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00篇文章
< 1 2 1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贯彻落实党政共同负责制度的实践
1
作者 郭建平 李学建 《中国地质教育》 2010年第1期145-148,共4页
当前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院(系)也普遍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度。党政共同负责制度产生的时间短,许多规则还未明确,容易在实践中走入误区。调查发现,大部分人对现行的院(系)党政关系还不太了解。笔者经过调查问卷分析、座... 当前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院(系)也普遍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度。党政共同负责制度产生的时间短,许多规则还未明确,容易在实践中走入误区。调查发现,大部分人对现行的院(系)党政关系还不太了解。笔者经过调查问卷分析、座谈等形式开展研究,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多年的实践经验,深刻剖析了党政共同负责制度的内涵,研究了在贯彻执行党政共同负责制时应该加以注意的问题,为建设和谐的党政关系,贯彻落实党政共同负责制度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政共同负责制度 实践 调查
下载PDF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发展中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2
《中国地质教育》 2009年第3期166-166,共1页
能源学院成立于1952年建校之初,历经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系、可燃矿产系、地质勘探系、能源地质系等演变过程,现由石油地质、石油工程和能源与环境三个教研室组成。有教职员工46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教授20人(博士导师17人... 能源学院成立于1952年建校之初,历经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系、可燃矿产系、地质勘探系、能源地质系等演变过程,现由石油地质、石油工程和能源与环境三个教研室组成。有教职员工46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教授20人(博士导师17人),副教授11人。另外,有退休后返聘教授(博导)7人和兼职教授4人。师资力量雄厚,既有德高望重的院士与老教授,又有一批积极进取的中青年骨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质大学 能源 与时俱进 北京 石油地质 地质勘探 石油工程
下载PDF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胡景宏 冯宇 +2 位作者 李治平 卢文 王硕亮 《中国地质教育》 2017年第3期24-27,共4页
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特殊的地缘优势及办学特点,围绕培养优秀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目的,提出了明确培养目标、优化授课内容、整合优势资源、协同创新、专项经费资助、... 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特殊的地缘优势及办学特点,围绕培养优秀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目的,提出了明确培养目标、优化授课内容、整合优势资源、协同创新、专项经费资助、学位授予质量保证及就业宣传引导等措施,为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起到示范效应,同时也为同类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专业学位研究生
下载PDF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下的地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赵志丹 颜丹平 +2 位作者 李亚林 高志前 刘大锰 《中国地质教育》 2023年第3期14-18,共5页
高等学校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担负着培育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培育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特殊使命,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的重要保障。本文在深入领会国家新时代人... 高等学校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担负着培育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培育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特殊使命,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的重要保障。本文在深入领会国家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我国高校本科生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初步论述了地质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模式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
下载PDF
面向国家资源战略需求,打造“留学北地”特色品牌——新时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来华留学工作
5
作者 黄煦 刘大锰 +3 位作者 岳文 邱昆峰 刘典波 马兰 《中国地质教育》 2022年第4期30-34,共5页
教育部提出做强“留学中国”品牌,多措并举推动来华留学内涵式发展。1954年以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来华留学工作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外交、资源环境战略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在地质、资源、环境等领域培养了一批知华友华人才。进入... 教育部提出做强“留学中国”品牌,多措并举推动来华留学内涵式发展。1954年以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来华留学工作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外交、资源环境战略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在地质、资源、环境等领域培养了一批知华友华人才。进入新时代,我校需紧扣时代主题,顺应国家需求,服务学科建设,发挥北地特色,探索“留学北地”计划,试点“一体两翼留学生培养模式”,促进来华留学工作提质增效,助力学校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北地 来华留学 一体两翼
下载PDF
科研全面支持教学 助力地学人才成长——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赵志丹 刘大锰 +6 位作者 殷昊 王琳 王晓佳 李亚林 季荣生 彭国华 费明明 《中国地质教育》 2021年第2期15-18,共4页
科研与教学是高等学校不可分离的两个主要任务,新时期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依赖于科研和教学的高度融合。本文结合地质类高校和专业发展实际,探讨了科研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科研成果融入课堂... 科研与教学是高等学校不可分离的两个主要任务,新时期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依赖于科研和教学的高度融合。本文结合地质类高校和专业发展实际,探讨了科研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科研成果融入课堂、融入教材,提升了本科生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科研项目支持70%以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工作,让本科生得到全面的基础科研训练。博士生在导师和学校科研项目支持下,产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在科研活动中完成高质量的博士论文,科研促进了地学人才的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 教学 融合 地学人才 地质行业高校
下载PDF
以人为本的高校科研活力与创新能力评价探讨——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殷昊 万力 +2 位作者 刘大锰 赵志丹 王晓佳 《中国高校科技》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0-44,共5页
在深化科技评价改革的前提下,现有的基于“投入-产出比”分析的高校科研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不能很好地反映高校科研活力和创新能力动态变化过程。文章在分析科研创新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人为本的高校科研活力与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深化科技评价改革的前提下,现有的基于“投入-产出比”分析的高校科研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不能很好地反映高校科研活力和创新能力动态变化过程。文章在分析科研创新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人为本的高校科研活力与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十一五”以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状况的评价应用,证明该指标体系既能客观反映学校整体科研活力和创新能力的纵向变化,可为高校科研规划和政策调整提供依据,又能很好地反映政策调整产生的效应,并在此基础上给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提出了相应的应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科研评价 科研活力 创新能力 科研人
原文传递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管理系统施行探讨——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8
作者 高平 肖畅 《西部素质教育》 2022年第23期130-133,共4页
文章基于研究背景,首先概述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管理系统,然后分析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管理系统施行的意义,最后提出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管理系统施行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网络管理系统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信息资料库
下载PDF
能源类专业周口店地质实习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9
作者 陶树 陈世达 +1 位作者 刘宁强 张鹤 《中国地质教育》 2024年第2期120-123,共4页
为了激发能源类专业学生对周口店地质实习的兴趣,文章初步探讨了如何在沉积、构造、岩浆岩等实习路线增补油气地质与成藏方面的教学内容,给地质实习增加点“油气味”。研究认为在现有周口店地质实习大纲中增加油气方面的教学内容是可行... 为了激发能源类专业学生对周口店地质实习的兴趣,文章初步探讨了如何在沉积、构造、岩浆岩等实习路线增补油气地质与成藏方面的教学内容,给地质实习增加点“油气味”。研究认为在现有周口店地质实习大纲中增加油气方面的教学内容是可行的,如在沉积地层路线找“油气源岩”和“油气储集层”、在岩浆岩路线找“油气源岩加热器”和“特殊油气储集层”、在构造路线找“油气运移通道”和“有效圈闭”等授课内容的增加有望在地质实习教学中得到检验并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口店 地质实习 能源类专业 改革与实践
下载PDF
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与勘探开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0
作者 鞠玮 陶树 +4 位作者 杨兆彪 程家耀 尚海燕 宁卫科 吴春龙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6,共8页
深部煤层气的资源潜力巨大,是中国非常规天然气未来规模性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为查明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及勘探开发现状,基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系统检索并分类统计中国深部煤层气论文,以其为基础分析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 深部煤层气的资源潜力巨大,是中国非常规天然气未来规模性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为查明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及勘探开发现状,基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系统检索并分类统计中国深部煤层气论文,以其为基础分析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现状,探讨其发展趋势,可为发展深部煤层气适应性勘探开发技术提供借鉴。论文年代分布体现了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和产业发展历程:初期探索阶段(1994—2005年)、缓慢发展阶段(2006—2015年)、稳中求进阶段(2016—2020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21年以来)。地质—工程“双甜点”预测是深部煤层气开发地质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在地质、工程参数量化表征的基础上,借助三维地质与地质力学建模,开展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是保障效益开发的关键路径。煤储层天然裂缝的产出状态及发育程度显著影响压裂改造效果,压裂前后缝网体系的连通性是决定深部煤层气开发效果的重要指标。深部煤层气开发技术及其适用性是未来需重点探讨的方向之一,深化理论认识、定量刻画地质—工程条件、全方位解析影响因素是决定中国深部煤层气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盆地内部深部—超深部煤层气将是研究和勘探开发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发展历程 地质—工程一体化 缝网连通性 开发技术
下载PDF
中国沉积盆地深层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0
11
作者 何登发 李德生 +2 位作者 王成善 李传新 何金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9-233,共15页
研究盆地深层的构造地质学,是应用现代的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和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与地质学的方法综合研究盆地深部的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及其形成演化过程,探讨资源、能源矿产分布的构造控制规律。中国的沉积盆地多为叠合盆地,叠合盆地... 研究盆地深层的构造地质学,是应用现代的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和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与地质学的方法综合研究盆地深部的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及其形成演化过程,探讨资源、能源矿产分布的构造控制规律。中国的沉积盆地多为叠合盆地,叠合盆地深层的原型及其构造-古地理演化、建造与改造的动力学过程、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是我国石油构造学家研究的核心内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前陆型、坳陷型、断陷型、走滑型等叠合盆地的4种基本类型,深入研究了它们的地质结构,开展了其原型盆地恢复与构造-古地理重建,探讨了盆-山耦合关系及其对盆地深层结构的控制作用。通过对盆地深层进行多期叠加构造解析开展三维构造建模,研究了盆地深层温度场、压力场、应力场及其耦合特点。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上都取得重要突破,深层构造地质学逐渐完善。回顾历史,对比中外,我国盆地深层的构造学研究在基础理论与实际需求方面仍有较大差距,需要在盆地发育的构造环境、深部背景、形成演化过程以及地质结构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在活动论构造-古地理、三维构造复原、岩石流变分析与四维动态模拟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通过大力培养创新人才、选准研究突破方向、提升技术储备与开展扎实基础工作,可望取得深层构造地质学的战略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构造地质学 叠合盆地 流变学 构造解析 油气分布
下载PDF
北京延庆硅化木公园地质剖面陆相层序地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元福 魏小洁 +1 位作者 徐杰 王航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8-77,共10页
陆相层序地层的研究是由海相层序地层研究演变而来,但陆相层序控制因素的不同造成陆相层序在规模、体系域发育特征等与海相层序都具有很大的区别。陆相层序受构造、事件沉积和气候等多因素影响,往往很难找到发育完整又易于观察的层序剖... 陆相层序地层的研究是由海相层序地层研究演变而来,但陆相层序控制因素的不同造成陆相层序在规模、体系域发育特征等与海相层序都具有很大的区别。陆相层序受构造、事件沉积和气候等多因素影响,往往很难找到发育完整又易于观察的层序剖面。文中以北京北部延庆硅化木公园的中生界侏罗系"花盆"盆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露头观察、自然伽马点测和采样分析等地质方法,细致观察和分析了整个地质剖面,根据沉积和层序特征,划分出7个陆相层序,在各个层序内部又细分出各种不同体系域类型并确定了识别标志。根据研究结果,总结了陆相山间盆地层序地层的一些典型特征,初步划分出3种典型的陆相层序。同时将本区广泛出现的硅化木化石成因解释为大规模湖泛和火山作用的综合结果,并将木化石的出现作为大规模湖泛出现的标志。研究成果完整呈现了受构造、气候和事件沉积等多重影响的小型陆相山间盆地的湖泊层序典型特征,具备一定的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层序 山间盆地 事件层序 侏罗系 北京延庆
下载PDF
论中国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在新条件下的定位与重大研究问题 被引量:21
13
作者 王佟 韩效忠 +14 位作者 邓军 孙亚军 李增学 唐书恒 毛善君 林中月 李聪聪 赵欣 孙杰 宋洪柱 张彪 孟凡彬 吴兆剑 邓小利 江涛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44,共18页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的煤化工原料,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探明了急需的煤炭资源,保障了国家煤炭能源供应。通过系统总结近年来我国煤炭地质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了当前新条件下煤炭...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的煤化工原料,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探明了急需的煤炭资源,保障了国家煤炭能源供应。通过系统总结近年来我国煤炭地质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了当前新条件下煤炭地质工作发展面临的重大研究问题,明确了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定位,提出“1个理论、10个主要技术”的重点攻关研究思路,拓展了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的研究范围,对保障煤炭资源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好“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研究认为:(1)新条件下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已由以保障煤炭能源资源安全为主发展为既要保障煤炭能源资源安全供应,还要为绿色矿山建设、矿山智能化开采与生态安全服务的煤炭生态地质勘查新阶段。(2)提出了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今后的重点是资源勘查与利用、地质条件评价与动态地质事件预警、矿山环境治理修复与生态地质层功能作用复原、地质条件改性等方面的10大重点攻关问题。(3)针对煤、煤系及煤盆地多能源多矿产资源赋存特点,需研究建立煤与煤系共伴生矿产协同勘查模式,在关注“煤”的同时,加大对煤系、煤盆地全域性的多矿产聚集规律和各类资源研究,推动煤、煤系及煤盆地多能源多矿产资源协同勘查与开发利用。(4)针对煤炭智能化开采面临的地质保障问题,加强多手段协同技术开展开采扰动条件下地下水渗流介质及流场演化规律研究,瓦斯(煤层气)逸散和突出机理等隐蔽致灾因素研究,为矿井水、气灾害防治等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勘查和资源化利用提出精准分析与预测预报。(5)针对新条件下,煤炭地质勘查工作提升至煤炭生态地质勘查工作的发展需求,提出采用地质手段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新思路,核心是通过人工干预和修复被扰动或破坏的生态地质层,形成与周边地质和生态条件等功能相协调的人造地质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质学理论 煤炭资源勘查 煤炭生态地质勘查 地质条件评价 动态地质事件
下载PDF
中国煤层气储层地质与表征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4
作者 刘大锰 贾奇锋 蔡益栋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6-203,共8页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发展煤储层地质学理论与技术有助于煤层气勘探开发的进一步突破。基于对文献调研与分析,阐述了煤层气储层地质与表征技术的研究内容及进展,分析了前缘发展方向。研究认为,煤层气储层地质学研究正在从宏观向微观、从...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发展煤储层地质学理论与技术有助于煤层气勘探开发的进一步突破。基于对文献调研与分析,阐述了煤层气储层地质与表征技术的研究内容及进展,分析了前缘发展方向。研究认为,煤层气储层地质学研究正在从宏观向微观、从定性向定量、从单学科到多学科协同发展,研究内容涉及煤储层成因类型、沉积环境、构造作用、应力特征、物性特征、几何形态、井网布置方式、储层改造及保护、井网调整及优化等产业全过程;煤层气运聚动力分为2类,一类是在气体浓度差作用下的扩散-渗流机制,另一类是压差或势差作用下的水动力-浮力机制;构造挤压应力主要通过骨架岩石的变形改变含水层与隔水层,并影响到流体渗流网络的输导能力;沉积压实主要影响孔-裂隙空间及喉道,沉积物沉降速度过快容易形成异常高压带,不利于储层流体流动;流体在三维空间中所处的温度不同,温差效应常会引起流体发生瑞利和非瑞利对流驱动,一般浅部低温、密度较大的流体会向下运动,而深部高温、密度较小的流体会向上运动;渗透率研究经历了4个阶段,包括表观现象与经验推测定性分析、多种理化效应与细化各因素作用影响机制、数学模型与数值分析等多种模拟手段定量表征以及精细完善储层微米尺度传输介质渗透率动态变化。研究指出,未来需要精细研究深部构造煤和热改造煤储层纳米级孔隙气体的赋存状态与扩散运移机理,建立健全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合采技术制度,根据纳米孔隙超量吸附的聚散过程厘定不同温压条件下煤储层微纳米孔隙中气体凝聚与游离空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储层地质 流体 渗透性 定量表征
下载PDF
美国Marcellus页岩与中国南方龙马溪组页岩地质特征对比及启示 被引量:5
15
作者 颜彩娜 金之钧 +2 位作者 赵建华 杜伟 聂海宽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2-130,共9页
中国南方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与美国阿巴拉契亚盆地中泥盆统Marcellus页岩,在形成构造背景、沉积环境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形成于前陆盆地构造背景下的陆棚-斜坡浅海,沉积环境具有半封闭性。同时,二者也存在一定差异性,... 中国南方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与美国阿巴拉契亚盆地中泥盆统Marcellus页岩,在形成构造背景、沉积环境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形成于前陆盆地构造背景下的陆棚-斜坡浅海,沉积环境具有半封闭性。同时,二者也存在一定差异性,Marcellus页岩形成于前陆盆地早期快速沉降阶段斜坡带,其后期经历的构造变形相对较弱;中国南方龙马溪组页岩形成于前陆盆地持续沉降背景下,但其后期经历的构造改造作用多期复杂,其中四川盆地处于距离造山带较远的隆后凹陷构造位置,其除经历了频繁的升降运动外,挤压、拉张改造相对其周缘地区较弱。二者在具体地质特征方面也具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龙马溪组页岩埋藏较深、有效厚度大、热演化程度相对较高以及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二者形成沉积构造背景以及地质特征的对比研究,对中国南方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进一步的勘探评价以及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cellus页岩 龙马溪组页岩 构造背景 沉积环境 地质特征
下载PDF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在辫状河沉积相中的应用--以北京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剖面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鹏 樊太亮 王红亮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35-642,共8页
通过对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剖面的观察实测、剖面精细解剖及沉积观察描述,识别出了辫状河道、决口扇、泛滥平原三种辫状河沉积的微相类型,并分析了其沉积特征。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变化原理,在所测剖面中划分出了两... 通过对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剖面的观察实测、剖面精细解剖及沉积观察描述,识别出了辫状河道、决口扇、泛滥平原三种辫状河沉积的微相类型,并分析了其沉积特征。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变化原理,在所测剖面中划分出了两个完整的中期旋回和多个构成中期旋回的短期旋回,在研究区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辫状河野外露头基准面旋回转换面的两类识别标志:洪泛面及层序界面。洪泛面,包括河间潮湿泛滥平原泥岩发育段(需要具有一定厚度和分布范围),河道之间叠置的决口扇(厚度较大处)及孤立的辫状河道层段。层序界面,包括泛滥平原泥岩段较少或不发育段,冲刷面之上具有相互叠置特征的河道沉积位置及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可对比性且规模较大河道的位置。在低A/S比值条件下产生的横向上叠加成片、纵向上相互叠置的辫状河道砂体,其连通性相对较好,砂岩的厚度较大,泥质含量少,均质性较强,具有较强的可对比性。而在高A/S比值条件下产生的较少叠置或孤立河道砂岩,厚度较薄,横向上延伸范围有限,泥质含量高,可对比性较差。由此,初步形成了露头辫状河沉积相中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的方法,为辫状河沉积体系内高精度等时对比格架的建立、储层的识别与预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露头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基准面旋回 沉积相 延庆
下载PDF
中国多旋回叠合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地质结构与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42
17
作者 何登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4-59,共36页
深入认识盆地的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探讨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将为揭示中国大陆属性、资源能源分布、环境变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奠立重要基础。本文立足于油气勘探的新资料,应用活动论构造历史观与比较大地构造学方法,分析了中国叠合沉积... 深入认识盆地的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探讨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将为揭示中国大陆属性、资源能源分布、环境变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奠立重要基础。本文立足于油气勘探的新资料,应用活动论构造历史观与比较大地构造学方法,分析了中国叠合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构造分区、地质结构与油气成藏模式,探索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中国叠合沉积盆地经历了中新元古代、寒武纪—泥盆纪(或中泥盆世)、(晚泥盆世—)石炭纪—三叠纪与侏罗纪—第四纪4个构造旋回的演化;据东西向两条构造锋线和南北(或北北东)向的两条改造锋线及西太平洋弧后盆地带,可将中国划分为北疆、内蒙古、松辽、塔里木—阿拉善、鄂尔多斯、渤海湾、青藏、四川、华南与海域等10个沉积盆地区;发育有前陆/克拉通、前陆/坳陷、坳陷/断陷、断陷/坳陷、反转断陷、被动陆缘、走滑叠合和改造残留等8种叠合盆地结构类型;发育安岳裂陷槽型、塔北型、苏里格复合三角洲型、玛湖凹陷型、陆梁隆起型、库车冲断带型、大庆长垣型、古潜山型、中央峡谷水道型、柴东生物气型、四川源内型与沁水向斜煤层气型等12种典型油气成模式;盆地内凹陷/断陷的油气分布具有空间有序性,叠合界面油气富集具优势性,油气叠合分布有强的非均一性,中西部前陆/克拉通叠合型盆地的油、气分区分布,海域被动陆缘/断陷叠合型盆地的油、气分带分布。中国多旋回叠合盆地具有独特的“三环带状”油气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旋回 盆地构造分区 地质结构样式 油气分布规律 多旋回叠合盆地 中国
下载PDF
新能源地质与工程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改革 被引量:5
18
作者 陶树 唐书恒 +3 位作者 许浩 汤达祯 刘大锰 黄文辉 《中国地质教育》 2017年第3期53-56,共4页
本文根据新形势下新能源(主体为非常规油气资源)领域产业发展现状与人才知识结构需求情况,围绕新能源地质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对本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比了改革前后的课程体系构成和课程设置内容,论述... 本文根据新形势下新能源(主体为非常规油气资源)领域产业发展现状与人才知识结构需求情况,围绕新能源地质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对本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比了改革前后的课程体系构成和课程设置内容,论述了本次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性和必要性。认为本次改革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凝练特色、突出创新、强化实践等特点,符合当今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地质与工程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
下载PDF
新能源地质与工程专业方向实验实习平台建设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松航 唐书恒 +2 位作者 汤达祯 许浩 姚艳斌 《中国地质教育》 2014年第1期72-75,共4页
新能源地质与工程专业方向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适应当前新能源勘探开发一体化特点而新设立的专业方向。本文结合该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以及我校能源学院实验中心的建设情况,探讨了新能源地质与工程专业方向校内实验实习平台的硬件建设情... 新能源地质与工程专业方向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适应当前新能源勘探开发一体化特点而新设立的专业方向。本文结合该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以及我校能源学院实验中心的建设情况,探讨了新能源地质与工程专业方向校内实验实习平台的硬件建设情况,同时对实验实习平台运行中,包括实验教学、创新实验、地质软件的培训及制图、专业综合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地质与工程 实验实习平台 实践教学
下载PDF
浅谈新形势下能源地质人才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4
20
作者 许浩 汤达祯 唐书恒 《中国地质教育》 2008年第3期20-22,共3页
在能源紧张的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能源工业的发展急需具有综合能力的地质专业人才。作为能源地质专业的教育机构,高校应当在充分了解国家需求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较强的适应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以... 在能源紧张的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能源工业的发展急需具有综合能力的地质专业人才。作为能源地质专业的教育机构,高校应当在充分了解国家需求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较强的适应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型专业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发挥其强有力的职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形势 能源地质 能力培养 社会需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