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及碳生物量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庆轩 崔正国 +3 位作者 曲克明 王庆奎 魏玉秋 孙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1-140,共10页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构建海洋食物网、生物泵和元素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硅循环等)的基石。因此,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元素循环和能量流动均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代谢息息相关。海洋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环节...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构建海洋食物网、生物泵和元素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硅循环等)的基石。因此,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元素循环和能量流动均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代谢息息相关。海洋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环节,也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生物地化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浮游植物在海洋碳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直接测定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和碳生物量依旧受到传统技术和方法的限制。本文详细介绍了有关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碳生物量检测的各种技术和方法,列举了其各自的优缺点。目前,测定海洋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方法有黑白瓶法、遥感估算法、碳同位素测定、快速重复率荧光法;测定海洋浮游植物碳生物量的主要方法有细胞体积转换法、流式细胞术、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分位数回归模型估算法。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碳同位素与快速重复率荧光法相结合可以更高效测定出初级生产力,而最具优势与应用前景的碳生物量检测方法是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估算法。其中,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估算法具有拟合异常值、测定结果准确等优势,能够实现现场浮游植物群落以及各个功能群碳生物量的估算,并能够与卫星遥感技术手段相结合,可以应用于大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海洋浮游植物碳生物量估算。通过本文的综述,一方面为海洋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碳含量的研究提供一个基本和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为深入研究浮游植物在海洋碳循环以及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初级生产力 碳生物量 碳循环 检测方法 分位数回归模型
下载PDF
神狐海域气烟囱发育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程聪 姜涛 +2 位作者 匡增桂 任金锋 陈子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79-2591,共13页
天然气水合物不仅是未来潜在的清洁能源,同时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有着显著影响,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神狐海域作为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热点区域,至今已涌现大量成果,但有关气体运移通道对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的研究还较为薄弱。为了进一步... 天然气水合物不仅是未来潜在的清洁能源,同时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有着显著影响,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神狐海域作为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热点区域,至今已涌现大量成果,但有关气体运移通道对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的研究还较为薄弱。为了进一步揭示该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理,本文综合运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测井资料以及气体地球化学数据,精细刻画了气烟囱的地震反射特征、发源层位及发育时间,分析了典型钻井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特征,阐明了气烟囱发育对水合物分布的影响。气烟囱从底到顶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包括底部杂乱反射带、体部振幅空白带以及顶部强振幅反射带。根据其根部延伸层位,气烟囱主要发源于古近系,部分发源于新近系,并且绝大多数气烟囱顶部终止于第四系。结合测井数据,可发现气烟囱的发育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在发源于古近系文昌组—恩平组并终止于第四系的气烟囱发育区域。结合天然气水合物气体地球化学数据,证实了研究区热成因气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贡献,表明了断层和气烟囱在垂向气体运移输导体系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为早日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化开采提供了坚实的地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气烟囱 热成因气 气体运移 成藏模式 神狐海域
下载PDF
不同氮磷营养条件对中肋骨条藻和球等鞭金藻生长及元素组成的影响
3
作者 凌晨 付发武 +5 位作者 张翠霞 雷灵逸 金书言 刘小芳 张守庆 鲁翠翠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3-73,共11页
为了探究氮磷比(N/P)失衡和不同藻种对海洋微藻的生长和元素组成及营养利用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在正常条件(f/2培养基)、低N/P条件(氮限制)和高N/P条件(磷限制)下,连续培养了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 为了探究氮磷比(N/P)失衡和不同藻种对海洋微藻的生长和元素组成及营养利用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在正常条件(f/2培养基)、低N/P条件(氮限制)和高N/P条件(磷限制)下,连续培养了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两种微藻各15 d,培养过程中测定了两种微藻的细胞密度、叶绿素a浓度、藻细胞的元素含量(C、N、P)和化学计量比,以及培养液中无机盐的含量。结果表明:氮限制条件促进两种微藻的增殖,而磷限制条件抑制了两种微藻增殖;营养失衡不利于藻细胞叶绿素a的积累;在不同N/P条件下两种藻的C含量变化较小,而随着时间推移,两种藻细胞的N和P元素含量均有所降低,且在两种藻细胞的高N/P组中N含量均达到最高,不同N/P条件对细胞N元素含量有极显著影响;两种藻细胞在低N/P组和高N/P组中的P含量均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不同藻种对细胞C元素和P元素的含量有显著性影响;中肋骨条藻在高N/P组和低N/P组的C/N值、在低N/P组的C/P值以及在高N/P组的N/P值均同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球等鞭金藻在三种条件下的各元素比值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不同N/P条件只对细胞N/P值有极显著影响;氮限制增加了NO_(3)^(-)-N的利用率,磷限制降低了NO_(3)^(-)-N的利用率,而这两种营养失衡均对藻细胞利用PO _(4)^(3-)-P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肋骨条藻 球等鞭金藻 f/2培养基 高氮磷比条件 低氮磷比条件
下载PDF
海洋纳米塑料污染现状及其对双壳类的生态毒理效应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灿 徐文喆 孙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6-183,共8页
随着纳米塑料在海洋中的分布越来越广泛,纳米塑料逐渐演变成目前海洋生态系统中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纳米塑料比微塑料粒径更小,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与吸附力,成为海洋中污染物的重要载体之一,影响深远。双壳类... 随着纳米塑料在海洋中的分布越来越广泛,纳米塑料逐渐演变成目前海洋生态系统中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纳米塑料比微塑料粒径更小,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与吸附力,成为海洋中污染物的重要载体之一,影响深远。双壳类具有滤食特殊摄食方式,可通过食物链影响其他营养级生物,是食物链中重要一环。本文主要就纳米塑料的定义与来源、在海洋中的污染现状、对海洋双壳类的生态毒理效应进行阐述。纳米塑料可以通过海洋生物呼吸和进食过程中摄入体内,在吞噬细胞中诱导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和细胞毒性并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研究表明,在有其他污染物的存在下,纳米塑料的存在,会增加污染物在海洋生物体内的留滞时间,从而加大其毒性。纳米塑料可以通过食物网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塑料 污染现状 双壳类 生态毒理效应
下载PDF
美国《超级基金法》及其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政策的启示 被引量:3
5
作者 杨骐瑛 阮一帆 杨姗姗 《领导科学论坛》 2023年第1期63-69,共7页
美国于1980年颁布了《超级基金法》,建立了“超级基金”制度和相应的法律制度,为土壤污染修复提供了法律和财政支持,促进了土壤污染治理的产业化进程。文章结合我国的土地污染治理现状,对《超级基金法》的立法背景、运行机制、资金来源... 美国于1980年颁布了《超级基金法》,建立了“超级基金”制度和相应的法律制度,为土壤污染修复提供了法律和财政支持,促进了土壤污染治理的产业化进程。文章结合我国的土地污染治理现状,对《超级基金法》的立法背景、运行机制、资金来源、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为完善我国目前的土壤污染防治制度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治理 美国《超级基金法》 《土壤污染防治法》 启示
下载PDF
现代北太平洋中层水研究进展综述
6
作者 刘辉 宫勋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14-2924,共11页
北太平洋中层水是北太平洋最大的原生水体,是目前发现的北太平洋表层与底层水发生交换的唯一通道,因此认识北太平洋中层水生成和传输过程是理解北太平洋垂向水交换及其环流结构的必要一环.同时,北太平洋中层水的水体特征和环流结构在“... 北太平洋中层水是北太平洋最大的原生水体,是目前发现的北太平洋表层与底层水发生交换的唯一通道,因此认识北太平洋中层水生成和传输过程是理解北太平洋垂向水交换及其环流结构的必要一环.同时,北太平洋中层水的水体特征和环流结构在“海—气—冰”耦合系统内显著影响全球碳循环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进而可能改变全球气候变暖进程.围绕北太平洋中层水的物理海洋学研究主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已有研究多依赖走航断面和站点数据,少部分结合数值模拟方法.本文对已有的北太平洋中层水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进而提出继续深化对北太平洋中层水的研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北太平洋中层环流系统趋势和“季节性—年际—年代际”振荡的特征识别;北太平洋中层环流系统对大气环流和上层海洋过程的响应机制研究;北太平洋中层环流系统稳定性及对气候变暖的反馈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中层水 中层环流 垂向水交换 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海洋碳中和途径知多少?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军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927-3928,共2页
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出,如果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持续上升,预计全球变暖将在21世纪给未来的粮食安全以及人类的健康和财富带来风险.我国在2006年已成为世界第一温室气体排... 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出,如果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持续上升,预计全球变暖将在21世纪给未来的粮食安全以及人类的健康和财富带来风险.我国在2006年已成为世界第一温室气体排放大国.2018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为331亿吨CO_(2),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8%,居于全球首位.根据中国工程院估算预计,2027年我国碳达峰,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22亿吨CO_(2),因此尽早实现碳中和,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工程院 温室气体排放量 全球变暖 碳中和 粮食安全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重大挑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