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9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爬地松 地震调查急先锋——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海兵研究员
1
作者 张蕾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4年第1期64-71,共8页
他,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构造地质科学研究,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大型断裂带的活动和变形机制,精准支撑和服务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足迹踏遍整个青藏高原;他,总是在大地震后的第一时间带领团队奔赴灾区,通过一次次精准的地震灾区考... 他,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构造地质科学研究,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大型断裂带的活动和变形机制,精准支撑和服务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足迹踏遍整个青藏高原;他,总是在大地震后的第一时间带领团队奔赴灾区,通过一次次精准的地震灾区考察,解决地震破裂与断裂变形过程中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科学研究 地质研究所 地震调查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震破裂 地震灾区 变形机制 川藏铁路
原文传递
世界一流的有孔虫标本模型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装架展示
2
作者 林景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112,139,共2页
世界一流的有孔虫标本模型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区域地质与编图研究室完成装架并长期展示。这架有孔虫标本模型(图1,见第139页)系由郑守仪院士亲自雕制并监督制作,一共有120个属种,每个种都是标准的环境指相种。标准有孔虫是地层时代... 世界一流的有孔虫标本模型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区域地质与编图研究室完成装架并长期展示。这架有孔虫标本模型(图1,见第139页)系由郑守仪院士亲自雕制并监督制作,一共有120个属种,每个种都是标准的环境指相种。标准有孔虫是地层时代的定年器(世界性浮游有孔虫化石带)、古海洋的温度计、盐度计和深度计(浮游与底栖有孔虫),对它的鉴定必须准确无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研究所 底栖有孔虫 浮游有孔虫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层时代 盐度计 区域地质 标本模型
下载PDF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许志琴院士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3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7-127,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地质科学院 发展中国家 地质研究所 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 科学事业 副院长
下载PDF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识别出新类型金矿床
4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15年第5期40-40,共1页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土资源部行业科研专项基金的资助下,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志明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常兆山副教授等人在内蒙古识别出一种新的金矿床类型——岩浆型金矿,并提出了该类型金矿床的成因模...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土资源部行业科研专项基金的资助下,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志明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常兆山副教授等人在内蒙古识别出一种新的金矿床类型——岩浆型金矿,并提出了该类型金矿床的成因模式。该成果刊登在2015年9月22日出版的国际矿床学权威杂志《经济地质》(Economic Geology)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质研究所 矿床类型 金矿床 识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土资源部 专项基金
下载PDF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专注稀土成矿研究和数据库建设--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刘琰研究员
5
作者 郑旭 朱鑫祥 曾之瑶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24年第12期77-78,共2页
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REE)因其独特的磁、光和电特性,是航空、电子、材料、医疗、轻工、永磁体等领域发展高新技术的必要原材料。研究发现,世界上51.4%的稀土资源由碳酸岩型稀土矿提供。我国是全球稀土资源、储量和产量丰富的国... 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REE)因其独特的磁、光和电特性,是航空、电子、材料、医疗、轻工、永磁体等领域发展高新技术的必要原材料。研究发现,世界上51.4%的稀土资源由碳酸岩型稀土矿提供。我国是全球稀土资源、储量和产量丰富的国家,拥有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和内蒙古白云鄂博、山东微山和四川冕宁德昌等多个大型和超大型碳酸岩型稀土矿床。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稀土资源战略性地位的提升,稀土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理论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战略需求 中国地质科学院 稀土资源 地质研究所 数据库建设 稀土矿 碳酸岩 电特性
原文传递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十一五”期间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资助情况分析及今后努力方向
6
作者 任玉峰 王涛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99-302,共4页
1引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所)成立于1956年,是国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隶属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从事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和前沿性的基础地质调查和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同时承担地质学、地球物理... 1引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所)成立于1956年,是国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隶属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从事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和前沿性的基础地质调查和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同时承担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专业研究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十一五”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质研究所 “十一五” 自然科学基金 基础地质研究 中国地质调查局 申报 资助
原文传递
西南日本晚中生代地质演化及其对中国华南构造-岩浆过程的启示 被引量:1
7
作者 洪文涛 邢光福 +2 位作者 余明刚 褚平利 曹现志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38,共19页
西南日本位于欧亚大陆边缘,记录了有关大洋俯冲增生、高压变质、弧岩浆作用等复杂的地质过程,是理解东亚陆缘晚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本研究通过解析日本晚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尤其是俯冲增生杂岩过程与火山-沉积层序,探讨了日本构造演... 西南日本位于欧亚大陆边缘,记录了有关大洋俯冲增生、高压变质、弧岩浆作用等复杂的地质过程,是理解东亚陆缘晚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本研究通过解析日本晚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尤其是俯冲增生杂岩过程与火山-沉积层序,探讨了日本构造演化过程、背景及其与中国华南构造-岩浆事件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西南日本在晚中生代时期先后受控于侏罗纪—早白垩世的伊泽纳歧板块俯冲与白垩纪库拉板块的俯冲,前者于晚石炭世开始扩展,从早侏罗世开始俯冲于欧亚大陆之下;后者于晚侏罗世开始扩展,早白垩世晚期开始俯冲,晚白垩世末期沉没于欧亚大陆之下。依据区域构造-地层-岩浆活动特征,西南日本晚中生代由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所引起的区域构造运动可大致分为三期:早燕山运动(约190 Ma、165~160 Ma)、中燕山运动(约135 Ma)以及晚燕山运动(约110~100 Ma),与中国华南或整个中国东部燕山期构造演化具有一致的表现形式。这些构造事件与大洋上微陆块的拼贴以及洋脊俯冲过程密切相关。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早期阶段,岩浆前锋从大洋一侧迅速西进至内陆地区,从晚侏罗世开始,受到弧前微陆块碰撞的影响开始后撤,直至白垩纪迁移至日本一带。中国华南白垩纪岩浆作用主要受控于板块断离背景下地幔上涌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晚中生代 燕山期 俯冲增生 古太平洋 中国华南
下载PDF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岩溶石漠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介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文莉 蒋忠诚 张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5-346,共2页
西南岩溶石漠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隶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2020年经科技部批准列入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名单(国科办函基〔2020〕470号),是岩溶区生态环境监测的核心台站(图1)。该站的主要功能是开展西南岩溶石漠化野外科学... 西南岩溶石漠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隶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2020年经科技部批准列入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名单(国科办函基〔2020〕470号),是岩溶区生态环境监测的核心台站(图1)。该站的主要功能是开展西南岩溶石漠化野外科学观测与研究,并提供社会化共享服务。喀斯特(Karst)即岩溶,分布广泛。全球岩溶总面积2200万km^2,仅“一带一路”沿线就有50多个国家涉及岩溶地质问题。中国是岩溶大国,岩溶面积344万km^2,岩溶景观奇特,岩溶资源环境在全球具有代表性,岩溶领域观测研究在全球具有领先地位。岩溶结构的特殊性使其成为全球最为脆弱的环境系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调查局 岩溶地质 岩溶石漠化 岩溶景观 岩溶资源 生态环境监测 岩溶区 野外科学
下载PDF
共聚焦显微扫描系统的新方法在地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王金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5-217,i007,i008,共5页
创建了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系统应用于地学研究中古生物化石和岩石、矿物标本分析测试的新方法。解决了多数古生物化石及岩石矿物标本无自发荧光而无法进行分析测试、无法制作三维立体图像的难题,从而提高了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系统在地... 创建了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系统应用于地学研究中古生物化石和岩石、矿物标本分析测试的新方法。解决了多数古生物化石及岩石矿物标本无自发荧光而无法进行分析测试、无法制作三维立体图像的难题,从而提高了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系统在地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价值,对于地层古生物学、岩石矿物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微观的创新研究以及解决疑难问题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有力推动地学研究从宏观的定性研究向微观的定量研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焦显微扫描系统 透射光 三维重组 地质科学研究 构造地质学 岩石矿物学
下载PDF
WDC中国地质科学数据网的核心元数据 被引量:3
10
作者 戴爱德 李德兴 《国土资源信息化》 2004年第1期8-11,共4页
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核心元数据,这是提供科学数据服务必不可少的数据资源。本文从实际应用角度简要介绍了WDC中国地质科学数据网的核心元数据内容及主要元数据元素,旨在对正在建设的各类科学数据共享有所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元数据 科学数据 共享 WDC 中国地质科学数据网
下载PDF
中国埃迪卡拉纪冰碛岩综合对比研究:对原特提斯洋起源的限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仁燕 徐芹芹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65,共16页
原特提斯洋是研究特提斯地球动力学的重要切入点,目前对原特提斯洋的起源,以及内部多个陆块/微陆块之间的亲缘性研究仍存在争议,这直接限制了对原特提斯洋形成演化历史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埃迪卡拉纪,原特提斯构造域内很多陆块/微... 原特提斯洋是研究特提斯地球动力学的重要切入点,目前对原特提斯洋的起源,以及内部多个陆块/微陆块之间的亲缘性研究仍存在争议,这直接限制了对原特提斯洋形成演化历史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埃迪卡拉纪,原特提斯构造域内很多陆块/微陆块都发育一套冰期沉积地层。本文通过对华北克拉通南缘、欧龙布鲁克微陆块以及祁连山等地埃迪卡拉纪冰碛岩地层的综合对比分析,结合扬子及塔里木的冰期资料和区域上蛇绿岩的发育,认为华北、扬子、塔里木克拉通及其间的陆块/微陆块在埃迪卡拉纪可能连为一体,共同沉积了古中国地台最初的盖层,原特提斯洋可能并不是从元古宙延续到早古生代的大洋,而是古中国地台解体后产生的早古生代小洋盆-微陆块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特提斯洋 埃迪卡拉纪 微陆块 冰碛岩 蛇绿岩
下载PDF
祝贺任纪舜院士九十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七十周年序
12
作者 王瑜 赵磊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I0001-I0004,共4页
大地构造学是地球科学的基础,也是纲领性的学科领域。大地构造、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理论与假设是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学家们研究地球演化的基础。20世纪中叶,中国大地构造学家们在借鉴槽台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多旋回、地洼、波浪-镶... 大地构造学是地球科学的基础,也是纲领性的学科领域。大地构造、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理论与假设是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学家们研究地球演化的基础。20世纪中叶,中国大地构造学家们在借鉴槽台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多旋回、地洼、波浪-镶嵌、断块构造等学说。20世纪末,中国大地构造学家们全面接受了板块构造思想,对中国三大构造域、多个造山带、克拉通板块的演化取得了诸多进展并提出了新的观点与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学 地球演化 地球物理 板块构造 断块构造 构造域 任纪舜 地球动力学演化
下载PDF
基于GPlates平台的深时地质图编图方法研究
13
作者 郝丽荣 王杨刚 郭磊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13-314,共2页
地图是人类对地理事物的符号化表达。通过视觉符号语言,地图能够实现复杂空间信息的传递。从最早的地图出现至今,地图经历了由追求空间位置的精确性、表达内容的客观性、表达范围的广阔性,到地图表达的多层级、多维度、多类型的转变。... 地图是人类对地理事物的符号化表达。通过视觉符号语言,地图能够实现复杂空间信息的传递。从最早的地图出现至今,地图经历了由追求空间位置的精确性、表达内容的客观性、表达范围的广阔性,到地图表达的多层级、多维度、多类型的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地图的展示形式也发生着变革,由原来的平面静态图到现在的多元动态图,这种连续的、动态的地图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时 GPlates 岩浆岩 编图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壳地震波速的三维图像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文采 刘晓宇 +1 位作者 瞿辰 石战结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3,共9页
地震波速度的三维层析成像,是研究地壳上地幔三维结构和动力学作用的重要方法。笔者等研究中国西北部地震波速度的三维层析成像,表明研究区的岩石圈波速结构反映了显生宙多个老陆块拼合形成的构造模式。这些老陆块,包括塔里木、准噶尔... 地震波速度的三维层析成像,是研究地壳上地幔三维结构和动力学作用的重要方法。笔者等研究中国西北部地震波速度的三维层析成像,表明研究区的岩石圈波速结构反映了显生宙多个老陆块拼合形成的构造模式。这些老陆块,包括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吐哈、银根、腾格里和鄂尔多斯等,在岩石圈地幔上层都具有高速特征。三维层析成像还表明,印度次大陆对亚欧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土哈盆地抬升,但是形成的激烈变形主要作用在上—中地壳。结合地面重力和航磁的高精度数据综合研究,还可以对研究区拼合作用的特征和拼合早期的洋—陆转换带的遗存,提供准确的动力学作用类型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速度 三维层析成像 中国西北部 动力学作用 陆块拼合
下载PDF
扬子板块西南缘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来自撮科元古宙变沉积岩碎屑锆石U-Pb年龄、Hf-O同位素的制约
15
作者 高嘉敏 谢士稳 +3 位作者 刘倩 王舫 陶鹏 龙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320,共17页
扬子板块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出露十分有限,制约了对扬子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认识。本次研究对扬子板块西南缘撮科地区的大红山群和昆阳群变沉积岩开展了碎屑锆石原位U-Pb年龄、Hf-O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研究。测年结果显示,大红山群谐... 扬子板块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出露十分有限,制约了对扬子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认识。本次研究对扬子板块西南缘撮科地区的大红山群和昆阳群变沉积岩开展了碎屑锆石原位U-Pb年龄、Hf-O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研究。测年结果显示,大红山群谐和锆石年龄分布于3092~1786Ma之间,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为1786Ma,限定大红山群最大沉积时代为古元古代晚期。昆阳群谐和锆石年龄分布于2874~1031Ma之间,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为1031Ma,表明昆阳群最大沉积时代为中元古代晚期。除少量较年轻锆石(<1.75Ga)外,昆阳群和大红山群具有相似的年龄分布特征,两个主要的年龄峰为2.0~1.85Ga和2.4~2.2Ga。尽管古元古代碎屑锆石的年龄峰与撮科地区已报道的古元古代岩浆活动期次一致,但仅有少部分碎屑锆石的Hf-O同位素特征与撮科古元古代岩浆岩相似,大多数碎屑锆石Hf-O同位素组成与加拿大Rae克拉通古元古代变沉积岩中碎屑锆石相似,暗示古元古代碎屑物质可能仅少部分来自撮科地区已识别的古元古代岩浆岩,而大部分可能来自与Rae克拉通发育的古元古岩浆岩相似的源区。大红山群和昆阳群中1.9~1.03Ga的碎屑锆石可能来自扬子西南缘发育的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晚期岩浆岩。结合前人的资料,我们认为我国撮科和越南北部的Phan Si Pan带经历了与加拿大Rae克拉通相似的古元古代演化过程,支持2.4~2.3Ga扬子西南缘卷入Arrowsmith造山事件,并与Rae克拉通一起参与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过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西南缘 撮科地区 哥伦比亚超大陆 大红山群和昆阳群 碎屑锆石
下载PDF
中国北方造山区显生宙地质历史重建与成矿地质背景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16
作者 李锦轶 曲军峰 +20 位作者 张进 刘建峰 许文良 张拴宏 郭瑞清 朱志新 李亚萍 李永飞 王涛 徐学义 李智佩 柳永清 孙立新 简平 张昱 王励嘉 彭树华 冯乾文 王煜 王洪波 赵西西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7-219,共13页
简要概述了近3年对中国北方造山区地壳基本构造格局开展综合调查与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重新厘定该区前南华纪古陆碎块的时空分布,获得与该区重大地质构造问题相关的新资料,提出对该区地壳构造格局、造山过程和成矿地质背景的最新认... 简要概述了近3年对中国北方造山区地壳基本构造格局开展综合调查与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重新厘定该区前南华纪古陆碎块的时空分布,获得与该区重大地质构造问题相关的新资料,提出对该区地壳构造格局、造山过程和成矿地质背景的最新认识,介绍了与该区地壳构造格局和成矿地质背景有关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地质构造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造山区 显生宙 地壳构造格局 造山过程 成矿地质背景
下载PDF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之思考——中国地质学家的责任与担当 被引量:20
17
作者 任纪舜 赵磊 +2 位作者 李崇 朱俊宾 肖黎微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43,共11页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盛行的地槽-地台学说,起源于西方学者对大西洋半球的欧洲和北美东部地质的研究。20世纪中叶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虽然起源于对现代海洋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但用板块学说解释大陆构造的尝试,也是从解剖北美和欧...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盛行的地槽-地台学说,起源于西方学者对大西洋半球的欧洲和北美东部地质的研究。20世纪中叶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虽然起源于对现代海洋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但用板块学说解释大陆构造的尝试,也是从解剖北美和欧洲大西洋两岸的古生代造山带开始的。二者均缺少太平洋半球的亚洲,特别是中国及邻区的资料基础,因此,其立论基础是不全面的。这就给亚洲,特别是给中国学者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的编制和全球构造的对比研究,笔者发现,处于亚洲核心地带的中国及邻区不仅是亚洲也是全球显生宙地质结构和发展历史最复杂的地区。古亚洲洋构造域的乌拉尔—蒙古—兴安巨型造山带是全球规模最大、发育历史最长、地质结构最复杂的古生代造山带;中国西南部,特别是青藏高原是全球特提斯巨型造山带出露宽度最大、地质纪录保存最完整的地段;中国东部的太平洋构造域,既有亚洲东缘的巨型中生代造山带和新生代的沟弧盆体系,又有宽阔的滨太平洋陆缘活化带。这就使中国及邻区成为研究全球显生宙构造不可缺少的重要地段。我们一定要抓住中国在全球构造研究中的区位优势,以地球系统多层圈构造观为指导,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多学科结合的方法,立足实际,抓住特色,构建中国大地构造的新理论、新模型,为国际地球科学,为发展、完善现代大地构造学理论做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地构造 板块构造 地球系统多层圈构造观 全球动力学 旋回演化论
下载PDF
中国区域地质研究的十大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廷栋 刘勇 +1 位作者 丁孝忠 庞健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44-1581,共38页
今年,欣逢中国地质学会成立100周年,特以此文恭贺中国地质学会百年来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和对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了重编中国区域地质志的科研项目。经过十多年志书的编写获得了诸多创新性的区域地... 今年,欣逢中国地质学会成立100周年,特以此文恭贺中国地质学会百年来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和对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了重编中国区域地质志的科研项目。经过十多年志书的编写获得了诸多创新性的区域地质研究成果,主要成果可以概括为十个方面:(1)大幅度地提高了全国地质研究程度和地质科技水平;(2)提出发展洋板块地质的学术思想,初步建立了洋板块地质构架;(3)地层研究取得重要新进展,完成全国显生宙构造-地层区划和地层格架研究;(4)开启了蛇绿岩研究新思路,拓宽了蛇绿岩研究范围;(5)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获颠覆性科学成果,阐明了太古宙地壳演化规律,提出中—新元古界新的划分方案;(6)取得多项岩浆岩创新性科研成果,建立了中国及邻区侵入岩时空演化格架;(7)中国地质构造研究获突破性进展;(8)地球深部探测研究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建立了全方位“深地”探测研究科技支撑体系;(9)为资源环境评价开辟了新方向,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调查研究取得长足进展;(10)探索了地质图件研编新模式,总结了地质制图的基本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学会成立100周年 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 中国岩浆岩 中国地层区划与地层格架 中国前寒武纪研究 洋板块地质 地球物理 深部地质 海洋地质 第四纪地质 地质编图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榴辉岩Sm-Nd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福来 薛怀民 +3 位作者 孟繁聪 许志琴 李天福 陈世忠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95-204,共10页
南苏鲁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CCSD-MH及地表的榴辉岩Sm-Nd同位素年龄测试结果显示,每件样品中全岩(Wr)与石榴石(Grt)和绿辉石(Omp)点均在一条直线上。除样品B210R186以外,其余5件榴辉岩均给出十分相近的Sm-Nd等时线年龄,位于202.6~219M... 南苏鲁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CCSD-MH及地表的榴辉岩Sm-Nd同位素年龄测试结果显示,每件样品中全岩(Wr)与石榴石(Grt)和绿辉石(Omp)点均在一条直线上。除样品B210R186以外,其余5件榴辉岩均给出十分相近的Sm-Nd等时线年龄,位于202.6~219Ma之间,这与榴辉岩围岩——片麻岩锆石边缘记录的近等温减压退变质年龄(200~220Ma)十分接近,表明测试的榴辉岩中石榴石的Sm-Nd同位素体系有可能在近等温减压退变质时重置,并在向角闪岩相退变质过渡时封闭。因此,笔者测定的202.6~219Ma的Sm-Nd全岩-矿物等时线年龄,应代表了南苏鲁榴辉岩在构造折返过程中近等温减压阶段的退变质年龄,而不能代表苏鲁地体的超高压变质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Sm—Nd同位素年龄 近等温减压退变质作用 苏鲁——大别地体
下载PDF
嫦娥六号探测器预选着陆区区域地质特征及演化分析
20
作者 刘力维 韩坤英 +4 位作者 丁孝忠 金铭 庞健峰 王颖 邵天瑞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2-345,共14页
阿波罗盆地是月球南极艾肯盆地(SPA)中挖掘深度最深且直径最大的撞击盆地,是2024年嫦娥六号开展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预选着陆区。研究该区域的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有助于研究月球壳幔的结构和组成、南极艾肯构造区的形成和演化、南极艾... 阿波罗盆地是月球南极艾肯盆地(SPA)中挖掘深度最深且直径最大的撞击盆地,是2024年嫦娥六号开展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预选着陆区。研究该区域的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有助于研究月球壳幔的结构和组成、南极艾肯构造区的形成和演化、南极艾肯盆地的重力异常等一系列月球科学问题。本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以GIS为技术平台,对阿波罗盆地及邻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岩石学特征和各种构造要素进行研究。重新划分阿波罗盆地内的玄武岩单元,利用撞击坑大小频率定年法和更新后的月球年代函数模型,获得其绝对模式年龄。此外,厘清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分析区域的火山活动热演化模式,为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采样返回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研究区出露的岩石以亚铁斜长岩套、亚铁苏长岩套和月海玄武岩为主,纯斜长岩和火成碎屑岩零星分布;阿波罗盆地内月海玄武岩单元的绝对模式年龄为3.47~2.57 Ga;研究区发育127条坑底断裂和14处火山口,是反映区域热演化的重要构造;研究区经过3次大型撞击,形成SPA、阿波罗和奥本海默盆地;区域火山活动从晚雨海世持续到爱拉托逊纪,至少经历了两期次玄武岩喷发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 阿波罗盆地 嫦娥六号 区域地质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