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6篇文章
< 1 2 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学科大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地球科学大类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柴波 周建伟 +3 位作者 谢杨 邢新丽 黄琨 曾斌 《中国地质教育》 2020年第4期87-91,共5页
为构建环境地球科学大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发挥实践育人的重要功能,本文在野外教学实习、国际实习和生产实习支撑关系基础上,围绕"三融合"育人和"三全育人"提出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并列举了八项改革举措。... 为构建环境地球科学大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发挥实践育人的重要功能,本文在野外教学实习、国际实习和生产实习支撑关系基础上,围绕"三融合"育人和"三全育人"提出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并列举了八项改革举措。实践教学改革对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环境地学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实践育人 跨学科大类 环境地球科学
下载PDF
“生态学概论”通识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顾延生 郑敏 +3 位作者 程丹丹 杨晓菁 葛继稳 蒋永光 《中国地质教育》 2021年第4期66-70,共5页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学通识教育势在必行,构建通识性生态学知识教育体系是我国高校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结合学校中长期建设战略规划需要,率先在全校本科生推行“生态学概论”通识必修课,...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学通识教育势在必行,构建通识性生态学知识教育体系是我国高校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结合学校中长期建设战略规划需要,率先在全校本科生推行“生态学概论”通识必修课,旨在培养未来社会优秀的决策者、教育者和管理者,致力于宜居地球管理和服务美丽中国建设,这一里程碑式的行动必将掀起当代中国大学生生态素质教育的新浪潮。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设“生态学概论”通识教育课程的时代背景、课程体系构建及面临的问题与思考等。“生态学概论”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形式,立足我校地球科学与环境科学优势,体现生态学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主要讲述美丽中国与宜居地球视野下的生态学基础知识及关注热点。总之,开展生态学通识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是当前生态环境形势的迫切需求,而且高度契合我校学科战略规划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概论 通识教育 课程体系 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
下载PDF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 被引量:2
3
作者 覃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第26期81-83,共3页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与科研关系等方面对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特色的《地理与气象学》本科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并对《地理与气象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提出了教学改革的一些经验、认识和思路,以期为搞好后续...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与科研关系等方面对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特色的《地理与气象学》本科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并对《地理与气象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提出了教学改革的一些经验、认识和思路,以期为搞好后续的《气候学》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与气象学 气候学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学研结合
下载PDF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加强大气科学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及思路
4
作者 覃军 方虹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83-86,共4页
由全球变暖带来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并加快了大气科学自身的发展以及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之成为当前地球科学领域中一个异常活跃的前沿研究学科。中国气象事业正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由全球变暖带来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并加快了大气科学自身的发展以及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之成为当前地球科学领域中一个异常活跃的前沿研究学科。中国气象事业正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地学领域的独特优势以及大气科学向地球科学其他领域的交叉渗透,使她具备了发展大气科学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大气科学专业适逢其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气科学专业发展的重点是,以气候学、应用气象、气候资源专业方向建设为重点并保持原有的地球科学专业特色和优势;大气科学专业建设必须与气象部门加强联合,取长补短,参与到中国气象事业大发展的进程中,才能富有生机并有所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专业建设 气象事业
下载PDF
黏土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5
作者 董海良 曾强 +12 位作者 刘邓 盛益之 刘晓磊 刘源 胡景龙 李扬 夏庆银 李润洁 胡大福 张冬磊 张文慧 郭东毅 张晓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7-485,共19页
黏土矿物与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共存。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环境中的能量流动与元素循环。黏土矿物能够给微生物提供物理或化学保护,提高微生物对外界胁迫和干扰的抵抗能力。黏土矿物同时还能给微生物提供营养元素,促进其新陈代... 黏土矿物与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共存。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环境中的能量流动与元素循环。黏土矿物能够给微生物提供物理或化学保护,提高微生物对外界胁迫和干扰的抵抗能力。黏土矿物同时还能给微生物提供营养元素,促进其新陈代谢过程。黏土矿物中的结构铁是微生物铁氧化还原循环的重要电子供/受体。在氧化还原的环境中,多种铁还原/铁氧化细菌可以通过还原氧化黏土矿物中的结构Fe(Ⅲ)/Fe(Ⅱ),进而获得能量进行生长。在氧化还原过程中,微生物也可以通过溶解、转化、沉淀等作用改变黏土矿物的晶格结构及物相,或是产生新的次生矿物。黏土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在碳、氮、硅、磷等重要生命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黏土矿物可以通过吸附有机碳,降低有机碳的生物可利用性,减缓其矿化速率。在氧化还原波动的环境中,黏土矿物还可以通过活化分子氧,产生强氧化性自由基氧化降解有机质,提高其生物可利用性。黏土矿物还会吸附生物胞外酶,影响胞外酶降解有机质的效率。微生物通过耦合黏土矿物中铁氧化与硝酸盐还原,铁还原与氨氧化等过程影响氮循环。黏土矿物对磷的吸附以及风化过程中硅的释放影响着微生物的代谢活性。黏土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在重金属固化稳定、有机污染物降解、杀死病原菌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微生物 相互作用 元素循环 能量 电子传递 氧化还原 环境治理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晋城矿区地表形变监测及地质灾害风险预警
6
作者 王新龙 车子杰 +1 位作者 马飞 高旭波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79,212,共8页
地表形变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现象,不仅严重影响灾害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危害,尤其在采煤区。针对传统地表沉陷监测方法费时费力、无法获取地表沉降面状信息、难以进行地表沉陷灾害评估的不足,基于高分辨率SAR... 地表形变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现象,不仅严重影响灾害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危害,尤其在采煤区。针对传统地表沉陷监测方法费时费力、无法获取地表沉降面状信息、难以进行地表沉陷灾害评估的不足,基于高分辨率SAR卫星影像,利用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对山西省晋城市晋城矿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地表沉陷进行监测,分析获取了该地区地表连续形变情况,并利用该技术获取的海量PS点建立支持向量机(SVM)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预警模型,对晋城矿区周边居民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识别和预测。结果表明:晋城矿区10个煤矿及其周边区域存在较大的地表形变;晋城矿区平均LOS向年平均地表形变速率范围为-37~30.3 mm/a;PS-InSAR技术在晋城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具有可行性,且可以实现矿区地质灾害风险综合识别和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技术 晋城矿区 地表形变监测 地质灾害风险预警 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武汉市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与区划 被引量:9
7
作者 童欣 甘义群 夏友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9-155,共7页
在系统分析武汉市地质环境背景和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土规划和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构建了武汉市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与区划的思路和流程,包括:以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为基础的规划管制属性分类,将武汉市划分为"... 在系统分析武汉市地质环境背景和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土规划和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构建了武汉市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与区划的思路和流程,包括:以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为基础的规划管制属性分类,将武汉市划分为"保护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以不同功能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的功能区划,进一步将"适建区"划分为居住用地区、工业仓储区和农业种植区;以及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的地下空间开发区划,并按照一定的功能区划原则,对武汉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区划。论文以武汉市为例,提出了大型城市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与区划方法体系,其结果对该区用地规划与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评价 功能区划 国土规划 武汉市
下载PDF
武汉两湖隧道东湖岩溶段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及涌突水风险分析
8
作者 权锋 彭艺伟 +4 位作者 於李军 李期佳 黄兴 李银海 吴佳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9-128,172,共11页
随着施工精度要求的增加,隧道建设中的地质环境问题需要更为精准地提前预判与防控。在武汉两湖隧道的东湖岩溶段中,钻孔遇洞率达到67.29%,水动力条件强,岩溶较为发育,存在产生隧道涌突水问题的风险,因此迫切需要在隧道开挖前进行相应的... 随着施工精度要求的增加,隧道建设中的地质环境问题需要更为精准地提前预判与防控。在武汉两湖隧道的东湖岩溶段中,钻孔遇洞率达到67.29%,水动力条件强,岩溶较为发育,存在产生隧道涌突水问题的风险,因此迫切需要在隧道开挖前进行相应的预判性研究。在研究区现场调查及查阅相关勘察资料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选取评价因子,对隧道掘进过程中涌突水风险等级进行了分区研究,并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利用FLAC3D完成了不同工况条件下隧道涌突水相对高风险区段的进一步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约1000 m的隧道岩溶段,涌突水中风险区面积占比为7%、低风险区面积占比为93%,中风险区主要集中于隧道北部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地层;模拟得到的隧道最大涌水量为329.05 m^(3)/h,出现于隧道下方穿过泥岩破碎带与灰岩地层相接区段,该区段隧道涌水量对施工的影响较小;而在隧道穿越溶洞及泥岩破碎带工况下,隧道涌水量则出现先逐步减少、开挖至临近泥岩破碎带附近后逐渐增加的现象。可见,在岩溶区湖底隧道涌突水风险评价研究中,水文地质条件的准确判断是必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将半定性半定量的隧道涌突水风险分区评估与针对高风险区段的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相结合,则可以较好地获取隧道涌突水的高风险区段及涌水量参考值,进而为隧道的安全施工与运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湖隧道东湖岩溶段 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涌突水 风险评估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葫芦河流域水污染的成因及环境管理对策
9
作者 姬启泉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4年第1期109-111,共3页
葫芦河流域水污染的成因是多样化的,不仅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生活有直接关系,同时更与葫芦河流域附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关系紧密。现今葫芦河流域水污染情况严重,已经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安全,应从根本上研究葫芦河流域水污染成因,... 葫芦河流域水污染的成因是多样化的,不仅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生活有直接关系,同时更与葫芦河流域附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关系紧密。现今葫芦河流域水污染情况严重,已经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安全,应从根本上研究葫芦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并从环境管理角度分析并寻找解决对策。本文就葫芦河流域水污染的成因及环境管理对策展开分析讨论,以便于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对策,科学开发葫芦河流域水资源,防范水污染,提高环境保护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葫芦河 水污染 成因 环境管理 对策
下载PDF
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变权评价 被引量:26
10
作者 张晶晶 马传明 +2 位作者 匡恒 周爱国 夏友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8-125,共8页
地下空间开发是解决用地紧缺、地面交通拥堵等问题的有效途径,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则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针对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引进了"惩恶扬善"的变权思想,建立了基于变权理论的地下空... 地下空间开发是解决用地紧缺、地面交通拥堵等问题的有效途径,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则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针对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引进了"惩恶扬善"的变权思想,建立了基于变权理论的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即敏感因子-综合指数-变权评价模型。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所建模型进行适宜性评价,对比分析常权评价与变权评价的评价结果发现:变权评价模型能有效克服指标内部差异性带来的不良影响,使评价分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且变权评价的评价值离散性更好,有利于进行等级划分。评价结果表明: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区与较适宜区占总面积的42.42%,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开发 地质环境 适宜性 变权理论 郑州市
下载PDF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 被引量:26
11
作者 补建伟 孙自永 +4 位作者 周爱国 徐友宁 魏文浩 刘梦 李鑫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68,77,共9页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是近年来从矿山地质环境、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地质环境评价领域交叉衍生出来的研究热点、难点、理论和应用前沿,目前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在回顾承载力研究起源、发展和演化历程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内矿山地质环...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是近年来从矿山地质环境、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地质环境评价领域交叉衍生出来的研究热点、难点、理论和应用前沿,目前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在回顾承载力研究起源、发展和演化历程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内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现状,归纳了国内对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不同认识、理解和研究思路,总结了当前存在的问题、研究的难点和发展趋势。任何地质环境系统都有自稳定性和抗干扰的能力,在限定的开采强度内合理地对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可以使得"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也是矿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力和远景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载力 抗扰动能力 矿山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评价 地质环境系统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丽 龙翔 +1 位作者 苏晶文 甘义群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4-128,共5页
在系统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地质条件与地质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该地区工业用地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建立了基于工业用地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 在系统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地质条件与地质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该地区工业用地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建立了基于工业用地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对该地区的工业用地地质环境适宜程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用地的地质环境适宜区及较适宜区占研究区陆域总面积的59%,总体情况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用地 地质环境 适宜性评价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论城镇地质环境综合评价问题 被引量:9
13
作者 马传明 匡恒 +1 位作者 张晶晶 和泽康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0-104,共5页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遭遇和诱发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这严重危及了城镇安全及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地质环境自身良性演化及其可持续利用,保障城镇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文章系统分析了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中的人-地相互作用以及人-地相互关系,...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遭遇和诱发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这严重危及了城镇安全及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地质环境自身良性演化及其可持续利用,保障城镇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文章系统分析了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中的人-地相互作用以及人-地相互关系,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和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构建了评价的基本流程:1人类活动-地质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研究;2人-地相互适应能力评价: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地质环境适宜性与功能区划、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3人-地相互关系评价:地质环境影响性评价、地质环境风险性评价;4人-地相互关系协调。所建立的城镇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研究体系,是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与地质环境良性演化的协同调控技术,可为城镇化进程中减灾防灾、国土规划与地质环境安全保障提供理论先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 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4
14
作者 补建伟 孙自永 +3 位作者 周爱国 徐友宁 魏文浩 刘梦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8-163,共6页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是近年来诞生的概念,主要以评价手段来反映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工作程序,现有的理论和方法并不统一和完善,开展地质环境评价工作前有必要对一些基础性问题进行探讨和界定。首先论述了...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是近年来诞生的概念,主要以评价手段来反映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工作程序,现有的理论和方法并不统一和完善,开展地质环境评价工作前有必要对一些基础性问题进行探讨和界定。首先论述了承载力的概念、内涵、起源、发展和演化的历程,剖析了矿山地质环境系统及其特点;然后总结归纳了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的类型;最后分析讨论了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前提和假设,进而明确了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对象、范围、性质、前提和目的等基本属性。通过上述讨论,可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以及为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矿产资源开发与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地质环境 承载力评价 评价属性
下载PDF
黑河源多金属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梦 周爱国 +2 位作者 补建伟 魏文浩 孙自永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4-120,共7页
黑河源多金属矿区地处祁连山腹地,矿产资源丰富,但地质环境敏感脆弱,矿产资源开发前急需开展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7个重要环境约束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模型,对该区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 黑河源多金属矿区地处祁连山腹地,矿产资源丰富,但地质环境敏感脆弱,矿产资源开发前急需开展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7个重要环境约束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模型,对该区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7.13%的区域地质环境承载力较弱,主要分布在高海拔的冰川和高山区,尤其是分水岭和河流附近;64.91%的区域地质环境承载力较强,分布于海拔相对较低、坡度较缓的中低山区、丘陵区、河谷以及平原地区;剩余的区域承载力适中。年均降水量和植被覆盖度是影响承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可为黑河源区矿产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开发、地质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等提供依据,还可为类似矿区的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提供方法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 承载力 矿产资源开发 多金属矿 地理信息系统 黑河源区
下载PDF
鄂东南大冶矿区地质环境影响性评价 被引量:11
16
作者 罗锋 柴波 周爱国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80-588,共9页
在我国,矿业城市的地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需要探索一套适合于区域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性评价的技术方法,以指导矿业城市或重点矿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以鄂东南大冶矿区(即大冶市)为例,以遥感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了由地质环境背景... 在我国,矿业城市的地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需要探索一套适合于区域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性评价的技术方法,以指导矿业城市或重点矿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以鄂东南大冶矿区(即大冶市)为例,以遥感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了由地质环境背景、已有地质环境问题和矿山开采活动三方面组成的区域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传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分别对自然状态下矿区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和采矿状态下的矿区地质环境影响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自然状态下,大冶矿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较高易发区、较低易发区及低易发区分别占评价总面积的3.29%、12.55%、24.53%及59.62%;(2)采矿状态下,大冶矿区地质环境影响性严重区、较严重区、一般、轻微区分别占评价总面积的13.63%、22.96%、33.95%及24.96%。评价结果可作为大冶矿区矿产开发规划和综合性地质环境治理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地质环境 影响性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 规划建议
下载PDF
中国省域环境污染事故的时空热点模式及演化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委托 黄亚林 +2 位作者 喻晶琪 程胜高 刘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8-296,302,共10页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进入了环境污染事故的频发期,如何预防和减缓事故的发生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挑战.论文以1995年~2013年的省域环境污染事故为研究对象,利用ESDA的G指数分析方法和改进的污染事故热点模型IPA...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进入了环境污染事故的频发期,如何预防和减缓事故的发生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挑战.论文以1995年~2013年的省域环境污染事故为研究对象,利用ESDA的G指数分析方法和改进的污染事故热点模型IPAI指数探讨事件发生的空间集聚特征和时空热点模式,结果发现:1)环境污染事故总体呈先动态增长后逐渐下降再小幅增加的趋势,全局G指数由1995年的0.05在波动变化过程中逐渐增加到2013年的0.08,说明环境污染事故的空间集聚程度在增强;2)局域G*i(d)指数表明环境污染事故的空间集聚主要在东部沿海的泛长三角和西南方向的泛珠三角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污染事件的集聚方向和热点区域有转移的态势;热点省区,在2000年转向泛珠三角及西南地区,到了2006年又开始向湖北、江西等中部省区转移,2007年~2013年间则集聚于长三角地区,热点区域的转移跟国家大的发展战略或产业升级转移等策略有关;3)利用改进的IPAI指数对省域尺度的事故热点模式进行了划分,其中稳定的热点区包括布局型、转移型和粗放增长型3个主要区域表现形式,建议重点防控环境污染事故的稳定热点省区、加强不稳定热点省区的事故应急、注重冷点省区的环境监测和执法,并做好区域的多层级环境污染(事故)联防联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事故 时空热点模式 G指数 IPAI指数
下载PDF
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彭李晖 王建军 +1 位作者 尤伟静 徐连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4-110,128,共8页
CO2地质储存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手段之一。在CO2地质储存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引起断裂、地震、淡水含水层污染等地质灾害问题,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本文系统阐述CO2地质储存过程中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成因机制,并从风险评价... CO2地质储存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手段之一。在CO2地质储存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引起断裂、地震、淡水含水层污染等地质灾害问题,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本文系统阐述CO2地质储存过程中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成因机制,并从风险评价、监测预警、应急补救等角度提出了具体防治措施,对CO2地质储存技术的安全性评估及工程实施项目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地质储存 环境影响 防治措施
下载PDF
三峡实习基地环境地质野外教学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0
19
作者 周建伟 马传明 孙自永 《中国地质教育》 2008年第2期71-75,共5页
在分析环境地质学科发展前景及国家建设对环境地质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峡实习基地环境地质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基础地质、地质环境问题认识、环境水文地质、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大型人类工程活动... 在分析环境地质学科发展前景及国家建设对环境地质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峡实习基地环境地质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基础地质、地质环境问题认识、环境水文地质、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大型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并分实习动员和准备、野外教学、学生独立工作、编写实习报告和答辩四个阶段,对野外实习的具体安排做了说明,在此基础上提出野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基地 环境地质 野外教学实习
下载PDF
江汉平原水土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与评价 被引量:4
20
作者 邓青军 唐仲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1-135,142,共6页
为及时掌握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土地质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规律,开展水土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与评价工作尤为重要。本文在综合分析江汉平原水土地质环境监测现状、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借鉴"压力-状态-响应-行动"指... 为及时掌握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土地质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规律,开展水土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与评价工作尤为重要。本文在综合分析江汉平原水土地质环境监测现状、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借鉴"压力-状态-响应-行动"指标构建思路,构建江汉平原水土地质环境的综合监测与评价三级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部署针对水土地质环境的监测网络,并以2012年监测调查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水土地质环境健康指数综合评价水土地质环境状况并分区。结果表明:江汉平原整体水土地质环境健康指数值为0.12,处于亚健康水平,需要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地质环境 综合监测与评价 江汉平原 健康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