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室间隔心肌微血管密度对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田宏伟 乔树宾 +6 位作者 宋云虎 王红月 袁建松 崔锦钢 刘圣文 胡奉环 杨伟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0-374,共5页
目的:分析微血管密度对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对48例HCM患者(12例合并房颤,36例未合并房颤)室间隔切除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和Masson染色,分析微血管密度对HCM合并房颤患者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分析微血管密度对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对48例HCM患者(12例合并房颤,36例未合并房颤)室间隔切除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和Masson染色,分析微血管密度对HCM合并房颤患者心肌纤维化的影响。结果:与HCM未合并房颤患者相比,合并房颤患者室间隔心肌纤维化百分比(10.8%±5.9%vs 19.1%±8.4%,P=0.007)增高,微血管密度减低[(526±213)个/mm^2 vs (352±63)个/mm^2,P=0.008]。纤维化百分比与微血管密度在所有HCM患者中(r=-0.52,P<0.001)、未合并房颤患者(r=-0.46,P=0.005)、合并房颤患者(r=-0.66,P=0.02)中均呈负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年龄、左心房内径后,微血管密度下降仍然是HCM合并房颤患者纤维化比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β=-1.03,P=0.01)。结论:与单纯HCM患者相比,HCM合并房颤患者室间隔心肌纤维化比例明显升高,微血管密度下降。微血管密度下降是HCM合并房颤患者纤维化比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心房颤动 微血管密度 纤维化
下载PDF
放射性心肌损伤致心肌纤维化及急性心包炎一例 被引量:4
2
作者 段雪晶 李莉 +6 位作者 王红月 宋来凤 陆洋 徐红宇 王清峙 孙洋 赵然旭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06-706,共1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7岁;20年前行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并行放射治疗(剂量不详)。近因"间断性胸闷、气促,伴全身水肿10个月"入院,常规血液学、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胸部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双侧胸腔及腹腔积液...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7岁;20年前行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并行放射治疗(剂量不详)。近因"间断性胸闷、气促,伴全身水肿10个月"入院,常规血液学、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胸部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双侧胸腔及腹腔积液,左肺尖斑片影,右肺中叶及双肺下叶磨玻璃、索条状影,纵隔淋巴结增大,左侧胸膜增厚;心血管表现为心包腔内有纤维素沉着可能,二尖瓣少中量反流,三尖瓣中大量反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包炎 左侧乳腺癌 纵隔淋巴结 心肌纤维化 肺下叶 右肺中叶 双侧胸腔 全身水肿 心包腔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超薄切片不同制备方法和茶代铀进行心肌淀粉样变性的电子染色
3
作者 赵然旭 魏英杰 +4 位作者 李莉 王清峙 陆洋 徐红宇 有一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28期17-20,F0004,共5页
目的检测乌龙茶提取物是否可作为电子染色剂取代醋酸双氧铀用于心肌淀粉样变染色,并在染色过程当中使用不同的染色方法,改进制备方法,比较其安全性与高效性。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7年1~12月临床怀疑淀粉样变性的病例共计40... 目的检测乌龙茶提取物是否可作为电子染色剂取代醋酸双氧铀用于心肌淀粉样变染色,并在染色过程当中使用不同的染色方法,改进制备方法,比较其安全性与高效性。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7年1~12月临床怀疑淀粉样变性的病例共计40例,其中心肌组织经病理学观察和特殊染色呈阳性者10例。利用树脂812常规包埋和改进后方法对心肌组织进行制备,再在复染铅与不复染铅这两种情况下对超薄切片样品进行两种不同染色剂(3%醋酸双氧铀水溶液、0.5%乌龙茶提取物)和两种不同染色方法(滴染法、切片盒染色法)的电子染色,然后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比较其不同之处。结果复染铅的情况下,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心肌中淀粉样物质,利用2种电子染色剂和改进后的制备方法进行染色的结果均较理想,切片背景干净,对比度高,所获图像清晰。结论在观察心肌淀粉样变中,乌龙茶提取物配合切片盒染色与改进后的制备方法,可以更加安全、快速地替代醋酸双氧铀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染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提取物 醋酸双氧铀 心肌淀粉样变 透射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新型可吸收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在小型猪冠状动脉模型中的短期评估 被引量:9
4
作者 郑剑峰 田原 +10 位作者 胡小莹 罗彤 吴超 田毅 唐跃 宋来凤 李莉 许亮 徐波 邱洪 高润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13-719,共7页
目的:探索可吸收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IBS^TM支架,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在小型猪冠状动脉模型中的短期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8枚IBS^TM支架(IBS^TM组)和28枚钴铬合金依维莫司药物洗脱支架(Xience Prime^TM,Xience Prime^TM组)随... 目的:探索可吸收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IBS^TM支架,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在小型猪冠状动脉模型中的短期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8枚IBS^TM支架(IBS^TM组)和28枚钴铬合金依维莫司药物洗脱支架(Xience Prime^TM,Xience Prime^TM组)随机置入28头非动脉粥样硬化小型猪的两支主要冠状动脉。在支架置入7天、14天及28天后,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扫面电镜(SEM)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估IBS^TM支架短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未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在支架置入28天后,两组间面积狭窄率、血管损伤积分和炎症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BS^TM组的纤维沉积积分比Xience Prime^TM组高([1.29±0.72)分vs(0.6±0.68)分,P=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cro-CT显示在28天时IBS^TM支架并未出现任何腐蚀,仍然保持其结构的完整性。IBS^TM支架相比于Xience Prime^TM支架,在早期有更高的内皮覆盖率,但到28天时两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7天:(77±15)%vs(30±30)%,P=0.032;14天:(87±8)%vs(64±17)%,P=0.017;28天:(96±3)%vs(97±2)%,P=0.861]。同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BS^TM支架组内皮细胞生理功能有所恢复。结论:IBS^TM支架在小型猪冠状动脉模型中具有与Xience Prime^TM支架相似的短期安全性和有效性。IBS^TM支架在置入早期有更迅速且完整的内皮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积狭窄率 内皮化 安全性 有效性 生物可吸收支架
下载PDF
心腔内血性囊肿的超声心动图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方法 被引量:4
5
作者 胡文文 李慕子 +2 位作者 孙洋 杨善日 逄坤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85-589,共5页
目的:总结心腔内血性囊肿(CBC)的超声心动图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20年11月我院外科手术及病理诊断确诊的CBC患者13例,分析其超声心动图影像学特征、诊断准确率及诊断方法。结果:13例CBC患者中,3例位于... 目的:总结心腔内血性囊肿(CBC)的超声心动图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20年11月我院外科手术及病理诊断确诊的CBC患者13例,分析其超声心动图影像学特征、诊断准确率及诊断方法。结果:13例CBC患者中,3例位于二尖瓣,5例位于三尖瓣、2例位于主动脉瓣,3例位于右心房内。CBC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囊肿多为单发、类圆形囊性,大小不一,直径范围约3~40 mm;囊内可有或无分隔,形态呈“花瓣样”或“灯泡状”;囊壁薄而光滑、可见钙化点;囊肿于附着位置随心动周期摆动。术前超声心动图准确诊断9例(准确率69.2%);无误诊发生;漏诊4例(漏诊率30.8%)。漏诊原因主要是CBC体积微小或受周围组织声影遮盖导致超声心动图未探查到。13例患者均接受CBC切除术,术后超声心动图中位随访7.1(1.5,13.7)个月,无1例CBC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BC具有典型的超声心动图影像学特征,可明确诊断。微小CBC会因超声心动图探查切面不够而漏诊。CBC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获得根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性囊肿 超声心动图 心脏肿瘤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心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及外科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杨秋蓝 唐兵 +3 位作者 周晓辉 王剑鹏 王红月 王水云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86-790,共5页
目的 探讨心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及外科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至2015年3月在阜外医院行外科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9例心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4 ~53岁.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外科手... 目的 探讨心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及外科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至2015年3月在阜外医院行外科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9例心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4 ~53岁.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9例心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无症状4例(体检发现心脏杂音3例),出现心悸、胸闷和气短3例,上腹不适1例,间断发热1例.心电图出现ST段或T波改变2例.超声心动图显示右心系统占位5例,其余4例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未显示肿块影像.对其中7例患者行心脏海绵状血管瘤完整切除术并修补毗邻结构;1例患者行心脏海绵状血管瘤部分切除术;另外1例患者术中未发现肿物,切除的二尖瓣病变术后病理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随访时间中位数为11(10,11)年,随访期间无肿物复发及心脏海绵状血管瘤部分切除后肿物增大.结论 心脏海绵状血管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超声心动图难以发现瓣膜海绵状血管瘤.个体化手术治疗效果好,患者预后良好.但是,心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及外科手术疗效尚需大样本试验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海绵状 心脏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伴肾静脉、下腔静脉及肺动脉栓塞1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马亚南 任心爽 +3 位作者 于易通 孙洋 赵厚亮 吕滨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9-100,共2页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是一种常见的良性间叶源性肿瘤,但合并下腔静脉或肺动脉瘤栓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肾AML伴肾静脉、下腔静脉和肺动脉栓塞的患者。男,77岁,2020年5月因腹痛发现右肾AML,2020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CT、MRI...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是一种常见的良性间叶源性肿瘤,但合并下腔静脉或肺动脉瘤栓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肾AML伴肾静脉、下腔静脉和肺动脉栓塞的患者。男,77岁,2020年5月因腹痛发现右肾AML,2020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CT、MRI、PET-CT影像学提示右肾占位,右肾静脉、下腔静脉和左肺动脉内多发脂肪密度为主的栓子。患者先后行肺动脉病损切除术和右肾切除术,病理证实右肾病变及肺动脉栓子分别为AML和瘤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肌脂瘤 腔静脉 肺动脉 瘤栓
原文传递
二尖瓣脱垂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郭颖 王水云 +4 位作者 段雪晶 伍熙 郑欣馨 鲁洁 黄晓红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48-851,共4页
目的探讨二尖瓣脱垂(MV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阜外医院行外科手术的MVP患者14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并在术后进行随访。根据瓣叶和腱索病理检查结果,将其中71例MVP患者分为黏液样变性组(5... 目的探讨二尖瓣脱垂(MV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阜外医院行外科手术的MVP患者14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并在术后进行随访。根据瓣叶和腱索病理检查结果,将其中71例MVP患者分为黏液样变性组(52例)和非黏液样变性组(19例)。结果MVP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呼吸困难占59.5%(88/148),胸闷和胸痛占52.7%(78/148),心悸占36.5%(54/148)。采用的手术方式包括二尖瓣修复成形术144例(97.3%)和二尖瓣瓣膜置换术4例(2.7%)。MVP患者中二尖瓣后叶脱垂占68.9%(102/148),病理类型中黏液样变性占73.2%(52/71),纤维化变性占8.5%(6/71),纤维素样坏死占8.5%(6/71)。与非黏液样变性组比较,黏液样变性组术前合并心房颤动比率较低[5.8%(3/52)比42.1%(8/19),P〈0.01],术前左心房内径较小[(43.2±6.5) mm比(48.2±8.9) mm,P〈0.05],后叶脱垂、腱索延长和瓣叶增厚比率均较高[分别为94.2%(49/52)比63.2%(12/19),P〈0.01;26.9%(14/52)比0,P〈0.05;76.9%(40/52)比52.6%(10/19),P〈0.05]。术后随访39.0(22.3,57.0)个月,随访期间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房内径[(38.5±7.1) mm比(45.3±8.3) mm,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8.9±6.2) mm比(57.5±7.6) mm,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61.2±7.1)%比(65.1±6.2)%,P〈0.01]和二尖瓣中量以上反流比率[1.4%(2/148)比100.0%(148/148),P〈0.01]均小于术前。结论MVP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呼吸困难为主,黏液样变性是MVP最主要的病理类型,腱索延长和瓣叶增厚是其特征性改变。MVP患者通过外科手术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脱垂 预后 心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汉族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Fabry病的基因突变鉴定和家系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肖嫣 孙洋 +9 位作者 张莹 田涛 赵然旭 张迪 孟旭 范鹏 刘亚欣 王林平 卢超霞 周宪梁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3356-3360,共5页
目的探讨基因检测在汉族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中Fabry病的基因突变情况及家系筛查中的应用,并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应用半导体靶向二代测序平台筛查在阜外医院诊断为HCM的217例患者,应用Sanger测... 目的探讨基因检测在汉族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中Fabry病的基因突变情况及家系筛查中的应用,并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应用半导体靶向二代测序平台筛查在阜外医院诊断为HCM的217例患者,应用Sanger测序验证先证者和家系内成员的GLA基因突变位点,收集GLA突变携带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基因型与表型关联分析。结果发现2例男性Fabry病先证者(在HCM中占比0.93%)。1例携带GLA基因错义突变c.887T>C(p.M296T),表现为迟发心脏型Fabry病;对其一家四代中的25个家庭成员进行家系突变筛查,结果发现有4个女性杂合突变携带者,其中1个确诊为HCM。另1例携带GLA基因错义突变c.758T>C(p.I253T),表现为经典型Fabry病,累及肾和神经系统。对其一家四代中的32个家系成员进行家系调查,发现2个女性杂合突变携带者和2个男性早发心脏性猝死。两例先证者经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梗阻解除,后者应用分子伴侣药物Migalastat治疗后肾功能稳定于31 ml/min。结论首次发现Fabry病在汉族HCM中并不少见,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鉴别诊断及筛查家系内突变携带者。GLA c.758T>C为恶性基因型,男性突变携带者猝死风险高危,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和Migalastat有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BRY病 肥厚型心肌病 GLA 基因检测 Migalastat
原文传递
一罕见心脏病例的病源追索
10
作者 宋来凤 王红月 +1 位作者 戴汝平 高润霖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68-670,共3页
2015年曾在阜外医院见到过这样一个病例,起初从临床表现看毫无特色,但从移植取下来的心脏看却十分奇特、罕见,我们查阅国内外文献鲜见报道,通过回顾、追索和探讨得到了许多有益启示.依次从临床、病理就可以看出该病例的病变特征、临床... 2015年曾在阜外医院见到过这样一个病例,起初从临床表现看毫无特色,但从移植取下来的心脏看却十分奇特、罕见,我们查阅国内外文献鲜见报道,通过回顾、追索和探讨得到了许多有益启示.依次从临床、病理就可以看出该病例的病变特征、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从病变部位可以解释该病例临床表现为限制型心肌病的原因,经过一步步分析才追索到其病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例 病源 心脏 临床表现 限制型心肌病 病理基础 病变特征 病变部位
原文传递
新型改良房间隔造口支架的初步动物实验研究
11
作者 杨凯 胡海波 +7 位作者 王晓建 黄浩佳 耿文磊 王红月 贾六军 袁为民 罗福良 唐跃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2626-2630,共5页
目的现有房间隔造口支架效果不佳,本项目研发一种新型改良房间隔造口支架,通过动物体内实验,观察造口效果及组织学反应,评价其生物相容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7只,采用右侧开胸非体外循环下经超声引导房间隔穿刺... 目的现有房间隔造口支架效果不佳,本项目研发一种新型改良房间隔造口支架,通过动物体内实验,观察造口效果及组织学反应,评价其生物相容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7只,采用右侧开胸非体外循环下经超声引导房间隔穿刺置入新型改良房间隔造口支架,术后随访1、3、6个月至实验终点处死,进行大体解剖、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共有6只实验猪成功置入房间隔造口支架并随访至实验终点,1只实验猪因术中出血过多而放弃房间隔造口术。6只置入房间隔造口支架的实验猪大体解剖示造口支架位置良好,未发生移位,支架表面未见明确赘生物及血栓形成,但支架表面内膜化,造口闭塞。显微光镜观察示1例支架周围心肌出现坏死伴纤维化,余邻近组织未见炎性反应及异物巨细胞聚集,周围心肌未见坏死,肺、肝、脾、肾脏等重要脏器均无细胞坏死、血栓栓塞现象。扫描电镜观察示支架表面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包裹,表面光滑,未见血栓及赘生物形成,支架边缘部分纤维表面可见部分内皮样细胞覆盖,未见完全内皮化。结论新型改良房间隔造口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组织安全性,经导管准确置入房间隔是安全可行的,可重复性好,不易发生支架的脱落、移位及变形回缩,有望解决既往房间隔造口回缩、维持时间短的问题,但本次实验造口效果欠佳,新型房间隔造口支架仍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造口术 支架 动物
原文传递
选择性单源化技术治疗合并粗大体肺侧支及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闭锁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蒋显超 刘锦阳 +5 位作者 张恒 李莉 赵举 晏馥霞 李守军 王强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3839-3844,共6页
目的阐明粗大体肺侧支解剖形态与组织病理学的潜在关系,提出选择性粗大体肺侧支单源化治疗的新手术理念并报告其疗效;报告随访期间的造影及肺灌注显像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实施单源化治疗即... 目的阐明粗大体肺侧支解剖形态与组织病理学的潜在关系,提出选择性粗大体肺侧支单源化治疗的新手术理念并报告其疗效;报告随访期间的造影及肺灌注显像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实施单源化治疗即肺动脉融合术(UF)的10例患儿术前造影、术后组织病理学报告及手术结果,报告2例患儿术后1年随访行肺灌注显像结果。结果10例合并粗大体肺侧支及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闭锁的患儿(PA/VSD/MAPCAs)接受选择性UF术及一期根治术,70%为男性,最小年龄为6个月(6~108个月),最小体重为5.0 kg(5.0~23.0 kg),无死亡。对侧支近端留取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共有2种不同组织学的侧支,一种属于肌性动脉,一种属于弹性动脉;结合术前选择性体肺侧支造影,发现肌性动脉常呈扭曲状的高压型改变,无明显的"树杈状"分布;弹性动脉分布呈明显的"树杈状",为各肺段提供氧和血供。术中对明显高压型改变的迂曲状侧支及分布呈明显"树杈状"的双重血供的侧支实行结扎或缝扎,而对分布呈明显的"树杈状"的单一血供的侧支实行选择性UF;术后获得较低的右室压,右室与主动脉压力比(pRV/pAo)均不超过0.5。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坏死性支气管炎、气道出血、乳糜胸及肺部感染。术后1年,2例患儿返院随访,肺灌注显像提示存在部分肺段小动脉的闭塞。结论发现共有2种不同组织学的侧支;针对术前造影形态提示可能属于弹性动脉的侧支进行选择性UF术,而结扎或缝扎术前造影形态提示可能属于肌性动脉的侧支或可能属于弹性动脉的双重血供的侧支,取得了良好的手术结果;术后1年行肺灌注显像,仍存在部分肺段小动脉闭塞,但pRV/pAo仍处于满意范围。手术远期效果仍需长期随访造影及肺灌注显像进一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闭锁 粗大体肺侧支 临床病理学 选择性单源化
原文传递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诊断治疗流程
13
作者 秦莹 孙筱璐 +9 位作者 王东 许连军 张沫 王丽梅 吴桂鑫 王继征 蒋文 王红月 宋雷 康连鸣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4519-4524,共6页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是以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以心室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进行性替代、右心室扩大、室壁变薄、室壁瘤为病理特征,亦可累及左心室。致病机制主要为编码桥粒蛋白的基因突变。随着研究...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是以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以心室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进行性替代、右心室扩大、室壁变薄、室壁瘤为病理特征,亦可累及左心室。致病机制主要为编码桥粒蛋白的基因突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ACM的诊断、分型和治疗策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对ACM的诊断与治疗流程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诊断 治疗 桥粒蛋白 猝死 阜外分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