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发冠心病患者甲烯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的C677T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许海燕 陈在嘉 +4 位作者 汤健 朱大明 张晨晖 杨跃进 陈纪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代谢过程的关键酶之一——甲烯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患者的MTHFR基因C677T位碱基突变。结果67例患...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代谢过程的关键酶之一——甲烯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患者的MTHFR基因C677T位碱基突变。结果67例患者中T纯合基因型占34.3%(23/67)、杂合基因型占43.3%(29/67),C纯合基因型占22.4%(15/67);T等位基因频率为55.9%(75/134),C等位基因频率为44.1%(59/13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THFR基因C677T点突变可能是中国人早发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甲烯四氢叶酸 还原酶
下载PDF
bFGF激活tyrosine kinase/PI3K/PLCγ增加血管内皮细胞[Mg^2+]i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洪炳哲 王丽萍 +5 位作者 高立建 谢同杰 朴海南 李婉秋 刘学田 李胜范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growth factor,bFGF)对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内游离镁离子浓度([Mg2+]i)的调节机制研究。方法我们采用荧光指示剂mag-fura-2,运用PTi阳...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growth factor,bFGF)对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内游离镁离子浓度([Mg2+]i)的调节机制研究。方法我们采用荧光指示剂mag-fura-2,运用PTi阳离子测定系统动态测HUVECs的[Mg2+]i。结果经酪氨酸激酶阻断剂(tyrphostin A23和genistein)、3-磷脂酰肌醇激酶阻断剂(wortmannin和LY294002)、磷脂酶Cγ阻断剂(U73122)预处理,能阻断bF-GF诱导的[Mg2+]i增加。但经磷脂酶Cγ阻断剂无活性的类似物(U73343)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阻断剂(SB202190和PD98059)预处理,不能阻断bFGF诱导的[Mg2+]i增加。结论bFGF通过酪氨酸激酶/3-磷脂酰肌醇激酶/磷脂酶Cγ信号传递途径使细胞内的Mg2+库释放Mg2+,从而增加HUVECs的[Mg2+]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酪氨酸激酶 3-磷脂酰肌醇激酶 磷脂酶Cγ
下载PDF
通心络、卡维地洛、缬沙坦对兔急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微血管内皮功能及完整性保护作用的对比 被引量:32
3
作者 杨跃进 张健 +8 位作者 吴永健 唐熠达 陈羲 阮英茆 尤士杰 刘坤申 陈纪林 高润霖 陈在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366-1369,共4页
目的:探讨通心络、卡维地洛、缬沙坦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晚期再灌注微血管内皮功能及完整性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大耳白兔48只,随机分成以下6组:假手术组、缺血(即AMI)再灌注(I-R)对照组以及通心络、卡维地洛、缬沙坦和抵克力得+阿... 目的:探讨通心络、卡维地洛、缬沙坦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晚期再灌注微血管内皮功能及完整性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大耳白兔48只,随机分成以下6组:假手术组、缺血(即AMI)再灌注(I-R)对照组以及通心络、卡维地洛、缬沙坦和抵克力得+阿斯匹林防治组,每组8只。各组灌药3d后行冠状动脉结扎2h,再松解2h。分别测定AMI前、后和再灌注后血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含量,测定再灌注后血循环内皮细胞数(CEC)、梗死面积和心肌灶性出血发生率。结果:①AMI前,通心络组的NO2-/NO3-显著高于其它各组(均P<0.01),而ET则均无显著差异。AMI后和再灌注后2h,各组NO2-/NO3-比AMI前均显著降低(P<0.05,P<0.01),ET均显著增高(P<0.05,P<0.01);但与I-R组相比,NO2-/NO3-在通心络组仍显著为高(均P<0.01),且均显著高于其它治疗组(P<0.05,P<0.01);而ET在通心络和缬沙坦组均显著为低(P<0.05,P<0.01),但比其它治疗组均无显著差异。②I-R组的CEC计数比假手术组显著增高(均P<0.01);但与I-R组相比,CEC计数在通心络组显著降低(P<0.05),在抵克力得组则显著升高(P<0.05)。③I-R组的MI面积为24.9%,各治疗组均显著低于I-R组(均P<0.01)。④心肌灶性出血发生率I-R组为62.5%,在通心络和缬沙坦组则显著隆至12.5%和25%(P<0.05,P<0.01)。⑤AMI再灌注后2h,血NO2-/NO3-和ET水平分别与MI面积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NO2-/NO3-:r=-0.884,P<0.01;ET:r=0.946,P<0.01)。结论:①兔AMI晚期再灌注时,心肌微血管内皮功能及完整性明显受损,伴MI面积增大和心肌灶性出血增加;②通心络和缬沙坦一样对AMI晚期再灌注时心肌微血管内皮功能及完整性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通心络作用可能更优,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再灌注损伤 血管内皮 通心络 卡维地洛 缬沙坦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1激活tyrosine kinase/PI3K增加血管内皮细胞[Mg^2+]i 被引量:3
4
作者 谢同杰 洪炳哲 +5 位作者 李胜范 王丽萍 朴海南 高立建 刘学田 陈毓婷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665-1669,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1)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内游离镁离子浓度([Mg2+]i)的调节机制。方法:我们采用荧光指示剂mag-fura-2,运用PTi阳离子测定系统动态测HUVECs的[Mg2+]i。结果:Ang-1诱导的[Mg2+]i增加与细胞外Mg2+浓度无关...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1)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内游离镁离子浓度([Mg2+]i)的调节机制。方法:我们采用荧光指示剂mag-fura-2,运用PTi阳离子测定系统动态测HUVECs的[Mg2+]i。结果:Ang-1诱导的[Mg2+]i增加与细胞外Mg2+浓度无关。Ang-1诱导的[Mg2+]i增加与细胞内Ca2+浓度无关。经酪氨酸激酶阻断剂(tyrphostin A23和genistein),磷脂酰3激酶阻断剂(wortmannin和LY294002)预处理,均显著阻断Ang-1诱导的[Mg2+]i增加。但经活化丝裂原激活激酶阻断剂(SB202190和PD98059)预处理,不能阻断Ang-1诱导的[Mg2+]i增加。结论:Ang-1通过酪氨酸激酶/磷脂酰3激酶信号传递途径使细胞内的Mg2+库释放Mg2+,从而增加HUVECs的[Mg2+]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1 酪氨酸激酶 1-磷脂酰肌醇3-激酶
下载PDF
甲钴胺对冠心病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周宪梁 惠汝太 +4 位作者 王长春 刘力生 宋雷 高润霖 张春玲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71-272,共2页
目的 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yperhomocysteinemia ,Hcy)与冠心病 (CHD)的关系及甲钴胺对其的影响。方法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荧光检测仪测定 6 0例CHD患者和 40例健康人血浆Hcy水平 ,并对 36例冠心病合并高Hcy血症的患者用甲钴胺... 目的 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yperhomocysteinemia ,Hcy)与冠心病 (CHD)的关系及甲钴胺对其的影响。方法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荧光检测仪测定 6 0例CHD患者和 40例健康人血浆Hcy水平 ,并对 36例冠心病合并高Hcy血症的患者用甲钴胺进行干预治疗 ,一次 5 0 0 μg ,每日 3次 ,连用 6周 ,6周后再次测定其血浆Hcy水平。结果 CHD患者血浆Hcy水平 (2 4 0± 5 5 ) μ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 (9 8± 2 9) μmol/L ,P <0 0 1,在 6 0例CHD患者中有 36例合并高Hcy血症 ,对这些患者进行甲钴胺干预治疗 6周后 ,发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11 3± 3 1) μmol/L ,P <0 0 1。 结论 高Hcy血症与冠心病发病有关 ,甲钴胺可显著降低冠心病合并高Hcy血症患者的血浆Hcy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甲钴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原文传递
肺炎衣原体感染增加糖尿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 被引量:5
6
作者 孙余华 鞠振宇 +8 位作者 吴永健 裴卫东 孙凯 刘晓宁 黄赞春 张宇 张惠丽 陈纪林 惠汝太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142 2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冠心病或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和 2 97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 ,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液中的肺炎衣原体 (chlamydiapneumoniae,Cp...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142 2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冠心病或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和 2 97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 ,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液中的肺炎衣原体 (chlamydiapneumoniae,Cp)特异性IgG抗体 (CpIgG)。所有个体分为有、无冠心病 ,有、无冠心病危险因素 (年老、男性、吸烟、糖尿病、血脂紊乱、高血压、CpIgG抗体阳性、较少体力劳动和体重指数 ) ,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 ,得出调整OR(比值比 )值 ,用于评估危险因素对冠心病的危险性。结果 冠心病患者组CpIgG阳性率 ( 31 1%)高于对照组 ( 2 4 9%) (P =0 0 35 ) ,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调整OR值为 1 2 95 ( 95 %CI:0 96 2~ 1 743 ,P =0 10 8) ,表明Cp感染与冠心病的发病关系不明显 ,而年龄≥ 5 5岁、男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进一步分组研究表明 ,CpIgG阳性组中 (n =5 16 ) ,糖尿病的调整OR值为 4 90 1( 95 %CI:1 44 9~ 16 5 81,P =0 0 1) ,而CpIgG阴性组 (n =12 0 3)调整OR值为 1 6 75 ( 95 %CI:0 988~ 2 841,P >0 0 5 ) ,表明Cp感染增加了糖尿病对冠心病的危险性 ;老年、男性和吸烟的调整OR值 ,CpIgG阳性组也高于CpIgG阴性组。结论 Cp感染与冠心病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衣原体 糖尿病 冠心病 心肌梗死 CP
原文传递
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吴永健 杨伟宪 +5 位作者 杨跃进 公方升 王刚 姚康宝 陈纪林 陈在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53-155,共3页
目的 了解现阶段我国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临床情况 ,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及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过去 10年所有 75岁以上AMI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结果 过去 10年 7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占同期所有住院AMI患... 目的 了解现阶段我国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临床情况 ,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及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过去 10年所有 75岁以上AMI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结果 过去 10年 7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占同期所有住院AMI患者的 8.9% ,其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 5 6 .1%、34 .4%、12 .3%和 7.9%。 6 3.1%的患者既往有心绞痛病史 ,2 4.3%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分别为 38%、5 3.7%和 11.3% ,病死率为 13.3% ,明显高于同期所有AMI患者总的死亡率(5 .8% )。在透壁性AMI患者中只有 8%接受了再灌注治疗。结论 高血压和吸烟为老年AMI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 ,病死率仍居高不下 ,除与年龄因素有关外 ,还可能与这些老年患者中使用溶栓治疗较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急性心肌梗塞 溶栓治疗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旁路移植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8
作者 陈纪林 高润霖 +7 位作者 杨跃进 乔树宾 秦学文 姚民 徐波 刘海波 吴永健 袁晋青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 探讨旁路移植血管病变的特点及介入治疗旁路移植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30例 35处旁路移植血管病变行介入治疗 ,其中大隐静脉移植血管病变 31处 ,内乳动脉移植血管病变 4处。结果 临床成功率为 96 7% ,病变的成功率为 97... 目的 探讨旁路移植血管病变的特点及介入治疗旁路移植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30例 35处旁路移植血管病变行介入治疗 ,其中大隐静脉移植血管病变 31处 ,内乳动脉移植血管病变 4处。结果 临床成功率为 96 7% ,病变的成功率为 97 1% ,无再流发生率为 7 4 % ,术中和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 ,1例术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与无再流有关 ,住院期间并发症 (死亡、急性心肌梗死、紧急血管重建 )发生率仅为 3 3%。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介入治疗旁路移植血管病变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缺血的有效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旁路移植 血管病变 介入治疗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强力霉素、氯沙坦及其合用对大鼠急性心肌梗塞后非梗塞区心肌金属蛋白酶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表达及胶原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沛 杨跃进 +4 位作者 陈曦 阮英茆 周燕文 田毅 陈在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3-61,共9页
目的对比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抑制剂强力霉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阻断剂氯沙坦及其合用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大鼠左室非梗塞区心肌MMP-8和13、MMP组织抑制因子(TIMP)-1和2的表达及胶原重构影响。方法对431只雌性SD大鼠行冠状动脉前降支... 目的对比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抑制剂强力霉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阻断剂氯沙坦及其合用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大鼠左室非梗塞区心肌MMP-8和13、MMP组织抑制因子(TIMP)-1和2的表达及胶原重构影响。方法对431只雌性SD大鼠行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致AMI,然后将术后24h存活的254只随机分入下列各组:(1)AMI对照组(n=64);(2)强力霉素组(30mg·kg-1·d-1,n=63);(3)氯沙坦组(10mg·kg-1·d-1,n=62);(4)强力霉素(30mg·kg-1·d-1)和氯沙坦(10mg·kg-1·d-1)合用组(n=65),并开始给药治疗;同时另设假手术组(n=30)。依疗程不同,将上述各组再均分为1、2和4周3个亚组。以RT-PCR和Westernblot法测定非梗塞区两种MMP和TIMP的mRNA和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非梗塞区Ⅰ/Ⅲ型胶原含量(CVF)。结果AMI对照及3治疗组各亚组间梗塞面积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与假手术组相比,AMI对照组的MMP-8和13蛋白表达在各时间亚组均显著增高(P均<0.05),mRNA表达则在1和4周亚组显著增高(P均<0.05);TIMP-1mRNA和蛋白表达仅在1周亚组显著增高(P均<0.05);TIMP-2mRNA表达在各时间点亚组均显著增高(P均<0.05),而蛋白表达仅在2和4周亚组均显著增高(P均<0.05);同时非梗塞区Ⅰ/Ⅲ型CVF在各时间亚组也均显著升高(P<0.05~0.001)。与AMI对照组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基质金属蛋白酶 胶原 强力霉素 氯沙坦 大鼠
下载PDF
运动试验心肌灌注SPECT显像对冠状动脉造影决策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丽萍 何作祥 +7 位作者 刘秀杰 史蓉芳 刘蕴忠 田月琴 张晓丽 秦学文 陈纪林 高润霖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3-135,共3页
目的 估价心肌显像对患者做冠状动脉造影 (CAG)决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2 188例患者运动心肌灌注显像的结果 ,其中男 180 7例 ,女 381例 ,平均年龄 (5 3.5± 7.2 )岁。运动心肌显像正常者 1731例 ,异常者 35 9例 ,不能明... 目的 估价心肌显像对患者做冠状动脉造影 (CAG)决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2 188例患者运动心肌灌注显像的结果 ,其中男 180 7例 ,女 381例 ,平均年龄 (5 3.5± 7.2 )岁。运动心肌显像正常者 1731例 ,异常者 35 9例 ,不能明确诊断者 98例。有 141例患者在行运动心肌灌注显像后 6 0d内行CAG。结果 运动心肌SPECT显像正常的患者中 ,有 5 % (83例 )行CAG ,异常者中有12 % (43例 )行CAG(P <0 .0 0 1) ;后者 43例中 91% (39例 )有明显的的冠状动脉狭窄 ;而运动心肌显像正常做CAG的 83例中 8% (7例 )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 (P <0 .0 0 1)。在行CAG的患者中 ,运动心肌SPECT异常组冠状动脉再血管化率为 2 5 % ,而正常组只有 1%行冠状动脉再血管化治疗 (P <0 0 1)。结论 运动心肌灌注显像对患者做CAG以及冠状动脉的再血管化起重要的决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术 运动试验 心肌灌注 SPECT显像
下载PDF
调脂治疗的理念 被引量:3
11
作者 寇文鎔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169-173,共5页
关键词 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 预防 治疗 调脂
下载PDF
年轻心肌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基因βG-455-A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马会利 马会利 +4 位作者 李明花 陈纪林 陈在嘉 冯军 马永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4-77,共4页
目的 研究年轻心肌梗死患者 (首次发病年龄≤ 45岁 )纤维蛋白原基因 βG 455 A单碱基置换 ,探讨遗传因素对年轻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发病的影响。方法 选择 1 998年 1月至 1 999年 1月住北京阜外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男性心肌梗死患... 目的 研究年轻心肌梗死患者 (首次发病年龄≤ 45岁 )纤维蛋白原基因 βG 455 A单碱基置换 ,探讨遗传因素对年轻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发病的影响。方法 选择 1 998年 1月至 1 999年 1月住北京阜外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男性心肌梗死患者 ,按首次发病年龄分组 ,≤ 45岁首次发病者 75例 (≤ 45岁组 ) ,≥ 46岁首次发病 97例 (≥ 46岁组 ) ,健康对照组 43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寡聚核苷酸 (ASO)探针杂交技术检测纤维蛋白原基因 βG 455 A单碱基置换 ,同时采用组织凝血活酶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 (mg/dl)。结果  (1 )≤ 45岁组与≥ 46岁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A/A ,G/A基因型频率及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高 (P <0 0 0 1 )。 (2 )在 3组内 ,A/A ,G/A基因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G/G基因型 ,而且存在明显正相关 (r=0 49,P <0 0 0 1 )。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5)。在心肌梗死患者中 ,≤ 45岁组与≥ 46岁组相比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相对较低 ,分别为 (348 7± 93 8)mg/dl和 (355 1± 95 7)mg/dl,尽管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但分析冠心病其他危险因素可以进一步说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不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亦受年龄、吸烟因素的影响。年龄增大 ,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纤维蛋白原基因 遗传学 年轻人 基因多态性 冠心病
原文传递
氯沙坦、依那普利及其合用防治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左室重塑作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跃进 张沛 +8 位作者 阮英茆 宋来凤 徐新林 李永利 周燕文 田毅 陈纪林 陈在嘉 徐义枢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61-364,共4页
目的 对比氯沙坦、依那普利及其合用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AMI)左室重塑的防治作用。方法 雌性SD大鼠经冠状动脉结扎致AMI,术后 48h存活的 83只随机分成 :(1)AMI对照组 ,(2 )氯沙坦 (3mg·kg-1·d-1)组 ,(3)依那普利 (1mg·... 目的 对比氯沙坦、依那普利及其合用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AMI)左室重塑的防治作用。方法 雌性SD大鼠经冠状动脉结扎致AMI,术后 48h存活的 83只随机分成 :(1)AMI对照组 ,(2 )氯沙坦 (3mg·kg-1·d-1)组 ,(3)依那普利 (1mg·kg-1·d-1)组 ,(4 )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合用 (3mg·kg-1·d-1和 1mg·kg-1·d-1)组 ;另设 :(5 )假手术组和 (6 )正常组作对照。在给药治疗 4周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心脏标本固定和病理分析。最终 5 6只大鼠获完整资料 ,上述各组分别为 11、10、10、11、6和 8只大鼠。结果  1~ 4组间MI面积 (4 1 7~ 43 4)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与假手术组相比 ,AMI组左室舒张末期压 (LVEDP)、容积 (LVV)、长 (L)、短 (D)轴长度和左室实际重量 (LVAW)及相对重量 (LVRW)均显著增加 (P <0 0 5~ 0 0 0 1) ,发生了左室重塑 ;而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及其校正值均显著降低 (P均 <0 0 0 1)。与AMI对照组相比 ,氯沙坦、依那普利及其合用三个治疗组的LVEDP、LVV、LVAW和LVRW均显著降低或减小 (P <0 0 5~ 0 0 0 1) ;除氯沙坦组的 -dp/dt校正值外 ,±dp/dt校正值在三个治疗组均显著恢复 (P <0 0 5~ 0 0 0 1)。上述各指标在三个治疗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 >0 0 5 )。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沙坦 依那普利 心肌梗塞 左室重塑 大鼠 治疗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抗血小板药物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顾晴 陈纪林 +1 位作者 阮英茆 唐熠达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48-648,共1页
近年来有研究揭示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作用,我们以往的研究显示中剂量阿司匹林的性价比最佳.为了进一步探讨抗血小板途径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本研究对比了中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及两药联合应... 近年来有研究揭示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作用,我们以往的研究显示中剂量阿司匹林的性价比最佳.为了进一步探讨抗血小板途径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本研究对比了中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及两药联合应用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药物 抑制 动脉粥样硬化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后侧支循环的形成及糖尿病对其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吴永健 崔仲华 +6 位作者 秦学文 乔树宾 姚民 姚康宝 刘海波 陈纪林 高润霖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侧支循环形成的情况及糖尿病对其影响。方法 采用 1 996年 1 2月~ 1 999年 1 2月阜外医院介入治疗中心收治的AMI后 3个月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病变仍完全闭塞者共 2 1 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侧支循环形成的情况及糖尿病对其影响。方法 采用 1 996年 1 2月~ 1 999年 1 2月阜外医院介入治疗中心收治的AMI后 3个月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病变仍完全闭塞者共 2 1 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每例患者有无侧支循环形成、侧支循环形成的时间以及侧支循环与梗死相关病变部位、梗死前心绞痛和室壁瘤形成之间的关系 ,并比较合并(48例 )与不合并糖尿病 (1 62例 )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不同。侧支循环的评价采用计分法。结果AMI后 2周内 42 8%的患者可见侧支循环 ,第 3周达 60 0 % ,1个月时高达 75 3 % ,说明AMI后 2周即有侧支循环的形成 ,多数形成于 3~ 4周。梗死后 1~ 3个月左室造影显示有室壁瘤形成的 1 1例非糖尿病AMI患者中只有 2例可见侧支循环 (1 8 2 % ) ,而无室壁瘤形成的 87例非糖尿病AMI患者中 83例可见侧支循环 (95 4% )。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 ,合并糖尿病的AMI患者梗死后第 4周方可见侧支循环。 48例糖尿病患者侧支循环计分平均 0 35 ,只有 9例可见侧支循环 (1 8 8% ) ;而 1 62例非糖尿病患者侧支循环计分平均 2 42 ,1 4 0例有侧支循环形成 (86 4% )。结论 AMI后如梗死相关病变仍完全闭塞 ,绝大多数于 3~ 4周形成侧支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侧支循环 糖尿病 促血管形成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心肌细胞凋亡的意义 被引量:16
16
作者 陈跃峰 杨跃进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29-631,共3页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室重塑 心肌细胞 细胞凋亡 AMI 信号通道
原文传递
急性后间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标准商榷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纪林 陈在嘉 +7 位作者 袁晋青 田月琴 乔树宾 史蓉芳 唐熠达 杨跃进 陆宗良 高润霖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46-348,共3页
目的 对 4例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AMI)伴V1 3 和V3R 5R导联ST段抬高入院诊断为下壁、右室合并前间壁AMI的梗死部位进行探讨 ,藉以商榷急性后间壁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方法 根据心电图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目的 对 4例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AMI)伴V1 3 和V3R 5R导联ST段抬高入院诊断为下壁、右室合并前间壁AMI的梗死部位进行探讨 ,藉以商榷急性后间壁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方法 根据心电图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例患者心电图表现为Ⅱ、Ⅲ、aVF、V1 3 和V3R 5RST段抬高 ,其中V1导联ST段抬高最显著 ,放射性核素99mTc MIBI心肌灌注缺损部位在下壁和后间壁 ,4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均为右冠状动脉。结论 根据以上发现我们提出后间壁AMI的心电图诊断标准如下 :①下壁AMI同时伴V1导联ST段明显抬高≥ 2mm ;②ST段抬高的幅度呈V1>V2 >V3 和V1>V3R>V4R,同时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即可诊断为下壁、后间壁A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后间壁心肌梗死 心电图 诊断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冠状动脉造影
原文传递
与冠状动脉造影术有关的“紫趾”综合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柳志红 高润霖 +3 位作者 赵彦芬 宋杰 乔树宾 陈纪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640-640,共1页
关键词 “紫趾”综合征 冠状动脉造影术 并发症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无再流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被引量:57
19
作者 杨跃进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62-664,共3页
无再流(no-reflow)是指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后,无心肌组织灌注的现象.冠状动脉造影表现为血流明显减慢(血流≤TIMI 2级),而无冠状动脉残余狭窄、夹层、痉挛或血栓形成等机械性梗阻存在.无再流既可出现在心肌灌注的动物模型上,又可发生在... 无再流(no-reflow)是指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后,无心肌组织灌注的现象.冠状动脉造影表现为血流明显减慢(血流≤TIMI 2级),而无冠状动脉残余狭窄、夹层、痉挛或血栓形成等机械性梗阻存在.无再流既可出现在心肌灌注的动物模型上,又可发生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和介入)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是并非少见的紧急并发症.Piana等和Abbo等的报道显示AMI PCI、斑块旋磨和旋切术及大隐静脉桥PCI的无再流发生率最高,分别达11.5%、7.7%和4.5%及4%,常规PCI的发生率仅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治疗 诊断 治疗 预防 无再流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蔡强军 陈纪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77-278,共2页
目的 探讨凝血因子Ⅶ (FⅦ )在心肌梗死 (MI)发病中的作用 ,为MI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测定 31例健康者和 3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患者血浆FⅦ促凝活性 (FⅦC) ,并观察 2 2例MI患者急性期 (AMI)的动态变化。结果 ①OMI患者血浆FⅦC... 目的 探讨凝血因子Ⅶ (FⅦ )在心肌梗死 (MI)发病中的作用 ,为MI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测定 31例健康者和 3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患者血浆FⅦ促凝活性 (FⅦC) ,并观察 2 2例MI患者急性期 (AMI)的动态变化。结果 ①OMI患者血浆FⅦC(12 0 0± 15 3) %显著高于健康者(10 6 0± 12 3) % ,P <0 0 1;②AMI患者血浆FⅦC 于发病 12h内 (10 3 5± 16 3) %和 3天时 (10 6 5±11 0 ) %与健康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其后逐渐升高 ,至 3周时 (12 4 7± 16 9) %与OMI患者水平相近 (P >0 0 5 )。③血浆FⅦC 与血清甘油三酯呈显著正相关 (r =0 78,P <0 0 1)。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存在FⅦ的慢性激活和高凝状态 ;AMI病程初期伴有FⅦ的短暂激活和大量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血浆 凝血因子Ⅶ 促凝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