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溶关键带水文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周长松 邹胜章 +5 位作者 冯启言 朱丹尼 李军 王佳 谢浩 邓日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50,共14页
岩溶关键带处于岩石、水、土壤、大气、生物五圈交汇地带。正确认识岩溶关键带的结构、特点及其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是当前地球关键带与岩溶水科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归纳整理,剖析了岩溶关键带水文地球化学... 岩溶关键带处于岩石、水、土壤、大气、生物五圈交汇地带。正确认识岩溶关键带的结构、特点及其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是当前地球关键带与岩溶水科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归纳整理,剖析了岩溶关键带水文地球化学内涵、岩溶关键带水动力垂向分带、岩溶关键带框架下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探寻变化环境下岩溶关键带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演变的规律与驱动机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目前工作仅停留在传统岩溶地下水科学工作范畴,未从岩溶关键带框架体系的角度考虑植物冠层至岩溶含水层之间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其耦合关系,未考虑新污染物持续输入、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深入实施、全球碳排放路径逐渐改变等时代因素对岩溶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潜在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基于岩溶关键带框架体系的新污染物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基于大数据框架体系的岩溶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双碳战略”下的岩溶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岩溶关键带水文地球化学驱动的物质转化与能量迁移过程及其耦合以及高分辨率监测、评估与模拟手段的综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关键带 水文地球化学 研究进展 大数据 双碳战略
下载PDF
应用氯量平衡法估算娘子关泉域典型岩溶区的降水入渗系数 被引量:7
2
作者 申豪勇 梁永平 +2 位作者 唐春雷 赵春红 王志恒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1-35,共5页
娘子关泉作为北方著名的岩溶大泉,研究程度较高,降水入渗补给作为泉域内岩溶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开展降水入渗系数的研究对于评价岩溶地下水资源量、分析娘子关泉水流量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氯量平衡法利用氯离子质量守恒的原理直接... 娘子关泉作为北方著名的岩溶大泉,研究程度较高,降水入渗补给作为泉域内岩溶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开展降水入渗系数的研究对于评价岩溶地下水资源量、分析娘子关泉水流量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氯量平衡法利用氯离子质量守恒的原理直接估算降水入渗系数,该方法简便、有效,在国内外很多地区都进行了应用。通过在娘子关泉域内碳酸盐岩裸露区和覆盖区分别选择典型区,运用该方法分别估算了裸露区中等岩溶发育区和覆盖区的降水入渗系数,得到的结果分别为0. 21和0. 11,取得的结果与该地区已有的成果基本吻合,为该地区降水入渗系数的准确估算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也为氯量平衡法在同类型地区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补给 氯量平衡法 降水入渗系数 娘子关泉域
下载PDF
岩溶地下水补给河流沉积物理化性质及有机碳来源解析
3
作者 余俊琪 白冰 +4 位作者 李光超 王德威 王培 周巧红 吴振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00-1908,共9页
研究以桂林海洋-寨底地下河系统补给的寨底河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有机碳来源,阐明了岩溶水环境和沉水植物对沉积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物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粒径以0.075—2... 研究以桂林海洋-寨底地下河系统补给的寨底河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有机碳来源,阐明了岩溶水环境和沉水植物对沉积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物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粒径以0.075—2 mm的砂粒为主,pH介于8.23—8.88,TOC含量为1.2—9.5 g/kg,TN含量为289—1241 mg/kg,TP含量为497—743 mg/kg,NH_(4)^(+)-N含量为7.14—17.10 mg/kg,NO_(3)^(-)-N含量为3.06—7.00 mg/kg,C/N介于4.15—12.47;沉积物pH与粒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TOC、TN和NH_(4)^(+)-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TOC与TN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沉积物碳、氮来源具有一致性。(2)长期处于偏碱性的岩溶水环境使沉积物也呈碱性且沉积物pH越高粒径越大,而粒径的变化影响沉积物中氮、磷的含量和分布。(3)沉积物TOC主要来源于河道中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无机碳,且生物量影响着沉积物理化性质尤其是C/N。因此,在岩溶地下水补给的河流中,沉水植物将岩溶作用产生的不稳定无机碳转化为稳定有机碳并将其储存于沉积物碳库的过程提高了岩溶碳汇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碳汇 河流沉积物 理化性质 有机碳来源 沉水植物
下载PDF
云贵高原斜坡地带典型地下水富硫酸盐地区“越层找水”模式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曹建文 夏日元 +4 位作者 方尚武 赵良杰 王喆 王若凡 易瑞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5-243,共9页
地下水是中国西南云贵高原斜坡地带重要的饮用水源,其中黔中镇宁县北部存在大面积地下水中硫酸盐超标地区,导致了当地出现水质性缺水问题。本次研究通过岩相古地理分析、水化学分析、D、18O、34S同位素测试、岩样测试、岩心观察等技术手... 地下水是中国西南云贵高原斜坡地带重要的饮用水源,其中黔中镇宁县北部存在大面积地下水中硫酸盐超标地区,导致了当地出现水质性缺水问题。本次研究通过岩相古地理分析、水化学分析、D、18O、34S同位素测试、岩样测试、岩心观察等技术手段,查明了研究区内地下水的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下水中硫酸盐(SO_4^(2-))浓度在30~1100 mg/L,平均值为221.78 mg/L,呈现高度富集SO_4^(2-)的特点;在区域相对隔水层以上,不同类型地下水中SO_4^(2-)浓度大体具有机井>上升泉>下降泉>溶潭>地下河出口>基岩裂隙泉>表层岩溶泉的规律;探讨了地表水、地下水中SO_4^(2-)的来源,表层岩溶泉中硫酸根的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高硫酸盐样品中硫酸根的来源主要为石膏溶解。在此基础上,结合钻井资料,掌握了研究区膏岩层分布及含水层结构特征,通过建立"越层找水"模式,采取下层低硫酸盐含水层,获取合格饮用水源,可有效解决当地水质性缺水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高硫酸盐 来源识别 越层找水 镇宁北部
下载PDF
加速溶剂萃取-旋蒸定容-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 被引量:13
5
作者 陶鑫 全洗强 +2 位作者 俞建国 杜文越 秦愫妮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797-2807,共11页
建立了加速溶剂萃取-旋蒸定容-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土壤样品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方法.旋蒸定容有效减少了污染物的引入,特别是萘、菲.研究了影响PAHs回收率的主要因素.优化后的条件为:萃取温度110℃,静态萃取时间3 min,冲洗量30%,氮... 建立了加速溶剂萃取-旋蒸定容-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土壤样品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方法.旋蒸定容有效减少了污染物的引入,特别是萘、菲.研究了影响PAHs回收率的主要因素.优化后的条件为:萃取温度110℃,静态萃取时间3 min,冲洗量30%,氮气吹扫时间30 s,正己烷/丙酮(体积比2∶1)为萃取液,1次静态萃取循环,弗罗里硅土柱为固相萃取小柱,正己烷/二氯甲烷(体积比7∶3)为淋洗液,淋洗液体积10 mL.在20—200 mg·L^-1范围内,各目标物线性关系(R2)为0.9994—1.目标物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8—2.50 mg·kg^-1和0.25—8.33 mg·kg^-1.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加标水平为25 mg·kg^-1和100 mg·kg^-1时,目标物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3.9%—105%、79.0%—110%,相对标准偏差(n=7)均小于10%.土壤PAHs QC样品的检测中,各目标物检测值均在参考值范围内;土壤PAHs QC样品加标回收率为63.4%—94.8%,适合实际土壤样品中多环芳烃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溶剂萃取 旋蒸定容 高效液相色谱 土壤 多环芳烃( PAHs)
原文传递
重工业城市岩溶地下水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11
6
作者 苗迎 孔祥胜 李成展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39-247,共9页
为了确定岩溶区重工业城市地下水中多环芳烃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来源,采集柳州市丰枯水期23个地下水样品,利用16种多环芳烃的成分谱,结合其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柳州市具体情况,分析多环芳烃在柳州市地下水系统中的变化及来源.结果表明:(1)... 为了确定岩溶区重工业城市地下水中多环芳烃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来源,采集柳州市丰枯水期23个地下水样品,利用16种多环芳烃的成分谱,结合其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柳州市具体情况,分析多环芳烃在柳州市地下水系统中的变化及来源.结果表明:(1)柳州市丰水期地下水中ΣPAHs平均浓度柳北区>柳东区>柳西区>鸡喇地下河,且PAHs浓度所占比重均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减小;枯水期鸡喇地下河>柳北区>柳西区>柳东区,且4环PAHs浓度所占比重均为最高,5~6环次之.(2)柳州市枯水期地下水PAHs呈现较高污染水平,丰水期污染水平较低;(3)化石燃料等有机物高温燃烧为PAHs主要来源,主要由工业过程、交通运输、取暖做饭等人类活动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工业城市 岩溶 地下水系统 多环芳烃 时空变化 来源
原文传递
岩溶区典型灌丛植物根系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解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梁月明 苏以荣 +1 位作者 何寻阳 陈香碧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657-5664,共8页
运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法(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检测岩溶区典型13种灌丛植物根系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群落结构变化特征,探讨岩溶区AM与宿主植物是否存在选择特性.结果表明... 运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法(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检测岩溶区典型13种灌丛植物根系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群落结构变化特征,探讨岩溶区AM与宿主植物是否存在选择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灌丛植物根际土壤养分存在显著差异,豆科植物显著高于非豆科植物.聚类分析表明,13种灌丛植物均能被AM侵染,不同灌丛植物根系AM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尤其豆科与非豆科植物,但AM群落结构在9种非豆科植物间差异显著而在4种豆科植物间则差异不显著.冗余分析表明,影响豆科与非豆科植物根系AM群落结构的因子各异,土壤Olsen-P、p H和全氮是影响岩溶区灌丛植物根系AM群落组成结构的主要因子.研究还表明,岩溶区灌丛植物根系AM与宿主植物具有选择特性,这种选择特性出现在植物功能群的几率比植物种类大,将AM应用于岩溶区植物恢复时,应考虑AM与宿主植物的选择特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灌丛 豆科植物 丛枝菌根真菌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四川昭觉地区优质偏硅酸地下水的特征、成因及其开发利用建议 被引量:4
8
作者 周长松 邹胜章 +8 位作者 朱丹尼 林永生 王佳 樊连杰 李军 蓝芙宁 李衍青 邓日欣 缪雄谊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49-859,共11页
【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饮水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寻找与开发富含H_(2)SiO_(3)等矿物质优质地下水已成为关键。【研究方法】本文以昭觉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地下水污染调查工程所获取的地下水化学数据... 【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饮水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寻找与开发富含H_(2)SiO_(3)等矿物质优质地下水已成为关键。【研究方法】本文以昭觉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地下水污染调查工程所获取的地下水化学数据为基础,探讨了昭觉地区富H_(2)SiO_(3)地下水的分布特点、元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条件及成因。【研究结果】结果显示:(1)全县富H_(2)SiO_(3)(≥25 mg/L)地下水均属于低矿化度偏碱性水,分布在基底岩石为玄武岩的6个片区,H_(2)SiO_(3)含量一般介于25.74~46.04 mg/L,pH含量一般介于7.4~8.58,TDS含量一般介于49.4~333 mg/L;(2)玄武岩地下水存在HCO_(3)-Ca、HCO_(3)-Ca·Mg、HCO_(3)-Ca·Na、HCO_(3)-Ca·Mg·Na、HCO_(3)-Na等5种水化学类型,总体以HCO_(3)-Ca·Mg为主,其次为HCO_(3)-Ca,再次为HCO_(3)-Ca·Na,三者分别占总采样点数的50.00%、25.76%、12.12%;(3)全县富H_(2)SiO_(3)地下水的形成受水岩相互作用、硅酸盐矿物的分布范围及其可溶性、围岩裂隙发育程度、水源涵养及补给条件等四方面因素影响,其中水岩相互作用占据主导作用;(4)在后续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进一步揭示影响地下水中H_(2)SiO_(3)分布与迁移的因素。【结论】研究结果可以为昭觉地区矿泉水产业的发展及城乡优质水源地的建设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硅酸 地下水 玄武岩 生态环境 健康 开发利用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四川省
下载PDF
基于空间分析荞麦地流域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勇 郭纯青 +2 位作者 孙平安 朱彦光 于奭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762-4768,共7页
以云南荞麦地流域为研究区域,对该区域2017年24个地下水样品中5种重金属指标(Cr、Pb、Co、Mn、Hg)和1种无机毒理指标(氟化物)进行测定和分析,并基于半方差模型等地学统计方法,对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通过饮... 以云南荞麦地流域为研究区域,对该区域2017年24个地下水样品中5种重金属指标(Cr、Pb、Co、Mn、Hg)和1种无机毒理指标(氟化物)进行测定和分析,并基于半方差模型等地学统计方法,对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通过饮水途径所引起的成人和儿童的健康风险分别为9.27×10^-10~4.59×10^-5a^-1和1.10×10^-8~5.46×10^-4a^-1.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值以Cr为主导,成人与儿童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地下水健康风险存在很强的空间规律性,在南北方向上呈条带状分布.受位于中游的药山镇影响,研究区南部下游地区地下水健康风险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 成人与儿童 空间特征 半方差模型 荞麦地
下载PDF
喀斯特不同恢复阶段植物根际土养分和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和根际效应 被引量:7
10
作者 潘复静 王克林 +3 位作者 张伟 梁月明 靳振江 李臻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9-217,共9页
为了解喀斯特生态系统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植物根际土的养分和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和根际效应,选择6种优势植物(灌木林阶段和原生林阶段各3种植物)研究其根际土和非根际土的有机碳(SOC)、全氮(TN)、有效氮(AN)、全磷(TP)和有效磷(AP)及两种... 为了解喀斯特生态系统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植物根际土的养分和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和根际效应,选择6种优势植物(灌木林阶段和原生林阶段各3种植物)研究其根际土和非根际土的有机碳(SOC)、全氮(TN)、有效氮(AN)、全磷(TP)和有效磷(AP)及两种胞外酶(β-葡聚糖酶(βG)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活性的雨季/旱季差异和关系。研究发现:(1)雨季/旱季,灌木阶段和原生林阶段植物根际土的AN和AP均出现根际效应,但是SOC和TP未出现显著的根际效应;红背山麻杆、小蜡、深紫木蓝和檵木的根际土TN出现明显的根际效应;(2)除了紫弹树的βG酶活性和檵木的NAG酶活性在雨季没有出现根际土和非根际土之间的显著差异之外,其余树种的两种酶活性均具有显著差异;且灌木阶段和原生林阶段6种植物的βG酶和NAG酶活性基本上具有明显的根际效应;(3)灌木阶段和原生林阶段植物的根际土和非根际土AN和AP含量以及βG酶和NAG酶活性在雨季大于旱季,但是SOC、TN和TP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4)除了土壤SOC和AP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之外,养分与养分、酶活性之间关系的其余指标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氮磷有效性含量和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根际效应,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养分总量是氮磷有效性含量变化的基础,而土壤酶活性的根际效应对植物根际区土壤氮磷养分有效性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根际效应的管理应受到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恢复阶段 养分限制 酶活性 根际效应
下载PDF
岩溶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双双 靳振江 +1 位作者 贾远航 李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12-420,共9页
固碳细菌是土壤碳循环重要的微生物群落,研究其群落结构特征对认识土壤生态系统的固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桂林毛村岩溶实验场的岩溶区、混合区与非岩溶区为研究样区,采集稻田、玉米和柑橘园表层土壤,以cbb LR为固碳细菌的指示基因,采... 固碳细菌是土壤碳循环重要的微生物群落,研究其群落结构特征对认识土壤生态系统的固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桂林毛村岩溶实验场的岩溶区、混合区与非岩溶区为研究样区,采集稻田、玉米和柑橘园表层土壤,以cbb LR为固碳细菌的指示基因,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比在三类区域土壤中固碳细菌的群落丰度、组成及多样性特征的异同.结果表明,三类区域土壤中固碳细菌属于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其中,变形菌门的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24.6%)为三类区域土壤中的优势纲,以根瘤菌为主的兼性自养菌是主要的固碳细菌.在岩溶区,伯克氏菌目(Burkholderiales)、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费氏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 HH103)、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 bv.trifolii)等微生物的丰度均高于混合区和非岩溶区;而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为混合区与非岩溶区土壤中的优势种群.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表明,pH、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总氮(TN)和阳离子交换量(CEC)等土壤因子是影响固碳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生态因子.以上结果表明,岩溶区的土壤特性对固碳细菌的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固碳细菌 cbbLR基因 根瘤菌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C:N:P比值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章润阳 钱前 +4 位作者 刘坤平 梁月明 张伟 靳振江 潘复静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70-982,共13页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及其碳(C):氮(N):磷(P)比值的影响,该文在广西环江县的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地选取了3种土地利用方式[退化干扰地、牧草地和果树(枇杷)...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及其碳(C):氮(N):磷(P)比值的影响,该文在广西环江县的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地选取了3种土地利用方式[退化干扰地、牧草地和果树(枇杷)林地]和4种恢复模式(常绿乔木林、落叶乔木林、常绿落叶混交林和自然恢复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4种土壤酶[β-1,4-葡萄糖苷酶(βG)、β-1,4-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和C:N:P比值变化与土壤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恢复模式土壤的4种酶活性均高于土地利用方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牧草地4种酶的活性、C:P和N:P比值高于其他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在不同恢复模式中,落叶乔木林的βG和ALP酶活性显著高于自然恢复林和常绿乔木林,常绿乔木林的NAG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种恢复模式,而落叶乔木林的酶活性C:P比值和常绿落叶混交林的酶活性N:P比值均显著低于其他3种恢复模式。另外,酶活性计量比值矢量角度分析显示,所有土地利用和恢复模式受磷限制。(2)4种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机碳(SOC)、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全磷(T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βG酶活性与速效磷(A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ALP酶活性与全氮(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3)冗余分析(RDA)显示,土壤TP、NH_(4)^(+)-N、NO_(3)^(-)-N和AP含量分别解释了土壤酶活性和C:N:P比值变化的38.3%、9.5%、9.3%和8.0%。综上认为,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和恢复模式中土壤磷限制普遍存在,意味着土地利用开发和恢复过程中磷的赋存和转化是土壤质量改善的重点。另外,牧草地、常绿落叶混交林和落叶乔木林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和恢复模式具有较高的土壤酶活性和C:P比值以及AP含量,表明牧草和落叶植物可能对喀斯特土地利用和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改善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 土地恢复 土壤酶活性 酶活性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踏入时光隧道,探寻千年汞金秘境:丹寨汞矿
13
作者 朱丹尼 李兆林 +1 位作者 邹胜章 卢海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B10期293-294,305,共3页
丹寨汞矿是贵州省著名的汞矿,也是中国乃至亚洲规模较大的汞矿之一。丹寨汞矿地质条件复杂,矿床的形成受原生沉积与后生热液改造的影响,且经历了多次成矿作用,才形成了如今一个富矿。丹寨汞矿开采历史悠久,至今仍完整保留了1950~1990年... 丹寨汞矿是贵州省著名的汞矿,也是中国乃至亚洲规模较大的汞矿之一。丹寨汞矿地质条件复杂,矿床的形成受原生沉积与后生热液改造的影响,且经历了多次成矿作用,才形成了如今一个富矿。丹寨汞矿开采历史悠久,至今仍完整保留了1950~1990年代的工厂格局、厂房建筑和部分采矿设备,其典型性和完整性在我国同类型遗址中难得一见;还保存有丰富多彩的地下采矿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研究中国近代、现代汞矿开采历史的重要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汞矿 矿床地质 开发历史 矿业遗迹
下载PDF
喀斯特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有机酸季节变化与有效氮磷的关系 被引量:7
14
作者 潘复静 张伟 +2 位作者 梁月明 王克林 靳振江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12-1120,共9页
植物分泌有机酸在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为了解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有机酸含量季节性变化与氮磷有效性的关系,在灌木林和原生林各选择3种优势植物,测定雨季和旱季两个季节根际土和非根际土的有机酸含量、碳... 植物分泌有机酸在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为了解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有机酸含量季节性变化与氮磷有效性的关系,在灌木林和原生林各选择3种优势植物,测定雨季和旱季两个季节根际土和非根际土的有机酸含量、碳氮磷含量和比值、有效性氮磷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结果表明:原生林植物根际土的草酸含量高于灌木林,而苹果酸和乙酸含量则低于灌木林;根际土草酸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2个植被根际土和非根际土的草酸含量在雨季高于旱季,而苹果酸和乙酸含量则低于旱季;土壤草酸含量与有机碳、全氮、全磷和N∶P值呈显著正相关,与C∶N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氮和有效磷与草酸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呈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植物分泌有机酸的季节性变化与土壤养分状态和自身养分需求相关,而有机酸耦合微生物对养分有效性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根际土的有机酸季节变化可能是喀斯特生态系统中植物适应土壤养分限制的一种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植被恢复阶段 养分限制 土壤有机酸 养分有效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