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风险与血脂管理 被引量:11
1
作者 高莹 郭远林 许海燕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51-552,共2页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年龄≥60岁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是18.7%,预计到2040年,年龄≥65岁老年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将>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老年人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好发人群,将加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负担。...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年龄≥60岁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是18.7%,预计到2040年,年龄≥65岁老年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将>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老年人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好发人群,将加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负担。对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已经成为心血管防治领域的重点之一。1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1.1 一级预防人群老年人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异常 心肌梗死 依折麦布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作用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公绪合 王国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1-204,共4页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获益明显,主要机制有细胞分化、血管新生和旁分泌。但多数研究显示,移植干细胞在受体心脏生存率低,尤其是心肌缺氧、缺血等恶劣环境下细胞分化证据不足,难以解释心功能的改善,更多研究将治疗获益归因于...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获益明显,主要机制有细胞分化、血管新生和旁分泌。但多数研究显示,移植干细胞在受体心脏生存率低,尤其是心肌缺氧、缺血等恶劣环境下细胞分化证据不足,难以解释心功能的改善,更多研究将治疗获益归因于干细胞的旁分泌作用,包括各种细胞内分子和细胞外物质发挥局部和远处效应,干细胞旁分泌作用成为一大研究热点。本文结合相关基础研究,对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作用的特点及其与心肌保护、血管新生的关系和治疗前景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旁分泌 心脏保护 血管新生
下载PDF
阜外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300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3
3
作者 陈星伟 刘亚欣 +4 位作者 于欢 丁征 王莹 郑英丽 谭慧琼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02-1107,共6页
目的:分析近4年阜外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病原微生物特点、治疗及预后,提高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3年至2016年300例住院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其基础病因、致病微生物分布... 目的:分析近4年阜外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病原微生物特点、治疗及预后,提高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3年至2016年300例住院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其基础病因、致病微生物分布及临床转归情况。并对单纯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300例患者平均年龄(40.0±15.7)岁。基础病因中先天性心脏病所占比例最高,106例(35.3%),其次为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67例(22.3%)和心脏手术及介入治疗术后31例(10.3%),风湿性心脏病仅13例(4.3%)。临床表现最常见为心脏杂音280例(93.3%)和发热253例(84.3%)。并发症最常见的是心力衰竭226例(75.3%),其次为栓塞并发症50例(16.7%)。血培养阳性118例,阳性率为52.4%,其中链球菌仍然是最常见的致病菌,90例(76.3%),其次为葡萄球菌, 13例(11.0%)。300例患者中有274例(91.3%)有阳性发现(赘生物、瓣膜穿孔、脓肿、人工瓣瓣周漏等),237例手术或病理所见与超声心动图符合。住院病死率为3.0%。外科治疗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内科治疗(96.6%vs 48.6%,P<0.001)。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基础心脏病因最常见的是先天性心脏病。链球菌依然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阳性率低,超声心动图阳性表现成为最为重要的诊断依据。早期、有效、规律的抗菌药物治疗仍是治疗基础,及时的外科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膜炎 症状和体征 并发症 病原菌
下载PDF
老年及高龄慢性收缩性心衰患者药物管理的循证医学证据 被引量:3
4
作者 伍熙 黄晓红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6期494-497,共4页
随着年龄增长,慢性心衰患病率增加.慢性心衰是65岁以上人群住院的主要原因,显著增加临床及经济负担.老年心衰患者在出院后3~6个月的再住院率高,大约50%的再住院是由于慢性心衰相关的合并症、使用多种药物及身体功能障碍引起的.虽然50... 随着年龄增长,慢性心衰患病率增加.慢性心衰是65岁以上人群住院的主要原因,显著增加临床及经济负担.老年心衰患者在出院后3~6个月的再住院率高,大约50%的再住院是由于慢性心衰相关的合并症、使用多种药物及身体功能障碍引起的.虽然50%的慢性心衰患者超过75岁,大部分临床研究纳入的是相对年轻的患者.在研究资料不完全的基础上,需要推断哪种治疗方案最适合这个特殊的人群,对于提供治疗决策的医疗人员具有挑战性.本文将着重介绍慢性收缩性心衰药物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性心衰 高龄 药物管理 循证医学
下载PDF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特点和介入治疗八例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田宏伟 乔树宾 +5 位作者 黄洁 胡奉环 杨伟宪 袁建松 崔锦钢 刘圣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61-764,共4页
目的:分析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V)特点和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结果。方法:在2012年9月至2018年6月期间,阜外医院共进行454例心脏移植。移植前供体心脏冠状动脉均正常。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确诊为CAV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PC... 目的:分析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V)特点和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结果。方法:在2012年9月至2018年6月期间,阜外医院共进行454例心脏移植。移植前供体心脏冠状动脉均正常。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确诊为CAV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PCI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变特点、治疗情况和远期随访结果。结果:接受PCI治疗的8例(1.8%)CAV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1例。接受心脏移植时年龄(41.9±16.1)岁,心脏移植后至接受PCI的时间为(6.1±2.4)年。患者因胸痛、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头晕等症状住院,但仅4例(50%)为典型胸痛症状者。药物洗脱支架(DES)共治疗成功11处病变。术后平均电话随访(31.4±24.7)个月,4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复查,3例患者有3处靶病变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2例患者有6处病变为闭塞性病变接受再次PCI。未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4例患者,2例患者发生心原性死亡。结论:发生CAV的患者缺血症状不典型,弥漫性闭塞病变发生率较高,PCI是CAV的主要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药物涂层支架 支架内再狭窄
下载PDF
经心肌活检诊断替雷利珠单抗相关暴发性心肌炎一例
6
作者 阿依努尔·麦合木提 袁杰 +4 位作者 陈锐 吴灵敏 段雪晶 程慧 罗晓亮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3-296,共4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其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的同时,对各器官的免疫毒性也成为临床中不可回避的新问题,心脏受累的表现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房室阻滞、束支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心肌-心包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其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的同时,对各器官的免疫毒性也成为临床中不可回避的新问题,心脏受累的表现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房室阻滞、束支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心肌-心包炎、心肌病和心脏性猝死等。本例患者接受替雷利珠单抗治疗1个月后,新发心肌酶异常升高、心功能受损、房室阻滞,心内膜心肌活检证实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希望通过本例诊断、治疗及相关文献回顾,提高临床医师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的认识,从而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的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膜心肌活检 替雷利珠 暴发性心肌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
下载PDF
锁骨下动脉狭窄的病因和解剖特征:阜外医院18年1793例患者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车武强 蒋雄京 +5 位作者 董徽 邹玉宝 熊洪亮 陈阳 杨跃进 高润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97-1202,共6页
目的:探索锁骨下动脉狭窄(SS)的病因分布和解剖特征,为SS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入组1999-03至2017-06间阜外医院外周血管病房1 793例诊断为SS的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58.7±13.9)岁,男性1 166例(65.0%)。收集其基线、临床和... 目的:探索锁骨下动脉狭窄(SS)的病因分布和解剖特征,为SS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入组1999-03至2017-06间阜外医院外周血管病房1 793例诊断为SS的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58.7±13.9)岁,男性1 166例(65.0%)。收集其基线、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793例SS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AS)为最常见病因(1 543/1 793,86.1%),其次为多发性大动脉炎(TA,232/1 793,12.9%),其他病因少见(18/1 793,1.0%)。>40岁和≤40岁的SS患者中,主要病因不同,前者为AS(1 529/1 594,95.9%),而后者为TA(180/199,90.5%)。且随增龄,AS所致的SS占比逐渐升高(P<0.001)。就不同性别而言,男性SS患者病因多见AS(1 120/1 543,72.6%),女性多见TA(197/232,84.9%)。AS和TA受累位置不同,病因为AS的患者中,单纯左侧、右侧及双侧同时受累比例分别为65.4%、21.9%和12.7%(左:右=3:1);而病因为TA的患者,该比例分别为52.2%、13.4%和34.5%(左:右=4:1)。病因为TA的患者SS闭塞病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病因为AS的患者(58.0%vs 19.0%),而且无论是单纯左侧(33.2%vs 17.9%)、单纯右侧(15.5%vs 2.5%)还是双侧闭塞(14.7%vs 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解剖特征方面,AS所致病变一般位于锁骨下动脉的近段(97.4%;其中近段病变为77.1%,近中段病变20.2%,全程病变0.1%);而TA所致病变最常位于锁骨下动脉的中段(88.5%;其中近中段病变29.5%,中远段病变31.4%,单纯中段病变为5.4%,全程病变22.1%)。结论:AS和TA是阜外医院18年来收治的SS住院患者最主要的两种病因,其中年龄和性别对SS的病因分布有很大影响。整体上AS的比例随着增龄而逐渐升高。与病因为AS的患者相比,病因为TA的患者中段病变、闭塞病变以及双侧病变均更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狭窄 病因 解剖特征 年龄 性别
下载PDF
中国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住院患者诊疗现状分析 被引量:57
8
作者 齐喜玲 许海燕 +1 位作者 刘庆荣 吴永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71-776,共6页
目的:分析目前我国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现状。方法:纳入中国老年瓣膜性心脏病住院患者注册登记研究(China-DVD)中符合研究标准的,≥60岁且病因为退行性变的中重度自体瓣膜病住院患者2728例。收集患者临... 目的:分析目前我国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现状。方法:纳入中国老年瓣膜性心脏病住院患者注册登记研究(China-DVD)中符合研究标准的,≥60岁且病因为退行性变的中重度自体瓣膜病住院患者2728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心脏病史、合并疾病、NYHA心功能分级、瓣膜性心脏病分期、患者入院原因、主要治疗方式及其原因,对诊疗现状进行分析。结果:2728例患者中,男女比为1.26:1,平均年龄(72.19±7.75)岁,其中1359例(49.81%)二尖瓣关闭不全,989例(36.25%)三尖瓣关闭不全,934例(34.2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581例(57.95%)合并高血压病;1841例(67.49%)临床表现为心功能不全;疾病分期为D期的患者最多见,有1243例(45.56%)。仅477例(17.49%)患者已知有心脏瓣膜病病史,1491例(54.66%)患者因瓣膜病之外的心血管病入院。共有762例(27.93%)患者接受有创治疗,其中559例(73.36%)接受了外科瓣膜置换术,人工瓣膜置换术中生物瓣使用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药物保守治疗患者中991例(49.33%)经评估目前无需手术,而在有手术指征的患者中,202例(27.01%)为高危患者;选择药物保守治疗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拒绝手术,有255例(34.09%)。结论:中国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以二尖瓣关闭不全最为多见,仅有不到1/5的患者入院前已知有瓣膜病,约1/3的患者进行有创治疗,有手术指征患者中高危患者占27.01%,未行有创干预治疗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拒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退行性心脏瓣膜病 临床特点 诊疗现状
下载PDF
合并多血管疾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长期预后的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王昊 朱成刚 +3 位作者 宁晓晖 尹栋 丰雷 窦克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66-871,共6页
目的:探讨合并多血管疾病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心病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PCI的冠心病患者10 287例。多血管疾病定义为冠心病患者既往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和(或)外周动... 目的:探讨合并多血管疾病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心病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PCI的冠心病患者10 287例。多血管疾病定义为冠心病患者既往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和(或)外周动脉疾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多血管疾病分为两组:多血管病组(n=1 583)和非多血管病组(n=8 704)。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新发脑卒中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MACCE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和新发脑卒中的复合终点。结果:1 583例(15.4%)患者合并多血管疾病。与非多血管病组患者相比,多血管病组患者老年及女性比例高,危险因素及合并症更常见,冠状动脉病变也更加复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中位随访29(1~34)个月期间,多血管病组患者MACCE(15.0%vs 11.6%,P=0.004)、全因死亡(2.5%vs 1.2%,P=0.018)、新发脑卒中(3.2%vs 1.4%,P=0.000)和支架内血栓形成(1.8%vs 0.8%,P=0.014)的发生率均高于非多血管病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合并多血管病是PCI后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30,95%CI:1.067~1.418,P=0.004)。另外,在多血管病组患者中,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较非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MACCE发生率低(13.1%vs 16.5%,P=0.045)。结论:合并多血管疾病的冠心病患者PCI后远期预后较差,其中冠状动脉完全血运重建患者可能受益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血管疾病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长期预后
下载PDF
残余SYNTAX评分在中国冠心病介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高国峰 丰雷 +9 位作者 赵延延 张冬 徐晗 伏蕊 朱成刚 宋卫华 杨跃进 徐波 窦克非 尹栋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7-122,共6页
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残余SYNTAX评分(rSS)可作为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也可作为不完全血运重建的量化工具。本研究旨在评估在大样本中国冠心病介入患者中rSS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度共10 724例PCI患者... 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残余SYNTAX评分(rSS)可作为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也可作为不完全血运重建的量化工具。本研究旨在评估在大样本中国冠心病介入患者中rSS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度共10 724例PCI患者,排除既往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以及本次支架置入术为杂交手术的患者381例,最终纳入10 343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前分别计算基线SYNTAX评分(b SS)和rSS。rSS=0定义为完全血运重建,rSS≥1定义为不完全血运重建。临床随访30个月,临床终点事件包括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结果:PCI术后共有5 050例(48.8%)患者达到完全血运重建(rSS=0)。5 293例不完全血运重建(rSS≥1)的患者中,1≤rSS≤4的患者有1 908例(18.4%),4<rSS≤9的患者有1 777例(17.2%),rSS>9的患者有1 608例(15.5%)。rSS评分越高的患者合并的临床情况越多,冠状动脉病变越复杂。与完全血运重建相比,不完全血运重建患者的30个月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更高,并且随着rSS评分增高,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亦增高。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rSS是所有不良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不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尤其是rSS>9的患者,30个月的临床终点事件率更高,预后更差。rSS是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对于中国的PCI患者,rSS是一个很好的量化血运重建程度以及评估预后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SYNTAX评分 预后
下载PDF
动脉穿刺路径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对预后的影响:单中心10557例患者经验 被引量:8
11
作者 许连军 宋莹 +16 位作者 许晶晶 高展 唐晓芳 王欢欢 刘如 蒋萍 姜琳 高立建 张茵 宋雷 赵雪燕 陈珏 高润霖 乔树宾 杨跃进 徐波 袁晋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65-969,共5页
目的:通过对单中心大样本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2年随访结果的分析,探讨经股动脉路径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股动脉路径、桡动脉路径的安全性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在2013年阜外医院10 557例经股动脉路径和桡动脉路径穿刺的... 目的:通过对单中心大样本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2年随访结果的分析,探讨经股动脉路径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股动脉路径、桡动脉路径的安全性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在2013年阜外医院10 557例经股动脉路径和桡动脉路径穿刺的PCI患者中,比较桡动脉路径组(n=9 745)和股动脉路径组(n=812)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不同动脉路径对预后的影响。结果:经桡动脉路径患者9 745例(90.9%);经股动脉路径患者812例(7.6%),股动脉路径组患者中,高龄、女性、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PCI史、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史患者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股动脉路径组患者冠脉左主干病变、左主干或三支病变更多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年龄、陈旧性心肌梗死、PCI史、CABG史,左主干病变均是选择股动脉路径的预测因素。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股动脉路径组住院期间死亡率较桡动脉路径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随访Kaplan-Meier生存分析所有终点事件均没有显著性差异。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股动脉路径是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分级2型以上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HR=2.210,P=0.013),不是主要心脏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女性,高龄,陈旧性心肌梗死,PCI史,CABG史,左主干病变均是股动脉路径的预测因素;(2)经股动脉路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较桡动脉路径患者高;(3)股动脉路径是BARC分级2型以上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对PCI治疗患者的长期预后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桡动脉 股动脉
下载PDF
赖诺普利氢氯噻嗪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多中心观察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宋莉 颜红兵 +3 位作者 赵汉军 刘臣 周鹏 钱海燕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评价真实世界中赖诺普利氢氯噻嗪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调查。入选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期间就诊于国内16所二级或三级医院心内科门诊的1~2级原发性高血压、且已连续服用赖诺普利氢氯... 目的评价真实世界中赖诺普利氢氯噻嗪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调查。入选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期间就诊于国内16所二级或三级医院心内科门诊的1~2级原发性高血压、且已连续服用赖诺普利氢氯噻嗪片至少8周的患者,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医生与患者进行面对面访谈完成调查问卷,并查阅病历收集资料,评估真实世界中赖诺普利氢氯噻嗪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共入选1 017例患者,男性509例(50.1%),女性508例(49.9%),年龄平均为(59.8±12.0)岁。(1)降压疗效评价:治疗4周,血压平均降幅为(25.3±10.9)/(13.1±6.5) mmHg,血压达标率为72.7%;治疗8周,血压平均降幅为(30.3±9.7)/(15.7±6.2) mmHg,血压达标率为96.7%。(2)安全性评价: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干咳(5.9%),其他依次为头晕(0.7%)、乏力(0.5%)、头痛(0.5%)、心悸(0.1%)和症状性低血压(0.1%)。结论赖诺普利氢氯噻嗪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赖诺普利氢氯噻嗪片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AHA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科学声明解读 被引量:4
13
作者 颜红兵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z2期-,共2页
心血管疾病是美国女性及男性死亡的头号原因.但是,女性患者首次心肌梗死的1年和5年死亡率分别为26%和47%,明显高于男性(分别为19%和36%).女性心血管疾病更多表现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自发性冠状动脉... 心血管疾病是美国女性及男性死亡的头号原因.但是,女性患者首次心肌梗死的1年和5年死亡率分别为26%和47%,明显高于男性(分别为19%和36%).女性心血管疾病更多表现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或冠状动脉痉挛,在接受血运重建治疗后,住院时间更长,住院死亡率更高,出血并发症更多,出院后30天内再次住院率高达30%.然而,在过去10年,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已经明显降低,这部分归功于对女性群体及心血管危险因素意识的增加以及冠心病循证医学治疗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血管 女性
下载PDF
世纪之交的心血管病学分会
14
作者 高润霖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47-648,共2页
1998年10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吴宁当选主任委员,刘力生任名誉主任委员,高润霖、胡大一、戚文航、冯建章当选副主任委员,刘国树为学术秘书.随着心血管病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学术交流的需求不断增加.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学分 主任委员 学术交流 中华医学会 委员会 高润霖 胡大一
原文传递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亮点解读:高血压分型理念在个体化诊疗中的重要意义
15
作者 董一飞 董徽 +1 位作者 李燕 蒋雄京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12期1-2,6,共3页
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首要危险因素。我国是高血压人口大国,面临严峻挑战[1]。最新发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指南”)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指导性文件,指南汇总了国内外... 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首要危险因素。我国是高血压人口大国,面临严峻挑战[1]。最新发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指南”)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指导性文件,指南汇总了国内外高血压防治的经验和成果,周期性更新,与时俱进[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诊疗 高血压防治 指导性文件 心血管事件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危险因素 慢性疾病 高血压分型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会成为第一个被攻克的心血管病吗? 被引量:3
16
作者 惠汝太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3593-3593,共1页
根据美国Maron等的研究,肥厚型心肌病是青年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我们在2004年对中国8080例18~75岁社区居民进行调查,根据超声心动图诊断标准,发现中国肥厚型心肌病患病率至少1/500,患者至少有100万。所以,肥厚型心肌病不是罕见病,同... 根据美国Maron等的研究,肥厚型心肌病是青年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我们在2004年对中国8080例18~75岁社区居民进行调查,根据超声心动图诊断标准,发现中国肥厚型心肌病患病率至少1/500,患者至少有100万。所以,肥厚型心肌病不是罕见病,同时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健康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罕见病 超声心动图诊断 心血管病 猝死 患病率 青年运动员 社区居民
原文传递
中国心脏二尖瓣生物瓣毁损介入瓣中瓣技术多中心专家建议
17
作者 张海波 潘湘斌 +8 位作者 郭应强 魏来 杨剑 周达新 吴永健 孟旭 刘立明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脏瓣膜病学专委会 亚洲心脏瓣膜学会中国分会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90-1095,共6页
心脏二尖瓣置换是我国心脏瓣膜最常见的手术之一,近年来随着瓣膜疾病退行性病变增多和患者基础年龄增大以及生物瓣抗钙化技术进步,心脏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比例逐年增加。传统的二尖瓣生物瓣毁损之后需要再次开胸二次换瓣手术,但是心脏和... 心脏二尖瓣置换是我国心脏瓣膜最常见的手术之一,近年来随着瓣膜疾病退行性病变增多和患者基础年龄增大以及生物瓣抗钙化技术进步,心脏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比例逐年增加。传统的二尖瓣生物瓣毁损之后需要再次开胸二次换瓣手术,但是心脏和胸骨粘连以及体外循环和心脏停跳导致的损伤对老年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创伤较大,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升高。近年介入瓣膜手术,特别是瓣中瓣介入手术发展很快,心脏跳动下完成对毁损二尖瓣功能的矫治,但其技术流程与常规的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存在较多差异,因此我们组织撰写二尖瓣生物瓣毁损的介入瓣中瓣技术流程的多中心专家建议,对于此项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具有较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生物瓣毁损 介入瓣中瓣 专家建议
原文传递
80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基础病因及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29
18
作者 程军 胡欢 +4 位作者 张海华 高国峰 王浩 王飞燕 周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0-184,共5页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主要基础病因及病原菌分布的特点。方法: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802例IE患者的基础病因和致病病原体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IE患者的平均年龄、血培养和赘生物培...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主要基础病因及病原菌分布的特点。方法: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802例IE患者的基础病因和致病病原体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IE患者的平均年龄、血培养和赘生物培养的阳性率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近8年IE患者平均年龄由2011年的40.3岁增至2018年的46.8岁,总平均年龄为42.8岁,男女患者比为3.18:1。其中,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基础上发生的IE共410例(51.12%);在先天性心脏病基础上发生的IE共208例(25.94%);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基础上发生的IE共101例(12.59%);在心脏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术后发生的IE共70例(8.73%)。802例IE患者共送检了535例血培养,阳性156例(29.16%);共送检576份瓣膜赘生物培养,102例(17.71%)培养阳性。156例IE患者血培养的主要分离菌为链球菌,共98例(62.82%);其次为葡萄球菌38例(24.36%)和肠球菌10例(6.41%)。IE患者瓣膜赘生物培养的主要分离菌为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分别有34例(33.33%)和33例(32.35%)。血培养中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3.1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结论:近8年IE患者的平均年龄增高。IE的基础心脏疾病中,风湿性心脏病减少,先天性心脏病相对增加,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已成为IE最常见的基础心脏疾病。其主要病原菌仍以草绿色链球菌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流行病学 病原菌 耐药性
下载PDF
甲状腺功能异常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陈静 王文尧 +6 位作者 王思远 张阔 祁雨 安仕敏 郑济林 刘宇鹏 唐熠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61-466,共6页
目的:评估甲状腺功能异常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China PEACE)"-前瞻性急性心肌梗死数据库中,符合入组标准的2 5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根据甲状腺... 目的:评估甲状腺功能异常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China PEACE)"-前瞻性急性心肌梗死数据库中,符合入组标准的2 5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根据甲状腺功能状态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n=2 036)、甲状腺功能减退组(n=431)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组(n=102)。随访12个月,主要研究终点为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和心力衰竭。结果:随访12个月期间,594例(23.1%)患者发生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其中甲状腺功能正常组433例(21.3%),甲状腺功能减退组133例(30.9%),甲状腺功能亢进组28例(27.5%),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相对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甲状腺功能减退组患者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显著升高(HR=1.337,95%CI:1.097~1. 630,P=0.004),甲状腺功能亢进组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无明显增加(HR=1.361,95CI:0.927~1. 998,P=0.116)。甲状腺功能减退与再次血管重建和心力衰竭显著相关(再次血管重建:HR=1.648,95%CI:1.047~2. 595,P=0.031;心力衰竭:HR=1.382, 95%CI:1.066~1. 792,P=0.014)。结论:甲状腺功能减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有独立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急性心肌梗死 心血管事件 预后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评估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昊 慕朝伟 +6 位作者 朱成刚 尹栋 丰雷 刘帅 赵志勇 张冬 窦克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利用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3D-QCA)探讨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在阜外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76例,利用3D-QCA对分... 目的:利用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3D-QCA)探讨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在阜外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76例,利用3D-QCA对分叉角度等分叉病变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以所得血管分叉角度的中位数(49°)作为分界点,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低角度组(≤49°,n=93)和高角度组(>49°,n=83)。分析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的闭塞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管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结果:在176例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有8例(4.5%)出现分支血管闭塞。分支血管闭塞的发生率在高角度组明显大于低角度组(8.4%vs 1.1%,P=0.019)。随着血管分叉角度逐渐增大,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逐渐增高,第1四分位内为0%,第2四分位内为2.5%,第3四分位内为7.0%,第4四分位内为8.7%(P=0.0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D-QCA计算所得血管分叉角度大是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95%CI:1.005~1.271,P=0.041)。结论:3D-QCA证实,高血管分叉角度是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分支血管闭塞 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