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SM1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肾上腺皮质腺瘤中的表达和病理诊断价值
1
作者 白琳琳 王鹏 徐洪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1-395,共5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相关蛋白1(insulinoma-associated protein 1,INSM1)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肾上腺皮质腺瘤中的表达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INSM1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肾上腺皮质腺瘤中...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相关蛋白1(insulinoma-associated protein 1,INSM1)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肾上腺皮质腺瘤中的表达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INSM1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肾上腺皮质腺瘤中的表达。结果32例嗜铬细胞瘤中31例INSM1阳性(31/32,96.88%),其中高表达20例(20/32,62.50%)。9例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INSM1均阳性,其中高表达8例(8/9,88.89%)。33例肾上腺皮质腺瘤中INSM1均阴性。INSM1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肾上腺皮质腺瘤(P<0.001)。INSM1高表达的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具有更高的Ki67增殖指数(P=0.016),但与患者性别(P=0.190)、年龄(P=0.439)、肿瘤TNM分期(P=0.793)、生长模式(P=0.495)、凝固性坏死(P=0.790)和脉管/包膜侵犯(P=0.790)均无显著相关性。INSM1鉴别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的敏感性为97.6%,特异性为100%,ROC曲线下面积为0.988。结论INSM1表达于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细胞核,而不表达于肾上腺皮质腺瘤,可有效鉴别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肾上腺皮质腺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肾上腺皮质腺瘤 INSM1
下载PDF
阴道术后梭形细胞结节4例临床病理分析
2
作者 孙丽丽 林旭勇 +1 位作者 孙明芳 张勇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304-2308,共5页
目的:探讨阴道术后梭形细胞结节(PSCN)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收集4例阴道PSCN进行临床表现、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及FISH检测的观察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4例阴道P... 目的:探讨阴道术后梭形细胞结节(PSCN)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收集4例阴道PSCN进行临床表现、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及FISH检测的观察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4例阴道PSCN均有病灶区域近期手术病史。光镜下见梭形细胞增生伴较多核分裂象,但缺乏核多形性以及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显示CK在2例中局灶弱阳性,Vimentin、SMA(电车轨道染色模式)在4例中均弥漫强阳性,ALK(D5F3)均阴性。FISH检测显示4例USP6基因断裂均为阳性。结论:USP6基因重排首次在阴道PSCN中被发现,这有助于PSCN的诊断。阴道PSCN的一个子集具有USP6基因重排,鉴于其与结节性筋膜炎(NF)具有相似性,故可以将PSCN归类为USP6相关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U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术后梭形细胞结节 临床病理特征 USP6基因重排
下载PDF
腹水沉渣包埋诊断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丁春晓 张恒 +2 位作者 郭丹阳 祝迪 王健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285-288,共4页
目的:探讨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腹水脱落细胞的病理形态学特征,结合组织学活检病理特征和临床症状体征,以提高细胞学角度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腹水脱落细胞和活检组织学... 目的:探讨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腹水脱落细胞的病理形态学特征,结合组织学活检病理特征和临床症状体征,以提高细胞学角度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腹水脱落细胞和活检组织学病理形态学特征及预后,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以腹水为首发症状的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非常罕见,其液基细胞形态主要特点为细胞核通常小而规则,仅有轻度异型性改变,细胞内富含黏液,沉渣包埋制片后可见细胞呈柱状,极向存在,单层或假复层排列,核分裂罕见。本文报道1例以腹水伴盆腔肿物为首发症状就诊,影像学检查与卵巢原发肿瘤鉴别困难,必须结合脱落细胞的病理形态特征进行诊断。结论: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脱落细胞病理形态特点主要为细胞呈柱状,细胞核通常小而规则,异型性小,核分裂罕见,细胞内富含黏液,细胞排列极向存在。腹水伴盆腔肿物极易首诊误诊为原发卵巢肿瘤,同时,通过腹水沉渣细胞学诊断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非常罕见,因此,需结合细胞学形态及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黏液性肿瘤 细胞沉渣包埋 腹水
下载PDF
弥漫性肝窦状血管肉瘤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黄蝶 林旭勇 +1 位作者 李异玲 王颖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314-316,共3页
肝血管肉瘤(hepatic angiosarcoma,HAS)是肝脏一种罕见但具有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仅占所有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2%^([1,2])。常见于60岁或70岁的老年人,其中男性发生率是女性的3倍^([3])。虽然一些研究表明,HAS与长期暴露于化学药物,如二... 肝血管肉瘤(hepatic angiosarcoma,HAS)是肝脏一种罕见但具有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仅占所有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2%^([1,2])。常见于60岁或70岁的老年人,其中男性发生率是女性的3倍^([3])。虽然一些研究表明,HAS与长期暴露于化学药物,如二氧化钍、氯乙烯、砷、镭和可能的铜等有关,使用雄激素类固醇和慢性特发性血色素沉着病可能促进发病,但75%的肿瘤没有已知的病因,并且环境暴露引起的HAS具有10~40年的延长潜伏期^([2,4])。HAS通常表现为右上腹痛、体质量减轻、腹胀、黄疸和疲劳等非特异性症状,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放射学检查也较难诊断,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血管肉瘤 窦状 上消道出血
下载PDF
Graves病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1例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黄蝶 张鑫赫 +2 位作者 佟静 林旭勇 李异玲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48-150,共3页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导致肝损伤的原因有甲状腺激素增多引起的损伤、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及可能合并的其他肝脏疾病等[1,2]。Graves病(Graves'disease,GD)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最常...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导致肝损伤的原因有甲状腺激素增多引起的损伤、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及可能合并的其他肝脏疾病等[1,2]。Graves病(Graves'disease,GD)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2010年一项研究报道,另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恶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在GD患者的发生率为9.7%,在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病率为14.3%[3]。近年来,部分文献报道了GD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但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或合并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OS)的情况还比较少见。本文报道了1例GD患者在治疗期间反复出现肝功能异常,经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其合并PBC-AIH OS,经积极治疗后病情明显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GRAVES病
下载PDF
PRDM14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冰冰 张四洋 +2 位作者 惠林萍 邱雪杉 崔泽实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10年第9期867-872,共6页
背景与目的锌指蛋白转录抑制因子(positive regulatory domain zinc finger protein,PRDM)是一个有关人类肿瘤形成的转录调节因子家族,在细胞分化和恶性变中发挥重要作用。PRDM14是PRDM家族的成员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PRDM14在非小... 背景与目的锌指蛋白转录抑制因子(positive regulatory domain zinc finger protein,PRDM)是一个有关人类肿瘤形成的转录调节因子家族,在细胞分化和恶性变中发挥重要作用。PRDM14是PRDM家族的成员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PRDM14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0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和7例癌旁组织中PRDM14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42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癌旁肺组织中PRDM14蛋白的表达。结果 7例癌旁肺组织中PRDM14弱表达,在7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标本中,有8例为PRDM14阴性表达(11.43%),9例为PRDM14弱阳性表达(12.86%),36例PRDM14阳性表达(51.43%),有17例PRDM14强阳性表达(24.29%),PRDM14的表达情况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化程度(P=0.046)和组织学类型(P=0.047)有关,PRDM14在高分化腺癌、鳞癌中表达最高,在中分化腺癌、鳞癌中表达次之,在低分化腺癌、鳞癌表达最低,PRDM14在腺癌中的表达高于鳞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PRDM14的蛋白在癌旁肺组织和肺腺癌、鳞癌组织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RDM14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肺组织(P<0.001),而且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17),在高、中分化腺癌、鳞癌中的表达高于在低分化腺癌、鳞癌中的表达。结论 PRDM14在癌旁肺组织中低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化、组织学类型有关,可能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PRDM14 组织学分型 分化
下载PDF
覆膜支架TIPS分流道狭窄病理基础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曦彤 姜宏 +4 位作者 徐克 刘晋 关超 范世刚 邱雪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6期653-655,共3页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防治TIPS分流道狭窄的有效性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采用 11只家猪建立TIPS模型 ,7只植入国产覆聚胺酯膜Z型不锈钢支架 ,4只植入覆聚酯膜镍钛合金支架 ,术后 4、8、12周行门脉造影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1例因术后...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防治TIPS分流道狭窄的有效性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采用 11只家猪建立TIPS模型 ,7只植入国产覆聚胺酯膜Z型不锈钢支架 ,4只植入覆聚酯膜镍钛合金支架 ,术后 4、8、12周行门脉造影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1例因术后死亡未行造影复查 (大体观察分流道仍通畅 )。术后 4周复查 4例 ,1例分流道通畅 ,形成纤维组织 ,表面覆盖扁平上皮细胞。 6例在术后 8、12周分流道内均无血流通过。其中 ,4例分流道两端有明显组织增生导致闭塞。 9例均伴有血栓形成。 4例支架伸入静脉内不足或嵌入肝实质内 ,1例于分流道门脉端可见胆汁染色。分流道三个部位的组织增生厚度对比 ,以门脉端最厚 (P <0 .0 5 )。结论 覆聚胺酯膜支架可有效防止增生组织向TIPS分流道的长入。带聚胺酯膜支架未能提高TIPS通畅率 ,血栓形成是其闭塞主要原因 ;纤维组织增生反应可导致分流道两端闭塞 ,以门脉端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PS 门脉 覆膜支架 狭窄 增生 术后 闭塞 流通 组织 有效性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12
8
作者 于涓瀚 宋敏 +1 位作者 邱雪杉 王恩华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6年第4期545-548,共4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果:59例血管母细胞瘤病例中,男∶女为1.68∶1,平均年龄为45.5岁。52例(88.1%)发...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果:59例血管母细胞瘤病例中,男∶女为1.68∶1,平均年龄为45.5岁。52例(88.1%)发生于小脑。组织学特点:肿瘤与正常脑组织间界限清楚,由富于脂质的泡沫状间质细胞及丰富的血管构成。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的间质细胞对Vimentin、NSE及Inhibin-a等多呈阳性表达,而对CK、EMA、GFAP等多呈阴性表达。结论:血管母细胞瘤是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组织形态多样,应注意与中枢神经系统其他肿瘤及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等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母细胞瘤 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下载PDF
线粒体转录因子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栾岚 韩斌 +4 位作者 白阳 滕猛 王翠芳 徐洪涛 王恩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8-81,共4页
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FAM在70例NSCLC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提示TFAM高表达与NSCLC淋巴结转移相关,且可以作为1个生物学标记用于预测肿... 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FAM在70例NSCLC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提示TFAM高表达与NSCLC淋巴结转移相关,且可以作为1个生物学标记用于预测肿瘤的预后,为NSCL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转录因子A 非小细胞肺癌 转移 预后
下载PDF
大鼠C6脑胶质瘤生长的MRI评价及与其病理组织学的关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关丽明 郭敏 +3 位作者 徐克 戚喜勋 方长兴 刘树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3期201-204,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C6脑胶质瘤MR I所测参数与其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运用立体定向方法建立大鼠C6胶质瘤模型,并于C6细胞植入后1、2、3周行MR I平扫及增强扫描,同期取脑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对MR I所测肿瘤体积、肿瘤增强程度和EI与... 目的:探讨大鼠C6脑胶质瘤MR I所测参数与其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运用立体定向方法建立大鼠C6胶质瘤模型,并于C6细胞植入后1、2、3周行MR I平扫及增强扫描,同期取脑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对MR I所测肿瘤体积、肿瘤增强程度和EI与MVD和VEGF表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大鼠C6脑胶质瘤MR影像表现与文献报道相似,新生肿瘤血管和VEGF表达主要位于肿瘤周边;随着C6细胞植入时间的延长,肿瘤体积、EI、MVD逐渐增大,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二者分别与肿瘤体积、肿瘤增强程度、EI之间呈正相关。结论:MR I能够反映大鼠C6脑胶质瘤的动态生长特征,与VEGF表达和MVD的动态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大鼠 MRI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化
下载PDF
脑胶质瘤MRI某些特征参数与病理对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关丽明 佟志勇 +2 位作者 徐克 方长兴 刘树立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8-289,共2页
目的探讨大鼠C6脑胶质瘤磁共振成像(MRI)所测某些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并与细胞密度和血管生成等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对照研究。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在30只雌性Wistar大鼠右侧尾状核接种C6细胞,于接种7,14,21d行磁共振(MR)平扫及增强扫描。... 目的探讨大鼠C6脑胶质瘤磁共振成像(MRI)所测某些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并与细胞密度和血管生成等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对照研究。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在30只雌性Wistar大鼠右侧尾状核接种C6细胞,于接种7,14,21d行磁共振(MR)平扫及增强扫描。大鼠处死后取脑组织HE染色。在各序列图像上测算肿瘤体积、肿瘤强化程度以及水肿指数(EI),与其病理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4只大鼠荷瘤成功,其MR表现与文献报道相似。肿瘤生长(肿瘤体积增大)伴随着细胞密度增加、血管生成增多和瘤周围组织水肿程度加重,肿瘤体积、强化程度和EI之间呈正相关。结论MRI能够显示大鼠脑胶质瘤的生长状态,所测肿瘤体积、强化程度和EI之间的相关性是肿瘤病理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C6细胞 大鼠 动物模型 病理组织学
下载PDF
系统整合及翻转课堂的联合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解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苗原 侯刚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19期8-10,共3页
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病理教学存在着一定的教学难点,如知识点众多、抽象、分布散;既有大体标本又有微观形态的认知与掌握;既包含传统的形态学认知,又纳入分子生物学等新的诊断及判定方法等。针对病理学的教学特点... 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病理教学存在着一定的教学难点,如知识点众多、抽象、分布散;既有大体标本又有微观形态的认知与掌握;既包含传统的形态学认知,又纳入分子生物学等新的诊断及判定方法等。针对病理学的教学特点,本文拟对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系统整合及翻转课堂的联合教学模式,总结了二者联合教学的优势所在,即有机的融合了基础与临床医学,又将丰富的教学资源,扩展学习内容等课下资源与课堂翻转教学相结合,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从被动接受式学习真正转变为自主探索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又对二者结合后的教学要求进行了总结归纳,以期在未来的教学中对一线教学工作者及教学管理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教育 病理教学 教学改革 翻转课堂 基于系统的整合课程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法分析青少年甲状腺肿物临床病理及特点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清斌 张娟 +1 位作者 崔风强 李建华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02-104,共3页
探讨青少年甲状腺肿物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甲状腺癌的复发、转移和结节性甲状腺肿复发的可能相关因素。按WHO病理分型标准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TNM分期标准回顾性分析青少年甲状腺肿物124例及其中部分甲状腺癌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随访资料... 探讨青少年甲状腺肿物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甲状腺癌的复发、转移和结节性甲状腺肿复发的可能相关因素。按WHO病理分型标准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TNM分期标准回顾性分析青少年甲状腺肿物124例及其中部分甲状腺癌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随访资料。124例甲状腺肿物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 3,甲状腺癌39例(31.5%),其中乳头状癌35例,滤泡癌3例,髓样癌1例;甲状腺腺瘤59例(47.6%),结节性甲状腺肿11例(8.9%),结节性甲状腺肿伴腺瘤7例(5.6%),甲状腺炎5例(4%),甲状舌管囊肿3例(2.4%)。本组资料显示,青少年甲状腺癌以乳头状癌为主,其复发、转移与组织学亚型为弥漫硬化型及甲状腺包膜和其外软组织受侵状态相关。虽然常见淋巴结转移、肺转移以及局部侵犯周围软组织,但患者总体预后较好。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复发与病变弥漫位于双叶有关,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和是否伴有乳头样及腺瘤样增生关系不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诊断 病理学
下载PDF
锌指蛋白ZNF2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研究
14
作者 曲微 任洪久 +2 位作者 徐艺桐 邱雪杉 赵俊军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年第1期57-63,共7页
目的 探讨ZNF23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对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免疫组化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ZNF23表达,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方法检测ZNF23在癌与癌旁组织中蛋白及mRNA表达,siRNA转染及细胞周期实验检测Z... 目的 探讨ZNF23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对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免疫组化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ZNF23表达,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方法检测ZNF23在癌与癌旁组织中蛋白及mRNA表达,siRNA转染及细胞周期实验检测ZNF23在调节细胞周期进展中发挥的作用。结果 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ZNF23在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石蜡切片中表达降低,并与组织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结果显示ZNF23的蛋白及mRNA水平在癌旁正常组织中多于癌组织。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ZNF23干扰细胞周期进展较快,多在S/G2期。结论 ZNF23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是一个癌症抑制因子,并且可以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进展而抑制细胞增殖,从而发挥肿瘤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F23 锌指蛋白 细胞周期 非小细胞肺癌
下载PDF
原发性肺腺癌X线病理的对照研究
15
作者 王天君 王家磷 +4 位作者 张景荣 梁书林 马述盛 姜忠元 林宜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07-109,共3页
本文对33例外科切除,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腺癌进行了分析,并与文献用同法研究的26例肺鳞癌和16例肺小细胞未分化癌进行了对照。分析了它们的X线特点和诊断价值,证实点状坏死和肿瘤中的瘢痕组织分别是小泡征和致密岛的病理基础。
关键词 肺腺癌 X线 小泡征 致密岛 诊断
下载PDF
Rsf-1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16
作者 马爽 奚卓 +1 位作者 杨连赫 郭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8年第7期1016-1020,共5页
目的:星形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神经上皮性肿瘤,高级别的星形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并且预后不良,重塑因子-1(Rsf-1)是位于人类染色体11q13.5区域的RSF基因的表达产物,在多种恶性上皮性肿瘤中都有异常高表达的现象,并且与多种肿瘤... 目的:星形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神经上皮性肿瘤,高级别的星形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并且预后不良,重塑因子-1(Rsf-1)是位于人类染色体11q13.5区域的RSF基因的表达产物,在多种恶性上皮性肿瘤中都有异常高表达的现象,并且与多种肿瘤的恶性进展及不良预后相关,本文旨在研究Rsf-1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至2012年间星形细胞瘤术后石蜡标本130例,WHO组织学分级Ⅰ-Ⅳ级,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Rsf-1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水平。应用卡方检验统计Rsf-1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Kaplan-Meier分析Rsf-1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Rsf-1在部分的星形细胞瘤中异常高表达(63/130),并且其高表达与肿瘤大小、WHO分级及Ki-67指数呈正相关(P<0.01),而与年龄、性别和肿瘤的发生部位没有明显关系(P>0.05),Kaplan-Meier曲线表明Rsf-1的高表达与星形细胞瘤患者不良预后呈正相关(P<0.001)。结论:Rsf-1的在星形细胞瘤中异常高表达,并且与肿瘤大小、WHO分级、Ki-67指数及不良预后等关系密切,Rsf-1可能在星形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瘤 癌基因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增殖
下载PDF
滤泡辅助性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
17
作者 赵月 Jenna McCracken 王恩第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1年第9期852-860,共9页
滤泡辅助性T细胞淋巴瘤(T-FHCL)是一种外周T细胞淋巴瘤,对它的认识几十年来一直在不断发展,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分类将其分为三个亚类别。由于T-FHCL常有误导性的组织病理表现和未完全阐明的发病机制,其诊断具有挑战性,通常需要进行一系... 滤泡辅助性T细胞淋巴瘤(T-FHCL)是一种外周T细胞淋巴瘤,对它的认识几十年来一直在不断发展,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分类将其分为三个亚类别。由于T-FHCL常有误导性的组织病理表现和未完全阐明的发病机制,其诊断具有挑战性,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多方面的评估,特别是对于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三个亚类中最常见)。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已解开T-FHCL的基因组景观,其发生的潜在机制,尤其是其独特的微环境发育,现在也得到了更好的理解。在该篇评论中,不仅总结了T-FHCL的病理特征、更新的诊断标准和分类,而且讨论了T-FHCL分子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在诊断和疾病分类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辅助性T细胞淋巴瘤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滤泡T细胞淋巴瘤 具有滤泡辅助性T细胞表型的结内外周T细胞淋巴瘤 外周T细胞淋巴瘤
下载PDF
谷胱甘肽S-转移酶P1蛋白在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传萍 何群 +2 位作者 潘忠诚 吴广平 赵雨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9-72,76,共5页
目的探讨肺癌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表达水平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原发性肺腺癌、20例癌旁正常组织、11例肺转移性腺癌和14例肺鳞癌组织石蜡标本GSTP1蛋白表达水平,观察其与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参... 目的探讨肺癌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表达水平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原发性肺腺癌、20例癌旁正常组织、11例肺转移性腺癌和14例肺鳞癌组织石蜡标本GSTP1蛋白表达水平,观察其与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检测8例新鲜肺腺癌、鳞癌及癌旁组织中GST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GSTP1在32例原发性肺腺癌及9例肺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表达水平(χ2=6.665,P=0.010;χ2=3.927,P=0.048),但在原发性肺腺癌、肺鳞癌及肺转移性腺癌中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GSTP1表达与肺腺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肺腺癌患者预后呈负相关(χ2=4.171,P=0.041)。Western blot证实GSTP1在肺腺癌及鳞癌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t=2.545,P=0.023;t=2.337,P=0.035)。结论 GSTP1在肺癌中表达上调,并与肺腺癌患者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S-转移酶P1 肺腺癌 肺鳞癌 预后
下载PDF
23例鼻腔鼻旁窦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胡春英 常家辉 张道荣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602-605,共4页
目的研究鼻腔鼻旁窦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对23例鼻腔鼻旁窦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及病理进行分析。结果23例鼻腔鼻旁窦恶性黑色素瘤中,男性15例(65.2%),女性8例(34.8%);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45岁,平均年... 目的研究鼻腔鼻旁窦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对23例鼻腔鼻旁窦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及病理进行分析。结果23例鼻腔鼻旁窦恶性黑色素瘤中,男性15例(65.2%),女性8例(34.8%);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45岁,平均年龄57岁;位于鼻腔19例(82.6%),鼻旁窦4例(17.4%),临床表现全部为鼻肿物;病理组织学类型,小圆细胞型12例(52.2%),上皮样细胞型8例(34.8%),梭形细胞型2例(8.7%),多形性细型胞1例(4.3%);含有黑色素13例(56.5%),无黑色素10例(43.5%):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23例全部呈阳性反应,阳性率为100%,S-100和HMB45呈阳性反应的都为21例:阳性率都为91.3%,MelanA 19例呈阳性反应,阳性率占82.6%。结论23例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临床主要表现为鼻肿物,发病部位大多数在鼻腔,联合应用S-100,HMB45和MelanA弥漫阳性在与其组织学相似的肿瘤鉴别中是诊断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重要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 鼻窦 恶性黑色素瘤 S-100 HMB45 Melan A
下载PDF
26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理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晓宁 洪蕾 +1 位作者 方长青 李建华 《吉林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分析26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T)前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表型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乳腺癌粗针穿刺标本及NCT后改良根治标本,用Miller-Payne(MP)分级系统对化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对免疫组化表型ER... 目的:分析26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T)前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表型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乳腺癌粗针穿刺标本及NCT后改良根治标本,用Miller-Payne(MP)分级系统对化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对免疫组化表型ER、PR、C-erb B-2、P53及Ki-67进行分析。结果:乳腺癌NCT后肿瘤的实质细胞及间质细胞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mission,p CR)(G5) 4例(15. 4%);病理部分缓解(pathological partial remission,pPR)(G3+G4) 13例(50. 0%);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G1+G2) 8例(30. 8%);未找到瘤床1例(3. 8%);组织学分级有5例发生了降级变化;免疫组化表型ER、PR、C-erb B-2及P53在NCT前后阳性率分别为52. 4%、47. 6%、80. 9%、47. 6%,及52. 4%、42. 8%、71. 4%、61. 9%,无显著变化; Ki-67指数在化疗后较化疗前水平下降显著(P <0. 05)。结论:NCT对肿瘤实质细胞、间质细胞及组织学分级均可产生影响,免疫组化表型也会发生不同程度改变,客观评价这些改变为临床预测预后及治疗提供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完全缓解 病理部分缓解 疾病稳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