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心血管影像技术应用现状调查与医疗质量报告 被引量:37
1
作者 吕滨 任心爽 +6 位作者 安云强 赵迎新 李希 李静 卢光明 金征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25-633,共9页
无创心血管影像技术的应用,正逐渐成为稳定性冠心病诊断的主力军。然而,目前在我国缺乏诊断冠心病影像学技术应用情况的调研数据。“心血管影像质控专家工作组”于2018年开始,对全国二级以上医院进行随机抽样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经导管... 无创心血管影像技术的应用,正逐渐成为稳定性冠心病诊断的主力军。然而,目前在我国缺乏诊断冠心病影像学技术应用情况的调研数据。“心血管影像质控专家工作组”于2018年开始,对全国二级以上医院进行随机抽样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的开展率为65.8%,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开展率为64.5%,而负荷超声心动图(9.0%)、心脏磁共振成像(13.5%)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12.9%)等检查技术均未得到广泛开展。本研究通过收集冠状动脉CTA操作规程及原始图像,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三级医院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0.8%,二级医院为87.3%,检查失败率分别为3.7%和8.5%。无论三级医院(平均11.5 mSv)还是二级医院(平均12.7 mSv),给予患者的辐射剂量均过高。本次调查还包括放射影像工作人员现状,以及其它常见心血管病的影像检查现状。通过本次调查,得到以下初步结论:冠状动脉CTA检查成为我国冠心病早期诊断和筛查的主要技术工具,其普及使用率与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接近,而负荷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技术的应用明显不足。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基本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但是有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的空间,特别是低辐射剂量的规范化扫描技术亟待普及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影像 横断面调查 应用现状 质量控制
下载PDF
基于冠状动脉CTA影像组学识别高危斑块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陈杨 吕滨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79-1682,共4页
高危斑块与冠状动脉疾病的进展相关,尤其是斑块破裂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影像组学通过大量快速提取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中的定量特征,可以提高识别高危斑块的效率和准确性,揭示患者预后信息,为风险分层和临床决策提供一... 高危斑块与冠状动脉疾病的进展相关,尤其是斑块破裂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影像组学通过大量快速提取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中的定量特征,可以提高识别高危斑块的效率和准确性,揭示患者预后信息,为风险分层和临床决策提供一定支持。本文就基于CCTA的影像组学在识别冠状动脉高危斑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疾病 高危斑块 影像组学
下载PDF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对侧主动脉窦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马亚南 吕滨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9-403,共5页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对侧Valsalva窦(anomalous origin of coronary artery arising from the opposite sinus,ACAOS)是一种可致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先天性畸形[1]。随着心脏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ACAOS检出率越来越高...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对侧Valsalva窦(anomalous origin of coronary artery arising from the opposite sinus,ACAOS)是一种可致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先天性畸形[1]。随着心脏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ACAOS检出率越来越高,且部分异常特征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及SCD风险增加有关。Maron等[2]报道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是年轻运动员SCD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肥厚型心肌病[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畸形 冠状动脉疾病 猝死 心脏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血管造影术 磁共振成像 综述
下载PDF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前CT解剖特征与风险分类——多中心前瞻性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陈阳 王墨扬 +16 位作者 牛冠男 赵杰 张洪亮 刘庆荣 赵振燕 随永刚 丰德京 张斌 李子昂 胡祥铭 张宇轩 王璨 曾正 吕滨 武涛 宋光远 吴永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42-1049,共8页
目的:CT测量对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患者术前风险评估不可或缺,然而当前国内外缺少TAVR术前CT解剖风险评估分类,本研究将初步就此进行总结。方法:多中心前瞻性收集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就诊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病变患者210例,... 目的:CT测量对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患者术前风险评估不可或缺,然而当前国内外缺少TAVR术前CT解剖风险评估分类,本研究将初步就此进行总结。方法:多中心前瞻性收集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就诊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病变患者210例,收集并分析患者基线信息、CT测量及解剖风险和解剖风险分类。TAVR术前主动脉瓣病变的CT解剖综合风险分为A类(简单病变)、B类(复杂病变)、C类(高危复杂病变)、D类(禁忌病变)四类。结果:210例患者平均年龄(73.1±5.5)岁,男性89例(42.4%),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5.0±13.8)%。瓣叶分型包括70例(33.3%)三叶瓣,47例(22.4%)0型二叶瓣,82例(39.1%)1型二叶瓣和11例(5.2%)2型二叶瓣。其中常见解剖风险包括冠状动脉闭塞风险(38.6%),横位心(22.4%),下肢入路风险(21.4%),重度钙化(20.0%),瓣叶钙化不足(14.8%),小心室(12.9%),升主动脉扩张(12.4%)和瓣环破裂风险(10.5%)。综合风险分类结果为,31例A类(14.8%),131例B类(62.4%),36例C类(17.1%),12例D类(5.7%)。结论:不同瓣叶分型的TAVR术前CT解剖特征及病变风险分类有所差异,术前CT识别TAVR的高危复杂病变和禁忌病变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CT解剖特征 风险分类
下载PDF
2017年ACR关于高度疑诊冠心病慢性胸痛患者的影像诊断技术适用性标准 被引量:4
5
作者 马亚楠 吕滨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2期169-172,共4页
对于可能患冠状动脉疾病(CAD)所致的慢性胸痛患者,影像学检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像学技术在判定患者是否有心肌缺血、冬眠心肌、瘢痕组织,以及管腔斑块、狭窄程度等方面,均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价值.影像学技术还能够在评估慢性心肌缺... 对于可能患冠状动脉疾病(CAD)所致的慢性胸痛患者,影像学检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像学技术在判定患者是否有心肌缺血、冬眠心肌、瘢痕组织,以及管腔斑块、狭窄程度等方面,均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价值.影像学技术还能够在评估慢性心肌缺血的病变进程、治疗策略的选择,如药物保守治疗、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抑或冠状动脉搭桥术,均起到重要指导价值.通过影像学技术评估心室功能、舒张和收缩期心腔容积变化,评价上述各种治疗手段的疗效,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胸痛 冠状动脉疾病 影像诊断 适用性标准
下载PDF
累积空腹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钙化的关联
6
作者 李晨阳 刘芳超 +9 位作者 陈恕凤 李建新 曹杰 黄克勇 赵连成 李莹 黄建凤 吕滨 鲁向锋 顾东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4-450,共7页
目的:探讨累积空腹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钙化(CAC)的关联。方法:选取来自北京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队列的1 113例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分别于1998年、2008~2009年、2013~2014年进行人体测量和血糖等生化指标检测,并于2013~2014年进行冠状动... 目的:探讨累积空腹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钙化(CAC)的关联。方法:选取来自北京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队列的1 113例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分别于1998年、2008~2009年、2013~2014年进行人体测量和血糖等生化指标检测,并于2013~2014年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根据累积空腹血糖水平(至少两次空腹血糖的10年加权累积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50.0 mmol/L组(n=495)、50.0~55.9 mmol/L组(n=345)、56.0~69.9 mmol/L组(n=176)及≥70.0 mmol/L组(n=97)。CAC评分>0分定义为存在CAC。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累积空腹血糖水平对CAC的影响,并根据性别、年龄等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 113例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59.7±6.4)岁,其中男性523例(47.0%),478例(42.9%)存在CAC。随着累积空腹血糖水平升高,CAC比例逐渐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累积空腹血糖水平<50.0 mmol/L组相比,50.0~55.9 mmol/L组、56.0~69.9 mmol/L组及≥70.0 mmol/L组研究对象存在CAC的OR (95%CI)分别为1.43 (1.04~1.98)、1.92(1.24~2.99)和2.79(1.35~5.77)(Ptrend<0.05)。累积空腹血糖水平每升高10 mmol/L,CAC风险增加34%(OR=1.34,95%CI:1.12~1.59,P<0.05)。在各亚组中,累积空腹血糖水平每升高10 mmol/L的CAC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累积空腹血糖水平升高是CAC的危险因素,提示长期维持健康血糖水平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累积空腹血糖 冠状动脉钙化 冠状动脉钙化评分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冠状动脉低开口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结果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牛冠男 王墨扬 +10 位作者 赵庆豪 张倩 叶蕴青 宋光远 张洪亮 罗彤 滕思勇 赵杰 安云强 吕滨 吴永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56-361,共6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低开口(≤10 mm)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接受经导管主动瓣置换术(TAVR)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TAVR治疗的患者622例,分为冠状动脉开口高度>10 mm组(...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低开口(≤10 mm)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接受经导管主动瓣置换术(TAVR)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TAVR治疗的患者622例,分为冠状动脉开口高度>10 mm组(n=556);冠状动脉开口高度≤10 mm组(n=66,均经术前影像学筛选,排除冠状动脉阻塞高风险后接受TAVR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各项基线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全部患者早期手术成功率较高(83.28%);冠状动脉开口高度≤10 mm组和冠状动脉开口高度>10 mm组术中使用第二枚瓣膜、术后早期植入起搏器、早期全因死亡、脑卒中、严重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均明显减低(P<0.01),主动脉瓣瓣口面积均明显扩大(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阻塞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2%vs.0%,P=0.49)。冠状动脉开口高度≤10 mm组需要进行冠状动脉保护的患者比例较冠状动脉开口高度>10 mm组明显增高(6.06%vs.1.44%,P<0.01),经冠状动脉保护后无患者出现冠状动脉阻塞或围术期死亡、脑卒中等并发症。结论:经术前细致影像学筛选的冠状动脉低开口患者接受TAVR治疗安全、有效。对冠状动脉低开口患者结合形态学特征、冠状动脉开口水平瓣叶结构及窦部宽度评估冠状动脉阻塞风险,并进行适当冠状动脉保护,是避免冠状动脉阻塞的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冠状动脉阻塞 冠状动脉保护
下载PDF
同期经导管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置换治疗双生物瓣衰败一例 被引量:1
8
作者 陈阳 王墨扬 +19 位作者 赵杰 牛冠男 张洪亮 张倩 叶蕴青 周政 赵振燕 赵跃武 罗彤 滕思勇 刘庆荣 袁素 王建德 吕滨 安云强 万俊义 刘加林 潘湘斌 张戈军 吴永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6-420,共5页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和经导管二尖瓣置换(TMVR)能用于治疗主动脉瓣位和二尖瓣位的外科瓣生物瓣衰败,然而一站式经股同期行TAVR和TMVR治疗双生物瓣衰败鲜有报道。本报告将展示一例主动脉瓣位与二尖瓣位双外科生物瓣衰败患者的详...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和经导管二尖瓣置换(TMVR)能用于治疗主动脉瓣位和二尖瓣位的外科瓣生物瓣衰败,然而一站式经股同期行TAVR和TMVR治疗双生物瓣衰败鲜有报道。本报告将展示一例主动脉瓣位与二尖瓣位双外科生物瓣衰败患者的详细CT评估,围术期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测量和完整经导管双瓣膜置换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位生物瓣衰败 二尖瓣位生物瓣衰败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经导管二尖瓣置换 瓣中瓣 一站式手术
下载PDF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随访 被引量:18
9
作者 于易通 任心爽 +5 位作者 尹卫华 安云强 李海彬 马亚南 陈远 吕滨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30-1137,共8页
目的:了解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及长期变化趋势。方法:连续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0~2019年经CT确诊为B型主动脉夹层的933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并总结十年期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在933例B型主动脉夹... 目的:了解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及长期变化趋势。方法:连续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0~2019年经CT确诊为B型主动脉夹层的933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并总结十年期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在933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男性762例(81.7%),平均年龄(50.78±11.81)岁,平均体重指数(26.23±3.95)kg/m2,788例(84.5%)有高血压;男性患者中高血压(86.6%vs.74.9%)、吸烟(56.8%vs.5.3%)较女性患者更常见,而马凡综合征(0.5%vs.4.1%)较少见(P均<0.01)。673例(72.1%)患者就诊时处于急性期,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879例,94.2%)。CT显示,146例(15.6%)患者主动脉弓部受累,507例(54.3%)假腔血栓化,253例(27.1%)肾灌注缺损,心包、胸腔积血及纵隔、腹腔血肿等主动脉破裂征象占比均<2.0%;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肾动脉受累比例均<10.0%;男性患者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髂动脉受累比例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分别为:6.8%vs.1.8%;8.7%vs.3.5%;62.6%vs.50.9%;P均<0.05)。不同疾病分期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方式均以腔内介入治疗为主。2010~2019年十年期间,有高血压病史及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呈增多趋势(P均<0.01)。急性期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2.8%vs.2.5%,P=0.003)。结论:与女性患者相比,男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高血压、吸烟更常见,夹层累及范围更广。2010~2019年十年期间,有高血压病史及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呈增多趋势。与药物保守治疗相比,B型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手术治疗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临床特点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预后 队列研究
下载PDF
双能量CT静息态心肌血池成像评价心肌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郑雪 吕宇航 +7 位作者 籍庆余 陈国强 韩瑞娟 赵瑞平 周茂荣 高燕峰 孙凯 吕滨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8年第9期793-798,共6页
目的:评价第3代双源CT双能量扫描模式行“一站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心肌血池成像诊断心肌缺血的准确性,并分析图像质量及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探讨双能量心肌血池成像诊断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入选2016年11月~2017年7月... 目的:评价第3代双源CT双能量扫描模式行“一站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心肌血池成像诊断心肌缺血的准确性,并分析图像质量及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探讨双能量心肌血池成像诊断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入选2016年11月~2017年7月疑诊为冠心病的连续性患者328例,其中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CT)20例,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 )30例。采用第3代双源CT行双能量“一站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心肌血池成像检查,以PET/CT、SPECT/CT、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评价双能量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和心肌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测量罪犯血管相关心肌血池内碘浓度,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心肌血池内碘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50例患者,其中男37 例,女13例,年龄41~75(59.6±7.4)岁。共评估340个心肌节段,其中有灌注缺损节段91个,正常灌注节段249个;共评估413个血管节段,有狭窄节段137个,正常节段276个。基于心肌节段分析双能量心肌血池成像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性89.7%(78/87)、特异性94.9%(240/253)、阳性预测值85.7%(78/91)、阴性预测值96.4%(240/249)、准确性93.5%(318/340);基于血管节段分析双能量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95.0%(133/140)、特异性98.5%(269/273)、阳性预测值97.1%(133/137)、阴性预测值97.5%(269/276)、准确性97.3%(402/413)。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5%(轻中度)时罪犯血管相关心肌血池碘浓度为0.89±0.38mg/ml,当冠状动脉狭窄≥75%(重度或闭塞)时罪犯血管相关心肌血池碘浓度为0.37±0.14mg/ml。患者接受单位辐射剂量为9.58±2.5mSv。结论:双能量CT静息态心肌血池成像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性89.7%,特异性94.9%,准确性93.5%,其图像质量及准确性受心室内碘剂的线束硬化、断层伪影、CT时间分辨率及心脏周围结构等因素影响;重度狭窄(或闭塞)时罪犯血管相关心肌内的碘浓度降低,轻中度狭窄时心肌血池内的碘浓度未见明显降低;该方法为临床提供了一种“一站式”评价心肌缺血和冠状动脉狭窄的创性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成像 冠状动脉 心肌血池成像 心肌缺血
下载PDF
CT在左心衰竭患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孟庆超 赵娜(综述) 吕滨(审校)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44-1148,共5页
大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左心室功能损害,对于左心室功能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及心脏磁共振成像发挥着较大的作用。CT作为另外一种无创、较为便捷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左心室功能评价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加,其不仅可以用于评价冠状动脉等解剖结... 大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左心室功能损害,对于左心室功能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及心脏磁共振成像发挥着较大的作用。CT作为另外一种无创、较为便捷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左心室功能评价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加,其不仅可以用于评价冠状动脉等解剖结构,还可以用于定量评价心功能。本文主要从CT评价左心室功能的指标、诊断心力衰竭的病因、指导心力衰竭治疗等方面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左心室功能 心力衰竭 诊疗
下载PDF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CT检查技术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7
12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心血管学组 国家心血管病专业质控中心心血管影像质控专家工作组 +11 位作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影像专业委员 徐磊 宋光远 吴永健 吕滨 王辉 张楠 姚晶 韩磊 任心爽 王墨扬 侯阳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5-374,共10页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已成为老年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准确的影像学评估是TAVR手术成功的基础与关键,CT影像已经成为拟定手术策略参考的“金标准”。本共识总结了TAVR术前及...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已成为老年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准确的影像学评估是TAVR手术成功的基础与关键,CT影像已经成为拟定手术策略参考的“金标准”。本共识总结了TAVR术前及术后CT检查的患者准备、数据采集与图像重建、对比剂使用及图像质量评价,旨在规范TAVR相关CT检查方案,促进TAVR在我国规范、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Simpson法、基于阈值区域生长法和三维模型法评估左心室功能
13
作者 孟庆超 吴润泽 +3 位作者 侯志辉 高扬 韩磊 吕滨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830-1834,共5页
目的比较Simpson法、基于阈值的区域生长法(阈值法)和三维模型法(模型法)评估左心室功能的差异。方法纳入60例因疑诊冠状动脉疾病而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患者,分别采用Simpson法、阈值法和模型法计算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 目的比较Simpson法、基于阈值的区域生长法(阈值法)和三维模型法(模型法)评估左心室功能的差异。方法纳入60例因疑诊冠状动脉疾病而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患者,分别采用Simpson法、阈值法和模型法计算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和射血分数(EF),并观察各值差异。结果模型法、阈值法和Simpson法的EDV分别为166.55(144.55,209.53)ml、144.25(126.25,186.88)ml和137.23(121.78,159.29)ml,ESV分别为55.53(38.34,80.83)ml、47.50(29.00,74.25)ml和46.10(28.68,67.63)ml,EF分别为64.75%(58.25%,72.35%)、69.15%(60.05%,76.33%)和66.70%(58.48%,77.05%)。以Simpson法、阈值法和模型法所获左心室EDV、ESV及E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以模型法所获EDV和ESV均明显高于阈值法和Simpson法(P均<0.05),而EF明显低于阈值法(P<0.05)。3种算法计算左心室EF的一致性均好,且阈值法与Simpson法所获左心室EDV及ESV差值均小于模型法与Simpson法(Z=-6.486、-6.574,P均<0.001)。3种算法所获左心室EDV、ESV及EF均呈极强相关(r均>0.8,P均<0.05)。结论采用Simpson法、阈值法和模型法计算的左心室EDV、ESV及EF均有显著差异,但一致性均好,且EDV、ESV及EF均呈极强相关;以阈值法与Simpson法所获左心室EDV及ESV的差值均小于模型法与Simpson法差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功能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瓣膜钙化程度对二尖瓣环形态的影响
14
作者 孟庆龙 段福建 +2 位作者 万琳媛 陈远 王浩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16-1122,共7页
目的:探讨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瓣膜钙化程度对二尖瓣环形态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我院因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50例(狭窄组),同时选取50例瓣膜正常者作为对照(对照组),均进行经食道三维超声... 目的:探讨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瓣膜钙化程度对二尖瓣环形态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我院因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50例(狭窄组),同时选取50例瓣膜正常者作为对照(对照组),均进行经食道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获得二尖瓣环形态指标,比较狭窄组与对照组的二尖瓣环形态参数差异。狭窄组患者均进行CT扫描并获得主动脉瓣钙化积分,分析钙化积分与二尖瓣环形态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狭窄组患者男性35例(70.0%),平均年龄(61.44±11.98)岁;对照组男性32例(64.0%),平均年龄(58.26±6.43)岁,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年龄、男性比例、身高、体重、血压和心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狭窄组患者的二尖瓣环前后径、椭圆率、面积、周长、高度及非平面夹角均增大(P均<0.05)。狭窄组患者的平均主动脉瓣钙化积分为2365(1806,4440)AU,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狭窄组的主动脉瓣钙化积分与主动脉瓣峰值流速(r=0.673)、峰值压差(r=0.677)、平均压差(r=0.649)均呈正相关,与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r=-0.690)呈负相关(P均<0.05)。而主动脉瓣钙化积分与二尖瓣环的前后径(r=0.531)、面积(r=0.535)、周长(r=0.537)及高度(r=0.442)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存在二尖瓣环形态的改变,其主动脉瓣钙化程度越严重,二尖瓣环的形态变化则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膜钙化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 二尖瓣环形态 经食道三维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左主干起源异常误诊为心肌炎一例
15
作者 俞璐 吕滨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90-1192,共3页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是胚胎发育时期冠状动脉异常发育或未能完全发育造成的,多数无血液动力学意义,临床表现取决于冠状动脉管腔是否狭窄,管腔狭窄会增加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本文报道了一例青少年女性,运动时发生晕厥,当地医院误诊...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是胚胎发育时期冠状动脉异常发育或未能完全发育造成的,多数无血液动力学意义,临床表现取决于冠状动脉管腔是否狭窄,管腔狭窄会增加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本文报道了一例青少年女性,运动时发生晕厥,当地医院误诊为心肌炎,来我院后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外科术后症状明显好转。晕厥作为左主干起源异常的首发症状虽然少见,但临床医师诊疗时需要考虑鉴别该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心肌梗死 晕厥 心力衰竭
下载PDF
负荷动态CT心肌灌注结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5
16
作者 高扬 王成英 +5 位作者 周艳丽 侯志辉 尹卫华 李震南 孙凯 吕滨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46-250,共5页
目的 评价负荷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联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 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前瞻性对CCTA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30例患者行负荷动态CT-MPI扫描,并于1周内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定... 目的 评价负荷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联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 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前瞻性对CCTA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30例患者行负荷动态CT-MPI扫描,并于1周内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定性分析CT-MPI结果,并测量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回旋支共17段心肌节段的灌注量化指标,包括心肌血流量(MBF)、心肌血容量(MBV)和达峰时间(TTP).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MPI结果为参照标准将所有心肌节段分为灌注正常组和灌注异常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MBF、MBV和TTP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CCTA、CT-MPI及两者联合诊断心肌缺血的效能.结果 研究共纳入30例患者.灌注异常组MBF、MBV分别为(79.3±18.0)ml·100 ml^-1·min^-1和(8.9±2.9)ml/100 ml,显著低于灌注正常组的(135.1±35.2)ml·100 ml^-1·min^-1和(13.8±8.9)ml/100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02、0.866,P〈0.01);而灌注异常组的TTP为(13.9±2.5)s,显著高于灌注正常组[(9.1±2.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024,P〈0.01).节段水平上,CT-MPI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3%(147/161)、84.6%(281/332).血管水平上,CCTA〉70%狭窄预测心肌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35(95%CI:0.517-0.753),CT-MPI的曲线下面积为0.709(95%CI:0.599-0.819),而CCTA〉70%联合CT-MPI的曲线下面积为0.837(95%CI:0.749-0.925).结论 负荷动态CT-MPI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有较好的诊断效能,CT-MPI联合CCTA一站式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和心肌血流灌注能更好地识别导致缺血的狭窄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肌灌注显像 冠状动脉狭窄
原文传递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量化特征及易损性的门诊队列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赵娜 侯志辉 +3 位作者 安云强 高扬 尹卫华 吕滨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7-473,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成分及CT易损征象的特点。方法将2017年1至12月于阜外医院门诊就诊,临床疑诊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连续患者纳入单中心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经排除标准筛选后...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成分及CT易损征象的特点。方法将2017年1至12月于阜外医院门诊就诊,临床疑诊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连续患者纳入单中心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经排除标准筛选后共纳入患者2660例,病变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共5078支。将入组患者及病变血管根据年龄分别分为5组:≤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0岁组。根据CCTA图像测量并计算各病变冠状动脉的斑块负荷,斑块的脂肪、钙化、纤维成分体积比以及各年龄组斑块CT易损征象的出现比例。分别使用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及各影像参数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特点,同时使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冠心病常规危险因素与CT高危斑块的关系。结果斑块的不同成分在各年龄组的变化趋势不同。各年龄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均以纤维成分为主,各组的斑块中纤维成分体积比分别为83.33%(75.42%,91.60%)、81.51%(74.44%,89.07%)、81.85%(74.88%,88.88%)、82.33%(74.03%,89.20%)、80.99%(73.43%,88.19%)(χ2=9.775,P=0.044)。斑块的钙化体积比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各年龄组钙化成分体积比依次为1.10%(0,5.53%)、1.19%(0,7.58%)、2.29%(0,10.45%)、3.97%(0,14.25%)、6.84%(0.40%,17.55%)(χ2=146.719,P<0.001)。脂质体积比则呈先升高后下降的类抛物线变化,以41~50岁组患者的斑块脂质体积比最高,各年龄组冠状动脉斑块的脂质成分体积比分别为10.94%(5.71%,19.31%)、12.18%(5.81%,19.56%)、10.48%(4.83%,17.14%)、8.14%(3.23%,15.11%)、7.20%(2.44%,13.68%)(χ2=137.470,P<0.001)。斑块的CT易损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正性重构和低密度斑块征的出现率以及各年龄组粥样硬化斑块中经CT判定为高危斑块的比例均大致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变化,以41~50岁年龄组最高(73.9%、91.9%、73.4%)(χ2=8.678、3.970、21.577,P=0.07、<0.001、<0.001),但正性重构征象出现率在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性别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经CT判定为高危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随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T高危斑块的比例减少(回归系数为-0.08);而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T高危斑块的比例较高(回归系数为0.188)。结论随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逐渐增加,斑块脂质成分和经CT判定为高危斑块的比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趋势变化,以41~50岁组比例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最新临床应用推荐及诊断规范 被引量:24
18
作者 高扬 吕滨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60-1164,共5页
近3年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均连续更新冠心病相关诊断指南,将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列为非典型或典型心绞痛等有症状患者排查冠心病的首选检查方法(Ⅰ类推荐),甚至将非ST段抬高急性冠... 近3年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均连续更新冠心病相关诊断指南,将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列为非典型或典型心绞痛等有症状患者排查冠心病的首选检查方法(Ⅰ类推荐),甚至将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MI)的中低危患者,也纳入CCTA检查适应证,起到了导管室"看门人"的作用。CCTA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识别、量化评估具有巨大的优势,从而为冠心病患者Ⅰ级和Ⅱ级预防提供直接证据,CCTA对于冠心病的风险分层及预后评估也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主要就CCTA的最新临床应用推荐以及规范化诊断进行阐述,包括钙化积分测量、斑块量化评估,尤其是易损斑块的识别、管腔狭窄程度的判断、心肌缺血的识别等,有助于临床工作的规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适应证 诊断
原文传递
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老年患者桥血管通畅情况观察 被引量:14
19
作者 安涛 杨研 +3 位作者 乔树宾 杨跃进 毛懿 侯志辉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3205-3208,共4页
目的对比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对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n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老年患者桥血管通畅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心脏瓣膜置换同期CABG手术并规律随诊的患者161例,... 目的对比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对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n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老年患者桥血管通畅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心脏瓣膜置换同期CABG手术并规律随诊的患者161例,男118例,平均年龄(67.8±5.25)岁,术后中位随访1608 d。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抗血小板治疗组为移植生物瓣或行瓣膜成形术的患者,抗凝治疗组为移植机械瓣的患者。排除标准为:①分期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和CABG术;②术后未规律行抗血小板和(或)抗凝治疗;③合并心房颤动;④行冠脉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时间为术后6个月以内。结果抗血小板治疗组和抗凝治疗组乳内动脉桥的通畅率分别为78.4%和83.3%(P>0.05),大隐静脉桥通畅率分别为75.9%和71.3%(P>0.05)。随访期间两组出血事件均为牙龈出血,抗血小板组和抗凝治疗组出血事件比率为7.3%和8.9%(P=0.30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在维持桥血管通畅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且在医师指导下接受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并未显著高于抗血小板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同期手术 抗凝治疗 通畅率
原文传递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伴肾静脉、下腔静脉及肺动脉栓塞1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亚南 任心爽 +3 位作者 于易通 孙洋 赵厚亮 吕滨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9-100,共2页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是一种常见的良性间叶源性肿瘤,但合并下腔静脉或肺动脉瘤栓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肾AML伴肾静脉、下腔静脉和肺动脉栓塞的患者。男,77岁,2020年5月因腹痛发现右肾AML,2020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CT、MRI...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是一种常见的良性间叶源性肿瘤,但合并下腔静脉或肺动脉瘤栓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肾AML伴肾静脉、下腔静脉和肺动脉栓塞的患者。男,77岁,2020年5月因腹痛发现右肾AML,2020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CT、MRI、PET-CT影像学提示右肾占位,右肾静脉、下腔静脉和左肺动脉内多发脂肪密度为主的栓子。患者先后行肺动脉病损切除术和右肾切除术,病理证实右肾病变及肺动脉栓子分别为AML和瘤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肌脂瘤 腔静脉 肺动脉 瘤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