异性 97 9% )。试验还发现在部分卵巢癌患者血清中出现NSE、HGH、PSA和f PSA。结论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诊断系统的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肿瘤标志物 蛋白质芯片诊断系统 检测 甲胎蛋白 癌胚抗原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原文传递
核基质蛋白22作为体液中肿瘤标记物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田军 马建辉 +1 位作者 齐军 曹箭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777-779,共3页
目的 探讨体液中核基质蛋白 2 2 (NMP 2 2 )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 319例尿路上皮肿瘤、非尿路上皮性肿瘤和泌尿男生殖系统良性疾病患者尿液、2 3例肾囊性肿物囊液和 4 3例胸腹腔积液中NMP 2 2的含量。... 目的 探讨体液中核基质蛋白 2 2 (NMP 2 2 )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 319例尿路上皮肿瘤、非尿路上皮性肿瘤和泌尿男生殖系统良性疾病患者尿液、2 3例肾囊性肿物囊液和 4 3例胸腹腔积液中NMP 2 2的含量。 结果 尿路上皮肿瘤、非尿路上皮性肿瘤和泌尿男生殖系统良性病变者尿NMP 2 2阳性率分别为 88.7% (16 5 / 186 )、37.2 % (32 / 86 )和2 9 .8% (14 / 4 7)。囊性肾癌、单纯肾囊肿囊液中NMP 2 2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6 6 .0± 4 5 .4 )U/ml和(2 .5± 1.3)U/ml。良、恶性胸腹腔积液NMP 2 2的阳性率分别为 94 .0 % (2 9/ 31)和 8.0 % (1/ 12 )。 结论 尿液NMP 2 2检测诊断尿路上皮肿瘤有较高的敏感性 ,但诊断中需全面考虑造成假阳性的临床因素 ;尿NMP 2 2检测对泌尿男生殖系统非尿路上皮肿瘤的诊断可能提供帮助 ;囊液和胸腹腔积液NMP 2 2的测定对鉴别肾囊性病变和胸、腹水的良恶性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基质蛋白22 体液 肿瘤标记物 临床研究 酶联免疫法 测定 恶性肿瘤 诊断
原文传递
食管鳞癌组织和细胞系中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表达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车轶群 齐新 +2 位作者 郭健 刘芝华 齐军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4-316,共3页
目的研究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蛋白(SPARC)在食管鳞癌的增殖、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印记法(WB)分析食管鳞癌组织和其相邻的正常黏膜组织及食管鳞癌不同细胞系,研究SPARC蛋白表达的趋势。结果WB分析SPARC在30份配对组... 目的研究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蛋白(SPARC)在食管鳞癌的增殖、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印记法(WB)分析食管鳞癌组织和其相邻的正常黏膜组织及食管鳞癌不同细胞系,研究SPARC蛋白表达的趋势。结果WB分析SPARC在30份配对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其中22份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相应的正常黏膜组织,8份中差异表达不明显[R=73·3%(有差异例数/总例数)];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相应正常黏膜组织分化程度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鳞癌不同细胞系中SPARC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结论食管鳞癌组织中的SPAR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而其在食管鳞癌不同细胞系中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蛋白表达
原文传递
食管鳞癌中分泌性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蛋白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9
作者 车轶群 齐新 +2 位作者 郭健 齐军 刘芝华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分泌性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蛋白(SPARC)在食管鳞癌(ESCC)增殖、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SPARC在24份ESCC组织和其相邻的正常黏膜组织的差异表达量及基因表达变化趋势。用酶联免疫... 目的探讨分泌性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蛋白(SPARC)在食管鳞癌(ESCC)增殖、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SPARC在24份ESCC组织和其相邻的正常黏膜组织的差异表达量及基因表达变化趋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0名正常对照者和32例ESCC患者手术前后血浆中SPARC水平变化。结果经RTPCR分析SPARC在24份配对标本中的表达,其中19份ES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配对的正常黏膜组织,5份差异表达不明显;而在不同分化程度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3),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人血浆SPARC水平[(644±124)ng/ml]与ESCC术前患者[(613±119)ng/m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9);ESCC患者术后1周血浆SPARC水平[(245±45)ng/ml]明显低于术前(P<0.01),而19例ESCC术前患者血浆SPARC水平与术后3个月[(661±182)ng/ml]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935);不同分化程度的ESCC患者血浆SPAR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中SPARC水平与ESCC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有淋巴结转移时SPARC表达升高,血浆SPARC水平对ESCC诊治无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基因表达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酸性蛋白 半胱氨酸 食管鳞癌 分泌性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SPAR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